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爬山虎的脚课件

爬山虎的脚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爬山虎的脚课件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第1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

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二、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上课前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

(听写:重叠、均匀、逐渐、触角)。

2、 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齐背)

三、新授: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联系,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详细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爸爸一起去学习写“脚”的部分。

1、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指名回答。(板书:位置、形状、颜色;爬;触着墙,没触着墙)

2、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书上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课件填一填

(3)我们已经对爬山虎的脚有所了解了,根据文中所描写的,现在请你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好,指一名同学上台画;

(4)评一评,是否画得准确(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体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得生动具体)。

(5)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写得非常细致,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写得细致呢?因为他……(生答后板书:仔细观察),你从本段的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抓“注意”一词)

(6)让我们一起细致、认真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

小结: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生动。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课文中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合作学习(出示课件):

A、 指名读合作学习要求 B、合作学习 C、反馈

(2)抓住“巴”字(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老师演示“巴”这一动作,请一名同学说出“巴”的感受),结合第四、五自然段,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的脚就紧紧地“巴”在墙上的。

(3)同学们,你们看过壁虎爬墙吗?大家学了文,又观察了爬山虎,能说说壁虎爬墙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据学生回答,回归第二段“叶尖一顺儿朝下……好看得很。”再问:课后思考题(金话筒)。 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齐读三、四、五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教学

一、多媒体,使学生阅读入情入境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讨论交流、情感互动,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成为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尝到美读的滋味。比如《母亲的恩情》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所展现的画面制成三张幻灯片,(1)夜色深深,昏暗的煤油灯下,此时脸上包含风霜母亲正提起颤颤巍巍双手,凑近煤油灯下穿针引线——深夜缝补图;(2)清早,母亲千般不舍送别儿子——依依惜别图;(3)面对朴素而又伟大的母爱,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问了句: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吟诗报恩图。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画面,分别展开想象:母亲深夜缝补时会想些什么,清早送别时又会互相说些什么,孟郊看到路边的小草又会想到母亲为他日夜操劳的哪些画面?学生随着这三幅图调动自己平时生活的情感体验展开了无尽的想象,课堂被浓浓的亲情包围了了,接下去进行感情朗读,学生仿佛就是孟郊在感受着母亲的恩情,字字句句朗读起来都是声情并茂。

二、多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在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方面,起到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然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范读,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老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特别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这位老师采取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进行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将爬山虎的脚在爬时的形状及动作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三、多媒体,使阅读变得有滋有味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文、声、像融为一体的优势,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这儿真好》一文时,课文描述的是“这儿真好”,如果只对着课文的图片让学生去理解课文,那就好比纸上谈兵,无法感受“这儿好在哪里?”。此时我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小熊是如何“种呀种的”,学生边看动画演示,边被小岛逐渐变化的景色所吸引,随着“小熊、云朵、绿树、一大片树林”的逐步呈现,学生也随之进入所设之境,同小熊一起从“孤单”到“渴望”,从“渴望”到“寻找”,直至“动手美化小岛”,最终“迎来各种小动物”,由此渐渐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样的画面引导着孩子们逐步走进小熊的心里,通过动情的朗读,在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语言与画面紧密结合,实现了从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的互兑过程,学生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迁移到课堂中来,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验,与言语发生共鸣。视觉上的享受只是其一,听觉上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鲜花与星星》一课中,加上配乐朗读这一环节,优美的文字配以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感到心旷神怡,妙趣横生,主动参与到这中间来。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规范的语言,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四、多媒体,使识字变得轻松有效

多媒体技术可将呆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将儿童必须牢记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现象,从而提高识字效果。

1.形象字变化过程的演示。在低年级识字的生字这中,有部分是象形字。如:舟、犬、皿等。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学横、竖、撇、捺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难以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多媒体,从实物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字,利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其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探索文字奥妙的兴趣,增强了记忆强度。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引导学生向往语文,培养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并从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和快乐,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教学前,我先设计了一幅海底的奇特景观:深海里,朦胧中有一些会发光的深水鱼在游动,还不时地发出窃窃私语。根据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惊奇地发现:世界上还有会发光、会说话的鱼?强烈的好奇心必然驱使他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另外,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很多事物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光靠老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如果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用到语文课堂中,就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年代久远,二年级的学生对“”“扫荡”等词语都很陌生。在导入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小兵张嘎》影片片段,一幕幕日寇在中国烧杀抢掠,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而后,镜头停在“一个幽静的山涧”,同时响起画外音:“在这个幽静的山涧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这动人心弦的画外音,激活了学生大脑中的表象,缩短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心理距离。这既能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又能很快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掀起学生内心涟漪,激起求知的欲望。

二、模拟过程,降低教学难点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总结,他们的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教学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静止的关系动态化,直观地演示事物的变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书中写道: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被人们奉为真理,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却对此产生了怀疑,提出了两点疑问。书上用了一大段枯燥的文字叙述出来,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根据课本叙述的内容,设计了课件,模拟了伽利略的实验,展示了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过程。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其境、闻其声、见其果,触景生情,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不正确的,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化静为动,丰富学生想象

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利用多媒体课件以特定的声音、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因子,开拓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如执教《爬山虎的脚》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我自制了爬山虎的脚及其生长过程的课件。通过重复闪烁“爬山虎的脚触墙、细丝变成小圆片、趴住墙、细丝变曲、拉住爬山虎的嫩茎、紧贴墙上”这一动态图片,学生仔细观察,终于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四、再现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激发其求异思维,培养想象力,

