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时,回忆起来便会哈哈大笑。
有时,回忆起来便会热泪盈眶。
远远地望着另一个我自己,她头发短短的,很矮,中等的身材,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她轻轻的告诉我,原来我长大后是你这个样子啊。我笑着,她说:
我很快乐,我是你美好的童年时代,我爱哭,爱笑,喜欢蹦蹦跳跳,每当走过一条条小路时,总会摘下一片片草叶,一朵朵小花,随走随玩,无忧无虑。我可以踢起路上的小石子,还可以吹着口哨,那是我自由的童年时代。她还说:
我想笑,可以大声的笑,想哭的时候也可以哭,不用佯装坚强。享受着那一份简单而单纯的快乐。
听完她的诉说,我不再笑了,眼里泛起了泪光,我多么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一小段时光,那最快乐的时光,如今已经挥着翅膀唱着《光阴的故事》和我告别,多少次。
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愿望,它是世界上最甜美的糖果,它是童话里最亮丽的彩虹,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它是刻在记忆中的粉色剪影,它是绽放在水面上的露珠,它是时光呼啸而过洒下的玫瑰花瓣,它是再也回不到的过去,它是独特的存在,当它再不可能重来时,我们必须铭记,铭记所有的快乐和爱,铭记所有的疼痛和成长。再见,童年。
再见,童年。
来便会哈哈大笑。
有时,回忆起来便会热泪盈眶。
远远地望着另一个我自己,她头发短短的,很矮,中等的身材,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她轻轻的告诉我,原来我长大后是你这个样子啊。我笑着,她说:
我很快乐,我是你美好的童年时代,我爱哭,爱笑,喜欢蹦蹦跳跳,每当走过一条条小路时,总会摘下一片片草叶,一朵朵小花,随走随玩,无忧无虑。我可以踢起路上的小石子,还可以吹着口哨,那是我自由的童年时代。她还说:
我想笑,可以大声的笑,想哭的时候也可以哭,不用佯装坚强。享受着那一份简单而单纯的快乐。
听完她的诉说,我不再笑了,眼里泛起了泪光,我多么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一小段时光,那最快乐的时光,如今已经挥着翅膀唱着《光阴的故事》和我告别,多少次。
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愿望,它是世界上最甜美的糖果,它是童话里最亮丽的彩虹,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它是刻在记忆中的粉色剪影,它是绽放在水面上的露珠,它是时光呼啸而过洒下的玫瑰花瓣,它是再也回不到的过去,它是独特的存在,当它再不可能重来时,我们必须铭记,铭记所有的快乐和爱,铭记所有的疼痛和成长。再见,童年。
糗事一:“一屁成名”
在《奔跑吧兄弟》播出的前两期,郑恺还一直以帅帅的形象出现在镜头前,中规中矩,甚至有些不显眼。但是,在第三期中,郑恺的一个举动让他瞬时成为“奔跑团”最具话题性的人物。
第三期在韩屋的游戏环节,是从清晨一起床就开始录制的,明星们都没有洗脸化妆,甚至没有去厕所。在一个举杠铃的环节,由于用力过猛,郑恺便上演了一出“放屁戏码”。坐在郑恺身后的李晨及其他兄弟纷纷如中弹般表现夸张地倒地,郑恺则脸红着极力解释。
出乎意料的是,原本在娱乐圈不温不火的郑恺,在此次事件后,微博粉丝激增百万,意外走红。以前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的郑恺,却因为“放屁事件”变得更加幽默,更加放得开,也更加自信了。
不仅如此,既有自黑精神又有经营头脑的潮男郑恺,干脆原创了“跑男概念版”的PP裤。PP裤后面那一朵呆萌的蘑菇云,俨然成了他的标志,而且裤子在网络上的销量还很好。
糗事二:裤子事件
就在《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的播出接近尾声的时候,一直笑料不断的郑恺再度向观众掷出一枚重磅“搞笑炸弹”。
这是一个比两腿劈叉长度的游戏。游戏开始时,队长邓超还打趣地说:“很快就能回到童年穿开裆裤的日子了。”谁知话音刚落,只听一声不和谐的“呲啦”声,郑恺劈开腿后,裤子便成了一条“开裆裤”。郑恺满脸通红,尴尬地继续游戏。
不知这次的爆笑出糗,郑恺又能圈来多少粉丝?
