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诗歌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1年高考湖南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亮在角度任选,开放度大。解答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内容、主旨、语言、形象、技巧、结构、修辞、风格等角度切入思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江词六首(其五) 李 白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注]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注]郎:在唐代除了女性称其爱人以外,一般也用来称呼少年。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考查古代诗歌中的线索,在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中首次出现。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分析线索一般要先抓好“起”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张 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从首句意象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2011年高考福建卷考查的情感题与以往的情感题有所不同,首次要求考生简析诗中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情感。
考生组织答案时,不仅要紧扣诗中表现的情感,而且要分析出情感丰富复杂在什么地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此词为李清照晚年所作。
这首词情感丰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011年高考北京卷将语言表达融入古代诗歌鉴赏中进行考查。这种考查方式,就诗歌鉴赏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冬夜读书示子聿[注]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是陆游给他这个儿子题诗中的名句。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2011年高考天津卷出现了对立观点并存的试题,有一定的导向性。解答这类问题时,考生一般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夜 直① 王安石②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①夜直: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里值班住宿,犹今所谓值夜班。②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奉诏越次入对。本诗写作时间在熙宁二年,其时宋神宗已决定采用他的意见,实行新法。
这首诗抒情曲折而深沉,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是不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赏析示例:(1)从分析主客对白角度赏析。明写津吏的话,暗写李白的话。第三句中的“郎今欲渡”,隐含在津吏未举手东指以前,李白已提出了“欲渡”,欲渡的话隐含在津吏的话中;句中“缘何事”,隐含李白当时急于要渡江的话,李白的话虽然没有明写,但读者也自然明白。(如果突出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便可看做从剪裁角度赏析)(2)从人物形象角度赏析。诗中着墨最多的津吏,是一个封建社会老吏形象。他颇有生活经验,“如此风波”中的“此”,可见津吏对于观察天象极有经验。他颇为自信,心地善良,“不可行”为长辈一般的命令式口吻。这既可看出他的自信,又可看出他的善良。(这首诗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赏析)
2.本词以“花”“月”为线索进行写作。词中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花”“月”就像线串珍珠,将词人情感的变化、发展表现了出来。(注意扣住题干中的提示语——“从首句意象看”)
3.要点提示:①少女生活的欢乐、闲适——“常插梅花醉”;②中年离别的相思、幽怨——“挼尽梅花”“满衣清泪”;③晚年沦落的辛酸、哀愁——漂泊“海角天涯”“难看梅花”。(题中注释是解题的一把钥匙,不可忽略)
4.要点提示:教育内容。①做学问要早下工夫,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做学问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教育方法。①因人施教,寓教于趣。(结合注释可知子聿“欲学诗”,子聿对诗感兴趣)②谆谆告诫,融情于理。
自己感受。“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要紧扣诗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可联系实际谈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时,“躬行”实验的感受;可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写作技法的感受,如懂得“起承转合”是一回事儿,要真正会运用就不那么简单,必须“躬行”实践。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2分)表达的情感: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愁,也抒发了久别怀人之情。(2分)
【考点精析】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查的项目。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文体;鉴赏古诗词,须通过“意象”这一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从哪里下手能最接近诗人在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呢?答案是“意象”。意象,正是我们“破译”古诗词的“密码”。
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古典诗词中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形象。因此,我们不能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领会由意象所形成的画面,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方法指引】
如何正确解答这类和意象直接相关的考题?
