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第1篇

一、构建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一)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1.根据当前疫情防控新情况、新问题,健全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机制,完善养老服务领域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履行行业监管职责,指导督促辖区内养老机构制定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应知应会民政部《养老机构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指南》,以及省、市民政部门制定的有关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落实各项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

2.督促各养老机构制定完善疫情常态化防控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责任到岗,责任到人。要针对出入管理、人员防护、内部管控、消毒隔离、疫情处置、物资保障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当养老机构出现疑似病例或感染病例时,养老机构负责人应立即向区民政部门、区卫生健康和区疾控中心报告,即时启动应急预案。不得出现迟报、瞒报、漏报现象。

(二)加强防疫物资储备

1.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场所。各养老机构要根据实际,分级分类设立疫情处置应急物资储备点,科学测算应急物资储备量,综合采取实物、协议等方式,备足医用口罩、防护服、电子体温计、消杀药品等疫情处置应急物资。加强对应急储备物资和存放场所的安全管理,落实好酒精、消毒液等危险品存放安全防范措施。

2.加强指导督促养老机构要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工作人员情况,做好医用口罩、电子体温计、消杀药品等医用防护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工作。防疫物资储备量应当满足本机构30天满负荷运转需要。严格按要求做好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储备。

二、加强疫情监测预警

(一)加强对住养老年人监测

1.养老机构应坚持每日居室巡查,用体温枪早晚各为老年人测量1次体温,并做好记录。随时关注老年人身体状况,重点观察有无发热、干咳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做好健康记录。

2.返院、新入院的老年人应进行核酸检测或提供核酸检测相关证明报告后方可入住机构,重点加强对返院、新入院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监测。

(二)加强对工作人员监测

1.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应具备低风险人员证明(绿色健康码),在每次进入养老机构时出示并接受体温监测。外出购买生活物资、陪护老年人就医等频繁接触外界的工作应由专人负责,重点加强对这部分人员发热、干咳等症状监测,做好日常卫生防护并减少与老年人接触。

2.落实养老机构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机制,所有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应接受核酸检测。工作人员如出现咳嗽、咳痰、咽痛、头痛、发热等症状,或其接触的老年人、探视人员及在机构外接触的其他人员被医学隔离观察或核酸检测为阳性,应及时报告养老机构负责人,做好自我隔离观察,并排查其近期接触过的人员。

(三)加强对探视人员监测

1.所有进入养老机构人员必须出示健康码绿码,并接受体温监测。同时,需要提供近15日内的活动轨迹,如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逗留经历的,不得进入养老机构。孤寡老人、远郊农村人员等没有条件申领健康码的人员,符合低风险人员条件的,可出示加盖社区(村)公章的健康通行卡、纸质“健康码”等证明(有效期14天)。

2.养老机构应控制探视人员的数量、活动区域和探访频次及时间,对探访人员实名登记,必要时实行预约管理。具体探视要求参照执行《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返院(新入住)、复工人员入院及探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德民政发〔2020〕15号)。

3.如老年人与探视人员接触后出现咳嗽、咳痰、咽痛、头痛、发热等疑似症状,养老机构在进一步确认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同时,应向区卫生健康或区疾控中心通报其近期接触过的探视人员情况。

(四)加强对食品类物资监测

养老机构所需的食品类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应从未发现肺炎病毒的正规场所及渠道购买,避免采购自疫情高发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冷链食品。安排专人根据食品安全要求负责采购、运输、储存、加工食品,在食品加热成熟前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做好各环节时间、地点、接触人员记录,形成可追溯的链式管理信息。

三、加强疫情分类处置

(一)常规疾病处置

1.养老机构所在地区肺炎疫情升至中、高风险等级期间,针对住养老年人非突发性重大疾病,可采取机构内医务人员处置、电话求助医疗机构、请医疗机构医生会诊等方式保守治疗,暂不外出就医。住养老年人出现咳嗽、咳痰、咽痛、头痛等症状且无加重,并确认无流行病学史的(14天内没有接触过肺炎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没有出入有确诊或疑似患者社区或活动场所),可在机构内按常规疾病治疗,暂不外出就医。

2.住养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或疾病发作急需外出诊疗的(非肺炎疫情疑似症状),养老机构应及时与老年人和指定监护人沟通协商,由指定监护人或其他亲属陪同老年人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做好有效防护。指定监护人不在、且其他亲属无法陪同就诊的,养老机构联系并征得同意后,可由机构工作人员做好有效防护陪同就诊。