不怕糗事,收获人气
经历了这两次的糗事,原本帅气的偶像,成了标准的谐星。但郑恺却好像并不介意,反而乐在其中。有人问他,和彭于晏比谁更帅时,郑恺幽默地说:“肯定是彭于晏帅呀,我看了彭于晏都觉得他帅,我是谐星来的嘛!”
郑恺在《奔跑吧兄弟》中真实又卖力的表现,给观众带去了欢乐,也给自己带来了人气。不怕出糗的郑恺笑着说:“我从来没有要求节目组哪段不让播,我反而要求他们全都播……”“偶像包袱?我从来就没有。” 放下偶像包袱的他,发掘出了自己更多的搞笑潜能。
郑恺小档案:
出生日期:1986年4月17日
星座:白羊座
血型:AB型
身高:178cm
体重:65kg
出生地:上海市
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
《奋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非常幸运》《私人订制》《前任攻略》
主要成就:
2013优酷影视盛典电视剧最具潜力演员
2013风尚中国颁奖盛典风尚影视新人奖
《沉沦》中,留学生“我”,在异国的校园与社会中痛苦彷徨:
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郁达夫发出的叩问,直到现在,仍笼罩在一代代青年身上。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青春,以电影的形式呈现,70后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80后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90后则有《小时代》(虽然不是很恰当)。在文学领域,青春叙事同样是符号化的呈现。
一代有他们的“组织部来的年轻人”,知青一代有他们的“遥远的清平湾”,大院子弟有他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农村的苦闷青年也有“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任何群体的青春叙事,带有强烈的时代痕迹,并影响了他们的时代,以及我们的时代。
我们也看到,对青春和爱情的书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薄弱环节。恰恰是这个不大引人注意的缺失,使文学失去了大量读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爱情观,无论是社会问题还是心理问题,青年是任何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或晴雨表。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文学中的青年形象和青春气息逐渐黯淡甚至消失了,一种中年的甚至暮气的味道开始弥漫,我们很难在文学中看到青春的身影。新世纪以来,青春形象基本上是在网络写作中完成的,但网络中的青春形象大多比较模糊。这与网络文学作者大都年轻,缺乏历史记忆有关。
本专题选取70后、80后、90后的三位作家瓦当、张怡微、徐晓,分别讲述他们的青春记忆、校园记忆以及对文学和时代的思考。瓦当是当代70后作家的重要代表,魔幻与现实结合的写作道路,使他成为山东作家的一个符号;张怡微成名于新概念,书写80后一代人的青春和焦虑,近些年身处台湾,以不同的视角审视大陆和台湾;徐晓还是在校大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写小说,或者以小说家的身份写诗,其作品触及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让人看到了90后作家的厚度和广度。
他们三人,生活状态、写作状态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点:都生活在大学校园里,教师、博士生、本科生,三个标签显然不具备划分归属的可能,但多少可以提供一种解读的视角。
【关键词】电影 爱 生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4-01
我与电影只是一粒沙。
1999年我有幸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每天徜徉在这神圣的殿堂中,我跟着宿舍的才女们变得“文艺”起来。
在这之前,我对小说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初、高中语文教材,对电影的记忆也永远定格在农村的露天电影院。入学第一周,宿舍六姐妹集体出动在学校的礼堂看了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记得宿舍的张才女看到中途就嚎啕大哭,我没有她那么高的情商,没哭,也没记清楚其中的经典台词,但我总觉得它刚好应验了《诗经》中的那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不久,读了张爱玲的书,这样的台词便烙印在脑海了: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自此,《诗经》中的弃妇诗和张爱玲笔下的负心汉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爱情观。
大二,花样的我们,看了那部《花样年华》,王家卫执导的。张曼玉迷离的眼神,一丝不苟地爱司头,欲说还休的娇怯,还有那频频更换的旗袍,无不吸引我们的眼球。尤其那句:“假如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我的心都被揉碎了。那一年,几乎所有的班级活动中,男女生最爱唱的歌:一首是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My hart will go on”,另外一首是热播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主题曲“等你爱我”。
时隔多年,再看当年的青涩女孩讲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句“我爱你,与你无关!”对待爱与不爱是那样的泰然自若、处世不惊。
2011年,台湾作家兼编剧的九把刀自编自导的青春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又将我们这些当年懵懂,不懂爱情为何物的女人带回到那个爱情至上的年代。其实想起来,那些年,我们在学校视听室看的爱情电影还真不少:《卡萨布兰卡》、《音乐之声》、《魂断蓝桥》、《罗马假日》、《保镖》、《人鬼情未了》等。这些经典爱情片成了我们初恋的启蒙教材,男女主人公的台词也成了我们模仿的重要桥段。
此时,我深信泰戈尔那句:相信爱情,即使它会给你带来悲哀也要相信爱情。喜欢读那句:“绿叶在爱之时成为花朵,花朵在崇敬之时成为果实。”
正如赵薇的近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重点不在于青春,而是逝去。有人说,青春是场落寞的狂欢。我想说,繁华已尽!
