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窃读记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促织》 教学案例 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的趋势下,有的教师放弃了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归纳。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不深刻。因此笔者借鉴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将学生置于“通过写……,表达了……”认知图式中,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提高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本功。
《促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节曲折,教学设计上宜以情节梳理带动文意理解及文言知识积累。
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已经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梳理,作了批注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案例描述
该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情节的理解带动对文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通读全文,进一步理解文意,能在书上作批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共六个部分分别属于哪几段,并且板书于黑板。
环节二:小组合作探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给每段拟一个小标题,要求:1.尽量含“虫”字;2.尽量在原文中找相关信息;3.最好每段的小标题字数一致,结构大致相同,以七字为佳。
环节三:展示学习成果,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书写本组所拟的小标题。每段尽量多写,以比较优劣。学生的答案尽管有的用词不是很恰当,概括性不强,但也有拟得比较精当的,如第一段有写“尚促织导致民不聊生”(“导致”删去更好)、“官摊派‘名’不聊生”(“名”即成名)、“宫尚促织岁征民间”。学生踊跃上台表演。
环节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各小标题的优劣来带动学生理解文意并且积累文言知识,重要句子让学生当堂翻译。教师展示所拟标题。板书:1.虫劳民伤财;2.官征虫成名遭杖;3.求解脱成妻卜虫;4.得神助执图捕虫;5.窃发盆虫死儿悲;6.怒转喜成名得虫;7.博一笑小虫显能;8.虫卓异化祸成福;9.刺贪虐一虫关命。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总体来看,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标题用词欠精当,概括性差,但部分标题概括性强,能覆盖段落内容,有出彩部分。下面结合教学具体谈谈:
1.“归纳概括”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侧重多元化解读而忽视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从认知心理学上说,“通过写……,表达了……”是重要的认知图式,只有当我们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即写了什么之后,才能对这篇文章有初步的整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思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等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概括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是重要内容。如果一味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而忽视了根本的东西,那么学生对文本势必浮于浅层次的理解,不能形成深刻的记忆。本人借鉴中国国文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归纳段落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又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促进阅读教学,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学生有了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就能独立地读书看报,因此,归纳概括能力是中小学生的基本能力,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2.“文言结合”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目前有的语文老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有两种倾向:古汉语倾向和现代散文倾向。前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整堂课只有古汉语知识积累,没有课文鉴赏,学生感觉枯燥;后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现代散文来教,整堂课进行内容鉴赏,但是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没有得到落实。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语文教师对此作了积极探索,将落实基础知识和内容鉴赏结合起来,以文意的理解带动文言知识的积累,这样可避免教学过程的枯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以“文”为主还是以“言”为主,要视文章而定。一般说来,文采斐然、情节生动、感情充沛的文章宜以“文”为主,史传文学、说理文章宜以“言”为主。《促织》情节曲折生动,是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我定下了以情节带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的策略。
3.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感教学流派代表人物洪镇涛指出语感的培养需要对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促织》的教学中,让学生拟小标题,这是运用语言的过程,然后对各组答案进行比较,领悟语言。学生在比较小标题过程中提高了语言感受力。
