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区支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生活必需品以及一些日常换洗衣服。
3、去那边,如果住学校,合伙买个小电扇,走时送给学校。记得给学校算水电费。
4、带些给孩子的礼物,文具、体育用品,书籍,书籍太重,可少量。
5、看你去支教的条件如何,如果当地照明不好,需电棒。
6、常见药品,如感冒药、发烧药、创口贴等。
关键词:偏远山区 互联网+ 信息话 支教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013-01
一、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的现状概述
在西部支教毕业在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强调:“到艰苦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同时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回馈社会应该有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目前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总体调研有四个部分组成: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当地的经济状况。前三点是基础教育的必备组成要素,而后一点即地方的经济条件则是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直接因素。
1.学生流失率大。虽然这些年一直在实行“两基”工程,但失学现象仍然是较为严重。一方面自身基础条件差,来自于本身的家庭环境,学校老师也多次到家里拉回失学者,但还是有少数学生不久就又离开学校。毕竟家庭太贫困了,为了帮助解决家中的经济困难,很多学生在读完初中后(更有甚者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了。另一方面教育意识不高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读书无用,读书不如帮工打工的想法普遍存在。更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到达一定年龄后。即使暂时留在家中一些上学的孩子,由于年龄偏小,自控能力差,受到家长及邻居外出打工的影响,只看眼前,读书漫长远远不如打工的想法太多。
2.教师资源缺乏。教师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落后地区的师资短缺和滞后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由于师资的缺乏,所造成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一些学校拥有学生数百名,而教师数量仅仅为只有几名,而且这些老师中大多数都是临时请的代课教师,大多数都不具备教师资格证。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很多小学同年内都没有一个新教师到来,为了应对教师资源不足,有的学校采用复式班教学,将不同年级放在同一个教室里内,分时间差来授课。目前虽然有部分志愿者到山区学校去支教,但是信息闭塞,大多数志愿者想去而不知道去哪里的现象依然存在,贫困山区也不能及时把他们的需求信息共享出来。
3.教学资源缺乏。在落后的贫困地区,以前能有个上学的地方已算是很不错了,随着这几年国家加大对山区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已经建起了不少希望小学。但是因为在山区,人们居住的相对分散,往往还是有很多家庭离学校很远。而学校建在相对中心的位置,因此部分学生上学是极大的困难,所以针对地域划分来讲,所建设的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山区的孩子使用。另外一方面建立起来的学校,教学资源也并不齐全,虽然硬件基础设施完善,但是更多的缺乏信息化软件设备;电脑上课、学生亲手做实验、音体美课启发了学生的各种思维。而在山区,教室里除了课桌椅、黑板,其他设施都没有。所以在偏远贫困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更是处于零状态。
以上三点足以可见贫困山区教育现状的落后,如果不加以改变和改革的话,还必将落后下去。教育情况的好坏一般取决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既然暂时还无法改变落后地区的贫困状况,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互联网+”的思维来解决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的智慧教育思维模式
目前以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为载体,大多数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以微课、MOOC等为例,打造创新教育模式的态势已初步呈现。在实施“互联网+教育”战略中,教育行业正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智慧教育下实现动态分配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集中和优化管理的理念,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教育的各领域之中,利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的创新力和教学质量,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教育发展新形态。
三、基于“互联网+”的偏远山区智能化支教平台与传统教育的相融合
据最新数据统计,2015年全国90%以上偏远地区中小学已有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基于偏远山区“互联网+”的智能化支教平台让爱与教育再没有距离是我们的职责。采用目前先进VR技术,利用网络基础设备不断完善条件,搭建在线支教平台,将支教拓展为长期持续的教学补充,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让孩子们可以持续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宛如推开一扇窗,一个广阔的世界呈现在眼前。让热爱这份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可以随时在“互联网+”的智能化支教平台上实施在线教育,让一堂跨越近千公里的距离也可以在线“一对一”教学,基于偏远山区的智能化支教平台与传统教育融合,致力于在志愿者与支教地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网络等高科技的手段支持,将优质教育资源输入教育欠发达地区。动态的分配教学资源、师资信息,可以将爱与教育传至天涯海角。
四、结束语
农村公路建设,再创佳绩。该区全年完成总里程878公里,其中,通乡油路53.2公里,通村油(水泥)路428公里(其中水泥路191.2公里),通达路397公里,客运站点35个,总投资2.81亿元。
农村公路养护,责任到位。全年列养农村公路 2453公里,其中,区道246公里,乡道413.8公里,村道557公里,砂砾石路318公里,土路918.2公里,区、乡、村好路率达到80%以上。
农村公路管理,规范精细。榆阳区按照“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立足源头、长效治理”的总体要求,一是抓源头治超,二是抓道路运输治超,三是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客运、海事、公路建设等领域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交通运输安全,长效监管。按照“三关一监督”机制,榆阳区交通局落实运管所稽查人员60多名,常驻市区南、北站,对城区各重点路段所有经营车辆,严格进行“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专项整治。
