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测试题

心理健康测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测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测试题

心理健康测试题范文第1篇

一、目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教师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致使教师队伍中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日益增多。

从大量的调查结果看,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教师甚至有跳槽意向。从新浪教育频道对中国教师工作满意度总体情况来看:低满意度教师达到64.4%;中满意度教师达到20.2%;高满意度教师达到15.4%。从新浪教育频道统计来看,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检出率排名中:小学、幼儿园占到78.9%;初中占到75.6%;高中占到72.9%;中专占到67.7%;本科、专科学校占到60%~80%。北京“芙蓉EQ教育与应用研究中心”主持的一项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也令人忧虑:26%的教师有躯体化症状,其中4%的人症状严重;29%的教师有强迫症状,其中4%的症状严重;18%的教师人际关系敏感,其中2%的人症状严重;13%的教师有焦虑症状,2%的人症状严重;18%的教师有抑郁症状,15%的教师有敌对症状;15%的教师有偏执症状等。2000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运用SCL―90心理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存在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尽管上述量化结论在研究领域尚存在一些争议,但这些十分接近的数据充分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的严峻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管理与促进

针对以上方面的调查情况来看,要有效管理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方面要在教师自身的心理因素上下工夫,从内部提高教师抗压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要从外部减轻、转移直至消解可能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的因素。

(一)促进教师的个体认知发展

1.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增强教师的心理压力承受力

正确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在同一环境里,人们体验到的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易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若仅从消极角度看问题,就会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造成苦闷。因此,教师积极调整、修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耐压性,变心理压力为心理动力,变逆境为发展机遇。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心理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工作、生活、家庭角色的冲突等外部刺激,应该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坦然地去面对,以积极主动的行为去适应。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能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欣然地悦纳自己的不足。

2.给教师提供心理调节方法,把握自我情绪掌控能力

不良情绪是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诱因。然而生活中不良情绪的产生却总是难免的,强行压抑不良情绪,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为此,教师应该学会一些积极调节情绪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宣泄法、理智法、转移法、幽默法、适度让步法、升华法、音乐法等,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达到心理的自我平衡。

3.营造积极的人际圈,释放压力承载量

教师因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容易形成人际交往的有限性和自我封闭性,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情境时深感孤独失落和无助。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培养自己的交往意识和积极坦率的社会交往方式,提高人际沟通技能,形成融洽的人际圈,使自己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获得来自同事、朋友、亲属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减轻或化解心理压力。

4.营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方式

首先,教师要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其次,教师应掌握时间管理技巧。进行任务分析和时间的组织和预算,将目标分成轻重缓急等层次,建立一张科学可行的时间表,避免陷入“瞎忙”状态,从而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减轻过重负荷。再次,教师还应当注意适度用脑,避免持续疲劳,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营养,关心脑健康。此外,工作之余要学会体闲,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

(二)学校应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管理措施

1.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人际环境,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校管理方式应从经验型转为科学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导下提高管理效率。根据教师的职业心理、个体差异,深入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和协调工作,尽量减少或避免管理过程中的人为挫伤。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必须力求满足教师各方面的心理需要,加强教师对学校决策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让教师真正体验到“以校为家”的感觉。

(2)学校管理要以真诚服务的态度对待全体教师,讲求公平公正原则,尊重教师合理的意见。注重沟通协调的方法,务必做到教师心服口服。以欣赏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使教师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良性竞争,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

(3)学校制订的各种制度措施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心理认同感与心理适应期。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时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中老年教师,在教师角色转换方面应持宽容的态度,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4)积极研究教师的心理需求,为教师分忧。教师作为社会人,有各种心理需要。学校管理者应了解教师包括婚姻、子女教育、健康状况等情况。对于教师在日常生活的困难,能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学校管理者还应该了解教师需要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尽量提供满足的条件,使教师能减少因教学效能感低而产生的焦虑感;对于一些业务骨干,则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教学竞赛,组织他们进行教改实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2.建立健全的学校教师管理机制,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意识

