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本科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医学是核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放射性核素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因此了解核医学的基本显像原理、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对于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较大帮助。
然而,回顾以往教学,许多学生对核医学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首先是出于对核医学的不了解,认为核医学作用不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己发展成为具有CT,MRI,超声成像、DSA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及核医学等规模巨大的一类多分支综合学科,在协助临床医师诊断、治疗疾病中发挥巨大作用。由于CT,MRI,超声等影像技术主要反映解剖信息,图像清晰、直观,且临床普及面广,临床医师容易接受;而核医学技术反映人体病理生理信息,侧重于功能显像,相比较图像解剖分辨率较差,临床医师难以理解,因此核医学的传统地位受到极大挑战,并形成了核医学图像难看、不如CT,MR和超声清楚、重要性不大的错误观念。[1]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临床相互隔绝,仅通过理论课对各种影像表现进行程式化的罗列,缺乏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教学的相互穿插。由于内容烦多、概念抽象、病种复杂,机械化地进行讲授,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学习兴趣减低,教学效果不佳。最后,教学模式单一化,仅仅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能较好的运用核医学知识打下基础。
1结合临床,重点介绍常用检查及治疗方法
核医学是一门内容涉及面较广的学科,不仅包括核素显像、功能测定技术还包括核素治疗及体外分析技术等内容,其中核素显像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将核医学作为考察科目,课时较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突出重点,精简内容。那么怎样的内容才算重点内容呢?重点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必须是核医学相对成熟的技术。2.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项目。3.在临床诊断、功能测定或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的内容。依据以上条件我们对甲状腺显像、甲状腺功能测定、心肌灌注显像、骨显像、肺灌注显像、肾功能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肾图以及甲状腺、骨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的讲解,不仅讲述了应用核医学的基本原理,还对显像常见的异常表现、各种显像结果的临床意义、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给出多个实际病例进行课上讨论。在考试命题过程中也结合临床增加了病例分析的内容,突出了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与其它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突出核医学在部分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特有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弄清核医学的基本概念,甚至将核医学某些概念与放射学的内容相互混淆,例如在描述显像结果时常常用到“密度”、“信号”等词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始终贯彻将放射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教学时,我们将目前放射学研究的热点-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与核医学的优势项目-心肌灌注显像进行了对比。冠脉CTA图像清晰,可以反映冠脉有无狭窄、斑块及肌桥,对于病变可以精确定位,是冠脉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而心肌灌注显像是看心肌放射性的分布,心肌每个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出现图像正常、不可逆性缺损、可逆性缺损、部分可逆性放射性缺损等表现。不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梗塞,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缺血。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的患者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同时由于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都是冠脉CTA所无法显示的,而这些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我们把两者形象地比喻为水渠与田地的关系,水渠就好比冠状动脉,田野就好比为心肌,水渠有问题不一定田地灌溉的水就少,而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放射学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核医学所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是从不同的角度诊断疾病,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3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质量
“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是传统、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缺点主要是缺失了提问及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上单纯以教师讲授进行教学,“教”与“学”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所讲课程的理解程度。而核医学课时短,要想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高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核医学的特点,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方式,如课堂启发式、课堂讨论式、实验观察比较式和电化教学等[2]。核医学诊断主要是依据核素显像的影像学表现确定的,因此可以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在课堂上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异常影像的正确分析思路,并鼓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核医学产生了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并可以对授课内容和进度进行及时调整,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一种有效方法。新晨
4面向临床,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核医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近年来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分子核医学特别是其中的代谢显像取得了显著进展,它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3]。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又使核医学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显示欠清晰的难题,创建了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这样有机的结合使核医学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传统教材内容的更新通常无法跟上核医学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需要依据核医学的发展删除旧的、临床现已较少应用的内容,同时增加目前逐步应用于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为此我们抽出部分课时专门对当前核医学热点-正电子显像进行了讲解,介绍了其显像原理、临床适用范围、异常影像、临床价值等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合理运用核医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核医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模式及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核医学是一门面向临床的课程,我们要以临床应用为目标,突出核医学特长,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适当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新地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核医学的能力,为医学发展提供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杰华,张勇,程木华.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核医学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61-62.
关键词:“双语”教学;医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48-03
“双语”教学在我院开展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本人从事“双语”教学也已经10年了,主要的授课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的英文班学生,主讲病理学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授课效果不是很理想,平时提问和期末考试英文班的成绩常常不如普通本科班,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量。前些年我代表学院参加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辽宁省高校教师双语教学的培训”,并与该校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其他学院的老师进行交流,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双语教学真的适合医学生本科生吗?”
