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子面朝大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起海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的“麦地之子”,这位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的“诗歌王子”,以短短的七年创作时间为我们留下了几万行优秀的诗篇,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永恒的遗憾与困惑。如一颗流星,海子以惊世骇俗的方式走完了自己悲壮的一生,在一瞬间照亮了诗坛的沉寂,随之又引起了诗坛的喧哗与骚动。十多年来,关于海子的死以及他留下的一些优秀诗作,引起了诗坛长久的争议。随着这些争议的掀起,海子及其诗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铭记,并一直广为传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还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因其离海子自杀时间只两个多月,所以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文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该诗的主题,旨在揭示该诗的多主题倾向,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和读者。
一、对失恋感伤情绪的深情咏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海子卧轨自杀只差两个多月的时间。根据张应中先生的推断,构成这首诗的起因可能是海子不成功的初恋。“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期间与女生B发生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1986年分手,B于1987年毕业后去了深圳发展。海子虽然与初恋女友结束了恋爱关系,但仍保持着友情性质的通信往来,特别是海子去世前一段时间。”[1]张应中先生还在文中列举了海子在这前后期间所写的诗歌加以佐证:“第一首《遥远的路程》(1989.1.7)说:‘我站在元月七日的大雪中,还是四年以前的我’,‘四年多像一天,没有变动’,四年前的一九八五年初,海子与B正处于热恋之中。第二首《遥远的路程》(1989.1.22)说:‘我坐在水上给你写信’,(《折梅》1989.2.3)又说:‘寂静的太平洋上一封信’,‘是她写给我的信’”。[2]根据张应中先生的推测,再结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无疑是比较确切的。不难看出,该诗所表现出来的感伤情调正可以作失恋解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诗人经历了失恋的阵痛,终于想从失恋的悲伤中站起来了,终于想重新追寻自己的新生活了。或许,诗人是因为物质的贫困导致的失恋,诗人通过这“一劫”,终于悟出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才开始准备试着放弃自己以前浪漫的玄想,开始准备“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从小生活在农村,经济贫困让他饱受了饥饿之苦。即使参加工作了,依然监守着贫困。在执教政法大学期间,诗人曾因为无法满足母亲索要80元肥料钱的要求而发愁(见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正因为物质贫困,海子才想到要在尘世中获取幸福。因而,诗人在第二节热情洋溢地写道:“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由于诗人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因而他获得了短暂的幸福与满足,这瞬间的安慰让单纯的诗人欣喜若狂,竟然想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显然,这些幸福的感觉是诗人心态放松之后的结果。在第三节,诗人还是抑制不住心中喜悦的冲动,甚至想“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甚至打算祝愿自己的“情敌”(“陌生人”)与前女友“终成眷属”。然而,诗人终究无法走出失恋的阴影,这一切达观与快乐都不过是他自己的“虚设”,这只是他在“下决心”的时候心中的意想而已。诗人不可能忘掉那份逝去的恋情,就像他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样。尽管他要自己强作欢颜,可他的内心却是极端的痛苦,所以,诗中这些看似快乐的语言与心态不过是忧伤之情的另类表达罢了。这有点类似于诗歌中常见的“以乐写哀”的例子。
二、对孤苦生存境遇的有力揭示
海子被文学史家定位为“后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之一[3],他早期的诗歌清新透明,后期的诗歌却十分的晦涩难懂。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是其后期诗歌中最为好读的篇章。在海子的心中,一直存在着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精英意识,试图拯救这个世界。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就是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4]他还说:“我要探讨的是,在时间和生活中对于神的掠夺是不是可能的?!”[5]在海子的心中,似乎有一个农业帝国,那里山明水秀,给人以无限慰籍,因而,他早期的诗歌中无不充满着“天空”、“土地”、“村庄”、“麦子”、“农妇”、“风”、“夜”、“月亮”、“大海”等意象,早期的作品是“以浪漫主义为底色的生命意识和乡愁意识。”[6]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海子所向往的“农业帝国”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不得不宣布破产。因而,诗人长期以来的精神信仰也不得不宣告破产。由此以来,诗人心中便深感极度的空虚,生存境遇也随之孤苦起来,诗人一度所向往的远离尘嚣的美好生活与世俗所拥挤的现实相去甚远,他一直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可尘世却对他穷追不舍。