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1篇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渺小的诗人,历史的尘埃拭去了他的姓名,却盖不住他不朽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多少年来,多少中华儿女就如这位诗人所写的一般,耕地,织衣。在漫漫的长夜里,期待忙碌的黎明,薤上露,露沾衣,衣不惜,愿无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渺小而不朽的涟漪。

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忘却了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去劳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了人工智能来替我们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被困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懒散的孤岛上;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要依赖别人的劳动,自己萎缩在生活的角落里,并且嘲笑着光荣的劳动者。今天我在这里的讲演,就要说说自己的心声。

我也注意到了,今天的社会中,有勤劳者,有懒散者,有热爱劳动者,也有不尊重劳动者。

勤劳的人,对于劳动存有一种天然,繁忙于晨兴,戴月于归途。要知道,清晨尚在熟睡的现代都市,是被清洁工唤醒的,戴上口罩,挥动扫帚,累了就坐在路边,从怀中摸出余温尚存的早餐,望一望街角,听一听风声。

学生与老师,不约而同前往学校,在书声琅琅的窗前,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工人爬上了吊车,农民堆好了柴草。

勤劳如此平常。

热爱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超然。当陶渊明除去园中杂草,荷着锄,拭去汗,采菊东篱,种豆南山,悠然如飞鸟,超然若浮云。

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再分辨。

勤劳如此不凡。

尊重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敬畏。他们能够敬畏路边的清洁工,能够停下车,静静等待他们扫过眼前的路,而不是鸣笛示警;能够敬畏餐厅中的服务员,能够耐住性子,等待他们端菜过来,而不是喝三道四,指指点点;能够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说一声“谢谢”,而不是漠然路过。

勤劳值得尊重。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2篇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

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

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让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

原来,张扬与内敛谁也离不开谁。

年轻人和老人都需要张扬也需要内敛;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张扬也要懂得内敛。

张扬自己的青春,人生才会灿烂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我们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

内敛自己的个性,生活才会更安全。然而过于内敛就成了冷漠,成了懦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感慨着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呢。他们渴望着识千里马的伯乐,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人的文王那般幸运呢?在期望与失望中等待,结果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我们要学会在内敛中张扬自己。

我们要新颖,要多变,张扬自己的个性,让生活之水沸腾;我们要规范,要稳定,要内敛自己的浮躁,在坎坷面前心如止水。

内敛,是寒冷时妈妈送来的一衣温暖,是酷热时爸爸送来的一阵凉意,是口渴时的一壶清凉,是下雨时的一伞叮咛。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3篇

昏暗的灯火下一对父子正在吃饭,安静的饭桌上父亲面无表情,静静地吃着碗里的饭。儿子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自己的父亲,不远处的书包里静静地躺着这次测验的卷子。79分的卷子既不算好也不算太差,但是对一向成绩优秀的儿子来说,就有点失水准了。

“这次考得怎么样了?”良久,沉默是金的父亲终于发话了。

“7……79分。”无法从父亲的语气中感受到任何感情的儿子小心回答了父亲的提问,并紧紧盯着父亲那张好像?石般坚毅的脸。

没有表情!即使是听到儿子成绩下降的时候,那张熟悉的脸庞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波澜不惊。看到这里,儿子有些失望地低下了头,默默吃着碗里的饭。

曾几何时,父亲会对自己的成功感到欣慰,会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可惜,父子俩一起高兴一起伤心,可是现在的父亲……脸上麻木的表情,没有丝毫的感情,儿子的成败仿佛跟他没有关系一样。

多少次儿子拿着第一的成绩在父亲面前炫耀,父亲也仅仅只有一声简简单单的回应。同学们所说的进步的奖励、成功的庆祝,这一切儿子都不曾拥有。同时,同学们所说的父母对成绩下降的怒火、严厉的呵责,到了父亲这里连一个简单的表情也换不到。想到这里,儿子不禁有些神伤。

