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滴水朗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家驹
“谢谢校长。”这一刻我拿着耀眼的证书,心里一直回想着今天下午激烈的比赛。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举行了激烈的朗诵比赛,我和同桌王悦琪一起参加了比赛。
比赛开始了,全校同学们超常发挥,个个严肃庄重,尤其是王智轩同学朗诵的“满江红”让我陶醉其中。
音乐悄然响起,王智轩同学铿锵有力地开始了朗诵。之后语调有时柔和,有时强劲,变化多端。他边表演边朗诵,如诗如画,把在场的人都打动了。
我继续听啊听,不知过了多久,主持人忽然说道:“请小学组A19号组合上场。”
我与王悦琪踏着整齐的步伐,从容不迫地走上场,但是我们心里犹如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当音乐慢慢响起的时候,我们一起诵读道:
手拉手奔流
男:有一滴水,从河的那头流进了长江。
女:有一个浪,从河的这头汇进了东海。
合:一个小小的水滴,一朵浪花
……
等我们朗诵完,观众席上爆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小学组A19号,93分,第6名!”随着主持人的声音,我们高高兴兴地走上了领奖台。
这就是我精彩的一刻。
语文教学 课文阅读 语感培养
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学生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又十分有限,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培养语感”——换而言之,在大量的“读”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在“读”中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深入到达作者的“潜意识”层面,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三步读”把书“读”出了层次,在不同层次和意义的“读”中,可以相应地培养不同层次的语感。
第一步:基础读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读通课文要做到:一是“初读”,就是通读全文,发现自己的问题,对课文有大体了解,可以多读几遍,扫除阅读障碍,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感知语言材料,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进行有意质疑,为深入学习语言打下基础。当然,面对不同的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具体感知方法。例如,教学《颐和园》一课,学生看到课题,心中条件反射般的疑问就出来了:颐和园在哪里?颐和园什么样子?我就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要借助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来解决;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后,心里对自己的疑问就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荷叶圆圆》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文中配有与内容一致的插图。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读课题,联系自己对荷塘及荷叶的了解,就课题想象:紧接着请学生观察插图,而后说说自己的观察及观察图片的想象,师生从而渐入情境,为感知语言打下基础;接着教师用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感情范读,孩子们和教师都置身于美丽的荷塘。然后,师生共同质疑发现问题,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学生在“述说读课题想象——述说看图及想象——听教师范读——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这也是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初读整体感知是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打下“地基”,地基坚实了,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顺利进行个性化的感悟。
第二步:内敛读文——熟读课文,品味感知。
熟读成诵才能积累语言。熟读就是要抓住重点句段,细细品味,并将之吸收内敛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积淀。在这个环节中,要采取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边想边读等不同的读的方式,一边读一边咀嚼——品味内容,体会感情。这个品读环节也要做到分步骤、层层深入。我以品读《匆匆》第二自然段为实例说明:
“一品”,也叫“自品”:自主学习,自己细细品味,引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自品”重在“品文”,品出自己对语言材料的浅显感受。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细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语言中的情感,遇到读不懂或感悟深的地方画出来。可以随手标注。
学生自学三分钟,教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师:先来说说第二自然段中我们的困惑或思考吧。
生纷纷发言。(师相机评价)
“二品”,也叫“助品”: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互动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发,推动情感发展。“助品”重在“品词句”。这个环节可以说把“语感”细化为了“词句感”。
师:(课件出示“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们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会产生那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学生相互解答。
生:“大海”是指什么?(生:无限的阳光)
生:八千多日子放进时光的大海里,课文是怎样写的?(生:比喻为“钟尖上一滴水”。)
生:从“钟尖上一滴水”感受到什么?(生:八千多个日子多么微小)(生:它滴在大海里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息……)
“三品”,也叫“评品”:把自己品读的感悟,以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情感收获,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师生或生生互相评读。“评品”重在“品情”。
师:解疑后,我们豁然开朗,与作者的情感有了共鸣。作者算得很细,24岁,8000多个日子,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你悟到作者怎样的情感?(生:哀伤和感慨)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来读一读,我先来试一试。(师朗诵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可以借鉴些什么呢?