一、要明白分析意象类题或与意象有关的题在高考中是如何设问的。
常式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第二种题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二、注意积累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我们熟记一些常用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在备考指导中,将意象联系诗歌题材分门别类,如“离别类”“思乡类”“爱情类”“悲情类”“战争类”“品格类”等意象。因篇幅所限,这里不一一举例。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①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之情。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关键词]阅读 鉴赏 借古感怀 表达技巧
一、诗歌的定义。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原来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3)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就是一行)。
三、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四、怎样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在多年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古代诗歌只停留在在阅读和表面理解上,真正让他们体会诗人的写诗意境和诗词蕴含的深层含义还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在不断学习和总结基础上,归纳出古诗鉴赏大致步骤: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
抒情诗(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如果是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反复诵读,明白诗意。
通过读诗,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读题目,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
【第三步】找诗的中心,即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一般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
【第四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这一步做到四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
④必看名句。
【第五步】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诗眼
诗眼往往指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处在诗的关键位置。好的诗眼能使全诗游龙飞动,熠熠生辉。
②赏炼字
我国古代诗歌历来重视语言的锤炼。
动词、形容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是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古人还注意炼数词和副词。
③析语法
诗歌语言常有语句跳跃、词语活用、句式倒装、成分省略等现象,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④品风格
诗歌的语言往往因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不同,而在创作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反映在诗词中就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辨析语言风格,要注意不同流派及其代表诗人的特点,整体把握诗歌。如豪放派的气势豪迈,意境雄浑;婉约派的清丽含蓄,婉转缠绵;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要了解各种题材所体现的不同风格,如山水诗的清新幽美,含蓄隽永;田园诗的冲淡朴实,恬静闲适;边塞诗的悲凉慷慨,雄壮高亢。
【第六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
①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状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也叫实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④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是诗歌常用的手法。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作用:在阅读中可以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行文流畅。
⑤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
⑥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⑦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⑧比喻
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
⑨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一直以来,诗歌鉴赏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整体素养,还可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改中着重强调审美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效开展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有利于审美教育的落实。笔者将依照现有的教学经验,针对诗歌鉴赏教学浅谈个人的观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要点
(一)自主鉴赏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主要存在现代与古代诗歌这两种形式,其鉴赏标准各不相同。对于高中生而言,增强其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1]。自主鉴赏指代学生可参照现有的知识深入剖析诗词,发表个人观点与见解,以免雷同。
(二)审美鉴赏
古代诗歌内容中渗透着一定的审美价值,高中语文教学应着重增强审美鉴赏素质,全面整合审美鉴赏、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其中,审美鉴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可从感觉顺利转换到审美心理,可将生活阅历和逻辑思维结合到一起,冲破视觉束缚,拓展形象。
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基础,这是提升诗歌鉴赏效果、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基础知识教学一般包括下述两项内容:1.意象知识教学意象是组成诗词的主要单位,主要包含意和象,具体来说指代作者内心情感与客观实物的整合。2.诗歌分析教学高中生一定要具备诗歌分析能力,掌握自学流程。例如,学习醉花阴之前,学生应提前预习,反复朗读,纠正发音,认识文字,并搜集李清照的个人经历,查阅写作背景。然后,参照教材注释初步理解,再利用网络资料深入理解,发表个人观点。高中生一定要明确上述学习流程。综合来说,在鉴赏教学中,不仅要增强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还应奠定稳固的语文基础,不断增强语文素养。
(二)构建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现阶段,主要学习白话文,而白话文和古代诗歌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开展相应的鉴赏教学活动中,首先应构建教学情境,借助特定的氛围,拉近学生和诗歌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诗歌鉴赏。例如,学习蜀道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现四川地形,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掌握易守难攻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刺激,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中,十分专注。另外,学习虞美人和霸王别姬时也利用这一策略,构建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鉴赏,大大刺激了鉴赏兴趣,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情境构建一般包含多种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确保有效。例如,可依照趣味故事来构建情境,也可依托作者的生活阅历来构建情境。
(三)强化诵读品味,增强美读感受
诵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借助诵读不仅能加深学生的感受,还可切身领会诗歌中蕴藏的美学。古代诗歌通常比较追求音韵和谐,且将其看作诗歌的生命。语言精简、凝练,借助诵读可让读者深入体会隐藏的美感。由此可知,对于古代诗歌而言,在其鉴赏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诵读品味,增强学生的美读感受。例如,学习江城子时,笔者通过引导,将学生设定为苏轼,然后诵读,且饱含深情;学习满江红时,引导学生将自己设定成岳飞,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爱国情怀。此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慢慢融入到诗歌中,可切身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进而达到了全面和深入鉴赏诗歌的目的。
(四)依托诗歌意境,合理开展鉴赏教学
