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教育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理论分析;更新观念;积极运用;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设计原理”,它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用来实际指导教学过程、为“如何教”及“如何学”提供具体处方的规定性理论。

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分析

1.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已发展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理论:一种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另一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完全围绕如何帮助老师的“教”而展开。它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进行形成性评价,并依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经过教育技术专家多年的努力,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已形成一套相当系统、完整且有很强可操作性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缺点是,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显然这种教学设计理论是直接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服务的。

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

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在国外兴起并快速发展。这种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这种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而不是相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是学习的外因;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学习的内因。这两部分设计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其目标则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3. 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

把“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而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并非自始至终如此;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也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对象。可见,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个要素也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也有确定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棗“双主模式”。如上所述,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从教育技术学上看,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

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观念与技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面对新技术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1.技术的学习要以应用为目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了掌握一门应用技术,掌握一门可以改进我们的教育和学习的先进技术。眼下的一些计算机培训和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就是太过于注重考试,结果收效不大。

2.要完整理解技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技术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于人的工具系统;另一方面是人使用工具的技能,技能又包括智慧技能和操作技能。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既要把它理解为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在教育中的运用,又要把它理解为一种新的智慧手段和思路的加入,并意识到可能蕴涵着的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转贴于

3.要将技术的学习整合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为了使技术革新有意义和有效果,我们必须在整个教育体系的联系中去考虑运用技术的涵义。

4.认识和实际体验结合。首先,要让教师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引发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这种认识有利于教师重新思考教育现实,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其次,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创造条件让教师去体验并感受新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体验并感受新的教育与学习方式所具有的魅力。

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适用于各科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可以释说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的普遍性。

1.运用录音,提高阅读能力。

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可以加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朗读文字教材的趣味,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学《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上课开始,打开录音机,顿时,教室里传来悲壮的哀乐声,随着乐曲,老师随机讲述:1986年9月的一天,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葬礼仪式。这样同学们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也达到了乐于学的效果。

2. 运用录象,提高阅读能力。

电视录象声像并茂,视听结合,且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要学生理解“潇洒”这个词,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光靠查字典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亲眼看一段黄山奇松的录象,边看边学,让学生感受黄山奇松的潇洒、挺秀,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运用网络,提高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常常利用计算机网络,选择与课文紧密相关、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阅读材料辅助阅读教学。如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后,告诉学生,大自然中动物间互惠互助的事在计算机里还有很多,学生根据需要自己操作计算机,用鼠标点击,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完成后面的练习。练习结束,计算机能自动给出成绩报告,告诉学生答案的正确率及阅读速度。

4.运用计算机,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好各个环节,达到理想的运用效果,就能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搞得更好。

实践表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并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着眼于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着力于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便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趋向探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对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随着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对现代教育事业的管理有了新的要求,于是在20世纪初就形成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同时又是在教育实践中经过不断创新完善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服务、吸收、融合、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体现了理论的创新性和可实践性。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一套尊重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意义的教育管理理论,对于推进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探索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及趋向显得意义重大。

1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14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类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普及教育发展教育。18世纪工业革命后,社会工业繁荣昌盛,企业管理等新型现代管理理论逐渐形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了企业效率。这种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推动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紧接着19世纪末的新科技革命,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对于教育管理方法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也促进了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到了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了提高对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开始兴起。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平衡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以往教育中学校、老师的绝对权威,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同时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要在服务于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批评、创新、完善,形成多样化的、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

2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及趋向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应该把握好发展特征及趋向,才能让其更好地服务业现代教育实践。2.1发展特征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包括:在吸收融合中发展、在层级整合中提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等。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初期借鉴了企业管理等各种现代管理理论、各种理论派别的管理理论,然后经过不断的吸收融合;在初步形成以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开始整合其他教育理论,从而实现对教育系统的科层职能进行全面的有效优化;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是为了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不断革新除旧、推陈出新,然后又服务于教育实践,进行互动和结合,形成良性循环。2.2发展趋向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于发展教育,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意义显著,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向包括: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兼容整合过程中发展创新;注重理论实践性的实现等等。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意义重大,涉及的教育范围广泛,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对于教育管理的要求不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独立研究,使其不断完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吸收更多的新的管理理论,进行兼容整合发展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要切合现在的教育发展实践,使理论具有可行性,关注教育管理实践,使教育管理理论获得创新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源头。

3结语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于现代教育实践,同时又是在教育实践中经过不断创新完善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对于应对知识经济的需求、发展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在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探索道路上,我们要关注其发展特征,并把握好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冯增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J].教育研究,2004(11):9-14.

[2]郭景扬.现代教育管理的三大变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2):5-11.

