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我们在参阅一些文言文翻译的资料时,很多书上都提到了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还有一种对“信”、“达”、“雅”的解释是:“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扩、缩、选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诗夜游》(“元”是丰市年号,不翻译)

合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合氏璧”物名,不翻译)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督尉。(“将军”“督尉”为官名,不翻译)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骨也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狼》(“之”是助词,无实意,翻译时删去)

(3)“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感”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相当于“被”翻译时要补出来 )

日出初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翻译时,“如盘”以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观潮》(“岁”换成“年”)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可调整为“引无利爪牙”)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可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6)“扩”,一是把文言文中单音词扩展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

例如:弊在赂秦《六国论》(“弊”扩展为“弊端”“弊病”“赂”扩展为“贿”“赂”)

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

例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来《论积贮疏》 (翻译为:使敌人归降,让远方的人归,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7)“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翻译时,直接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之意”即可。)

(8)“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顾”有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但,只是;反而,却。在这些翻译中,只有“拜访” 最合适)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第2篇

一、把“读”摆在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位置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熟读背诵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就曾说:“学生学古文,如果只限于听讲,不读不背,那效果必等于零无疑”。多读熟读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形成了语感,才能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句读与今有别,教师须几经领读,使学生学会断句,掌握音节停顿方法,方能读顺、读懂。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理解。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一句。若不经老师领读并告诉其音节停顿,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其义的。因此,我每次教文言文课,总是在早读时安排一些领读文言文的时间,待到按计划教到某篇文言文时,学生已无任何陌生感,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本注释默读,在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进而弄懂其含义,实践证明,此法确实管用。学生读得多了,要求背诵指定的内容便水到渠成了。

二、授之以渔,教会学习方法

语文大师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重在传授方法。给学生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教会学生“综合比较,化难为易”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的实词教学是个难点,其难点在于一词多义。必须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现代文基础知识,运用比较方法,让其逐步掌握。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狼不敢前”两个“前”解释不同,词性也不同,在教学中就要启发学生比较弄懂前者为名词,译为“前面”,后者为动词,译为“上前”。在讲授这一类词时,要求学生逐一做成卡片,学期结束后再整理成册,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文言文实词词汇。文言虚词教学更是难点,原因是不少词语学生在小学未见过,如“乎、焉、矣、哉”,有的词学生在小学虽见过,但多以双音节出现且意义单一,基于这种情况,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区别古今用法之差异,尽量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之”字,表意十分复杂,教学中要一例一例地讲,期末复习时再总结归类,让学生一一举出例句,并做成知识卡片。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易记住词义,可以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古人写作习惯。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基础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五字法”翻译法,即“留、删、补、换、调”。“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三、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文言文作品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想象能力、领悟能力的培养等,在文学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在语文课上着力培养。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第3篇

    一、结合语境推断法

    确定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重要的是结合语境来推断。《考试说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要求特别提出“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可见语境的重要性。所谓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包括词语所在的句子本身(内部语境)和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外部语境)。文章阅读讲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对某个词语的解释要结合句子及段落篇章的意思来进行。

    例如2013年天津卷《姚敬恒先生事略》第9题B项“访以海上事”,解释“访”为“询问”,是否正确呢?我们就可以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前句“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是说(姚敬恒)曾经出游到闽地,闽督姚公盛请他做客;下文姚敬恒谈了自己的看法,让姚公盛点头同意。结合这两处语境,可以推断“访”解释为“询问”完全正确。

    二、成语佐证推断法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文言实词的意义可以在成语中找到佐证,所以在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所学课文中有很多。例如: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3)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廉颇蔺相如列传》)

    (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1)句中的“彰”字,可借助成语“欲盖弥彰”中的“彰”字来推断,“欲盖弥彰”中的“彰”为“清楚”之意,那么此句中的“彰”字也可用“清楚”试解。(2)句中的“易”可据成语“移风易俗”而解释为“改变”。(3)句中的“倨”字,可借助成语“前倨后恭”推断出是“傲慢”的意思。(4)句中的“克”可由成语“克勤克俭”推知是“能够”之意。

    2013年广东卷《宋史·张咏传》第5题C项“不痛绳之”解释“绳”为“捆绑”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绳之以法”的“绳”推断其意义是“约束,制裁”,“不痛绳之”意思是“不严厉地制裁他们”,进而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就是C项。

    三、根据结构推断法

    古人为文,喜作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前后句位置相同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根据这一规律,可以通过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断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由“疾痛”(病字头)和“惨怛”(竖心旁)并列而成且二字意义相近,那么就可以推断“劳苦倦极”是由“劳苦”和“倦极”并列的,二字意义也相近,“极”就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极点”来解释,应该与“倦”同义。

