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馒头的来历

馒头的来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馒头的来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馒头的来历

馒头的来历范文第1篇

在小巷的某一个角落,生活这一只流浪的狗,它以吃人们剩下的食物为生,每天都在巷口徘徊,希望能得到什么吃的,却常常只能引来一顿暴打和一声"晦气狗"的呵斥.

一个冬日的黄昏,老人骑着他那辆破旧的三轮车,"吱吱呀呀"地回到了家.他看见,一直骨瘦如柴的狗正蹲在他家门口.于是,老人进了家门,拿出两个馒头,他一个,狗一个,一人一狗,在寂静的黄昏中吃完了晚饭,老人拍拍狗的头:"好狗,常来吧!"

于是,狗,每天都会来到老人家门口,吃那个属于他的馒头;老人每天都会拿出两个馒头,等狗.狗风雨无阻地来,老人安静地等.平常的生活就这么继续下去.

天有不测风云,在老人八十岁生日的那天,他倒下了.狗等到的不是馒头,而是冰冷的遗体.

狗,跟着几个送葬的邻居,来到了目的,他看见,老人被埋进了昵图.狗,不解地叫了两声,可是没有人回答它.

馒头的来历范文第2篇

同学们都很好奇,纷纷上去看、摸、闻。我们发现这半个馒头除了硬硬的以外,没有任何变化,还是散发着淡淡的馒头香气。

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老师,这馒头怎么不发霉呢?”“它为什么会变硬呢?”“这馒头还能吃吗?”“是不是这馒头里掺了什么东西啊?”

听了同学们的议论,联想到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毒馒头”“毒奶粉”事件,我吃惊不已。因为我们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名叫“聚鲜”的包子店,我看到每天都有很多人购买,我也吃了几次,觉得口味很好,这个学期,我每隔一两天就要去买他们的馒头吃。我开始担忧起来,我们吃的馒头有没有问题,能不能放心吃呢?趁着放寒假,我做了一次馒头的发霉实验和实践活动调查。

(一)目的

1. 用超市里的冷冻玉米馒头、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和自制馒头(文指的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馒头)做发霉实验,了解各种馒头是否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通过馒头对比滤色实验、品尝体验、自制馒头和市场实践调查,了解抽样的馒头中是否添加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

2. 通过实践调查了解馒头加工作坊的卫生条件,了解用于制作馒头的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途。

3. 上网查找相关的食品安全案例,了解各类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

4. 提高同学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学会对自己的生命与健康负责。

(二)方式

实地调查采访、亲身体验、实验研究,以及网络查询。

(三)器材准备

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互联网、温湿度计、电子测重仪等工具。

1. 实地调查了解本地做馒头的店铺分布情况。

2. 到金谷市场、王家小区实地调查馒头加工作坊的卫生条件。

3. 向制作馒头的师傅了解“玉米(染色)馒头”的配料和配制过程。

4. 向师傅请教做馒头的方法并自制馒头。

5. 到调味品专卖店了解馒头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途。

6. 在常温通风环境、高温环境、常温潮湿(密封、保持水分)环境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用超市里的冷冻玉米馒头、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和自制馒头进行发霉实验并做记录。

7. 上网查询有关馒头的资料和食品安全事件,学习了解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

8. 品尝各个店里馒头的味道,尝试了解馒头里是否含有添加剂。

9. 将超市里的冷冻玉米馒头(加热后)、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和自制馒头加水浸泡后,进行滤色实验。

1. 从网络上学习了解馒头的来历和发展历史、主要成分、种类、制作过程、营养价值。

2. 通过在金谷市场实地查看做馒头的加工作坊,我感觉到品牌店的制作设备和卫生环境明显好于无证无照流动摊贩。

3. 从做馒头的师傅那里我了解到,染色馒头如果超标添加柠檬黄色素、香精、山梨酸钾和甜蜜素等添加剂,就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4. 我知道了怎么样做馒头。

5. 通过调味品专卖店老板对馒头添加剂种类的介绍,我知道了制作玉米馒头所需要的配料包含玉米色素、玉米香精、防腐剂、糖精等。

6. 通过发霉实验,我发现:在20℃以下的低温状态,除自制馒头一个星期就开始发霉外,其他的无明显变化;在20℃~30℃,湿度较大的情况下,馒头变化明显,如出现了白、黄、绿、红、黑等各色霉点,并发出难闻的气味(自制馒头除外)等现象,其中冷冻的馒头发霉的情况不太明显。

