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议纪要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测绘技术;土地管理;应用
测绘技术不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3S技术等新测绘技术的出现,土地管理工作得到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为优化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一、测绘技术的发展的必要性
1 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现代测绘技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以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3S技术为代表的新测绘技术不断涌现,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信息更新、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土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2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优势
测绘技术是很多知识的综合体,集多门学科的优点于一身。在土地管理中存在着缺乏规范管理、合理决策等问题,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可以在土地管理中创建决策体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土地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首先要分辨清测绘技术和土地管理工作的关系,测绘技术是服务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因此,我们要将测绘技术和土地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构建规范管理体系,科学管理土地资源,认真做好土地开发规划、土地税收征集、土地使用信息汇总等工作。
3土地管理采用测绘新技术必要性分析
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时为了更好的辅助土地管理工作,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土地信息,例如:已经使用的土地面积,未开发的土地面积;地籍管理中的地形图纸绘制、信息系统建立等等。得到测绘技术的支持,土地管理可以制作更具有时效性的土地使用动态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人地矛盾,保护耕地、科学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合理搭配土地资源很有必要。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土地的使用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需要使用测绘技术搜集更多的信息资源,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制定全面的土地管理使用计划。
二、土地开发管理对土地测绘技术的要求
1、确定合理的测图比例尺。合理测图比例尺的确定,是保证测绘工作质量,完成测绘工作要求的首要条件。对于起伏小、地势平坦的地区,一般以米为网格测试即可满足多方部门的使用要求;起伏大、地貌破碎、通视困难的地区,应合理布置高程网点,测试高程点网格间距应不大于米为宜。
2、注重关键点的测量。关键点包括高程趋势变化点、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沟、窑等量注面积及比高等信息。在完成测绘图时,上述元素信息应充分具体。此外,测绘图上除反映居民田地、林地、园地、沟、渠、电等地物信息与使用年限外,还应给出旧村复垦、旧城改造地区的园地、林地树木种类、面积、年龄,坟穴的位置、数量;以及居民房屋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新旧程度、容积率等信息。在完成测绘后,埋设足够的标石标注高程和坐标,以供后续工程项目施工使用。
三、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土地测绘技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其特点是以最快的速度确定各测量点的物理坐标,改善测绘精度。由于GPS采用静态工作模式完成测量等操作,因此,不需要点与点间的通视条件就可以完成高精度的测量工作。如果采用GPS-RTK技术,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定位结果,还能够获得厘米级的测绘精度。目前,GPS-RTK技术主要应用在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等多个领域,以成为获取土地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大比例尺的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运用GPS技术可以实时获得地物信息与地界或权界等信息的准确定位与数据采集工作。由于GPS测量结果是三维地理数据,经坐标变换和数据格式转换后即可很容易的实现数据共享与地理信息的无缝结合,避免了传统测绘方法在多次清绘、转绘中带来的误差。
2.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RS)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的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内容。它具有全天候、信息丰富、信息获取速度快、多光谱特征等优势。其30 m-0.61 m范围内的测绘数据均可在各项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随着遥感技术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规划管理、居民住房产权调查等工作中。
3.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将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顺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图形编辑、数据库管理、输出和数据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最初主要用于建立与土地管理、土地开发规划有关的土地信息系统(LIS)。因而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土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构建的土地开发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土地调查、登记、统计、评价、地籍管理等各项工作,为土地法律咨询提供资料参考。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可将空间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完整地结合,从而实现图形与数据的一体化和数据的分析、管理与输出操作等。
