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个现代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财务会计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现代化改革非常必要。本文主要探讨财务会计现代化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内容等相关问题,并提出有利于财务会计现代化改革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财务会计 现代化改革 措施
财务会计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情况的系统核算与监督,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数据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现代化财务会计,是指在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下,既能体现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要求,又能在国家各种特定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合理、及时、高效的进行核算。
一、财务会计现代化改革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已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一方面,致力于管理信息研究的相关学科的出现,使得会计学研究的范畴需要重新定位;另一方面,现代企业愈来愈重视价值管理,一旦资产提供者可以实时访问到企业的数据库,那么他们将对年度财务报表失去兴趣。目前在用的会计处理过程是几百年前卢卡•帕乔利记录下来的,会计人员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都只是一些简单的记录和计量,不适应现代信息的客观要求,终将被淘汰。
2.财务会计报告及披露的信息不完整。披露的信息不完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不重视成员企业及分部报告的披露。不少企业不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核算对所属单位的长期股资,也不随同母公司对外提供会计报表。此外还有,对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可能形成的损失,不予披露或披露不充分。这样的例子还体现在其他信息披露不充分。另外,尚未对衍生金融工具、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企业的声誉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项目予以揭示或披露,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财务会计现代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企业财务会计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工作的重点从过去的主要为企业外部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模式从过去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核算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转移到以效益为中心,以财务管理为手段,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改革的目的是要求财会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的服务。财务会计要在继续搞好核算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来,这些内容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强化财务管理。
三、财务会计现代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1.尽快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在1985年制定了《会计法》,并在以后几年里进行了修改,但它的地位和作用还不十分明确。今后改革的方向应是,确定其作为母法的地位,使之真正成为统驭其他会计法规的根本大法。随着近几年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现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充分的经营自,原来的会计制度不再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需要近一步完善会计法律体系。《会计法》应只对会计的指导思想、任务、会计人员任职资格、会计机构、会计工作规则、政府对会计的管理等方面进行原则性的规定。也就是说,《会计法》只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属性进行规范,而不包括会计核算的具体规范。
2.对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和财务报告的改进。绝大多数传统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存在有对相关性的项目没有在报表中被确认,而有些不具备相关性的项目应当从报表内删除或删减的现象却始终存在。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这就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改革,并建立资本金制度,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确保各产权主体权益的实现,从而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报表的可靠性,不仅数据要真实准确,所反映的内容也要确凿及时,更要做到决策者仅凭借报表就能了解和认识当下行业的现状、企业定位和发展走向。会计信息改革不仅在于对已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念总结”,而且要能反映经济活动运行状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3.以表内信息为主,表外披解为辅。确定财务会计的边界,关键是规范财务报告的内容。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是由财务报表传递的,其核心部分是表内信息。表内信息要通过确认、计量和记录。在理论上,这部分信息应当最可靠,也最相关。表外的附注仍然是需要的,但必须把它限制在为更好地理解表内信息所必要的范围内。一切同表内无关的信息都应当另行报告。对于附注,不但要防止信息过量,而且要防止主次颠倒,冲淡了使用者对表内信息的注意力。表外披露的特点是:披露的内容不必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除报表附注外,披露的内容不必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披露的信息可靠性差。所以,表外信息披尽越多,会浪费会计人员的编报时间和信息使用者的阅读时间,也可能误导投资者的决策。
4.改革成本管理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企业成本制度是整个财务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内容。为解决企业普遍存在的盈亏不实、乱挤成本等问题。一是改革成本核算方法,改全部成本法为制造成本法。制造成本法的特点是把企业全部成本费用划分为制造成本和当期费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产品成本计算到制造成本为止,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不再摊入产品成本,作为当期费用直接计入损益。二是建立坏帐准备金制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风险也越来越大,坏帐损失也越来越多,如不从财务制度上为企业发生坏帐损失规定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促进企业及时处理坏帐损失,企业坏帐损失挂帐将会成为企业潜亏的又一大隐患。为此,建立坏帐准备金制度非常必要。三是完善低值易耗品摊销办法。为了规范低值易耗品摊销办法,简化核算手续,企业财务同则不再提倡五五摊销法,并允许企业自主选择低值易耗品摊销办法。四是取消提取大修理基金办法。企业财务同时取消了提取大修理基金的办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大中小修理费用支出全部计入成本费用。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数额较大的,可以采取分期摊销或者预提的办法。
5.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严格地说,会计信息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即会计核算子系统和管理会计子系统,前者侧重于向外部提供有关整个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信息;后者则侧重于向经营者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预测决策信息。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会计软件都己具备管理的功能,如自动计算资产负债率、资金周转率、投资收益率等众多财务指标;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对投资风险进行分析等等。但在分析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鉴于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时,应该从技术上和管理上考虑安全措施,防止信息丢失或泄露,加强数据的保密和安全。
财务会计总是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用户需要的改变而改变的,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财务会计也相应是动态的。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处理财务问题,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把财务会计的方方面面推向一个新时代,变革意味着财务会计仍将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行业,面对即将到来的种种机遇,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推动财务会计得到发展和创新,让财务会计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曾红亮.知识经济下的财务会计改革措施探析.时代经贸.2008(6).