7. 通过品尝超市里的冷冻玉米馒头(加热后)、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和自制馒头,并进行对比后,我发现自制馒头口感有些粗糙,但越嚼越甜,而冷冻馒头(加热后)、某品牌店的馒头、流动摊贩上的馒头口感松软、细腻,但嚼到后面甜中带有苦味,说明含有糖精等添加剂。

8. 将超市里的冷冻玉米馒头(加热后)、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和自制馒头加水浸泡后,发现某品牌店的玉米馒头、流动摊贩上的玉米馒头的滤液呈黄色,说明它们并不是真正的玉米馒头,而是被柠檬黄染色的。

1. 现在市场上的玉米馒头大多添加了柠檬黄色素、香精、山梨酸钾和甜蜜素等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也许短时间内不会有重大恶性影响,但长久食用可能影响少年儿童智力,甚至致病。为了我们的生命与健康,我们尽量不要食用这类馒头。

2. 馒头发霉跟环境条件和馒头中的配料有很大的关系。在通风环境下,自制馒头在常温下也会发霉,而其他类的馒头除了水分减少发硬外,没有其他明显变化;在高温、潮湿环境下,馒头发霉速度增快,但变化最快的还是自制馒头。所以馒头不发霉的秘密是因为馒头中含有防腐剂。

1. 了解到了现今主食市场特别是馒头市场需求量大,品牌店卫生条件良好,而无证无照流动摊贩卫生条件不达标,操作不规范,存在散、乱、小等现实情况。

馒头的来历范文第3篇

2008年10月2日清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乔尔玛天山独库公路烈士陵园。

48岁的陈俊贵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穿上那身洗得已经发白的军装,简单的洗刷后,便朝战友的墓碑前走去,他总是喜欢迎着朝阳把那148座墓碑看上一遍,仿佛是在向战友们打招呼。

这是他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也成了一种习惯。

时至今日,陈俊贵这样为战友守护墓碑已整整23年。那么,在这23个春秋里,到底是什么让陈俊贵23年如一日,毅然守护着战友的英灵呢?

生死雪路

1980年,刚刚从辽宁入伍38天的陈俊贵随部队来到新疆天山,修筑天山独库公路(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至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的公路,属于217国道的一段)。4月12日,修筑独库公路的驻新疆某工程兵部队被暴风雪围困,电话线被大风刮断,断粮已经3天。2营5连4班班长郑林书,奉命带领副班长罗强和战士陈卫星、陈俊贵,4人一起到42公里之外的天山传达紧急命令――清除积雪,打通道路,以便向上面的部队运送给养。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们轻装前进,只带了一支54式手枪和厨房里仅剩下的12个馒头。可谁知道,正在等待他们的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这42公里路也成了他们的生死之路。

“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就在我们走到22公里处的时候,雪已达到30多厘米厚了,每迈一步都要消耗很大的体力,雪咯咯地响。路越来越难走,我们的呼吸也越来越困难。在走到30多公里处的时候,大家的手、脸都冻僵了,体力严重透支,寸步难行。”陈卫星回忆道。

4月14日下午6时,在离目的地还有8公里的地方,大家都坚持不住倒下了。班长郑林书拿出了最后一个馒头,衡量再三,最终郑林书决定让新兵陈俊贵把馒头吃掉,过度的劳累和饥饿使陈俊贵想也没有多想,拿过那个硬硬的馒头就啃了起来。“当我吃完馒头,回头看自己的班长和战友时,发现他们正在艰难地吃着雪……直到现在,只要我一吃馒头,就会想起雪地里那揪心的场景。”陈俊贵说。

走了没多远,班长郑林书倒下了。他用尽最后的力气,颤微微地对陈俊贵说:“我不行了,怕是到不了目的地了,临走前我有一个心愿,你要帮我实现。要是你能活着回去,就到我老家去看望一下我的父母……”此后,任凭他们3人怎么叫喊,郑林书的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郑林书牺牲后,副班长罗强带队继续前进,可没多久,罗强也牺牲在了离班长不到3公里的地方。陈俊贵和陈卫星也没了力气,倒在了雪地里。这时,恰有附近的哈萨克牧民从这里经过,将他们救起,送回了部队。