一、回顾历史,分析“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关于其定义种类繁多,广义双语教学是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而狭义英语教学采用第二英语讲授专业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此为狭义的双语教育。我国的双语教学基本上是狭义。大多数的院校都是采用第二种语言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外语专业的教学除外。从本质上分析,“双语”教学切记不能本末倒置,教师仅是单纯用一种语言教会学生学好外语,这就成了我们常说的狭义双语教学。要从根本上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双语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两门语言,提高综合素质。目前,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格外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广义双语教学,不仅教会学生掌握第二语言,同时不忘自己母语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前,我们所谓的“数理化”时代逐步向“计算机”、“英语”时代迈进。地球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另外,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都是英语,许多国际的会议和学术的交流均采用英语,所以不会英语的年轻人被认为是新一代的“文盲”。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和重心仍在美国和欧洲,特别是医学专业,我国仍是比较落后的国家,要想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必须进行不断的语言交流,交流的障碍势必影响这种学习的效果。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完全不能满足这种专业交流的需要,正如很多跻身于考研的独木桥学生,考上研究生后,感觉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很吃力,因为很多知识的吸收需要大量地阅读英文专业文章,不仅要读,还要写(撰写论文),还要说(参加会议的交流),从应试教学一下子提高到专业的听、说、读、写,很难适应,所以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医学本科授课采用了第二外语——英语,传授医学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程。综上认为在医学本科生采取“双语”教育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是为满足那些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的需求,是可行的,但不是必须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的更多是基层的医疗服务人员,能够掌握好基本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知识,服务于广大群众是第一要务,“双语”教学应该定位于“锦上添花”的教学。
二、反思我国英语教学,如何选择适合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英语的学习,但很多本科生仍不能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面对这样的现状,特别是医学专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一下进入大量专业知识的学习,不用说英语教学,就是母语教学,都让老师和学生感到吃力,我们该如何开展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学”?在这方面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方案》有明确的说明,在关于教学建设与改革栏里对课程建设的内涵说明。实施双语教学可以采取“半外型”和“全外型”的教学模式。在开始教学的初期阶段,我校采用的是“全外型”教学模式,但选用的教材还是中文教材,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个30人的班级,只有30%左右的同学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只有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授课效果比较理想;英语不好的同学听不懂,索性不听课,课后自己看书;有的学生能听懂些,但理解不透彻;有的甚至考试时读不懂题意,造成期末考试成绩相差悬殊。基于此,学校调整了教学模式,采用交错运用外语和汉语组织课堂教学,要求外语比例在60%,汉语40%,让学生既吃透教材,又了解专业知识的“半外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面对现状,采取哪些措施达到“双语”的目的
1.对教师的要求。双语教师承担双重任务,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外语。而我国的双语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工作都是个人的爱好,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医学专业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这种现状,我校组织不同形式进行英语口语的长期或短期培训,选择英语口语比较好的专业老师,进行双语教学,这些教师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所以我院采用“老带新”的方法,加强这些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近年来学校引进很多留学归国的博士,他们有多年的留学经历,语言不是问题,在此基础上,传授专业课程,效果明显改善。其他院校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要求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有留学经历,这在某方面对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种保障。
2.教材的选用。通常双语教材分为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这四种教材瑕瑜互见,各有利弊。国外教材语言纯正,可读性和实用性强,但是教学内容和国内教材不同步,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全部完成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顺序也和国内的教材不同步,和教学大纲出入较大,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困难,不能适应将来的职业医师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再有就是费用很高,很多学生不能承担,所以就出现了复印的“侵权”行为。国内出版教材。近几年,市面上的医学专业双语教材虽然聘请了外国专家参与编写和翻译,翻译的语言能力和篇幅长短都比较适合学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这些教材的策划和出版的周期比较短,各个教材知识进度参差不齐。学校出版教材。大部分高校目前使用的是自己学校编辑的教材,基本都是东拼西凑的东西,教材质量很难保证。翻译教材,既能避免学科损伤,又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但专业书籍的翻译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很多学校采取买版权,再依据各专业的大纲,有选择地进行复印和编辑,进行整理。
3.对学生的要求。有的学校是以入学的分数为准,划分“双语”教学班和普通班;有的学校是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由学生自愿报名,试行一年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有的学校是选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的学生为授课对象,同样的课程有“双语授课”,也有全汉语授课,由学生自愿选择;我校是在入学时报名选择英文班的学员进行“双语教学”,他们先进行一年的外语学习,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减少了难度。不同组合形式效果也不一样,学生自愿选择,效果会好些,实现因材施教,对于医学专业,必须要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否则会出现专业英语也没学会,专业知识也没学懂的“鸡飞蛋打”的结果。
4.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及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协作学习”。这些教学模式比较适应大学生的思想模式,但是如何运用到双语教学中,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双语教学的方方面面与“单语教学”都有所不同,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的设计、调整。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适当的学校氛围、情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教师的外语要求。许多教师反映这种模式在许多公共课中运用的效果很好,但对于医学专业课开展,难度相当大。因为按照大纲的要求,学生用母语把其中的内容讲解出来,就已经非常难,我校在临床专业开展了PBL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主动性确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还有待提高,如果进行双语教学,更是难上加难。
每一名医学生入学时都曾许下过希波克拉底誓言,承诺“竭尽全力,采取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也曾宣誓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疾病谱的变化,国家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各医学类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将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大鼠脊髓损伤研究”的体会,探讨医学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性。