    即便是一个短语,我们也可以根据其结构进行推断。例如“文过饰非”,“文过”与“饰非”结构相同,“过”与“非”义同,我们可以根据“饰”推断“文”是“掩饰”的意思。2013年安徽卷《史记·南越前传》第4题C项“人众车舆”,解释“舆”为“众多”,是正确的,因为“人众”与“车舆”结构相同,由“众”可以推知“舆”的词义。

    四、联系旧知推断法

    所谓联系旧知推断法,就是通过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实词来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大多能在课本中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既要牢固掌握所学文言实词的意义,又要善于联想,根据学过的知识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所要理解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2013年湖北卷和湖南卷文言文阅读都考到了“诣”字,该字有“到,往”和“拜访”二义,中学教材都已学过,前者见《指南录后序》“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句,后者见《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因而我们可以推断湖北卷第9题D项“明日当诣政事堂”(诣:前往)、湖南卷第5题D项“则非亮先诣备”(诣:谒见)都是正确选项;再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李揆传》第4题B项:“少聪敏好学,善属文”,解释“属”为“撰写”,我们可以联系《屈原列传》中的“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一句,推断是正确选项。

    五、确定词性推断法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再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这就涉及词类活用的问题。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的特有现象,有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等。

    例如,《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沛公”是人名,“霸上”是地名,“军”是名词,此句缺少谓语动词,我们就可以推断“军”这里用作动词,“驻军,驻扎”意。又如《狼》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一犬坐于前”,不能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因为“犬”不是文中出现的对象,《狼》一文中出现的对象只有屠夫和两只狼。因此这里“犬”就成了状语,具有了副词的性质,译为“像犬一样”。

    2013年湖南卷第5题A项“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解释“次”为“驻军”。“次”在古文中有此义项,如《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但是在“亮知荆州次当受敌”句中并非此义,因为从句子看,“次”充当“当受敌”的状语,有“依次”意,如同《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之“次”。

    六、是否通假推断法

    如果一个文言词汇无法从它本身去解释它在文中的含义时,我们就可以考虑是不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的意思是“跳蚤”,如按此义代入文句,就无法理解。结合句意思考,这应是读音相同的通假字,通“早”字。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详”解释成“详细”不通,原来“详”是通假字,通“佯”,“假装”的意思。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第4篇

我把学生预习的问题,作筛选整合,汇总如下:

1.“股”和“髀”的区别何在?

2.屠户杀第一只狼的时候,另外一只为什么忙于挖洞,不一起直接扑上?

3.明明两头狼是并排跟在后面的,为什么屠户担心“恐前后受其敌”?

4.屠户躲进草中,狼为什么不敢向前?

5.前狼为什么要闭眼,而不是装狠呢?

6.虽然说“狼亦黠矣”为什么“顷刻两毙”?

7.“止增笑耳”的“笑”是“笑话”吗?

8.“狼”比喻怎样的人?

9.写文章肯定要与社会有关,狼和屠户暗示了社会上哪一种人?

10.最后一段去掉可以吗?

这些问题,涉及字词意思、故事情节、行文结构以及文章主题。有时候,不得不赞叹孩子们真是聪明,他们的思维是开放而活跃的,他们的问题给了我很多启发,帮助我有更多的思考角度。

于我而言,这些问题就是珍宝,如何使用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了。我们需要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视角来设计学习流程,让他们自由地美好地行走于文言学习之中,享受这一段旅程。具体有这样四方面的考虑和安排。

一、以“趣读”为方式,行走于文言学习之中

我曾经对学生做过一个调查,文言文学习你最讨厌什么?学生的回答指向两条,一条是文言文每一课都要求背诵、大多数要默写,太烦。另外一条则说文言文上课的时候,老师一句句翻译文句,还要求我们记录,无趣。老师们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都是这样做的?前者因为积累的需要;后者一方面考虑到文言表达和白话表达的差异,更功利一些,还是因为考试,考试内容不是有字词和文句意思的翻译吗?老师们固然也有一肚子的苦水。但是,我们能不能在矛盾纠结中,探索让学生稍稍感到有趣味的文言文学习的途径呢?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讲故事”的环节就是基于趣读的考虑的。环节分两步:

1.大家都读懂了,知道文章讲了一个屠户和两头狼的故事,我们来讲讲故事。

每一小组选择一个角度,以不同的身份来讲述故事。

屏显:

话题一:“我们是狼兄弟,……”

话题二:“我是一个屠户,……”

