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验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时期。情感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认知能力的提高,都会给学生的生活增添光彩和活力。但是,当前作文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难写难作等现象。学生作文存在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增强体验,多写体验性作文。
一、注重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做“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这样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发性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让这种自发性实践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素材。我提出了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感恩的班训,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写作。
其次,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如,引导学生组成“环保在我心”宣传小组,活跃在学校、街道、社区,宣传环保,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宣传消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到工厂参观,到社会调查……这样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使写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并从中感受生活,丰富阅历,让生活真正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的五篇习作在报纸校刊发表,学生很激动。
二、回忆生活,唤起体验,引吐真情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美好的经历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情境勾起美好回忆,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引发他们倾吐的愿望。如指导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训练“难忘相识瞬间”时,让学生精心挑选珍藏美好记忆的照片,向大家展示,讲述照片故事,写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赏照片――激发真情;2.说照片――引吐真情;3.写照片――抒发真情;4.赏习作――交流真情。
学生通过展示照片、交流照片兴奋不已,仿佛又回到了曾经拍照的地方,那种曾经有过的体验和感受重新被唤起,产生了不说不休,不吐不快的激动情绪。学生情动于衷,言溢于外,情感迸发,笔下怎能不生花?
三、结合活动,参与体验,勤写作文
体验性作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时代色彩,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体验和实践作为体验性作文的载体非常重要,其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1.校内体验、作文
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实感受的作文。“现场演示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现场观察作文”“现场游戏作文”等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
2.家庭体验、作文
家庭生活是很有价值的作文内容。让学生参与各种家庭体验活动,如学做一种家务:包饺子、洗衣服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3.在社会中体验、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自感受,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流露真情。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认真地观察和理性地思考。这些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长了见识,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4.在大自然中体验、作文
宾馆名称不一,有级别,有的不叫什么馆,叫“大酒店”―像个“馆庄”。
真高级的,我无住入资格,但所能住的也并不是最低级。何以为证。正门之外是个“厅”,汽车直驶入“厅”,厅基升高,大玻璃门等着你光临,芳趾入。
一进门,直打晃,地面比镜子滑亮,乡巴佬走上去准像刘姥姥在潇湘馆,跌个大跟头。为什么非如此不可,而且馆馆皆然?当然是“规矩”,豪华阔绰,你进来也自觉不是“寒伧人”。
进了屋,照例两张双人大床,它们是主位,占满了不小的屋子(叫“房间”),挤得所有家具陈设都靠边站,也几乎没有人走的“路”(叫“空间”)。
这让人有“感”:原来“生活主体”就是睡觉。至于为何不可以摆一张床而另备一张可以折叠现支的“活床”?我没问过“宾馆设计大师”,也不知有无“宾馆法”规定文本。
屋子不小,爱走动的习性使我总想在屋里转转,可是没法走。坐下来,闷得慌。想到何不到外边走走?
“外边”就是很低很窄的楼道(叫“走廊”)。我这人受“古典”的病,一听“廊”就以为应是花木掩映的“画廊”,哪儿像这么乏味?
“廊”里不可停留。下楼应该好些?
找楼梯―是个“铁箱子”,进去比屋里还闷。出来算到了地上。看看,什么也没有,一大堆汽车,油味熏着让你离远点儿。
没了法子,回屋再坐。向窗外观观景―这是都市,市皆洋楼,从窗户看到的,是楼顶子(因所住屋在高层,望则“俯视一切”),那楼身尽管弄得阔气,楼顶子可真难看。那一带高高下下的难看的“建筑艺术”,足可以把书呆子的“诗境”扫得一干二净。
“宾馆文明”,现代水平,方便舒服,撒尿不出门,拉屎没有臭味,电灯随手开,电话紧靠耳。―是享受吗?这没错儿。
我有点明白了:这是西方文化,不过我们借了来的。在这儿,除了吃饭还给筷子,都是洋的了。
“洋的,难道你不觉方便?”我无言以对,却想起曹雪芹的话:“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让我享受西方文化之赐惠,我竟“不知乐业”;而假若让我去“穴居野处”,我必又“难耐凄凉”。所以这真是“不可为训”的“人生观”。
身在西方文化之中,还不甘心,还要试寻有无一点滴中华文化的痕迹?
