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职阅读答案

天职阅读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职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天职阅读答案

天职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毋庸置疑,天才的出现,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卡尔?威特父子就认为,对于孩子的培养和教育能否取得真正的成功,其关键在于方法。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一个模子可以印刻的,有的人就仿照刘亦婷父母的方法,但又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就不像刘亦婷。这里的方法是依据自己的孩子特点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最熟悉孩子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性格,知道什么适合孩子,孩子需要什么。

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莫里哀是个伟大的戏剧家。他在幼年时就不喜欢在家中待着,很好动。离他家不远有一栋楼,楼中有一根雕饰着一群攀援橘树的猴子的柱子,莫里哀经常模仿它们做各种鬼脸,学得惟妙惟肖。他的外祖父赞赏他有观察和模仿事物的天赋,认为他有做一个杰出剧作家和演员的潜力。外祖父是个戏迷,受外祖父的影响,莫里哀迷上了戏剧。在外祖父的支持下,他对戏剧的爱好越来越浓,立志要从事戏剧艺术,做一个好演员。最后,正如大家所知,他在戏剧史上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家,成为欧洲现代喜剧的奠基人。由此可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也需要家庭的指导和支持。兴趣教育法无疑是成功的。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应当学会从儿童的角度来看问题,我们各自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和成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作为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不能凭自己的喜好来安排孩子的生活,甚至安排孩子的兴趣。列宁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列宁在识字之后,母亲找了些适合儿童的读物,可列宁读起来很吃力,渐渐地他就对这些失去了兴趣。聪明的母亲看出了孩子对读书没有真正的兴趣,她改变了方法。她让丈夫带了些笑话书回家。晚上吃过晚饭,母亲提议大家轮流讲笑话,列宁没有笑话可讲,母亲就把书给他,让他先看,第二天再讲。由于这些书读起来很有趣,列宁很快就记住了。过几天,母亲又提议讲故事。在母亲的诱导下,列宁很快就习惯了阅读,激发了读书的兴趣。以后,母亲鼓励列宁写读书笔记,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列宁的母亲一步一步诱导,培养了列宁良好的学习习惯。母亲的教导使列宁终生受益,给他培养的这种习惯帮他度过了人生中的一次次难关。

卡尔?威特认为,在教导孩子之前,自己要去掌握足够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对他做过高的要求。牛顿的外祖母就是这样做的。牛顿小时候对什么都很好奇,经常缠着外祖母问问题,外祖母总是回答不出诸如月亮为什么有时候圆有时候不圆之类的问题,于是,外祖母就找些相关的书来看,第二天再告诉牛顿。牛顿自己也会找答案。有一天,牛顿为了知道镜子的秘密,把镜子砸了,外祖母也没有责备他,相反还鼓励他去手工制作。这样,牛顿养成了奋发图强和敢于创造的素质。在手工制作的同时,牛顿又广泛阅读了数学、光学、力学、天文学和多种著名哲学著作,这使他思路大开,思想活跃。正是外祖母的这种教育方法培养了他善于构思和动手实验与操作的素养,为他后来重视实验的工作作风打下了基础,促使他走上了科学的道路,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家长的文化层次不一样,学历不一样,难道只有高学历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杰出的孩子吗?答案是否定的,无论知道多少,只要对孩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极大地鼓励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像牛顿的外祖母那样,理解孩子的天性,解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一定能走向成功。

还有许多孩子天性好动、淘气。在现在的家长眼中可以说是个坏孩子,对这一类孩子该如何对待呢?马克?吐温小时候好动,一点都没有人们认为的好孩子的品质,他的弟弟却很老实,聪慧的母亲懂得按照孩子的天性来教育他们。母亲对他们兄弟俩教育是不同的。她给安静的弟弟请了家庭教师,而让马克?吐温坚持写日记,用自己的方法来教育他。这样,马克?吐温养成了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在母亲的教育下,马克?吐温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观察和写作的习惯,同时也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母亲的这种独特的教育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所以家长要观察孩子,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顺着孩子的天性去教育。

好的品质也是杰出的人所必备的。在孩童时代培养孩子好的品格亦是做父母的责任。俗话说,三岁看老。可见,从孩童时代就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对人的一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讲的是,华盛顿的父亲没有责备他,反而夸奖他具有诚实的好品质,难能可贵。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下,小华盛顿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渐渐形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在华盛顿踏入社会后,他周围的人发现,华盛顿似乎有一种能将任何事情都有条不紊地办好的神奇方法,而这种神奇方法就源自于他童年时期所形成的优秀品质。

天职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是啊,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几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得到的认识和结论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是我却被这个问题给纠缠住了,这两种回答有区别吗?这个答案对吗?