各小组选择一个角度,讲故事,修正。

2.各小组选派代表讲故事

同组修正以后,由其他组提出修改意见。

原本由教师串讲的索然无味的词句翻译,换了一种形式出现。不是所谓的翻译,而是讲故事。故事多好听啊!参与叙述的主体也发生变化了,不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是学生讲得眉飞色舞!参与角度变化,第一人称的叙述,更多的是“我就在其中”,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油然而生。

还有导入时候,让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趣味,学习的热情被小小的设计点燃,也可谓用心良苦。

二、以“细读”为切口,自然实现言和文的无缝对接

虽然学生不喜欢记忆,不喜欢逐字逐句的翻译,但是,话说回来,对于初中生来说,练练童子功,有一些积累可是终身受益的。所以我们只有“投其所好”,不可以任性地抛弃。怎么办呢?比如孩子感冒,不喜欢喝药水,我们把药做成糖浆,吃的虽是药,吃进口却是甜的,这样才会讨孩子喜欢。所以我尝试的就是言和文的无缝对接,具体的环节就是“言”的品读和“文”的理解自然融合,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落点有这几个:

1.找狼特点,品读语言

齐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表现狼的特点?

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把词语写到黑板上。落点在于“黠”,解释为“狡猾”,当然,这过程中,也有学生提到其他的字词,顺便帮助学生理解。

2.在文章里找,找出你认为最能够表现狼“狡猾”的一处描写

生找,并读读文中的句子,解释理由。

具体落实的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故作假象,麻痹屠户,以便前后夹击,获得猎物。它们的种种狡猾之态,学生都能够自然理解,由“言”入“文”,又由“文”巩固“言”,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3.选择一处,作生动描写的品读

屏显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品读“径”,意为“径直”,显示很干脆,很直接,表现一种毫不犹豫的意思。

“犬坐”,“犬”在此处是“像狗一样”的意思,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犬坐”时屁股都安放在地上,或许还配合着轻摇尾巴,释放出一种安然、舒适、放松、自在、友好的信息。

如此,“言”不是割裂的,枯燥的,乏味的,而是有落点,有情境,有生命的。“言”和“文”是文本交融的一体,密不可分的。“言”因“文”而巩固,“文”因“言”而深入。

三、以“活动”为支点,灵活架构课堂学习的流程

回顾整个教学设计,一共八个大环节:

课前热身,正音读词;直接导入,朗读课文;依托讲故事,读懂文章;观看插图,加深文意理解;找狼特点,品读语言;聚焦屠户,认识人物;末段析读,理解主题;认识作者,拓展阅读。

八个大环节,除了最后一个环节,以教师补充资料为主,其他的七个环节都设计成学生的活动,一个又一个,循序渐进,如同一个个温暖的支点,引着学生一步步进入到文本的深。

而且,所有的活动,都呈现自然的开放的状态,“读”―“讲”―“议”―“想”―“写”―“说”,形式丰富,有很高的参与性。活动设计把学生课前质疑提出的问题,都消解在这些活动中。从屠户的形象,“狼”的喻义,文章的结构,作品主题的理解等角度都有细致的思考,课堂的流程如同流水,自然而且流畅。教师只在学生行走的路途的前方,悄然描画,导引着一个方向,学生在活动中散发的智慧才是弥足珍贵的。

四、以“思维”为关注点,多维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文教学能够关注到思维取向实属不易,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但是,当“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出现的时候,我们理所当然地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也有积跬步之效。在本课的学习中,也有着这样的思考。

1.根据上下文在省略号处补写心理活动

这是一场博弈,面对狡猾的狼,屠户有没有上当呢?我们来揣摩一下屠户的想法。请根据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在省略号处插入两段心理活动描写。

屏显: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屠户想:“……”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户心想:“……”

2.文章末段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说的?比较下面四种表达,朗读感受说话的特点。

屏显:

(1)狼黠矣,而今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也。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第一个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学生在想象的时候,要分析,要推理,推断出前一个省略号补写出屠户的疑惑,后一处省略号处补写屠户关于行动的思考。从前后文的关联来推测,就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狼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引导;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88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综合性最强的人文学科。我们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让学生明白从中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广泛地展开,在整个教学大纲中,文言文相对而言,愈发被重视。无论是十几年前的一两篇,还是现在七年级教材的一单元一文,或者是九年级教材中每册两个单元,甚至是高中课文的50%,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文言文在整个初中阶段愈发能体现出其重要作用。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而且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即认识功能――文化价值;陶冶功能――教育价值;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由于文言文素材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对素材进行反复研读,才能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的知识的产生,是在对已有知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文言文学习需要学习活动和对活动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的协调统一,即需要学生进行反思。所谓的反思,实际上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就学生而言,是对本人的学习实践活动及其学习方法的重新认识。把它用于学习上则是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性学习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还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