首先,学校要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学校要采取一些听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为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供疏导、排解渠道。聘请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测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对策

一、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7、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经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从分布态势上看,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担心、精神不振等。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1、工作负荷过重。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再加上教师下班后的备课、批改作业、家访、进修学习等,而且双休日和寒暑假的休息也常常没有保证。如此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时光也被无情地剥夺了,容易使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负担沉重。

2、心理压力过大。随着小学入学高峰的下降和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全新的理念和实践,教师普遍感到困惑茫然,感到不适应,为了避免被淘汰出局,大家需要不断学习,自我“充电”“加压”。同时在一些家长眼里,学生成绩好坏、能否升入重点中学以至于今后能不能考上大学,都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只要孩子不成才就是没遇到好老师。而且,有些媒体不去理解教师所做工作以及教师的心理伤害,盯住教师一些失误,过分炒作,出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偏向学生的一方现象,给教师带来严重心灵伤害,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

3、人际交往狭窄。从教师的工作性质来看,教师工作繁重,工作相对封闭,许多教师每天接触的人只有同事、学生、家人,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加之教师生活环境单纯,导致思想意识与社会相脱离,因而社交技能与社交活动的需要不相适应,社交的成功率较低,从而使他们不愿过多地与人交往,心理上自我封闭。其次由于教师的工作繁杂而细碎,工作需要认真细致,长期如此,易形成过度计较的性格特点。同时由于"文人相轻"的传统观念,在各项评比中容易产生相互猜忌、攀比、嫉妒的情绪,由此造成教师在人际交往发生障碍,性格忧郁孤僻。

三、调适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许多人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其基本问题就出在对“自我”的观念上:一种是认为真实的我不完美,因此排斥它,憎恶它,结果使自己的心理受到伤害。另外一种是过分夸大自我形象,认为自己是最完美的,傲视一切、有恃无恐,结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会到处碰壁,造成更深的自我伤害。心理学研究发现,过高估计自己或是过低估计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自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因此,要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要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自己的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要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优点;要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尽可能使自己的理想与自身的能力和生活现实接近;要敢于承认差距,善于学习他人,扬长避短,提高自己,避免陷入嫉妒的泥潭。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仅拥有自信心,善于反思自己,不断进步,而且能够接受他人的新方法,接受新事物,这样才能永葆激情,才会因成功而快乐。

2、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平静、持久而具有感染性的情绪状态。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积极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增强信息和希望。学校要为教师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氛围,改善工作环境,形成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彼此关系融洽、互相尊重、相互协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要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心理挫折,帮助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正视现实,承认挫折,冷静地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还要加强有效的思想工作,帮助教师脱离困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教师们的合理要求,耐心帮助教师调整切合实际的目标,使教师精神愉快地投入工作。又因为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大多数教师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调适教师的心理环境,如节日活动、午间娱乐活动、暑期休养、春游等,使教师们在活动中增进团结,相互理解,促进相互间的心理相容。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视为蜡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视为园丁、桃李满天下。所有这些都表明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然而,教师必定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在他们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总之,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如果我们再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心理的健康。心理学的三大使命,就是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我们面对教师的心理问题,难道不应该思考吗?

参考文献:

[1]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心灵之约

心理健康测试题范文第3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有一个共识,即心理健康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没有心理疾病和持有积极发展的心态。课题组在吉林省100所高中对信息技术教师随机发放了260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检测问卷》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54份,回收率为97.69%。调查结果显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占45.27%。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化、焦虑以及偏执倾向都较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工作懈怠,与人交往不畅,容易猜疑。数据显示接近一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我们根据访谈、调查发现,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

1.客观因素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处境和地位。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不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的非主科课程,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在多年只重视考试课、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环境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及学科本身的处境可想而知。