根据海子的好友西川介绍,海子在政法大学期间,一直孤独地生活着,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后的这些年,他只看过一次电影……”[7]然而,诗人毕竟不能免俗,他所居住的地方本是一块世俗之地。诗人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以反讽的笔调,在看似快乐的叙述中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哀伤与绝望的情绪。开篇时,诗人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从明天起”而不“从今天起”呢/?显然,此时的诗人心中还充满着矛盾与困惑。因为他从明天起打算做的那种“幸福的人”,并不是他心中最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他需要的幸福不是尘世之中诸如“喂马,劈柴”之类的日常生活,也不是诸如“周游世界”的物质享受,也不是诸如“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的浪漫情绪,而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那种精神的超脱。显然,诗人所追求的幸福在现实之中是注定要碰壁的。因而,他也只能用语言幻想自己能够获取到“超物质”的超凡脱俗般的“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此表现自己不愿流俗,愿永葆精神的绝对洁净美丽的超越情怀,从而有力的揭示了诗人孤苦的生活现实和生存境遇。
三、对人类存在价值的终极追问
文学(诗歌)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它既要揭示人类的生存境遇,又要对存在作出终结关怀,扣问人类的生存意义。海子正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思考与追问。
在阅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我们不妨放开眼界,把该诗看成是诗人对人类存在的一个隐喻和象征性的描写。“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该诗的前两节,诗人为我们展示的不过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这些场景中,不仅有物质的感官享受,还有友情的温暖。这一系列的生活场景,或许是诗人一直不曾具备的,这是多么和谐生动的生活场景!在对这些场景的描绘中,诗人海子饱含深情的歌咏与描绘的,其实并非是世界个别具体的幸福生活,而是人类所向往的理想境界。诗中的“我”,在此时是人类的化身。诗中的欢乐也是超越了“小我”而上升为“大我”立场的欢乐。诗人此时成为了人类的代言人,他站在人类的高度来关注我们所应有的“幸福”。然而,这样的“幸福”在哪里呢?很显然,在尘世中,更是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我们对别人(自己)的祝愿之中。因此,诗人热情洋溢地写道:“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在这里,诗人表面上是在“愿你”,事实上诗人也是在“愿我”,“愿我们自己”,只不过,这样的愿望难以实现罢了。于是,诗人不无失望地安慰自己:“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在失望(绝望)之中,为自己描画了一幅美丽的 “乌托邦”,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就是这样,诗人以婉曲的笔调,感伤地摹写出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又随之把它轻轻地否定和毁灭。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美好愿望的生生灭灭之间,人类社会得以向前发展进步,人们也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痛并快乐着”生活。——人们渴望的幸福,看似切近,实则遥远。它仿佛在你眼前,然而,又永远不会真正地兑现。它能够给你的,或许只能是永远的在自我安慰与追寻中得到精神上的抚慰。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诗人巧妙地用一系列象征意象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祝福,充满着对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思考。
后记: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确,对待任何事物,换一种眼光和角度,所得的结果也就大为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亦然。文学(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除了表现美,抒发感情以外,还要表达一种“思”——它要给人以启迪。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它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满足感官上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思维上的启示与精神上的提升。而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恰好是具备这样的高度的。
参考文献
--------------------------------------------------------------------------------
[1] 张应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索解》,载《名作欣赏》2002年1期。
[2] 同上。
[3]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第518页,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之《海子简历》,三联书店1997年版。
[5] 海子:《沙漠》,见程光袆主编《海子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窗外,天一样的蓝,树一样的绿。喧闹的小鸟叽叽喳喳又叫个不停。
摘下耳边的随身听,真想审视这个世界,努力了,创造了,为什么快乐,成功,和鲜花永远来不到我的面前?一堆堆的稿纸散了一地,退稿信折在桌前,生活中充满了压抑,我多想哭……
耳边旋着我喜欢的班得瑞的音乐,却始终旋不进我的内心;安沐阳,你的生活为什么没有阳光?
