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爱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妈妈长年不在身边,我很想妈妈,可一到妈妈身边,又嫌她啰嗦。上回在北京,我就要回家的前一天,妈妈开始了她对我的“教导”。“萱萱呀,回了缙云可要好好学习,不要乱花钱,妈妈在北京赚钱不容易……”“嗯,嗯。”我不耐烦地答应。这时候,来了一个顾客,我趁机溜进房间。
正当我在房内玩得起劲时,“吱呀”一声,门开了,妈妈来了。又对我进行“深刻教育”。这下惨了,没地方溜了。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回到缙云 ,要学会自己生活,”妈妈看了看似听非听的我,又接着说,“明年就初中了,你要学会自己洗衣服、做饭……”我心中不知哪来的怒火,先是一点,再是一团,最后燃烧了整个心房,尽管我一再忍住这怒火,但它终于爆发了。我向妈妈大吼:“够了,我用不着你说!”妈妈惊得呆了一下,周围的一切都窒息了。妈妈的双唇微微颤动,我从她的眼里看到了伤痛,她的目光就像一把利剑,刺进我心底。
我突然感到:我的话伤了妈妈的心。我不该对妈妈大吼大叫,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呀。从小到大,妈妈为了多少心,付出了多少心血,而我却……我应该向妈妈道歉。“妈,对不起。”我憋了半天,终于向妈妈开口了。原以为妈妈会对我大骂一通,没想到妈妈激动地抱住我。我从她眼里看到了欣慰。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抽屉上了锁;不知从何时起,不再与妈妈撒娇聊天;不知从何时起,变的任性娇纵.把自己封锁在屋里,那个我自己以为是属于我的狭小空间中,和妈妈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快乐在这种暗淡的气氛中越来越难找到安身之所,终于一件小事点燃了我的愤怒之火,而导火索竟是那本日记!
今天天气不错,我灰色的心情似乎也变的好起来.回到家,惯例朝自己房间径直走去,却看到我的日记本摊开在桌上,愉悦的心情立马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我气愤的冲出屋子,朝妈妈大吼大叫:你偷看我日记本,你是小偷,我恨你!妈妈张着嘴,似乎要辩解,却好象惊住了,说不出话来.我不由分说的认定了妈妈就是偷看了,最后甩下一句话:连日记都不能保管我的秘密,你让我怎么办!我再也不写日记了!然后跑回了卧室,狠狠的摔上了门.我趴在床上,望着窗外电点点星光,绝望至极,我的妈妈竟然偷看我的日记,我不会原谅她了!夜深了,我似乎睡着了,却被断断续续的抽泣声惊醒,是妈妈在哭,我的心颤了一下,静静的听着,妈妈说:我确实没看她的日记,我甚至连她用什么颜色笔写的都没看,我想解释,可她根本不给我机会.爸爸安慰妈妈说:孩子大了,总会有点逆反心理嘛.别往心里去,明天我教训她.不要妈妈焦急的说:我不想让她对我有愧疚感.爸爸感叹地说:她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你的爱呀!妈妈哭的更厉害了:她为什么连我也不信,却要依靠她的日记本呢!我听到这泪水夺眶而出,想去和妈妈道歉,却没有勇气.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啊!对待生我养我的母亲,我却如此的不信任,甚至恶语相向,我太不孝了!母亲为我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我却不知感恩,却不信任她,枉费了她对我的信任啊!我想,我以后还会继续写日记,但我会把更多的心里话倾诉给妈妈!
母爱就是信任啊!