低头看见床柜下备妥的拖鞋,这才想起,该换去“官履”,穿上拖鞋,让脚也“方便舒服”一番。
一看拖鞋,叫声惭愧!这可找着了咱们自个儿的文化―原来,拖鞋是不“对楦”的,都不分左右脚,你怎么穿都行!
想起小时候的布鞋,想起老农夫起身下炕头,伸下脚向地下“找鞋”―他绝不用分心去“看准”左右脚。
住在宾馆享受西方文化的朋友说:鞋分左右,是进化,是精确,是科学。
我问他:天地万物,死的好?活的好?两只鞋,你非让它各自死在一只脚上,永世不能挪移,是聪明?是笨蛋?中华人穿了几千年“不对楦”的鞋,难道一个“聪明人”也没出来“改进”?中华人的智慧,就那么不如人家吗?你老兄是否要把这宾馆拖鞋也贴上“左”“右”的字,以免穿错了脚?
精确是精确了,机械也机械了。造机器是呱呱叫了的,造人的精神灵魂不该都按机器办事。
生活需要机器,也需要“非机器”的一些什么―也需要一双与“官履”不必一致活动的鞋―拖鞋。
其实,这一番“哲理”是常识,本用不着大呼小叫;今日又想说上一说,另有原因―因为听说已有一位鞋厂厂长,在会议上郑重提出:为了科学现代化,拖鞋的生产要有所改进,不能再容忍左右不分的落后状态了。
谁说咱们中国人没有一个聪明的?
很多同学苦于写作没素材,其实只要留心观察,细心感悟,生活就是文学创作的资源库。本文从开会时入住宾馆切入,在自自然然的生活体验中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在真切的体验与感受中,自然巧妙地点出对宾馆文明的不同看法,直至揭示一些人过分西化的创作主旨。全文以辛辣的笔锋揭示了某些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无畏,对他们以先进的名义不分糟粕与精华极力推崇西方文化,以机械的思维刻板的执行西方文化,反倒丢失了本国文化的盲目屈从而感到惋惜、痛心。全文语言诙谐,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刻画出了以宾馆为代表的失去自主思维后,毫无个性的令人窒息的“制造”。并在最后一段以厂长的一段话表达出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读罢全文,不仅读出了嘲讽,读出了惋惜,读出了痛心遗憾之情,更读出了作者深切的爱国情怀。
住宾馆之类的生活体验我们肯定也有,可是我们的思想仅仅停留在舒服不舒服的层面,如果能调动我们的情思多想一点,创作的源泉就会汩汩而来。
本期选评:浙江省平阳中学李苑芳
将住宾馆与体验生活联系起来,既直接点题又免除了下文的突兀之感。“似无大误”暗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表述个人体验,以免有“酸葡萄”之嫌。
揭示中国人之“好面子”无处不在。
“照例”两字提醒读者注意宾馆毫无个性的室内设计。
直指某些室内设计师在构思方面的死板和不灵活。
以上两句巧妙的将描述由室内转至室外。
走廊与画廊两相对比,强烈地表达出失望的心情!
