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第1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7至90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引领学生经历和体验用“剪拼法”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感受“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 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搭建联系

1. 课件出示学校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哪一个大,并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 课件呈现由花坛抽象出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长方形长6米,宽4米;平行四边形底6米,高4米,另一边5米。

提问: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会怎样计算呢?

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底乘高6×4,或两条邻边相乘6×5。到底哪种方法是正确的?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基于学生学习经验引发计算面积的猜想,顺应学生思维发展进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经历过程,探究方法

1. 巧数方格,验证猜想。

启发引导:要知道它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有一种最原始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教师课件呈现方格图,然后移入平行四边形。

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纸和方格纸,独立数方格。

反馈交流,教师利用课件的交互性将学生的数法加以动态演示:①直接数法,先数整格,再数半格;②变形数法1,每行中不够整格的拼成够整格再数;③变形数法2,将左边的三角形整体移到右边,由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转化)。

这几种数法都说明:1. 用底乘高的方法可能是对的,用两个邻边相乘的方法是错误的。2. 变形前后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数格子的方法关注了学生学习经验的前后衔接。“剪拼法”是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一种方法,但为什么要用“剪拼法”,怎样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主动想到这种方法并认同?变形数的过程是“剪拼法”的渗透,课件将学生的数法动态演示,更直观地展示出了变化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下一步转化方法的运用作了铺垫。

2. 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启发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乘高”来计算有什么道理呢?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变化前后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大家带着以上问题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从学具袋中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课件出示操作提示)

(1)将平行四边形沿( )剪开,把三角形向右平移,可以转化为( )形。

(2)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 )相等,平行四边形的( )和长方形的( )相等。

学生边展示边叙述。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归纳总结:今天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把未知的图形转化成了已知的图形从而解决问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化”法,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3. 方法多样,拓展思维。

启发思考:还有其他转化方法吗?你能找到它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吗?预设如下:

【设计意图】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注重数学的理性分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凸显数学思想的魅力。

4. 对比辨析,深化理解。

启发引导:我们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用底乘高的道理,那为什么用邻边相乘就不对呢?

课件呈现将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长方形的过程(图3),让学生直观观察到这样的拉动变形之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邻边相乘实际上计算的是变大后的长方形的面积,而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此不能用底乘邻边。

【设计意图】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负迁移的影响,产生“邻边相乘”的想法。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意义的过程。那么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对,对的道理在哪里”,还要让学生知道“错,错的原因在哪里”,甚至错误是否可以被利用或转化。“同样是转化为长方形来思考,为何前者是对的,后者却不对?”“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何不是‘邻边相乘’?”人为制造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参与对问题和错误的剖析,让学生的经验碰撞,在充满挑战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经验中的错误,主动修正思考的方向和策略,从而确定计算方法“底乘高”的准确性。这样获得真正的数学理解,推理能力也能得到有益的发展。

三、新知内化,实践应用

1. 平行四边形花坛(图4)的底是6 m,高是4 m,它的面积是多少?

2. 计算下面图形(图5)的面积的方法有( )。

3. 一个平行四边形停车位(图6)的面积是15平方米,底是3米,你能求出停车位的高是多少吗?

4. 下面图中(图7)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5. 图8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 cm,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练习的内容力图体现层次性、综合性、实践性,引申拓展,再次促进学生对公式的灵活应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 总结收获:这节课我们一同经历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在今天的学习经历中你有哪些收获?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第2篇

教材简析: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4提供了画在方格纸上的3个平行四边形,而且每个平行四边形都被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涂色,要求学生说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学生能通过计算或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要求,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感受: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例5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重点探索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把学生在操作阶段获得的表象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进而通过数学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试一试”安排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的认识,练习三第2题是看图计算面积,第3题通过三角形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三角形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中,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课本第127页三种形状的三角形6个。分别编号1-6号。放大的一组6个三角形(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情境引入,感受联系。