又是一阵无言的沉默,只有咀嚼下咽的声音。

忽然父亲放下碗筷,儿子有些惊喜地抬头。“你想吃些什么?我明天去买。”父亲没头没尾的话语让儿子有些惊讶,木然的回答之后,又是一阵可怕的沉默。

儿子低头细想父亲刚才的话:这是在关心我吗?如此简单的话语让儿子难以抓住其中的意义。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4篇

学习高考满分作文的特点,有助于考生在短时间内提高作文得分。下面就来具体谈谈高考满分作文的特点。

一、善用文章题记

题记可以是名言名句,可以是哲理性的语句,也可以是精美的歌词,抑或是辞藻华丽的整句。题记最好能和话题融合贴切,当然如果做不到这么自然,与话题相关亦可。用题记旨在使文章在形式结构上出彩,引出话题。题记一般为有诗意或哲理性的语言。

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圆润锋芒》的题记:“朝阳与落日总是令人感动,只因那一刻它正午的锋芒熔成了圆润的光芒。”这个就是属于哲理性的语句,和话题紧紧相连。

二、善用排比句开头

以排比的句式引出话题,或用经典诗文,或用含蓄隽永的语句,能够使文章开宗明义,而且使文章透着浓浓的文学气息。

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为话题作文,一考生《收藏阳光》的开头写道:“一辨清浊,便过三万六千载;李白蜀道不同的岁月,‘忽忽竟有四万八千岁’;神话中的樵夫一驻足观棋,便已柯烂斧锈,沧桑几度。”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时光飞逝,生命短暂,以排比入题,简洁概括,气势恢弘。

三、善用小标题

小标题的好处是使文章层次结构分明,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小标题可以用每段的中心词来拟,也可以直接用数字来区分。值得注意的是,小标题的中心词要和话题一致或者相关。

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菊・竹・民族》分别以“菊篇”“竹篇”“民族篇”为小标题,分别阐述“菊”“竹”“民族”各自蕴涵的人文气质和素养,结构清晰,立意高深。

四、学会材料的转化,材料宜用经典

经过积累,许多同学已有不少的素材。但有时候话题常常让人无处下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巧妙转化已备素材,将话题尽量引到我们所熟悉的素材上,从不同角度使我们熟悉的素材和话题关联起来,运用好的连接词或者连接句使得转化巧妙自然。我们要学会“以旧翻新”“新瓶装旧酒”。所谓的经典材料是指所引素材最好是充满古典人文韵味的素材,可以化用诗文,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素材,写出新意。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将自己熟悉的素材用到所给话题里呢?我们平时习惯于用素材来套话题,其实“以旧翻新”的捷径就是“以话题套材料”。

以2004年高考江苏卷话题作文“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为例,一考生预设的素材是“项羽乌江自刎”,项羽和这个话题有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不妨用话题来套素材。话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所以“项羽乌江自刎”这个素材既要体现“山的沉稳”,又要体现“水的灵动”。怎么体现呢?我们看这个考生是如何巧妙预设话题的。他以“项王项王奈若何”为题,以项王的才智和勇气以及震撼天地的英雄气概来照应“山的沉稳”;并从反面论述项王缺少了回去休养生息、重整旗鼓的灵动。有了这份灵动,他仍可以保持他的英雄本色,而且成为一个被千古传颂的英雄。最后,以“灵动的水,仍可保持一片蔚蓝;灵动的智慧,仍可造就一个英雄”来结束文章。可见,用话题来套素材可以“以旧翻新”,使我们积累的素材灵活地运用到各种话题中。

五、大胆展开联想,营造作文意境

运用联想的方法,可以联想一幅图景,一种情境,然后置身其中,挖掘内心诗意情怀。用诗意的语言表现所联想的意境,结合话题,扩充文章内容及深度。

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风雨满楼》中写道:“春景。春天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山也从冬天的银装素裹中慢慢地苏醒,草木发芽,花朵,这一切无不为山染上它春天的色彩,那时它就像是一个懵懂的女孩,矜持中透露着萌动的心,却又是这般胆怯,在水的柔柔呵护下一点一点地展现出自己的风采。那时它是绿色的。”作者将自己融入到这一情景中,细腻地感触着周围的一切,扩充了文章内容。

