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厌学

儿童厌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厌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厌学

儿童厌学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44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865-02

【关键词】 回避学习;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青少年;儿童

1 概述

笔者从事发育和行为儿科诊疗工作多年,近年来发现害怕上学和拒绝上学的儿童少年病例明 显增多。具体而言,导致这类儿童出现病症的原因复杂而繁多,但当前的应试教育压力下引 发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国内学界通常认为,学校或幼儿园恐怖症可导致儿童拒绝 上学。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远非如此简单,例如青春期后的青少年拒绝 上学可能与该年龄段的叛逆心理、第二反抗期表现、人际适应困难或强迫等因素有关 ,而非单一恐怖所致。

儿童青少年害怕学习和厌学而出现的直接表现即拒绝上学。有关儿童拒绝上学问题,目前在 称谓和界定上仍存在争议。早在1932年,美国的Broadwin提出,不上学的儿童主要由逃学( truancy,也称怠学)行为引发,并将这类问题归于神经症的一种类型。1941年Johnson提出 ,由儿童分离焦虑引发的拒绝上学实际上是恐惧心理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学校恐怖症(scho ol phobia),特指那些对学校特定环境产生异常恐惧并强烈拒绝上学的儿童,认为其 属于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类型。20世纪50年代,有一些教育界学者提出拒绝上学(school r efusal)的概念,定义那些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不上学行为,其基本背景仍是儿童与母亲的 分离焦虑和对学校的恐惧。因此,这类拒绝上学与逃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后者指伴有品性问 题 和特征的不上学行为,而拒绝上学并无明显行为[1]。20世纪80年代 以来,拒绝上学之称谓在日本应用得尤为广泛,以致日本学者称“拒绝上学症”(又称不登 校)是日本本土文化的独特现象。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我国教育部)每年出版的青少 年白皮书中,“不登校”被视作最严重和最受关注的青少年行为问题之一,而且近年来发病 率递增趋势十分显著[2]。但在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 版)》(DSM-Ⅳ,1994)上并未将其列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拒绝上学症可定义为:儿童青少年由于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恐惧和抑郁导致上学发生困 难,并出现回避上学的一种心理疾病[2]。笔者认为,拒绝上学症较学校恐怖症在 发病年龄和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前者多发生于幼儿和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由适应困难和恐惧 情绪所导致;后者则多发生于青春期(小学高年级至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的学生。拒绝上学 行为包含了厌学、独立意识、违拗和对立情绪等因素,与学校恐怖症可以是连续体抑或独立 发生,即学校恐怖症持续至青春期也可转化为拒绝上学症。拒绝上学症发病年龄有3个高峰 ,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3~7岁为第1高峰,大都与入托、入学时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 虑有关;9~12岁为第2高峰,主要与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冲突、更换学校或班级等因素 有关;13岁以后更倾向违拗性抵触上学,主要原因包括学习困难、在校遭受欺负羞辱、学绩 挫败、家庭问题、心身症、友谊危机、师生冲突、厌学、情绪障碍等。本症尚缺乏权威的流 行病学资料,日本2002年度的调查小学为1/280,中学为1/37。有资料推测,学校恐怖症在 儿童群体中发生率约为1%。学校恐怖症或拒绝上学症可发生于各种智力水平的儿童,低年 龄组中女性多见,高年龄组似乎男性多见,发病率与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无关[3]。我国目前尚无此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2 相关原因

2.1 母子分离焦虑[1,4] 欧美学者较倾向认为,儿童拒绝上学与 害怕和母亲(父亲罕见)分离有关。母亲初次送孩子上幼儿园或学校时,往往在个人过度保 护潜意识作用下, 表现出焦虑不安和不放心,这种情绪可潜移默化感染和投射到儿童身上,演化为儿童自身的 焦虑与恐惧,并最终固化下来。分离时,儿童对母亲的态度多处于两难状态:既不想离开母 亲 ,又怕不去学校而受到母亲责备,长期的矛盾心态就易发展为焦虑与恐惧,最终表现出诸如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类的躯体化症状。婴儿期依恋障碍(attachment disorder)儿童也容易 出现分离焦虑和学校恐怖症。缺乏同胞和手足情、缺乏同胞竞争、过早(2岁前)入托、 周托或寄宿、寄养、母子过早分离(3岁前)等是导致分离焦虑的高危因素。另外,据笔者 观察,学校恐怖症儿童的母亲或父亲也多表现为焦虑型或强迫型人格,对儿童的拒绝上学或 表现过分忧虑和过分关注,或表现强制要求或情感排斥。少数患儿来自养育者虐待( 体罚、辱骂、情感忽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感情不和、争吵暴力、父母离异 的家庭[5]。