作者通常沿着特定的路线与情感来创作诗歌,因此,我们在学习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随其道而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作者的想法。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路线。由此可知,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写作路线进行鉴赏。然而,诗歌区别于小说、戏曲等其他阅读教学,通常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且跳跃性较大,主要采用含蓄表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能看到表象,只有深入认识表象后,才可体会作者的情感[2]。综上可知,诗歌鉴赏应以意象为切入点,指引学生合理分析诗歌结构,深入研究诗歌情感,规范鉴赏,让学生学会诗歌鉴赏方法,依托意境逐步鉴赏,进而切实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解读诗歌内容,切身体会诗歌情感。
(五)平等对话,走进内心
本文中所指代的平等度化具体包含两层内涵,一层指代教师和学生,另一层指代学生与作者。古代诗歌通常不会直接表达,主要采用含蓄的手法,进而增加了理解难度,使得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诗歌的含义。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鉴赏,禁止越俎代庖,不允许剥夺学生的鉴赏机会。例如,讲解咏怀古迹时,笔者利用相关诗歌让学生认识昭君,同时针对昭君出塞提出个人看法,虽然学生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可充分展现学生的见解。经由一段时间的讨论与总结,然后剖析和鉴赏咏怀古迹,此时学生便可轻松理解杜甫表达的怨恨之情。
【结语】
增强诗歌鉴赏能力,提升鉴赏教学效果,已变成高校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诗歌鉴赏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并关乎着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应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不断改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圣萍.试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4(28)
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能力提出了要求。自2016年开始,福建省高考又转为使用全国卷,诗歌鉴赏的分值由6分提高到11分,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考诗歌复习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诗歌鉴赏题上拿高分?”“老师,诗歌题得分太考验运气了,运气好的时候分数就高,运气不好的时候甚至只得一二分。怎么做才能保持高分?”“老师,我明明熟练掌握了诗歌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为什么分数还是不高?”细究原因,很多学生并没有读懂诗歌,或者说没有完全读懂,只能凭借注释的提示或是诗歌中看懂的一些词句断章取义地来揣摩诗歌的情感内涵,于是就出现不完整甚至与诗歌的本意完全相反的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考查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z。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②人瘼: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诸弟的思念之情。②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③对自己的劝勉之情:珍惜时光,勤政爱民,有所作为。
阅卷后分析学生的解答,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
其一,没有读懂诗歌。读懂是鉴赏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基础。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基础,而一味追求方法、手法等,在没有理解诗歌的情况下就匆忙做题,其结果可想而知。在《新秋夜寄诸弟》试题解答中,很多学生都只答出了第一点,忽略了后两点,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看懂全诗,尤其是没看懂诗歌的后两联。
其二,断章取义。很多考生没有抓住诗歌的整体,只看到了诗歌中的只言片语,只了解了部分意思或者表面意思,没有考虑其深层次含义。很多学生只从《新秋夜寄诸弟》题目中看到了“诸弟”,或者有的学生看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但忽视了诗人对自己的劝勉这层理解。
其三,没有把握情感内涵。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都是诗人在心灵自由、思维活跃、情感奔放时创作的,集中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心态。没有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涵,就不能真正把握整首诗歌,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离不开对景物的分析。《新秋夜寄诸弟》中,“秋夕”“星河”“高桐”“空斋”都渲染上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二、读懂古代诗歌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提醒了我们,在教学中我们或许过于注重诗歌答题的形式和技巧,忽略了更为本质的内涵。如果一首诗,学生根本没看懂,哪里能够准确地答对题目呢?可见,读懂诗歌才是解答各种题型的关键和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呢?
1.读标题
阅读题目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标题是诗歌内容的重要提示。有的标题直接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揭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主旨等,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含山店梦觉作》即点明了时间――夜里、地点――含山店,和诗人的精神状态。有的标题则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陆游的《书愤》诗题点出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愤”。还有的标题则点出了诗歌的题材,如2013年高考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送”字说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歌的题目使我们首先对诗歌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识来阅读诗歌,作答题目,避免了一无所知的茫然。《新秋夜寄诸弟》这个标题点出了时间――秋夜,点出了人物――兄弟,还点出了事件――在秋天的晚上写诗给兄弟。
2.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无外乎有以下几类。
一是作者介绍,包括作者的籍贯、成就、流派、经历等。学生最“喜欢”这一类,尤其是遇上作者有贬官的经历时,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总是能捞上几分。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①就属于这种。
二是时代背景。如一道关于曾几《发宜兴》的鉴赏题,注:“①曾几:南宋爱国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作此诗时,岳飞被秦桧谋害,抗金形势急转直下。②阳羡:宜兴。③张公、善权:分别指张公洞、善卷洞,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第一和第二点就是我们平时在诗歌教学中尤其强调的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作者经历和创作年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是影响诗歌理解的字词的解释。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②和注③。
四是典故的运用。如李商隐的《菊》中“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注释是《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学生多数会知道“陶令”是指陶渊明,但如果不看注释,“罗含”估计学生就基本不会知道。
3.读关键词
在通读诗歌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关键字词。何谓关键字词?在这里指的是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如喜、怒、哀、乐、愁、愤、忧等;以及能表现喜怒哀乐的原因的词,如“飘零”“烽火”等,我们可以称这些词为气氛词。如韦应物的诗《新秋夜寄诸弟》中“忧”就是直接抒情的词,“归思多”“人瘼”和“蹉跎”就是提示情感的气氛词。
4.读意象和意象的修饰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听到的就是“寒蝉凄切”。可见诗人描写的外部环境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的修饰词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诗中:“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高梧是指高高的梧桐,是眼前景物的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梧桐很多时候还是离情别恨的象征,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离别之后的情景。诗人在此特别选取“梧桐”作为情感的载体,与下一句 “归思”形成呼应。
5.注意诗句的结构
诗歌的语言非常简短,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蕴藉,“文已尽而意有余”。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充分展开想象,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诗歌的结构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