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性理论,它是指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特性,包括产品品质、产品创新、产品特性、配销渠道等方面,建立公司独特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它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发展策略,也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时采用最多的竞争策略之一。差异化的目标是自身在社会的竞争当中独树一帜,满足社会客体需求,取得社会竞争的优势。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差异化策略,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实践育人的理论视野,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活动组织者缺乏实践经验
在组织的主体上,高校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一般都是教师或辅导员。我国高校的教师一般都以学术科研为主。学者和实践者在活动当中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科差异。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知识的传播和讲授,对真正的教学问题的情景也只能是在教师或者是学校,而实践活动是一种真实性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从一个理论情境向真实的教学环境转变是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的,难以体现出学科的实践性。
辅导员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承担一个引导者角色。高校每年新晋的辅导员岗都呈现递进式趋势,使得辅导员岗位的更替也逐渐开始频繁。辅导员岗位的更替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新的辅导员岗位由于缺乏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在组织实践活动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二)活动的志愿者存在同质化现象
首先,志愿者专业的同质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实际上是专业相同或者相类似的群体,在实践活动中主要是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进行调查,这样就会存在一个思维的定向,即大多数的志愿者都只是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的调查结果往往是单方面的,没有能多视度、全方位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志愿者的知识结构同质化。一定程度上讲,志愿者的综合素质相差不大,知识构成相对一致。他们对所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的。此外,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学、政治学等知识也相对均衡的,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个群体成员所拥有的这方面的知识构成是相差不大的,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再次,志愿者的年龄层次存在同质化。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在这些学生当中,年龄的分布相差不大,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与其看问题的范围还相对狭窄,虽说经过两的大学学习和熏陶,但是还不能形成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处理问题往往单一化、简单化。
(三)实践对象与志愿者背景“重叠”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是“以‘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调查、形势政策宣讲等为标志的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得以确立和发展。”这些活动的地点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来源于基层或者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实践活动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提升的过程,作为实践志愿者的大学生,往往并不必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用二元分类来看,当前大学生一部分是来自城镇,另一部分来自乡镇或农村。他们在享受教育资源或者接受的文化环境熏陶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来自乡镇、农村的大学生迫切有着改变现状的心理需求,期望着能够去一些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和锻炼,以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本应该利用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其在城市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知识为这些艰苦的地区进行一定的服务和意志磨练的。但目前的情况往往是,来自农村的志愿者还是回到农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并不愿意到农村参与实践活动。志愿者的成长背景与实践对象存在“重叠”。
(四)不注重经验的总结与分享
实践目标是育人。当前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不注重对实践经验分享的长期性,也即大学生实践活动只是任务式的执行,实践活动结果就是形式上的提交一份质量相对不高的调查报告敷衍了事,不讲求在实践活动与经验分享相结合,不考虑学生与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感受和能力的提升,忽视对实践经验的推广与应用。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跟不上社会的要求,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也会导致学生和教师出现对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消极心理。
三、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组织者缺乏系统的训练,生活阅历有限
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青年教师或者辅导员,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到高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工作的阅历,而且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也有限,在组织活动中很多新问题、实际问题都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都是通过在同学校之间的组织者之间的短暂交流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根本无法满足实践活动中的随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另一方面,辅导员和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其组织活动能力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效果。目前我国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者的培训还相对薄弱,甚至很多地方的高校都没有形成一个培训的机制,导致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者没有一定的组织经验而盲目的地进行组织活动,使实践活动出现了走马观花的现象。
