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的记叙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记叙文;细节描写;语文教学
记叙文的本质特征是故事性,它是通过叙述故事来实现表情达意的文体形式。要写好记叙文,我们的学生都应深入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努力讲好自己身边的故事,让自己当好学习和生活中的“故事大王”,让身边的平凡故事更好地展现学习和生活的激情与感动。讲好自己的故事,也就离写出好文章不太远了。
一、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的现状
1.应付考试。
在初中写作实践教学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讲到记叙文时,首先强调学生的文章必须能够清晰地体现出六要素。然后并逐一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指出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在这样默守陈规的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灵感被局限在“六要素之格子”中,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2.写作训练目标缺乏序列。
在实际的教学指导中,记叙文写作目标缺乏序列性的训练。而且作为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没有具体化,初中语文教科书以及写作参考资料也较少涉及相关内容。在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目标意识,难以发掘学生记叙文写作的特殊性。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1.自编写作教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很多老师尝试着自编写作教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初中一年级的作文训练注重的是记叙文,那么作文教学就应该围绕记叙文六要素、记叙顺序、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专项的写作指导与训练,分成几个训练点,设计每个训练点的训练板块。这样设计教材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
2.激l学生写作情感。
长期以来,记叙文教学总是忽视构成记叙文的"“形象”要素,只关注语言和思想,使学生从对语言的理解中得出一个干巴巴的结论。由于初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还不够成熟,情感易简单化,所以应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立意的训练。记叙文教学的关键就是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推敲、感悟,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能运用恰当的修辞和写作手法,把材料贯穿起来。文章的写作,本身应该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任何僵化的东西都是文之大忌。课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丰富学生写作能力的养料,如初中《济南的冬天》《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等课文,对人物、景物的描写都非常生动细致,在写作课上教师应让同学们再一次细细体味,学会运用,使学生笔下所表达的内容也能形象生动、准确。学生写熟悉的东西并不困难,因此在平时应培养学生多关心周围的人、事、物,多看看,用心看,还要用心想。作文教学不能只见文,不见人。只见文,就会以文论高低,见到不顺眼的,就会埋怨、责备,甚至于不屑一顾,放置不管。见到人,就会有爱惜之心,就会有千方百计教好的智慧与责任。不断鼓励,不断加温,学生的心就热起来,对写作有了感情。对作文有了感情,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3.制“故事情节”,精巧设计。
说生活故事,写好记叙文,同样也需要精于设计故事情节。优秀的记叙文中,精致巧妙的故事构思、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总是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许多名家名作都将巧妙的构思寓于故事的情节铺展过程中,如灵活利用象征手法、过渡言志、以物喻人、以景抒情等文学表现用法,精致安排文章体裁和各部分的详略布置,还运用点题、呼应、衔接、遣词造句等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在故事情节的矛盾运动中配以精致的语言文字和有效的写作技巧,从而写出了生动真切、有滋有味的好文章。
4.提高写作评价质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进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评讲”的模式,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教师自身存在的一些原因,传统的作文评改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写的资格,没有改的资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董承理先生认为“作文批改也应承担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写作兴趣、成就意识、成功意识的任务。”他提出应该采取“互批自改,推优互评”的作文评价方式。“马正平教授在《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一书中也为我们介绍了三种“作文批改的激励机制”,“批改验收法”、“写批后感法”、“评文竞赛法”。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将多媒体技术与作文评改相结合的方法,即学生写好作文后,由教师浏览,并按照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典型问题的几篇文章,将其复印在胶片上投影在荧屏上,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
当前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语文教师的努力下,各种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和教材角度出发,还要从自身出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以传统教材为主的前提下,将其与自编教材紧密结合。将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与专项记叙文写作训练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模式,真正将记叙文写作演变为真正的“快乐写作”。
参考文献:
第一要看试题所提供的话题最适合写哪种文体。
第二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记叙文,擅长抽象思维的考生可选议论文,想写杂文的考生则要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功底。
第三要考虑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如写议论文,就要看有没有相关的理论和事实论据;如写记叙文,就要看有没有相关的、连贯的、有趣的生活故事;如写说明文,就要看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如写散文,就要看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基础等。
符合文体要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设定的文体要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都规定“文体自选”,是为了让每个考生尽可能地释放自己的写作潜能,以体现高考的公平性。但“文体自选”并不是对文体不做要求,考生选定了哪种文体,行文就要符合自己所选定的文体特点。
现在很多考生不愿(其实是不会)写规范的议论文。写议论文,一是通篇要有清晰严谨的逻辑轨迹,比如阐释类议论文的一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评论类议论文的一般思路是“设靶子―析根源―明实质―给对策”;二是要学会具体分析问题,如解说观点、解剖事例、阐释名言、追问原因、归纳演绎等。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成才