生:声音压得很低。(师:因为我对时光的流逝毫无办法,哀伤、无奈。)
生:把“头涔涔泪潸潸”读得很慢。(师:因为我想到8000多日子悄然溜走,我却不知该做些什么,我像迷了路不知所措。)
生:读“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能听出强烈的对比。(师:因为我的日子太微小呀,滴到大海中它无声无息,这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呀!)
生:读“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时,声音很小,显得很无奈。(师:因为我日子一天天从我手中溜去,我觉察我一无所有。)
师:借鉴是一种学习。我们也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诵读出来。自己练一练,同位听一听、评一评。
(生互练、互相指导)
第三步:外显读文——诵读课文,情感感知。
这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表现出“读者”自己的情感感悟,还应使“听者”能从有声的朗读或诵读中捕捉和感悟到“读者”及
“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读者”、“听者”三位一体,互为融通呼应。在这个环节中,采取配乐朗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法,使学生受到语言美、立意美的熏陶。还以《匆匆》为例:
师: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哀叹和感慨了吗?我们用诵读表达出他和我们的哀叹和感慨吧!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诵读出朱自清的哀叹和感慨吧!(师引读,生齐读)(随机指导)
如果我们像朱自清那样看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烟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自己的8000多日子却消失的无声无息,我们也会像他一样哀叹和感慨呀!(师引读,生齐读)(随机指导)
宜宾县商州镇幸福小学三年级
杨梅
连绵不断的大山,用她母亲一样的情怀,养育了山里人,也养育了山里的女孩儿。
山里的女孩儿,野得很。爬树、掏鸟窝、掰石竹笋……哪一样都不比男孩儿差?头发剪得短短的,一根自制的腰带扎在腰间,俨然一个小子。吹一声响亮的弯弓哨,打一个响指,跳进夏天的河里,扎猛子、闷水、打水仗、逮水猫(水中游戏)……晒得像非洲人一样黑,和男孩一样一身油光光的,一滴水也沾不上去。
山里的女孩儿,胆子大得很。放牛、牧羊哪一样不会。骑在牲畜背上,“得儿,得儿”地喊几声,或者是迎着山区清晨的阳光朗诵着小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哪牛儿、羊儿就会乖乖地走。地上的毛毛虫、猪儿虫什么都不怕?连蛇都敢捉。可不像城里的女孩儿,看见小虫就吓得喊爹叫娘。
山里的女孩儿,勤快得很。天刚亮就起来帮父母干活儿:喂猪、扫院子、烧锅、打猪草……双休日和父亲上山去找何首乌,野生天麻等药材,去时空空的背篓,回来满满的背篓。女孩的脸、手,之处,都被藤蔓勾画出一道道血印子,哪是女孩喜欢的图案,将烙在她的心里。
山里的女孩儿,热情得很。如果你是远方的客人,她会用山里人特有的礼节和真诚招待你,带你去山的怀抱中去感受胸怀的宽广和神奇魅力,顺手摘一串猕猴桃或樱桃什么的,让你品尝十足的野味……让你沉醉于大山的浓情中。
山里的女孩儿,好学得很。在学校是文雅小书生。课堂上勤学好问,课后放羊还看书。她们知道,文化能带她们走出大山,越过那道山梁。
……
一、生存——享有尊严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南,他们都没有高等与低等、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分别,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德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种状况违背了人性发展的规律,扼杀了儿童的灵性,消蚀了人的尊严感。儿童作为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在兴趣、爱好、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首先,教师要重视儿童的存在价值,把学生看做是“人”,因为他们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接纳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例如《从一粒米说起》的活动过程,首先,师生共同深情地朗诵古诗词《闵农》引入主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初步感知学习目标。接着,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中的提示,计算一下“一粒米”和“一滴水”的问题。学生从探究活动的结果——一组惊人的数据中不难发现:不能小看这一粒米、一滴水,也不能小看自己对待一粒米、一滴水的方式,它不是小事情,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命运。孩子们深刻地反思着自己,感受着生活中节俭的重要意义。最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反馈节约的金点子,学习积累生活中节约的方法和窍门。教师自始至终尊重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孩子们有自己的选择和表现机会,或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或讨论交流,或评价反思,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学习着、快乐着,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