生活并不像电影,生活比电影更艰难。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不知什么时候看过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突然发现,很多电影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甚至比生活还残酷。
电影中的富贵败了家,种下了苦根,正如我的姥爷。据说我的姥爷家当年家境盈实,可姥爷赌博成性,即便身强力壮的姥姥软硬兼施也没法让他改邪归正。最终,他输了个精光后因没脸见人跑了,把六个孩子扔给了只有三十多岁的姥姥。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我母亲脚上的冻疮复发,脓水粘在鞋袜上,到晚上,她必要咬着牙,扯掉粘在伤口上的袜子抹药膏,而她那两个畸形的脚后跟,小小的,像个婴儿的脚。每看到此,我们都格外的痛恨姥爷,因为,他走后的那个初冬,姥姥一个人碾场,把不到周岁的母亲放到场上,孩子蹬了被子,两只脚就给冻掉了。
母亲早逝,早在我不到七岁,大哥不到十三岁就离开了我们。今天,我已为人母,每听到孩子稚嫩地叫妈妈,我的心总要痉挛许久。可能我对孩子的溺爱也源于自己从前的种种缺失。还有,我那可怜的母亲一直是我心中的隐痛。看过《我的父亲母亲》,我可怜我的母亲在她最美好的年龄,没有得到父亲的垂怜,更无须谈爱情。她自小吃了不少苦,嫁到我家后,父亲在矿上工作,常年在外。而我家又是旧式的大家庭,一大家子人,免不了婆媳、姑嫂、妯娌间的矛盾。可我母亲,用她残弱的身体,除了隐忍,就是默默流泪。可能长时间的抑郁,最终,让她狠下心,离开了我们兄妹四个。
心里默默地念着: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当我从卧室的窗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母亲,你不知道我有多思念你!……
2003年毕业前夕,和友人观看了《我的兄弟姐妹》,这一次,我没能忍住坍塌的泪腺。母亲是1983年离开我们的,这一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看到影片中的四个兄弟姐妹失散多年,梁咏琪饰演的姐姐寻找弟妹的情节,尤其是最小的妹妹被送人的一幕,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虽然,三个哥哥和我没被父亲送人,但我们成长中的辛酸又岂能是电影中个把镜头、三两句台词,煽情音乐所能表达到的。
记忆中的我瘦瘦弱弱的,脖子上总挂着一把钥匙,我放学最早,自然负责摘菜,压面条等工作。而我的大哥十五岁就被父亲单独一个人留在了农村,为的是守住自家那些房地。二哥在煤矿险些被那些二流子带去抽大烟,父亲的毒打和隔离及早地将这棵即将长歪的树苗纠正过来,使他成为了一名警察。从小得了肺结核的三哥,从部队回来又查出患了心脏病,好在病情不严重,一家三口日子过的也很美满。我从小总把自己幻想成灰姑娘、丑小鸭,我在内心中一直渴望自己有一个华丽的变身。但现在,我释然了,我们兄妹四个能健康地成长,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归宿,我们都要学会感恩。
清明带着四岁的女儿回老家给母亲扫墓,到今年,她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人群中我看到了一个纤弱的男孩子,处于同病相怜,我拉着这个远房侄子让他和我的女儿结伴玩耍。她的妈妈是堂哥出狱后从领来的媳妇,当年只有十六岁。记得是父亲从海石湾接的站,刚开始她误以为我三哥是她未来的丈夫,还满心欢喜。等回到了老家,自己未来的老公竟然大大超出了她的所有想象。这个女孩让我想起了王全安的一部电影――《图雅的婚事》,一样的异域风情,一样的改嫁。而这个小我几岁的嫂子改嫁的结果是不仅仅抛弃了欺骗他的丈夫,也抛弃了自己的骨肉,让我这个侄子,过早地体味了人间冷暖。
自类型电影概念引入中国后,已经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发展出有别于好莱坞类型电影,带有含蓄内敛气质,称之为中国特色的新类型电影。这是电影艺术创新的需要,也是中国电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非西方标准的国产类型电影最具规模的便是“小清新电影”。相对好莱坞的高成本批量制作,国产小清新电影低成本、大产出更符合中国国情,于是刺激了各大影视公司纷纷批量生产。中国电影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这些新兴起的类型电影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随之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学术界也对此争论不休。早期小清新电影只是影评人、观众对含有小清新风格的电影统称。时至今日,小清新电影的概念已经泛化,因此在探讨小清新电影的问题上越来越多地存在误区。只有确定了它的本质定义后,对国产小清新电影的研究才具有根基和支柱,才能在此基础上扩建。本文对小清新电影的定义正是回归本体的体现。
