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面质量管理培训

全面质量管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面质量管理培训

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船舶设备资料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科学规范

船舶资料管理是机务设备管理的基础,是实现机务设备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南京航道管理处在强化船舶资料管理过程中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使南京航道管理处机务设备管理工作上了新的台阶。

近年来,随着长江下游航道建设快速发展,与之相配套的航道船舶设备更新的建设也越来越快,进口设备、高端产品、先进技术已逐步在航道船舶上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不仅价格昂贵,在操作、使用、管理上也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原始的资料、数据一旦丢失,将会给今后的维护管理带来若大的麻烦。尤其对日后的船舶修理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强化对船舶资料的管理,为船舶设备的使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对提高船舶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都是非常有益的。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南京航道惯例处机务设备管理逐年上台阶,每年一大步,与做好船舶资料管理密切相关,在此,我仅谈一点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船舶资料管理中应用的体会,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 加强全面管理培训,全员动员,全员参与

船舶设备品种繁多、机型不一,一艘船舶的设备少在数十种,多达上百种,更何况船型不统一,机电设备五花八门,而对各种错综复杂的船舶设备,要想把所有船舶设备的所有资料登记在档并非易事。尤其是一些旧船舶,有的根本就无法找到资料,再说各船有各船的具体情况,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高低不一,对船舶设备资料管理重要性认识也有所不同,起初确有一定难度。

我们从全面质量管理培训入手,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对全面质量管理认识,建立QC小组,并积极开展活动,针对文化素质低、管理意识淡薄的实际情况,以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使全体设备管理人员对船舶设备资料管理的重要性有个全面的认识和提高,多次召开由船舶设备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重点强调做好船舶设备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在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班上,着重介绍全面管理的方法、重点及运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使每位设备管理人员都能充分认识到,加强设备资料管理是设备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2、使所有设备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原始的、传统的、落后的、简单的资料管理办法所造成的弊端病。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提高其管理水平。

3、使所有设备管理人员掌握适应形势要求的船舶资料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具体要求,从知道应该怎么做、做什么和做到何种程度。

二、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

    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是推行全面性的基本条件之一。南京航道处根据现代船舶资料管理的要求,把资料管理的具体工作落实到每艘船舶和具体部门,并明确责任,使每个设备管理的人员都有明确分工和职责范围。如船体部分、甲板、舾装件、驾驶台通导和操纵设备由船长具体负责,驾驶部人员共同落实。轮机、电器及其设备由轮机长负责,轮机部人员共同参与,全部登记结束后,交船舶QC领导小组检查验收,最后报处机务统一归口建档,所登记的每项设备资料必须有经办人、负责人、审核人签字,以防资料登记不实。实行责任制后,促使其自觉执行。通过层层抓落实,保证了所有船舶资料的填写准确、真实、可靠和齐全。

在船舶设备资料管理方面,我们提出明确目标,制定具体方案,定人、定时间、定质量,在经过广泛调研之后,我们根据各船舶设备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高低,业务技术程度以及年龄和船舶设备的多少等具体实际,提出实施的计划。

为了更好地把握船舶设备资料的登记质量,我们分析了影响登记工作的各种因素:

      1、船舶出厂年限,设备多少,国产与进口等难易状况

      2、船舶航行时间长短,工作量大小,停靠地点以及与处机务联系是否方便

      3、人员多少,技术程度,文化高低,年龄等

在船舶设备资料登记过程中,我们坚持处机关设备管理人员经常到船舶现场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并经常相互通报情况,每月召开一次船舶资料登记工作通报会,及时地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使船舶设备资料登记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

由于理解方面的差异,起初有部分船舶没有按要求填写或缺漏设备项目,通过检查和互通情况,及时得到完善和整改。

三、开展QC小组活动,进行PDCA循环

开展QC小组活动,及时完善和补充新增的船舶设备资料,我们在每艘船舶上都建立了一个QC活动小组,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方式不间断地开展活动。在遇更换设备,新增设备的同时,及时对船舶设备资料进行更新或登记,为强化船舶设备资料管理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从1999年南京航道管理处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通过验收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建立QC小组10余个,每年召开一次QC小组成果会,同时也积极推荐相关人员参加南京市质量协会举办的各种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班学习,取得丰硕成果。