[2]浑晓泓,柳晓君.财务会计改革尚需完善的几个问题.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
我国在过去20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中采取了放权让利、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以及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重大措施。但是,目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还未完全到位,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健全。国有企业上市普遍采用“一股独大”和存续公司控股上市公司的模式,带来一系列的弊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从股权结构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本文围绕我们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展开论述,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推行股权多元化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因此,本文首先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之间关系进行理论辨析和现状分析,说明股权多元化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不同性质的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重点研究推行股权多元化的主要途径,最后简要说明推行股权多元化需要实施的配套改革措施。
二、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
公司治理问题源于问题,而股权结构对关系、成本和管理者激励机制的影响,使其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国家作为出资人具有的一些特殊性,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对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问题与公司治理
现代公司制度是为了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管理而产生的,而这一制度本身包含层层递进的关系链。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目标冲突,如果这些关系得不到明确的规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就会产生问题。问题根源于管理者只拥有公司的部分所有权或几乎不拥有公司的任何所有权。因此,管理者对公司决策的控制权大于其对公司收益的索取权,他们不能完全得到其努力工作的全部收益,也不用完全承担其在职消费的全部成本。那么,他的努力水平会低于最优水平,在职消费水平也高于最优水平。因此,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把成本降至最低。
2.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
在公司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股东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监督管理者的行为。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和问题的存在,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业绩产生重要的影响。集中所有权形成大投资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大投资者在公司中拥有较高比例的所有权,一方面,由于他们对公司的索取权比例较大,因而监督管理者的动机比较强烈,并且由于他们在公司中的控制权也比较大,因而有能力对管理者的渎职行为实施惩罚;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公司决策的控制权较大,因而有能力利用这一权力侵害其他索取权人的利益,进而降低公司治理效率。国内外关于股权集中度的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因此认为股权结构是公司在其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并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况的最优股权结构。
3.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公司制企业是由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而形成的。这些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股权结构得到部分地改善,除国有股外,一般企业也吸收了法人、外国资本、自然人、内部职工、管理层等投资主体的股权资本。但是,大多数企业的股权结构仍然高度集中,尤其是国有股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43.9%。
国有股“一股独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国家持有公司的大量股权,导致国家作为企业投资者监控管理者的职能与作为社会管理者管制企业的职能难以完全分开。一方面,使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目标难以最终实现;另一方面,政府也倾向于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采取过多行政干预,使企业难以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另外,国家作为投资者通常也难以全面执行一般投资者所具有的监控企业管理者的职能,出现出资人缺位现象。出资人缺位又导致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企业内部的管理者钻国家难以全面监控企业决策的空子,进行大量的在职消费和关联交易,将国有资产转入私囊。
因此,要完善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必须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推行股权多元化改革,并且在此基础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三、推行股权多元化改革