同学们,学校新建校门口有一块长方形绿地。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把这块绿地平均分成两块(课件出示)。一块种红枫,一块种桂花。你认为可以怎样平均分呢?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自己的想法(课件展示3种分法)。

最终学校选择了第3种方案。你有什么办法说明这两块绿地大小一样?(课件展示:剪,旋转,平移重合。)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一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呢?(10×4÷2)

[设计思考:上课伊始,用平分绿地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能很快地进入预设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这一情景中直观感受到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大小相等,从中体会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所在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联系,给探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开启思路。]

2、启发猜想,揭示课题。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学过的长方形面积,求出了一块绿地也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那绿地的形状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三角形(课件出示),猜一猜:它的面积怎样求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还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来帮助解决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实践活动。

(1)拼摆。

课前你们从书上第127页上剪下了6个三角形。在小组中开展活动,把学具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你会发现什么?

a、学生拼摆每种形状的三角形。

b、展示拼摆交流情况(三种情况,请学生在黑板上拼摆)。

c、结论: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填表。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研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将例5中的表格填一填。从中你又发现什么?

(3)讨论:初步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思考:学生由于有平分绿地的体验,所以会很快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实践研究、分析问题,初步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获得知识的能力。]

2、深化理解。

出示例4的方格图及其中的平行四边形,请你说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口答,交流想法。

[设计思考:把例4放在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方格直观图。进一步加深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的理解,证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科学性,建立两者联系的良好认知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学生明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3、归纳小结。

(1)从上面的实践活动中,说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完整板书:S=ah÷2)。

(3)反思: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算出底和高的乘积后还要除以2?

4、反馈练习。

P16练一练:

①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说想法。强调:为什么乘以2?

②第2题。直接写得数。强调:为什么除以27

[设计思考: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结论的得出,是在学生动手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练一练,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次体会每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巩固计算方法,学以致用。]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试一试”。你们认识这些交通警示标志吗?(课件出示)做一块这样的标志牌,面积是多少呢?独立解答,交流想法。

2、拓宽补充1:现在做2块这样的标志牌,面积又是多少呢?独立解答,交流想法。

①8×7÷2×2;②8×7(你是怎样想的?)

3、拓展补充2:生活中还有一种也是三角形的交通警示牌,大小如右图:

你们能帮着算一算面积是多少吗?

(只列式不计算)

列式:3×4÷2,为什么不用2.5分米?你明白什么?

[设计思考:应用练习,层层深入,巩固双基。尤其是第2、3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明确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底和高的对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在练习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总结全课,巩固练习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想一想,下面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 )

3、只列式不计算:P17练习三第2题。

五、延伸拓展,发展思维

1、学校门口的长方形绿地,两边还有两块同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土地(如下图),你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第3篇

概念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单靠单一语言描述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以,概念教学要改“轻理解,重识记”为“重理解,促记忆”,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灵活地运用概念。巧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语言变为形象动画,使学生从图中观察,以图助理解,从而能够准确地理解概念。如: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高”的教学,是在学生已学过三角形“高”的基础上进行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平行四边形“高”的认知方面,学生一般只认识到h1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高,而h2、h3……则视为不是,究其原因显然是对平行四边形“高”的概念不理解。因而,在教学中笔者用FLASH设计了一组多媒体课件,将h1设计成为可移动变化的“高”,学生可以用鼠标将h1分别移动到h2、h3……的位置。通过移动比较,学生很容易观察到h1位置发生变化,但是其“高度”不变,由此可以理解E、F……亦是AD边上的点,h2、h3……均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高”。通过移动与对比的动画演示,学生不仅理解到平行四边形“高”的概念,而且对线是点的集合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巧用多媒体课件,突破公式推导难点

数学计算公式推导具有很强的严谨性、逻辑性。传统的数学计算公式的推导大多是语言讲解加板书引导套用。由于缺少清晰的推导过程,计算公式推导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难题。在数学计算公式推导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计算公式形成的推导过程清晰化,让学生对数学计算公式的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梯形面积为何要用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首先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教师引导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将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梯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比图。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其中一个梯形面积的2倍,反之,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因而,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接着再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按照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将其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图2)进行验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的关系。从而,同样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体验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就成自然的事了。