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质量 管理 基础工作 三峡工程

1 概述

三峡总公司为最终实现国家对三峡工程提出的“一流工程,一流的工程质量”的要求,先后组织制定颁发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并与具体协调、统一三峡工程材料采购与供应、工程设备采购供应及设备制造等各方的主要单位共同组织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质管会),全面组织、领导三峡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并详细具体制定了参加三峡建设的各单位质量管理职责,从设计、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与供应、施工、工程质量监督、工程质量事故、质量经济奖罚等七个方面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工程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确保“一流工程,一流的工程质量”,仅靠宏观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不够的,必须作好一系列的基础管理工作。

2 围绕“一流”目标,开展全员质量教育工作

“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条成功经验。

质量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意识和职工道德、质量管理知识、技术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这三者是保证工程质量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首先,应对三峡各参建单位项目经理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三峡总公司质量办法,质量奖惩条例,国家施工规范等。落实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专职质管人员配备,岗位责任制,质量奖惩条例的落实情况以及严格按图、规范、工艺施工及组织均衡生产,文明施工情况。通过培训,克服以施工速度压施工质量的不正确思想,树立“发展靠市场,市场靠信誉,信誉靠质量,质量靠素质”的指导思想。

各单位项目经理真正从思想上摆正了质量、进度、效益辨证关系,质量管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才能扎实的落实到施工单位的班组,才能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身上。

其次,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培训中,三峡总公司可结合各承建单位的施工部位质量规范要求、设计要求,采取自编教材,分批轮训的方法进行,也可组织全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普及教育,使所有参与三峡建设的施工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全员教育的目的。在轮圳基础上,开展考试取证活动,使所有三峡建设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都能取得不同内容等级的三峡建设者质量管理培训合格证(或上岗证)从而达到所有参加三峡建设者基本掌握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使领导者转变经营观念,使管理者明确企业管理核心,使操作者由被动管理,变成主动进攻的管理骨干;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造就一大批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水电施工骨干队伍。

3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岗位责任刺

三峡总公司在三峡质量管理办法(试行)文中,明确指出了“三峡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质量由三峡总公司负责,各参建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所承建的工作或工程项目的质量负有相应的直接责任”。并在第三章中具体明确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主要职责。为了使总公司质量管理办法落到实处,各施工单位应在总公司规范的主要职责基础上,尽快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各类人员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

3.1 建立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建立质量责任制,首先应建立起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体系,详见下图。

3.2 建立企业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

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第3篇

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档案馆从关注单个应用和单个资源的建设逐渐走向从集成的角度考虑架构层面和整体服务模式的问题,也即是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问题。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是将档案信息资源各要素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即通过网络来收集内外部网络的档案信息,利用标准来规范网上的档案信息格式,管理网上档案信息的转换和提取,分析复杂的档案信息,理顺档案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提取有用的档案信息,利用可视化等技术为档案信息用户提供一站式集成检索服务,它具有个性化、智能化、性、协作性、高效集成的特点。

1全面质量管理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的应用分析

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阶段要想做好该项工作,则应根据用户的参与互动,定期了解档案用户需求、分析现有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并不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及对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效果和绩效持续的掌握和测评等。然而,这些的实现则需要有一套科学并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当前,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改进,从管理制度上和流程上规范档案信息集成服务,降低成本和减少风险。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的应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1全面质量管理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的应用过程

目前,在具体应用方面,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步骤,可以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计划阶段(P)。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用户调查访问以及情况反馈,确定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使命,找寻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确定近期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发展计划、经费投入分配等。

第二个阶段:执行阶段(D)。这个阶段是实施计划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在确立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方式前提下,根据档案信息用户需求、确定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原则,建立跨部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机制,不断调整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方式以及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个阶段:检查阶段(C)。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实施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

第四个阶段:处理阶段(A)。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对比预期结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这四个阶段没有终点,只有起点,顺序执行的过程,也是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综合效益不断得到提高的过程。这四个阶段具体规定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质量管理与实施流程。

1.2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组织变革

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真正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笔者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四力”组织变革模型,围绕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战略规划,从曰常操作、跨系统管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计划等方面实现档案信息机构跨系统的资源重组与服务整合、多种异构档案数字资源系统的共享以及通过档案资源调度等与其他应用系统无缝集成来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

1.2.1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组织变革模型

(1)全面质量战略计划的“牵引力”: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战略主要是设计高效的集成服务业务流程,缩短服务时间,最大限度利用各类档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为用户提供卓越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保持以“人为中心”以及“利益均衡”的柔性集成管理原则,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出和谐、协作、利益共享,使管理刚柔相济,更加科学、实用、高效。