“沐阳,下来哦,一起吃雪糕!”她来了——叶子,这个普通的女孩子,却笑靥如花,我不知是怎么和她成为朋友的,这个坚强的女孩,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失败了却永远抓着音乐不放手。
“一直喜欢梁静茹的《暖暖》,”叶子说,“喜欢她优美的旋律,活泼的性格,听了后,我的心都暖了……”
她的声音并不美,甚至可以说是五音不全,她具有青春期沙哑的嗓音,唱不出快乐的声调,却仍唱不出伤感的味道。
我只是笑,看她幼稚的眼睛,却震撼了,那里流露着美好的向往,坚定的信念,拥有天池的清澈,白云的纯洁,我只觉得我的心都要化了,却始终不能像她紧紧抓住自己的梦想不放手……
NO.2
我很差劲,我真的很差劲!
成绩又一次的不理想,满意的文章却总是换来退稿,父母一次次的跟我吵,想哭泪却早已流完……
“离家出走吧,下周星期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一回真正的孩子!”我说。
她愣愣的瞪大眼睛,不说话。但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我早已坚定了信念,离开家,去追求自己想要享受的自由。在梦里,那海边波浪滚滚,漂亮的贝壳闪着诱人的光,有一种声音一直催促着我,去海边,去海边,自由的世界就在海边——一直很喜欢海,我真想做海里的一只小生命,抛开烦恼,只是游啊游,无忧无虑……
她说话了,说的还是那几句:“沐阳,请你不要走,相信自己,总是好的……”
我扔开捧在手心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决定去追求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般美好的生活。
可她顿了一下,又说,“沐阳,如果你的文章发表了,你你就不会走了是吧?”
“随便,”我说,“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才华……只有那么一点点……”想起退稿编辑说的那几句话,我哽咽起来,飞快地逃走了,我不想让人看见我在哭,即使我的心真的碎透了。
NO.3
不知是谁最先发现我的文章发表的,反正,在那一瞬间,我这个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自己终于成为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我的名声在这平凡小城的平凡中学突然忽的一下涨高了,谁都知道7年级6班有一个名字叫安沐阳的,第一次把名字挂到了杂志上……
抚摸着被印成铅字的我的名字,就那样整整齐齐的摆在在全国很有名的杂志上,心里突然一下子酸了起来,几年的辛酸终于换来了硕果,阳光终于照在了我的这个角落。
眼泪“吧嗒”落下来,宛若珍珠,我的烦恼一下子仿佛都浸透在这泪水中,随着落下的瞬间,消逝了……
“沐阳,开心了吧!看到你开心,我真的很高兴!”她傻傻的笑了起来,“我们一起努力吧,向着梦想追求,努力奋斗!”
我又开始觉得她并不再是那么傻了,随着她,我也笑了,久违的阳光重新设到我的脸上,我在笑,开心地笑,朋友,你能感觉到吗?