一、“小清新”以及中国小清新电影历史流变
“小清新”最初源起于IndiePop,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一种以清新唯美见长的流行音乐流派。其中“清新”一词通过《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可以理解为这种“清爽不落俗套”的风格。“小”的理解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小资情调”的借尸还魂[1],但本人认为,小资与小清新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群,后者不是对西洋文化盲目崇拜,他们更喜欢朴素自然。另一种说法,“小”代表着小众,即相对于中国的总人口属于小众。因此早期研究小清新族群的学者预言小清新将面临被收编的命运[2],但目前看来却恰恰相反。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这一小众早已不足够小,至少在中产阶级青少年亚文化的层面上,“80/90后以消费登场”,小清新在某种程度上逐步趋向主流文化。[3]151-152
分析我国小清新电影受众成因看,其一,他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成员,由于儿时学业繁重造成对“青春的缺失”,使得他们过早陷入对童年的怀旧;其二,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孤独成长,使得这一群体注重自我内心感受。我国小清新电影为80、90后营造了这种怀旧、自我沉浸、清新不落俗套的氛围,因此广受欢迎。尽管小清新族群相对13亿中国人口来说仍是小众,但分析国内电影市场观影年龄层次,这一“小众”已经成为主流人群,并且仍处于消费能力上升状态,未来的潜力巨大从而保证了小清新电影的商业保险系数和最大投资回报。
台湾小清新电影作为我国小清新电影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蓝色大门》开始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为大陆小清新电影发展不可否认地提供了模板式借鉴。大陆小清新电影的开篇究竟是哪一部目前学术界仍众说纷纭,有学者将2007年金依萌导演的《非常完美》作为开端[3];但在百度新闻中搜索,最早使用小清新定位的电影是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4]。也有学者认为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是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清新电影。争论不下,归根结底的分歧在于学术界对小清新电影的定义模糊,这里留下一个讨论议题,后文会详细阐述。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绝对是大陆小清新电影的巅峰之作,一时间怀旧的校园风充斥影坛,之后国内的小清新电影《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会或多或少找到《致青春》的类型元素。目前在我国,小清新电影结合台湾青春片、大陆文艺片的优势,被各大影视公司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小清新模式的商业片。
不仅如此,结合新媒体发展,电影创作大大降低门槛,小清新微电影作品数量惊人,国内各大视频网站搜索总计达到2470部。尽管小清新电影、微电影题材广泛,但整体在叙事、视听语言上仍旧可以总结出可供识别的一系列类型公式。
二、关于国内小清新电影定义的分析
目前很多学者专家从小清新电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界定,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有以下两种。
