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录取通知书样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强不息,小小少年苦读书
1962年8月16日,管轶出生在江西省宁都县梅江镇。家中有两兄三姐,他排行老六。一家九口就靠父亲管永彬每月三十余元的工资糊口,生活异常拮据。
管轶成长在“”期间,三岁时就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聪慧。那时,兄姐们经常带他玩耍,并教他识字、算数。―次,父亲不经意间指了指粉刷在墙上的标语和语录,管轶居然准确地读了出来。尽管父亲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内心深处却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与崇敬,他看出管轶是一块读书的好材料,决心砸锅卖铁也要给他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让管轶从小立志,父亲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成才奋斗的故事。在父亲的熏陶下,管轶的眼界开阔起来。
1968年,管轶上了小学。他身上那股子聪明好学、不服输的犟劲逐渐地表现出来。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他都是班长,门门功课名列第一,他写的作文还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诵或在黑板上张贴。小学三年级时,一次期中考试,他的总分数排在全班第二名。成绩公布后,他回到家里一声不吭进了卧室,还将门反锁上了。吃晚饭时,父亲才发现管轶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他凑到窗户前问:“怎么了,是不是谁欺负你了?”问了老半天,管轶才哭着告诉父亲:“我才考了个第二名。”父亲一听就乐了,对管轶说:“就是考最后一名也不能不吃饭呀!”好说歹说,管轶才哭着开门,出来吃饭。母亲摇着头对父亲说:“这儿子可真蛮呀,牛―样犟,”父亲却乐呵呵地说:“我就喜欢儿子这股子犟劲。学习,没有这股劲是不行的!”
家里这么穷,还让他有书读,管轶的心里充满了珍惜与感恩,经常挑灯夜读到凌晨。一天深夜,父亲来到管轶的房间,发现他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他心疼地将儿子抱起来,放到床上。没想到管轶的身体刚触到柔软的被子,竟一骨碌爬起来了,他揉着惺忪的睡眼对父亲说:“我还要读书,我就是靠在桌子上打一会盹儿。”小小年纪的管轶已经显露出超人的毅力和向上的强烈渴求。那时,宁都县电力比较紧张,管轶读书只能点煤油灯。为了保护孩子的眼睛,每到10点钟父亲就会催促他们熄灯睡觉。管轶则总是偷偷地从家里跑到附近的电影院,借着电影院昏黄的灯光,和着吵闹的声音,津津有味地读着书,写着笔记,忘乎所以地沉浸其中。
管轶读高中后,学费开始贵起来,家里的费用与开支增大了。父亲开始更加拼命地工作,白天在工厂里忙活,晚上还要从外面揽些活儿回家做,12点以前从来没有休息过。尽管累,但他的心是甜的,因为管轶的成绩始终在整个学校名列前茅,老师的夸奖与家长的羡慕,让他非常受用。想到儿子不会走自己的老路,可以拥有一个美好前程,累一点又算什么呢?
管轶也是懂事的孩子。一年中秋节,管轶主动放下书本,与父亲一道去做临时工包月饼。当时,包50斤月饼才一角五分钱,那一个星期,管轶包了整整400斤。看着儿子手上的新茧,父亲心疼得不得了,“你还是回屋子里看书吧。”管轶愣是不应,每天坚持陪父亲十到深夜才收工。父亲老了,背也累驼了,管轶怎忍心看着父亲如此操劳呢?虽然他很珍惜学习的时间,但只要他能够帮一把的,就决不含糊。
1978年,管轶冲刺高考。南国的夏天,气候炎热,蚊虫横飞。管轶坐在椅子上看书,父亲便静静地坐在床沿上给儿子用蒲扇扇风,驱赶蚊子。父亲期许的目光,给了管轶一股奋发的力量,他丝毫不敢懈怠,开足马力迎战高考。
高考后,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攒足上大学的费用,管轶开始在县城打短工。他在梅江挑过沙,在工地上搬过砖头……
管轶永远不会忘记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那天,太阳像火炉一样,管轶正在建筑工地上搬砖,忽然听见有人喊:“管轶呢?管轶在哪呢?”他擦擦汗,抬头看见学校的校长正在找他。管轶忙迎上去,校长一下子握住了他的双手,激动地说:“管轶,恭喜你,你考上了!”然后,颤抖地递给他一张薄薄的纸。管轶知道,那是大学录取通知书。“你以全县理科第五名的成绩,被江西医学院录取了。”拿着录取通知书,管轶飞快地跑回家里,将录取通知书交给了母亲,闻讯赶到家中的父亲喜极而泣。那一年,管轶16岁。
奋斗不止,梅花香自苦寒来
背着简单的行李,管轶离开了家门,离开了宁都,开始了在省城的大学生活。进校之后,他不负父亲重托努力学习,一年下来,成绩名列全班第一。1981年2月,就在管轶志得意满,打算向父亲汇报成绩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从家中传来:父亲肺气肿已经转化为肺心脑综合征,病危,速归。
当管轶回到家中时,父亲已经气若游丝。父亲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几乎没过一天好日子。如今,儿子还未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他却要去了……管轶俯在父亲的病榻前,泪如雨下。父亲紧紧地握着管轶的手,声音颤抖地嘱咐他:“你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将来为国家做贡献!”管轶握着父亲的手,痛哭着说:“我一定做到。”当晚父亲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父亲临终的那一刻至今仍历历在目,让他心痛不已,父亲本来患的是一种简单的病,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医生的技术水平不高,才使父亲的病恶化。一流的医术意味着无数个家庭的完整,意味着无数个生命的延续呀,管轶由父亲的去世品出了人生的无奈和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厚重。
父亲出殡那天,管轶没有哭,他只是感觉到一股比泰山重的责任在胸前千回百转。他决心化悲痛为力量,踏实地走好自己未来的路,努力成为世界顶尖级的医学人才,挽救更多的生命。
1983年,管轶考取了全年级综合成绩第一名,被江西医学院留校任教。
留校后,管轶并没有被日渐繁华的世界所迷惑,在学习上依然有着一种惜时如金、刻苦钻研的犟劲。1984年冬天,管轶的一个初中同学带孩子到南昌看病,顺道去江西医学院看他。当时正是午休时间,同寝室的人告诉他,这个时候管轶肯定在宿舍楼顶层的楼梯过道间。同学顺着楼梯找到了四面漏风的过道,果然看见一个人裹着军用大衣在那里埋头
读书。南昌的冬天,气温在零下几度,楼梯口更是寒风刺骨,同学见到管轶竟一时语塞,管轶却开怀地说:“这样的地方安静,才好读书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管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三年学习生涯,管轶同样是沉浸在书堆、实验室和医院里。在北京那三年,他没有去过故宫,没有登过长城。至今,他到北京去都找不到东南西北。然而,在读研期间,他却在国内外医学核心期刊上多达四十余篇。
研究生毕业后,管轶被分配到汕头大学任教,汕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区,经济繁荣,文化生活丰富,但事业初成的管轶没有被花花世界所吸引,心中依然被一种莫名的定力所牵引。1993年,他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流感研究所攻读博士。两年半后,他被选人香港大学与美国合办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动物流感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后,管轶进入美国田纳西州盂菲斯市的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跟随在美国的导师――世界最著名的流感研究专家Robert Webster攻读博士后。
修成正果,世界医疗英雄横空出世
在美国,管轶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有不错的工资待遇,这一切对于从小吃尽苦头的管轶来说,确实很享受。然而,当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邀请管轶加入美国国籍时,他却犹豫了。美国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并不是他最终的家园,让他魂牵梦萦的,始终是可爱的祖国。也只有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做贡献,才不辜负父亲临终所托。
2000年1月,香港大学流感研究所主任退休,香港大学面向全球招聘该中心主任。听到这个消息,管轶立即在网上报了名,并与来自全世界的28位专家竞聘,最终以领先的科研成果胜出。随后,他毅然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马不停蹄地回到香港大学从事禽流感研究。
在香港同际机场,当管轶走下舷梯的那一刻,他就暗下决心,要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自己毕生所学。
在香港大学工作的六年里,管轶一直致力于禽流感研究,六年来,他先后收集鸟类生物标本10万多个,每天至少在实验室从100只鸡或鸭身上抽样,再进行分析。取样是一种苦差事,管轶完全可以让实验室的实验员去完成。可只要没有特殊会议,管轶必定亲自参加。于是,在香港与广东各地的菜市场,经常可以看到管轶的身影。
