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欧阳修

欧阳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欧阳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欧阳修范文第1篇

宋仁宗去世之后,太子赵曙继承了皇位,他不是皇帝亲生的,而是皇帝的侄子。赵曙即位不久突然得了病,语无伦次,行为异常。太医诊治之后,病情时好时坏,好时一如常人,病时对大臣和太后多有不恭。曹太后很生气,于是垂帘听政,产生了废帝之心。

太后和皇帝有了矛盾,大臣们不能坐视不管,宰相韩琦和副宰相欧阳修率先进宫劝谏。宰相韩琦是个直筒子,说话比较直接。他说皇帝不尊重太后是因为生病的原因,太后对儿子太不宽容了。曹太后很不高兴,脸色非常难看,场面顿时尬尴起来。副宰相欧阳修站在旁边,急忙站出来圆场。

欧阳修文章写得好,口才也好,他是这样说的:“太后啊,您侍奉先帝几十年,您的道德操守,天下人都知道。当年仁宗皇帝宠爱张贵妃,您不都忍了吗?现在和儿子之间有点矛盾,怎么就沉不住气呢?您看儿子病得这么重,您心里肯定也着急。谁不希望儿子是个优秀的皇帝呢?”

欧阳修接着说,“先帝在位的时间很长,遗诏中立太子做皇帝,天下人无敢异议。您虽然是太后,身居深宫,处理事情毕竟多有不便。我们这些执政大臣,都是穷苦出身,没有什么资历,如果不是先帝有遗诏,谁会听我们的话啊。”曹太后听了欧阳修的话,像吃了糖一样甜,她说:“你们要像欧阳修这样理解我,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面对生气的太后,直通通的否定肯定不行,情感撞击太突然,一时间让她难以接受。欧阳修的劝谏就体现了委婉劝说,软硬兼施的特点。他首先是铺垫,先慷慨大方地给太后戴了一顶高帽,伺候先帝劳苦功高,是天下人的典范。接着偷换概念,把太后的不宽容说成是沉不住气,太后忍辱负重的形象就立了起来。第三步为太后找台阶下,你和儿子的矛盾没有别的,原来是当妈的恨铁不成钢,说到底还是爱子心切。最后来手硬的,你要想废帝可不成,有先帝遗诏在此。

欧阳修范文第2篇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2、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薰:指草香。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行人:此指心上人。

3、译文1:

馆舍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眼前眼界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

译文2: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4、欧阳修生平见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5、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此词写离情。梅残、柳细、草熏、风暖、暗示着离别。征人之路,渐行渐远;闺中人的愁绪,愈益深重,直教人揪心落泪,肝肠寸断。

上阙从远行人着笔,写他途中见到恼人的春*而引发的愁绪。旅舍周围的梅花已然凋谢零落,溪畔桥边的柳丝弱不禁风,起首二句写征人旅途中所见初春景象。在这草春风暖的美好季节里,征人却不得不离家远行。一个“摇”字既写旅途颠簸之苦,更写孤独跋涉心神不定的糟糕心情。“离愁”二句直接表达心中离愁,随着离去的路途越来越远而愈益加重加深,宛如春水绵绵不断、无穷无尽。此以春水喻愁,正如李后主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个“渐”字,承接紧凑而又对比鲜明,形象真切,合符情理。

下阙转向闺中人,在心上人离开以后登高望远,遥念离人,泪眼迷茫,哀怨满怀。起首三句生动描绘她登高远眺时脸上的表情,心中的感受。“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工整的对偶,恰当的叠字,一个断肠美人儿的楚楚动人形象栩栩如生。妙在“楼高莫近危阑倚”句,既似怨妇心中怨语,亦如远行人遥遥传来的劝慰。结末二句由近及远,由人及景,意味幽远,意境开阔,是情景俱佳的警句。哀而不伤俨然一幅隽永的写意画。卓人月在《词统》中赞曰:“‘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李攀龙《草堂诗余隽》云:“春水写愁,春山骋望,及切委婉。”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曰:“’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淡语之有情者也。”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春水春山走对妙。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一望无际矣。尽处是春山,更在春山外,转望转远矣。当取以合看。”