祝媛《小清新电影的分类及特征分析》中提出“小清新电影可看成是青春片的次类型”[5]。将小清新电影从题材角度归为青春片的范畴研究,这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那么何为青春片?青春片专门指讲述青春期的电影,根据人类心理和生理的青春期,年龄在13到18岁之间(也可以向前或向后延续若干岁)的少年。[6]前面提到过的《山楂树之恋》《非常完美》之所以受争议,正是因为在青春片的概念下分析国产小清新电影造成的,包括早已被观众认可的小清新电影《失恋33天》《等风来》也都不属于青春片范畴。早期小清新电影从校园青春片发展而来,但近年来我国小清新电影题材广泛至少包括以下三类:部分青春片、部分言情片、部分同性题材影片[3]151-152。因此定义小清新电影,在青春片的语境下下定义是不科学的。青春片与小清新电影存在交集,但二者已经不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王??在《作为一种电影实践的“小清新”》中总结小清新电影特点,随后被广泛用作区分其概念的定义:视听语言上注重唯美造型,十分偏爱侧逆光和魔幻时间的使用,大量使用情绪音乐;主人公不超过三十岁,主要描写校园及毕业后几年爱情故事为主线,价值观判断比较主流,绝少涉及历史政治主题。[3]151-152可以说在此之前,没有人对小清新电影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特征总结,并且符合“概念的定义内涵,可定义为其特征之和”[7]的标准。但仔细分析上述描述,对小清新电影的类别归属不够明确,在有关视听语言方面表述不够清晰、系统,定义尚需完善。
三、小清新电影定义方法和小清新电影定义
“本质定义乃是用基本特征去解释事物本身的句子。它只包含事物的本质要素,严格的本质定义必须是类加种差两个要素合成。”[8]根据上述形式逻辑学原理探索小清新电影的本质定义,本文从类和种差两个要素界定我国小清新电影。
“类”是指表现出主体和其他同类物体所共有的部分本质。“类”的概念通常在电影中表现为电影“类型”。目前国产小清新电影突破了青春片的范畴,游走在商业片与文艺片之间,单纯将其归于哪一类都不恰当,于是我国的小清新电影自立门户为新的类型。为便于分析,本文将我国小清新电影分为狭义的校园小清新电影、广义小清新电影。在这里引入另一个概念,好莱坞“类型电影”定义,“我们把含有许多相像地方(主题和题材、图像和符号等)的影片归为一类;并总结出类型公式,按照这些类型公式成批制作出的电影称为类型电影”[9]。“外来理论”联系中国电影实际,仅以校园小清新电影为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两部影片取得票房成功后被竞相模仿,之后上映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重复着前两部电影的公式化情节、定型化人物、图解式视觉形象。因此,中国小清新电影自行一套,在“类型电影”的概念上,与传统好莱坞类型电影被视为两个平等的研究对象。
本质定义中的另一要素“种差”表现为主体的部分本质和其他同类异种之差异者。中国小清新电影一直走低成本路线,并表现出与好莱坞类型电影恰好相反的叙事风格。好莱坞类型片与我国小清新电影相对比,前者影像色调浓墨重彩,后者清新唯美;前者短镜头堆砌、剪辑节奏快、重叙事,后者标准化长镜头、节奏缓慢、重抒情;前者高昂的英雄式主题曲,后者钟爱治愈系音乐;前者大多是英雄拯救世界,后者注重自我感受。国产小清新电影的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中国观众审美趣味是分不开的。本文从以下五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淡雅的影像公式。小清新电影最大的特点是视觉影像的小清新风格,也作为判定小清新电影的第一要素。首先,色彩追求淡雅的怀旧风。我国小清新电影完美体现了中国元素的色彩搭配:中国红、暖黄、蔚蓝、嫩绿,缺一不可。学生时代的开学典礼,中国红搭配黄色标语的横幅随处可见,教室里暖黄色油漆木质桌椅,都是小清新电影里必出现的场景。蔚蓝色,是中国学生校服、运动服的主色调,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学生时代的视觉象征,给人一种中国式教育独有的岁月感。小清新电影里展现的绿色基调,还原了大自然,给这些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中产阶级带来放松的视觉享受。
其次,我国传统水墨画讲究写意,色彩唯美的同时要求有留白。这种中国传统艺术技法,在国产小清新电影中被传承下来。通过大量使用曝光过度的镜头,造成电影画面大面积纯白,很自然地将观众引向主体,这种留白的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等风来》里美食专栏作家程羽蒙迎风而站,高曝光拍摄忽略了天空的细节,纯白的背景只剩女主角一人,这种留白自然而然地引导观众去感受“风来了”。
(二)标准化特写镜头、长镜头公式。特写镜头定格画面,加上大量长镜头,使得小清新电影的标准化镜头公式体现出镜头运动节奏缓慢的特征,从而铺垫渲染淡淡的忧伤氛围。借用郭敬明小说里的一句话“他们喜欢45度抬头仰望天空”。小清新一族钟爱的摄影构图也如此,喜欢举起相机45度仰拍,用手或头发遮住一部分脸。这种“显瘦”的拍照方法如今在网络社交圈大肆流行,强调局部特写能够强烈表达年轻群体对自身放大的关注,满足了中国80、9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强烈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深受中国儒家文化“中庸含蓄”的影响,小清新电影内敛含蓄地表达往往不是通过演员激烈的对白或独白直抒胸臆,而是一种运用特写镜头定格画面来达到欲说还休的托物言志。例如电影《星空》折纸、手工木偶、星空拼图这些静物使用大量特写镜头,通过精雕细琢静物细节,呈现了一个奇幻时空。