在平常人眼里,管轶是一个超人。他常常一头扎进实验室,一个星期也不出来,每天仅休息6个小时。这种超常的付出,自然换来了不俗的成绩。在管轶的努力下,他所带领的实验室从研究范围、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来说,已经跻身于世界前五位,是WHO在全球所设的8个参比实验室之一。
2003春节,正在宁都过春节的管轶听到广东发生流感疫情。大年初三,他迅速赶到广东采样,并着手研究。通过分离、鉴定,2003年3月20日,管轶在短时间内分离出了SARS病毒,此时,香港SARS刚刚开始爆发。管轶的团队成了世界上最早分离出SARS病毒的实验室,为我国防止SARS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4年1月,SARS在广东复发,管轶率先在果子狸身下发现SARS病毒,从而积极敦促内地和香港屠宰果子狸,有效控制住了疫情蔓延。
通过长期的努力,至今,管轶已成功地从样本中排出了250多个H5N1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基本搞清了我国禽流感发生、起源、变化的规律。目前世界上所有的二十多种H5N1禽流感变异型都是管轶的实验室鉴定出的。
2005年9月,中国大陆禽流感爆发,管轶的研究成果直接为政府所采用,有效地扼制了禽流感的蔓延,在防止禽流感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管轶还担任了香港大学与汕头大学联合组成的流感研究中心主任一职,穿梭香港与汕头间,不辞辛苦地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医疗事业默默地耕耘着。
鉴于管轶在防止禽流感方面的重大贡献,2005年11月管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医疗英雄”。近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正式公布“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5名候选人名单,管轶名列“年度社会公益奖”5名候选人之一。
管轶说:“我成功的法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生活上残酷地对待自己,多年来,我没有进过酒吧,我没有进过歌厅,更没有泡过脚洗过脸什么的。我只是把别人娱乐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有人说我悲哀地活着,但我认为自己活得非常充实,只要将禽流感消灭掉,我就感觉我这辈子没有白过。”
学生时代的成绩能否和工作后的收入成正比?书中是否有黄金屋?在中国,无论是否官方、无论样本大小,似乎只能比比成绩排名,再加上家庭背景。在美国,则更流行比较高中时的社交红人,和天才学霸。
红人一直过得比学霸好
什么是社交红人?只要看过与校园、青春有关的好莱坞电影还是美剧,都会有大致的概念——美少女云集的啦啦队,勾心斗角的舞会红人帮,当然也少不了高大帅气的篮球主力。而与之对应的就是学霸、怪咖了,这些埋头苦读的好学生是学校的边缘群体,他们没法在运动场上和同学打成一片,只能挂着一副大眼镜,参加个棋类比赛,或者对着实验器材傻乐。其中不少学霸们都有被万人迷欺负的经历,这在近年红透艾美奖的这在近年热门剧的《生活大爆炸》中有多次说明。
那么几十年后,在职场打拼多年的他们又是怎样一种对比?相信很多学霸们都卯着劲儿期待另一番天壤之别的景象——“咱学霸都是扎克伯格,把无脑的万人迷统统秒杀。”美国的学者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也是经年不衰,研究跨度甚至长达35年。而研究结论则让情商“捉急”的学霸们(情商智商双高的天才还是不乏其人的)心寒不已——研究表明,高中时的红人们几十年仍然能在职场上出风头、挣大钱。一句话,红人还是过得比学霸好。
这些经济学书呆子们研究的了1957年威斯康星州1/3的高三学生,大约有1万人。1975年,这些人接到了一个电话采访,问题是请他们回忆自己高中最后一年关系最好的3个男性朋友。除了友情提名,调查还包括他们毕业35年后的事业成就。他们发现,成为万人迷确实具有实际意义:这会被列入未来老板对你的考量范围,并对薪水有具体影响。很容易理解——受老板欣赏,被同事欢迎,什么时候都不是坏事儿。
对这个话题的经年争议对于这个话题,,《华盛顿邮报》的Sarah Kliff总结道:“35年跨度的纵向对比显示,万人迷的收入比同龄人平均高出2%。平均每多一个提名意味着35年后收入提升2%,相当于多上一年学带来的收入提升的一半。”
这个研究是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做的,报告由芝加哥大学的Gabriela Conti,就业力研究所的Gerrit Mueller,埃塞克斯大学的Andrea Gaeotti和Stephen Pudney共同完成,“我们发现高中受欢迎程度的前20%和后20%,40年后的收入相差10%。”最后,作者们指出,一个人18岁时的社交能力,对于成年进入职场后的社交艺术也十分实用。不难想象,那些连个午餐伙伴都找不到的人成年的后的社交生活会多么的举步维艰。
简而言之,吸引力就是生产力。
学霸不要太灰心
不过,耶鲁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教授Jason Fletcher为期13年的研究成果显示,18岁时的光鲜不能保证38岁时风采依旧。对比这两个项目,郁闷的学霸们可以稍稍放松。
首先,“威斯康星35年对比研究”、的数据采集自威斯康星高中1957届的毕业生。这是一个过时了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研究,那批研究对象主要是艾森豪威尔时期长大的白人呢。而且由于那个年代的男女就业情况,接受对比研究的样本只是男性。
说回到Fletcher的研究上,他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中西部地区的“沉默的一代”身上,而是研究了1994年全国上万名青少年。这个调查询问了每个人朋友圈中最亲密的10个人,而不是3个,这使得调查样本更大,数据更充分。
两份研究的结果有相似性。一是这两个研究的样本都不包括21世纪的校园,具体景象可以参见校园青春电影《贱女孩》。另外,这两个研究都包括了各个领域的红人,不仅是惹火的啦啦队员、矫健的球场四分卫,还有模拟联合国大赛中的漂亮女学霸。更重要的是,两项研究的结论并非完全相斥。比如,威斯康星的研究发现“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和高中时期的受欢迎程度成正比。”有个充满关怀和爱的家庭,意味着在学校有很多朋友,也意味着工作后有更高的收入。这和Fletcher的研究不谋而合,都肯定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二者也存在一个巨大的区别:Fletcher的新研究不仅从全社会的范围内对比了同龄人受欢迎程度经历时间洗礼后的影响,也比较了采集了上万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们。社会学家们倾向于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兄弟姐妹的成长做对比,因为这些有着完全相同家庭背景的研究样本,允许他们通过控制变量,得出在一个人成长轨迹中,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比较大。
Fletcher的研究显示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即使兄弟姐妹中有一个人在上学时人缘特别好,工作后,他/她的收入未必高于其他家庭成员。这种“红人挣大钱”的定律在家庭内部的比较中消失了。他对此的解释是,这说明对于收入影响的真正决定性因素是家庭背景,而不是青少年时期的社交能力。不过,威斯康星研究恰恰提出,学生能否成为社交红人,与其家庭的经济条件关联性不大。
上文提到过的威斯康星研究的其中一个结论参考性很高——“受欢迎排名前20%的红人比后20%的怪咖平均收入高出10%”,形成这个结论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家庭背景、学校地位、认知能力以及个性养成等。
研究者们得出的理论可以简单归纳为:万人迷养成法和职场成功学的特点相类似。高中时期的社交“可以有效地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对于他/她成年后的社交技巧帮助很大,而这对职场成功也有直接的影响,”论文的最后总结道:“高中时期的受欢迎程度对于预测一个人的社交水准很有说服力。”
教育部近日通过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和中国留学网(cscse.省略)公布美国、英国、丹麦、南非、挪威、马来西亚、爱尔兰、荷兰、希腊、塞浦路斯、日本、新加坡、韩国、法国、德国、芬兰、瑞典、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1个我国公民主要留学国家的部分学校名单。
这次所公布的部分国外学校名单,主要由上述国家驻华使馆等机构提供,这些学校均经过所在国教育主管部门认可。
CSC设立“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经教育部批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立“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按照教育部的指示,今年试行奖学金的评审工作,拟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五个国家试点,各有关驻外使馆教育处为申请受理机构。
23名中国人受骗南太平洋岛国被遣返
南太平洋岛国珀琉移民部日前破获一起人口走私诈骗案,23名受骗的中国人将被遣返回国。