义务教育发展到现今的阶段,各界对于基础学科的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但要塑造单一学科专才,更要培养出多学科通才。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具体到初中语文中记叙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总结出系统的教学理论,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法,辅助以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得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能做到规范化同时又灵活多变。最终,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淀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成才。
记叙文是记录人物的人生经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抒情、议论、说明和描写等表达方式为次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的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它的特点是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的叙述,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来描绘和表达作者某一时刻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而阅读者在对文中人、事件、物体的了解过程中可以从侧面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
现代的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打造知识丰富的专业人才,又要把眼光拓展到语文教育对于其他学科教育以及学生未来深层次发展上。目光短浅不符合语文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更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注重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记叙文必不可少地成为这个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读写的融合,使学生的两种能力互为砥砺,又互相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全面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苏教版语文教材注重文化、审美和时代感,将内容简约化、现代化、民族化,这样的指导思想遵循了新时代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那么关于记叙文教学的研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情景教学,提高学生感受能力
利用记叙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社会体验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生活风貌,给学生一个真实具体的印象,丰富想象力。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不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使得学生在以后面对生活时更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这种当事人的角度帮助学生打开了眼界,找到了自我提升的通道,会在语文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定时阅读,增强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性
阅读能培养学生语感、文字领悟能力。定时、定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转化为自身的一个素养。而教师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来保证阅读的顺利进行。阅读可以分为课上、课下,阅读材料的优劣决定着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不能受制于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发散性和自主性的思考,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毕竟同龄人对外界的认识有相同的基础,也更容易打成一片,能营造课上课下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种“大家庭”一样的亲切感。同样,也可以利用学生身上自强上进的本能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写作训练,拓宽学生宣泄情感的通道
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中的一个必备素质,在各种活动、社会体验、情景教学中都可以适当要求学生记叙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写给未来的信”“生活随笔”“活动实践报告”、“比赛纪事”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在潜移默化之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言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另外,对于语文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补充也能增加教学的丰富程度。比方说针对初中语文中的一些疑难字和成语,通过说文解字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十五个吊桶打水——打一成语,在学生踊跃回答后,询问其表述想法,教师公布正确答案之后可以讲述其中的典故,若能引申到本次课堂教课内容之中就再好不过了。这样,整堂课程的开始可能源于一个故事、一个笑话、一个谜语、一则消息,最终仍然回归到教学主旨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可以融入到记叙文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与记叙文读写技巧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技术的加入能够以全新的教学体验带给学生新鲜感,与此同时,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记叙文教学课件,以视听多种辅助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的记叙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热情地融入生活,观察生活当中的万事万物,这样能从学生内心深处凝结出一种感悟能力,增强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欲望,这与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参考文献:
[1]刘建东.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之谈[J].科教导刊,2010(2).
【关键词】策略性 记叙文 精致文笔
策略性知识是指个体根据所处的情境,有目的有意识地用来调节与控制其学习和思维过程的方法的知识。
学生记叙文的选材、立意、抒情和构思无不需要通过文笔表现出来,如果文笔苍白,纵有千般奇思妙想也会沦为夸夸其谈。所以策略性地教会学生习得精致文笔更是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必经之路。
一、积累精致动词和形容词
阅读和写作关系密不可分,这个道理众所周知。在大量的摘抄中,我们汲取着文字中丰富的语言素材。
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需要给学生提出更细微更富有针对性的策略性要求。比如我们班就提出品味、积累精致动词、形容词的要求。因为这两类词可以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所谓读着某段文字如临其境,多半是因为一些精致而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描绘出了生动真实的情境。
比如《甄帧分芯陀写罅棵杌娴梅浅O钢碌亩词、形容词:
我不置可否,伸手拔一支银簪子剔亮烛芯,轻轻吹去簪上挑出的闪着火星的烛灰;只怔了怔,微眯了双眼,仿佛突见了阳光般不能适应;月光忽然驻留在地上,嘴角浮起一缕浮光掠影的笑;忽的身子一旋,已被人拉住了手臂,一把扯上了岸;醺然冷幽的酒香;兜头兜脸地扔去;神情慵倦闲适;维持着淡而疏离的微笑;略点了点头;脚下不稳踉跄了几步;低眉一笑。
不断积累精致动词、形容词,学生作文中很多陈旧而平白的词汇便会慢慢地被置换掉。就像鱼缸换水一样,一根管子,引出浑浊,导入清澈。
慢慢地,大家认可了精致动词、形容词的表现力。
如:外公这一走,仿佛窃走了外婆的幸福,也抹去了这盆茉莉的花香。(李丹)
身边的一切声音却肆无忌惮地叫嚷着,毫不留情地刺入我的耳朵。我想逃,可是无处可逃。(徐炜杰)
二、熏陶诗意文风
有人说诗意文风太过阳春白雪,何必让所有人都去戴这顶过于高雅的礼帽?