陈俊贵和陈卫星在医院的救治下活了过来,陈俊贵由于身体严重冻伤,导致肌肉严重收缩,落下残疾,陈卫星的一条腿也严重冻伤。部队党委追记郑林书、罗强二等功,追认为烈士。郑林书的遗体安葬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那拉堤镇部队驻地附近的山上。

深情守望

1984年,陈俊贵复员回到了辽宁老家。陈俊贵被安排在公社电影院,当了一名放映员。不久,陈俊贵结婚生子,建立了美满的小家庭。

1984年11月份,陈俊贵到县上取片子,他忽然看到了一部叫《天山行》影片,心里一怔,电影的内容就是他们部队当年修筑独库公路的故事。

这时他想起了那条生死雪路,想起了战友,想起了班长的临终嘱托……

这份生死嘱托在陈俊贵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考虑再三,他决定回新疆,无论部队迁到了哪里,他都要找到班长家乡的详细地址。他对妻子说:“人,都是讲感情的,班长在生死关头把最后的馒头给了我,自己却牺牲了……要是不替班长了却这个心愿,我一辈子都会不安心。”就这样,在征得了双方父母、家人的同意后,陈俊贵带着妻子和不满一岁的儿子,在1985年,万里迢迢回到了部队曾经驻扎过的地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镇。

当他到了新源县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的部队已经不在天山了,当地的群众说,他所在的部队因整编有的解散,有的分到其他部队了,具体搬到了哪里,就不知道了。就这样,陈俊贵最后一丝希望也断了。为了能够方便寻找解散的部队和班长家乡的具体地址,陈俊贵和妻儿在班长墓地附近安了家。

提起当时的生活境况,陈俊贵和妻子眼里都噙满了泪水:“那段日子真的是很艰苦,说实话,我觉得盐都吃得太快了,一公斤大粒的盐,怎么能吃那么快呢?每次向别人家借米、借面的时候我都会下保证,等我开荒种地收了粮食一定会还上的。大家知道我们这个情况后,都很同情和理解我们。”

妻子孙丽琴说:“一到冬天的时候,孩子脸上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直打哆嗦。我就抱着孩子挤在窝棚里,没有钱买玻璃,就找点塑料纸钉在窗户上挡风,可风一刮,塑料纸就呼啦啦地响,最后全都刮坏了,地上也潮得不像个样子。有时候一点小馍馍,也先给孩子吃,无论怎样得先让孩子吃饱。刚开始给班长守墓的那几年,生活太过艰苦,常年以土豆为主食,一年都吃不上一回肉。现在虽然吃肉不再像当年那么稀罕,但我的胃已经不行了。”

每到清明,陈俊贵都会到班长的墓前添土,扫墓。生死战友情,已超过了他生活的所有内容。

人体纪念碑

每天来独库公路烈士陵园的游客源源不断,而陈俊贵每天不厌其烦地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修筑独库公路时那段艰苦的岁月和战友们的英雄事迹。他说他想让后人知道,在美丽的天山上曾有那么一支英雄的队伍,那么壮烈的一群士兵,那么纯粹的一种情感,他们曾经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可爱。

陈俊贵心中20年的牵挂,终于在2005年9月有了转机。

一天,陈俊贵的儿子陈晓宏从武警新疆总队交通第二总队的几名战士那里得知,这个部队的前身就是由其他部队改编合并起来的。这个部队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来自父亲的老部队。陈俊贵得到这一消息,立即给武警交通第二总队打电话,请求部队帮助寻找班长郑林书的家庭住址。

2005年10月,部队领导派政治部干事韩敬锋,陪同陈俊贵一起到湖北省罗田县寻找郑林书的亲属。

在白莲乡上马石河村,陈俊贵终于见到了班长郑林书的姐姐和弟弟。当郑林书的姐姐知道了陈俊贵的来历后,失声痛哭:“林书参军第二年,父亲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因为怕影响他的工作,家里就没有告诉他,所以直到弟弟牺牲时,他还不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母亲是前两年去世的,临终前还在念叨弟弟的名字。”

在一次天山老兵重返天山公路的活动中,陈俊贵与老战友陈卫星故地重逢,两个生死与共的战友兄弟见面后,紧紧相拥在一起,激动得泣不成声,泪如雨下……

2006年6月10日,武警交通二总队、新疆自治区交通厅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政府共筹资150万元,对独库公路纪念碑进行全面修缮,并以这座纪念碑为基础,在其附近修建天山独库公路烈士陵园。伊犁州党委在此建起了西部先锋党员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俊贵成了陵园的管理员和讲解员。