一个诈骗集团向这些中国公民作出获得工作准证和公民身份的虚假保证。他们每人向这个诈骗集团交纳了5000美元,得到一个英语培训中心的录取通知书。当他们抵达珀琉时,被当局拦阻在机场,因为他们准备前往的英语培训中心根本就不存在。
珀琉移民部官员称,诈骗集团对这些中国人说,他们在三年后将获得珀琉公民身份,然后就可以去美国工作。
新加坡学生留学中国渐成风气
根据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的统计显示,在中国求学的新加坡人虽然还不多,但从前年的344人增加到去年的538人,增幅已飙升了56%。
据了解,目前在中国留学的新加坡人,大多主修中医学、商科及进行汉语文学研究。
马来西亚留学政策将有新松动
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韩春锦不久前来华访问时表示,“到马来西亚留学有四大优势:一、全英语的学习环境;二、费用低,到英美学习一年的费用在马来西亚可以念完本科四年;三、签证手续容易;四、易适应的社会环境。”据悉,马来西亚已启动一项变相陪读政策,“凡在当地银行存入10万马币的家长即可获得为期5年的个人陪读居留权,父母双人则要15万。”
德国留学政策将有三大改变
据了解,德国在教育改革方面将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对中国的留学生来讲,这些变化主要有:一、德国大学重设招生程序;二、缩短学制,达到欧洲统一标准;三、德国教育逐步实行收费。针对这些变化,有计划赴德留学的学生应该及早调整赴德留学的策略,做好各种应对的留学准备。
美国大学学杂费十年上涨40%
据美国大学理事会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美国4年制大学平均学费与生活费用在最近10年增加了40%,尤以近两、三年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
该项研究报告的统计指出,在4年制公立大学就读的本州学生的学费仅只去年一年就上涨了40%,达到4700美元,如果是外州或是外国留学生,必需缴交的费用就更多。
另外,公立大学住校的学生每年大约需要10700美元,这也比去年增加了10%。
在私立大学方面,今年的学费和住宿费用平均为27000美元,这个数字比去年增加了5.7%。
北京启动托业助学计划
北京高校校园托业(TOEIC)助学计划实施细则今天正式出台,北京所有的高校在校生都可在清华、人大、北师大等22所指定高校以及市教委综合服务中心报名,参加今年12月14日举行的全国“托业考试”。
校园托业助学计划是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9月中旬启动的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从业水平的助学行动,该行动为每名报名参加托业考试的大学生提供249元的考试费用补贴,学生只需交纳374元的考试费,就能参加全球标准统一的托业考试。
新加坡放宽对中国公民的签证和雇佣条例限制
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显龙10月30日晚公开表示新加坡将放宽多次出入境的签证条例,延长逗留期限和签证的有效期,并将和更多的中国旅游公司合作,使申请签证更加方便。与此同时,新加坡将尽量简化申请签证的程序。此外,新加坡还将实行一项被称为商业入境证的新计划,让外国人凭商业计划,而不是薪金或学历在新加坡工作。
此外,从12月开始,入境新加坡的商务旅客在申请多次出入境签证时,只须出示一封由新加坡政府或本地的公司伙伴开具的介绍信,移民与关卡局就会考虑给予其有效期可长达5年的长期多次出入境商务签证。
中法互认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
继与德、英互认高等教育学位、文凭后,中国教育部长周济与法国青年、国民教育和研究部长吕克・费里日前在巴黎签署了中法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互认协议。
按照协议规定,中法同意互相对等承认对方高等教育法定的各种学历、学位和毕业文凭,并将为两国学生进入对方高等院校学习并在良好条件下继续学业提供方便。
中澳签署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协议
中澳两国政府10月24日下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
协议适用于中国政府承认的在授予学位时拥有学位授予权的所有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及研究机构以及澳大利亚政府承认的在授予学位时拥有澳大利亚学历框架指定的学位授予权的所有澳大利亚高等院校。同时,双方政府尊重各自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时是否承认海外学历资格的自。
IELTS考试题型不会变
针对目前有关IELTS考试将在明年1月改变题型的传言,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考试部中国区副主管石亮女士重申:IELTS考试题型在近年内不会改变,建议考生不要听信传言,影响自己的考试计划。
自IELTS进入中国以来,IELTS的主办方(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和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只在2001年7月对IELTS的口语考试的题型进行过一次改革。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强劲推出中文网站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于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国宏宾馆举行新闻会,强劲推出英国赫特福德大学中文网站WWW. 。
新闻会由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国际部主任Brian Clark先生和中国首席代表王永龙博士主讲。该中文网站详细提供“英国概况”、“大学介绍”、“专业搜索”、“入学标准”、“留学途经”、“英语考试”、“在线评估”、“留学费用”、“申请政策”、“入学申请和指导”、“申请材料样本”、“签证申请和指导”、“住宿申请”、“临行指导”、“机票订购”、“机场接机”、“留学社区”、“学子感触”和“重要信息公告”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据悉,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中文网站是目前英国100多所大学中第一个用中文,并系统化介绍学校情况和全面提供留学申请相关信息的英国学校。
“创意英国”向国人赠“英语出租车”
美国高校招生与我国相比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学生不会因一次考试失误或申请失误而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首先,从入学考试来看,美国不实行全国大学入学统考,但中学生申请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简称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简称ACT)。SAT和ACT是一个常年不断的标准化考试,每年有7次,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选取最好的一次成绩报送申请的大学。
为什么这样选取和计算分数呢?美国大学认为:你所考得的那个最高的分数,表明你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不可能考出这个成绩。而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你参加了1月份、3月份和6月份的3次SAT考试,3月份的英语考得最好,证明你具备这个能力,1月份和6月份的相对低分,可能是因为你身体不适、学校的英语课有太多的考试和作业,使得你正好处在英语的低潮,或者甚至是其他什么偶然因素所致。由于每年可以考7次“高考”,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继续考,直到你认为所得的分数代表了你的水平为止。
因此,考生心态相对正常,各次考试的分数基本起伏不大。不像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是一分定终身,考生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因而患得患失,平时什么“一摸”“、二摸”“、三摸”,都考得好,偏偏是“高考”考不好。原因何在?就像是让你站在一张桌子上,你不会摔下来。把桌子升高50米,你可能还不会摔下来,但再把桌子升高到100米,你可能就摔下来了。桌子的面积没有变化,为什么会摔下来?完全是心理作用!而多次考试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得考试成绩的可信度增加,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其次,从学校申请来看,美国学生可以申请的学校数量没有限制,多申请多交申请费,除了提前申请中的“提前决定”外,学生申请的学校没有志愿排名的先后次序,其结果是许多学生被多所学校同时录取。使学生由于申请学校失误导致不能被理想高校录取的概率降到最低。
