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灰雀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年级 启蒙习作 几点尝试

前言:通过近几年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听、说、读、写。从口头语言表述向书面语言的转变,然而,学生一方面渴望表达自己所见、所想,另一方面书面语言没有积累,想说、会说的话不知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容易产生“怎么写”、“写什么”的困惑。《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心里话、真话、实话,写自己亲身经历中所见、所闻的事情,写出对观察的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段话为我们指导三年级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我在三年级教学实践中采用看图写话和日记的形式,引导学生入手习作。下面我就三年级启蒙作文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看图写话引路,学写日记来尝试,写想说的话。

三年级学生生活经历较少,大多数在监护人的引领下进行活动,但是天真活泼。这样虽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形象思维仍占主体作用。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发挥自我能力,我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看插图,如《灰雀》一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槐乡的孩子》一文中的孩子的劳动的场面等。找出在文中描写的词语和句子,边读边想。在家里请家长协助孩子,在看动画片的同时,适时引导。再准备一本日记本,我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自己每天的经历,学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新鲜事;还鼓励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图片贴在日记本上,在图片的旁边写上一段话。

二、以日记为铺垫,丰富学生的语言。

三年级学生语言积累少,会产生怎么写、写什么而犯难。我通过学习课文重点段落,指导课外阅读,来帮助学生积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积累词句的基本技能。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在教学中,如《灰雀》一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槐乡的孩子》一文中的孩子的劳动的场面;《风筝》一文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情景等。找出在文中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再摘抄在日记里。在阅读过程中,摘录一些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段,写进自己的日记本,鼓励学生背诵优美的句子和片段。早读前5分钟轮流背读自己前一天积累的句子和片段。

三、写观察日记,写所见所闻所想。

三年级的学生通常会自言自语,自得其乐,这就是他们身上富于想象的特点。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小学生习作练习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习作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习作中发展和提高作能力,把习作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习作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四、适当评价点拨,激励写日记的兴趣。

平时收看学生的日记尽管是多么幼稚、可笑,只要是真实的,我都加以表扬。因为简短的话语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激发学生写想象日记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把各学科结合起来,有机地结合想象,可以是写异想天开,学生可以畅想生活中的事物、未来等,写出自己既奇特又合理的想法和幻想。就这样,我想学生们会悄悄地爱上习作的。在进行习作教学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习作”转变成“我要习作”,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心理情感中发展提高。经过近半年的时间训练,学生的习作有了一定的起色。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探索,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倪海霞用真情浇灌习作之花——小学三年级作文启蒙教学的点滴体会《小学教学参考》

2、冯嘅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初探-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3、张震跃浅谈小学三年级习作-课外阅读:中旬

4、找到窍门写活语文书里的故事——浅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阅读与鉴赏上旬

5、浅谈如何优化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新课程(小学版)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存在的问题;方法与对策

一、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就要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这就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记诵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

(一)三年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指不仅能顺利地读,还要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以及理解字词句篇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又该具备哪些阅读理解能力呢?一般来说有: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抓关键字词理解文本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字词的能力;质疑解疑的能力等。

(二)目前三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哪些薄弱之处

1.从日常学习情况来看

(1)阅读速度慢,读不懂意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关于默读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很多学生不会默读且读不懂意思。表现在:学生默读文章往往读一遍两遍就不想再读了,开始东张西望,交头接耳。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并批划出答案,很多学生会画一些毫不相干的句子,或者找到其中一点就不再去读了,读书不够深入。

(2)阅读方法少,不会阅读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缺乏阅读的方法,阅读的习惯也没有养成,如: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的习惯等。由于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所以从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反映出质疑解难的能力非常低下。

2.从测试情况来看

从调查卷的情况来看,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掌握的阅读方法情况不太理想,学生阅读题得分不尽人意。

表一:三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调查情况汇总

表二:三(4)班阅读《翠鸟》选段各题得分率统计表

从表一可看出三年级学生阅读题失分严重,得分率低,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整体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从表二统计的数据和卷面呈现的现象看,学生在答理解类的题显得吃力,得分不高。可见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阅读理解方法和技能没有很好的掌握,如词句理解的方法,要点概括的方法,质疑解疑的方法,整体理解文章的方法,积累的方法等,在需要运用这些方法回答题目时就显得无能为力。

以上数据反映出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能力、要点概括的能力、质疑解疑能力、抓关键字词理解文本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一)关于学生自身原因

1.地域方言音影响学生阅读速度

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广东地区东莞本地生居多,学生面对文章要将文字由本地白话方言转化为普通话再读出来必将影响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低下,导致阅读所得低效。

2.刚从低年级升上来的三年级学生,由以识字为重点的学习过渡到段的学习也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化的过程,由于积累的词汇量少导致阅读面窄。

(二)关于教师教学原因

1.忽视阅读兴趣的引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内容上旧、窄、死、繁,没有与时俱进;指导上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牵”“引”求同多。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阅读没有兴趣,阅读能力提高也就成了老师的一厢情愿。

2.重书本知识轻方法指导

教师教学过程中方法僵化,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教学途径、渠道封闭,把语文的本质掩盖起来,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这样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在对课本的学习范围内会让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缺失学习语文的方法。

