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秋景的作文

描写秋景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秋景的作文

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第1篇

她给高粱抹红了“脸蛋”;给玉米穿上了桔红色的“裙子”;给稻谷穿上了金色的“西装”。一阵阵秋风吹来,稻谷连忙弯下了身子,像在给秋姑娘致谢。

秋姑娘来到了森林里,一片片黄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只有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绿的,他们挺直了身体,威武地站在山坡上。

秋姑娘又来到了果园里。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紫里透红的大葡萄,它们相互掩映着自己的身体,太阳出来了,照射在葡萄上就像一颗颗透明的紫色宝石。桔树上,一个个金黄色的桔子,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咬一口。假如你剥开桔皮,你就可以看见一瓣瓣桔子就像一弯弯亏月时的月亮,晶莹剔透。

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第2篇

为使学生的文章有美妙的开头,笔者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加强读写训练,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开头的技巧,使作文的开头能先声夺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的水平。

一、学会描写引用法,使“凤头秀美漂亮”

所谓描写引用法,就是通过描写和引用名言警句、诗文,运用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文章的开头装饰得更美一些,使人感到文采飞扬、意境高远,吸引和感染读者。

如《春》一文的开头就展开了景物描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尽管是概括描写,但作者通过对初春的山、水、太阳等的描写已经把读者带入了一幅阳光照射下秀美的山水图之中,融入对春的“盼、来、近”等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中,给读者以美丽和愉悦的享受。

我在引导学生初步赏析这些课文开头的秀丽、高远之美后,让学生进行仿写。有学生在题为“秋天的美”的作文中是这样开篇的:多少文人雅士感叹过春之美。提起这些,便让人想起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人又因夏而欣喜若狂,让人想起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有多少人想去那冰冻数尺的北极,每当此时,便让人有“独钓寒江雪”的梦想。而我一个15岁的青少年却更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并要大声赞美秋天的美。该学生巧妙地引用了古代诗人赞美四季之景的精湛诗句,并在对比中突出秋景之美,使人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

二、学会开门见山法,以“首句标其目”

这里的“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以比喻开头就像开门一样,就能从打开的门中看见远处的山峰。意即文章的开头就切题,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绕圈子,直奔文章的中心,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使用这种方法,能一下子引出文章的中心问题或主旨。

如《背影》一课,开篇就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朴素的叙述之中蕴含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同时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再如《白杨礼赞》开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树,可作者开篇就说“实在不平凡”,既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的感情,又吸引着读者:因何而赞?使读者带着赞美白杨树的感情急不可耐地往下读,从而了解全文要写的内容。这种开门见山之效真是妙不可言。

在学生初步赏析到这些课文“首句标其目”之效后,我就激发学生也来露一手。结果有学生在《欢乐的元宵节》中有这样的开头:哇噻!期盼已久的元宵节终于到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个个主动请缨,参加家庭元宵庆贺活动。这样开门见山,既直接点题,又总领全文,还为欢乐的节日奠下祥和、快乐的基调。

三、学会排比反复法,使“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即在文章的开篇就运用排比、反复等方法,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震撼读者的心灵。

如《送你一束转基因花》一文的开头:“百合花代表纯洁,康乃馨代表温情,非洲菊代表支持,红玫瑰代表浓浓爱意……”既有力地说明了各种花草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又激起读者对花草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水到渠成地将读者带入到转基因花的世界。

学生赏析这些课文,感受到了“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之艺术效果后,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自己来“秀”一手,结果写的文章开头精彩纷呈。如有学生写的《我的语文老师》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美丽的梦,五彩斑斓;有人说,人生像一首歌,有宁静也有激越,我说……”再如学生作文《与压力同行》:“出生时,生存是一种压力;小时候,长大是一种压力;现在,责任是一种压力;未来创业更是一种压力!”这些比喻、排比式的开头,语言优美、句式整齐,又有破竹之气势,催人奋进。

四、学会设置悬念法,达“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之效

“设置悬念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产生一睹为快之感,同时还可使文章更加曲折,显现布局之美。

如《草》一文的开头:“二班长杨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着,回想着,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里。”读到这样的开头,读者必然要问:“二班长杨光是谁?”“怎么会昏迷的?”“又为什么会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呢?”这一系列疑问必然会促使读者一气呵成地读完整个故事。

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第3篇

教材本身就是教学的范式,是教师进行写作教学和学生进行写作的有效依据和参照。有些文章语言优美,如锦绣绸缎;有些文章选材丰富、详略得当;有些文章结构严谨、思想深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用文本资源,就可以让学生学到写作技巧,并能举一反三,提高写作水平。

