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次见面英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文化。因此,英语教学要从实际入手,让学生不但掌握英语知识,还要了解英文知识的文化,掌握中英文化间的异同。但是怎样才能够实现这些教学目的,是教师应当要探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探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具有实用价值。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人彼此交流必须具有一定交际能力,但是如果是两种不同语言间的交流,就会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出现跨文化交际。培养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化
高中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有关我国风俗、科学技术、人情世故及历史文化的文章,高中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后能够运用英语将其表达出来。当对外交往时,就能够宣传中国文化习俗,增加和外国友人之间交流的内容和话题。而且学习这些素材后,还会对汉语知识进行一个再认识,并能够比较中外文化知识,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之精髓。
2.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语言是文化载体,但文化能够约束语言。因此要掌握语言,就必须重视语言自身承载的文化。要学习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与礼仪规范,开阔学生的视野,掌握跨文化知识。而且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还能够深入体会英语表达与传递信息的方法,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3.有效利用语言知识开展交际
学习语言终极目标就是日常生活的运用与服务。中西国家的历史文化及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英语学习必然存在理解与运用的偏差。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因缺乏对国情背景的了解而无法理解,比如一些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交际应该是不成功的。因此不仅要学习英语知识,还要学习英语的文化内涵,才能够实现跨文化沟通。
二、高中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就要依据实况,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
1.引导学生重视中西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中英文的文化差异,这些知识在教材中虽然有一些,但并不全面,经过教师讲述后,就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印象,那就是中国和英语国家间有许多文化差异。例如英语教师引导高中学生回顾初次见面时,中国人常用的交流措施,中午见面时会问:吃过没有?或“中午吃什么了?”等,初次见面时会询问:“你贵姓?”或“最近收入怎么样?”这些问话都是中国人见面时比较常用的语言交流习惯。但是在中国看似正常的交流习惯却不适合在英语国家使用。在这些国家使用这些语言就会被认为不礼貌,因为英语国家认为询问吃什么、收入情况均是个人的隐私,应该得到保护,不能够随便问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化知识后,学生必定会好奇英语国家初次见面应该说什么。因此教师就可适时导入,让学生明白外国人初次见面常用交流载体就是天气,大多会询问:What is the weather today?有了这个开头,那么围绕天气的对话就开始了。外国人认为这种交流方式是不会涉及别人隐私,不会冒犯别人。当学生了解了各国初次见面的细微差异,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中西文化的其他各种差异。如此学生就能够形成一种自然意识,认识到差异是存在的。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到切入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现力和观察力。
2.深挖教材渗透跨文化意识
教材是英语教学中的基础,更是教学的核心材料。因此学生通过教材能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教师就要利用这个载体,深挖教材,探索教材中蕴含的资源,逐渐培养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在英语教材中的一个单元“Healthy eating”,该章节要针对学生爱好美食的特征,激发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交流兴趣,从而实现知识迁移。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完成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后,就要给学生讲解一些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比较中西饮食文化。中国一直都是以米面等作为主食的国家,但许多英语国家的饮食快餐式。例如进入我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些饮食方式在一些地方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关注汉堡等主要食物的做法与材料,接着讲述汉堡名字得出的典故,以及不同英语国家对汉堡的称谓。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各种饮食文化与风俗习惯。
3.提高学生辨识文化差异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发现跨文化差异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就要掌握教学艺术,合理导入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比如在教材中学习“Warming Up”环节时,已经提示出“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estivals”,英语教师依据这个环节导入问题,让学生举出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然后还要讲一讲自己对这些日子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采用英语表述各种节日。从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使用中式翻译,比如有一些学生把端午节翻译为Dragon Boat Festival;有一些学生把清明节译成Tombsweeping Day;还有一些学生译成Pour Bright-ness Festival。教师应该将这些翻译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这种翻译是不是存在问题。在翻译端午节时,学生是从字是把端午节翻译成龙舟节,这种翻译方式必定丧失端午节中所含的文化内涵。同样翻译清明节也是这样,丢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当学生明白这个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翻译时处理好这种差异。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和国外人交流时就会考虑到跨文化差异,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4.利用网络资料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虽然高中英语教材包罗万象,涉及知识比较广泛。但是教材中的信息和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必须从课本外挖掘资源,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的跨文化知识。教师开始上新课前,就要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例如讲授“Healthy eating”前,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英语国家的各种饮食文化与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融入到课堂中,实现文化渗透,这样学生才能够掌握更多跨文化的交际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华.高中英语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2).