提前申请中的“提前决定”(earlydicision)是捆绑式的,学生申请这一计划,就意味着对大学做了某种承诺,一旦录取,便有义务进入该校,且要缴纳一定的入学保证金,同时撤销已提交的其他学校的同类申请,否则便是违规。由于许多学生都申请多所学校而最终只能选择一所就读,无疑增加了高校录取的工作量,大量学生放弃已成功申请的学校,致使哈佛大学的报到率也未达到0%,而杜克这类顶级学府竟有半数被录取者没有如期报到,使得校方发录取通知书时,一个班要建两个班的编制。再次,从录取的标准来看,美国大学录取排斥简单粗暴,注重人的成长过程与全面发展,尊重教育本身的规律性,录取标准多样且人性。尽管绝大多数大学很看重SAT或ACT成绩,但他们同时也要考量学生高中历年的考试成绩、班级排名、个人特长、社会工作经历、推荐信及课外活动等。
为了更加全面考察学生,各高校还要求学生提供一些命题文章,试图从中发现学生的思想、挖掘学生的潜质……一些名校还安排面试,与学生充分地沟通、交流,弥补书面材料的不足。此外,考生生源的多样性也是高校招生时一个录取标准要素。这一方面是从学校的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角度作出的考虑。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在相互学习、交流、碰撞中,各自的家庭影响、文化以及个性能够起到一种互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是教育公平理念与受教育权利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一些州的法律也规定要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因此,高校往往在整体上要对生源的种族、性别、家庭背景作出一定的规定。很多名校将生活艰辛和环境恶劣作为招生的一个考量因素,如单亲家庭、吸毒家庭成绩比较好的孩子,比中产家庭出身的学生有更大的机会被名校录取,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原来学习很差的女孩,她父母都进了监狱,一度没有住所,只能天天在地铁里逗留。在困境中她发生了很大转变,学业成绩提高很快。SAT考试达到2000分,最终被哈佛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在哈佛看来,这样的学生SAT考2000分比顺境下的学生考满分2400分有更高的含金量,因为在这个分数里反映了个人奋斗、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1]
美国高校之所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和时间深入审阅学生的申请材料,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是因为美国高校的人才标准是富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所以学业成绩不是百分之百的起作用,不是唯一的重要要素。显然,这种多角度考量的录取标准与我国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衡量要素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专业选择制度
与我国相比,就读美国高校的最大益处就是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专业、转换专业。在我国,学生选择喜欢的高校和专业是要凭高考成绩的,我国很多考生为了确保可以上大学,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同意调剂专业,所以相当比例的学生所读的专业并非是自己感兴趣的,只是在入学门槛前不得不做的一种选择。一份基于“搜狐教育—麦可思—2009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的研究报告显示,2009级我国大学新生有37%现在就读的大学不是高考第一志愿,42%现在就读的专业不是第一志愿。即便在高考成绩排名本省/市/自治区前25%的新生中,也有23%未能如愿就读第一志愿大学,38%未能就读第一志愿专业。分数能提供选择边界,却无法提供大学、专业的“最优解”,志愿填报是高考胜出的关键一役。另外,截止2010年4月15日,2009级新生对就读大学的满意度为35%,对专业的满意度为44%,本学期较上学期满意度有所上升。现在就读大学和专业均为第一志愿者对大学和专业满意度最高,但满意度也仅为50%和57%。②
由此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都自愿或不自愿地在他们不喜欢或不是最满意的专业学习,而且专业一经确定,很少有改变的机会,由此造成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就业情况不好,严重过剩的专业,为了维持高校的招生,或这些专业教师的工作,仍然在扩招,导致学生的就业困难,浪费了学生家庭的钱财和他们宝贵的4年时光。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在选择专业这一起点上,就已开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在美国学生有充分地选择专业、转换专业的权利。对学生而言,确定专业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也是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之一。然而对许多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其实他们并不清楚自已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将来要做什么,填报专业是很盲目的,而美国大学这种开放式的管理给学生纠正的机会,事实上美国很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专业是没有确定的,有超过一半学生换过专业,很多学生转过两次以上的专业。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修2~3个专业,这一制度设计的可贵之处在于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把选择专业的权利交给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既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尊重,也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情。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全学分制度
美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即学生在学习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学校只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明确规定休学年限。这种学分制教学计划弹性较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休学计划,并允许随时改变专业。美国的职业流动性大,学生选修有利于专业课程的转化进而有利于就业;完全学分制使学生半工半读、工读交替成为可能,有利于积累工作经验。
与我国的学年制和学分学年制不同,学分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学年制和学分学年制不足以反映个体的偏好,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时间的安排和学习能力也都有很大的不同。强行推行整齐划一的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无疑会抹杀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兴趣,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在:必修课多、专业不分流、不能自由转换专业、不实施学分认证、课堂教学实施大班上课、学生上课时间统一、修学年限和毕业时间统一等。这种管理体制显然是基于管理者的方便,而不是基于被管理者利益的考虑。学分制正好与学年制相反,它抛弃了管理本位的思想,基于为广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考虑,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和差异性视为教育的基础,以个人和谐、自由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选课制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体现了课程学习的选择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选课制从软件来看,要求有足够的师资,为学生提供一个足够大的选购学分的市场;从硬件来看,高密度的课时安排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和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分制给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的自由,学分制不存在严格的年级和学习年限,便于在职人员的学习,也便于有特殊情况必须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学习。学生个体也因此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等方面能够得到充分提高。
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