艺术手法

本篇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家人之意。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

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淡语浓情,“不厌百回读。”

6、这首词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情深笔细,向来为人们称道。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三句,给我们展现出这样一幅图画:一个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摇着缰绳,在晚春时节,离开了侯馆(旅舍),路边的梅花已经凋落,小溪的桥边,杨柳枝正在随风飘扬,路边和原野里的百草吐绿,飘散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温暖和熙的春风轻抚人面。在这个画面里,残梅、细柳、薰草,这些春天里典型的景物,点缀着侯馆、溪桥和旅途。烘托了南方春日融融的气氛。如此醉人的“良辰美景”,本来应该让人感到赏心悦目、乐不知返的。但因为此次远行他乡,不能携同爱人随行,使词人情绪及其低落,愁情倍增。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就是以春天乐景写离愁别恨,可见其哀怨倍增。

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经常与离别相关联。据《荆州记》载,陆机曾自江南折梅寄给友人范晔,有其诗为证:“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侯馆的残梅,自然也会让诗人想到离别。到唐代,折柳送别已经成为一种风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霸陵伤别。”都指其事。词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此时也会想起临别折柳之事。这不能不又增添作者一份离愁。《楚辞。招隐》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江淹《别赋》中有:“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作者的《洞仙歌令》:“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等等都以春草表示离情别绪。作者在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残梅、细柳、薰草,其实都寄寓了词人的离愁。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越走离家人越远,而离愁也随着自己离家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一起逐渐延长。这离愁绵延不断,恰如溪桥下流向远方的春水。用有形的流水比喻无形的离愁。南唐后主李煜曾经用过这种方法,他的《虞美人》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写愁思滚滚如同春江潮水东流不止的名句。

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采用了“设身处地”的写法,本来诗人自己望月思念,却想象妻子望月思念诗人的情景。这首词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想象妻子登楼远望,柔肠寸断,妆泪盈盈,高楼凭栏只能增加她的苦恼,所以作者十分体谅她,劝她不要高楼倚栏。妻子实在是挂念丈夫,登上高楼想寻找到丈夫独去的背影,看到的却是“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望尽春山不见行人,春山挡住了远望的视线,而行人却在春山更远的地方。词人想象中妻子望而不见,写的是妻子的失望,却反过来更进一步说明词人的愁绪的无穷。

这首词的上片写远去行人的离愁,下片写设想中闺人的惆怅。一种情怀,两地相思。五十八个字,巧妙运用以乐写哀,化虚为实。用“设身处地”的艺术手法,把离愁别绪抒写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成为人们传诵的名篇。

7、化虚为实,巧于设喻,是本篇重要的艺术手段。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曹植《释愁文》说:“愁之为物,惟惚惟恍。”杜牧《愁》诗也说:“聚散竟无形,回肠自结成。”愁无形色可描绘,无影迹可追寻,是一种“虚”的东西。要表现愁,经常得化虚为实。莱辛说,诗可以把“不是可以眼见的对象”,描绘成如同“物质性的图画”(《拉奥孔》第十五章)。“愁”无形体质量,所以诗人们常将它“物化”,说成可以抛掷剪割、车载斗量的东西,使人产生形体感和质量感,因而增加了诗的感染力。有的则以物喻愁,使之形象化。古来以水喻愁的很多,唐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一水牵愁万里长”,赵嘏“一溪萦作万重愁”,或者以水喻愁之多,或者以水喻愁之长。一物喻一物,可以作多边比喻。这首词说行人愈走愈远未有尽头,离愁也愈续愈长未有穷已,这离愁之延长,这离愁之不断,恰似溪桥下汩汩流向远方的春水。所有以水喻愁的,虽然取喻之道不同,然而这一点却是共同的:“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8、“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词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