[2]刘小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功能交际英语教学法[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2).
[3]牧政洪.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2,(10).
在北京居住的这些年,我接触到一些瑞典人,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并不善于主动与人沟通,聚会上夸夸其谈的那个通常不会是瑞典人——他们通常充当的是安静的倾听者角色。有人觉得瑞典人害羞或者冷漠,但我在瑞典却感受到瑞典人无处不在的温暖礼貌,在瑞典时,“礼仪之邦”这个过去用来形容我们自己国家的词时常从深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瑞典人喜爱拥抱,这是朋友间见面最为普遍的打招呼方式,轻轻唤着对方的名字,一边打招呼一边用一只或者两只手拥住对方的肩膀,在我看来这是标准的瑞典式拥抱。不过,不要忘了,瑞典人并不是热情四射型的,拥抱并不会发生在初次见面的人之间。我跟着当地朋友在斯德哥尔摩参加了很多聚会,很多的“初次见面”同时发生,那时他们只是略带腼腆地向我伸出右手,然后用带着瑞典味儿的英语跟我寒暄一会儿,几乎每个人都表达了对中国的向往和喜爱。他们很多人看起来对中国并不了解,表达向往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客套,但在当时热闹的派对中,我这个看不懂也听不懂瑞典语、极易备感冷落的中国人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他们每个人释放的温暖善意。聚会结束告别的时候,我得到的告别方式就成了拥抱。
说到告别拥抱,简直是聚会亮点。聚会中瑞典人的拥抱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那就是每个参加聚会的人都要拥抱所有人。我第一次参加超过20人规模的聚会时,见识了告别拥抱的“连绵不绝”,平均每两个人寒暄5分钟,20个人相互寒暄拥抱共需要多长时间?反正一群人在门口都说要回家了,而半个小时前就提前离席跟我拥抱告别过的朋友还在最前头拥抱没有出门……深夜两点,酒吧已经关门了,告别拥抱仪式还没有完全结束。
瑞典人真的很热爱拥抱。在我这个异乡人眼中,瑞典人的庞大朋友聚会,基本上上半场是用来进行见面拥抱仪式的,而下半场就是用来再见拥抱。
我们听到别人的赞扬、恭敬话以后,往往表现出谦虚的态度,用“不值一提”、“没有什么”等回敬对方;而西方人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总表现出高兴、自豪的样子,并立即向对方表示感谢。例如对方说:You are so pretty!你就应愉快地作出反应说: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客人赞扬你做的菜好吃时常会说:The dish you cooked tastes very nice.你就应该回答:Thank you. Please have more.
我们习惯用职务或官衔作称呼语,如李老师、王工程师、张经理、刘局长等,但英语若用Teacher Li, Engineer Wang, Manager Zhang, Director Liu称呼对方就不符合其表达习惯了。英语中的称呼语除大家熟悉的Mr, Mrs, Miss, Ms外,还可以用Dr.(博士),Prof.(教授),Chairman(主席、董事长等),President(主席、总统、大学校长等),Premier(经理、首相),Majoy(少校),Captain(上尉)等。我们作介绍时可以提及官衔或职务,让对方知道其身份。例如:This is Mr Wang, an Enginner.又如:May I introduce(介绍)Mr Yang to you,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系主任)?
我们同外国朋友初次见面时或关系不密切的情况下,切忌问个人私事。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doing?What’s your name?Are you married?这样的问话看似关心对方,却会使对方反感,误认为你居心不良。同外国朋友见面打招呼时通常只说Hi!Hello!How are you doing?How are things with you?等。还可以谈天气,如:It’s a lovely day,isn’t it?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背景 英语教学 贯穿
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学到了一些英语,心里非常高兴,如能有机会和一个英美国家的人交谈,往往会很兴奋地把所学用于实践,一股脑儿地问出:“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live? Where are you from?“ 没错,这都是老师教给的语句,可是被提问的老外心里非常的不舒服了,他觉得你没礼貌,仿佛他是受审查对象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知道,文化背景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的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不同的人,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的方法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一句毫无意义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观众前仰后合。这就是存在的文化差异性。那么,什么又是我们所指的文化呢?这里的文化有着他的特定的涵义,和中文的“他没文化”中的“文化”不同。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主客观的表现形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角度来讲都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的载体,并在诸多方面体现文化。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都必须体现在语言文字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所学语言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贯穿文化背景知识呢?