一、教学设计,简约而不简单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得越多、越广、越全就越好,盲目地追求课文教学的“厚重”,字、词、句、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面面俱到,致使教学内容丰富了,而学生脑中却模模糊糊,不知所云。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先生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对今天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仍然有很好的启示。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等都大力提倡“长文短教”,而薛法根老师更是“长文巧教,简约高效”的积极倡导者。薛法根老师说,简约是教学中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确,“冗繁削尽留清瘦”,我们就需要这富有美感的清瘦。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从文本提供的语言信息中发现并提取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然后理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如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时候,抓住“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让学生围绕“蔺相如立功,仅仅靠一张嘴吗?”展开讨论,从而认识英勇善战的廉颇、能言善辩的蔺相如,以及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爱国、宽容、顾全大局的品质,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睦的重要意义,切中要害,事半功倍。在教学《窃读记》中,抓住“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让学生充分读书,寻找快乐与惧怕的句子,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品析积累,练习表达,学习应用,从而感悟课文,舍弃纷繁支离的分析讲解,在简约中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抓准课文的“课眼”,由此建构“教学骨架”,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便可撑起长文短教、长文巧教的天空,这样的教学简约灵动、厚实高效,无不流淌着简约之美。
二、合作自主,放松而不放纵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是要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这就意味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迫切性。的确,在课堂上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把他们的问题进行整合,最后归总到文章中心上来,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但因为是全新的概念和方式,也是最难操作和把握的部分,必须要注意适用性,否则会出现放任自流的局面,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上课伊始,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这是目前许多教师经常在课堂上使用的、很流行的一种引导语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脱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学习,促进学生有效读书。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在这之前我们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学习方式?他们能灵活地运用吗?就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是不读书。”那教师的引导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这样的课堂教学只会变有效为低效,这样的自主只是匆匆过场。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但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笔者曾看到,一位低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生字书写后,布置写字时提出这样的要求:“每字写两遍,写完后,同桌之间要找一找毛病,看谁的毛病少!”没过多久有的人写完了,同桌间开始相互找问题了。学生特别喜欢给别人找毛病,也特别害怕同学给自己找毛病,于是教室里渐渐乱了起来。“老师,他们吵架!”教室东北角传来“告状”的声音,原来两个学生因为互相不服气对方给自己找出的毛病吵了起来。教师费了好一番口舌才将他们间的矛盾解决,教室的另一边又传来了哭声,一看,两个学生动手打架了,自然也是因为字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相互检查就在争吵和教师的调解中结束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教师的目的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检查这一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写字能力。但教师却忽视了儿童争强好胜、喜欢给别人找毛病却不愿正视自身错误的特点,没有协调好,结果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吵架的情况,影响了整个课堂的有序性,事与愿违。
其实,出现以上的问题并不是学习方式本身的错,而是因为许多教师没有对学习方式进行有效指导。大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学习从依赖走向自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缺乏自主学习训练的学生,一招一式都没有,叫他们怎样自主学习呢?要让他们学会选择目标与内容,决定过程与方法,教师切莫袖手旁观、顺其自然,而要积极引导、组织到位。要怎么做呢?由此我在想:①倾听。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时不要忘了学会倾听。②反馈。学会倾听后要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还要善于总结本组的讨论意义,进行合理反馈。③总结。其实四人小组的发言肯定是无序的、杂乱的,需要整理才能变得有条理,讨论中有价值的东西也需要提取出来,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只有对学生放松且不放纵,才能使得课堂高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等待,尊重而不盲目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自由朗读课文,但是几分钟过去了,朗读的声音也逐渐减弱,但总有一些角落依稀有朗读的声音。这时,我们常会听到教师和蔼地说:“读书是自己的事情,我们等这几个同学把文章读完好吗?”于是全班40多个学生等着这几个学生朗读,而这几个学生,读着读着也不好意思地静了下来。此时教师还在为自己耐心等待的结果而沾沾自喜。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几个学生非但没有受到特殊的照顾,反而在同学们的众目睽睽中,觉得不好意思而越读越不敢放声才匆匆了事。在课堂上,当教师出示问题要求回答时,总有两三个学生因为跟不上步伐而没能举手,这时总有教师让全班学生来等待这些学生,而这几个学生在40多双眼睛的“关注”下反而满脸通红,把头埋得更低。
应该说,以上事例,教师都很想落实新课程 “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理念。的确,等待是一种尊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待更是一种唤醒,教师用尊重、关注、激励唤醒学生“心中的巨人”。但教师的等待并不是一味地痴痴傻傻地守株待兔,而需要适时地点拨、恰当地评价、真诚地鼓励,给学生以新的体验和启发,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否则以浪费40多个学生的时间而“厚待”了两三个学生,可取吗?短短一堂课,学生经得起几次这样的等待?这样的课堂效率会高吗?因此,对课堂上读得慢、想得慢的学生,除了等待,更应亲切地提醒他们,或平时单独指导、训练,提高他们读书和思考的速度,这样既不浪费大多数学生的时间,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