知识结构的单一必定导向能力的单一,这无疑有碍于毕业生适应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注重通识教育,加强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应对之策。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说,如果要给当前中国大学“挑刺”的话,除了中国学生讨论少、提问少、质疑少外,另外一个就是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了。学生在18岁的时候,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这时候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并灌输就业的观念,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当然也有不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职业学校,这就另当别论了。”③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在他看来,专识教育一般是指18岁就选定专业、不再学习其他课程,而通识教育则不同。美国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就是,前两年学生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学科,后两年再挑选专业进行学习。“不管是政治家还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都需要经济学、法学、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单科知识。”正如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发表的题为“重建遗产”的报告所指出的“:谁也不能确切知道新技术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的劳动力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2]
因此,美国大学非常重视给学生一种宽广的知识基础。在一些大学专业分类很少,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基础。一些学校要到三年级才以专业为主,一二年级全部用于打基础,再加上选修课数量很大,从而避免了学生的知识面趋于狭窄。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虽然已意识到专才教育的弊端,开始通识教育的尝试,但是通识课程却被大量的公共政治课和英语课所占据。此外,从高中就开始的文理分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分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很不利。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
我国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非听即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少、提问少、质疑少,学生无法对知识的学习进行建构,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美国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是“一厢情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来顿副校长认为:“现代教与学已经远离过去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通常提前布置课堂讨论题目,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示和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有赖于学生参与,教授们在课堂上不以权威自居,而尽可能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在教学目的上,不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入门的引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辨别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例如哈佛大学有一套严格的评分办法,在学生成绩中,课堂发言占总分的25%~50%,因此,为了争得发言机会,学生们往往唇枪舌剑,竞争激烈。而发言的质量如何,与学生课外所做的准备是否充分有关,参与的质量将决定着学生最终分数的高低。这种学习环境和氛围可以抓住学生的整个身心,在教师和学生一起投入大量精力讨论争辩的过程中,为能取得好成绩,学生必须发挥主动性,发掘潜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时,甚至在缺少足够和必要信息的情况下,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美国大学重视培养学生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去寻找更好的解决答案,而不单单重视结果。这种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的教学方法,能够鼓励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美国大学经常把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使他们用他们以往学过的理论及积累的经验,回答和解决他们不知道或不熟悉的问题,迫使他们不断挑战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极限,最后经过总结,获得宝贵的知识和亲身体验,并形成一种面向实战的思维定势,保证了其大学毕业生群体的质量能稳定地处于优秀的水平上。[3]
六、聆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成长的就读经验调查
美国大学很早就开始关注学生的就读经历和成长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质量问题引发了美国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政府和社会明确向耗资巨大的大学提出问责,要求大学提供令人信服的质量证据以证明其办学效益。为回应社会问责,众多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迅速投身于校内质量评估,通过大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判断预设的教育目标是否达到或达到的程度如何,并推进此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设计改革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以加州大学为例,该校的学生研究办公室每隔一年在冬季学期或春季学期向每一位注册的本科生发出参加调查的邮件邀请。当然,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调查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调查结果内容广泛,涉及面广。现列举部分调查内容。
1)学生对专业的评价和学生及其家庭的背景资料。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加州大学本科生对“教师教学质量基本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以及“能够进入所选的专业”的比例都高达89%,有机会和教师进行课外交流的学生比例也达到84%。
2)学生生活和发展信息。包括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学生对多元校园氛围的感受、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个人发展的理解变化、学生遇到了哪些压力,他们是否获得有效的帮助,没有接受帮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等。伯克利分校在“接受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的调查结果中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获取职业技能、发现做人的方向。
3)学生参与学术活动信息。该调查结果反映学生进入研究型大学的感受,在研究型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参与了哪些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学生在学术研究和校园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障碍、按时毕业的重要性等。例如,加州大学学生最大的学术障碍来源于“不良学习行为”“、沮丧、忐忑不安”等精神压力。