例如,领导、家长不重视;硬软件条件差;没有课时安排;工作杂而多;待遇差;没有工作量计算标准;评职称问题等。58.3%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与学校其他同等教龄、同等学历的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的职称、收入是偏低的。每学期教学和备课的工作量仅占教师总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其余时间都用于学校信息化设备及网络的维护,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指导、帮助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电子文本编辑,制作课件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工作,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同时这些工作都属于义务工作,不能按课时核定工作量,教师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些都严重挫伤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

2.主观因素

(1)学科专业能力不能持续发展导致低自我效能感。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更新发展速度较快。而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目前国家为教师提供的资源与支持服务体系明显不足,尽管2007年吉林省进入课改之初,省教育厅要求对教师实现全员培训,但仍有一些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业务培训和到外地听课学习。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再加上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准,这就导致一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不能持续发展而产生低自我效能感。

(2)对学科价值认识不清导致低自我价值感。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普遍偏低。典型特征是:只管低头干活,不管抬头看路。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始终停留于简单理解的技术化倾向层面。“关注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技能培训层面,而不能够使技术与人文信息素养相互融合。长此以往,导致很多教师看不清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彷徨、迷茫,易丧失工作的自我价值感。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1.积极自我调适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积极、阳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改变和提高。通过调整认知、合理宣泄、理性升华、自我激励、自我暗示等方式积极调整心态,用独特的、健康的心理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了解并接纳自己;悦纳、善待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健康的休闲和放松。

2.打造积极的心理发展环境,提升教师心理资本水平

生态心理健康既包括人自身内部的平衡,更注重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生态心理学系统理论强调人所生存的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因此改变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很必要。

(1)依托有效渠道提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地位。学校应改革教育评估体系,深入教育实际,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时计量标准、待遇、职称等需求,采用不同的改革激励方式,改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客观困境。

(2)加强培训,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学校和上级行政部门应该创造条件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通过培训进修学习,把握本学科发展动态,深刻理解、领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学校要鼓励支持他们提高学历,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充实自我,提高适应形势的能力,使他们赶上时展的步伐。最终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

心理健康测试题范文第4篇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能有助于调适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承受着诸多压力。加强对体育运动的推广和研究,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调适情绪、收获自信、改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大有裨益。本文对现阶段体育教学应重点关注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的方法研究,探讨体育运动调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和对策,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给出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体育运动 终身体育思想 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指个人免于疾病和痛苦的困扰,还包括保持精神、体格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体育运动对于调适大学生健康心理环境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作为大学生,要面对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就业困难的多方面压力,体育运动长期停留在思想主动、行为被动的层面。所以,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者,首先,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能加强和巩固生理健康的同时,也会对调适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大有益处;其次,需要我们学会正确有效的引导方法,着力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一、体育运动在调适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问题的优势

(一)容易被接纳,体育运动的形式多样,项目种类繁多,难易程度可根据周围环境和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在调适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方式上更容易被接纳。

(二)效果明显。体育运动过程伴随着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一定程度的剧烈运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和缓解心理压力,以达到改善生理水平的同时快速治愈心理疾病的效果。

(三)没有任何副作用,且反弹概率低。体育运动是身体机能的调节,有别于药物治疗,不存在任何副作用和反弹,是类似于中医治本的治疗方法,安全问题毋庸置疑。

(四)自我治疗和调节较为方便。体育运动不受医疗机械的限制,可以不花费财物,自我治疗的成本可控。同时也弥补了学校心理治疗人员和设备的不足,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和自我治疗的方式治愈,较大限度地节省医疗成本。 二、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调适健康心理环境的方式及对策

目前,体育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已经作为一个贯穿全部年级的必修科目,甚至在许多学校体育成绩的合格与否具有一票否决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身体,又何谈学习。然而,通过应试来强迫大学生来参与体育运动,违背了体育运动的精神本质和教改的初衷。在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是决定其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然而,对于体育运动的教学,有别于专业科目等较为纯粹的知识体系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观层面的兴趣爱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内在推动力,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起点,而在客观层面上的体育运动设施的配置,对于学生兴趣爱好多样化的培养和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甚至是终身体育思想,都有重要的作用。下面,谈一谈关于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调适健康心理环境的方式及对策。