(2)提高组织中的人所产生的“执行力”:其主要任务是在全面质量战略计划的“牵引力”下,改变组织领导方式,建立横向协调机制,促进各个档案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协调组织内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培育学习型组织,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组织中的人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技能,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调动档案用户参与的欲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服务机构以及用户的集成管理。这种由人的因素所产生的“执行力”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起到推动作用。

(3)整合组织中的物所带来的“运营力”:在全面质量战略“牵引力”下的推动下,一方面,通过流程重组,跨部门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变革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强调建立以集成服务质量为核心,服务流程为评估对象的效益评估机制,用户满意度以及档案机构集成效益为标准的双互动反馈机制,即用户与档案信息服务机构以及档案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反馈机制。

(4)全面质量战略计划的“支撑力”:关注用户的需求,强调团队合作的理念,通过人力资源的全面整合,持续改进质量,提升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能引导员工始终不渝地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促进员工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的形成,从而使员工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对企业强烈的向心力。[9]组织文化的提升形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支撑力”。

基于“四力”作用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组织变革模型中全面质量战略为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指明了方向,为其确定远景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径,是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前进的“牵引力”;全面质量文化是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属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土壤,是实施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支撑力”;全面质量战略和全面质量文化是组织领导与组织学习、组织结构与效益评估的驱动器,对其分别形成右左推动力;组织领导和组织学习在左右推动力作用下,再加上自身变革所产生的创新对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形成强大的“执行力”;同理,组织结构、效益评估在左右推动力作用下,加上自身变革所带来的适应性对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带来高效的“运营力”。“执行力”和“运营力”在“牵引力”的拉动下,“支撑力”的驱动下,推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沿着战略所确定的方向和路径前进。

1.2.2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组织变革内容

根据“四力”作用的全面质量管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组织变革模型可以看到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计划、档案信息集成服务部门跨系统管理、曰常操作等:

(1)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计划。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计划的内容包括几个部分:①实施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长期目标和当前目标;②明确持续集成服务质量改进的组织结构和任务;③整合跨系统档案信息资源,建立集成服务的资源共享机制;④建立横向协调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调整,确定团队合作的组织结构;⑤确定优化效益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⑥确定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用户互动方式;⑦提高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效益的流程改进方案;⑧明确适当的用户反馈机制以及档案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反馈机制等。

(2)档案信息集成服务部门跨系统管理。跨系统管理是由于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跨系统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产生的。它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跨系统用户服务方式的确定;②跨系统用户模型以及使用管理;③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动态联盟的构建以及协同管理;④跨系统服务质量评价与控制;⑤跨系统服务知识产权的政策;⑥跨系统服务利益分享原则等。

(3)曰常管理。由负责评价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质量的专业人员组成的质量改进团队负责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日常操作中不断持续改进质量,解决档案信息集成服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用户提供能够满足其各方需求、并能支持档案信息创新型服务。

交流以及跨系统交流贯穿于曰常管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部门跨系统管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计划三大模块之间,贯穿于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以及全面质量战略计划的“牵引力”、提高组织中的人所产生的“执行力、整合组织中的物所带来的“运营力”以及提升组织文化所形成的“支撑力”的作用下,使三大功能模块之间才建立起了顺畅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保证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异构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面向用户的一站式档案集成服务。

2实施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决策机制、合理的组织机构、科学公平的评估机制、高效的组织学习机制,提高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效益。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措施十分重要。

2.1制定切实可行的全面质量管理实施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先导。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要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当前,为了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档案信息服务部门的首要任务是评估用户的需求,通过各种方式对用户尤其是核心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了解用户的具体需要及其对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要求;并根据用户需求以及档案信息服务的对象、经济状况、基本服务条件、国家政策等实际情况,制定出服务的发展总体规划以及近期的目标,确定服务质量的标准、方针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另外,在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时,还要注意到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它需要档案信息服务部门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并明确各层管理者担任的相应责任。具体而言,即是作为最高管理者,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职责主要在于阐明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价值,确立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发展目标,建立组织内外的沟通渠道,在质量控制与用户期望值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层或低层管理人员,应当成为全面质量管理获得成功的柱石,承担具体项目的管理责任,推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在各方面的改进和发展,确保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工作质量符合或超过标准。

2.2培养全组织“质量至上”的新质量观

全面质量管理所带来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转变,是观念的更新。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在全组织中培养一种“质量至上”的新质量观。在培养全组织新质量观方面,一是要对全组织成员实施质量管理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教育使全组织员工明了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相关操作等,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用户第一”的思想和宗旨,为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奠定思想基础,创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二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全员参与。因为只有以人为本,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才能够集思广益,调动全员的积极性,让全面质量管理真正深入到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才能真正实现对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三是在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过程中,要把用户放在中心位置,让用户需求来引导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决策。也即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服务部门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以用户的眼睛看世界”,将用户满意作为档案信息集成服务质量评判的最基本标则。

