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蚕的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可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抽象概括概念、规律与方法,深刻地理解与牢固地记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操作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能够生动地感知、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而且可以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进行发现、总结,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表现活跃积极。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了个体的学习动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完成下面练习:一辆汽车把货物从城市运往山区,往返共用了20小时,去时所用时间是回来的1.5倍,去时每小时比回来时慢12公里,这辆汽车往返共行驶了?摇?摇 ?摇?摇公里。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理清思路,去时时间为“1.5”,那么回来的时间为“1”。所以回来时间为20÷(1.5+1)=8小时,则去时时间为1.5×8=12小时。根据反比关系,往返时间比为1.5∶1=3∶2,则往返速度为2:3,按比例分配,知道去的速度为12÷(3-2)×2=24(千米),所以往返路程为24×12×2=576(千米),答案为576千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让学生合作实践,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沉浸于猜想的成功之中。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数学知识大都比较抽象,往往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计算机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我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运用电脑媒体创设出优美的情境,营造出求知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创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因为它具有突破时空、扩大容量的特点,强化了教材的直观性,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以下这道题:著名的数学家斯蒂芬巴纳赫于1945年8月31日去世,他在世时的某年的年龄恰好是该年份的算术平方根(该年的年份是他该年年龄的平方数),则他出生的年份是?摇?摇 ?摇?摇,他去世时的年龄是?摇?摇 ?摇?摇。我先把解题的思路用多媒体演示,首先找出小于1945,大于1845的完全平方数,有1936=44■,1849=43■,显然只有1936符合实际,所以斯蒂芬巴纳赫在1936年为44岁,那么他出生的年份为1936-44=1892年,他去世的年龄为1945-1892=53岁。这样,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分析过程,得出答案1892年;53岁。只要找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科学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就一定能显示它的独到优越性,使之更好地成为辅助教学的帮手。
三、转变教师角色,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学生养蚕成活率不高的成因
“养蚕”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实践活动,学生对于这项活动更是兴趣浓厚,“蚕”对于一些硬件设施(如场地、温度等)都要求不高,技术含量与难度也比较低,学生容易掌握,要求整个活动时间也是比较适宜,历经一个多月。可是,很多的学生反映,他们饲养的蚕成活率、结茧率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的饲养的情绪与养蚕的热情,而且严重影响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这一科学素养的达成。