1 有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于科研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只有树立了科研思维,才能明确科研目的,遇到困难时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1)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科研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并能及时发现还存在哪些不足,从中找到我们感兴趣的切入点,提出问题,明确科研方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以学习借鉴别人成熟的实验研究方法,对于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本科生来说,在后续的实验方法制定过程中无疑是一条捷径。(2)重视科研实践活动,善于主动思考并通过多元化方式解决问题。实验时要勤于探究为什么?怎么办?有没有更好地方式、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多渠道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如及时查阅文献、丁香园等网络论坛查看并请教问题、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3)善于运用统计学方法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定期PPT汇报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2 有助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对于一项以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过程中,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完成实验的基础。因此,在正式进入科研阶段之初,主要学习了从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多聚甲醛固定液等液体的配置,到造模手术、大鼠护理技巧,再到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等实验操作方法。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理,在科研实验过程中能把一个复杂的实验拆解成若干个小实验,化难为简。例如:大鼠的造模: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细分为称重、麻醉、剪毛消毒、无菌手术、创口缝合等多个步骤,针对这些做专项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操作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做科研应该提前制定计划,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今后自己独立承担科研课题时心中就更有把握[1]。
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探索性活动,是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科研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实验最初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不解决实验就无法继续、不解决手术造模后动物会面临全部死亡。从最开始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重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到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记录问题、主动分析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分析大鼠术后出现了哪些异常等问题,多途径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
3 有助于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科研活动常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能,往往不是凭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的医学本科生来说,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实验。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做出一个优质的成果。因此,在科研过程中要充分掉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队员之间相互信任,分享资料,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课题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课题组的同学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彼此关爱,共同进步,使每个人都能学到更多,课题进展的越来越顺利。
4 有助于提高逆商(Adversity Quotient,AQ)
科学研究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同时,科研也是一个枯燥而漫长的过程,时刻考验着我们的专心与耐心,不容半点马虎、轻率和急躁。如果大学生参加科研只是为了做出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完成论文,而在实验过程中心浮气躁,那么当实验进展不顺利时,就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失衡,以致情绪低落不能正常的完成实验[3]。从加入到这个科研团队开始,就遇到了不少的难题,比如:一开始毫无头绪的查文献、写标书,完全没有底气的做汇报;之后熬夜造模,精心照顾的大鼠却意外死亡;同时兼顾着繁重课业压力和科研任务,以至于身体吃不消等,但是很庆幸,不管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再累再难,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都在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尽快地调节好情绪,平衡心态,继续坚持下去,完成实验。因此,在做任何事时都不要预先给自己设限,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然后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不断地突破自己。
5 学会总结
在科研中,总结包括通过撰写论文向别人展示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和反思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在总结课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加深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论文。另外,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要处处留心,时常总结在本科阶段涉及不到的科研知识和自身的不足,养成良好的总结知识和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做免疫组化染色时,做完实验后,及时总结实验记录,这将是自己在研究生乃至以后科研过程中的宝贵经验积累。
6 科研促进本科学习
科研与本科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科研思维的形成又依赖于学习,本科学习是完成大学生科研的基础,因此,应该在科研与本科学习中找到平衡。另外,在科研过程中提高的动手操作能力、“逆商AQ”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本科学习阶段亦是相通的,将其运用到本科阶段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也会让我们受益良多。从科研活动中延续而来的师生情和友情也成为本科阶段努力学习生活的动力和资源。
7 思考
大学生科研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现在我们常讲“万众创新”,创新即是在两个事物之间建立一个新的连接,但是创新也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含量和逻辑思维能力上,在科研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习了更多知识,开拓了眼界,这也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科研人员漫长的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创新优化。对于医学本科生来说,这样的过程,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科研操作的基本方法,更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甚至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也让我们变得更有耐心。