(二)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处置

1.养老机构住养老年人、工作人员被确诊为病毒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根据疫情监测要求向区政府联防联控工作组报告,配合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开展医学排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排查,全面排查密切接触者(接触的其他老年人及工作人员等),落实“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对密切接触者实施14天集中隔离观察,对可能波及的人员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2.发生疫情的养老机构应立即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落实人员、物资、车辆进出管控措施。除密切接触者外,机构其他所有人员均应在院内实施观察,观察期不得少于14天,观察期间不得外出或探视。要在区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对相关场所及个人物品开展全面消杀,规范处置个人物品。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四、加强疫情常态化防控

(一)严格落实“四早”“五有”要求

加强监测报告责任制,指导督促养老机构安排专人加强应急值守,负责机构疫情监测报告。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强化养老机构“有应急预案、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防护物资设备、有医护力量支持、有隔离转运安排”等防控措施,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以及突发应急情况的响应和处置。

(二)加强日常健康教育

要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片、微信平台推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肺炎和秋冬季常见疾病尤其是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科学指导老年人、服务对象正确认识和预防疾病,提高健康素养。引导老年人自觉养成“一米线”、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

(三)坚持多病共同预防

1.加大对流感、肺炎等疫苗接种宣传力度,引导入住老年人主动接种相关疫苗。养老机构要联合相关医疗机构,加强秋冬季高发呼吸道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分析和预警,及时应对处置相关疾病疫情,切实降低肺炎与秋冬季高发传染病叠加流行风险。

2.加强养老机构内慢性疾病老年人管理,完善入住老年人健康档案,做好对老年人原有疾病及症状的监测,提醒慢性病长期服药老年人要规律服药,有身体不适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做好预案,提前规划好就诊医院、时间、乘坐车辆、出行路线、陪同人员、检查项目等。

(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1.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各养老机构要以居住房间、食堂、浴室、室内公共活动区域等为重点,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做到室内室外卫生整洁,垃圾分类“日产日清”。

2.严格按照规定落实每日定期消毒制度,做好物体表面和地面清洁消毒。要严格遵守原料控制、餐具饮具清洁消毒、食品留样等规定。公用卫生间需配备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有条件的可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备。

(五)加强心理疏导

1.依靠心理咨询机构,及时提供专业服务。各养老机构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仅要通过一系列措施预防老人发生心理疾病;更要在发现老人有心理问题时,及时协助老人获取有效的心理疏导。要积极联系卫生机构,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为老人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疏导老人心理问题。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管理责任、养老服务机构主体责任、养老服务机构员工和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责任。要认真履行民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坚决避免懈怠松劲情绪;积极协调区卫生健康局做好养老服务机构的疫情防控技术指导和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各养老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防控工作方案及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做到人员到位、物资到位、场所到位。

(二)加强政策宣传。通过政策解读、开展培训等多种方式,做好秋冬季节疫情防控政策的宣传工作,确保机构及时了解并掌握疫情防控新措施;积极引导养老服务机构主动做好老年人及家属政策解释和心理疏导,争取更多理解支持,有效化解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第2篇

防盲治盲“十二五”目标确定

由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组织制定的《全国防盲治盲规划(2012年~2015年)》日前正式。《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目标:到2015年年底,85%的县级综合医院眼科能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为50万名低视力患者免费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20万名;力争根治致盲性沙眼等。《规划》明确,要加强县级综合医院眼科能力建设,鼓励城市三级医院眼科、眼科医院与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式,使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具备常见眼病诊治和急诊处理能力。

公立医院将实施廉洁风险防控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自8月1日起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2012年下半年,卫生系统全面启动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工作。重点开展医院管理廉洁风险防控,促进医院管理干部规范用权;开展医疗服务廉洁风险防控,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开展供应商诚信管理,净化医院工作环境;开展患者满意度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安徽将建五级儿科医疗服务体系

近日,安徽省卫生厅颁布“十二五”儿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提出要用5年时间,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机构儿科病床数要占到总床位数的10%,基本缓解儿童患者就医难问题。

安徽省提出的目标是:在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建立省级儿童医疗救治中心;在每个地级市综合性医院设立儿童医疗救治分中心;在每个县级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设立儿科病区和儿童重症监护室;每个乡镇卫生院须有3张~5张儿科床位;在村医中普及儿科专业知识。