所谓股权多元化,就是要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由国家股、法人股、外资股、自然人股、管理人员股、内部职工股等多种性质的股权,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组合的最优股权结构。当前,推行股权多元化改革主要是降低国有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比重,增加其他性质的投资者的股权比例。因此,股权多元化的主要措施包括:(1)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吸收外资入股;(2)企业员工人力资本作价入股,推行职工持股;(3)向其法人、自然人、外商、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转让国有股权;(4)通过增资扩股,吸收其他性质的股权投资。下面首先分析不同性质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然后分析推行股权多元化的各种方式的利弊和适用条件。
(一)各种性质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国有股
国有股虽然容易导致行政干预、政企不分、出资人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但是在执行国家政策、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股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因此,在改革中不能一味追求国有股退出,而是有进有退,注重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国有股在能源、电力、通信、金融等行业占有控制地位,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法人股
法人股主要指境内的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法人主体作为投资者,持有企业的股权。工商企业之间通过股权纽带建立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重要发展,对于企业追求规模效益,规避经营风险,增加融资渠道,扩大市场力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法人企业相互持股有利于建立灵活多样的企业组织形式,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金融机构作为股权投资主体,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拥有庞大的专业管理队伍,在单个企业中持股比例较高,因此有动机,也有能力监督被投资企业的管理者,有利于树立健康有序的公司治理机制。它们也是公司并购市场上积极的收购者,形成对目标企业管理者的有效约束。因此,我国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自主经营的机构投资者。
3.外资股
外资股是指外商投资者个人、外国企业或金融机构作为投资者持有我国企业的股权。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一直是我国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策略。因为,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外商投资者在我国进行投资并从事生产活动,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缺乏经济建设资金的问题,也有利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还能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外汇储备。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吸引外资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外商投资者不仅能够监督和约束企业管理者,而且可以把国外比较成熟的公司治理经验引入我国企业。这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加强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等方面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自然人股
自然人股是指我国社会公众以个人资金投资于我国企业,持有企业的股权。自然人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人股作为居民个人财富积累和保值的有效方式,改变了以往仅仅通过储蓄来积累财富的局面,为居民个人选择和持有有效投资组合创造了条件;二是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直接向居民个人筹集资金,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三是自然人如果成为企业的大股东,他就会集中精力监督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活动,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管理者,并且承担企业亏损的责任,因而有利于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5.内部职工股
内部职工股既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持有的股权,也包括一般职工持有的股权。管理者持有股权有利于协调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形成对管理者的额外激励和约束。企业职工持有股权一方面使职工的努力程度与收入更加相关,另一方面也使职工更加具有主人公意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为企业所做出的贡献并没有在工资中得到补偿,国有企业改制直接取消了他们在原企业享有的社会福利待遇,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可以在国企改革过程中通过无偿或低价向企业管理者和职工发行股票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补偿。这种补偿也会形成内部职工股。
(二)推行股权多元化的政策与措施
虽然建立了公司制度,但是国有股仍然处于“一股独大”的地位,带来了政企不分、廉价投票权、出资人缺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所以,改革的焦点转移到股权多元化改革上,试图以股权多元化为契机,完善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所谓股权多元化就是把当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调整为包括国有股、法人股、外资股、自然人股、内部职工股等多元投资者主体的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