经过抽样调查,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导致养蚕成活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桑叶喂食不当
1.桑叶喂、换不及时。原因一:学生白天上课,一天喂食一次或者两次,导致蚕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原因二:学生喂桑叶掌握不好量,一次性喂得太多,几天不换,蚕除了枯的桑叶,得不到水分,蚕长期吃枯桑叶会生病。据资料得知,蚕每天换新鲜桑叶最好4―5次。这两个原因严重影响了蚕的成长。
2.桑叶不整洁。桑叶上有灰尘和昆虫遗留在上面的排泄物,而学生采下来的桑叶直接喂食。蚕是个极爱干净的动物,吃了不干净的桑叶会中毒、生病,它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很高,空气要新鲜,蚕室中不能抽烟,不能点蚊香,不能喷洒驱蚊剂、灭蟑剂,甚至连香水之类都有损于宝宝的健康。而居住于不同社区不同背景的学生家庭,其环境很难满足上述要求。
3.桑叶保存不当。桑叶采下来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清洗、拭擦干净,剩余的没有放在保鲜袋里置于冰箱里保存。冰箱里的桑叶拿出来立马就喂食蚕,没有放置桑叶到室温再喂食。
(二)饲养环境恶劣
蚕最好置于光线较暗的地方,不要直射阳光。蚕的发育温度是7~40℃。小蚕期适宜温度为26℃~27℃, 相对湿度为85%~90%,大蚕期适宜温度为23℃~25℃, 相对湿度为65%~70%。而居住于不同社区不同背景的学生家庭,其环境很难满足上述要求。
(三)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进行细心的照料,常常忘了喂桑叶,导致一部分蚕是活活饿死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明明知道养蚕的注意事项,为了偷懒,没有做到。由此可以说明:学生对待养蚕的责任心不强,对待生命两字的理解不到位。学生家长对于孩子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缺乏支持与鼓励。
二、指导实验班养蚕
“养蚕”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也不复杂,可要养好蚕就不那么简单了。蚕儿虽小,但在养育过程中所牵涉的科学知识却相当丰富,该解决的问题也不少。尤其是让孩子们来养蚕,每人所养的蚕数量不多,而且都在各自的家中进行,缺乏经验与长期的技术指导。所以,前几年学生养蚕的上蔟率都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的情绪,遏制了他们观察与实践的积极性。如何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呢?自己带领一个实验班亲自进行养蚕实践。学生的养蚕时间是五月初到六月初,于是我在2015年4月29日给学生观察蚁蚕,5月15号观察蚁蚕,5月19号发放蚁蚕。
我利用该方法在去年初次尝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为科学老师指导学生养蚕,提高“上蔟率”获得了第一手的经验与依据。
三、提高养蚕成活率的策略
科学课上,组织了四(1)班学生的主题探究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总结了提高养蚕成活率的策略,分享如下:
策略1:分小组集体养蚕。分散养蚕的缺陷是科学教师无法监控,一些学生会出现思想上的松懈,于是在四(1)班养蚕时进行了小组集体领养,并且把养蚕活动进行小组考核,计入到期末的操作能力考核的平时成绩中。
策略2:签责任书与发告家长书。为了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要求每组每个人签下领养蚕的责任书,责任书中明确领养的只数,到时归还蚕茧。并且发放告家长书让家长明确养蚕活动的意义与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取得家长的配合。
策略3:养蚕前先学习养蚕方法。在学生不明确如何养蚕时,会出现很多错误养蚕的方法,比如说在“眠”期的蚕以为死了,扔掉了;喂食有水的桑叶;把蚕长期放在光线强烈的地方等等。每组发放养蚕方法小卡片,提醒学生每一阶段的蚕该怎样饲养,注意什么事项。
策略4:成立养蚕领导小组。在班级成立以科学老师为首养蚕领导小组,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与班级学生和老师联系,立即答疑,立即处理,保证在养蚕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领导小组的成员定期对于养蚕小组的蚕进行观察与记录,并且对每个小组的养蚕过程进行整体的了解,便于调控。