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首先接触的是日常招呼用语。在教学之前先介绍说明中国人和英美人士打招呼有什么不同,中国人见面通常爱说,“你去哪儿?”,“你吃早饭了吗?“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our breakfast ?”。外国人听来会很奇怪,不知道如何应对。其实它的作用就相当于“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此外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没什么特定的或习惯的汉语,而多数英美人士初次见面,表示礼貌都要说”I'm pleased/glad/nice to meet you.“分手时还要说”It's nice meeting you.” 另外送客时的客套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是把客人送出门外,主人说:“慢走,走好”,客人说:“留步”。这些话不能直接用到英语中去,如果说“Walk slowly”"Stay here",听起来则很别扭,意义模糊不明,英语中只要一句“Goodbye”就行了。介绍了迎来送往的习惯,学生知道了这些习惯背景,就不会犯这些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错误了。
在课文的教学中,抓住典型的故事、对话介绍西方的风俗人情。这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最明显表现在他们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上。对大多数英美人士来说,打听陌生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不得体的。此外,政治倾向、等,除非对方声明不介意,否则应该避免提问。例如有那么一段小对话,一个中国女孩问一个美国老太太“How old are you?”?老太太说“It's a secret.”上这课书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与英美人士交往时的禁忌,学生明白了这点后,就不会像个警察似的对别人盘问了。还有就是他们永远挂在口头的赞扬和感谢。我们中国人的美德是谦虚谨慎,而西方人则推崇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大方地接受别人的赞扬。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早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观。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赞扬别人,并接受别人的赞扬。接受赞扬时说“Thank you.”,而不要把中国人的“不,没那么好,你过奖了”( No, not so good. You are over praising me.)直译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把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贯穿其中。例如在课文中出现了“British”和“English”这两个词时,学生会不明白为什么两个词都指英国人。上这课书时,首先把英国国家的地理概况、国家的形成告诉学生,并指出这两个词的差异,当学生懂得了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岛组成,在历史上由英格兰统一了三岛,因此,人们习惯上把英国人称“English”,但更精确应该叫“British”,如你对一个苏格兰人或者威尔士人称“English”,就不如叫他“British”更好。又如,有一课文出现了一个小孩对大人直呼其名,这与我国的国情是不同的。我国对长辈小辈的划分明显,小辈对长辈要绝对尊重,一般都不会直呼其名。而英美国家中你对谁都可以直呼其名,大家显得很亲切,这并不是没礼貌的表现。
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典故、谚语、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的结构、搭配、含义都打着语言社会文化的烙印。一般来说,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如果学生不了解或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前需以文化旁白的形式进(下转第110页)(上接第108页)行文化背景介绍。比如,在分析英语习语时,可与其相关的传说、神话故事、宗教、寓言与历史背景相联系。例如,sour grapes 意思是“酸葡萄”,表示因得不到而被f成是不好的东西。该习语出自《伊索寓言》。一只狐狸见到高处的葡萄而垂涎欲滴,但数次设法摘取却没有得到,只得悻悻离去,临走时自言自语说那些葡萄是酸的。magpie(喜鹊),在西方文化中,此鸟是报凶不报喜的,所以,英语民族的人们认为此鸟是不吉祥的征兆,因而讨厌它。而在中国,却是真正报喜的喜鹊,人们听到喜鹊叫很开心。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把英语学习好,不了解英美人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不行的。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往往就会出现“义”与愿违。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使用一种工具,同时也是学习一种文化。所以,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英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句型、习语,还要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英语语言本身,还要把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贯穿其中,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英语,这样交流才会更和谐更融洽。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日本,作为经济大国,作为礼仪之邦,更在这种经济和礼仪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仅对日本商务礼仪作以简单举例分析,从文化角度读解礼仪与文化以及商务方面的关系,并对此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做简单阐述。