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源自“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坚持做到: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拓宽社会筹资渠道。该局通过积极工作,广泛宣传动员,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年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1.41亿元,其中,通乡油路1.12亿元,通村公路3140万元。
强化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质量。该局明确要求各项目分管领导、技术员、监理、项目负责人严格践行一个“承诺”、两个“合同”和三个“责任书”。
黄庄职业高中品牌校建设项目的目的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石景山区教委绿色教育实验总体框架下,通过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石景山区教委、黄庄职业高中的合作,共同探索激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力的方法和措施,促进办学机制和模式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并使黄庄职高成为北京市中职教育的品牌学校。
黄庄职业高中是改革开放后北京市首批创办的职业学校之一,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建校三十年来,学校秉承“厚德、精技、励志、图强”的校训,逐步形成了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引企入校,在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层面开展校企合作,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铸产业化实训基地”的思路,建立了“科研、教学、实习、生产、经营、培训、服务”的一体化、多功能和高品位“一条龙”精品实训基地。学校在环境与校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然而,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扩张的现实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曾经充满活力的职业高中教育正在失去其生存空间并陷入发展困境。学校在办学规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出现了不适应社会及自身发展需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招生困难,生源出现结构多层次和不稳定的现象;第二,由于过于倚重学历教育而轻视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学校在满足社会的继续教育需求、服务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第三,多校址办学为学校资源共享、管理和教学组织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职业高中教育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上进行系统化的创新,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符合绿色教育的理念。
项目管理与运作
本项目分为三个子项目进行管理和运作。
子项目一:黄庄职业高中发展规划制定与学校领导干部领导力提升。
在石景山区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职成所、区教委和黄庄职高联合制定黄庄职高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规划体现绿色教育理念下的职业高中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创新,体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学校社会价值和现代学校制度理念,突出学校的品牌建设。项目内容还包括学校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培训和外地特色学校实地考察以及相关的发展咨询等活动。
子项目二:学校文化建设。
从激发教师、学生(学员)学习力和创造力的策略研究入手,探索绿色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发展目标与途径,促进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培育以创新和实践为核心的职业高中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梳理学校办学理念(如校训、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等),形成具有黄庄职高特色的校园文化。
子项目三: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
从研究职业高中专业和文化课程的特点入手,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和重构,从课程设计、配置、实施、监控和调整等多角度进行实践,建立学校自主发展特色课程的能力基础。课程开发核心小组在职成所的指导下,建立符合职业生涯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从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两方面,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创新能力,构建职业高中智慧的支点。以美容美发专业、旅游服务专业为重点,打造品牌专业、品牌课程和名师。
项目举措
在教育学部与石景山区教委绿色教育实验的总体框架下,项目于2010年启动。项目建立了“北师大+区教委+学校”的合作机制,在学校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主要举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与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在学校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如组织北师大师生和黄庄职高中层以上干部和教师代表,召开“绿色教育项目——学校内涵建设研讨会”,就“校园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内容进行研讨等。在学校的国家示范校申报工作中,共同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确定了“校企融合双主体,技能培养和德育双线并行”的“双体双线,三段阶梯”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内涵。项目关注校园文化特色建设,通过召开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研讨会等形式,完善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思路,修订办学文化标识,并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项目组通过SWOT分析、中层干部座谈会、教师代表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学校的整体发展状况,特别是教师和信息化工作等实际,为制定学校的多项发展规划提供了实证基础。项目引入ISO 9000国际质量标准对学校的工作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为学校教育建立可持续的教学质量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系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均进一步夯实了黄庄职业高中可持续化发展的基础。