4.3S技术
3S技术的有效结合,是未来土地开发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目前,3S技术主要是以GPS为数据源,由野外调绘得到的遥感影像为参照,利用GIS平台在计算机中直接绘出图形,然后对各地状况进行标注,从而直接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任务。另外,也可以将遥感资料通过数字化软件处理或直接在GIS中数字化处理后导入到数据库。通过发挥GPS、RS、GIS的各自优势,快速准确地获得土地变化信息和高质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最终构成完整的、实时的、系统的、动态的土地测绘信息集成系统,保证土地开发管理所使用数据的准确性。3S技术的结合使用,不仅可以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促进国土资源开发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统一化。
5.数据处理与提取技术
随着RS和GIS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中的广泛应用,基于遥感的土地调查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提取技术也日趋完善。首先在计算机识别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中发展了“基于土地利用图斑单元的变化自动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土地利用图与遥感影像图相叠加,在土地利用图斑边界及其类别信息引导下,以完整图斑单元或像素为单位,按类别分层计算影像上待检测处的影像特征值,按照设定的判读规则,以知识库中选取土地利用数据上图斑类型对应用的遥感信息特征值进行比较判断,即可自动检测出变化的区域。其次,通过多年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和实践,总体提出或发展了一系列可行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如差异主成份法、多波段主成份变换法、主成份差异、分类后比较法、异常光谱检测法。
综上而言,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多项技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运用,不仅保证了土地测量的准确性,还能为测量人员减轻工作任务量,保证了土地管理的顺利开展,这也是促进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在今后的土地管理中,信息化测绘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燕平.信息化测绘发展过程中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J].地理信息世界,2007.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中药辅助治疗;护理
急性胰腺炎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被激活后对胰腺本身消化所引起的炎症,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因起病急,变化快,特别是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的病例演变极为凶险,如处理不当,往往导致严重并发症,我院为一基层医院,从2006年12月-2009年2月对53例急性胰腺炎采用保守治疗,同时早期辅以中药联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6年12月-2009年2月在本院接受保守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共53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35-75岁(平均52.2岁),回顾性的与2004年2月-2006年11月收治的4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37-72岁(平均50.4岁),所有患者均有腹痛腹胀,CT扫描显示胰腺密度不均,周围有渗出液。两组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第六届胰腺外科学术会议《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1]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抗生素治疗,应用生长抑素及制酸药物,重症者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辅助治疗(同时使用大黄浸泡液口服或者鼻饲和芒硝腹部外敷)。方法:大黄30g浸泡30分钟后加煎煮5分钟,约80毫升口服或者胃管注入保留2小时以上 ,2次/d。至病人排气。 皮硝适量持续腹部外敷,当芒硝完全吸水后更换,至12小时无明显浸湿停用。
1.4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由表看出,治疗组在预防并发症和肠功能恢复,腹水吸收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有明显的缩短. 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P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因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突然,病情严重.疼痛剧烈,对疾病突发缺乏思想准备。此时患者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常出现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反应,这些应急反应可诱发或者加重病情。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消除紧张,焦虑和恐惧心里,使其有安全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恢复[2]。护理人员应视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心理状况,使用不同的疏导方式,除向患者和家属说明禁食,留置胃管的重要性及药物的治疗作用外,还要详细讲解胃管内注入中药的优点及注意事项,尤其是服药后腹泻,用药前应说明,患者家属看到病人如此痛苦不惜代价,希望药到病除,因为中药价格相对西医便宜,往往患者和家属对中药的效果产生怀疑,所以护士除了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认真耐心的解答病人的问题的同时,还要向患者和家属讲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效果,让患家充分认可中药治疗。值得指出由于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治疗中需要禁饮禁食.胃肠减压,病家对胃管内注入大黄药液不能接受,病人腹胀明显,腹外加敷皮硝会增加腹部沉重感,所以护士要和蔼的对待病人,处处关心体贴,耐心做好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的讲解,以取得配合.本组18例患者和家属对中药治疗提出了疑议,经过护士认真仔细的解释,最终均配合治疗。