三、巧用多媒体课件,突破算理教学难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中有些算理是比较复杂难懂的,用口头难以讲清,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变枯燥为生动,以致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把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变成形象的图画展示给学生,使算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思维表象,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这些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达到计算灵活、准确、快速的目的。因此,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计算的算理达到一见而明之的功效。例如:在教学“在一块长60米,宽40米的地里,按行距4米,株距3米,种植果树,一共能种植多少棵果树?”这一例题时,学生易知“总面积÷一棵的占地面积=种植棵数”的算法,但对其中“一棵的占地面积=行距×株距”的算理则总觉得不明白。笔者先让学生观看园林中测量行距和株距的视频,建立感性认识。接着再观看多媒体课件,将一棵占地的长和宽分别移动与行距和株距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理性认识。由于学生历经了两次直观分析,对其算理这一知识难点的掌握也就不言而悟了。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进而使学生们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分析: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是“理解”。本节课的基本技能是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是“掌握”,可以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教学目标表述为——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与活动经验分析:本课探究活动中蕴含——转化思想、归纳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对应思想以及符号思想。本课最主要的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与“变中有不变”思想,数学思想属于过程目标,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是“体验”。在数学活动经验方面,本节课在操作探索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格子”的经验,为后续图形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图形剪拼的经验,为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可以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方面的教学目标表述为——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和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积累数格、剪拼、归纳、推理等活动经验。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来说,学生在三年下册已经学习过《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在四年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中,学生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知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经验层面来说,学生经历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积累了一定操作经验,比如学会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高,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平面图形拼组等。这些知识和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五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应让他们动手实践,通过观察、比较、探究、推理,充分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排来看,本节课的教学分三个主要步骤(详见教材)。

1.现实问题引入。从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用数格子法计算面积。教材安排同时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意图在于暗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探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建议

(一)借助格子图体会转化思想

本单元编排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如图1所示。

不难看出,“转化”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核心思想。在本节课中,如果不借助教师的提示或者教材的暗示,让学生独立地想到“转化”,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人教版教材先通过数格子来计算面积,并特意安排了一个表格,教师可以在学生填完表格后追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就为后面的图形转化和面积推导奠定基础。然后进一步提出:如果不借助数格子,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遇到新问题为什么懂得这样思考是思维模式问题。在本节课中,学生最难确立的就是图形转化的思路。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确立这种思路呢?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自己顿悟?如果学生缺乏这样的前期学习经验,能否做到顿悟?苏教版的教材十分重视数格子图的呈现,可以为人教版的教学提供借鉴(如图2所示)。例1从比较方格纸上每组中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入手,引导学生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相对简单的、熟悉的图形,我们可以看到,例1提供的素材不仅仅要求学生通过数格子来计算图形面积,学生还可以在数格子的过程中优化数格子的策略,通过图形的分割和平移,感悟割补的思路,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探索活动提供思想孕伏。有了这种体验,例2(如图3所示)进一步提出:“你能不能把右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呢?”借助格子图的背景,学生不难想到割补法。

体会数学思想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笔者认为,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转化的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堂总结时对面积推导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凸显转化的思想,并强调转化的重要性,为下一节课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奠定基础。

(二)帮助学生积累剪拼的经验

明确了图形转化的思路后,对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节课中,学生想到用图形转化的思路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属于思维活动经验,而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则属于操作活动经验。如果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就会给后面的面积推导造成障碍。有的教师为了扫除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障碍,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操作得出结论,设计了过于具体的操作要求。例如,(1)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3)用剪刀沿着高剪开,(4)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数学学习,由于学生受到事先设计好的程序的束缚,而使得整个操作活动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缺乏必需的个性体验,但是,如果教师不提示学生沿着高剪开,会有多少学生会顺利地进行剪拼呢?苏教版的做法是借助格子图的直观暗示(如图4)。观察格子图,学生不难想到可以沿着高剪开,再平移。在出现两种不同剪拼的方式后,教师可以追问一句:“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呢?”其实,借助图形可以发现,沿着高剪开会产生直角,而形成长方形需要直角,这样,通过观察和尝试,学生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剪拼。