(一)转变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的练习来理解体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运动过程中的一些动作要领和技巧。这种方法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想要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需要转变认识,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变“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兴趣爱好是学习最好的导师,体育课绝不是活动课。体育教学过程需要通过系统的设计,将体育的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运动的魅力。

(二)使用科学的锻炼方法,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体育运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随意的活动,不是所有的体育运动都能起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效果。锻炼的方法不当可能适得其反,严重的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身体结构,以及身体器官的各种功能是首要任务。而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培养具有个性化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如身材高大的可以考虑篮球运动,身体灵活性较好的可以参与足球、气排球等体育运动,而对于身体平衡性和协调性有优势的,可以考虑体操项目等。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

(三)利用体育竞技,激发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的最大魅力就是竞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最有效而直接的手段就是竞技。可以是个人的竞技,也可以是团体的竞技。在个人的竞技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学生可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心理障碍和生理极限,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坚毅、不服软的优秀品质。而在团体竞技中,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设定一种“角色”,在相互协作、共同配合下,一起达成目标获得成功,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竞技的结果有胜者也有败者,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并期待下一次的胜利。这些都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过程,且更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更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能有效调适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体育运动不仅可以给大学生带来健康的体格,也有助于大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使大学生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复杂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心理健康测试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顶岗实习;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100

1 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能够帮助实习生排除心理障碍,增强生活信念

信念是人对生活准则中的某些观念持有深刻的信任感和坚定的确信感的一种意识倾向,也是一种为个人所意识到的、理性的价值取向。信念是一个人强大的精神支柱,是生活充实、积极乐观、勇于拼搏奋进的动力。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有一些学生没有追求,空虚无聊,整体沉迷于网络世界。感到学习没意思、工作没意思,因此在实习生活中稍有不顺,就会产生焦虑、苦闷、气馁,甚至自暴自弃,悲观绝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排解其心理障碍,启迪他们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他人、社会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起学习、工作的兴趣,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美好生活。

1.2 能够帮助实习生排除人格障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人格一般作为决定个人风格并影响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行为、情感和意识的特殊模式。人格适应不良的人,不能依据社会环境的要求调节自己,产生情绪上的干扰和人格变异因素,导致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一系列心理障碍与疾病。如高职学生走上实习岗位后,有的自以为是,不能向企业师傅虚心请教;有的过于自私,常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对实习岗位挑三拣四;还有的表现出嫉妒心强,心胸狭隘,爱慕虚荣,不能与同事团结协作。人格障碍还会使一些学生在工作中缺乏信心和责任感,养成偷奸取巧、弄虚作假、追求名利的不良职业诟病。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启发诱导和行为训练等方式,使学生认清自身存在的人格偏差,对学生进行人格调适,逐步形成积极的健全人格。

1.3 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人际关系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当他们初涉职场时,难免会产生职场压力。虽然开始用“自己”的头脑去理智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自己的理念,然而,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些都容易造成与他人的矛盾。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他人,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会尊重他人,防止自我意识的畸形发展。掌握交往技巧,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在交往中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2 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2.1 对实习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

顶岗实习是培养高职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制度设计,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各高职院校为了搞好顶岗实习,确保实习取得实际效果,都制定了顶岗实习相关的详细、具体规定,特别强化了与企业共同组织相关技能实训工作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实习的设计与指导、学生的劳动保护和安全等等内容,而对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不够。从学校方面看,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常常是远离学校,分散于企业的不同岗位,造成学校老师对实习生的心理关注缺位。加之目前对各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考核又缺乏明确的标准,未能引起相关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从学生方面看,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自身角色、人际关系和外部环境等因数的转变,都会给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压力。而中国式庭教育的现状,大大削弱了现代大学生承受压力、抵抗挫折的韧劲。近几年,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诱发而导致的各种事件,倒逼着高职教育者不得不去反思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2 角色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顶岗实习让高职学生从“学生”转变成“学生”与“准员工”双重角色,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多数学生能够经过好奇与焦躁期、新鲜与失落期、心理抵触期、融入期等一系列心理周期变化,顺利实现过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由于对自己新角色的认同存在问题,出现角色固着;或虽然感受到自己角色的改变,但却不能确定自己的行为,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致使无目标感到迷茫;甚至有少数学生出现角色失调,不得不中途退出,不能正常完成学校共同组织的顶岗实习。

