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浒传梗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近一段时间,就中学生古典文学的阅读状况,本人对我校高中一、二年级24个班级共1293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书面问卷、座谈、采访、个案分析。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中学生对古典文学极其陌生!由此,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刻不容缓。
一、四大名著阅读状况分析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三国演义》7.4%;《水浒传》7.4%;《西游记》7.6%;《红楼梦》竟达16.7%。
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远多于“知全文”:《三国演义》“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浒传》“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记》“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红楼梦》“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说”的信息来源,“听来的”和“来自影视媒介”的占了绝大部分:《三国演义》86.8%,《水浒传》84.1%,《西游记》86.7%,《红楼梦》74.8%。
不少同学阅读名著方式是“看连环画”:《三国演义》7.1%,《水浒传》7.2%,《西游记》13.3%,《红楼梦》3.4%。阅读原著的同学却少得可怜:《三国演义》13.29%,《水浒传》7.4%,《西游记》5.8%,《红楼梦》4.5%。
不知名著,已经令人遗憾;知名著却知“梗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而 “知梗概”,却是绝大部分来自 “快餐”式的图文加工品,这就让语文教师感到无奈了。 “知识爆炸”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阅读名著夯实文化“底子”的意义,却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热闹
知道四大名著的学生中,喜欢故事情节的占绝大部分:《三国演义》50.9%,《水浒传》49.7%,《西游记》67.9%,《红楼梦》38.8%。喜欢艺术技巧的很少:《三国演义》6.4%,《水浒传》5.9%,《西游记》6.3%,《红楼梦》13.9%。
这一组数据表明,高中生欣赏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浅层次上。情节曲折、生动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只是 “看热闹”,水准明显偏低。在这个问题上,为师者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知道名著”的学生中,喜欢名著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数”,说明名著对学生还有一定的“亲和力”。老师是否充分利用、发挥了这种“亲和力”呢?
(三)雾里看花
同学们对名著的“主要体会”是怎样的呢?体会深刻:《三国演义》18.4%,《水浒传》16.6%,《西游记》43.0%,《红楼梦》19.6%。体会一般:《三国演义》57.2%,《水浒传》61.6%,《西游记》42.4%,《红楼梦》41.4%。没有体会:《三国演义》17.5%,《水浒传》14.4%,《西游记》7.0%,《红楼梦》23.4%。
不难看出,名著在学生面前实际上是“无名”的。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学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学生审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的“无名花”!尽管有些同学也读了原著,却体会一般,甚至没有体会,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体会时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说不出所以然来。尽管大部分中学生能列举小说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胜任,分析的结果有的只是“贴标签”,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动力”不足
阅读名著是否能提高语文成绩?对这个问题,44.1%的同学说不清(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24.5%,“与成绩无关”的占21.9%)。阅读名著与成绩关系真的微妙难说吗?这表明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不足。实际上,那些语文成绩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同学大多读过原著,且都有较广泛的阅读面。应当想办法使学生阅读名著变得“有效”,增加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在中、高考的试卷中设置适量的名著类试题,也不失为一个较现实的办法。当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很好的关注这个问题,话题作文中两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宝钗”等均是四大名著中人物。这个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学无疑起推动作用。
二、古典诗歌阅读状况分析
(一)读过篇数和背诵篇数
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38.6%,不少于80篇的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诵篇目不少于24篇的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仅5.3%。
【简评】仅5.3%的人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见学生阅读量和记忆量之低。
(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兴趣状况:(1)喜欢39.3%;(2)不喜欢6.5%;(3)谈不上喜欢与否54.2%;对古典诗歌的体会:(1)体会深刻22.7%;(2)体会一般68.8%;(3)没有体会8.4%。
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对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简评】许多同学在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乱曲解诗意……甚至有6.54%的学生连李白、杜甫都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三)与语文成绩关系
(1)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67.1%;(2)认为与成绩无关的,为9.4%;(3)请不清楚的,占23.5%。
简评: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试题。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治标者的拿手戏就是模仿中、高考题型,编选大量标准化试题将学生捺入题海泡浸。这对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审美素质毫无裨益,反而降低了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有多个诗歌单元,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素质,才能真正应对考试。
三、问题与建议
结合座谈和访问的印象,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狭隘的学习功利主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辅导书”就成了学生课外书的代名词,家长、学生、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书。不少家长推崇“非辅导不看,非习题不做,非英语不听”的三不规则。毕业班学生为攀登升学的金字塔,一头扎进题山题海,更与经典无缘。尽管高二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但真正读过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不读?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还在分数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这些与考试无多大关系的书呢?”