策略5:颁发养蚕经验记载本,进行资源共享。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条经验,我有一条经验,我们交换,就有两条经验。对于养蚕的经验,每个人总结的都记录在养蚕经验记载本上,那么全班将会有很多很多的养蚕经验,便于分享。
在饲养桑蚕过程中,蚕病的发生与幼虫的体质、病原体、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有效地控制幼虫病害的发生,在饲养桑蚕幼虫期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才能确保优质、高产。其防治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彻底消毒,杜绝传染病源
(1)打扫卫生:在养蚕前要对使用场所及蚕具等进行全面清扫和清洗,要彻底清除室内外的病蚕尸体及蚕沙以本文由收集整理及养蚕用具上面的残余茧丝和杂草垃圾。地面要用清水洗刷,以便提高药物的消毒效果。
(2)消灭病源:消灭病源是饲养桑蚕预防幼虫发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其病源是生产上危害十分严重的主要病害来源。因此,要对养蚕用具及周围环境做到彻底消毒,消灭病源,确保养蚕安全。
(3)蚕室消毒:养蚕室打扫干净、地面用清水冲洗之后,用漂白粉液进行地面、墙壁、棚顶喷雾消毒,最后封闭门窗,用消毒散熏烟消毒。
(4)蚕具消毒:蚕具洗刷干净之后,要用漂白粉液进行消毒,药剂要配准确,喷雾药液要均匀。消毒完毕,把蚕具摆放在室外,在阳光下曝晒。
(5)淘汰弱蚕:在饲养过程中,要严格提青和分批,淘汰迟眠蚕和小蚕或分别饲养,保证群体幼虫生长发育整齐,尽量减少蚕座混育,防止感染蚕病,这也是预防蚕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措施。
(6)蚕期消毒:在收蚁前和饷食前,要对眠时和老熟时的幼虫分别用蚕体蚕座消毒剂消毒,以保护幼虫体不受病毒的侵袭。饲养过程中要适量采用生石灰进行蚕体和蚕座消毒。
二、加强卫生防疫,保持蚕室清洁
(1)蚕室要清洁:要保持养蚕室清洁卫生,及时清扫给桑后落地的残叶、蚕沙,清扫时要尽量减少灰尘飞扬。
(2)储桑要防毒:储桑场所要保持清洁卫生,要经常做好储桑室消毒工作,同时要防止把病毒带入储桑室。
(3)给桑要洗手:为防止手携带病菌接触幼虫、桑叶,工作人员在给桑前要洗手,保证幼虫食叶安全。
(4)清理蚕沙:要及时清除蚕沙,清除的蚕沙要远离养蚕室集中堆放。除沙后用0.3%有效氯漂白粉和1%石灰浆进行地面消毒。
(5)蚕病处理:淘汰的弱小蚕、病蚕和蚕尸不要随便丢弃,每天要集中统一消毒,然后深埋地下作为肥料。
(6)添食防病:饲养期间,除用石灰和蚕座净对蚕室、
蚕具、蚕体、蚕座消毒外,同时要添食氯霉素,防治细菌性蚕病。必须在2龄期添食1次氯霉素,在5龄期要添食2次。
三、消灭桑园虫害,保证幼虫食叶安全
(1)捕杀害虫:捕杀桑园害虫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要及时捕杀桑园害虫,防止害虫食桑叶传染桑蚕幼虫病。
(2)药物处理:桑园害虫发生较多、污染桑叶较重时,可用0.2-0.3%有效氯漂白粉液喷洒叶面消毒。
(3)消灭鼠害
危害柞蚕幼虫和茧的优势鼠种有大仓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和花鼠。
用灭鼠1号、2号,防鼠效果可达90%。使用方法是在蚕场养蚕前,结合蚕场清理,按堆距5米,在新土上投放3~5克灭鼠剂粮食颗粒毒饵。药杀花鼠,则最好采用高粱毒饵,放置于石块上。
此外,用鼠笼、鼠夹诱杀害鼠,也是蚕民常用的灭鼠方法。
四、加强技术管理,提高茧质
(1)良叶饱食:在饲养过程中,要根据幼虫不同龄期,选采优良桑叶喂食,确保幼虫达到良叶饱食,增强体质,获得优良茧质。
(2)防高温:小蚕期高温环境对生长发育不利,因此,养蚕室内要做到3稀,即蚕架稀、蚕匾稀和蚕头稀。不要关闭蚕室门窗,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遇到高温时,要向地面、墙壁喷清洁水降温。
(3)饲养适温:1-2龄蚕饲养适宜温度为26-27qc,干湿差0.5℃;3龄蚕饲养温度为24-25℃,干湿差2℃;4-5龄蚕饲养适宜温度为22-23℃,干湿差4—5℃。大蚕期室内温度不能低于24℃。低于24%时,要关闭门窗增温,同时要注意通风。
(4)防饥饿:夏季养蚕正处于高温季节,桑叶干萎快,容易失去水分,幼虫不喜食,会导致幼虫饥饿。为保持桑叶水分,在1-2龄期匾内要铺防干纸,上盖塑料薄膜,3龄幼虫只盖不垫,幼虫进人眠期后揭去上面的薄膜,以保证幼虫正常食叶,不饥饿。
提起余洪科,当地村民无人不晓,这个1985年出生的农村小伙,打工五年后返乡养蚕创业,通过利用打工期间学到的先进生产管理经验,把家庭作坊变为家庭农场,成为当地有名的蚕桑大户,连续几年养蚕收入位列全县首位。
余洪科的创业之路有何经验和启示?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他又面临着怎样的困惑和难题?