最优股权结构是由各种政治的和经济的、企业内部的和企业外部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过来又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最优股权结构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试探和摸索的过程。当然,调整股权结构的过程中要遵循一些先验的原则,比如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必须保持国有控股,而一些竞争性行业则可以由其他性质的投资主体控股。
调整股权结构可以通过合资、合作、内部职工持股、转让国有股权、增资扩股等方式来实现。
1.合资、合作
虽然合资和合作已经不再是改革研究的焦点,但它仍不失为推行股权多元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外商以资金、设备或技术作价入股,既能增强企业财力和提高技术水平,又能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外商投资者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有利于保证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健康运行。
2.职工持股
推行职工持股的方式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管理层收购(MBO)、员工持股计划(ESOP)、管理层员工收购(MEBO)等。在管理层收购中,公司管理层利用借贷资本收购公司股权,并试图掌握公司的控制权。这样,公司的经营权与控制权就统一起来,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有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在员工持股计划中,公司向职工无偿或低价转让股票,从而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绩效结合起来,激励职工为公司的长期发展贡献力量。管理层员工收购可以看作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尤其适合我国当前股权多元化改革。另外,随着人力资本在企业收益中的贡献的不断增加,职工持股也是解决人力资本难以量化和支付报酬的有效方案,有利于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3.转让国有股权
国有股退出某些行业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向其他性质的投资主体转让国有股权,包括向外商、法人投资者、管理层、职工、社会公众等。促进国有股权流通不仅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而且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和提高企业效益的必要条件。协议转让是国有股流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国有股没有上市流通,因此难以取得公允的转让价格。这样,在巨额的股权转让关联交易中就难免出现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问题。关于国有股的转让定价问题,人们提出追溯原始成本和成本补偿等方案。目前,争论的焦点是国有股全流通问题。有人提出,非流通股有条件地转换为A股,转股条件是将一定比例的非流通股作为转股代价送给同公司的A股股东。这样就解决了国有股的流通和定价问题。也有人提出,将国有股转变为优先股,这样既解决了企业决策权转移问题,也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4.增资扩股
通过向各种不同性质的投资者新增发行公司股票,也可以实现股权多元化。这一种方式与转让国有股权的区别在于:转让国有股权的标的是公司现在已经发行的股票,而增资扩股的标的是新发行的公司股票。但是,两种方式都将增加外商投资者、国内法人投资者、自然人投资者或者企业内部职工的持股比例。
四、结语
关键词:西方后现论;文学思潮;女性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87-02
西方后现代文学理论有着极为庞大的体系,它出现于二战前后,对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虽然,西方后现代文学中理论驳杂,但能够对女性诗歌产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以下几个方面: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微观的政治欲望理论,以及法国思想家们为首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想理论。在这些思想中,所谓解构主义,就是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理论,以语言文字秩序作为发展筹码,着重于对现实中的所有二元对立理论提出批评。他认为先验的本源和意义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幻想中的无限迂回可以算作存在,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认为:所谓真理,其实并非得到结果,本质和绝对无法共存,故而普遍主义是一种虚幻的思想。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世界只能在话语运动中无限分解、重复,这也与禅宗中所遵循的名言戏论可谓不谋而合。这样一种分解与重合的循环,就是德里达论述中“散播”的形成过程,他强调人应抗拒一些外界的强加束缚,从而生成一种多元性的存在。而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基础,也为消除男女间的对立奠定了一部分思想基础。
一、德里达结构主义对女性诗歌发展的影响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想认为,男女之间会出现对立现象其实是由于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包含了多种方面,在等级中,传统思想会特意将男子置于等级中的优先地位,而将女性放在从属的劣等地位。而后现论则反对二元对立的观点,倡导一种相对平等的理论,这也就与女性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后现论对多元性、差异性和边缘性都有着着重的强调,这就同时也为长期被主流思想排斥在边缘的女性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想的思想和客观的声音。[1]同时,它的出现也为女性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故而,在德里达的理论进入我国之后,女性主义的思想也就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也为当代女性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新的活力。
对我国现代文学而言,具有标志性的女性诗歌大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如女诗人伊蕾的作品就是各种典型。她的作品《我是谁》《主体性》等代表篇章,就可以看作是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实践性表述,从其描写的内容和方式来看,这些诗歌也就是对结构理论最完美的演绎。[2]