(二)活动组织时间短暂、组织过程过于仓促
实践活动的组织发起是在学期期末开始,整个组织发起到活动的开始也只是半个月或者更少,时间活动准备短暂性也很难形成对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目标要求、形式内容、实践的方法、执行的路径等比较全面的、充分的、具体的、细致的计划,难以形成对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与点面结合,难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安全有序、持久有效的开展。
(三)实践基地资源选择有限
大学生每年的实践活动队伍庞大,人数众多,实践基地的数量却是寥寥无几,很多高校实践活动的地点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都是同一个地点或是几个地点之间来回的转换,造成这种原因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学校对自身实践基地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四、用差异化策略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以客观需求为基础,以特色制胜为目的,是差异化策略的重要原则。用差异化策略来思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突破创新,结合志愿者特点与需求,从实践基础的选择,到活动组织实践,再到总结与反馈,都需要组织者结合实际来理解和运用差异化策略。
(一)组建一支知识结构与文化背景多样、互补的志愿者
一是注重志愿者专业结构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发挥聪明才智。既要尊重和发挥志愿者所学专业的多样性,又要尊重科学专业的互补性。志愿者不能仅仅是单一学科专业的队伍,也应该存在交叉专业或吸收其他专业的志愿者,组成多学科参与、多专业协作的志愿者队伍。
二是注重志愿者学历层次上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主要是倾向于本科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的比例不高。由于缺少专门的学术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本科生志愿者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理解不深、分析不透。因此,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考虑把研究生吸收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弥补本科生志愿者积极地做事但视野不广、分析不透的不足,充分发挥不同学历层次背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注重志愿者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与互补性。来自不同地域的志愿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志愿者走在一起讨论、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难得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小集体中,大到对实践主题的讨论,小到成员间的磨合,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对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也为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志愿者的交流与认识,可能出现小小的摩擦,但这都是课堂中无法提供的真实教学情景。具有多文化或者说是跨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团队,一定会收获更多。
(二)注重实践基地的时空育人功能
除了重视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以外,还要考虑到实践基地在时间、空间上的反差效应。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能否取得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基地的选择,要考虑到志愿者的发展需要,事先评估实践基地所具有的育人资源,可能带来的育人效果。实践基地的发展程度、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地域文化差异等等,都是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升实践活动内涵和效果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组织和策划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原则:一是对于同一个实践基地,可以长期跟踪调查,定期回访,以时间为轴线,实践基地的变化和发展为比较要素,做深做实;二是注重反差原则。主要有文化背景与实践基础的反差原则:对于来自农村大学生志愿者,应安排到沿海开放城市开展社会实践;对于以来自城镇大学生志愿者,应安排到乡村等边远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有专业或行业的反差原则:来自文艺专业或家庭的志愿者,考虑安排到工厂、企业、社区中开展社会实践;来自理工科专业或家庭的志愿者,考虑安排到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开展社会实践;农林牧专业的志愿者,安排到社区、学校、医院、化工等领域开展社会实践;等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要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出发点,以长才干、作贡献为落脚点,尽可能考虑到更多志愿者的成才、成长需要,充分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文化背景等因素,把他们带到让他们产生深刻印象的地方,开展一次使他们深受教育又让他们发挥作用的实践活动。
(三)注重实践结果的反馈
首先,各高校应该专门建立实践活动后期反馈的管理机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分享、评价等工作,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从开展到结束后反馈的各项流程,从制度上减少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阶段总结。
其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无论是学生还是组织的教师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总结,通过阶段性的总结既要对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成果做信息的记录和反馈,还要从实践基地或者单位的意见反馈中进行总结。在实践活动反馈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交流会、经验交流会、讨论会分析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为以后的实践活动开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再次,建立和完善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实践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可以采用“媒体报道、社会实践成果评比、当地产生的影响等显性产出进行客观评价”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使大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隐性循环评价制度。对于评价方式的选择,不管是选择隐性评价方式还是显性的评价方式,有一条原则都应该是各大高校所应该共同遵循的,也即是“激励为主,考核为辅”。只有在众多反馈形式组合起来时,才能让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邢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年5月.