2.2 儿童自身素质 学校恐怖症多发生于胆小拘谨、敏感、易感素质、行为 退缩的儿童,常表现过分拘谨、喜好他人表扬、任性、不善交友、固执等。这样的儿童很可 能来自于 父母期望过高或父母对儿童评价过多的家庭,长期受此影响的儿童会变得对自身和环境评价 过分敏感,过分在乎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心理动力学称“自恋”),因而会无意识夸大对 学校 威胁的感受与评价。当儿童遭受学业失败或人际危机时,为维护“自我”免受威胁与伤害, 从而采取拒绝上学。有些学校恐怖症儿童起初学习成绩优秀,但为维护个人学绩排名而超负 荷投入学习,一旦遭受学绩挫败,会引起强烈的焦虑与恐惧, 怕再度遭受失败而拒绝上学[6]。另外,青春期儿童的“自我意识”(self consci ousness)发展迅速,也可产生不符实际的“自我形象”,认为自己长得丑、长得矮、不善 学习、运动能力不佳等,导致不愿去上学。方言重、肢体残疾、长相不佳、肥胖或瘦弱、身 材矮小、长青春痘的青春期儿童也可发生拒绝上学症。

2.3 环境因素[2,6] 学校环境是诱发儿童出现学校恐怖症或拒绝 上学症的主要场所,在学校遭受的生活事件或应激事件是最主要的诱因,如转学(班级)、学 习困难、考试不及格、遭同学嘲笑或欺侮、校园暴力、与教师发生冲突、遭受体罚、与教师 不“合拍”、失去友谊、教师期望过高、校规严厉、管教严厉、校内群体癔症发作等。在经 济发达地区,有些农民工子弟由外地转入城市学校亦容易出现学校适应困难和拒绝上学现象 。

3 表现特征

最突出症状是儿童拒绝上学,按其程度等级可分为:(1)威胁或哀求父母不上学;(2)早 上反复出现回避上学的行为;(3)早上反复“耍赖”,要求父母陪同上学;(4)偶尔不 上学或缺课;(5)反复交替出现不上学、缺课;(6)在某一学期某一阶段完全不上学;( 7)完全长期休学在家[4]。

为达到不上学目的,起初在早上起床时借头痛、腹痛、食欲不佳、浑身无力等诉说得到父母 同情,从而实现暂不上学,在家期间无任何异常症状,可安心读书、看电视等。但令其上学 时就会哭泣、吵闹、焦虑不安,并伴随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尿频、遗尿等症 状 。若被强逼送到学校,表现为畏缩、低头、不与他人打招呼、不敢直视别人;上课时提心吊 胆 、战战兢兢,不敢正视教师,怕提问;若被提问,则面红耳赤、手心出汗、心慌意乱、只站 立不作答,或口齿不利、结巴重复。在校期间患儿恐惧心理异常严重,会不停给母亲或家人 打电话,哀求哭诉,并强烈要求接自己回家,一放学就觉得如释重负,再也不肯去学校。病 程 中后期儿童还会出现家庭暴力,如通过毁物、攻击父母、自伤等达到不去学校的目的;接着 出现情 绪消极倦怠,从起初获允留在家里情绪马上平静好转,到后来变得情绪低落消沉、倦睡,后 期可伴随出现某些精神症状,如幻听幻觉、心境不良和抑郁。青春期少年多呆在家里百无 聊赖地看电视、白天睡觉、不愿人际交往、玩游戏机或上网,常表现为精神状态低迷、缺乏 快 乐感、昼夜颠覆、不愿与父母交流、无力和无助感明显,但一般无离家出走或攻击行 为。