她生日那天,我给她买了梁静茹的专辑,同时有一封信,上面写着——
“你用行动和语言成就了一个女孩子美好的梦想,感谢你,我的傻叶子。
——被你改变的女孩”
她愣了一下,很快笑了,她明白了我的意思。周围的人愣愣的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是我们两个人的小秘密……
原来,我的文章被刊登的那天,那家杂志社发了一封E-MAIL,说很恭喜我有一位这样优秀的朋友,是她,在经过百般恳求之下——不仅在电话上,而且在网络上,希望他们把我的文章刊登了,这是一个女孩子纯洁的愿望……
——题记
我是个追梦的孩子,父母也是追梦的人,和许多人一样,我们有最最平凡的梦想;也和许多人一样,我们一直都在为着梦想而苦苦追寻。
出生于农村普通家庭的我,明白父母用了无数个辛苦劳作的日夜,从农村走到小镇,从小镇到达城市的一路艰辛。于是,我也从小就很是好强,性子有时也倔强如牛。因为我知道,我所背负的希望有多沉,我所渴望的未来有多美。
小学五年级,我和父母从偏远的小镇搬到了城里。对于这个陌生的城市,我有些新奇,有些兴奋,也有些茫然。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融进这个城市,我也不知道,我的梦想能否在这里放飞。然而,这座城市里所有的繁华,都似乎被无情地划上了身处异乡的符号,无时不刻在传达着人在他乡的讯息。
饶是如此,在乡镇的教育与这里差距颇大的面前,我却始终选择着努力学习、猛追猛赶。进步在一点点地显现,我很为自己高兴。然而这其中,我也遇着了许多困难,但却始终能够在眉头紧锁的时候温暖地收到父母的鼓励、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让我就算失败、就算挫伤,也不会觉得自己是独自行走在炽热沙漠的旅人。我只感到,他们的关爱,他们的无私,像丝丝春雨在我心灵干涸、灰暗的时候给予我滋润、给予我洗涤。我欣然地接受上天予以的幸运,让我携着一串串的欢笑、掬着一缕缕的阳光走过了人生的两年。
2006年的9月,我怀着一颗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心踏进了中学的校门。我知道这往后三年都将会为我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作铺垫,带着几许年少轻狂的我于是热情地学习,努力地攀登。然而,我想要的进步,总在辛苦的跌跌撞撞中显露出珍贵的一点点。失败的不断增多,和无法挽回的无奈,让我多时困锁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我看不到光线,我呼唤不到别人,仿佛天地间都失去了光彩。这些都无一不可怕地打磨着我的热情与信念,我动摇过,我绝望过,我也在想到放弃的时候狠狠给过自己两个巴掌,然后又一次地咬牙坚持,抬头望着蓝天,坚信着好好努力,成功就会不再遥远。我是在真切地感受到,我正接近着我的梦想,我的每一个脚印都在强大我到达它的力量,尽管这每一个脚印要染上多少的血与泪,才会深深地烙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曾经好几次,我问过自己会否后悔,但每一次,我都能欣慰地听到它还说着“不”,每一次失败的眼泪里,还依旧闪着倔强的泪光,穿过这泪光,我总能看到我那信念对面的梦想依旧散发着令我深深着迷的光芒,它比那泪光更耀眼、更夺目。
我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 每一座山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单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首先我们要问:面朝大海,能看到春暖花开的景象吗?春暖花开的风景似乎应该是在阔大的庭院或在旷野远山才能看到。海子把这两种风景糅和在一句诗里,带来了奇崛久远的魅力,也通过这两个意象,倔强地表达了自己唯一的愿望。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愿望又是什么呢?海子对他人的祝福都说得那么清晰,“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是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幸福。而说到自己,就格外含蓄,“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大海代表什么呢?在海子那里,他自己就是“海之子”,他的大海不是普希金“自由奔放的元素”,不是哥布凶险希望的旅程,而是心灵故土精神家园。所以他写《七月的大海》:“老乡们,谁能在海上见到你们真是幸福! 我们全都背叛自己的故乡,我们会把幸福当成祖传的职业,放下手中痛苦的诗篇。今天的白浪真大!老乡们,他高过你们的粮仓。”把大海的浪花和故乡的粮仓做对比,竟然是浪花更高,大海在海子心中,是高于故乡高于食粮的。他写“如果我意外地忘却了你,把我自己的故乡抛在一边。