当然,如果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强,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剪,在呈现不同的剪拼结果(有的拼成长方形,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剪拼过程,然后追问:“怎样剪才能拼成长方形,一定要沿着高剪开吗?为什么?”(可以借助上述课件演示说明)这样,学生既明白剪拼的方法,又明确了剪拼的原理,有效积累了图形剪拼的活动经验。

(三)关注探究过程中的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一般分为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在课堂教学中,某些概念、法则、规律等的阐述与探索,常常是抓住两类知识的连接点,借助类比推理,由旧知过渡迁移到新知。这种思维方式比较符合儿童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识规律。但是这种推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比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容易受到“长×宽”或“边长×边长”的影响,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邻边相乘。笔者认为,可以借助长方形框架解决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位教师的课堂精彩片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上的平行四边形。(利用活动模型演示将平行四边形逐渐拉扁)

师:在刚才的过程中,图形的周长变了吗?为什么?

生:周长没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没有变。

师:面积变了吗?为什么?

生:面积在慢慢地变小。

师:现在你觉得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能不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底边没有变,而它的面积却在慢慢变小,所以用邻边相乘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错误的。

师:(拉动平行四边形模型)?摇想一想是什么的变化引起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变化呢?

生:是高的变化引起的。

师: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说明呢?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件的剪拼演示,引导学生推导出计算方法。

上述片段教学中,在拉动长方形框架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且面积越变越小的过程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一定与高有关。当然,也可以在高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底越切越短,面积也随之越变越小的演示,教师追问学生,是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面积的变化?让学生得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与它的底和高都有关系。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想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可能)=底×高。事实上,数学的猜想和验证是类比推理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不简单否定学生的错误想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科学验证,充分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范文第5篇

一、创境激趣,引入新课

我以讲故事的方法开始教学:“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很久以前,在美丽的森林王国里,住着小白兔和小灰兔,他们每人种着一块菜地,天天辛勤地劳动。可是有一天,他们遇到了难题,想交换菜地,需要我们帮忙。”接着,我用多媒体出示:小白兔和小灰兔分别住在河的两岸,他们的菜地都在河的对岸,一块是长方形的,一块是平行四边形的。他们每天过河往来,非常不便。于是,他们提出交换菜地,但不知道换地是否公平。我接着问:“要想知道小白兔和小灰兔交换菜地是否公平,必须知道两块菜地的面积,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我们会算,可是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怎么算呢?”

这个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定向明标,自主探索

1.利用方格,初步探究

(1)以前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能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我请学生仔细观察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数一数,把表格填完整。

(2)同桌交流一下填法,小组交流、汇报想法。观察表格,看发现了什么。

(3)通过数方格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4)师生交流后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本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合作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准备工具和材料。我为每组准备了4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以及剪刀、三角尺等工具,供学生完成下面的深入探究活动。寻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小组的组员之间要有分工:小组长负责整体任务,记时员合理分配时间,记录员记录整个小组的活动结果,发言人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的成果。

(3)操作验证。利用三角尺、剪刀,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计算面积,完成后和小组同伴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用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利用课件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

(4)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得出:拼成的长方形,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思考、学习、讨论和交流,用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尝试中独立思考,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潜能,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师生互动,共同归纳

老师提问:刚才我们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你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同伴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讨论后,用字母S、a、h表示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进行小结:同学们,看,我们多了不起!通过剪拼,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还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面让我们带着收获来解决问题!相信你们一定没问题!

本环节对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进行点拨归纳,突出重点,强化关键问题,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这些知识在认知结构中牢固地储存起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实践应用,拓展创新(略)

五、总结所学,评价体验

最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简短总结:现在,你们能帮助小白兔和小灰兔解决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