日本商务礼仪上,可以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分别分析。本文就日本商务礼仪上语言的具体体现,以及行为方面的具体体现做以举例说明。第三部分从文化与商务礼仪关系的角度入手,浅谈日本文化就商务礼仪方面的影响体现,最后一个部分则是对这种文化与商务中的影响体现的原因与形式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关键词] 商务礼仪日本文化自谦语行为表现
所谓礼仪,是指基于上下长幼关系的礼节规范,包括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之中,需要遵循的表示尊敬,友好的行为程序。今后大家作为社会的一员开展工作的时候,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打开人际关系的钥匙就是礼仪,因此,礼仪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提到礼仪,不禁想到日本。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如同日本一样将此种文化形态保存的如此完好。日本在保留原有文化礼节的同时也融入对当今礼仪文化的理解。而将此种文化保存的如此之好的原因,归根于日本文化中的更深层次。
礼仪分为很多类型,本篇仅以商务礼仪为切入口,探讨日本文化对其的影响。
一、商务礼仪的语言表现
1.问候语
问候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对于学习日语的人来说,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便能体会到问候语的重要性。早、中、晚各时段、进入或离开办公室都要致以问候。而在商务礼节中,初次见面时,会固定的用:“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这样的寒暄语互相问候,以示友好。
2.敬语
在日常生活以及商务接触中,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日本人会频繁使用敬语,最简单的比如与山田先生或者山田女生见面时在对方的名字后面加上敬称“sang”。
在商务交往中,日本人对于上司或者对方公司的职员代表会使用敬语。这体现着日本人对对方的尊重。
3.自谦语
与敬语相对的自谦语,在商务交往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在表示自己一方的时候,日本人会用自谦语来降低自己一方的姿态,让对方感到他们的友好和谦逊。日本人在社交活动中,爱用自谦语言,并善于贬己怡人。“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客套话。日本人管用这样的语言,压低自己的身份,以视对对方的尊重,从而获得好感,跟对方进行友好的商务等方面的交往。
4.不说“不”
注意日本人不喜欢当众否决别人的意见,所以即便是在商务礼节中,日本人一样不会使用 “不”,但这并不表示日本人不拒绝人,只是在拒绝的时候,语言上不会直接用“不”来表示,有时用些别的委婉的话语来暗示对方拒绝的意思,有时是用一个不那么坚决和真诚的“是”来表示“不”的意思。
二、商务礼仪的行为表现
1.鞠躬
鞠躬是日本人见面打招呼的传统习惯,亦被认为是日本人的见面礼节,这延续了中国古老的见面习惯,但并不表示日本人在礼节方面不够先进,因为日本人也同样将西方的传统商务见面礼节握手融入其中。
在鞠躬的度数、时的长短、次数等方面还有其特别的讲究。行鞠躬礼时手中不得拿东西,头上不得戴帽子。如果对方向你鞠躬,你也要向对方鞠躬,深度应与对方相当或者稍微深一些――因为鞠躬的深度标志着你与对方在地位上的差别。
日本人有时还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
2.交换名片
日本人与他人初次见面时,通常都要互换名片,否则即被理解为是不愿与对方交往。在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时递上名片,名片最好是用日语和英语双语。注意要用双手递,也用双手接名片。接到名片后认真阅读以后,小心翼翼地收好。
日本人姓氏众多,据统计,各种各样的姓氏加起来超过13万。并且有的日本姓氏很难读,即便日本人也不会都认识,所以在初次交往互换名片的时候,切记要认真阅读,特别是姓名的部分,如果有对姓名中的读法不确定的时候,要在初次名片交换的时候跟对方加以确认,这样并不失礼,相反,如果在交换名片之后的再次见面时却说错对方的名字会相当失礼。
以下是交换名片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站立姿势交换名片。
①交换名片之前要提前准备好,把名片放到容易拿取的外兜里。
②交换时要将字面朝向对方,双手递上,方便对方辨识。
③交换的顺序:年轻年长 访问者被访者
④接受名片后,当场要确认对方姓名、发音。
⑤接到名片后,不要立刻收起来,可以放在桌面上片刻。
禁忌:
名片要干净,弄脏了的名片不要再发放出去。
接到名片后,不要揉搓、当面在名片上写字、或是忘记名片。
3.时间观念
日本人是十分重视时间观念的。在商务约会时一定要提前跟对方确定时间,并且准时抵达。
说到时间观念,在日本时,电视上曾经播过一个有趣的娱乐节目,有很多外国人说:日本人很不注重时间观念。然后问其原因,其实是因为日本人通常会在约会的时间提前5~10分钟到达约会地点,然后等待对方的到来。这虽是个笑话,但无疑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在重要的场合,日本人会稍微提前几分钟到达现场,这也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不想让对方久等的态度。