第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项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工作部署,选择烹饪和金融等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试点。项目对两个专业的行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整体化的工作分析方法——“实践专家访谈会”,系统确定了既能满足企业工作需求,又能促进学生职业认知能力发展和“职业成熟”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性任务,即典型工作任务,并对菜点制作、资金管理等11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深入描述。这一以“设计导向”理念替代传统的“适应导向”理念的课程开发模式,充分践行了“关爱、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价值”的绿色教育思想。在此理念的指导下,项目组开发了金融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专业课程,撰写了相应的教学文件。课程改革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
第三,教师教学能力提高。项目组织开展了以“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为主题的公共基础课研究课活动,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在促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提高的同时,为公共基础课教师搭建了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如组织的公共课研究课展示中,由师大教师和教学副校长及教科研处、教务处、督导室和教研组负责人等共同听课和评课,通过对“公共基础课如何与专业相结合,为专业服务”问题的研讨,提高了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改意识。项目引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表”等工具,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教师教学行为他评等15类教学行为分析,分别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了调查。项目开展的说课比赛和“基于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的中职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等工作,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项目组织教师填写的《中职教师主观社会地位及职业认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及《中职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等问卷,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示范校申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基础。
项目取得的成效
项目采用引入先进理念和科学的工具,共同探索了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途径。由于采用了“科学伴随”等方法对创新活动进行设计,避免了很多职业教育和区域创新项目中存在的“学术无知”现象的发生。项目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及应用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第一,建立了符合职业成长规律、促进生涯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项目开发的新课程,把握了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符合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发展的逻辑规律,体现了“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人文主义技术观,践行了绿色教育思想。项目形成的一系列教学文件,如学习领域描述等,在功能、表达格式上与传统的教学材料有很大区别,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发展性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可作为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的示范性参考样本。
政治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一些逻辑性较强的政治理论,政治术语,名言,格语及结论组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点,不可能把政治科学好。所以笔者认为,在山区民族中学上好思想政治课,师生应三要。
一、要改变观念
虽然政治科的‘地位’不及语,数,外。在中考分数中所占比例也很低,不被人们看重。但政治教材中有许多理论,观点,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很值得师生细细品味。例如:人的情绪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青少年应怎样战胜挫折?青少年怎样选择朋友,才有益于自己进步?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等等。这些内容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用的。每个青少年将来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所以政治学科中的许多观点,理论,就是指导青少年怎样去适应将来的社会。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观点,重新审视政治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不要再把政治学科看成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东西。
二、要优化课堂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学生的成绩仍是师生的命根。就目前状况看,学生成天被语,数,外,理化压得抬不起头,平时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来看政治书,学生有时上政治课还在做主科的作业。学校一个星期只给政治教师两节课,时间就显得很金贵。所以政治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时间,一定要优化课堂,把课堂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优化课堂,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全心投入,乐此不疲,反之则放在一边不予理会。所以老师不能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运用幽默语言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全都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学生除认真听讲外,还要独立完成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老师每节课都要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自己看书,让他们消化所学的内容。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他们上完课就无所事事。
三、要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