租蚕房代替建蚕房 集中资源扩大规模
宁南县是传统养蚕大县,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但由于条件限制,从前很少有人家大规模养蚕,经济收益有限,不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余洪科也是其中一人。
2008年底,余洪科回家探亲,在外学到不少生产管理经验的他,发现了商机。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部分桑园和蚕房废弃闲置,余洪科低价租赁这些闲置的养蚕资源,搞起大规模养殖。“现在租赁的蚕房总计有800多平方米,一年租金几千元。如果修建同样大小的蚕房,需要投入三十万元。”余洪科说,当年他就养蚕80多张,是当地普通养蚕家庭的2-3倍,因而一跃成为当地养蚕首富。
尝到甜头后,余洪科继续通过租赁、承包模式集中生产资源、扩大规模,同时,他购买和租赁切桑机、机动喷雾器、电动喷粉器等,把纯手工劳作变为半自动化生产。2012年,他养蚕120张,年收入突破2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养蚕“牛人”。
流水线生产 计件付酬提高效率
每到养蚕忙季,当地村民都会雇佣帮工,帮助他们一起完成采桑叶、喂蚕、收茧等工作,按照劳作天数,付给报酬。
余洪科家中养蚕规模大,且桑地、蚕房分散,自然雇佣的工人多,管理也就有些难了。如何解决?在大型服装厂打过工的余洪科“拿”来了厂里的管理模式――流水线生产、计件付报酬。“我把工人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片区,小组中又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每人负责不同的劳动环节。”余洪科说,这样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节约了大量时间,另一方面明确了责任保证了生产质量,同时由于按件付酬,工人积极性也提升不少。“别家都是给100元一天,但在我家如果干得好,一天能拿到250元左右。”余洪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前一个劳动力只能养1张蚕,通过改革后,可以养蚕1。6张左右。
如今,村里不少人开始学起余洪科的生产模式,走上养蚕致富路。2012年,全村养蚕收入10万元以上的蚕农达到6户。
管理成本高期 待标准化规模厂房
在余洪科家中,挂着他从2009年到2012年获得的全县“蚕桑大户”的奖状,而2013年,这个桂冠可能不再属于他。“按照我这种生产模式,这样的规模可能就是极限了。”余洪科说,由于蚕房分散且生产条件参差不齐,同时家中雇佣的工人不固定、技术水平高低不一,管理上需要很大精力,“养蚕是门技术活,生产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光度等都有很高要求,如果规模再扩大,可能就管不过来了。”
关键词 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霍山
中图分类号 S8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24-02
蚕桑产业是霍山县农业产业化六大优势产业之一。全县现有桑园逾3 333.33 hm2,1家蚕种场,2家缫丝企业,是全省蚕桑重点县之一。目前,霍山县户均桑园2 200 hm2,户均养蚕不足2盒,养蚕户年均养蚕收入逾5 800元;年养蚕10盒以上的大户436户,占蚕农户数比3%;养蚕大户桑园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5.1%,2 hm2及以上规模桑园占62.5%。随着霍山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蚕桑产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往日的比较优势被削弱,产业发展遇到新难题。霍山县积极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培育专业大户,推广适度规模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蚕农收益,稳定了蚕桑生产,并初见成效。
1 霍山推广蚕桑规模化生产的主要做法
1.1 调查研究,明确思路,推广规模化生产
通过调查比较,大户规模化养蚕较小户零散养蚕有四大优势:一是生产效率高。小户零散养蚕盒种用工量15 d,而大户规模化养蚕盒种用工量10 d,降低33%。二是户均养蚕收入高。户均1 333.33~2 000.00 m2桑园的蚕农年养蚕收入不到1万元,而1.33 hm2桑园规模化生产,年养蚕收入可达11.2万元。三是单位面积效益高。小户零散养蚕只能养30盒/hm2,收益5.1万元/hm2,而大户规模化养蚕能养49.5盒/hm2,收益达8.4万元/hm2,增加了65%。四是蚕茧质量优。小户零散养蚕管理粗放,蚕茧质量较低,而大户规模化养蚕精心管理,蚕茧质量好,价格也高出1~2元/kg。因此,霍山县在2008年就明确提出了实施“1631”工程的发展思路(即打造1条省道“318”线百里蚕桑高效产业带,培育6个重点产茧乡镇、30个主产村、1 000个养蚕大户),把推广蚕桑规模化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1.2 引导示范,培育大户,推动规模化发展
一是合理流转土地。鼓励引导懂技术、善经营的蚕农承包弃管、弃养桑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大户倾斜,安排专门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指导大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实行反租倒包。龙头企业整体租赁农户集中连片的土地,对土地进行改造治理,再以较低的租赁费反租给养蚕大户。不仅实现了土地的优化配置,也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三是开展“3个培养”。即:在千家万户中培养优质茧户,在优质茧户中培养养蚕大户,在养蚕大户中培养示范户。现已培育年养蚕10盒蚕种以上的大户430余户,他们已成为通过规模化栽桑养蚕发家致富的示范户。如钱家店龙华桑园某反租倒包户承包桑园2.6 hm2,2012年养蚕128张,产茧5 760 kg,单价达到38.8元/kg,售茧收入逾22万元。
1.3 增加投入,夯实基地,加快规模化发展