9、眼泪是女人一生的饰品,如同晶莹透明的钻石,点缀着女人一生的风景,女人的眼泪多么美丽而纤弱,然而却能创造出宇宙中最难以置信的奇迹。它使离别变得诗意,使爱的男人肝肠寸断。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女人的眼泪最不能承受的是和所爱的人分别。分别也许就注定着无缘。因爱而生的女人怎堪这样的痛楚。现代人也许已对离别不再感伤,因为网络通讯让身在天涯的人依然相近。但古时的人,送君一程也许就是末路,君是否会记挂自己,是否会回来,只有等待君的书信才能得知。分别后,女子陷入无穷的等待,等待的结果也许是红颜老去,也许是被无情伤害。

遥想千年前,在这绵绵春雨里,灞桥的柳折了又折,阳关的酒尽了又尽,执手相看,粘在脸上的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然终是挡不住“行人渐远渐无穷”的脚步,一任闺中离愁“迢迢不断如春水”,相思绵绵如细雨。

10、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阔别故乡多年,我才吟出这一句诗的滋味。或许,“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关于故乡的记忆经历时光的打磨,反而愈发清楚了。

梦中经常回到故乡。那是一个静谧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后,似睡非睡间,总有几声欢快的蛙鸣,老牛“哞—哞—”的呼喊。有时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伙伴玩笑嬉戏,水花经常溅在挽起的裤管上……宿舍的人说我经常在梦中笑出声。

时间就像是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从大堤上流过,洗去了尘埃,濯新了记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浮在我眼前,六年来从未消失过。我经常怀念那些淳朴的乡亲,他们是不是也同样惦念着漂泊在外的伢子呢?2007高考山东满分作文

11、等待一段分隔两地的相思,等待一个远行在外的游子,等待一句海枯石烂的誓词,等待一份不知何时才能兑现的厮守终老的诺言。这些古代女子们,生活的全部重心就在于爱情,生命的亮点只在于那个曾经深爱如今却已远离的男子。她们都是坚贞、专一、痴情而又执着的。

当爱人走后,相思与离愁成了惟一的陪伴,每日里只有落泪凝眸,无尽守候。罗衫衣袖,有泪痕斑斑,那都是相思相恋之泪,都是为那远行的人而流。妆容已残也无心打理,鸳被还留着那日的余香。手执着金樽酒,酒未入喉,人已然先醉,整日恹恹无力,这病也是因那人的远离而起。相思就像长江之水,不远迢迢伴你而行,又如那江水不知从何处来,更不知道到哪儿才会中断。欲将此情付与红笺,这心里无际无涯的情思如何能够写尽?

只是这样的相思在如今的社会里不知道还留存了多少,很少有人再用书信寄托相思,很少有人在望眼欲穿后,因那人的不期归来而惊喜异常,手机网络哪还容得下“瘦觉玉肌罗带缓”的相思?即便有爱深如此,越来越先进的社会可以使对方随时听到牵挂的声音,见到深爱的人。无论身在何方,拨一个电话告诉对方回家的时间,然后像排练好的电影,一切平淡无奇,没有任何意外。

欧阳修范文第3篇

宋代: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译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登上高楼也望不见通向章台的大路。

欧阳修范文第4篇

欧阳修作为宋初文坛革新的关键人物,其诗歌亦受当时新变士风的影响,初步显示出宋诗的整体特征。本文主要从其诗的题材与风格两方面入手,分以下五点试论士风的新变于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影响,对欧诗以另一方面的关照,呈现欧诗的创新之处与不凡的艺术风格。

1 一官诚易了,报国何时毕

钱穆先生曾在其《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是一个士人全面自觉的时代,并且这样解释:“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著天下的重任。”的确,经历了动乱不堪的晚唐和五代后,宋代时社会生活归于安宁。门阀观念的涤除、士庶贵贱的无异、统治集团的“杯酒释兵权”和崇文轻武,为士人的自觉创造了条件和机会,我们这才看到了士人阶层的全面崛起。庆历年间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立朝秉政,标志着新兴的士阶层真正的走上了社会的领导地位,形成了宋代以文人为国家政权主体力量的整体特征。