2.3建立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血站;血液 ;质量管理;血液安全

【中国分类号】 R6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69-01

血液质量是血站工作的生命线,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医疗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完善,社会对血液安全事故高度关注,也对血液质量的安全与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保证采供血安全,保障血液质量是血站的根本所在。

1 加强内部管理是提高血液质量的根本

1.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1)设立血液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在站长领导下,由业务副站长、质量管理科主管、各业务科室主管等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在血液质量管理上具有监督和决策权力,它负责血站全面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各个环节的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各单位意见,对各部门提出的有关血液质量问题及时汇总,并提出改进措施;(2)设立质量管理科。在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行使质量监控权力,其组成在配备优秀技术人员的同时,还应配有与其所承担任务相适应的必要的先进仪器和设备。(3)聘请社会监督员。从主要用血单位中聘请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等人为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血液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对血液质量进行广泛地研究讨论,并提出整改意见及落实方案。

1.2坚持实行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是实现质量方针的目的和手段。质量管理科开展经常性的质量监督、定期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交质量分析会讨论解决。质量管理委员会应每月召开1至2次质量分析会,对各科室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改进及跟踪改进落实情况等进行审核,并制定质量改进计划。

1.3加强质量管理培训 :质量管理培训是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培训。首先是质量意识的培训,质量是血站的核心和生命,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是病人生命的保障,质量是血站生命的意识。第二,是质量知识与管理的培训。通过培训员工都能熟练掌握质量的概念、质量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质量管理、质量改进等内容,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在站内形成一种质量文化氛围。第三,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了确保员工的知识能够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血站要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定时对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法,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及岗位技术比赛,派人员外出参观、进修、学习等一系列方法,大大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便为提高血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实现血液流程数字核查:网络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保证血液质量的有效手段。血站每个业务科室的微机应全都联网,包括质量管理科、检验科、成分科、血源管理科、供血科等模块,全站各种信息集中管理,能够全面了解采供血等情况,加大了管理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全站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环节,保证了血液的质量。

2 加强血液质量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的核心

2.1严把试剂质量关 :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试剂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按照规定采购由卫生部批准的定点厂家生产的有批准文号和"批批检"手续的酶免试剂,并在有效期内使用。采购时应考虑该试剂权威机构检测结果和在全国血站中的市场占有率等情况。根据自身血站使用量决定采购量,一般三个月使用量为最佳库存。试剂采购进站后,要用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权威实验室提供的标准血清再次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入库备用,否则坚决退货。对试剂的出入库和使用情况要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对检测记录及"批批检"报告应按规定归档保存,以备后查。

2.2提高血液检验实验室质量认真做好初复检工作: 血液检测实验室是保证血液质量中最重要的一环,应不惜成本建设好检测实验室,给实验室配备有责任心的、学历资质好的人员、国内血站使用中公认最好的设备,不同人员用不同产家试剂按标准操作规程对血液标本严格检测。从环境方面来说,血液的检验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安静;有足够空间和充足照明;室温恒定;各功能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楚;冰箱温度准确;全自动加样器、后处理设备要按规定进行检测保养,保证仪器精密;孵育箱和水浴箱的实际温度能满足试验要求的温度,并保持恒定;计时器计时要准确,试验用水应是高质量试验用纯水。

3 加强血液质量环节控制

3.1血液采集 :(1)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基础,同时还应建立完整的献血者档案,各种采血记录应保存10年。(2)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注意病史询问、体检及采血核对。(3)采血环境要符合清洁区标准,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每月至少做1次空气细菌培养,进行采血环境检测。(4)采血前献血者应严格消毒采血部位,穿刺部位消毒面积不少于10 cm×10 cm,一针穿刺率大于99%。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每月至少做1次采血人员手的无菌培养实验。(5)血袋使用前必须对血袋进行质控,包括热源、无菌试验和理化项目的检测。(6)血液采集前要认真核对献血者、采集中贴标签要再次核对,采集后留置血液标本时要再次确认,不能张冠李戴。