本症有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6]:(1)不想上学阶段。有可能诉说头痛、腹痛、发 热, 显得无精打采、疲劳、食欲下降、上学迟到早退、缺课增多、周末只呆在家里等。(2)拒 绝上学阶段。早晨起床延迟,每周不去上学时间超过一半,开始明显讨厌上学,与 家人吵架或违拗行为增多,甚至出现攻击暴力行为。(3)在家休息阶段。此期儿童自得其 乐地呆在家里,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多外出,身体疲劳减轻,昼夜颠倒,即白天睡觉,晚 上熬夜。(4)试上学阶段。在家就显得开心,提到上学仍显焦虑,也能够外出,开始关注 同学或学校的事情,开始尝试去学校,但容易疲劳,缺课或迟到仍多见。(5)上学稳定 阶段。容易疲劳,因小事激动或焦虑,仍时有缺课和迟到表现。

4 矫治和干预

4.1 药物治疗 根据年龄和病情程度,可考虑使用适量抗焦虑药物。氟西汀 (fluoxetin e,又名百忧解)为五羟色胺再摄入受体抑制剂,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推介的唯一 可用于儿童青少年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剂量为10~40 mg/d。也可服用阿普唑仑(alpra zolam),剂量0.25~0.5 mg/d。

4.2 心理治疗 精神动力学疗法颇费时间,疗效不大确定。近些年认知行为 疗法较受认可 ,主要有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法、暴露疗法、心理剧等。例如可用放松训练,逐级暴露或 想象脱敏等方法帮助儿童返校。预演暴露和认知重组方法可提高患儿的社交技巧,减少社交 焦虑,改变歪曲认知,达到返校。另外,若属学校应激事件引发,治疗者和父母可与校方沟 通协调,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学校方面的诱因。

4.3 一般干预对策[5] 青春期患儿的矫治较困难,一般心理咨询 辅导收效不显著,主要还是靠家长引导与调整。基本对策包括:(1)不宜过分催促上学, 或每 天都问“今天上学去好吗”等,更不宜打骂、斥责、体罚和强逼送学校。(2)详细了解儿 童在校情况。(3)常与教师保持联系,告知儿童在家情况,并聆听教师的建议。(4)平时 多听孩子叙述,各方面的话题均可。(5)让孩子做些家务活,争取每天按时起床、吃饭和 入睡 。(6)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庭作业,即使孩子不做也不要责备。(7)上班的父母要常打电话 回来问 候,侧面了解儿童在家干什么,但不作过多干涉。(8)带领患儿逛街或征求同意下领到学 校附近观察,并听孩子 讲在学校的事情。当提出可以回学校时,家长不妨陪去几趟。(9)父母避免说有关学校、 教师和同学消极意义的话,并且要注意自己保持快乐、安详的情绪,否则家长的不良情绪或 表情易引起儿童的焦虑与不安。(10)尽可能减轻或消除家庭、学校环境致病原因,避 免换校、换班级。(11)尽可能让患儿感受做事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任何有积极意义的事 情均可;经常约患儿要好的同学来家一起玩耍和讲学校的事情。(12)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可能预示合并心境障碍或抑郁,应予积极的抗焦虑或抗抑郁治疗:①患儿说“一觉 睡下 再不起来就好了”、“活着真没意思”、“想死”、“我死了会怎么样”等;②情绪起 伏特别剧烈,易怒,父母无法安抚;③食欲和睡眠规律发生较大改变,消瘦、生长发育 停滞;④拒绝上学时间超过4个月,并且仍无精打采。总之,拒绝上学症可能是个相对 漫长的过程,父母或教师要有耐心和思想准备。

5 参考文献

[1] JOHNSON AM,et al.School phobia.Am J Orthopsychiat,1993,11:702-715.

[2] 清水凡生,著.小儿心身医学指南. 东京:北大路书房,1999:220-227.

[3] 大石史博,著.发育临床心理学.东京:中西屋出版公司,2005:89-97.

[4] KING NJ,HEYNE D,TONGE BJ,et al. School refusal:Categorical diagnoses,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planning.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01,8(3):35 2-360.

[5] 邹小兵,静进,主编.发育和行为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0-282.

儿童厌学范文第2篇

一、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一般理解为14岁以下缺失父母陪伴、呵护和家庭教育的儿童。他们渴望关爱,又缺少有效约束,表现在学习心态上多存在不想学,不愿学的心理。为什么留守儿童会厌学呢?