一、 巧教文本,妙学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恰当的环境描写可使文章顿时生彩,是我们作文获取高分的亮点。在阅读教学中,作家精彩的景物描写,我们要细心地品味鉴赏。

1. 精确用词,用景烘托人物心情。《故乡》开篇描写“我”渐近故乡时在船上的所见。那“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色,“呜呜”的冷风,“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活画出一幅死寂般的故乡冬景图。作者用这些语句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以烘托“我”当时的悲凉心情。

2. 多个角度,用景推动故事发展。《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景物描写,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从不同角度突出烈日之“烈”、暴雨之“暴”。为何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景物环境呢?老舍先生说:“假若我能把这些细琐的遭遇写出来,我的主角便必定能成为一个最真确的人,不但吃的苦,喝的苦,连一阵风,一场雨,也给他的神经以无情的苦刑。”由烈日到暴雨,这骤变的天气,渲染了气氛,显现了人物遭遇,推动故事的发展,不禁使人联想到祥子后来可悲的命运。

3. 多种方法,使景具体生动可感。

(1) 善用修辞,形象展现景物特征。《紫藤萝瀑布》运用比喻把盛开的紫藤萝比作“一条瀑布”;“”“推”“挤”等运用拟人手法状写花串、花朵的活泼热闹,写出花强烈旺盛的生命力。

(2) 五官结合,具体描摹景物特征。如《春》一文,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3) 顺序合理,呈现景物有条不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的描绘: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先写春夏秋景,最后写冬景;又由静景而动景;写静景,由低写到高;写动景,由高写到低。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教学这些文章时,让学生去品味这些技巧,并在自己的作文中试着去运用,既增强了作文语言的美感,又增强了作文的表现力。

二、巧教文本,妙学人物描写

叙事写人的文章中,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生动、细腻的描写可以成为获取高分的法宝。教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于运用各种手段,鲜明地突出人物的个性。我们在教文本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习作家刻画人物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1. 直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和范进、《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这些人物让读者过目不忘,在于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极富表现力,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让读者如见其人。写人就要写出“这一个”的独特个性,人物才会显得活,显得真。

2. 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故乡》一文运用对比手法,将二十年前后的闰土、杨二嫂进行对比。闰土由儿时勇敢活泼的“小英雄”变成麻木、愚昧、无知的“木偶人”;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 杨二嫂变成了尖酸刻薄、爱贪小便宜的“圆规”,通过他们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有力表现了文章主题。

3. 先抑后扬,突出人物特点。《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刻画了长妈妈的人物形象。作者开始对长妈妈是“不大佩服”“不耐烦”,充满了贬义色彩,后来对长妈妈充满“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极有层次地由小到大,步步递进,先抑后扬,抓住特征出色地描写人物,使长妈妈形象更加感人。

在教学课文后,我们可要求学生模仿作家的写法,选择身边一个熟悉的人物,多角度地刻画人物形象,塑造出真实、丰满,具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

三、 巧教文本,妙学谋篇布局

古代文章家认为“章有章法”,认真按章法办事,能使文章“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章”就是谋篇布局的方法。谋篇布局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主题的统帅下,把表现主题的有关材料进行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展开,怎么过渡,怎么结尾,有条不紊地组成完整的篇章。许多学生写作时,打不开思路,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以教材为例,看看作家们的高超技法。

1. 选材真实,情感自然真挚。《背影》《幽径悲剧》《我的老师》《我的母亲》等,这些文章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小事,因为经历过,所以真实;因为感受过,所以真挚,这就是这些作品打动读者、历久不衰的原因。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素材必须来源于日常生活,只有写真的东西,才有真情实感,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2. 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在作品中设置悬念,既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了生动性和曲折性,又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枣核》以朋友索要枣核起笔,设下悬念。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加深悬念;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3. 一波三折,文章情节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才能吸引读者。《社戏》写“戏前波折”:波折一:叫不到船;波折二:不准和别人同去。正在此时,“忽然间”事情出现了转机: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一起去;转机三:“写包票”保证不出事。这样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4. 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无穷。文章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窗》这篇小说最后,作者以“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极为凝练的一句话,写躺着的病人梦寐以求,费尽心机的追寻结果,戛然而止,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文也是如此,巧妙的结尾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辞虽尽而意无穷,能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启发读者深入地思考问题,从中得到教育。

5. 详略得当,突出文章中心。要用几件事写一个人物,必须做到有主有从,详略得当。《我的老师》共写了七件事,前四件事主要突出了老师爱“我们”,后三件事表现了“我们”爱老师,详写了后两件事,有主有从,有效突出了文章中心。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体会材料安排的原则: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点材料,就应该详写,其余的便是次要材料,该略写。