4.礼品馈赠
商务礼品在日本非常重要。礼物必须包装,包装纸以色彩柔和为宜,一般在第一次见面时呈上。而日本人通常不会当面拆开礼品,这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在西方国家当面拆开对方的礼物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在传统的日本,当面拆开礼物则被视为十分失礼的行为。
5.着装
日本人在交际应酬中,对穿着十分用心。在商务政务以及对外的场合,男人穿西服,女人也要着套装。即使天气再热,也一定要正装出席商务场合,颜色方面也多为黑、灰、白等朴素颜色。
着装首先要给人以清洁感。要适合工作氛围的服装,禁忌牛仔裤等休闲类服装。
6.交谈
大部分日本人在谈话间避免与对方目光对视。无论什么时候,日本人都避免与人眼光对视,无论是寒暄时,感谢时,或者是道歉时,都尽量不和对方对视。
7.就餐
与日本人在商务交往中就餐,要注意使用筷子时,不要用筷子指人,更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碗里。勿将肘关节放于桌面,这样是很失礼的举动。
8.社交活动
即便在商务活动中,欧美人也常常邀请谈判对手到家里做客或参加鸡尾酒会。但在日本,这样的社交活动是不常见的。日本人喜欢邀请客人到饭店或餐馆吃饭,然后再到酒吧喝酒。日本商人把招待客户作为影响客户的一个手段。日语中出现了“NOMINICATION”这一日英复合词。“NOMI―”是日文中喝酒的意思,而“―NICATION”则来源于英文的“COMMUNICATIOU”(交际)。由此可见,日本人是很重视吃喝这类交际活动的。
9. 电话礼仪
电话响三声之内接听,如果响过三声,应该向对方致歉:让您久等了。
办公桌上一定要准备好记录用纸。
用左手(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右手)握话筒,右手(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左手)做记录。
接电话时,要先报:这里是***公司。
确认对方姓名。
复述留言内容,比如电话号码、约会地点。
即使是打错了的电话,也要礼貌应对。
三、日本文化和日本商务礼仪的关系
日本的商务礼仪,讲究的礼节点众多,很多地方与其他国家的礼仪不同。这无疑与日本文化中的固有根源相关。商务礼仪只是日本众多礼仪之中的一个小点,而所有的日本礼仪也只是日本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究其根源还是与日本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的根源保持着礼仪的延续,文化的变更,影响着礼仪的改换。
日本文化根源于中国,很多文化形式都是从中国古时由来,所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例如鞠躬,中国古代见面相互之间便是鞠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将此种礼仪演变成为今天的握手或点头问好。日本虽也相互握手,但鞠躬的礼仪却没有就此消亡。而且更加重视这一礼仪。当然电话传真等现代交通手段下的礼仪,日本多是借鉴与西方先进国家,但也并非完全照搬,而是融入了日本文化中对现代礼仪方面的理解。故形成了现在的日本独有的日本式的商务礼仪形式。而这种礼仪形式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为正统的最为规矩的礼仪模式。
四、日本文化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商务礼仪是日常生活礼仪中的一个缩影,而在商务礼仪上的种种表现,也体现着日本文化对其的深层影响。
以礼品馈赠方面为例,欧美人的礼仪认为,当收到对方礼物的时候,当面拆开表示对馈赠礼品一方的尊重,欧美文化多为显性体现,故在礼品馈赠方面的礼仪也体现着这一重要特征。当收到礼品一方将礼物放置一边而不去拆开,会让人感觉到对对方的不尊重,是对馈赠礼品一方静心挑选的一番心意的抹杀。而与此相对的日本,在这一点上的体现却极为不同,日本人在接受礼品的时候一定不可以当面拆启。日本是重礼节的国家,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纪念的日子,都会互赠礼品以视祝贺,然而馈赠方式却和别国有所不同。日本讲究的是礼仪人情,故馈赠的礼品会礼尚往来的相互还礼。所以在馈赠的时候多考虑到对方的经济情况,因为在还礼时一定会跟收到的礼物价值相当或者稍高,这样思维周密的日本人会在馈赠礼品的时候就将对方的情况考虑进去,避免为对方造成压力。在接到礼物的时候,礼节方面跟欧美完全相反,是不可以当面拆开的,因为当收礼者当面拆开的时候,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是不是喜欢所收到的礼物等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并且会给人:“原来还是这些东西啊。”等很多不好的错觉。以上所述的当然是日本生活中的馈赠礼节,而这种接受礼品的礼节也渗透到了商务礼节方面,毕竟文化与礼节不可分,而商务礼节也是日常礼节中的缩影或者可以认为是提升表现。
所以在商务礼节方面的种种体现,都其实是日本文化的具体表现,文化影响着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表现,从而也影响着商务中的各个环节。所以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商务礼节,就必须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安田贺计:日本商务礼仪[C].学林出版社,2006
[2]叶谓渠:日本文化通史[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刘金钊:解读日本语日本人[C].大连出版社,2009
[4]金正昆:实用商务礼仪[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本尼迪克特:与刀[C].九州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