(二)图视 “驱逐”文字
图视类传媒高速发展:各类影碟铺天盖地,互联网与数码影像接踵而至,再接着是摄影图片类书籍及卡通画异军突起……校园周围小书店及市区几家书店这两年最热销的是文娱和足球类画报、绘画本中外名著、卡通等等,而文学名著销量一直不太好。图视传媒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要警惕“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今天的学生大多通过影视录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简单:读文学作品吃力。然而学生一旦养成阅读图视作品的习惯,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改变。
(三)敬畏“经典”与否认“经典”
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学生“亲近名著”的又一个障碍。许多学生表示,有时也翻翻名著,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母语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视、数码影像的虚拟世界吸引人。言语之间,他们对名著不敢亵慢,只是“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对名著“不喜欢”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6.4%,《水浒传》5.3%,《西游记》5.6%,《红楼梦》14.6%)。这些学生否认“经典”,认为名著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如读现代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以及卡通连环画来得轻松。他们对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却对一个个大碗明星的生肖、爱好甚至婚变的次数能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使他们读古典文学也会产生像读流行书、畅销书一样的审美愉悦?
(四)家庭普遍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是农村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学生档案资料统计,父母务农的占45%,职工13.3%,半农半商的11.67%,个体经营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数,少数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则忙于生计而放任不管。
多数学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近半数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
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读到高中的学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当艰辛劳动的。
课外阅读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君不见父母谈“课外书”色变,不少班主任(非语文老师)明确规定“不准把课外书带回课室,一经发现,全部没收,还要在班上检讨……”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没有阅读十本八本中外名著,背诵200首以上的古典诗词,那实在是整个人生的一大憾事!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远离”,必然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浅薄。这种“后天不足”对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实际生活业已证明了的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中学生课外阅读近乎空白的情况呢?本人认为:
第一,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素质。要培养良好的素质,不读书怎么行?我国当代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书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奋斗的向导,成功的阶梯,学文,学做人,求大发展,大成就,离开读书,不过是缘木求鱼。”而读古典文学应是读之基本!
很多人想知道初中生适合读哪些书,最适合初中生读的30本书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全国初中生暑假必读30本书的书单,欢迎大家来阅读。
初中生必读的30本书的书单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鲁滨逊漂流记》
3.《格列佛游记》
4.《繁星.春水》
5.《朝花夕拾》
6.《西游记》
7.《水浒传》
8.《骆驼祥子》
9.《名人传》
10.《童年》
11.《围城》
12.《家》
13.《子夜》
14.《三国演义》
15.《水浒传》
16.《呐喊》
17.《女神》
18.《芙蓉镇》
19.《堂吉珂德》
20.《欧也妮.葛朗台》
21.《巴黎圣母院》
22.《泰戈尔诗选》
23.《歌德谈话录》
24.《复活》
25.《哈姆雷特》
26.《朱自清散文精选》
27.《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28.《契柯夫短篇小说精选》
29.《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30.《普希金诗选》
教育推荐初中生必读书目有哪些初一年级:
1.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安徒生童话选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译林出版社
3.童年/(俄)高尔基著;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4.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法)凡尔纳著;范希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5.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6.《鲁滨逊漂流记》
7.《格列佛游记》
初二年级:
1.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福尔摩斯探案/(英)柯南道尔著;丁钟华译.--群众出版社
4.居里夫人传/(法)艾里.居里著;左明彻译.--商务印书馆
5.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6.《繁星.春水》
初三年级:
1.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阿Q正传//鲁迅选集/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5.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6.《朝花夕拾》
7.《名人传》
十个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和技巧读书不二法
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比较品读法
此法是说一次读几本书,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心里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这才知道《三国志》却比自己《魏书》好,于是当即烧掉了自己的书稿。搞研究或者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从上往下读,像下楼梯一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用浏览。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剪除背景、补叙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的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不错。
字斟句酌法
此法讲究读书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读难免消化不良,必须边读边思考。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用眼睛来读书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特别适合读经典。
精华提炼法
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历史学家就特别擅长做读书卡片。他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张卡片上。他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读完一本书,如果真能够提炼出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高山仰止法
以欣赏的眼光读书,读出乐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一本高尚的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对话,态度越虔诚,收获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哲学与军事经典,如《易经》、《孙子兵法》。
居高临下法
此法是说要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我认识的几位编辑,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那些热门的“畅销书”。如果对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不加批判地去接受,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