贴切的比喻,形象的描写,透露出作者的无奈。
进一步控诉了某些艺术家对现代建筑艺术的摧残,流露出对现代建筑的失望之感。
这就是“宾馆文明”,但却读不出丝毫“文明”的味道。
点明主旨批评一些人的过分西方化。
在“不知乐业”和“难耐凄凉”的复杂人性中,让读者在作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不甘心中国文化在“宾馆“之中的沉沦,奋起抵抗,想要找到一些有利的反击证据。
在自然的描述中带出下文。
一个毋庸置疑又备感亲切的证据。
以辛辣的笔锋讽刺了享受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兄”如郑人买履般机械的思维。
拖鞋虽小,但所代表的自主思维很重要。
星期六,正值秋收季节,爷爷奶奶带我去姥姥家,体验农村生活。
一进老家的门,我就发现只有姥姥一个人在家,心里难免有点失望,可姥姥告诉我,姑姑他们都到玉米地里掰玉米去了,还说如果我愿意让我也去,这可把我高兴坏了,因为我还从来没有掰过玉米呢,于是我一边兴奋地喊着:“掰玉米去喽!”一边急忙跑去了玉米地。
玉米地里人真多呀!人们都忙着在掰玉米,这时大姑和二姑已经看见了我在向我招手呢,我赶紧三步并作两步的跑了过去加入她们的队伍。
上课铃一响,我快步走进课室。咦,课室里空无一人,学生在哪呢?正当我迷惑时,只见在班长的带领下,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四楼走下来。班长走到我面前说:“莫老师,今天的实践课上杜老师教我们做腊肠饭…”没等班长说完,队伍炸开了,这个说:“老师,今天的课可有趣了,我们动手做饭了!”那个说:“老师,饭可香了,但我们没来得及吃呢!”“老师,我们想吃饭。”这时我才发现班上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中午吃饭用的饭盒。哦,原来是这样。为避免影响其他班级上课,我让班长赶紧组织大家进课室。刚回到座位,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打开饭盒,有的在自我欣赏,有的互相炫耀,有的已拿起勺子准备品尝自己的“杰作”,有几个男生在嚷道:“老师,让我们把饭吃完吧。”看来,不让他们把饭吃完这节课是没法上了。当大家听到我说给十分钟大家品尝自己的“杰作”时,听到的不是欢呼声,而是勺子饭盒的抨击声、吱吱响的嚼饭声,教室里飘着一股腊肠的香味。
“味道怎样?”
“味道好极了!”(广告词也用上了)
“做饭累吗?”
“累并快乐着!”(看来有感而发了)
“老师,我想留些给妈妈尝一尝!”哦,不等我发问,班上的小胖子说:“做饭真不容易,看,这是刚才烫的。”果然手背上红了一块。这些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终于体验到劳动的艰辛。
于是我借孩子们”不吐不快“这股东风,让孩子把刚才学做饭最深刻的一幕或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感所想写下来,下课后交上来。
下课了,小组长把作文收上来,我翻开学生的作文本:
我们目不转睛的盯着电饭煲,电饭煲一直在冒汽,饭还没好,我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趁大家不注意,我偷偷地打开电饭煲,“哎呀,烫死我啦!”手背上立刻红了一片。这时组长说:“小胖,你忘了老师刚才的提醒吗?不要把手放在煲的上面,更不要放到水蒸汽的上面,不然很容易烫到手。”哎,都是心急惹的祸。终于电饭煲摇了一下身上的“小叮当”,“饭好了!”我们组的同学不约而同的欢呼起来。打开煲盖,饭里还带有水,还没熟,怎么回事?原来不知谁一不小心碰到开关,插头松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很特别,不是扫地,也不是拖地,而是学做腊肠饭。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我们先把米淘干净,加上适量的水,老师告诉我们水要到无名指骨头凹下去的地方。摁下电源开关,开始煮饭了。过一会儿,电饭煲上方开始冒汽,我们放上腊肠,等到电饭煲的信号灯改成“保温”信号的时候,表示饭煮好了,这时候,我心好紧张呢!等我打开盖子,一粒粒白白的米饭就在你眼前,看到自己第一次煮的米饭,心里甜甜的喔!洒上一点酱油,关上盖子等几分钟,一锅热腾腾的饭就做好了!
——《一节特殊的课》
不一会儿,我听见电饭煲里的水被加热时发出“呲呲”的声音,过了几分钟,电饭煲里的饭沸腾了,我把腊肠放进去,原本硬硬的、直直的腊肠,一眨眼就变得软软的、有点弯的了,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接着,关掉电源,加入酱油和调味料捞起来,一碗香喷喷的腊肠饭就完成。啊,真香啊,我觉得今天的饭比平常妈妈和饭堂做的还好吃。 今天,我学会了做饭,以后就可以帮妈妈煮饭,减轻了妈妈的工作。
Saturday Nov. 15, 2003 Cloudy
My teacher gave me an assignment "experience life" last week. I had been thinking how to finish it because I had never done any thing by myself before.
Mother was out today. It was a good chance to complete the assignment. Seeing the barrel was empty, I decided to fetch water from the well.
I took the empty barrel and went towards the well outside the yard. It snowed yesterday, so the alley was very slippery. A layer of thickice was frozen on the platform of the well. I was frightened by the sight, but I gathered my courage to walk toward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