仔细想来,这两种回答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把“教书”放在了第一位,都认可把“书”教给学生,把“书”教好,是教师的首要责任。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教育学的著作,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教育学专著在谈到教师职责时都不会单独使用“教书”这个词,讲“教书育人”的到是不少。在书本中谈起老师们口头语中“教书”这项工作时。教育学的专著往往用的是另一个更学术化的术语——教学。

“教书”与“教学”有什么不同吗?专家和老师们的不同的用语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辨析的问题了。

教书指向的是“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材。它是一个静态的存在物。所以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对教材的“教”,是如何处理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有效率地传授给学生,其关注的中心是“书”。此情景下,教师在工作中要思考的是如何把教材处理得更能让学生理解,如何保证教材中的知识能被学生接受、同化。教师工作的着力点是备教材(即“书”)——研究教材,处理教材,让它变得更符合学生接受和记忆的形式,以方便学生的接受。高明的教师会把这“书”处理得比较艺术,让学生学得比较有趣、有效率。低水平的教师则会强硬地要求学生把书本的知识记下来,背下来。不管怎样,在这个“教书”为中心的教师教育理念中,“书”才是教师工作最重要的东西。

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学”,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有效,得到更多的收获。此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实践,关注的中心是学生,是学生的学。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的方法,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习的学习。在“教学”这个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工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任务,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们工作的追求。

看来,“教书”和“教学”还是有区别的。“教书”和“教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人”。教书之“教”是且中无人的“教”,“教学”之“教”是以人为本的“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教书育人”也强调了人。强调了培育“人”的理念,但是这个组合中,育人的工作与教书不是直接统一的,而是结合在一起的两件事情。它们是可以分别进行的。这是这一教育理念中内隐的前提。在这种理念下,智育与德育是分离的,是可以分开来进行的。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有了“渗透德育”的说法和要求,教师需要在知识传授中关注德育因素。利用德育资源,附带地进行德育的渗透。育人始终都是教书的副产品。

“教学”中“人”是直接融合在其过程之中的,学的过程就是人的成长的过程。因此,“教”与“育”是统一的,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教学包含着教育性。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德育是和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学的过得中收获的将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因此也就不存在“学科教学要渗透德育”之说了,任何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教学的伦理性、教育性、价值性和情感性,育人是教学自然而然的成果之一,教学本身就是教育。

“教书”和“教学”不仅仅是表述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其本质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

人的实践都是在认识或理论指导下的自觉的行为,教师的教育实践也是在自己的教育认识、教育理念支配下的行为。“教书”作为一种内隐的理念,其所匹配的教育行为就是以“书”为中心进行施教的行为,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实践。如果是“教学”成为一种主导教育理念,其所匹配的行为是以学生的学,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这种行为首先考虑的不是书本中的知识,而是我们“教”的一切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真正的“育人”的教育理念。

所以,是“教书”还是“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们在头脑中明晰的教育观念。不假思索地把“教书”作为主导理念,导致的将会是目中无人的教育。

许多人常常理所当然、不加思考地接纳“教书”这一大众的观念,它警示我们:“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去过的。”

天职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新教育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每一个学生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通过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确立教育民主的思想,充分尊重、信任、激励学生;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个别性和独特性应该受到尊重与珍视。因此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需要、水平,因人施教,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让他们更自由、更主动地学习。

主体性发展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以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其个性潜能为教育的主旨。

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师在组织、安排课程、游戏等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其目标、规则及方法。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事事以学生来考虑,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完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最终目的。下面就谈谈在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2.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趣味实验的设计常有以下两种途径:(1)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如将氨气与氯化氢的化合反应改为“空瓶生烟”;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2)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在铁盐的教学中增加“自制墨水”实验。

3.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寓美于教,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不少化学实验具有美的魅力。如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泉;铝热剂的反应火光四射,犹如钢花四溅……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生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阅读。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中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些宏观现象与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邻位间的讨论,再把电子为什么从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的关键性问题提到全班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4.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如对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平衡状态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

三、加强化学实验探究教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天职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创新教育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难点质疑,引导思维。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3、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各种幻想命}作文,例如“21世纪的世界”, “十年后的我 ”“假如我是一位科学家”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

天职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1.1结构不合理、购书经费不足、馆藏质量不高

作为以书为硬件核心的图书馆,馆藏量是评判一个图书馆办馆条件、办馆水平的重要参数。但目前图书馆由于办学规划的方式及建设经费等局限,造成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不合理,藏书质量偏低,专业倾向严重等问题,直接导致教师学生需求缺口的出现。