多维研读法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读一本书。数学家华罗庚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想象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举一反三法
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
关键词:阅读;兴趣;方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语文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注重阅读多读书,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学生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他们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让学生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让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又向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十分明智的。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学生应该多读书,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只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状况、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等具体因素进行相应的指导,就能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去交流、去创造、去生活,从而为他们的人生奠基。
一、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分析
1.忽视了教科书的本质,视教科书为全部。一本语文书里面充其量只有三十来篇课文,然而中国几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美文可谓群星璀璨,学生常常只是以完成作业为限。
2.缺乏教科书以外的多种趣味。大多数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即使读书也是电子书居多。
3.不懂得阅读应有的速度与态度。世上的书汗牛充栋,他们不懂得什么书该详读,什么书该略读,为什么读,怎么读。
4.对网络阅读的疑虑。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中学生相对来说缺乏去粗存精、去芜存真的能力,媒体的发达破坏了阅读的胃口,产生了副作用和后续影响。
二、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结,而是语文教学的开始。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苦差事,毫无情趣,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可以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这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并且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他们体会到教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阅读。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精彩的语段或者有独到的见解时,及时激励表扬效果很好。
4.授之以欲。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读书。
(1)悬念调动。教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欲望,激发学生去阅读。
(2)故事梗概。教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阅读。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先将故事梗概向学生介绍,学生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电视辅助。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抓住机会向学生推荐读物,学生的兴趣会比较大。例如,电视台播出的《水浒传》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和学生一起读《水浒传》,谈一百零八将,学生们边读边思,边读边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5.创设氛围。我班坚持每日课前5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我还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体验。
三、指导阅读方法
1.读物要有选择。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选择读物,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最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2.阅读要有目的。文章往往有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等多个层面。比如,理清文章的层次可掌握文章的脉络。如《看云识天气》,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带着“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着思路读,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3.注意阅读方法。对于感兴趣的、有益的书籍可熟读精思;对于消遣类的,可观其大概;对于艰深的知识,可不求甚解,蜻蜓点水雾里看花也未尝不可。因需而择,提高效率。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适当举行一些读书比赛、辩论会、演讲赛,参加一些征文竞赛等,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一、兴趣导航是前提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教师要利用多元策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意畅游,在淡淡的墨香中吸纳馥郁。
1.介绍读物梗概引发阅读欲望。如我们在指导阅读《水浒传》时,可先将武松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的故事梗概和盘托出,学生必定会被这些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从而找来原著一睹为快。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走进了水浒世界,走进了我国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化,感受到名著带给我们的艺术熏陶。
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爱听故事,好奇心强是孩子的天性。根据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我充分利用晨读课,举行“晨间故事推荐会”,由老师和班上的故事大王轮流上台讲述故事。故事内容不仅经过精选,而且力求题材丰富:有童话故事、科幻故事,有冒险小说、动物小说,还有侦探故事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会上,讲述者娓娓而谈,同学们津津垂听,他们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不断变化,时而欣喜,时而伤感,时而激动,时而紧张……每每到了情节精彩与转折处,故事戛然而止。教师相机告诉孩子: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并推荐相关读物。这样设置悬念,吊足了孩子的胃口,让他们在对故事新情节的无限期待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迫不及待地去进行阅读体验。
3.畅谈读书感受激发阅读兴趣。一本书就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阅读过程就是体验情感,发现秘密,接受熏染,评判他人思维产物的过程。教师要经常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畅谈阅读后的感受:可以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可以讲述最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还可以评论自己最崇拜的人物……通过互动参与,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激起情感共鸣,体验阅读成就感,从而唤醒阅读欲望,积极主动地进行广泛阅读。
二、方法引领是关键