[3]王珊,苏君阳.走向现代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权力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5(05):27-31.

现代教育理论范文第3篇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广泛流行一种社会思潮,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它坚持无一标准论,坚持多元文化,全球视角。后现代教育学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音乐教育学是由教育学和音乐学组成的交叉学科,后现代音乐教育理论涉及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后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贝雷特·雷默和布鲁诺·内特尔等。

后现代教育理论颠覆了现代的教育理论,并提出教育者更应关注人与世界、自然,人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否定了科学是一种客观的绝对的真理,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不确定性,对中国的"现代范式"是一种冲击。

在音乐文化教育方面,一方面后现代音乐教育肯定音乐教育文化构建,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就是强调音乐应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语境,不是单一语法系统,音乐不只是一种知识,而应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表达。另一方面后现代音乐教育要求用一种多元性的、全球性的视角看待音乐,而不是原有的“欧洲中心论”,文化具有多元性,那么代表文化的音乐也应该是多元的。在音乐教育的方式上,,后现代音乐教育要求改变单一的,确定的教学模式,转向一种丰富的,多选择性的教学模式,如管建华所提出的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转向“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从“音乐教学的物理学范式”转向“音乐教学的生物学范式”,后现代音乐教育观念认为音乐需要在其文化语境中学习和解释。在人类发展发面,后现代主义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音乐学习上,不要用标准来评价学生,每个学生应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倡课堂的不确定,不稳定性,鼓励学生的创造。

二、当代教育与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的弊端

当代教育以欧洲音乐文化为单一的发展,阻断了其他音乐文化的发展,同时存在着教学理念单一的现象,现代教育坚信科学,坚信真理,认为科学是唯一真理,在音乐的学习中,注重发现规律,讲求实证,教学方法也是单向的,死板的教学。

我国当下音乐教育从最早的学堂开始,并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形成的,其体系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音乐规则的研究,而是音乐教育。从其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理论是以西方传统音乐和我国传统音乐为基础的,并且突出强调审美,中国音乐教育往往用西方的唯一标准来判断审美。学生的审美标准也趋于完全“美化”、“欧化”,放弃了文化的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我国当下的音乐教育将音乐和语言完全分开。偏离我国传统音乐的语境合一的要求。教学模式上,教师总是先预设好要学的知识,并设有唯一的标准,将音乐知识当成纯科学,是一种完全正确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禁锢着学生的思想,学生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创造性,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将众多的学生放在一个教学标准下,学生根本不会有个性的发展。这就是我国音乐教学的“物理范式”,这种建立在只有对错的二元哲学基础之上的教学,根本做不到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国名族文化悠久,音乐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只用欧洲的音乐的单一理念是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比如用普通话去唱一些传统小调,就失去了其原有的韵味。还有我国的音乐演唱方法是从西方的演唱方法直接嫁接过来的,有的就会失去我国传统音乐原有演唱方法的特色。

三、后现代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随着后现代教育的深入,我国的音乐教育也有一些进步,音乐也渐渐地被视为一种文化,并提倡音乐文化的多彩发展,注重文化的多样性,也更加注重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后现代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还有如下的启示:

(一)继续实现国内音乐文化的多元化

随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的音乐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在拥有五十六个名族的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比如京剧、黄梅戏、昆曲等,有的富有原生态,有的富含当时的文化。我国的名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我国音乐教育也渐渐在鼓励这些文化的发展,但是力度不够,对多元化的理解深度不够。我们应熟知中国音乐文化的特点,并有创造性将其发扬光大。

(二)改变单一的演唱方法

根据后现代教育的多元理论,音乐的演唱方法也不应该单一。每种音乐都有专有的演唱方法,只用西方音乐方法的直接嫁接的方式是不能完全符合我国名族音乐自身发展的特色的,将中国原有的审美观加入演唱中,正如后现代教育所要求,我们要改变“物理”为“生物”,强度情感的表露,我国民族传统音乐重视语境,脱离了语言的语境就不能做到情感的表达,有用普通话唱,也可以是方言,可以是如美声悠扬,也可以是如小调的清脆,寻找属于音乐语境的唱法。

(三)改变音乐教学的模式

现我国的音乐课程教育仍然是预设多于生成,后现代教育提出事物的不确定性,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不应该先计划好要将的内容,不应该计划好教学的目标与教学的手段。学生应是课堂的中心,而应该尊重课堂的偶然性,提倡个性差异的展示,应期待在教学过程中能看到音乐思想的碰撞。

(四)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后现代音乐教学理念的实施需要老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不去预设课堂内容,预设教学目标。这需要从现在的学习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入手,使其成为一批能够推动现代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优秀人才。对于现在的部分老师也可以再“深造”,从而实现自身与学生共同发展。

四、结语

总之,后现代教育理论给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启示,但是我们也要用批判地借鉴后现代教育理论,不能盲目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在这样一个思想浪潮中,我们应保持中国名族文化的根基不动摇,才能真正做到我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才能实现我国音乐教育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凤雷.后现代教育思潮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河南:平原大学学报,2006(10).