[2] 刘云龙,汪元洋,田侃.构建暑假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1月1期.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良性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17-03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身知识和能力参与社会工作和服务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从学生的自发参与向有计划、有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发展,促进社会实践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文试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践基地为例,对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以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深入、持久、良性运行。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不够稳定
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也有的是实践基地少,或一年换一个地方,或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凭借关系去联系实践单位。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某个号召或某个特定的节日、某个主题开展,缺乏长远的计划,活动没有持续性;一次活动在这个场所,第二次活动又换了另外一个场所。所以出现太分散性、不好管理、监督和形成效应,未能将这个活动场所形成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实习、就业的基地。
(二)活动缺乏调研、监控、评估、奖惩等管理
当前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管理上仍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生的专业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不能知道自身优势和对方需要,没有进行很好的培训和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控、调整。活动结束后没有认真总结,只为活动而活动。
(三)专业水平有限。服务质量不高,层次水平低
由于活动多是学生自主去联系开展,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往往会出现因知识和能力有限,开展的活动质量不高。多是做一些帮老人和社区扫扫地、擦擦玻璃等简单的体力服务活动,活动范围比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低,没有真正做到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没有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相互联系起来。
(四)活动影响小,缺乏社会各方支持,成效不够显著
1.学校对学生的活动支持不到位,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总体布局、规划,没有落实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不大,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够明显。
2.学生对自身活动的重视不到位,没有将活动提升到提高自身的专业和能力等素质来看。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和社区没有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五)制度保障缺乏,制约了活动的健康运行
目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但机构设置缺乏创新和改进,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老套、单一,缺乏灵活性,对于实践活动的审核评估体系没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进行改革。从社会到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给予社会实践予以保障。社会实践没有制度机制作保障,社会实践就难以正常健康运转。
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具体做法
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习实践基地为例,尝试探索一条良性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2006年万秀村被确定为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该村常住人口4000多人,流动人口50000多人,是南宁最大的一个城中村。政法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和谐成长路,实践万人行”的社会实践服务指导思想,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和谐发展,建立了万秀村实践实习服务基地。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以下简称政法学院)积极组织专业务实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推进万秀社区管理、服务农民工子女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助残等各方面工作。自2006年建立基地以来,政法学院发挥高校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带领大学生志愿力量,努力携手万秀村民,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共同营建“和谐新万秀”的好局面,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社会实践“五化”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即已经形成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的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基地化建设
基地化建设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实践开展20多年的经验表明:没有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无从进行;没有稳定的合适的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收到实效;社会实践基地已成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平台,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针对万秀村农民工子女在学业成绩、城市融入、教育公平等问题,政法学院依托社区和中小学建立了三个主要阵地。在充分借助街道社区居委会力量,结合学院社会工作、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特色,建成“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为社区提供包括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志愿服务;在星星学校成立了“服务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雏鹰飞翔”流动儿童辅导站,组织专门的志愿者队伍进行学业辅导、团队训练、兴趣辅导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增强自信,融入城市、融入社区。为提高农民工未成年人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在当地努力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基地”,确保了活动长期、稳定地开展。
(二)展开项目化志愿服务
项目化志愿服务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有效做法。项目主要分为引进项目和自主项目,要努力争取校内外支持,引导项目支持,学校自身也要设立项目为活动提供支持。活动开展前对万秀村采取多种方式深入调研,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对症下药。通过招标的方式,结合对方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情况,确定可行的服务项目。万秀村属于混合型村居的城中村,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出租业,外来人口在繁荣出租业的同时,也把管理软肋暴露出来:治安问题依然严峻,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村内集贸市场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等等。政法学院与万秀村村委及村内几所中小学校联合,于2006年开始开展了协助社区管理,区清洁工程管理项目,万秀村流动人口统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调研,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项目,“广西师范学院课业素质拓展辅导”项目等,每个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总结交流经验,为下一个项目奠定基地。
(三)促进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政法学院将万秀村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政法学院有一支由专业指导教师、专业志愿者、社区指导老师组成的队伍,形成“专业教导老师+专业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指导”相结合的活动服务指导团队。这些教师在万秀村开展多项课题研究,比如开展《南宁城市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城市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等。政法学院志愿者招募始终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从学校多个专业中择优选拔优秀人才,结合专业特色和项目需求参与到相符合的各类活动项目中。比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通过个案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开展社会管理项目,提供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助残、心理辅导、走进老年人的生活、“构建和谐社区情暖夕阳红”,开展“你棒,我棒,他棒,大家一起棒”等服务。法学专业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协助城管开展“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区”活动;师范生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如发掘青少年潜力,培养综合素质,开展阳光教育,关爱单亲家庭孩子等。从而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使得志愿服团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挥了专业优势,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得活动得到深入开展。