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兴趣的层面,对阅读只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难以从阅读中找到“真味”。兴趣解决的是入门的问题,要使阅读成为终身的喜好,还应该“登堂入室”,这就需要方法的引领。如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圈、批、注等方式,圈划自己欣赏的好词、妙句、佳段,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困惑,表达自己的共鸣与感想等。精读品味法,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手段。善读书者,离不开“涵咏”功夫。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蕴必须靠阅读者深挖掘。教师应该选取一些经典文章作为范例,指导学生精品细读,让文字入眼、入口、入脑,逐渐养成潜心阅读的习惯。此外,还有诵读积累法等。当然,学无定法,阅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三、氛围助推是保证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学生爱读书了,会读书了,还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让阅读真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得以巩固、提升。
1.优化阅读环境,营造书香校园。建设书香校园,营造勤奋读书、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师生酷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师生沐浴在这充满语文味的校园中,无疑是最好的熏陶和感染。另外,学校还充分依托“蓓蕾电视台”、《摇篮》校报、“省级示范图书馆”、“班级图书架”、“班级图书跳蚤市场”、综合实践活动课等阵地,为学生提供读书、写作平台,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读书场,让孩子们更加亲近书籍,为学生的持久阅读、成长成才奠基。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多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且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十分薄弱。我接手的是五年级,班级学生生活范围小,阅读量少,语文素质不高。我一直思考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为学生导航,引导广泛阅读,让孩子在书海中遨游,点亮他们的心灯。
一、 营造阅读氛围
我在班级的教室里尽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办起了阅读园地,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布置图文并茂的“文配画”,还有图书苑、名人名言坊、“我读书我快乐”心语专栏。学生以书为伴,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渐渐喜欢上读书。
二、 推荐阅读书目
1. 把与课文类同的阅读材料与课文对比着读
比如五年级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介绍的都是一些意志坚强、面对折磨不屈不挠的人物。教学本单元时,我向学生推荐了《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走近林语堂》、《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童年故事》、《音乐奇才――莫扎特》。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人物的可敬,心灵受到洗涤和震撼。这样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 让学生提前阅读能作为课文背景的
材料
如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先指导学生读《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火星上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学习《月光启蒙》,让学生读作者的原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与思念,也感受普天下的母亲给予孩子的爱的博大深沉。课本中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保太监郑和》分别是《海伦・凯勒》和《郑和远航》的背景资料,课前要求学生自读,使课堂教学大为增色,学生的自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将课内阅读巧妙地迁移到课外
教学完名家的作品之后,我会将一些自读课本、课外美文中的名家作品向学生推荐。如学过《景阳岗》,我就要求学生课后阅读自读课本中《水浒传》的《庆功立威名》,并建议大胆地去读《水浒传》;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再让学生阅读《再寄小读者》、《繁星》等。
4. 推荐目前热销读物
我时刻关注时下热销的儿童书刊和专家大力推荐的儿童读物,比如《哈利・波特》、《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要做好孩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介绍的方式多样,给学生朗读《哈利・波特》中的精彩片断,讲述《草房子》中那位秃鹤的桩桩趣事,简介《山羊不吃天堂草》的故事梗概,把《我要做好孩子》中那位胖金铃的想法与学生交流,
等等。
三、 组织实效阅读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热度的时间短,往往只有三分钟热情。丰富多彩、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1. 改编成曲
我常常教孩子一些背诵诗词的方法,比如,教唱一些已经配了曲的诗词,像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静夜思》等。还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歌曲的词,填空为难记的诗词,如把《兰花草》的词改为《游子吟》,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改为朱熹的《春日》等,用唱歌帮助背诵。我还试着把一些诗词改为节奏分明的儿歌,让学生在课间跳皮筋时,合着步点背诵。课间我也会加入学生背古诗、跳皮筋的游戏中,激起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2. 自读自悟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但把握不好,就会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阅读材料缺乏深入思考,“读而不思则”。因此在给学生自主、自由阅读时,要对阅读过程进行适时监控和引导,及时组织有针对性的交流、辩论,提高自读自悟的效果。
3. 竞赛激趣
竞赛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课外阅读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主题性阅读竞赛。由老师规定专题,比比在规定时间内,哪些同学收集的资料多,归纳提炼的观点新颖,见解深刻。在“太空知多少”这个专题竞赛中,学生对地球以外的星空很感兴趣,阅读积极性很高。再如进行课外阅读小组评比。学生自愿组织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张贴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定期评比。如每读一本书加一颗星,每背10首诗加一颗星……这样不仅引发学生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学生互相鼓励,对阅读产生持久的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蔚然成风。
4. 搭建舞台
只有尽量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他们多读书。我在班上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诵读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活动。有一次用写春天的诗接龙,一口气接了三十多首,还分不出输赢,什么“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都搬了出来。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和读书的收获,阅读兴趣更浓。
5. 学以致用
为什么有些学生书读了很多,却不见语文水平明显长进。如何指导学生将读书获得的知识内化,达到学以致用呢?我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是讲述生动情节。将读过的内容讲出来,必须加强阅读内化。不少学生读书后,只会说很有趣很好玩,至于好玩在哪里却不能一一道来,说明他们的阅读是肤浅的,并未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对学生提出要求,读一本书后要讲述一处情节或介绍一个篇章。这样学生读书变得专心认真了,逐渐学会比较分析哪些情节生动、逼真、有趣,也逐渐学会细细揣摩。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述,学生就会讲得栩栩如生,有时还会加入自己的理解。
二是迁移运用。为了培养读书内化迁移的意识和能力,我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能模仿一个片段写一写。比如读了一个写景片段,可描写身边一处景物;觉得开头写得好,就出个类似的题目写一写开头等等。这样学生就把读到的东西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使整个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如何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受益,是目前仍然困扰着我的一个难题,我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