2.3 人际关系变更,导致心理焦虑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身处陌生的工作环境,作为企业的准员工,有具体的工作岗位,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为了不影响部门整体进度,需要尽可能与其他同事保持同样的节奏,这必然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与此同时,面对的人文环境也与学校截然不同,交往的群体有领导、师傅和同事,更多的是命令与服从、彼此间的合作。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的不同,年龄结构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矛盾和利益的冲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和复杂。人际关系的变更,沟通技巧的欠缺,让部分实习学生感觉忐忑不安,畏惧关系处理不好而不能及时融入其中,导致产生心理焦虑。这些来至职业方面的压力,势必会影响顶岗实习的效率和效果。

2.4 自身定位不明确,造成实习期间稳定性差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它的目标是为生产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社会上许多人眼里,并未把它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把它当成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二流教育”,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带着这样的心态踏入高职院校的同学,难免在与本科生相比时,会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对高职教育逐渐认可,对未来职业充满期盼和憧憬。当进入实习单位被分配到具体的岗位时,现实工作环境与心理预期形成的落差,同伴间待遇分配的不均衡,可能会使他们再一次跌入情绪的低谷。而这期间,由于学生在外实习不能受到学校教师的及时关注和引导,企业的重心又主要集中在效益的创造上,也很少有企业设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这些潜在的心理危机容易被校企双方所忽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出现了真空。一些学生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敢面对现实,更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频繁更换单位和工作。

3 加强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转变学生思想,促其积极参与顶岗实习

学生对顶岗实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去企业实习就是廉价劳动力,每天只是重复枯燥的简单劳动,从思想上缺乏认同感,从而不重视、不配合,以各种借口逃避,希望能够自主实习。殊不知,分散、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可能造成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脱离学校的监管和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顶岗实习效果难以保证。如果要建立认同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增强学生对专业和对自己的认同度。如很多物流专业的学生,迫于学校制度的约束不得不参加顶岗实习,但由于怕脏怕累,实习期结束就跳槽、转行。殊不知物流行业被列入我国人才紧缺行业,学生坚持下来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并消除抵触情绪,建立起专业兴趣和爱好,才能切实确保顶岗实习的成效。

3.2 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建立有效的顶岗实习心理干预机制

顶岗实习是学生向社会人过度的关键期,环境、角色、人际关系等的变化,就业的压力,自然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冲击和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调节,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教育时间后延到新生入学教育期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参观和观摩,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从事职业的认知度,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的心理适应期。如内蒙古某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新生入学教育结束时,会组织学生到物流园区参观,使学生从感性上对所选专业、工作场景和工作内容有一定认知,并适时给予引导,这有助于后续各环节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融合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锤炼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其次,大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对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的能力,向往走上工作岗位施展才华,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由此,学校在顶岗实习前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企业相关人员宣讲,往届优秀实习生现身说法,专业实习动员等多种形式,既要让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对他们个人成长的意义,以及学校和企业对他们寄予的厚望,对此次实习机会要珍惜;又要正确引导,降低他们不切实际的预期,理智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实习期间,校企双方要保持经常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以缓解学生在此期间产生的心理压力,顺利实现到社会人的过度。

再者,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搞好顶岗实习,使实习取得实际效果的保障。《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要求,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分别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专门人员全程指导、共同管理学生实习。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定的专人应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指导和日常巡视工作。同时也明确学校、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就能加强其心理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张页.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