2.2 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和空气流通,尽可能减轻疼痛,采取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的分泌,减轻对胰腺以及周围组织的刺激,遵医嘱使用减痉止痛剂,鼓励病人卧床休息。助病人变化,将膝盖弯曲以靠近胸部使腹壁放松可缓解疼痛,必要时按摩背部,增加舒适感[3]。经常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因患者疼痛往往多汗,应及时更换衣服。避免尾骶部,骨隆突处长期受压引起压疮。口腔护理常规每日2次,以保持口腔清洁。同时教会病人有效咳嗽,协助病人定时翻身扣背,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2.3 病情观察 因急性胰腺炎病情重、变化快、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非常重要。应根据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呕吐物的量及性质,观察胃肠减压引流量及性质,观察腹胀腹痛有无好转,观察患者皮肤黏膜色泽、弹性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定时正确留取标本,监测血,尿淀粉酶、血糖、电解质的变化.认真做好记录和交接班。
2.4 使用中药护理。
2.4.1 大黄使用护理 大黄液的正确煎法:30克大黄加水200毫升,浸泡30分钟,然后用煮沸约5分钟,滤除渣。因大黄有效成分持久遇热会被破坏,故不能长时间煎煮。待温度到温凉方能使用,以防止胃黏膜损伤,口服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情况。如有呕吐需要根据丢失药物的剂量适当补药,服后用温开水漱口,胃肠减压者,每次鼻饲前确定胃管在胃内并且通畅,并妥善固定,抽胃液、观察性质.如有血性应先暂停鼻饲,如有阻塞现象,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将中药从胃管内缓慢灌入,每次灌入量不宜过多,80-100ml, 以减少胰液分泌。让病人尽量取半卧位,注完后免冲洗胃管,打入20毫升左右的空气,确保药液全部入胃.灌入后将胃管夹闭2小时左右,然后再行胃肠减压,注中药后注意观察大便次数、性质、腹痛情况,腹部体征的变化,肠蠕动恢复情况。服中药后一般2-3天排便排气,便后腹胀减轻,如排便次数过多,患者出现心慌、头晕、乏力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2.4.2 芒硝腹部外敷的护理 芒硝遇热潮解,故冰箱冷藏存放.使用方法: 将芒硝碾成细颗粒状装入自制布袋持续外敷腹部,尤其是胰腺体表投影区,浸湿后及时更换新药。腹带平整固定,注意松紧度以能容纳两手指为度,过紧患者感觉不适,过松导致移位。更换时务必清洁局部并檫干,为减轻芒硝重量引起的不适,可适当减少每次的皮硝量.同时记录使用时间并做好交接班。使用过程中经常观察,注意保持腹带不移位,不脱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擦伤。如12小时无明显浸湿则可提议考虑停用。
3 讨论
按中医理论,认为该病主要为湿热雍滞胃肠道或嗜食肥甘厚味,食滞胃肠诱发腹痛,其病机之关键是“实热血瘀”。我们给予基本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中药治疗,大黄具有抑制胰酶活性,保护肠黏膜屏障,松弛oddi括约肌,抗炎菌和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等作用[4].,从而通过减少内毒素血症, 口服或胃管注入促进肠蠕动,减轻临床症状,明显缩短病程,有效促进疗效。芒硝具有泻下,消肿,利尿抗炎等功效,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能将腹膜,胰腺水肿液,腹腔中积液吸出,减轻腹胀以及肠道负担,促进胰腺炎症好转[5]。观察表明,大黄液口服或胃管注入和芒硝腹部外敷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确凿,操作简单,而且价格便宜,易被农村患者接受,认为特别适合我们基层医院。护理中应重视心理护理,取得病人以及家属最大程度的理解和配合是关键,并十分关注中药使用方法正确,确保疗效,同时关心体贴病人,认真做好对症护理,基础护理和病情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分级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73.
[2]王庆铃,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保健,2007,15(19):88-89
[3]顾沛主编,外科护理学(二),全国高等教学自学考试[M],200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80
[关键词]国际会议;选址因素;重要性分析;感知差异;北京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交流平台的会议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近年来,由于亚太地区的经济崛起与快速发展,以及各国政府的支持,亚洲地区会议产业的增幅显著。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亚洲举办国际会议的次数仅排在欧洲之后,亚洲市场吸引力的提升使欧洲市场的占有率略有下降。
近几年来,中国的会议产业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已迅速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北京市政府对会议产业十分重视,在2011年5月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亚洲会展之都。然而,新加坡、首尔和香港等城市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是发展会议产业的重要命题。由于与会者通常不参与会议举办地的选择,会议组织方在会议选址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会议组织方在选择国际会议举办地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对目的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综述有关会展的中外文献基础上,以会展产业中的会议作为研究范围,总结国际会议目的地的选址因素,并且以北京为研究个案进行调研,从时间和举办主体两个维度分析国际会议组织方对会议选址因素的感知差异,为北京的会议产业提供切实可循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为:(1)总结国际会议的选址因素;(2)分析国际会议组织方对选址因素的重要性感知;(3)比较分析国际会议选址因素在不同年份的差异;(4)比较分析两类国际会议组织方对选址因素的感知差异。
2 文献综述
2.1 国际会议选址的利益相关者:与会者、组织方与举办地