母亲不喜欢孩子是一种母爱剥夺,意味着夺去了人享受母爱的权利。对婴幼儿来说,缺少了母爱孩子就会生病。
哈罗(H.F.Harlow)的剥夺实验很有名。在自然条件下,婴猴与母猴的关系要经历几个阶段。最开始、婴猴与母猴的密切接触行为完全是反射性的,这是为了保证营养和得到保护的一种生来就有的机制。随着随意运动功能的发展,进入依恋期。此时出现非营养性的相互作用,跟随和模仿这两种行为机制开始起显著作用。接着是安全期。婴猴的探索行为增多,母子相互作用的频率下降,婴猴与环境中其他客体的接触频率上升。最后,随着与环境的接触增多,婴猴逐渐进入分离期,伴有依赖行为的母于关系告终。哈罗将恒河猴的婴猴跟他们的母亲隔离开,结果婴猴出现各种异常的行为和表现。在依恋期,除了解除饥渴之外,母猴还为婴猴提供一种“接触安适”(contact comfort)。这种经验对婴猴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剥夺了接触安适的幼猴没有亲密行为的流露。相反,在危害性刺激作用时,幼猴显示高度的恐惧和类似人类婴儿孤独症的行为,而不是立即逃向母猴或进行探索。哈罗发现.剥夺开始的时间愈早,持续的时间愈长,出现病理行为的可能性愈大。
哈罗还发现、同辈之间的群体经验对正常行为的发育也有关键性的作用。有时,这种经验甚至可以弥补接触安适的不足。反之,有适当营养相接触安适的猴子,如果剥夺了同辈相互作用的机会,仍然会显示出严重的病态行为。这种雌猴成熟后有显著异常的母亲行为,她们不理睬甚至攻击自己所生的婴猴。
显然,哈罗在猴子身上所做的实验和观察,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适应不良行为的发生是有启发性的。这里应强调的是,孩子只有经常和同龄人在一起,才会健康成长。
最早关于人类母子分离的研究的权威性报告,是1960年鲍尔比(J.Bowlby)的论文。他认为,婴儿与母亲长时间分离可以导致类似抑郁症的表现。现在,我们把婴幼儿与母亲分离引起的病态总称之为离别反应(separationreaction),大体可分三个时期。一开始是抗议期,此时婴儿大哭不已,如果能说话就反复哭着要妈妈,表现活动增多,不安而易激惹。如此持续一周左右。“抗议”逐渐停止后,婴儿表现为沮丧,退缩,活动减少,无精打采,对环境变动不注意、不感兴趣也没有反应.满脸愁容,大声哭喊转为低声抽泣和呜咽,这是抑郁期。大多数婴儿经过几星期后进入康复期,婴儿逐渐变得和原来一样对环境感兴趣和有反应。
上述离别反应和成年人的抑郁症有什么关系,学者们见解分歧。但是,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严重的或长期的母爱剥夺与此后的品行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或人格障碍(发生在18岁以后)有密切的关系。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隔代教养,这在我国很常见,因为很多母亲从事职业工作,无暇照顾子女,只好交给孩子的祖母或外祖母教养。有人把这种情况造成的不良后果称之为隔代教养综合征,这是不恰当的,因为隔代教养并不导致特殊的综合征,而且可有多种多样不良的后果,它们取决于祖孙关系以及祖孙二人以外的家庭环境中的许多变量。一部分祖辈像父母一样是过分保护的;另一部分则是惯施惩罚而苛求的;还有一部分则采取只管身体的“保险”办法,实际上是严格限制孩子活动范围(免得出危险)而不考虑心理的发育和健康;另外,还有少数祖辈对孩子既无爱心也丝毫不感兴趣,只是出于回报子女的赡养而不得不尽些义务,他们也许不满于子女把自己做父母的责任推到老人身,整天唠叨抱怨,甚至把不满发泄在孙辈儿童身上。所有这些教养方式都不利于甚至有害于儿童的成长。隔代教养还往往留下持久的后患。该子长大到一定年龄(常常是学龄,有时是小学毕业要升中学时)便离开祖辈回到父母身边,但亲子之间并没有感倩,这就给日后亲子之间的冷淡或冲突埋下了根苗。
6月17日星期五阵雨
今天晚上,我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妈妈就已经带小狗卡罗去溜达了。妈妈刚一走,我的喉咙就开始痛了,当时只是一点点,可是过了一会儿就疼得要命,连口水都不敢咽下去,我用手使劲地插着脖子,好让自己舒服些。终于,妈妈回来了,我急忙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在那个时候,我说出来的话已经是让人都觉得听不懂了,幸亏妈妈听懂了,她立即给我喝板蓝根和消炎药,没过半点时间,我就感觉舒服多了,喉咙一点也不痛了。
啊!母爱是无敌的,不然的话,我的喉咙怎么会这么快就好了呢?
南昌市南京路小学三年级:徐至亿
“唠叨”是种母爱
今天早上,我听到闹钟铃声响,可是我非常的困,还想多睡一会,于是又睡了一会,等我第二次醒来的时候已经7:20,我急忙起来洗完脸,刷完牙,便要去上学。可是,妈妈却让我喝完牛奶再走。我说:“不用了,不用了,我不饿,我上学快迟到了。”可是妈妈说:“儿子,早上必须吃点东西,来乖,把这杯牛奶喝了再走。”妈妈不停地唠叨着。可是我就是不想喝,于是拿起书包就要走。最后妈妈真的生气了:“你要是不喝完这杯牛奶,你就不用去学校了。”最后我在妈妈严厉的目光下快速的喝完牛奶,向学校飞奔去。
中午,我回到家,随手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也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这本书上写着:“人早上不吃饭,一上午就会体力不支。”
突然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唠叨”也是一种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