3.2在成分制备方面 :成分血制品的安全依赖于诸多因素,成分血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为提高成分血的制备质量,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成分制备条件,建立无菌间,装备大容量低温离心机、低温操作台、血液暂存冰箱等。另外,还要求成分制备间的整体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无菌用物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溶液一般1周更换1次,梅雨季节1周更换2次,工作人员进入净化间均更换隔离衣,换工作鞋,戴无菌手套,一次性的口罩帽子等,自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成分制品的安全。

全面质量管理培训范文第5篇

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

1.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教育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的教育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论修养,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继续,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要实现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主要在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平衡发展,而要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主要在于加强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在数量规模方面与质量效益方面和理论教学相协调。

2.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

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化阶段”发展为“大众化阶段”,而教学质量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为了保证高等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大举措,而伴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实践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统一的重要共识,即“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开发智力资源、孕育发明创造、丰富人类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要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统一和谐,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发展实践教学的客观要求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国的高等教学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起点较低,因此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①针对实践教学的个体管理来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和实践教学之间形成有机结合;②针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管理来说,很多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处于经验时期,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运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变数较大。③针对实践教学的本质来说,和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在数量增长和教学质量方面都比较低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还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

二、传统管理模式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

虽然近年各大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但是在全新的教学趋势下,实践教学怎样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怎样根据教学规律确定改革内容和目标,怎样科学展开教学工作等都是实践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对于这些工作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实践教学缺乏可持续性的和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

2.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热点之一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例如:革新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突破。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长远和系统的规划,且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很多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依然使用的是传统模式,而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高等教学的培养计划与教学效果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要求相差甚远。

3.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较差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一直较差。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评价是同一标准,虽然这样易于操作,但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更是难以监控质量管理。

4.实践教学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需要提高素质

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他们是高等学校中的重要管理队伍,并长期承担着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但是这支重要的队伍目前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和业务培训,甚至有些还存在着待遇不公、不受重视的现象,因此很多管理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

5.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要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就要多开展教学管理的探索、研究、实践,并不断促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更新。由于缺乏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所以部分管理人员仍然按部就班,而在教学管理的申报课题和研究方面,很多高校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积极引导和政策鼓励,所以实践教学的专项研究较少,且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

三、高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1.人才设计模式

(1)人才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创新和继承相统一,处理好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关系。只有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从整体上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正确把握。②个性和共性相统一,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是服务地方经济,伴随着地方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高等学校的主导技术群和岗位群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在坚持共性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个性培养。③要素和系统相统一,处理好部分性和整体性的关系。要设计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在着眼系统的过程中重视要素。

(2)人才设计的思路。①结合学生的素质特点实行量体裁衣,只有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在实际中做好可行性的设计,因此要把高校人才设计的模式转变为具体的质量指标,并把质量指标落实到教学管理中。②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对高校人才进行合理的分层次设计,人才设计过程中既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科研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指在校期间对学生培养的质量管理,其中包括学习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人才培养阶段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可以从以下方面落实人才培养:①对学生、教师、教学设施的质量管理、质量评价和改进进行重视,其中教学设施要涵盖教材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硬件等。②重视生源进口、教师进口、教学设备和教材进口的关卡以及学生的升级留级。生源进口方面,即使高校生源紧张,也不能招入素质极差的学生,否则在损害学校声誉的同时还会增加人才培养的成本和加大学校的财务压力;教师进口方面,不仅要对新任教师进行严格的检测评估,还要对新开课的老师进行严格的检测评估;教学设备和教材进口方面,在教育部高校规划教材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特色学科和专业的教材进口严格把关;学生的升级留级方面,绝对不能放任不合格的学生正常毕业,在考核学生时可以以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作为检查标准。③建立测评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套量化指标的建立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工程,是保障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和科学的必要要求,而能力素质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能力素质是指学生必须具备能适应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研究创新能力、学习拓展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等。

3.人才使用模式

人才设计和人才培养的最终检验是人才使用。人才使用是指对毕业生的使用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人才设计和人才培养中进行再设计的过程。目前,人才使用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人才使用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把不定期走访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相结合,对毕业生的分配进行统计,以测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计与目标设计是否吻合。②对毕业生进行调查,以检验学校所教知识与培养的能力是否和工作与社会竞争的要求相适应。③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以了解毕业生的业务能力、道德素质、工作业绩等。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正倩.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5(S1):152-154.

[2]于娜,张航.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4):57-59.

[3]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4-16.

[4]卢向阳,易自力,肖化柱.构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9(6):7-9.

[5]王海燕.工学结合模式下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3(30).

[6]张建国,孙琳.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09(2):200-201.

[7]周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河教育,2010(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