女性诗歌的成熟期大概定格于9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女性诗歌逐渐走出了以往的流俗影响,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诗歌的创作主题由最初的意识觉醒慢慢转向为对性别意识的淡化和消融。在这个时期,女性诗歌创作不再一味地倡导性别意识的抗争,而是主张淡化性别意识,写作风格也由开始的激烈反抗慢慢地转向平和,她们试图于消解性别的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将其逐步转向为无性别的写作。[3]从最初翟永明在《女人组诗》中用唤醒女性“自我意识”的方式描写道:“今晚所有的光为你照亮/今晚你是一小块殖民地/久久停留/忧郁从你的身体内/渗出/带着细腻的水滴/”到90年代的女诗人张晔在著作中曾这样写道:“白昼和黑夜不过是一种秩序 / 形状不同,之间没有玻璃 / 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整体 /创造的轮子是没有性别的,只有无穷无尽的生命痕辙。”这样的区别已明显说明了女性诗歌创作已经由最初的强调女性自我意识的写作进化到了模糊意识形态的写作,这样的一种做法不得不说是一种成熟和进步。同时,这也证明了女性意识在性别差异认同上的进化和成熟。[4]
二、躯体修辞学对女性诗歌发展的影响
除了德里达的理论,埃莱娜・西苏的躯体修辞学对女性诗歌创作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她的理论,为女性写作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概述。在她的认知中,躯体是个人所特有的一种结构,也正是因为躯体的存在,个体才有了一个确凿的、可以为人所感知的实体。个体由人自身所创造,其认知感觉也应由个人独享。但是,如果个我的躯体进入了公共的领域,那么它就不再是个人的私有领地,而是变成了社会形象的一部分。此时,躯体将不再具有完整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由于自我意识从而架构出的人物,是女性在诗歌创作时需要注意的基础和根本,这也就是“躯体修辞学”所要强调的过程。埃莱娜的躯体修辞学实际上是强调:以自己作为创作的蓝本之一,以特定的主体进行写作,同时,使“独立自主”的个我得到展示的风采。所以,也正是由于躯体修辞学的创立,创作者也有了多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在当今社会中的女性写作,很大程度上都是遵循了躯体修辞学的表述,将躯体修辞学的理论在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实践。无论是伊蕾的“红玛瑙,在我的胸前/ 象一颗红豆成熟了/ 我的胸脯散发着树脂的芳香/ ”,抑或是翟永明的《女人组诗》,“月亮象一团光洁芬芳的肉体/酣睡/发出诱人的气息/”“怎样的喧嚣堆积我的身体”,其实质都是以自己为蓝本进行诗歌写作,即便在如今看来许多观点也显得颇为大胆,但这也确实是女性个人主义的写作方式在实践中的彻底流露,可以说,正是由于埃莱娜躯体修辞学的影响,才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创作的顶峰。
三、福柯的后现论的影响
对于后现论而言,福柯无疑是其中的代表者。他继承了后现论的反启蒙传统,否认平等、理性和解放之间具有平等的关系,他认为当今时代下知识形态和现代权力结构互为一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形态。同时,福柯对现性和知识形式进行了相当的反思和批评。他认为社会制度等表面上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实际上却是历史社会建设的必然产物。
故而,福柯呼吁要解除文明于人类的枷锁,通过微观政治对社会化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人应该脱去传统的尘封枷锁,创作出新的主题形式和新价值体系。正是由于福柯对传统的严重蔑视和批判,反而造成了其对传统话语的颠覆。正是由于其颠覆性,于是也为女性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福柯身体政治的理论也为女性的身体写作提供了反叛的火种。于是,在福柯的影响下,女性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思潮,如唐亚平的《主妇》,其中就体现了对女性传统地位的不满和抗争,“我在家里出生入死,就该我绕着锅边转”此句,更是对女性传统身份的否决,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初步觉醒。
著名作家唐亚平曾经将女性身体的诗学以“怀腹诗学”作为概括,她在文中说“女性本来就是一种归宿”,她认为女性能够唤起诗学的存在感,语言和诗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诗学的世界。这也是明确的表述了身体和诗歌的关系,而这样的观点大体也可以是对八九十年代女性诗歌创作思想的一种总结和概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实践上,后现代文学理论对女性诗歌的创作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后现代的文学理论,直接促成了女性诗歌理论的发展和转型,同时也为她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性的基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流派的出现和发展,更是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女性意识所产生的直接的觉醒,并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体现。
四、总结
作为一种特定时代下的文学理论,西方后现代文学理论的出现,对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有着不可磨灭性的作用。它的作用不仅仅只存在于理论的层面,更是对诗人的创作过程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这种文学理论引导文学实践的例子并不少见,诗人的写作总是以基础性的思想为根本,而正是由于某些无意识的思想基石,才使文学的创作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也正是这样一个特定的大范围的影响,才使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的诗歌创作出现了大范围的发展。从80年代到90年代,这十几年的时间也是女性诗歌发展的辉煌时期。尤其是90年代,在无性别写作的发展下,女性写作也进步到了更辉煌的时代。如90年代的著名作家周瓒、宋东游、马兰等人,较之于80年代轰轰烈烈的强调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写作运动,90年代的女性写作无疑弱化了许多,但在思想上,90年代才是女性写作的真正成熟的时期,而它对社会、思想和女性意识所带来的冲击,哪怕时至今日,也依然得到了保持和发展.因此,西方后现代关于文化的理论思潮,给我国当代的女性在诗歌的创作上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彬.西方后现代文化理论思潮对我国当代女性诗歌创作的影响[J].文艺争鸣,2013(03):27-31.