(一)社会家庭环境影响

留守儿童是因为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升需要的大形势下的产生,是家长为生活所迫或者进一步改善提升而做出取舍造成的。因此,孩子们认为家长是为了挣钱离开自己的,在孩子幼小心灵中便种下的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念。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而教育投资较大使得一些家长不重视,不对他们学习提出较高要求。于是,读书无用观点盛行社会风气使得孩子们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二)没有目标放任自我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独立性差而依赖性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支持、引导和呵护,而家长却缺位使得他们一些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素养难以形成。而怜爱他们的祖辈、因远离子女而造成的歉疚感的父母对孩子比较迁就。这样,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就没有动力,也不会给自己提升较高远的奋斗目标。在自卑心理、对比落差和好表现个性引起关注的驱动下,就可能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从而不想学、不想学,一味的追求玩乐。

另外,学校层面的教育疏导不到位也会导致留守儿童放松对自己学习、行为和道德品质的要求:学生自然会出现不服管教,不想学习,讨厌学习的心理和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矫正策略

留守儿童厌学与其缺少关爱,缺少正确价值导向,没有高远人生奋斗目标关系密切:也与课堂教学不能吸引学生,学校生活枯燥激发不起学生求知欲望有关。

(一)家校通力合作让关爱满怀我在对具有厌学心理留守儿童调查分析中发现,一些具有

厌学心理的学生腼腆内向、心理脆弱敏感而自闭。这些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面前应该是比较乖巧的一类,本应有上进心的。这些学生的厌学主要是缺少鼓励和引导,我们只要很好的发挥学校正确引导的力量,与家长交流孩子的现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改变学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对学习漠不关心、漫不经心的状态。我辅导纠正了一个四年级的有厌学心理李姓的女生,她三年级的成绩还不算差,四年级上学期的考试已经落到班级中下游。班主任老师是个暴脾气,多次和这个女生交流都没有效果,然后交给我进行心理辅导。我辅导前先联系她的家长,与家长交流女孩的家庭生活。得知三年级暑假时,女孩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待过一段时间,看到父母的辛苦,见过工地为涨工资争斗事件,结果心疼父母女孩吓的不轻。我想,这个女孩学习上不给力可能是担心父母,心理压力过重导致的。于是,我就和她谈心,孩子说了不想读书,想大些出去打工,不想让父母那么辛苦。我就让家长和孩子通话,让家长劝告孩子,如果她不认真读书,没有知识文化,就对不起父亲的辛苦:父母也看不到希望,打工也没有心思。在此基础上,我跟孩子谈要父母开心,现在自己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安心,应该用成绩来让父母开心。我请家长每个周末都打电话回来关心孩子,与孩子谈知识改变命运的话题。经过五六次辅导,大约一个半月之后,这个女孩明显开朗很多,学习也有起色。

(二)重视情感教学点燃进取信念我们学校鉴于留守儿童成绩普遍不好的现状,加强研究和有效措施的实行。一方面,将班上留守儿童心理和学习辅导任务分配给科任老师,让老师们多付出一些爱给这些孩子:另一方面,重视心理辅导课堂实效性,突出学生的情感、兴趣和信念的激发教育。我在留守儿童厌学类型研究之后,认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他们获得进取的信心最重要。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播放一些励志的视频和歌曲,多在网上找一些偏远地区孩子上学的不易的资料,在教学中多用以前成功纠正厌学心理学生作为例子,让孩子们获得情感的激发。我辅导过一个厌学心理的六年级男生,这个孩子长的高大壮实,看上去都成小大人了。我与他交流,才知道他父母外出打工之后感情出了问题,先后组成新家庭,对这个孩子关心较少,这个孩子不仅厌学,还明显有戾气。孩子来辅导的时候是冷鼻子冷脸的,一副气急败牡难子。我拉把椅子,让他坐,给他倒杯水。结果孩子拘谨起来,也有礼貌地说声谢谢。我这样的平等的尊重的对他,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师生的关系:抵触情绪明显削弱。我引导他先把自己对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不满说出来,然后与他一起分析自己面对的问题,如何改变现状。如此,在多次辅导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排解内心的苦闷与怨气,另一方面引导他做一个对生活、对未来负责的人。一段时间后,该生精神面貌、厌学心理等得到较大改观。