所谓“为上者必资于下,为下者必依于上”,正是这样的君臣关系使宋代文人自我主体意识空前膨胀。仁宗时代,士人对政治可谓是奋不顾身。其典范如范仲淹在政治实践中把士人的精神品格提高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新的高度。宋初,虽然士人们倾向于文雅方向转变,但这种政治上的热情不仅是文人式的温儒,他们崇尚气节,为政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多多少少带有武人风貌。

当然,对于“历仕三朝,备位二府,已过限七年,方能乞身归老”的欧阳修来说,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始终贯穿其一生。而且相对于之前的宋代文人,欧阳修具有更强的参政意识和与政治气节。这在文学创作中,不仅反映在他提倡的古文运动,更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欧阳修也有不少反映社会、政治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政治家欧阳修“发声通下情”身体力行的见证。

如《食糟民》中,“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将“日因官酒诚可乐”的官吏与“釜无糜粥渡冬春”的农民作对比,揭示官吏以糯米酿酒之后又“散糟以为德”的卑劣行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合理的现象。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对满口仁义道德行为上背其道而行之的官吏提出尖锐批评同时也作了沉痛的自责。“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这与白居易的讽喻诗和王禹《感流亡》等诗一样,表现了正直的士大夫的内疚和不安。

2 主人乐士喜文学,幕府最盛多交朋

“个人化”是宋代士人阶层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志同道合者交游会宴、诗歌唱和一直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唱和诗、赠答诗等创作也很繁荣。这是士人阶层生活乐趣的体现。整个宋代,文人间以“馆阁翰苑”为中心的交往也很多,但重要的是它呈现出个人化的倾向。宋之前,如果说文人间的交往唱和多注重于个人理想、国家情怀之类的主题,个体意识感不强的话,那么在宋代,随着人格理想的重新确立,政治方面种种原因而形成的老练持重的性格特质,文人间的交流更偏向个体化意识。

即使像欧阳修这样严正的古文家、主张文以载道的健将,也有着一副带有几分浪漫文人的真实面孔。天圣九年三月欧阳修来到洛阳,充西京留守推官,在上级钱惟演手下,结交了许多意气相投的朋友。他们都能诗善文,经常相聚在一起,游乐歌咏,在洛阳的名胜古迹中留下了无数的足迹与歌咏。此中的欧阳修高兴时脱冠散发,傲卧坐谈,以致梅尧臣给他一个“逸老”的雅号。诗歌的日常生活化、哲理化显示出的是宋初文人的闲意情趣,可谓一种日常化的平淡冷静的浪漫。这种性情即使是在人生不如意的情况下也能坚守着,是一种开始渐渐浸入宋代文人骨髓的气质。

如《立秋有感寄苏子美》:庭树忽改色,秋风动其枝。物情未必尔,我意先已凄。虽恐芳节谢,犹忻早凉归。起步云月暗,顾瞻星斗移。故人在千里,岁月令我悲。所嗟事业晚,岂惜颜色衰。国谋今谓何,胡马日正嘶。

此诗中,只是因为庭院里的树木在秋风吹动下变黄飘落,作者便触景生情,思念朋友而想到了时节易逝,更进而推广到星辰宇宙,又反过来嗟叹自己未竟的报国之业。可谓一小事物(一次叶落)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情感碰发,并申之以哲理。

3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秦寰明在其《试论北宋仁宗朝前期的士风与诗风》中谈到宋代形成的重人格、重名节,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一种精神风尚有一个由不成熟到理性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宋代文人的品格才真正的走向了成熟与定型。文坛上的复古风气也从此走向健康的道路,避免了中唐韩柳古文运动半路夭折的情况,扭转了宋朝整个的文学发展。在这种士风转变下的诗歌多呈现出“以文为诗”、“引议论入诗”的特点。