4)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信息。包括学生参与了哪些校内外社会活动,担当什么角色;学生参与了哪些类型的社区服务,是否是组织领导者,参与的途径是什么;学生对政党的倾向、参与政治投票和政治活动的情况,以及对国家发展方向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加州大学37%的本科学生通过参加教育扶贫项目提供了社会服务。[4]
16万大学生退学,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大学教育质量令学生不满意;二是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学生对志愿填报政策不了解,以及选择空间有限,一些学生被录取进入不理想的学校,或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三是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适应所选的学校及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失
对于前两方面原因,这需要通过大学教育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改善大学服务,以及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加以改变。如一名学生可以在高考升学中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学校录取的专业、提供的奖助学金进行选择,无疑会大大减少抱憾进入某所学校某一专业的可能。而在相关制度未改革时,对于考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这就是在上大学之前,就做好较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大学、专业,以减少报考大学的盲目性。
国内某所著名高校曾在大一新生中抽出了1400人作为调查样本,数据显示,考生对所报学校和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仅2.1%表示“非常了解”,35.5%则“不太了解”,甚至有10%左右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48.6%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会考虑换专业;此外66.1%的学生将“学校的知名度”作为填报志愿时的第一考虑因素。同时,某调查机构披露的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29.5%的人表示满意自己当年的高考专业志愿,41.0%的人表示一般,还有29.5%的人表示不满意。如果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怎么办?在调查中,73.2%的人选择接受现实,9.9%的人选择跨专业考研,另有8.4%的人则试图换专业。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很多大学生是在自己并不了解、不满意的学校和专业里学习,这样的学习状态堪忧。而出现这种局面,与他们中学学习期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有关。
“被规划”“被管理”的包办式选择
我国中学普遍强调学生的知识教育,同学们的第一要务是提高与高考相关科目的成绩,为此,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很多事,包括学习时间的安排、选择课外辅导班等,大多由老师和家庭包办代替。学生们完全“被规划”“被管理”,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自主规划、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在对未来发展影响巨大的高考填报志愿中,不少考生也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任务是考出好的分数。而父母就应该完全为自己做出选择,加上很多父母对此也乐于包办,一方面,这可让孩子完全“贯彻”父辈的意图上某所大学,实现家族的某种愿望,另一方面,也可让孩子全心投入学习,不为了解大学、专业,掌握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分心”。但父母的判断与选择,体现的是他们的价值观,极有可能不符合学生的心意,更重要的是,上大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不可能由父母代替自己上大学。当自己天天要和自己并不了解、不满意的学校和专业打交道时,很多同学才后悔不事先了解学校、专业,但已经为时已晚,除非选择退学,重头来过。
高考目标明确,大学之后却模糊
不为选择未来“分心”,其结果是未来天天“闹心”。这两者的利弊,根本不必分析就十分明了。在美国,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校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引导,学生们可以选择未来自己准备从事的职业,进行初中、高中以及上大学的简单规划;在加拿大,十年级有一门专门的课程Planning,要求所有学生必修,这门课程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并根据自己的职业选择,确定上大学的目标,选择中学的课程。这种伴随在求学生涯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为自主,同时也更具责任感。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个学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规划意识和能力的缺失,会造成每个学生重大的人生缺失。
反观我国,很多高中生可以说出自己的高考目标,是上一本还是上二本,或者进某所名校,但是,为什么要上这所大学,大学毕业之后有怎样的打算,却很模糊。这往往会造成一种普遍现象,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目标缺失,失去了进一步奋斗的动力,大学在混日子中度过。对此,国务院总理在2011年与网友的交流中也感到忧虑:“为什么高中毕业上大学就以为学习到头了?就会出现真正埋头学习的人少了?”这一问题需要多方求解,而每个高中生及家长,也要从自身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前面退学的原因中我们发现,很多高中生由于没有对自己的生涯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导致填报志愿几乎没有自己的想法,要么随心随意选择,老师、家长怎么说就怎么填;要么关系好的同学选了这所大学,自己也选,导致进入大学后出现对专业、大学满意度不高的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什么是职业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以及什么时候开始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个叫做比塞尔的村庄,它地处一块绿洲旁边,被誉为沙漠中的一颗明珠,如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观光游览。可当初若不是肯・莱文从这里走了出去,并把它介绍给世人,恐怕这里至今还不为人们所知。
因为在此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所以,人们就认为,这儿根本就走不出去,也就没有人再去尝试了。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肯・莱文来到这里的时候,听到别人这么说,当然不相信,因为自己既然走得进来,就一定可以走出去。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询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肯定还是转回原来出发的那个地方。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肯・莱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3天就走了出去。但是,比塞尔人为什么祖祖辈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足够半个月吃喝的水和干粮,牵了两匹骆驼就上路了。肯・莱文这回没有带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是拄了一根木棍跟在那个比塞尔人的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在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才终于明白: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由于比塞尔位于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如果不认识北极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走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他雇用的那个比塞尔人。他告诉这个青年,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3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什么是您人生的北极星?