3.有方法意识无环节落实

部分教师有渗透阅读方法的意识,却苦于种种原因,环节落实不到位,如只在分析课文时渗透方法,没有后续的练习巩固;或者是当堂课上有方法指导,但是缺乏课后的用法练习……导致学生对于方法掌握不到位,无法灵活运用,即不能很好的用法阅读相关的其他文章,阅读仍处于萌芽状态,能力难以形成。

这三点原因都将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难以形成。

三、采取措施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要有效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以及教会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入手。

(一)广泛阅读,为形成能力奠基

兴趣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1.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理解课文节选段落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节选段落的真实含义。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出自《战国策》中的一个小故事,内容简单道理却深刻,学了这一课定能激发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战国策》中更多的故事。

2.组织课外阅读的交流比赛活动

首先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其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阅读情感场”,使那些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场”的影响,产生谐振。再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渗透教师对学生所交流内容的评价,大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诗歌朗诵会、故事擂台赛、办手抄报、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坚持阅读,阅读的习惯才会养成,知识的积累才能更丰厚。

(二)课堂悟法,为形成能力扶植

预习 有的放矢

1.问题引路

三年级的学生,面对着生字多多、篇幅长长的课文,难免会有畏难情绪,如果通过预习扫除了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听讲效率。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预习的要求和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即“三读一思”,以便在真正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具体为:(1)初读课文两遍理解重点字词意思。(2)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初知文章大意。(3)圈点勾画重难点,在不懂难学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落实

三年级的孩子毕竟年龄还小,学习自觉性不强,在预习习惯没有养成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提醒。通过家长初查、教师再查等家校合力共同督促中,日复一日,学生便养成了带着问题认真预习的习惯,他们的阅读速度加快了,思维敏捷了,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看问题也深刻些。

堂上 步步夯实

1.读思结合重感悟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是对信息的输入,“思”是对信息的吸收处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读书习惯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不仅预习时需要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阅读理解中更需要带着问题去品读感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也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图式理论告诉我们,读者的知识背景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积累生活中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阅读中结合思维训练激活潜伏的图式系统,使学生对材料的感悟更加深刻。

2.讲练结合授方法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理解文意的的过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体现在捕捉信息的多少以及对材料内容的概括整理上,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不同的文本类型因材施教,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的品读感悟中形成阅读理解能力。

(1)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

①紧扣“题眼”巧概括

课题是文章的标志,内容精髓,有的直取事件、有的直呼其名,有的揭示中心,有的汲取人物话语,有的表明行文线索等,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下手,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缘疑而读,既能解题,又能了解课文思想内容,继而巧妙概括主要内容。如直取事件的课文名有《3、爬天都峰》《16、找骆驼》《30、一次成功的实验》等,我们可以用 “谁+课题名+感受/启示/道理”整理成句来概括文意。例:《16、找骆驼》课文写了老人帮助一位商人找骆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直呼其名的课题有上册的《5、灰雀》《6、小摄影师》下册的《1、燕子》《5、翠鸟》等可以用“课题名+事件/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②抓住“文眼”活应用

“文眼”是文章灵魂的体现,中心内容的浓缩,阅读训练的窗口,有的课文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有些课文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有些课文中间部分为行为架桥引渡。语言凝练,意蕴丰厚,均有点睛之意。如《13、花钟》《14、蜜蜂》《15、玩出了名堂》《19、赵州桥》《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25、矛和盾的集合》《26、科里亚的木匣》等课文都有很明显的“文眼”即中心句,只要指导学生找出了中心句便可以稍加修改灵活的用于概括段意或者是全篇的大意。真可谓是一眼窥全篇,不仅能净化阅读路径,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快速理解课文的能力。

(2)理解关键字词的方法训练

文章的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重点关键词,理解关键词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领会词韵,还能让学生

熏陶情感,享受语言的优美,学会精读细研,进而形成阅读理解能力。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两个词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文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师:海水有什么特点?(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你从哪里知道?

生:因为海水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所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标红句子,这种方法就叫联系下文理解字词。

片段二:《30给予树》第3自然段……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亚沉默不语。……

此处要体会金吉亚的心理活动,理解这个 “沉默不语”是关键,而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第2自然段)以及下文(第3自然段下面的文字)加以理解,在品读上下文的过程中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②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

在《孔子拜师》第2自然段“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语境中理解“风雨兼程”一词。

(三)运用方法,为形成能力助力

1.当堂学当堂练

如学《秋天的雨》一课,学生有了寻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意识了,我趁热打铁,在课堂上即刻出示类似结构的文段让学生用法练习,将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得以巩固。

2.课后及时小练笔

在学了《风筝》一课后,我布置了围绕中心句写一小段话的练笔家庭作业,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类似结构的文段了解更深,对巧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的方法渗透很关键,及时的训练巩固也很重要,通过一些课堂练习,课后小练笔加以巩固,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能力,并将阅读理解能力迁移到阅读其他更多的文章,拓宽视野,品尝“语文味”,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去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朱作仁.朱作仁学科教学研究文存[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6月份期刊和7月份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