[2]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11-19.
科普产业“四化”主要内容包括:
1、“文化”即科普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2、“转化”即科普产业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进而转化为科普产业。
3、“大众化”即科普产业大众参与共建共享支撑发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四个一体化 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02-02
一、实话背景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经提出,希望地方政府与企业通过组织和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来破解东南沿海的“用工荒”。同时教育部要求,“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要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签订好学生与企业的劳动用工合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用好国家相关的资金政策,从而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更丰富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许多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初步建立了一些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和管理制度,该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但其具体操作和实施效果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学徒在经过专业的培养锻炼后,好高骛远,岗位的稳定性变差;其次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培养人才的很大部分成本由企业承担:最后是企业的利益导向原则,导致生产淡季或经营状况变差时就不愿意接受学徒。
二、工作过程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施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重点在于企业深度参与,其过程主要体现在学徒身份、教学团队、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基于国内现状,结合周边地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以“四个一体化”理念为基础,以校企共同确定学徒身份、共同实施教学与考核过程、企业发放学徒津贴为标志的,符合本地制造业人才需求现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四个一体化”即“学校企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学校企业一体化,即采取学校“自办企业”和“引企入校”的双重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即所有专业课程均采用项目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的方式教学:教师师傅一体化,即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动手的指导老师;学生员工一体化,即学生在学习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及企业相关专业知识,始终保持学生和准学徒的双重身份。“四个一体化”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从岗位需求角度,让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是在目前“校热企冷”现状下实行“学徒制”的可行之路。
实施之初,通过与成都若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自办成都优仕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仕达”),并引入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思公司”)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作为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场地。同时,优仕达和科思公司均承诺不强求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该企业,自信通过2年的培养,能吸引学生自愿为企业服务。
(二)运行模式
1.学徒身份的确认
新生入学时,由科思公司、优仕达与学校共同对其进行文化知识测试及面试,通过者确定为“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对象。科思试点班和优仕达试点班分别确定了36名和20名学生(学徒)。
在确定培养对象后,企业将对学徒颁发“学徒证”,确认其学徒身份。并每月对“学徒”进行考核,采取综合评分的方式发放学徒津贴,肯定其学习成绩。
2.教学团队的组成
组建“主+辅+兼”结构的师资队伍。试点班的专业课程均配备了由“主导教师1名(“双师型”教师)+辅助教师1名(实训指导教师)+兼职教师3名(科思公司、优仕达技术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5位教师各有分工,同时形成合力,对学生(学徒)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3.教学场所的设置
“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因此,其教学场所不再是传统的教室,而是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或自办企业)与企业生产车间的组合。学校投入与企业生产所需的同型号、同规格的设备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科思公司、优仕达在其车间为学生的实践划出专门的区域,同时为实训基地提供生产图纸,并安排师傅来实训基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入校即入厂”。
4.教学内容的重构
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重构“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重新安排教学过程。
在文化课不变的基础上,企业管理人员每周一次来学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的培训:同时根据科思公司和优仕达对工种的需求,将全部的专业课程按工种划分成模块(项目)并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或自办企业)或科思公司车间实施教学。
5.考核方式
“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不再是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考核。
考核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学业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二是职业素养评价。对学生(学徒)的职业道德(爱护设备、工具、环境等)、敬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心理素质、体质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三是能力评价。指对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具体说来,就是评价学生(学徒)是否具备企业生产所必需的能力,是否适合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