儿童厌学范文第3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保傅林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芳华中学学生谢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并且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财。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赵晓蓉父母双双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讲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芳华中学有一个有一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4、监护管理不够强。对169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有5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调研中,有一个叫黎绍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外婆要钱,然后到县城去玩耍,直到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打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素质,而将是未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寄宿学校,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仍在探索实践阶段。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学校领导已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在调研的几所学校,都有留守儿童的统计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措施。部分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双箐口中学从思想教育、“五老”进校园、模拟家庭、师生、生生结对子、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同时,建立学校教育服务制度。发动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与监护人签定《监护人责任书》;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签定《自我承诺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村社取得联系,各村设有留守儿童村社联络员;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如三岔河小学的太琼仙、飞丛仙老师,一发现留守儿童思想不稳定或者学习下降,就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与学生交心谈心,辅导其学习,亲自为学生做饭。

(3)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两免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如龙海乡共有小学生3215人,20__年为1085贫困学生减免各种费用20__0多元,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的免费教科书也优先向留守儿童发放;

(4)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5)“五老”进校园活动。发动老干部、老党员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四老”家长学校。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了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当留守儿童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学校对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改变“四老”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代管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5、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下一步的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吃住。对__农村教育投入,帮助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村小、中学新办或巩固原有的寄宿学校,并按照实际留宿的留守儿童数量,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让留守儿童吃住集中到学校,一是可以解决家中无人照顾的问题,二是方便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农村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

儿童厌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干预 学习困难 儿童 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9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儿童学习困难已逐渐被社会所关注,学习困难儿童是指有学习机会的学龄儿童在认知过程中,由于环境、心理、技能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于同龄儿童的现象明显[1]。引起学习困难的原因广泛,治疗学习困难儿童也应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影响因素采用适当的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多种方法结合,可有效的改善儿童的学习能力,提高成绩,现将我院观察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所有儿童均为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接受治疗的200例诊断为学习困难的儿童,根据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根据统计资料,200例儿童年龄6~11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3岁,院前学习情况大多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多动、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定发育障碍等。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100例儿童采用西药与综合干预等多种治疗方法,根据儿童的情况西药可选用:①中枢神经兴奋剂:哌醋甲酯;②选择性中枢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乐定缓释片;③大剂量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补充。综合干预包括:①心理治疗:主要是家庭治疗,明确家庭构成、特点,对患儿进行相应诊断与评价,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给家庭和患儿布置家庭作业;②行为矫正:治疗以不良行为(包括多动、厌学、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品行问题等)作为靶症状,通过强化刺激增加适应和减少问题行为。根据靶症状采用的方法有: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奖励法、示范法和松弛疗法等。③认知疗法:该治疗着重病儿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治疗目的就是在于矫正这些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④感觉统合治疗:感觉统合治疗是为学习困难儿童脑神经功能失调提供治疗。⑤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是使小儿在电子仪器帮助下,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例如,用脑电图反馈训练治疗小儿多动症。

1.3 进行评定及对学习成绩进行比较。治疗有效率的判断标准采用Conners[2]多动指数标准及相关临床症状、社会功能适应能力、学习成绩等改善情况进行评价,①显效:多动、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临床症状消失,社会功能适应能力恢复,学习成绩显著提高,Conners多动指数1.5;③无效:多动、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临床症状、学习成绩和Conners多动指数均无明显改善。

1.4 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的有效率为91%;对照组治疗6个月的有效率为78%,两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5 结论。采用综合干预治疗学习困难儿童疗效佳,可有效的改善儿童的学习成绩,使儿童学习困难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

2 讨论

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学习困难儿童在总的智商(IQ)和语言IQ低于正常儿童,多数儿童院前就诊家长表示其患儿存在不良行为表现突出的问题,如焦虑,抑郁,多动,行为问题,或者经常有退缩、过度依赖,甚至存在性格孤僻,严重者可有攻击[3]。由美国心理学家、南加州大学的Jean Ayres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SI)认为,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组合,也会导致儿童学习困难[4]。因此,由于儿童学习困难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干预方法也千差万别,学习困难儿童治疗应当采取综合干预治疗的措施。药物治疗一般为中枢神经兴奋药,能改善精神活动,集中部分患儿注意力,减少冲动、多动和行为。但药物治疗效果往往并不显著,未入学的儿童不予药物治疗,而许多患儿在服药后还可出现失眠、眩晕、头晕、头痛、恶心、厌食、心悸、紧张激动、不易入睡等不良反应,停药可能会导致症状反弹,因此在采取药物治疗时,如果同时采取非药物的综合治疗则可使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因此认为,学习困难儿童的治疗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疗效更佳。治疗前应首先对学习困难儿童进行影响因素评估,包括智力、注意力、心理行为测定采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情绪障碍症状评定应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并行血铅及微量元素测定和脑电图检查等,明确具体患儿的影响因素后,制定综合干预的治疗措施,是有效缓解患儿学习困难的最佳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采用综合干预治疗学习困难儿童疗效佳,可有效的改善儿童的学习成绩,使儿童学习困难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