目前而言,关于国际会议的研究主要分为三方面:与会者、组织方与举办地。国外学者们多关注影响与会者决策的因素,与会者需求及满意度等方面的研究;举办地的研究多涉及城市形象建设、目的地营销、竞争力分析,以及会议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尤其对新加坡、韩国等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而言,除对城市的积极影响外,会议的举办对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促进作用;组织方的决策行为和对会议选址因素的感知也是会议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国内学者对会议的研究多集中于产业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以北京为案例的研究比较多,学者通过比较分析、SWOT定性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北京会议产业具有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合理、城市辐射力强、政府高度重视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场馆设施落后、管理体制滞后、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及市场环境不够完善等弊端。国内学者还将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各城市会议产业的竞争优势。
2.2 国际会议选址的关键因素
关于国际会议的选址因素,学界已有较多研究。内容上,会议选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影响因子的总结;方法上,多为实证研究,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判断法。从1976年方廷(Fortin)最早提出会议目的地的一系列选址因素以来,不少学者都对此做了积极的探索。学者们基本认同的会议选址主要影响因素有:目的地可达性、地方支持、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会议场地及酒店)、服务质量、价格水平、市场宣传效果、目的地形象及吸引物等。戈和张(Go & Zhang)以北京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国际会议目的地的选址因素主要为价格、会议和住宿设施的质量与可选择性、目的地的吸引力及可进入性、旅游吸引力、治安和本地居民的友善度等,分析了北京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的弊端及问题,建议北京的会议产业发展应在政府支持、会议人才及管理、会议产品及价格等方面有所改进。陈(Chen)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台湾举办国际会议的选址因素,认为会议设施和目的地基础设施最为重要。克劳奇和洛维尔(Crouch &Louviere)总结了航班的便捷性、基础设施、住宿价格是会议组织方主要考虑的因素。
通过对14篇有关国际会议选址因素的国外文献进行综述,本文依据因素出现的频次,分别对各因素进行了排序(表1),出现频率高于5次的国际会议选址因素有17个,这些因素都是国际会议组织者关注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会议目的地的选址因素,进一步对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但多以国内会议市场为研究范围。徐洁将其分为三大层:会议核心产业层、会议支持产业层、城市环境层。陈晓静以上海为例分析了会议目的地选择标准中,会议室设施和饭店服务质量最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国际会议组织方选择举办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基础设施、会议设施、服务质量等。国外学者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多为美国的城市,缺乏对亚洲城市,尤其是北京的关注。因此,本文基于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的借鉴,以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对国际会议的选址因素进行总结。国内的研究多以国内会议市场为研究范围,重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对比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但缺少对国际会议市场的重视。本文则基于国际视角,补充对国际会议市场的认知。此外,国内学者多以“会展”涵盖会议和展览两部分,而会议与展览在目的地选址要素、设施要求、与会动机等方面有较多差异,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于国际会议,使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
3 研究方法
在中外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研究总结了国际会议目的地的选址因素(表1),其中,有17个选址因素在14篇文献中被多次提及。通过对国家会议中心、中青旅(北京)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大地风景国际咨询集团、英联企划(EliteConsultancy)、迈氏会展(MCI Group)、艾博思川力有限公司(APAX Event Management)等10个国际会议组织方的深入访谈,本文初步确立了23项国际会议选址因素(图1)。通过访谈更新了一些因素,除了以上17个选址因素以外,对于北京举办国际会议,政府支持、国际会议申请流程的便捷性、举办国际会议的经验、入境签证便捷性、媒体宣传作用和本地人外语水平等6个选址因素同样受到国际会议组织方的关注。
基于23项国际会议选址因素的确定,本研究对国际会议组织方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国际会议组织方选择北京作为国际会议举办地的各选址因素的重要性测量,基于李克特量表。第二部分是组织方对北京的各选址因素的表现打分,同样基于李克特量表。第三部分是了解国际会议组织方的基本信息。考虑到调研对象的国际性,本研究分别制定了中文和英文版的调查问卷。开展主体调研前,于2012年7月1日分别进行了20份问卷的预调研,基于初测结果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相应改动。调查问卷被制作为电子版,被访者通过链接地址即可作答,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2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5.2%,相比之前的相关研究,此回收率较令人满意。
本研究首先采用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描述性分析,测度国际组织方对选址因素重要性的感知程度。其次对选址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将重要性排序与1997年以北京为案例地的研究结果进行序列相关分析,探究15年间国际会议目的地选址因素重要性的变化。此外,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类会议组织方对选址要素重要性的感知差异。