馒头的来历范文第4篇

1月15日是一个大日子!是我们作文班大团圆的日子!我早早的起床!做好准备!因为这是第一次作文班的大团圆,或许是我最后一次与作文班大团圆了…

我来到了张老师家,这时外面下着纷纷细雨!好冷啊…张老师让我们先看看元宵的来历!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没想到,这汤圆的学问不小啊:在那年,满街都喊买元宵!可是不许让他们叫元宵,管元宵叫汤圆!因为元宵倒过来念是:宵元!就是消灭!不吉利!还有好多故事…更奇特的是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张老师让我们了解了元宵和汤圆就组织我们一起做汤圆,还问我们汤圆是用什么做的?我们就七嘴八舌的说:面粉、淀粉…张老师就笑着嘲笑我们:“你们当是做馒头那?”

“大家先去洗手!”在张老师的一生令下,我们冲进厕所抢着洗手的权利!可大家谁也不让谁!我们就挤啊挤!终于到我洗手了,我先打开水龙头,接着把手放下去随便戳几下,放一点洗手液,揉一揉,最后把洗手液冲掉,就迫不及待的冲到厨房,感受做汤圆的滋味!首先是把糯米粉倒进锅里,放一点水下去,揉一揉!接着张老师就拿走一小块,去煮。最后,我们把煮熟的糯米和其他的糯米混合在一起,揉了又揉,揉均匀,再弄成小团,下锅煮熟!

可你别看这过程看过去简单,实际很费力气的!看看,我们对面的各个“小馋猫”早已开始做小团,等老师下锅咯!终于到我揉面团了,我手抓起一块,那边捏一捏,这边戳一戳,我的手都酸了!

馒头的来历范文第5篇

上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来到教室。突然,有一位陌生的面孔走进了教室,我们不知道她是何方人士,正疑惑不解的看着她时,她一个点头,瞧,那一头乌黑的卷发。没想到她一仰头就干脆的说:“看到我的卷发了是吧,这是自然卷的,自然卷的头发很有福气窝,你们说老师有没福气啊?”我们异口同声的说:“有。”她马上提高分贝的说:“是很有福气,那是因为有幸来教你们这些活拨可爱聪明伶俐的小孩。”她这一说一下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在瞧,老师那乌黑亮丽的头发下镶嵌着一双黑宝石般的眼睛,这眼睛象弯弯的月牙儿,美丽极了!更妙的是那能说会道的嘴巴,她的嘴巴就象是一口井,井里装的不是水而是知识的琼浆玉液,又象是聚宝盆,听她讲课就是不停向聚宝盆里的捡宝贝.再看老师那那高高的身材,胖胖的身体,魄力十足。就这一言一笑举手投足之间都让我佩服的很。再听听她给我们上的课,开场白就说:“同学们好,同学们真可爱.”我们信口开河的说:“老师好,老师真可爱。”这下老师可笑了,眼睛眯成一条缝,津津有味的说道:“怎么说老师是可爱的啊,老师应该是......”我立马打断道:“老师应该是漂亮的”。老师抿嘴一笑说:“你这太夸我了,不过这话我爱听”。她开心地点了点头,表示默认。

听,老师那说话的声音就象是灵巧的小手轻柔的拨动着琴弦,又象是叮冬的泉水沁人心脾。

不一会儿,老师叫我们用词语描述一下她,我们各个都用一样的词语翻来覆去的用。这时老师好象发现了新大陆,眼睛睁得大大的说:“别人用了的东西,咱们就别老用了,也就是别人嚼过的馒头无味,要有自己的创新。”啊!老师的话就像三月的春风拂过我的心田,我的心里舒畅极了,我因有这样一位老师感到无比的自豪。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不知不觉之中下课了。呵!老师嘴里迸出的妙词佳句就象是漓江的水流不完,淌不尽。老师真是才思敏捷!

到了第二节课时,老师自我介绍的说:“我叫林洁,”她还告诉我们这名字的来历,是因为她父母希望她心灵纯洁,品德高尚。我想她肯定就是这么一位高尚的人,才这么细心的教导我们。

相关期刊更多

粮食加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初中生辅导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教育厅

语文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