现场

深圳福田区建造首个三甲医院

总建筑面积40000m2,改造后达到190000m2,相当于扩容近5倍;停车位现在仅160个,改造后达到1200个,增加7倍,这是深圳市福田区即将建造的第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规划。新医院借鉴了新加坡邱德拔医院的成功案例,采用了一系列方法弱化医院与周边社区的物理边界,给公众诠释了一个全新的医院形象。福田人民医院改造工程为期三年,将于2015年底竣工,医院开放床位超过1000张,各项业务量绩效指标都将实现跨越式增长,届时该院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甲医院。

绿色医疗研究院在京成立

近日,绿色医疗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京举行。该研究院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发起,清华大学医学院与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共同成立并致力于医疗信息研究与应用的产、学、研平台。

据悉,绿色医疗研究院以绿色医疗为核心理念,以医疗信息化为手段,探索全新的医疗发展模式,即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医疗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微创医疗、医疗信息化、健康管理、教育与人才培养、绿色医疗标准的建立。

广东东莞市台心医院于明年“五一”前试运营

广东省首家大型台资医院——东莞台心医院已完成基建工程,并将于今年9月开始大规模招募医护人员,明年5月面对广大市民试运营。台心医院位于东莞东城牛山107国道与环城路交界处,临近市属廉租房小区,占地面积为152400m2,建筑面积约340500m2,总体规划1200张病床。

湖南嘉禾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工程破土动工

7月25日,湖南省嘉禾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位于县新城区的中部,总投资1.45亿元,总规划面积近100亩,预计项目建设工期3年零6个月。根据服务功能划分,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将分为中心医疗区、老年康复保健区和职工生活区。医院规划用地主要有门急诊楼、医技药剂楼、住院大楼、制剂楼、行政后勤保障楼、老年康复护理楼、老年康复保健楼和康复运动场。职工生活区用地主要有专家楼、职工宿舍楼。

辽宁鞍山市妇儿医院将建儿科临床大楼

辽宁省鞍山市妇儿医院儿科临床大楼建设项目全面启动,1700万元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该项目建设。建成后的儿科病床数将从目前的66张增至150张。儿科临床大楼建设地址位于市妇儿医院南100m,规划用地1290.16m2,建筑占地面积750m2,总建筑面积8162m2。建设内容包括改扩建儿科门诊、儿科基础科室、病房、重症病房、手术室、教学室、办公室等。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卧床患者压疮危险因素集束化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88-02

集束干预策略(Bundle of Care)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用来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疾患,这些循证指南若同时施行较单独执行有着更好的效果[1]。我院尝试将集束干预策略应用于压疮的预防,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我院内外科卧床患者767人,其中监护室患者432人,其中男415人,女352人;年龄70岁173人。

1.2方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387人,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压疮预防护理方法)380人。

2结果

767例患者共发生褥疮38人(入院时有褥疮者25人),多为入住监护室的难免压疮患者。

3结论

3.1易发因素。

3.1.1年龄。年龄在60~70岁和>70岁的患者压疮发生危险性增加,年龄越大压疮发生危险性越高。老年患者运动及神经活力较低,机体控制力差,感觉功能衰退,老化的皮肤软组织新陈代谢率低;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组织萎缩变薄、易损性增加,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2]。

3.1.2住院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压疮发生危险性增高。多数患者住院初期并无压疮发生,但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组织持续受压的时间越长,越发增加了压疮发生的风险。

3.1.3Branden评分。Branden评分为保护因子,评估的分值越高压疮发生风险性越小。我们采用Branden量表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假设可能发生难免压疮者随着评分降低其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大。

3.1.4体温。体温>37.5℃和体温

3.1.5体重及营养。体重20%的患者较标准体重的患者疮发生危险性增加。低体重、低蛋白患者皮肤组织变薄,骨突出明显,且多合并营养不良,组织水肿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高体重的患者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皮肤组织所受的压力明显增加,加重缺血、缺氧,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

3.1.6高APACHEⅡ评分与急性炎症反应。老年危重患者合并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溃疡者发生压疮比率亦明显升高。

3.2集束化策略。

3.2.1护理人员培训及高危压疮预报及登记跟踪制度。每月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如:①高危压疮患者的判断;②高危压疮因素的评估方法;③压疮预防措施及外用药物流程;④高危压疮患者交接班制度;⑤压疮患者护理措施及各类创面的处理方法;⑥卧床患者翻身技巧。对入院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分,并将高危压疮患者登记上报以便跟踪结果。