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将国家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和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等涉农项目资金用于蚕桑基地建设,加快规模化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到位,争取龙头企业和蚕农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新辟、低改桑园分别按3 000元/hm2、1 500元/hm2、使用优良蚕品种的给予15元/张补助政策;对大户和优质茧户免费发放病虫害防治药品和蚕用物资;对新建省力化养蚕大棚、使用方格簇营茧、规模化养蚕的养蚕大户给予补贴,年均投入资金逾400万元。各类补贴足额及时到位,有效规避了蚕农养蚕的风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1.4 多措并举,解决用工,保障规模化发展
针对养蚕大户用工紧张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指导农户分批饲养,避开用工高峰。分批催青、分批发放蚕种,大大提高了蚕室蚕具的利用率,减轻了短期内用工紧缺的困难。二是大力推广省力化,减轻用工强度。推广桑树伐条机、切桑机等省力化机械,以及小蚕共育、蚕台育和自动上簇等省力化饲养技术,解决用工成本高的问题。省力化养蚕盒种用工比传统用工平均减少5个用工,节约用工成本400元。三是鼓励多元化发展,把临时雇工变成长年雇工。积极探索“桑枝食用菌”、“桑园栽培花卉苗木”、“桑禽”、“桑畜”等套种套养多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有效地缓解了养蚕期间用工难的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霍山县在推广规模化蚕桑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规模化生产刚刚起步,生产方式落后。二是产业投入较少,融资机制不活,制约规模化发展。三是产业链较短,综合利用率偏低,农户收益没有得到最大化。四是临时用工数量较大,时间短,用工难的困扰仍然存在。
3 对策
规模化生产是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和进步的可行之路、必由之路,是促进蚕桑产业增效和蚕农增收行之有效的途径。现针对发展蚕桑规模化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 科学规划,创造规模化发展的自然环境
当前,各地都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对蚕桑生产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蚕桑生产对环境要求比较严格,所以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和标准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科学制定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划分禁养区、可养区和宜养区,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1]。在宜养区域大力发展标准化养蚕区,推进规模化生产。
3.2 创新理念,积极探索规模化发展新模式
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原则,积极引导并逐渐向宜养区转移,实行种养结合,把规模化生产同套养花卉苗木、食用菌、畜禽养殖、沼气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剩桑残叶养猪、喂鸡,蚕沙、粪便生产沼气,残渣肥田,逐步形成“养蚕—养猪(鸡)—沼气—肥田—养蚕”为一体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物质能量循环使用,增加蚕农的收入[2]。
3.3 打造品牌,激发规模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完善蚕桑技术服务体系,推广新技术,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在保证和提高蚕茧质量的同时,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品牌认证,使其成为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原料供应基地。鼓励和支持生产加工企业创品牌、树品牌[3]。争取打造出像江台星云牌干茧、富安牌桑蚕丝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名特优产品。使广大蚕农收入能够稳中有增,常年有事干、四季有钱赚,保持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3.4 加大扶持,优化规模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建立涉农项目投入倾斜机制。集中打捆现代农业、扶贫开发、农村沼气、水土保持、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等项目,支持蚕桑规模化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把大户规模化养蚕纳入信贷担保范围,为种养大户提供融资担保[4]。积极推进涉农保险,把规模化养蚕大户纳入保险范围。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蚕桑专业合作社(或大户)为主体、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养蚕风险防范基金,提高蚕桑产业抗风险能力。
4 参考文献
[1] 陈从明,王保.浅谈金寨县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对策[J].中国蚕业,2013(2):46-48.
[2] 陈康伟,杨约生,陈田飞.淳安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蚕业,2008(4):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