其实不然,就譬如练字需从悬腕的毛笔字练起,只要这悬腕的功夫练好了,用其他笔写字时也就自然会有一股富有韧劲的笔锋相助。而练习诗意的文笔的目的也并非把所有同学培养成温婉的“林黛玉”。但不论何种风格的文风,运笔含情,格调清新练达都是首要的。
我选择优秀的诗词,让学生一边体味理解,一边将它们用散文的语言扩写出来。我将这种策略性方法美其名曰:把诗歌“散文化”。
比如:
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
旁有花团围簇,手持一壶清酒,于是清冷春月夜,我独斟独饮,唯独无亲密相知之人与我为伴。无奈仰头,怅然地举起杯盏,诚邀那同是形单影只的明月还有落寞的影子为伴,竟也凑足三人。可惜那明月却不懂饮酒之趣,那影子也只徒然地随我而动。这又如何?暂且就以月为伴,与影交友,衬着大好春先纵情欢乐吧!就让我酣畅淋漓地尽情舞蹈吧,影子也伴着我舞动婆娑。啊!清醒时相伴作乐可醉后只各自离散!但愿能永久地与之忘情地游乐作伴,再次相约于那高远的天边!(金杰)
三、指导细节描写
记叙文中细节描写的质量是决定记叙文品质的关键。文章于细微处见功底。在适当的地方,细枝末节的脉络中会显现作者情绪并触动读者悲喜。
所以这一板块的策略性目标是指导细节描写。下面是钱钟书《围城》中一段关于苏小姐的形象描写:
那个戴太阳眼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衣服极斯文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她去掉了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辱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帷幄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板瘦削,也许轮郭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
我们首先细细地品析一番:这段描绘,从苏小姐的穿戴、皮肤、眉眼、嘴唇等多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黑、白、红色彩的搭配,布料的材质,形容词、动词的选用,包括一些比喻等修辞的渗透,无不显现出作者对人物的些许反感情愫。
细细回味的过程中,大家明晰细节描写表现力。
四、培养比喻意识
策略性地培养比喻意识,能够化枯燥为生动,让平白的文笔华丽转身。
一、抓细节
“于细小处见真情”揭示了细节在表达感情方面事半功倍的作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擅长在细节上作文章。例如“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祭妹文》袁枚)兄妹儿时奋臂共捉蟋蟀的快乐细节和如今天人永隔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袁枚对妹妹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感怀。再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动作细节,把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已过半的烦躁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李清照)闺中少女的天真、俏皮、羞怯、活泼以及对未来夫婿的心仪之情,尽在“青梅嗅”这一细节描写之中。
二、发议论
记叙文长于叙事,但若综合运用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则能使记叙文锦上添花,特别是叙事后的适当议论,不但可以起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可以使读者有振聋发聩之感,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我妈像蚂蚁一样辛苦70多年,还在忙。别人看电视的时候,她站着;别人吃饭,她还站着。唤她坐是坐不下来的,人站着总能帮上别人一点忙。好像没人管自己的母亲叫蚂蚁,一般都讴歌为大山呀、江河什么的。我妈如蚁,没时间抬头看天,只在忙。如果我妈是一只鸟,一定从窗户飞出飞入无数次,把所有好东西拿回来给自己的儿女,不管飞多远。家是碗,母亲是碗里的清水。人们只看到碗,看不见里边的清水。(《我妈如蚁》鲍尔吉・原野)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议论不但写出了“我妈”为了自己的儿女像蚂蚁一样不辞劳苦、只顾忙碌的高尚品质,而且由“我妈”推及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以恰当的比喻,讴歌了母亲任劳任怨,为家庭甘愿奉献一切,而又不被人注意,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怀。这句议论在点题的同时,也引起了读者思考:我注意到碗里的水了吗?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与地坛》史铁生)最后一句的议论既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又透露出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得以向纵深发展,更加刻骨铭心。
三、借景物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是诗歌的写作技巧,也是记叙文情感抒发的法宝。在记叙文中,景物就像无声的语言,是传达作者主观感情的最佳载体。例如,“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秋天的回忆》史铁生)烂漫的秋菊有傲霜的气节,不但让“我”体悟到生命应该坚强这一真理,而且更蕴藏着母亲的叮咛:即使历尽艰险也要坚强的活下去!“恩师大人,朕于先帝前元七年,师从先生,至今八年有余。先生接诏时,朕正站在昔日的太子学舍之前,为先生送别!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宦海浮沉,世事难测,唯讲堂犹在,青松翠然。朝中熙熙,多为利来,宫中攘攘,多为利往。”(《汉武大帝》)“唯讲堂犹在,青松翠然”短短几个字以景物渲染出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悲伤情绪,武帝对太傅卫绾的留恋之情也如淙淙之水流淌于其间,令人喟然。
四、引诗文
在文章中恰当引用和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更可以使文章在表达感情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写关于母爱的文章可以引用“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蓼莪》)以此来抒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的情怀;也可以引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荷叶母亲》冰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可以引用“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来表达对亲人的想念之情;也可以引用“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以引用“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赞扬友情的珍贵;也可以引用“友谊,好比一瓶酒,封存的时间越长,价值则越高;而一旦启封,还够一个酒鬼滥饮一次”(梁晓声)讴歌友谊的真挚。
五、直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