[3]贝内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现代教育理论范文第4篇

支架源于建筑用的脚手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往往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教学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这就是教学支架。搭建指引学生向更高层级认识水平前进的学习支架是建构主义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技术。美国学者伯尼·道奇的“支架”理论,设计了三种“支架”:第一,“接受支架”;第二,“转换支架”;第三,“产品支架”。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笔者将“支架”理论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活动中。本文以教学项目“根据地区特色开发‘无锡春色新发现 春游线路大征集’的活动”为例,阐述“支架”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与反思。

无锡春色新发现 春游线路大征集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正是出游好时节。现特向各位同学征集春游线路,以期发现不一样的无锡春色。

请设计线路,具体要求如下。

1、充分利用无锡公共旅游资源和不为人知的美景、美食、风俗、文化。

2、游程为一日行程或两日行程(自驾游行程最佳),旅游时间以双休日为主;春游范围为无锡市区及江阴、宜兴,内容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用攻略型语言,设计游览线路。

除提供600字左右文字攻略外,还需附上100 K以上的风景图片不少于2张。发送至电子邮箱:。

本活动设计旨在综合考查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能熟练地在互联网上查找到所需信息并按要求保存到指定位置,运用Word进行图文混排,掌握通过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和通过专用软件来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形成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信息交换的能力。

为保证教学顺利开展,需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策略,提供不同的教学支架。

1 “接受支架”——帮助学生学会从各种资源里收集必要的信息

接受支架,指教师设计的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的现象、问题和实例,它们与学生最终需要掌握的知识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发现和理解其中隐藏的知识并从资源中获取、组织、记录他们认识到的信息。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很多以前未接触过的资源。但如果学习者没有充分准备好如何从资源中提取信息,那么课堂中的一切就建筑在不可靠的基础之上。一个好的“接受支架”提供了如何根据给定资源和学生已有知识开展学习活动的指导。

在前面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已经会上网浏览网页,这次需通过搜索引擎以及关键词浏览相应网站,如无锡新传媒和其他有关无锡旅游的网站。这能够考查学生两种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所阅读的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理解信息的能力:运用所阅读的资料正确地解释所需信息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的“接受支架”是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回顾以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分析题意,分析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已有知识来完成,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哪些问题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题目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题目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策略,布置任务,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并给出评价标准,在适当时间运用网络教学软件(如苏亚星、LANSTAR等)的 “广播功能”或多媒体投影仪作演示,以帮助获取信息能力较差的学生及时跟进至下一环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相继找到了玩得福、江南国旅等无锡旅游网站,也搜集到了农博园、山联村、宛山荡等不太为人知晓的特色项目,还在一些资深旅游人士的博客中学习到了旅游线路的设计方法。

2 “转换支架”——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并发现获取信息的意义

转换支架,指教师设计的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之间存在认知上的冲突,因而可以帮助学生转换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如果说接受支架让学生发现包含在信息中的“表象结构”,那么转换支架将帮助学生认识信息中隐含的“内在结构”,使他们能将接受到的信息转化为其需要的某种其他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考查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即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连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必须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解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指定作业,还鼓励学生进行组内分工,展开小组活动进行交流,相互帮助。在文档中插入风景图片,并对背景、文字的字体和颜色等进行恰当的设置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习惯爱好,在追求共性的同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特点融入所创作的作品。在这个环节还提醒学生:邮件设计要漂亮,邮件的正文最好能够使用书信格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熟练掌握了运用Word进行图文混排的技术、设计并通过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的技术等,加深了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认知与运用。

3 “产品支架”——帮助学生学会制作并表达他们学习的成果

产品支架,指帮助学生将学习、理解、创作的东西转化为遵循特定规定或格式可见的作品,如电子文档、演示文稿、网页等。“产品支架”用来帮助学生“生产”出某些实际的东西,以表达他们的学习成果。

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实际案例,演示操作过程并和学生一起完成部分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模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提高了操作能力,逐渐能够内化这些提供的学习内容,直到他们能够自主地完成这些任务。