六、中心务必明确

许多考生喜欢用含蓄的笔调来展现作文的风韵之美,事实上高考是非常标准化的考试,每份试卷的阅卷时间可能只有一分钟甚至半分钟,要想使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看出你的中心和结构层次是不太容易的。最好的办法是时时点题。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记与忘之间》分三个层次,作者在第一个层次的结尾写道:“铭记耻辱,铭记失败,让勾践重新站起,终成一代伟业!”在第二个层次的结尾处写道:“忘记使命,忘记责任,让她落下不肖子孙这一千古骂名!”在第三个层次的结尾写道:“记与忘,或许只是一种态度,但记与忘之间却决定着兴衰成败。”类似的满分作文还有很多,不难发现这些作文都不会吝啬点题的笔墨,而且通常是在一段材料或标题结尾处以概括性的话语点题,做到了中心明确,层次清晰。

七、立意高深,格调不凡

所谓立意高深,格调不凡,简而言之就是将作文的立意尽量向哲理性强的事物靠拢。比如“文化”“生命”“精神”“民族”“人生”等等。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5篇

一.透过语言文字发现美

语言文字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乃是审美文学作品的第一步。有的作品语言端庄中正给人以凝重坚实之美;有的作品语言雄奇秀丽给人以轻松奇谲之美;有的作品语言虽平实却给人感受到内在的思想张力……总之,不同的作品,因其语言文字排列不同,产生不同的美。

如鲁迅的《药》结尾写“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这是沉重郁结之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引用《采莲赋》描写少女采莲荡舟的画面“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这是轻盈欢快之美;巴金的《小狗包弟》用质朴平实的文字,讲述自己的沉痛忏悔,这是含蓄上进之美……

因此,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应注重对语言文字分析,分析不同作品的不同语言、句式与表达方式,透过语言文字表面,捕捉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发现字里行间的无边美色。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许多文章,其文笔与句式不读不足以体会其妙处,有感情的朗读即是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沿着作者的行文与思路,用自己的话,替作者抒发作品的感情。

二.创设情境意象体悟美

有些作品的语言文字之美是浅露于外的,给人以直觉的美感,往往不必深思;但有些作品,其美感是蕴藏于内的,需要读者掩卷深思,在脑海中构建意象,方能探得其妙。针对这类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透过作品与文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脑中创设作品所描绘的情境意象,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而体悟其中的美。

如宋祁《玉楼春》一词,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先生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但对高中学生,单就字面而言,他们往往无法理性挖掘其内在的美,对春天的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景色并无多少形象的感受。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一诗,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而这也是高中学生缺乏审美方法,难以理性鉴别的地方。

针对这类内蕴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利用图画与声音,模拟虚构这种场景和意境,积极引领学生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作品意境之中,体悟其中的美感。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句,通过多媒体,创设莺歌燕舞、蜂飞蝶绕的或喧闹或繁忙场景,引导学生在脑中积极想象,从而体悟春天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教师还可以通过情绪体验法,创设临时情境,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教师可以在课堂突然中断讲话,让学生在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中加以体悟响中寓静,再去体悟诗的幽静美。

三.鼓励模仿创新创造美

创造美本身即是“再审美”的过程,是将自己所积累的审美知识重新用自己的作品予以表达的过程。而要完成这种过程,对于阅历尚浅的高中学生而言,首先是一个模仿创新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对美的认识和内心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模仿创新创造美?可从作文的写作训练入手。

首先,厚积方能薄发。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教师还得让学生养成收集、积累优美文辞句式的习惯,通过不断的积累,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正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发挥而来,若没有平时的积累,是不会有如此老到的语言。

其次,学会审美角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模仿的优美文章,或仿其构思美,或仿其语言美,或仿其形象美,或仿其情感美,从而在训练中不断增强写作技巧和审美能力。如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其构思之美、语言之美,均模仿教材里的《孔雀东南飞》。其后,2004年、2007年高考,都有考生据此变换审美角度,模仿出新,不断成就高考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