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第4篇

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她)的意见认真改一改。

【习作指导】

暑去寒来,天气凉了,秋天到了。这时,你也许发现瓜果飘香,稻田金黄,大雁南飞,枫叶似霞,落叶缤纷……你也许看到报刊上多了些描绘秋天的图画和照片……你也许喜欢拿起画笔、相机,留下你喜欢的秋景……你也许陶醉其中,想说些什么。

是啊,秋风惬意,秋雨动听,秋色迷人,秋收丰硕,无不让人喜悦。选一幅或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秋天美图,写一写心中的秋天,和同伴一起分享秋天给你的乐趣——这就是本次习作的要求。

有了图,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

一要仔细观察。仔细看清选好的图片上有什么。一般都有人、景、物,所以要从这三方面看清图画。看人,抓住人物的外貌、衣着,看清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等;根据人物的动作、表情,看清他(她)在干什么。看景、看物,要特别注意图中的植物、动物、山水等,它们在秋天里的特征;还要把图中的景物和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系起来,了解图片的背景,如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环境,发生了什么事。

二要合理想象。一幅图是生活中的一个“定格”,是文章的重点,但还不是一件完整的事情。因此,我们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所做,大胆而合理地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如:让自己看到图上的云在飘移,羊在吃草,人在摘果;让自己听到图上的河在哗哗地流,鸟在啾啾地唱,人在哈哈地笑;让自己闻到图上花果诱人的香味……这样边观察边想象,才能让画面“动”起来,让人物“活”起来,才能在眼前浮现出内容丰富的情景,才能有思如泉涌的写作欲望,才能有写不完的话。

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注重积累,孕育写作情感

文章来源于生活,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

现实的语文教学,学生除了阅读教科书外,阅读课外书刊很少,他们参与的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也很少,见识少,视野受限,使他们在作文题材、立意、结构和语言表达技巧上无法创新,这也难怪学生写出一些改头换面的平庸文章。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帮他们走出“选材取材窄小”的天地,破“中心立意统一”之路,在感受丰富有趣的生活中,积累知识,孕育创作情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让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拓宽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我鼓励学生到校阅览室读童话、儿歌、优秀作文、科普知识等书籍,对自己感兴趣的名言警句、文章的篇段内容等摘于自己的本子上;我还在每节课前,让学生在两三分钟内,讲述一个短小精干的故事或学校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训练他们创作思维,语言表达效果。此外,通过这种学生举办故事会、诗歌比赛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敲开学生创作之门。

二、贴近生活,发展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自我表达”就是走出内心,吐肺腑之言。与人交流要以心换心,诚恳相待。这两点都以“真”为基调。“真”是写好作文的起跑线,也是作文的生命,写作文一定要倾注真情,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反之说空话、假话、吹牛话,就倒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不会有自己个性的作文。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主。如写记人的文章,可写某人的天真、幽默、爱唠叨、贪吃等。记事,学生可写快乐的事、讨厌的事、意外的事等。这样,能让个性不同,作文水平有差异的学生发挥其特长,化难为易,把真实的情感自然外露。

文教学要紧密贴近人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素材。为此,教师应有计划地、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直接面对大自然,触景生情,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表达的强烈欲望。如,在金秋季节里,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寻找秋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大自然中,湛蓝的天空白云飘移,田野里黄澄澄的麦子一望无垠,林中金叶纷纷飘落,鸟雀登枝高唱,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自然会有强烈的倾吐欲望。如果让学生写秋景,学生会把亲身感受倾注笔端。“秋风送金,人间喜。秋风是黄色的,吹得麦子一片金色;秋风是绿色的,吹得油菜绿如玉;秋风是红色的,吹得人们的脸儿红彤彤的......”这闪着个性情感的火花跃然纸上,自然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绪中表达了真情,同时他们的个性也得已充分的施展。

作文教学中,我还充分发现学生的写作特长,一旦有,及时给予激励,让个性作文火花闪现。一位学生写“鲜花献给谁”,这位学生把鲜花献给一名罪犯,希望罪犯重新做人。这种创作构思新颖、诱人,讲评时,教师给予学生表扬,以此拓宽学生选材的范围。对学生的作文,一些学生擅长人物肖像描写或景物描写,一些学生擅长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一些学生擅长在语言表达上的准确、逻辑等。我都对他们进行表扬,让个性作文张扬。

三、激励评价,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讲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着眼于人,关注学生个性和潜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做硬性的统一,标准因人而异。对优秀档次的学生讲评,重在观察、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上点拨,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其有更好的个性作文在现。对作文档次低的学生,讲评则在观察、字、词句等基础方面指导,希望他们增强信心,挖掘内在潜力,写出好文章。对于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富有个性的作文以及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教师都要给予其表扬,使他们尝到创作的甜头,更好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