寻找人生北极星的过程,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过对自己的全面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职业选择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你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对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你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在学校期间有计划地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对中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并不是帮你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你真正了解自我,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发展步骤。
为什么要寻找人生的北极星?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高中生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更是一道学校、学生、家长的三方命题。每次有机构和媒体请我们去做填报志愿的讲座,结束时家长们久久不肯离去,问得最多的不外乎是“这个学校排名怎么样”“这个学校最好的专业是什么”“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等等。概括以后我们发现,家长们大致可以分成五种类型:
专家型: 这些家长查阅资料、打听情况、分析对比、预测就业等,搜集了方方面面的信息,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专家了。但是这些家长往往也是属于控制型,觉得自己的小孩什么都不懂,从而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决定,这就埋下了隐患。
代偿型: 因为种种原因,家长们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想把接力棒传下去,让小孩替他圆梦。殊不知这并不是小孩自己想要的成功。
迷茫型: 有些家长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或者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所以事到临头就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到最后干脆就来个听天由命,随便填一个就算了。
无所谓型: 这些家长认为反正专业不一定就是职业,那就随波逐流,哪个热门填哪个。人家填什么,他也填什么。殊不知现在的热门,四年以后往往已是昨日黄花。
民主型: 这些家长比较开明,不仅注意搜集各种信息,也关注小孩自己的意愿。这样做出的选择还相对比较靠谱。
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家长和学生会关心:这个专业是不是真的适合我?我的兴趣真的在这里吗?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中心曾对杭州某所高校1813名大学生做过高考填报志愿调查。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18%的大学生是因为大家都说热门才填了现在所学的专业;9%的大学生是由父母安排填报;7%的大学生是因为考虑到找工作容易而填报;3%的大学生是乱填;只有35%的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在这35%根据兴趣而填的学生里面,其实大多数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纯粹是根据主观感觉做的决定。
选择专业时,最该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最该考虑的却被忽视了,就为将来的大学学习埋下了隐患。那些仅仅根据“外部信息”,如专业的热门情况、专业的前途好坏等做出专业选择的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大多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那儿,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丧失、学习成绩下降。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学得“很苦”,成绩垫底,能够毕业已属侥幸。有的同学会问,万一专业选错了,到了大学不是可以换专业吗?是的,多数大学都允许学生进校后调整专业,但能够调整成功的学生毕竟少数,因为大学期间换专业往往既有比例的限制又有学习成绩的要求。
奇迹和成功并不只靠努力就能创造,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越努力错得越多!富兰克林曾说过:“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这句话耐人寻味。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的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对于高中生来说,未来的北极星之一就是适合你的“大学和专业”,你必须尽快学会选择。只有正确的选择再加上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什么时候开始寻找人生的北极星?
高中是基础学习阶段,也是为大学学习做准备的阶段。大学,则要进入某一特定专业学习,是为今后职业做准备的阶段。目前,很多大学实行大类招生,低年级时实行大类培养,但毕业的时候,每个人还是有专业的。
虽然我们说一个人最初选的专业并不一定代表他未来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能在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有针对地做出专业选择,会为你一生的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你未来的职业和所学专业一致的话,你的职业入门就会比别的毕业生快很多,你将赢在起跑线上;如果你所学专业是有计划地为未来的职业打基础、做铺垫,那么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将会走得更高、更远。
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们现在才读高中,离工作还早着,没有必要这么早做职业规划。真的如此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美国孩子从6岁就开始职业意识的开发,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为自己长大后要从事的职业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上的准备,并为提高综合素质而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和兼职工作。在日本、欧洲国家,学生们也从高中、甚至初中、小学就已开始做职业规划了。你从高中开始,已经不早了!