3.2.2认真交接。规范压疮预防流程,落实质量考评标准,切实做好高危压疮防控工作。责任护士在护士长和各班组长带领下,认真床边交接班,重视患者全身情况,并重点观察患者皮肤受压情况,评估患者翻身前后病情、皮肤、管道、肢体是否处于功能位,针对不同患者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3.2.3翻身护理。针对患者情况,确定翻身频率,一般每0.5~2h翻身1次;规范翻身方法,避免拖、拉、扯、推等增加摩擦力和剪切力的动作。注意患者床头抬高不宜超过30°,受压部位垫软枕、水枕等,以分散骨突部位所受压力。

3.2.4皮肤护理。卧床患者常因大小便失禁、引流液污染、出汗、皮肤弹性差等原因引起皮肤浸渍、变软,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较高。对高热或皮肤易出汗者,应及时擦干腋窝、腹股沟、颌下等部位的汗液,必要时温水擦洗;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用湿纸巾清理肛周,并外涂保护膜;因菌群失调引起腹泻者,应及时通知医生用药,减少大便次数,并用酮康唑、甲硝唑磨成粉末后加入炉甘石洗剂外涂肛周,以减少大便对皮肤的刺激,减轻肛周潮红、糜烂;对于极度消瘦、皮肤弹性差者,除使用减压用具外,还应在肘部、足跟、大转子等骨突部位贴透明敷贴;使用约束带者,应加垫棉垫,以防约束部位皮肤损伤。

3.2.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营养支持方案。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必要时静脉应用白蛋白、输血或鼻饲,以改善患者全身营养,降低压疮发生率。

3.2.6健康教育。给患者做细致的心理护理,讲解如何减少剪切力和发生压疮各种危险因素对预防或减少压疮发生的关键性[4]。由患者、家属或陪护者共同参与,普及压疮预防知识,重视全身营养,认真执行营养计划,做好皮肤清洁干燥,给予舒适卧位。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共同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君,朱健华,顾艳荭.集束化护理理念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890

[2]宋朝晖.老年术后病人发生压疮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1):106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第4篇

1老年高血压患者跌倒的影响因素

1.1生理因素 平衡功能的下降是老年人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老年患者静态平衡能力、姿势控制力、动态平衡能力得分集中于1~8分,说明老年患者平衡能力己经开始降低,轻微受损,跌倒风险较大。步态的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是引发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步态不稳是跌倒的危险因素,步态的步高、步长、连续性、直线性、平稳性等特征与老年人跌倒危险性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老年人为弥补其活动能力的下降,可能会采取更加谨慎地缓慢踱步行走,造成步幅变短、行走不连续、脚不能抬到一个合适的高度,引发跌倒的危险性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中枢控制能力下降,对比感觉降低,驱赶摇摆较大,反应能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平衡能力、协同运动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跌倒危险性增加。鉴于此,建议老年患者开始针对平衡能力做一些专门的练习,如单足站立练习、"不倒翁"练习、沿直线行走、侧身行走等,适当增加一些力量性练习。

1.2病理因素 绝大多数老年患者视力模糊、听力下降,且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有研究证实,老年人所患慢性病越多,跌倒的风险更大。于普林等对某城市老年人跌倒与慢性病关系的糖尿病、高血压、性低血压、脑梗死、骨关节炎等疾病与老年人的跌倒有关。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对老年患者跌倒有影响。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副反应,也是发生跌倒的重要因素。这类药物包括镇静、催眠、抗焦虑、利尿、降压药、血压扩张药、抗心律失常药等。长期服药与老年患者跌倒有关。有研究提出老年人服用抗高血压或镇静类药物其跌倒概率明显高于不服用抗高血压或镇静类药物的老年人。而本研究大多数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防治脑血管药,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1.3环境因素 老年高血压居住楼房类型均为条楼,建筑年数虽然绝大多数