同时,在国际合作的试点班,我们采用了“教、考、检分离”的考核方式。教师或工程师负责学生的技能实训,考官负责组织技能考核,而考核结果的检测则由第三方资质机构进行。
6.教学过程
第一学期,在达到教育部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应知应会”要求的前提下,专门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授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期延续第一学期的内容,并让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每周四为“企业学生对接日”,科思公司及优仕达的管理人员进教室为学生授课,将企业的文化、制度等内容逐渐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之中。帮助学生建立了对行业或企业的认同感,加深了对岗位要求的认识。
第三、四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自办企业)实施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专业骨干,组成“主+辅+兼”的教学团队,共同对学生(学徒)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根据需求,不同企业的学徒其学习内容不同。科思公司主要需求“铣工”和“磨工”,优仕达主要需求“车工”和“数控加工”。我们参考企业提供的产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分别对各自试点班的学生进行“进阶式”培养。同时,科思公司和优仕达轮流选派学生(学徒)进入企业,由企业指定师傅指导,学生(学徒)参与实际生产,进行“轮岗实训”,完成“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学期结束后,科思公司的36名学徒及优仕达的20名学徒初步达到企业的用工标准,能够加工合格的零件。
第五、六学期,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完成工学交替,最终确定进入企业的“学徒”,以期完成“从毕业到就业”的互通。
三、实施成果
(一)初步形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试点,我们初步形成了基于“四个一体化”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中心、企业深度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校企共建、产学一体”。企业根据自己的人才需求,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学徒),并提品作为教学的载体,全程参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设计、指导及考核工作,并安排学生(学徒)到企业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整个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我校“四个一体化”的办学思路。
(二)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无非“学校培养,企业使用”,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导致学生不稳定、企业不敢用等种种问题,而通过“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进行管理,企业将内部培训资料作为讲授内容,技术人员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正在生产的案例进行教学等,这些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的角色能够从“学生”过渡到“员工”阶段得到很好的衔接,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让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紧缺人才,降低了员工的培养成本,最终形成了“双赢”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
(三)人才培养效果良好
试点班学生前往企业实习后,我校教师多次下厂了解学生的实际在岗工作情况,并且与企业领导、技术主管沟通,学生的在岗情况非常稳定,较同期进入该企业的其他院校的学生,操作技术水平和加工的产品质量最好、合格率最高。科思试点班的36名学徒目前仍然全部在岗,且他们的岗位试用期由正常的6个月缩短为2个月,而同批进入科思公司的其他院校的学生已基本全部离岗。
在与企业进行沟通时,科思公司和优仕达均表示将继续与我们长期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同时我们了解到其他公司也希望能与我们合作组建试点班。
四、体会与思考
目前国内的“现代学徒制”尚在探索阶段,虽然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多次针对试点班进行教改、教研活动,讨论“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但目前国内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实践,这就必然导致很多院校“摸石头过河”的困境。
无论是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澳大利亚的“学徒制”,都是以企业为基本的活动场所,学校的功能更多是职业技能的巩固和提升。而我国的教育模式及教育对象,是针对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初中毕业生,这就限定了不能硬套国外现成的经验,而要去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但在理论知识方面要有很深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和企业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必然趋势。同时,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及时把握和了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作适时调整。
另外,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还不够紧密,学校的实训环境毕竟不是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转变到“员工”。因此,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就显得很有必要。
最后,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制度上吸引企业参与,学校再进一步引入具有行业和企业特色的文化和氛围,用优质的毕业生吸引更多的企业深度参与。
参考文献:
[1]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97-103.
[2]石品德等,现代学徒制与中国职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2012,(3):74-76
[3]陈德荣等.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的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6):5-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