我连自己都放弃,更不会回到秋收,农民的家中。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赶上最后一次,我戴上帽子,穿上泳装,安静地死亡,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他可以忘却现实中的故乡,却选择最终在大海安放自己,可见他是把大海当成了他的灵魂故土精神家园的。而春暖花开,就仿佛是遥远梦幻而又美好的海市蜃楼了。海子面朝大海,走进独属自己的精神家园,那里并非荒野沙漠寸草不生,而是盛开着似锦如绸的精神之花。这样一来,两个意象就不再矛盾,而是建立了和谐的链接。在他精神的世界里,仿佛他就是那个可爱活泼的孩子,抬头望着满园春华。海子对春天有浓烈的热爱,他写《春天,十个海子》,选择让自己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复活 ,活在这光明的景色中。而现实中的他,是被自己的灵魂嘲笑的“野蛮而悲伤的海子”,野蛮地把自己拔出尘世的世界,在诗歌的世界悲叹。
海子的选择是明确的,他祝福别人获得尘世的幸福,自己走向精神的家园。我们常说,没有选择的人是不幸的,不了解自己迷途的人是不幸的。但海子不是,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精神之路走到底,他过早地结束了自己。有句话说,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这句话包含了一个意思,那就是,自己选择的路可能会困难重重,艰苦万分。所以,不仅要有选择的机会,还得有承受的耐力。
固然海子选择了背离尘世,面朝大海,可是,当他面朝大海的时候,尘世的琐事俗物不会自动离开,而是依然撕扯着他,纠缠着他。故乡的农忙,父母的期望,工作的烦恼,如此种种时时刻刻的不曾离开过他。他想深潜在诗歌的大海里,但是尘世的浪花一次次把他拍向岸边。上大学时,他因语文成绩太差没能如愿进入中文系,只能成为法律系的诗人,花大量时间写诗而不是背法律条文,结成诗集《小站》签名送给同学作为毕业纪念。远在安徽的父母还在期待他们的查海生能够在金榜题名之后,再来一个前程似锦的喜事。而这,都是“这一个海子”在今天所不屑的事,都是别人眼中的那十个海子该做的。
在海子那里,尘世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看起来是矛盾的,对立而不统一的,甚至连精神的追求也必然是艰苦卓绝的。他说自己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黑塞小说《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的扉页上写了一句话:“我所渴求的,无非是将心中脱颖欲出的本性付诸生活。为什么竟如此艰难?”这句话似乎也是冥冥之中替海子询问。心灵之路从来没有顺畅过,穿过这荆棘满布的心灵之路,度过那孤独无助的煎熬时刻,冬天之后就是春天,春暖花开时节,就是海子的复活节。海子这浪漫的安排,是认定自己的精神追求不会在现实世界实现,似乎他也不想让它沾染世俗尘埃。
但是理想的精神世界和平凡的尘世生活一直都是并行不悖的。我们厌倦这粮食蔬菜的细碎琐屑,我们厌倦这灿烂前程的庸俗无味。但是有一天,精神世界和俗世生活会恰当地融合,自然地统一。黑塞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时》,通过主人公辛克莱从小学到大学的成长经历,讲述了他从温暖舒适的童年走出来,困惑而又坚定地追寻心灵自我的种种煎熬与孤独。他也曾不屑于日常尘世的幸福,但是在恐惧、困惑、孤独、厌倦,种种经历之后,“我发现周围的世界变了样,世界在等待,一切息息相关,庄严隆重,就连淅沥的秋雨声也那么美好静谧,仿佛节日里的庄严音乐。第一次,外在世界和我的内心和谐地合二为一。灵魂的节日即将到来,生活也会获得意义。街上的房子、橱窗和行人的面孔都不让我心烦,一切都显得无比自然,完全没有一般庸常事物的乏味感,一切仿佛都在等待,敬畏地迎接命运的降临。”可是,还没有等到这一刻,海子便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海子在《春天,十个海子》里写“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谷物,嘴,胃,繁殖”,代表收成,温饱,繁衍。“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或许是时间流逝、社会变迁,而人们视若不见,人们只关心物质丰饶,可社会的黑暗仍在,精神的曙光又在哪里?海子临死前,也还是把两者对立起来看的,他对外界的物质主义深表绝望。在黑塞小说中,主人公辛克莱也曾是“习惯了活在内心之中,我相信自己已经丧失了对外界世界的感知能力,相信缤纷已随童年消失,相信若要自由,解放灵魂,就必须放弃那些美好的光彩”。可是后来,辛克莱发现,两个世界可以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