二、生活——修身养性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引导学生修身养性、学习做人是品德课堂教学的主旨和核心。为此,教师要重视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开展儿童喜欢的各种探究、体验和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悟践行,学会生活。例如《我的责任》的教学,教师针对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包办过多,造成了孩子们唯我独尊、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责任概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等现实问题,开展了模拟某种生活情境的体验活动,诸如(1)在家庭,小主人,怎么做?(2)在旅游区,小游客,怎么做?(3)在超市,小顾客,怎么做?(4)在影剧院,小观众,怎么做?把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经常见到或经历过的场面呈现给他们,通过录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准真实生活”模拟中学习,在畅谈体会、互动评价中反思,在“亲历一体验”中,感悟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做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
三、生命——孕育爱心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爱的教育》中指出:“爱心是心中的太阳,将你我身边的冰雪融化。”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学生成为有爱心的人,让生命绽放爱的光芒,是品德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因为一个人有了爱心,就意味着奉献、责任、同情、宽容、尊重、理解、帮助。爱心让社会变得和谐安宁、美好温馨;爱心使心灵获得平和宁静、纯洁善良。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爱的教育,培养他们爱自己,爱他人,爱家庭,爱集体,爱社会,爱自然,让爱心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例如《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这个教育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身处现场幸存的孩子们是如何争先恐后地投入到这场生死大营救之中,感受他们机智勇敢、无私无畏、友爱互助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反馈课前收集到的更多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感受大灾面前有大爱的“中国精神”。一位学生交流了在网上查找到的《伟大的母亲》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被垮塌下来的建筑材料压死了,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三四个月大的孩子。由于母亲身体庇护着,孩子毫发未伤。随行的医生发现了一部手机,手机里有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大灾面前,母爱成就了一个奇迹。多伟大的母亲,你不仅给予了孩子生命,更给予了他一生受用不尽的爱。
1、通过雷锋的生平简介及其实的故事,使学生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向雷锋叔叔学习。
2、利用介绍、评议等形式,使学生知道雷锋精神已在班集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通过活动,希望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活动准备:
1、收集一些雷锋生前的格言和先进事迹。
2、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活动过程:
一、你们知道3月15日是什么日子吗?——学雷锋活动日
二、让学生了解雷锋是一个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1、请听:《雷锋故事联播》
故事(一)人民的勤务员
雷锋自己十分节俭,一双袜子补了又补还舍不得更换,却用自己每月仅有的6元津贴为全班战友们购买了学习书籍。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而且带动战友们学习,帮助战友们提高思想觉悟。1960年,辽宁遭受重大水灾。雷锋悄悄给受灾的战友王大力家寄去了20元钱。在出发去灾区救灾时他又把100元钱以一名解放军战士的名义捐给抗洪救灾第一线。
故事(二)助人为乐
一天,雷锋因公出差,踏上了从抚顺开在沈阳的列车。上了车,他看到旅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又动手帮着扫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些旅客不住地招呼他:”同志,看你累得满头大汗,快过来歇歇吧!”“我不累。”雷锋笑笑说到。
主持人:同学们,看了雷锋叔叔的故事,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大家说一说。
2、请听《格言朗诵》
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②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③一块好好的木板,钉子为什么能打进去因为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④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⑤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合: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主持人:这就是雷锋叔叔,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
闪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闪回在二(3)班的集体中。
三、使学生明白“雷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
1、讲身边的“活雷锋”故事
2、表扬,并给班级的“小雷锋”发荣誉奖。
3、诗歌朗诵《雷锋和我们在一起》
乘着温暖的春风,
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
雷锋叔叔原来就和我们在一起。
他和诚实的孩子在一起,
他和勤劳的孩子在一起,
他和爱学习的孩子在一起,
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主持人:“学雷锋,做好事”的事例真是太多太多了,雷锋叔叔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全班唱《学习雷锋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