参考文献

[1] 杜亚松.多动症与学习困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9

[2] 陈聪水,李晓宏,张玉香,许积德.综合干预治疗学习困难儿童的疗效评价.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9,12,5(6),598-599

儿童厌学范文第5篇

--精英儿童学苑2014年元旦汇演致辞

徐爱芬

2013年12月27日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家长出席桃源居精英儿童学苑2014年元旦汇演。首先,我代表精英儿童学苑全体老师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美满!特别要祝贺在座的各位可爱的小朋友们在新的年里茁壮成长,男孩子更帅,女孩子更美!

在今天下午的汇演开始之前,我简要地向各位家长总结一下本学期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首先我们来看小班小朋友们入园的表现。小班小朋友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呵护中走进幼儿园,这是他们人生成长的重大一步,是他们开始社会化转变的关键一步。他们在幼儿园认识了新的朋友,开始离开父母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集体学习和生活。在大人的眼中,似乎很普通,但在孩子的心中,这可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啊。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小班小朋友的表现真得很棒。经过两周的适应,从开学第三周开始,就基本上没有小朋友在幼儿园哭了。小班的小朋友表现这么让我感骄傲,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家长对我们的信赖,把孩子交给我们,家长的信赖必然带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我们采取小班化教学管理,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也更容易掌握。在此,让我们为第一次上幼儿园的小班的小朋友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

其次,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上,我们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紧密围绕语言(中文与英语)、科学(数学与科学)、社会、艺术与健康五大领域展开教学工作,并且重点突破语言与阅读能力的训练。小班的小朋友,我们采取多种方法促进他们认字,尽快地积累一定的识字量,并学会朗读,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为以后进入中班、大班,学会自主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前班的小朋友在阅读能力的发展上则进入了一个快车道,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与训练,他们基本上拼音过关,识字量增长显著,并且逐渐地向自主阅读过度,为他们以后升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到户外进行实地调查,设计并让孩子参与科学实验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数学与科学能力。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选用的数学教材,注重孩子综合数学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简单的计算,相信学前班的小朋友经过一年的学习,升入小学,学习数学会很顺畅。

第三,由于采取小班制教学,孩子们的学习效率明显较高。我们通过三个月的教学,就已经完成常规教材的学习。我们又通过补充教材的拓展学习,明显地提高了孩子的知识量。学前班补充有综合读本9本,数学拓展教材1本;小班补充的综合读本6本。这些补充教材的学习全部是在课内完成的,没有占有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孩子们用自身的表现,向我们证明,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是非常强的,让我们为他们的进步再次鼓掌吧!

第四,我们认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不是商业买卖。教育不像是到商场买东西,可多可少,可有可无。教育是家长、学校和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和努力的公共事业。作为幼儿园来说,我们认为老师与家长应该密切沟通,家园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为此,我们本学期安排了五场教育专题讲座,两场家长读书会,一场亲子户外体育游戏,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家园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特别要提出的是,在今年宝安区读书月启动仪式上,我园学前班的小朋友受邀演出了精彩的童话剧《小乌龟找朋友》,获得宝安区读书月组委会的一致赞扬。

在此,我们对家长们对幼儿园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对于新的学期的工作,我们将一如继往地坚持小班制教学、五大领域全面发展、精英教育和深度学习的理念,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首先,2014年我们将按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组织教学主题活动:

春天的主题是“让我们茁壮成长”,春季会开展自然课,比如带领孩子观察植物变化,计划到桃源农庄体验种菜,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

夏季的主题是“让我们盛情绽放”,策划一些户外体育活动,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

秋季的主题是“让我们感受世界的变化”,比如与孩子一起制作标本,感受自然环境的等。

冬天的主题是“让我们珍藏心中的温暖”,比如围绕中国传统的节日,让孩子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等。

其次,我们还计划在学前班或大班中开设中英文双语特色班,半天纯英语教学,半天常规课程教学,以促进有需求的小朋友集中突破英语瓶颈,提高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