作为古文运动中坚的欧阳修,诗歌为了配合它的发展,自然常常表现出这些特点。郑孟彤在《论欧阳修以文为诗的美学价值》中指出了欧诗散文化的三种表现:

a.用古文式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

b.句子结构的散文化,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骈偶对仗句,故意做得似对非对,句子散文调而非诗调。

c.诗中常用散文常用的语助词或在句子中用散文式的介词。

郑孟彤进一步说明了其美学价值、议论方式的独特之处。如著名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面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家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首句破空而来,用散文化的语句,紧接着交待塞外环境的恶劣,叙述昭君出塞一事,并发表议论:“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面如玉”,诗中有描写了昭君的思想之情,“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最后一句“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以昭君之口抒情,全诗把抒情与说理、写景与议论融合在一起,先以生动的形象然后直抒胸臆,议论中一个“谁”字揭示了悲剧产生的原因,具有现实意义。

4 西风酒旗市,细雨天

欧阳修的诗歌作为配合古文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在诗中好发议论,以文为诗外,追求一种平易美是欧诗最明显风格。这自然与宋初复古,提倡韩诗,反对西昆体有一定的关系,但也和当时士大夫文人冷静理性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思想上的冷静,生活上的精致,二者结合起来人们更追求一种平易美中所蕴藏的极大地精神享受。这类风格的欧诗多为短小的写景之作。

如《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终自驾,归去东颍田。

其中“西风酒旗市,细雨天”一句,看似平淡,却最能体现出欧诗平易之风。即有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所描写自然风景的精细温和,也包含了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的市井生活画面。《雪浪斋日记》中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淡耳,如西风酒旗市,细雨天,岂不佳?’”欧阳修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与清新流畅的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丽宛转的风格。

胡云翼在《宋诗研究》一书中列欧阳修为北宋诗坛四大权威之一,与后来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共同支撑起整个北宋诗坛。欧诗于革新士风中开启了整个宋诗的基调。政治理想高扬与个人情怀抒发结合,“(欧公)作诗,盖欲自出胸臆,不可蹈袭前人,亦其才高,不见牵强之迹”,展现出宋初文人渐变的气质与风貌。

参考文献

[1]柳开《宋故昭义军节度推官试大理评事柳君墓志铭》、《上王学士第三书》

[2]《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李春青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苕溪渔隐夜话》胡仔纂 商务印书馆 1937年

欧阳修范文第5篇

三司使位高权重,让谁来接替宋祁呢?有着三司基层工作经历、以清廉刚正著称的包拯成了宋仁宗赵祯的不二人选。当包拯接受正式任命之后,一时舆论哗然,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的欧阳修更是慷慨陈词竭力谏阻。

欧阳修认为包拯不能做三司使的原因不在于包拯在接受任命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虚伪的例行辞让,以显示自己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而是要“避嫌”:作为御史中丞的包拯连续扳倒了两个不称职的前任三司使,本无可厚非,而且还彰显出包拯执法不避权贵舍身为国的高风亮节——尽管包拯德高望重,论才能、论资历都堪当此任——可包拯如果取而代之,这和“蹊田夺牛”(以踩塌自己的田地为借口而抢夺对方的牛)有什么区别,这足以让世人认为包拯参劾两位三司使是别有用心的,有损包拯清廉的名节,况且,作为御史中丞的包拯如果“始作俑者”开此先河,以后被参劾的朝臣一定会说谏官别有所图而加以指责,有谁还相信谏官的权威。包拯接受这项任命,是他“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的表现。为了保全包拯的名节,更为了保全朝廷的大体,欧阳修坚决反对仁宗的任命。

面对朝野哗然处在风口浪尖的包拯不得不上表辞让,可皇帝毕竟是金口玉言,仁宗也不肯收回成命,尴尬与无奈中的包拯于是不得不居家避命,过了好久才走马赴任。可是,欧阳修的半路杀出,毕竟让包拯感到举措失当,尤其是让包拯的家人难于一时理解和接受。包拯去世之后,欧阳修曾主动请缨为包拯撰写墓志铭,却遭到包拯续弦夫人董氏反对而未能如愿。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创新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新世纪周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