4 研究分析
在回收的226份有效问卷中,114个国际会议组织方在北京已经举办过国际会议,其余112个没有在北京举办过。79.65%的问卷填写人都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且具有较多的从业经验,从事会展专业在5年以上的占56.64%,82.74%的问卷填写人每年举办或参与组织国际会议2次以上,26~30岁以及31~40岁两个年龄段所占比例为63.72%。问卷为随机发放,76.11%的问卷填写人所属的协会或企业不在北京,部分是国外的会议组织方。分析数据汇集了中外会议组织方的多方观点,使研究结果更具可信度。
4.1 国际会议组织方对选址因素重要性的感知
为了反映国际会议组织方对选址因素重要性的感知,本研究测量了23个选址因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按照平均值的排名先后显示测量结果。
由图1可知,北京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的选址因素的平均得分在2.75到4.36之间,被访者对选址因素重要性的感知度较高,介于重要和非常重要之间。23个选址因素的标准差皆小于1.15,表示被访的国际会议组织方意见和态度上的偏差较小。平均得分高于4的因素共10项,国际会议组织方在考虑会议举办地时,优先考虑的是会议场地的服务质量与设施质量,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国际会议的举办水准。另外,举办地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会议产业的专业人才、目的地可进入性和国际会议申请流程的便捷性,为会议的顺利举办提供支持,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举办国际会议的目的在于拓展市场、为协会吸纳会员、增强国际影响力等,因此,目的地的研究和发展合作机会、城市对与会者的吸引力比较重要。
相比之下,旅游吸引力、气候、航班费用以及本地人外语水平被认为是不太重要的因素。会议组织方更多关注于会议举办的效果,而以上4个选址因素对举办国际会议的影响较小,更多的是会议参与者考虑的范畴。
4.2 相同选址因素在不同时期的感知差异
在国外文献中,对北京会议产业的研究极少,1997年戈和张对北京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的选址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而且此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与本文相同,在学界的影响力较大(被引用数152,期刊影响因子1.579),故本文选择该文献的研究结论与本研究的成果进行差异分析。随着北京的城市发展,原有的选址因素重要性有了变化,国际会议的举办具有新的特征,所以本文新增7项选址因素:基础设施质量、国际会议申请流程的便捷性、研究和合作发展机会、政府支持、入境签证便捷性、媒体宣传作用以及航班费用。排除了不同项之后,本文将剩余相同的16项选址因素与1997年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会议场地的服务质量由原有的第12位上升为第1位,变化差额为11,随着城市对硬件设施建设的重视,各地的会议设施逐渐完善,而服务质量的提升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15年来,交通快速发展,公路、高速铁路、水运、航空等多元化的出行方式,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因此,目的地可进入性的重要度有所下降,由原有的第1位下降到第5位。随着世界各地对城市形象的逐渐重视,以及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北京的国际形象得到充分提升,对于北京举办国际会议,“城市形象”的重要度上升至第8位。原有研究中会议场地、酒店可选择性的重要性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4位,随着近些年会议场馆、高星级酒店的大量建设,会议场地、酒店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其重要性略有下降。正如统计数字所示,1996年北京星级酒店的数量为285家,2010年数量为729家,增长了近3倍。据图2可知,另外一个重要性变化较大的选址因素是举办会议的相关费用,随着国际会议影响力的提升,举办会议的经济来源更加多元化,更多的赞助商资助大型国际会议的举办,举办国际会议的相关费用不再是组织方考虑的重要因素。从感知差异分析也可知,旅游吸引力、气候和本地人外语水平3项选址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没有变化,分别列于第14、第15以及第16位。
4.3 不同会议组织方对选址因素重要性的感知差异
在本研究的调查过程中,填写问卷的受访者包括已经和没有在北京举办过国际会议的组织方,两组数据的样本量分别为114和112(表2)。他们对选址因素的重要性感知基本相似,在“研究和发展合作机会”以及“酒店住宿的可选择性”出现了明显差异。在北京举办过国际会议的组织方比没有举办过的对“研究和发展合作机会”的认知度更高,北京具有广泛的消费市场以及合作机会,这是北京的竞争力及优势。此外,“酒店住宿的可选择性”的感知差异也较为显著,北京具有国内最多的高星级酒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数量与质量上的需求,这也是吸引国际会议组织方选择北京的重要原因。
此外,根据表现均值差可知,已经在北京举办过国际会议的组织方对北京的评价普遍高于没有来过的,说明北京的目的地营销有待提升,以树立更好的会展之都的形象。在国际会议申请流程的便捷性、政府支持两项选址因素的表现打分上,举办过的远低于没有举办过的,因此北京应当提升国际会议申请流程的便捷性,并争取更多的政府支持。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23个国际会议选址因素的重要性分析,北京为建设会展之都,应当重视会议场地的服务质量、基础设施、会议设施、政治与社会稳定、举办会议的专业人才等5个最重要的会议选址因素,并且充分利用市场广阔、合作机遇多、高星级酒店集中的优势。与1997年的研究结论相比,选址因素的重要性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会议组织方更加重视城市举办国际会议的软实力,如服务质量、会展专业人才以及城市形象等。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加强城市硬件设施的建设,新增了大量高品质的会议场馆和酒店,因此,城市之间会议场地及酒店可选择性方面的差异不大,而竞争核心在于无形实力的比较。为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北京应当不断提升会议服务的规范化,加强会议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建设城市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并为会议组织方提供更多支持。尤其应当加强专业组织机构的建设,以及优化国际会议审批手续,审批中人为因素过多、周期过长也是国际会议组织方不选择北京作为会议举办地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北京举办过国际会议的组织方比没有举办过的对北京的评价更高,说明北京的目的地营销有待提高,以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
一、 毕业会考的必要性、可行性