常听到有不少学生抱怨:现代文都那么难学,怎么能学好古代人写的文言文呢?的确,古人写的东西往往距离我们现在的时代甚远,让现代的人去了解古人写文章的意图,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不过,古人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学法,学好文言文。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学过英语的人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学好英语最最要紧的莫过于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文言文也一样。新语文教学大纲,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古人说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教学文言文,就得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教授时,要注意多读。一般来说,可分为“学前三读”,第一读:学读。什么意思?即:让学生自己根据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注意句子正确的停顿和节奏。第二读:品读。即:让学生在学读的基础上,熟练地朗读课文,从读中去感悟文章的大概意思,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文意。第三读:诵读。即让学生深刻感悟课文意思,再根据文意来记忆并背诵课文。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按部就班方能从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能做到会读、会译、会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接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纵观初中的三年教本,文言文的编排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特别是对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新生而言,朗朗上口、简单明了的文言文就颇受欢迎了。笔者在执教《论语十则》一文的时候,发现学生喜欢朗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语意浅显的文句。在教学时就让学生自主朗读,通过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对这些简单的语段来说,通过反复阅读就能明白意思,而且教师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进行逐字逐句翻译的传统教法。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自学中引导学法

能朗读到会朗读,还只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基础。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就得翻译。传统教法中往往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要手段,很少让学生自主地去学。这种学法和教法,只能导致学生成为一台“复写器”、“复读机”,死记硬背,三天忘记。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的确是不行的。文言文教学,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就放手,做到收放自如,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得让学生预习。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学生手头至少有一两本的参考用书,这也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时候得到一些帮助。所以,我们在布置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任务,让他们能够有目的地自学。但是教师的督促也是必须要紧跟,即用小练习也好,上课时提问也好,一定要让学生自觉地去学,当然,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咨询同学或教师。那么在正式上课时,就能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时候才不至于如听天书一样,脑中空空,什么都没有,甚至连自己掌握了多少也不知道。而且这种自主预习的方法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也能够自主完成课文的学习。

其次得让学生多说。通常,教师在教授古文的时候,往往以教师的讲为主,所以很少听到学生的说。新课程改革是让学生从沉默中觉醒起来,让他们能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成为配角,学生成为主角,如果允许的话,就让学生根据课文设置情景,并进行表演。一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以提高学习古文的兴趣。课堂是学生的,就要让他们多开口,多提问,教师只能起到纠正和串联的作用。如执教七年级下的《夸父逐日》和《狼》,让学生先预习,再自由组合进行情节表演。当学生在台上表演时,台下的同学也不能空闲下来,他们的任务是找出表演者理解有误或值得商量的地方,再大家一起来讨论确定正确合适的译文。这种方法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加深印象,牢记所学的知识。

最后得让学生反问。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下转第90页)(上接第88页)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语文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把握所学的知识,把不理解的问题解决掉,这是最后一步的目的。让学生反思学习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反问,考虑到有的学生比较胆小,不敢当面提问,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选择书面提问或当堂提问。把反思的问题解决在学校里,不让问题带回家。一般来说,学后有问题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不必对学生的问题的多少或难易耿耿于怀,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来解决问题,而且尽量要当面解决。

三、在温故中自主探究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难度的增加,学生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为他们积累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词汇,这对分析新的课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例如七年级下的《狼》,学生用上述的方法学习了之后,也遗留了不少问题,如“投以骨”,经过学生的讨论,最后确定为:这句是倒装句,应为“以骨投”,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又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意思是打洞,名词作动词使用。又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经常解释成“狗”,但文章中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意思就发生了改变,即“像狗一样”,属名词作状语。了解了文意,并掌握了本文的特殊的词汇,那我们再遇见蒲松龄的《狼三则》中的另两则,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而对下次所要学的新课文来说,学生掌握了这种学法,再去学新的课文,对程度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说,也能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程度好的同学就能够掌握整体的意思了。这说明,引导的方法能让学生自觉学习、独立学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增强文言文课堂的思维能力,使文言文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对文言文来说,无论教师采用是怎样的教法,最终的目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让每位学生爱上文言文,这是我们古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感受我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既能提升兴趣,又能拓宽语文的知识面。

在古文教学中,教师应能以生动的课堂气氛,丰富的古文化知识来吸引学生,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展现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通过展示作品文化意蕴的深层内涵,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把他们带到古文学作品的优美境界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永驻。

参考文献:

[1] 鲁姣华.对新课标下文言文选材、教学的困惑和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1).

[2] 徐德强.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9).

[3] 田月红.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J].学语文,2010(1).

[4] 邓昭玲.初中文言文的优化教学[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3).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实用内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皮肤病与性病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昆明报业传媒集团

中华风湿病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