一、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匮乏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为传授已有知识的机械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结合少,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淡薄。虽然部分学生具有初步的科技创新意识且积极主动参与科研实践,但由于不具备基本的科研常识,缺乏系统性科研素质培养而造成科研能力低下。因此,如何使学生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在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能力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高校要首先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生在读期间的科研培养与实践。如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大学生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医学生科研培养与实践的评定、审核及监督。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学生科研档案的管理等[1]。其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学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科研服务管理,如设立独立于教学学分之外的科研学分,必须修够一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建立医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督准则、导师的选拔制度、激励措施等,积极引导并鼓励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可持续地进行。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
新学科、新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勇于创新的素质。然而,医学科学发展的超前性与医学教育的滞后性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我国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基本为: 基础课临床课实习模式,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强,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将传统知识理论和技能内容与结构进行分化和重组、模块化,形成医学内容紧密衔接、交叉渗透, 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 知识、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结构。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全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学生需要导师的管理与激励
由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 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课题科学研究模式。学生的培养方案受到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双重影响,学生可主动参与并协助导师完成已有科研项目,或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实施、成果整理、、专利申请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学生实施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1.导师的管理。导师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引导者,导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可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临床业务,部分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实施导师遴选上岗等系列措施,由医学生科研管理部门遴选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态度端正,治学风格严谨的导师,形成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组,公布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组,导师组分别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阶段开设医学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设计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技能。导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设计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行导师考评制,通过教学督导队不定期对导师进行考评, 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导师将受到相应处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及奖励,提高导师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优秀青年教师外派进修等,提高导师科研水平。
2.学生的管理。首先,医学本科生应打破年级、专业、性别等限制,根据共同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团队。项目组成员的年级和专业差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别等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实验技能不同,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少,但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低年级学生优越,能有效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分别吸纳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以梯队式结构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所以吸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促进新颖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学生科研热情不高,依赖性、投机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导师组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热情的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质控学生的科研过程,争取教学资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并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选拔优秀学生校间互访、交换培养,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抑郁;焦虑
抑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极情绪状态,是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对个体的心理调适具有阻碍作用[1]。《心理学百科全书》将焦虑定义为: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BP(〗主要表现为躯体性的焦虑和精神性的焦虑[2]。〖BP)〗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医学院本科生大一、大二和大三年段各3个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共330名学生。
1.2调查工具
1.2.1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问卷的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当场回收。
1.2.2统计分析
将所有调查资料经专业人员检查、核对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一般性统计描述和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330份,回收330份问卷,有效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97.0%,其中医学本科生大一有114人,大二有89人,大三有117人;男生59人,女生261人。
2.2抑郁和焦虑检出率
在有效320份问卷中,存在抑郁的有37人(11.6%),存在焦虑的有44人(13.8%)。
2.3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级、独生子女与否、家乡对抑郁严重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2.4多因素分析
以抑郁(赋值为:0为无抑郁,1为抑郁)为因变量,以年级、家乡、独生子女与否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家乡是大学生抑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
3.讨论与分析
3.1医学本科生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年级、家乡是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分年级比较,二、三年级大学生的抑郁状态发生率高于一年级,其原因可能是本次调查时间是下半学期开学后三个月,一年级大学生已经适应了新环境,而二、三年级课程负担重和临近实习,因而产生了更多的抑郁症状。家乡是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由于生长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导致城市、城镇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可能是由于父母的繁忙,导致平时缺乏内心交流。
3.2医学本科生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家乡、家庭关系是焦虑发生的影响因素。本次调查医学本科生的焦虑率为13.8%,与刘贤臣调查结果相近。家乡与焦虑有关,与翟立武等的报告一致。由于成长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使得农村学生学业压力较小、竞争意识不是太强、解压方式较多,更容易发泄情绪,所以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低于城市学生。家庭不和睦者的焦虑率较高,由于家庭关系复杂,父母争吵、亲朋矛盾激烈等因素,导致其不知如何面对及解决,从而焦虑程度高于家庭和睦者。(作者单位:1、莆田学院护理学院;2、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