1 毕业会考作为毕业资格的考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地理课是我国初中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但由于地理教育价值未能被正确认识,导致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歧视,认为地理是“副科”“豆芽科”,对地理教育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关于地理教育价值,《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地理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这是因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地理课程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当今世界三大问题,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迫使我们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们应树立这种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而这正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可见,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应是立体的,多方面的。学校也将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主要方向。学校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加以培养教育。如果在保证学生的文化知识达到毕业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发掘他们的智力潜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使之达到更为优秀,以适应未来的需要,似乎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
2 毕业会考作为毕业资格的考试,其基本标准是教学的最低标准,内容为必修课的内容。应该说凡是具备了必要的办学条件,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符合要求,教学管理工作正常的学校,学生们通过努力就能够达到合格的水平,尤其是那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思想端正,学校管理严格,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质量较高,素质教育成效显著的学校,文化知识的覆盖面已超过了会考的要求。
3 毕业会考,无论怎样也没有脱离开考试。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国的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升学的激励机制仍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和学的主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考不但没能将学生从紧张的学习气氛中解脱出来,反而使他们的考试又平添了许多。如果是为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设立的初中毕业会考制度,其实施的结果对于素质较全面的学生来讲未必符合这个初衷。而现在社会又是一个功利社会,如果不考,开设的小学科可能成为一种摆设,或者上课要么学生不听要么教师应付了事。而从日常的教育中学生们懂得,只要考,就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做事认真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二、 毕业会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复习课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使每节复习课不仅
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活动”从而不断提高
复习课的效率。地理复习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划、圈――“预习预热法”:认真学习、研究《2009年初中毕业会考地理考试标准》,并发放给学生。其会考内容应分为以下五个板块: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经纬线、经纬度和地球的运动;世界海陆分布大势;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四大分区地理;黄土高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上课之前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知识点或自已编写复习资料。要求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要求做到读、划、圈并行,以加深印象。
第二步,书理、指图讲解――“思维描图法”对学生前一天勾画的知识点书理出知识结构。并针对学生容易妄记的问题以问答式过一遍;针对概念不清,不易理解的地理原理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点拔。这一阶段要充分利用挂图、板图。设及地理名词的分布要落实在图上,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分析要绘出板图或制作课件――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地理事物具体的空间轮廓。这样使地理概念和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更清楚、更明白,使地图知识更牢固。
第三步,填、写结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前两步的复习,在掌握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
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 意识 重要性 日本 中国
20世纪70年代,我们的邻国日本还是一个公害大国,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包括大气污染、噪音、水质污染在内的七大典型公害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爆发在熊本县水俣湾的水俣病就是公害带给人类的一个典型灾难。正是由于这场灾难,日本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高度重视,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公害对策规制法,对造成严重公害的元凶物质排放实行严格管控。政府关闭了工厂,通过司法程序,有关受害者获得了污染企业和政府贷款的赔偿。对于这片被污染的海域,政府进行了大规模填海埋污工程,不让一条被污染的死鱼漂到临近海域,还专门投资建立了永久性水俣病纪念馆,对全国青少年进行世代环保警示教育。如今的水俣市,鸟语花香,天水一色,看不出一点曾受污染之害的印记。可以这样说,在短短的数年之内,日本已经完成了从循环型经济向循环型社会的转变,循环型社会的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这个国家、社会以及民众的内心之中。