画一张通往未来的职业规划图谱
怎么找到您人生的北极星?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从认识自我、了解职场、确定目标、行动计划、调整反馈等几步来实施。
1.认识自我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自我认知客不客观、准不准确,直接影响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认识自我主要是了解跟职业相关的方面,如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等。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测评工具来了解自我,也可以用经验法来自我评价,如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具有的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一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作为参考。其次,是比较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以发现自身长处,确定奋斗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一般可以用360度评估法来认识自己,即通过自己、家长、老师、同学甚至朋友等从全方位、各个角度来评估自己的方法。被评估者可从这些不同的反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
(1)了解兴趣
杨振宁曾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考虑个人对各种事物或活动的喜好、偏爱情况。比如,有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扎在人堆中,人越多越开心,这样的人就非常适合从事销售、公关、管理、教学等需要大量人际交往的工作;有的人喜欢与物打交道,习惯独处,不太愿意到人多的地方去,呆在人多的地方会感到不自在,这样的人更适合从事会计、图书管理、园艺、电脑程序员等工作。
(2)了解能力
看看自己目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过去或目前的功课哪些比较强,哪些比较弱。我们要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除了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又称为普通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也是人所共有的基本的能力)外,有时还要具备这项工作所要求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又称专业能力,是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数学研究需要具有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社会上多数专门职业的能力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训练。
高中期间的科目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某方面的能力,对今后选择专业和职业具有指导意义。如对文科生而言,如果数学成绩好,今后可以考虑选择经济、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如果数学成绩不好,则建议选择与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相关的专业。理科学生如果数学成绩好,可选择与数学、力学、软件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如果物理好,可以选择机械、电力、通信、信息、计算机等与之相关的专业;如果是化学好,可以选择化学、化工、生物、材料、环境等相关的专业。
(3)了解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对他人进行评价,说某某人热情、开朗;某某人胆小、内向。这种评价,描述的其实就是人的某些性格特征。心理学家认为,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份。了解自己的性格特性,有助于做出清晰、明智的职业选择。例如,善于人际沟通的人适合从事政治、贸易与管理类的职业;文思细腻、感情丰富的人适合选择文学、翻译的职业。
2.了解职场
了解职场就是了解现实生活中职业环境,包括社会需求、行业与职业现状等等,并能用发展的眼光,把握世界的未来趋势。了解职场的方法有很多,对高三考生来说,可以平时多与各种职业人士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对学历的要求、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等,有条件的同学可利用寒暑假参加实习、志愿者服务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3.确定目标
对于高三考生来说,目标是应该比现状高一些,向上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太低的目标不能激发人的潜能和斗志,意义不大;太高的目标会难以达成,以至于丧失自信。有的人今后想成为科学家、医生、律师,也有同学想成为大学教授、政府官员或创业者。人各有志很正常,但没有志向、没有人生目标的人是不可能找到幸福、获得成功的。
4.制定行动计划
在确定了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环节。没有行动计划,目标难以实现,便是空想和梦想。这里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如学习计划、社会实践计划、培训计划等等。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分阶段实施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
行动计划必须包含以下要素:(1)计划的期限。即是短期(13年)、中期(3~5年)、还是长期计划(5年以上)。(2)重要性排序。根据目标的重要程度,对计划优先排序。(3)完成的地点、时间、方法、步骤、达成的效果等。(4)计划的监督、检查、总结等。(5)奖惩。实现目标时对自己的奖励和无法按计划实施时的惩罚措施。
5.反馈与计划调整
“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认知的成熟,有的时候需要对规划做评估和调整,才能使之行之有效。
调整和反馈的内容包括修正自我认知、调整职业目标、改变生涯路线、调整行动计划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整和反馈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
总之,高三学生不要等到填报志愿前再考虑职业意向,应该从现在起就多学习一些职业规划知识,加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有选择地看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书籍,听一听学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学会正确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职业潜能,找到与自己个性特征相匹配的职业发展方向。
“职业规划”之现状调查迷茫徘徊型――
我不是很了解职业规划,有想过以后做什么,但具体不是很清楚。一直在考虑怎么读好书,成绩肯定会影响职业选择。我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点概念,但肯定还需要进行职业规划。我会根据自己的一模成绩来选专业,兴趣其次,只要不是太冷门的专业就行。――山东省菏泽市一中 王 曦
多多少少听过一些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内容,但具体应该怎么去规划,怎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还是不太清楚。
――广西藤县第一中学 路嘉嘉
现在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未免太早了吧,再说我也不知道从哪方面对自己进行规划,有这时间还不如拿来复习备考呢。
――山东省莱芜市第四中学vicky
因为大三才开始上专业课,所以大一大二对自己的专业根本不了解,也没想过要进行职业规划,那时课程都比较紧,主要想着还是先打好基础吧。大三时空闲了一点,就开始关注相关的就业信息,但也是有限的。我觉得从大三开始也还来得及,但如果能早一点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我的将来就会更明朗,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迷茫了。
――浙江大学大三学生刘 萧
高三填志愿的时候因为复习很紧张,都没时间去做什么规划,而且也不清楚职业规划这回事。就是爸妈选一些专业出来,然后再进一步挑专业,老师也没告诉我们大学读的专业会怎样之类的学什么。现在上了大学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如果说现在要做职业规划,根本不知道怎么做。
――北京师范大学大一学生王之雪
我的小孩没有什么爱好,平时只顾埋头苦读,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没什么规划。在2011年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她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听说学金融的好就业,我就替她报了,现在大学已经学习三个月了,她却说不喜欢这个专业,天天愁眉苦脸的。我很闹心,问她到底喜欢什么专业,可她却说不出来。这大学上的真让人窝火。现在要进行职业规划也不太清楚具体流程。
――江苏家长吴凤仪
未雨绸缪型――
对于职业规划我了解一些,高二时自己参加了升学与就业指导测试,测试结果建议我学法学或管理学。我从高一开始就倾向于管理学方面,一方面是兴趣,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社会上对这个职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看报纸,与父母、同学的交流。我们了解的不多,所以会听取老师、家长的意见,还可以参考网上信息。
――上海市育才中学 lucky
有职业规划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特别是选课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比如我以后想从事纳米技术研究,想到国外去继续学习,那我选课的时候就会围绕这个目标去选择,因为很多国外的大学都很看重你之前所研究的领域是否与之相关。而且,职业规划是灵活的,应该是选好一个职业方向,而不是限死在某个具体职业。或许有人说自己以后的工作可能并不是专业所学,但我觉得,就算以后从事的工作不是最初设想的,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职业规划都是有很大帮助的,绝对不会没用。
――华中科技大学大二学生马 丁 为了给孩子设计一个令人满意的职业规划,我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对于他们来说,思想还不成熟,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容易停留在主观感觉上,因此,关于职业规划,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理性分析他们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还要帮助他们了解想要从事的职业的具体内容、发展前景以及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等,但不要过多地干涉,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北京家长 夏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