(三)治愈系音乐公式。最早“小清新”一词源于流行音乐。流行乐坛也已经形成以陈绮贞、苏打绿、胡夏等为代表的小清新歌曲流派,这种“自我疗伤”式的音乐又称“治愈系”音乐。小清新电影的主题曲、背景音乐仍旧延续了这种治愈系风格。胡夏是凭借演唱台湾小清新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主题曲红遍。2014年5月上映的大陆小清新电影《同桌的你》,重新改编了高晓松的歌曲《同桌的你》,胡夏以一段清唱开场,清新自然的声线,婉转悠长又伴着淡淡的忧伤,这种独自吟唱更加突出自我,更加符合当今80、90后受众群体对影片“治愈系”的诉求。另外,谈小清新电影就不得不谈作为音乐人的周杰伦自编自导的台湾小清新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他为本片创作了25首原创小清新音乐。这些歌曲与画面融为一体,不但没有被影片扑朔迷离的剧情淡化,反而让观者记忆深刻,这些音乐被广泛运用在电视节目、广告、微电影的配乐中;并且音乐作用于影片的视觉创作,表现出独特的视觉韵律美、朦胧意境、多元时空。[10]
(四)图解式视觉公式与定型化人物公式。典型的清爽、甜美的主人公(桂纶镁、周冬雨等明星)塑造“好学生”形象。这与中国式教育分不开,学业压力一直伴随80、90后成长,他们从小把父母、老师口中的好学生作为榜样。于是,“学霸”(网络热词:擅长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在电影里成为定型化人物设置,比如《那些年》沈佳宜(陈妍希饰)、《我的少女时代》欧阳非凡(李玉玺饰)等等。在剧中还会设置另一类相对于“学霸”的角色――“学渣”(网络热词: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比如《那些年》柯景腾(柯震东饰)、《同桌的你》林一(林更新饰)。演员明星也会成为小清新电影的图腾,其中桂纶镁的“学生妹”形象成为台湾小清新电影的重要标签,在《蓝色大门》《星空》《不能说的秘密》中都有这样的角色设定。
在类型电影中,战争片场景是战场,歌舞片场景在剧场和俱乐部,中国小清新电影的场景主要集中在校园[11]。再比如《小时代》《闺蜜》涉及到大学一定会出现象征着毕业的学士服、学士帽,这些形成了小清新电影的图解式视觉公式。
走出校园,广义上的国产小清新电影为了营造唯美意境,对选景颇为苛刻,往往追求大自然的美:蔚蓝的海边、阳光下的田野、蜿蜒的小径等。如《等风来》程羽蒙在尼泊尔的乡村小溪上与大象玩耍。在角色设定上依旧是清爽、甜美的女主和干净面容的男主形象。他们只是脱去校服,换上白衬衣,承担起初入社会的成长之痛。
(五)情节、叙事主题公式。校园小清新影片情节模式:开场一群在校园相遇的学生,他们稚嫩纯真,看似故事是发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却会巧妙地避开历史政治;故事的发展是逐渐产生情愫的男女主角;是小伙伴一起经历成长带来的痛,在爱情和友情的催化剂下发起一次轰轰烈烈的集体青春叛逆,冲破学校的束缚,冲向自由;尾声以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告终。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同桌的你》都是典型的校园小清新电影。
相对校园小清新电影,广义的小清新电影题材主题上限定相对宽松。近年来,中国小清新电影在保持艺术品质的同时走商业化路线,因此题材上早已突破青春片的局限。故事从学生时展到毕业后,时间跨度加长,地点突破校园,虽然身处社会却淡化社会背景,主人公年龄跨度较大,故事更多的关注青年人初入社会的成长体验,爱情与友情两条线索时而交叉时而平行。典型代表作有《小时代》《等风来》。这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上文提到过大陆小清新电影中颇受争议的《非常完美》《山楂树之恋》,因此笔者认为它们都属于广义的小清新电影,依据年份《非常完美》可以看作是大陆小清新电影的开端。
根据“‘种差’加上‘类’结合构成齐全本质的‘种’,这里的‘种’也就是本质定义的定义产物”。笔者总结小清新电影定义:小清新电影是色彩淡雅自然,大量曝光过度的镜头留白,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定格画面居多,治愈系音乐塑造唯美意境;主人公是清爽气质的小人物,故事发生在校园或毕业后几年的时间,剧情绝少涉及历史政治而是关注个人成长,叙事主题通常采用爱情与友情并重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