一、循环经济的分类
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循环经济覆盖所有的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例如,一个家庭乃至整栋办公大楼的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企业的节约降耗、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等,都属于广义的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则是通过废物资源化来发展经济,相当于“废物经济”、“垃圾经济”范畴。我国要推进的循环经济,不应属于狭义的循环经济范畴。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在飞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有过度生产、过度浪费、过度破坏环境平衡的做法,否则将面临巨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灾难,我们力求通过建立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全民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二、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
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2008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2010年即将举行上海世博会。而且近几年也出现了与上个世纪日本类似的公害污染现象,比如太湖流域蓝藻污染等,所有的一切和30年前的日本都很相似。为了不重蹈覆辙,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治理环境,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在中国,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例如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杜绝工业“三废”;从1994年国家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剧增,伴随经济的高度增长,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发展中国家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国的废弃物排放量年均11亿吨,含有害物质(重金属等)的产业废弃物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防止环境污染、构建循环型经济结构需要引起各级领导和国民的重视,如果以牺牲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将面临巨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灾难。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根据地区差异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比如《关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可再生垃圾资源管理的通告》等,但是经过多年努力,垃圾分类工作几乎没有进展,公共垃圾箱每年在更新,但是很少有人做到垃圾分类投放,高成本打造的分类垃圾箱根本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另外,由于制造业的转移,工业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特别是小化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经到了难以治理的地步。如何合理处理废弃物,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如何加快推进和构筑循环型经济社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当务之急。所以,树立正确的循环经济意识,从全社会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能够做到的做起,逐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当前重中之重。
三、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应该积极引进日本及欧洲先进国家的经验
在日本以及欧洲许多国家,垃圾分类对于每个家庭来讲是很自然的事,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日本东京都各区都设有再循环中心,人们可以在那里交换有关闲置物品的信息、再生家具的展示和销售,还有闲置物品的委托销售。东京都的垃圾资源回收分为统一回收、分类回收、定点回收,一些地区,居民主动地收集废纸、旧布制品、易拉罐等资源,然后交给资源回收商;所有地区的垃圾收集均采用分类收集,即收集时分成可燃烧、不可燃烧、大件垃圾及可回收利用资源。每天清晨各家各户将垃圾分成可燃烧垃圾与不可燃烧垃圾,在指定的时间,用塑料容器或不同颜色的半透明的垃圾袋装好后放置到指定的垃圾点。如果有错扔的垃圾,垃圾清理车不会带走,就会有热心居民根据袋内垃圾的信息将垃圾送回或暂时存放到某处,等待正确投放时间。关于大型家电的报废处理,依据的是2001年4月实施的日本家电再循环法,大型家电产品交由出售该产品的零售商或换购新品的零售商处理,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支付收集、搬运费与再循环费。在东京都23区,他们将所有垃圾分为城市垃圾和工业垃圾。工业垃圾是指法令规定的20个门类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而城市垃圾则覆盖了除工业垃圾之外的所有垃圾,包括家庭生活垃圾、企事业单位办公垃圾、饭店及食品行业产生的垃圾等,各类垃圾均作了详细的处理规定,人们也积极地遵守和维护这些制度。所有一切既体现出了岛国居民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也体现了日本国民本身具备了一定的素质。为了抑制天然资源消耗和能够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的产生,日本人已经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节约、节能意识随处可见,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将“3R”付诸实践,减少垃圾排放,珍惜有限资源。
四、在中国要迅速发展循环经济重在改变人们的意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