2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老年高血压跌倒的发生

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积极开展老年人跌倒的干预,将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减轻老年人跌倒所致的伤害的严重程度。老年人跌倒的预防重在加强一级预防,即控制老年跌倒的危险因素。综合护理干预前老年高血压通过日常生活力所能及的措施预防跌倒的比例较高,而通过预防疾病、合理用药、改造居家环境等措施预防跌倒者较少。综合护理干预后,干预组老年患者在疾病、药物等方面,采取措施预防跌倒的比例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夏庆华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综合护理干预后干预组老年患者跌倒率下降了16%,与金晓涛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证明,环境因素对老年人跌倒有影响,且30%的老年人跌倒发生在室内,最常见的环境因素是被物品拌倒,或因室内地板滑而跌倒。对老年人居家环境进行评估,不仅能减少居家环境危险因素,还能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居家环境跌倒危险因素的认识,从而减少跌倒的发生。闰青等在研究居家环境改造干预对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分析中研究,取集体授课和个别教育的方式对168户老年人进行防跌倒安全教育及老年人防跌倒家居环境改造专题讲座,在装修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为其家庭制定家居环境改造措施,并跟踪督促,1年后对老年人家居环境改造和跌倒情况进行调查。教育后92%的调查对象都积极参与居家环境改造,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内文献报道水平。居家环境护理干预后,干预组老年患者进行了积极的居家环境改造,居家环境跌倒危险因素明显少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李志菊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居家环境护理干预是预防老年高血压跌倒的有效措施,社区医务人员应加强实施[1-3]。

老年高血压居家环境改造项目主要为简单易行、力所能及、无需花费资金的项目;由于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对居家环境改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济来源有限,加之不愿给子女添麻烦,故患者居室浴室(或马桶旁)安装安全扶手、去除家中门槛等改造率较低,低于闰青等的研究结果。同时,家具边缘或转角处光滑或无直角突出、楼梯安装固定的双向扶手或安全绳、楼梯或台阶表面有防滑装置等改造属于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经访谈发现,很多城市尚未开展适老性旧居改造和新房建设。为适应我国老龄化发展的需要,社会各界应通过适老性旧房改造、新房建设、安全建设、适宜老年人的辅助保护器械的应用和研制、适老性家具改造等措施为老年患者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以减少老年跌倒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3建议

跌倒作为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其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府应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制定预防老年人跌倒工作规范,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各级政府应重视老年人跌倒问题,从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老年患者帮助,管理部门应制定支持性政策,加强管理;物业部门应加强物理环境的管理和修缮;公共卫生部门应进行技术指导;卫生服务机构应进行个性化卫生服务;老年患者及其家庭子女应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全面落实所制定的干预措施,为老年患者提供安全生活区域,确保老年患者安全,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覃朝晖,于普林,乌正责.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现状及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711-714.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以及社会经济日渐发展促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的老龄化人口数量不断上升。心内科老年患者住院比例不断提升,考虑到老年患者在身体方面的特殊情况,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1]。作为老年人群体中常见性高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了常见性疾病,并且由于发病比较急并且危险性非常高,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这就使得护理安全受到了威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500名,其中男性340人,女性160名,年龄在六十到九十岁之间,平均年龄为七十五岁,年龄、性别等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所选患者大多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高血脂等心内科疾病。

1.2方法

1.2.1常规性护理在常规性护理工作中,主要是从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排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角度进行护理工作。在实际的护理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活方面的护理工作,从患者生活起居以及个人卫生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需要重视患者饮食保持清淡,坚持少食多餐,避免出现过饱,有效限制食盐实际的摄入量。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鼓励患者食用水果,平时保持锻炼,养成患者定期排便的习惯[2]。心理护理在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大部分患者都是急性疾病问题,由于心理方面的不谅解使得情绪上容易出现激动,这样容易造成病情恶化。护理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患者心理反应,及时沟通,缓解精神压力,积极配合治疗。1.2.2护理安全护理在进行安全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工作,根据规章制度工作,借助定期化培训工作来构建紧急风险预案,有效处理护理纠纷问题,维护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合法权益。医院需要重视护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术娴熟性,此外,还需要鼓励护理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专业培训中,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护理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心内科老年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入院评估工作,护理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来有效安置,重视入院之后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构建严格的审查制度,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护理工作精确性。医院还需要重视重点环节管理工作,从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等角度入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针对存在安全隐患地方进行专人管理,同时还需要重视工作繁忙阶段的陪护工作,避免出现意外。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非常的重要,由于心内科老年患者年龄相对较高并且自身抵抗力较弱,心内科老年患者非常容易出现感染现象,护理工作人员需要重视卫生技术操作以及无菌技术操作,做好防护工作措施,重视护理工作人员的巡视工作,防止出现意外。安全管理工作中,药物安全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规范用药流程,提升护理工作效率。

2结果

对照组产生危险发生数量为100例,占40%,观察组只有一组发生危险事故,发生率为0.4%,观察组安全护理效果更加理想。

3讨论

护理安全管理在心内科老年人护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健全医院护理安全工作的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升护理工作人员对护理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效避免出现护理事故问题,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02(0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