使学生展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必是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采用求异法,边用多媒体演示狼恶狠狠地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有个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掉进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得直拍手,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学生们突破了思维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启迪了思维。

五、音乐渲染,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声情并茂、情境交融的。在适当时机运用恰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当年人们为王二小立的墓碑,让学生站在碑前直抒胸臆后,课件中响起低沉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这深情、哀婉的旋律回荡在肃静的教室,流淌在师生的心中,更加激起师生对王二小的崇敬和怀念,以及对敌人的仇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让课堂伴着歌声,达到文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六、增加密度,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材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汇集的“信息场”。在阅读教学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容量是丰富的,适当扩大信息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文字、图像、声音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开阔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第4篇

一、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突破时空的界限,再现各种背景画面,渲染气氛,不仅能调动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西沙群岛对于学生来说是那么陌生而遥远,怎样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富饶”这一词呢?我利用多媒体通过动画演示,具体形象地展示了西沙群岛一带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丰富的水产资源、有趣的海滩、广称“鸟的天下”的海岛。学生被眼前美丽的西沙群岛吸引住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情景动画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乐学的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创新使用教材,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便能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等词句,但能否找出“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个关键句子呢?此时,使用多媒体演示翠鸟叼鱼的情景,学生盯着蹬苇秆叼起小鱼而振翅疾飞的翠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的敏捷,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一下子就领会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从而也了解到了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浩瀚无际。

三、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

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微课;应用

“微”事物是时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在快节奏的环境中所开发出的新兴事物。微课是在课堂上运用短小的多媒体资料完成教学内容信息传达的一种形式,一般这些信息传递的时间长度不会超过十五分钟,正是由于这种“微”特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但同时也是由于这种特点使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制作录像、PPT等教学资料使老师面临了更多的压力。这就导致了目前微课应用过程会出现许多问题。小学语文的教学注重的是语言、文学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虽然能够最直接的传达许多语文课程知识点,但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和理解仍然非常重要,这就对教师微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现状

第一,微课教学的应用效果。根据对小学语文微课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微课的应用基本上只出现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进行的时候,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存在,这种教学状态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教学水平提高不明显,仅仅是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小学语文老师对微课的认识程度。根据对小学语文老师的调查显示,关于微课教学方法的应用相对普遍程度较高,但对于微课教学科学理论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弱,甚至有些教师对课堂上使用的微课资源并没有微课这一概念的意识,专业性的微课教学模式更无从谈起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都是将微课课件直接做为一种资料来将课堂要传达的信息生动化、动态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而对微课的深入分析和了解仍然缺乏。

第三,小学语文微课教学问题。根据调查的结果总结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微课教学模式使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来对待,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频率很低;其次由于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使得微课教学这种有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效果提升水平较差;再次教师对微课的全面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将微课运用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而是仅仅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教学;最后在微课课件的设计上,教师没有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设计,使微课丧失了原本强大的教学促进效果。

第四,微课应用问题形成的原因。小学语文由于难易程度相对较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关注度较弱,没有科学的微课教学意识;微课做为一种新兴事物,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培训缺乏;微课的设计任务工作量大,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更多的教学课件设计等。

二、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微课教学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特点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兴趣较低,而微课有效的结合多媒体工具,将书本上死板的内容灵活化,无疑会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要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需要明确课件的设计原则,然后才能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明显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首先,坚持“微”原则。“微”原则就是要求微课的设计短小精悍,占用时间少,课题小,选择某一个有针对性的小课题,进行简单的课程设计,然后利用PPT或者影像等形式进行制作,将其讲解的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

其次,坚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新课改要求教学中心的转移,逐步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上来,微课的设计也不例外,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等特点,进行课件设计,可根据小学生比较喜爱的色彩搭配、图案风格等,完成微课设计。另外微课设计选择的资源和内容也要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选择与小学生年龄阶段接触比较密切的资源,以提高他们的接收率。

再次,互动性原则。课件的设计不能够只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来划定教学课题的选择,还应当根据互动性原则,加入吸引学生,并引导其进行主动思考的元素,与学生实现充分互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微课设计中还可加入丰富的趣味性内容或图片,让学生在不断接触微课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渐渐形成固定的接收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三、微课设计实例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进行具体的微课设计,以下以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为例进行课件设计。

首先,明确微课设计的目标,即微课课题。这篇课文主要是在描写植物的生长,在文中细节描述了爬山虎的各个部位特点,以及其“会爬”的生长特点。这篇课文要传达给学生的就是观察事物的细心和耐心,因此就以此做为目标来设计课件。

第二,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分析。《爬山虎的脚》是小学四年级的课文,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对植物的“脚”以及爬行的动作形态,是他们的关注点。

第三,微课内容设计。本次设计以PPT的形式来展示爬山虎的细节形态,选择植物的各个结构、细节图片做为资源,结合生动的文字说明,让课文制作成为图文并茂与动态图片并存的微课件。

第四,实施教学。制作好的微课需要提前在学生面前播放,但不加入讲解内容,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对各个细节的观察;然后在课堂上对整个微课进行详细的解说,细节的回放等,并与学生及时交流和沟通,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结束语

微课教学对小学语文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提升方式,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课件设计,才能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针对性改进设计方案,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相关期刊更多

厦门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市委宣传部

老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