与其他学科学习不同的是,“学以致用”在信息技术课堂里不是一句空话。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过程。这就好比有一个“用户”站在你的面前,不断地在提醒你,只有满足他的需要,你的“产品”才会“畅销”。在这个阶段更应注重学生的主体角色,使之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合作交流、小组写作等方式,综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应用能力,设计出了诸如“品斗山翠竹、赏红豆生态园、游美丽山联村两日游”等方案,为了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提供了教学软件和投影仪,让学生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演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4 “支架”理论运用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反思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学习信息技术时应注重人机对话,但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因此,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在应用“支架”理论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教学中构建以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和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供不同的“支架”,不管是“赶鸭子上架”还是“扶上马,送一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最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教学前的准备过程和课后的师生交流工作,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索素材,然后再以小组协作等方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这种教学方式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搜集、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可以将网络作为交流工具和个别辅导工具,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某些学习问题设立一些专题,学生则通过互动游戏、BBS、聊天室等方式或工具以个体或协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就是提供“支架”的时机问题和提供合适“支架”的个体性差异。所以在今后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在不久的未来可能发展出什么能力,然后再提供适当的支持或引导(即支架)来推动学生该项能力的发展。设计教学中的“支架”必须考虑到:支架如何搭建才是适当的,还需要考虑如何确定“期待孩子发展出的能力”,才能跨越其“实际发展水平”,又不至于超越“最近发展区”的范围,逼近其“可能发展水平”。

当然,实践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新课程实施中,这种教学实践尚在不断改进完善过程中,但与学生一起已切实感受到“支架”带来的乐趣、益处。

参考文献

[1]李芒,张志祯.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现代教育理论范文第5篇

 

我国对于数学教育尤其重视,现已是我国新课标的必修课之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改变以及进步,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社会人才。而数学教育在现代教育理论与体制下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教师们也在不断寻找改进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数学的教学模式。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模仿式解题能力

 

无论是在传统还是现代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解题能力较高且思维能力很活跃,而到了课下时却是常常没有思路,无法解答数学试题,这很大一部分归根于学生完全是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和思路来解题。

 

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思路的发展,无法做到自己独立的思考,形成了只是对教师课上所讲习题解答方式的一种模仿,无法有效的解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具有巨大的挫败感,不利于学生长期的数学学习。

 

2.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初中数学中,良好的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习初中数学,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这样对学生往后的学习过程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只是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思维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就导致学生对于教师所讲内容只能掌握书籍上的相关知识点而无法掌握实际的解题能力。

 

而且教师也常常使用试卷的方法来考验学生对数学掌握的程度,如此做法极其不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复述教师所讲的知识而不会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模式,使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以及导致对新事物的观察能力的不足。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在新理念下的改革

 

1.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乐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而又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但是同时也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例如,1+1=2,它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但是相对它又是具体的,比如可以把它转化为1个橘子+1个橘子=2个橘子,就变成了具体的概念了,这个在小学数学里就有讲述。

 

这种办法在初中数学课上也同样适用。用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身边的事物使问题具体化,使学生从抽象数学走向具体数学,理解更加深刻,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抽象的事物中获得具体的数学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能够活跃课堂上的气氛不至于教学过程太过沉闷,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具体化、形象化,能够更直观的表现在学生面前。

 

一般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在课下把教学课件准备好,将重、难点突出表现出来,使数学知识由抽象化为具体,使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知识也更加生动而且充实,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不再是一筹莫展,完全不知所云。

 

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在黑板上简单的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和学生们直接说“勾三股四玄五”是大多数三角形的规律,这样学生们肯定是一头雾水,而这时利用多媒体教学,从一般三角形过渡到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边、角二者之间的关系来求证出“勾股定理”,这样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虽然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课堂效率上去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2.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方式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常常在课堂上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课下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最后教师再批改作业,如此往复循环,枯燥的写作业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往往心不甘、情不愿,写作业拖拉,导致作业经常性无法完成,而因为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教师也对批改作业感到力不从心,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所以我们要从传统教学中这个怪圈中跳出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简单的布置作业,简单的完成作业,简单的批改作业,这样烦躁的往复。教师们要尝试一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新的课后作业布置,能够使得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完成,而教师也能够花费较少的精力去批改枯燥的作业,这样不就赢得了双赢么?

 

在布置作业时想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要学生积极而有效率的完成作业就要在布置作业时要有创新。比如在学习数学中“长方体”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工具材料,在课上时不需要要求学生们马上记住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哪些面的面积相同等等,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个长方体,这样学生们在动手期间就会清楚明白的了解到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哪些面的面积相同等等,比记忆更加深刻,比枯燥的学习更加有趣,也把数学教学抽象化变得也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喜爱数学也愿意学习数学,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让教师也不用再枯燥乏味的批改作业,这样把教师和学生从作业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