1.2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缺乏

图书馆是书籍集中供人阅读的地方,应配以人文精神作为底蕴,方显图书馆的内涵。但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及装饰时,没有针对图书馆的特点进行设计,人文精神得不到良好体现,在外部环境上就没有给读者创造适宜的条件。内在的人文精神也没有通过图书管理员的服务得到体现,馆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及人文精神的缺失是读者服务工作的最大障碍。

2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途径

2.1加大经费投入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别处不易找到的图书,在作为“书库”的图书馆中一定会有,因而常抱着极大的希望来到图书馆,若在这时因为馆藏量不足而导致没有所要找的书,可以想象读者失望的表情。因此图书馆的“硬指标”——馆藏量低的现状一定要得到改善。要做到这点,需要学校在进行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在可能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图书馆扩充馆藏经费的需求。同时要注意到,馆藏量的增加不是唯一的目标,在“量”增加的同时,要关注“质”的提高。现在高校图书馆虽有一定的藏书量,但藏书专业指向性较强,学科范围较窄,馆藏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理工科学校的图书以各类理工科书籍为主,甚至占绝大多数,人文类书籍相对较少,而人文类学校则与之相反。虽然如此布置藏书的结构,有利于在最少投入下满足自身教师学生最大的需求,但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部分学生课余爱好的满足。高校图书馆应在增大馆藏量的同时,要对书籍进行合理递次配置,做到“保质保量”。

2.2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1)阅读环境体现人文精神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而舒适优雅的家居环境可以增添人的情趣,环境对人的影响毋庸置疑。同样,作为读书阅览专用的图书馆以它特有的安宁、静谧、亲和的人文环境吸引着广大读者。让读者融入书的海洋中畅游,由此带给读者绝佳的读书体验。很多人愿意在图书馆中读书正是看中了窗明几净的阅览室中的那份安谧,远离喧嚣与嘈杂,唯有眼前书中的世界,人的精神由此升华。所以着力塑造图书馆应有的环境非常重要,不需要繁多的装潢,精美的图画,读者要的只是那一份简单的静。

(2)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

作为容纳读者的重要场所,阅览室的建设尤为重要。阅览室的建设应以人性化为主要目标,在设计时,良好的采光、宽敞的桌面,就近布置的书架等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设计房间时应以宽大为主,杜绝狭小的屋室分隔,大屋子与开放的空间不会束缚人的思想,有利于发挥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对在图书馆学习工作的人非常重要。在布置时要做到开阔又不显单调,可配以适当的花草作为点缀。具体的装饰上不求华丽,华丽的装饰反而会分散读者注意力,不利于阅览。就像医院的病房以白色为主,目的是使病人放松,有利于恢复一样,图书馆的装饰应以古朴庄重为主,在以书为主的图书馆中配以古香古色的装饰,文化气息顿时扑面而来,让你身处其中产生发自内心的阅读渴望,这正是环境的重要作用。此外阅览室的隔音问题一定要重视,读者来图书馆的主要原因便是看重这里的静,如果这一点做不好,就失去了图书馆的精髓。宁静以致远,在自然朴素的环境中,读者的心顿时安静下来,阅读时全身心的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在图书馆中塑造近于自然,平静的环境是最有利于读者的。

(3)人性化服务理念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追求

一位印度的图书馆学者曾经说过:“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在于图书馆工作者”。图书馆中众多的图书是静止的,是图书管理员赋予了它们活力。在图书借阅过程中,作为图书管理员一个周全且具有建议性的答案,甚至是一个微笑,都会使气氛变得温暖起来,此时借阅不再是机械的过场,而转变为充满人文气息的生动图像,这样的场景在读者的记忆中留下了愉悦,带走了焦急。这幅美好的图像正是图书管理员为其添上了点睛之笔。因此,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如上所说,馆员的举止言行影响着读者的心情与借阅体验。作为一个馆员,首先要关注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图书云集的图书馆中,馆员应表现出在图书馆工作中应有的细致、耐心与关怀,应了解读者急切的心情,以自己的言行为读者创造美好的借阅环境。比如在读者询问相关书籍时,作为馆员应了解读者的一些情况,并针对其特点说出自己的建议,即使是自己不了解的相关知识,也能清楚地指出图书所在之处,为读者提供最迅捷的查阅。现在许多图书馆员常做出机械式的回答,甚至懒于作答,这会给读者最糟糕的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态度是最重要的,心与心的交流最能触动人。要想做到这些,馆员除了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怀,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读者的提问做出准确而专业的回答。没有专业的知识而光有好的态度也只是徒有其表的空架子,同样无法满足读者的要求。唯有坚实的专业知识配以好的态度才能营造最佳氛围,给读者最好的借阅体验,馆员的人文精神正是在此时起到了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报告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情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编辑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编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