(四)加速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是多方联运,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扶。通过争取政府部门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展活动,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组织和经济方面保障,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使活动形成多方联动之合力。政法学院积极申报团区委、政府项目,积极参与各方合作。2011年争取到了团区委“成长家园――关爱农民工子女”之“课业实践素质”辅导项目,与西乡塘区政府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项目,实施学校老师在万秀村科研项目等。活动还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媒体的宣传。如在服务活动中得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等的宣传报道,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活动。社会化使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多方联通的作用,为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五)实现制度规范化
制度规范化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一项长效机制。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要想取得成效,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服务活动,服务一两次很容易做到,但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有一项制度作为保障。政法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如《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综合素质测评细则》、《校外辅导员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服务活动章程》及相关经费审批制度。为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学院与志愿者签订协议,并明确奖惩制度。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成效
(一)志愿者受到教育,长了才干,作出了贡献
活动开展6年来,近2000多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通过搭建万秀平台、各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志愿者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同时也达到了净化心灵、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深化了志愿服务理念,扩展了志愿服务的外延。在活动中做到了“助人自助”,在提供服务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多名同学被学校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陈思同学获得“广西南宁首届优秀青年志愿者”。《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论文获得2011年中国挑战杯三等奖。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以万秀村调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撰写了论文,找到社区服务相关工作。
(二)课题的学术研究,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在活动中,专业教师所开展的课题研究为万秀村的发展,找出了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通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进行了实验,并得出了相关数据,为今后万秀和其他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三)建立了一项长期的服务机制,成立了创先争优服务基地
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该项志愿活动变成了一项常规服务活动,并以基地的形式固定下来,2010年开始,我院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万秀村建立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双方合作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将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四)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政法学院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注重发掘典型,深入报道,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在校内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提高了院内同学的志愿服务热情。活动也备受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新桂网等社会媒体的关注和多次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让社会都来关注城中村的建设和发展。
(五)受服务的社区和中小学生得到收获
经过几年的志愿服务,万秀村社区教育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家庭教育功能得到强化,学校教学主渠道教育功能突现;服务过的中小学生慢慢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行为习惯,他们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得到明显加强;学习有改善,学习困难学生有明显下降,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干预与调适,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感恩教育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要鼓励和引导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投身实践、真情奉献、服务社会。本着传递教育感恩理念、实践奉献精神的目的和宗旨,北师大教育学部在2011年5月组织学生创立了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力求吸引和感染更多的学生切实参与到感恩奉献的具体行动中来,汇聚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们积蓄力量。作为北师大教育学部精心打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平台,四叶草教育感恩基金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同时又针对需要帮助的中小学和孩子开展志愿支教服务和筹集物资、善款等活动。通过这个感恩、实践和奉献的平台,向全社会传达教育人“心系教育,兼济天下”的理想夙愿。短短一年的时光,“四叶草”在师大师生们的关心与呵护下茁壮成长,先后启动“大手牵小手,帮扶结对子”“关爱生命,幸福续航”“助力明天,共爱一家”“志愿行动,心系教育”和“捐赠图书,传递知识”等五大项目;先后募集善款53790.09元,共资助76人,资助总额达32860.19元,共支持14支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四叶草“大手牵小手,帮扶结对子”活动,支教队员们与64名优秀寒门学子结成帮扶对子;先后开展志愿者交流、爱心募捐、校园宣传等活动。
二、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的模式:指导学生社团在社会实践中彰显教育的魅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大学生社团是各种学生组织的重要部分。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学生社团多是以大学生兴趣以及所学专业为特色而组建的,如教育学社、木铎手语社、野社等。教育学部分团委整体统筹各个学生社团和班集体的实践活动,配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如木铎手语社请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野社请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彰显各个社团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教育的内涵;同时,给予充足的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减少后顾之忧,全身心深入扎根基层,到实践中去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各个班集体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深入到校内外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学社长期组织志愿者到打工子弟学校支教,为中小学生补习功课;木铎手语社走进特殊学校帮扶残障儿童,义务向社会教授手语;野社长期坚持不懈地为民工孩子开办幼儿园,多次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悟到了教育的真谛,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本领。
三、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大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基层传递教育理念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形式,是将自己所学所思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提前磨炼自己的重要平台,是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和服务基层展示自我的机会。北师大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给学生社会实践配备充足的师资和经费。2010年派出6支队伍近百名学生,分别赴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六省市,初步形成了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2011年将特色模式进行了完善,最终组建16支队伍,共有200多名学生踏上了实践征程,实践地点跨越了广西、甘肃、、新疆、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全国13个省16个市;2012年总结出“调研—实践—结对子—研究”这一独特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最终有14支队伍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进行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主要通过调研、支教以及宣传采访等形式进行,主题内容包括教学实践、素质拓展培训、教育宣讲、环保节能宣传、访谈先进党员、探寻新农村建设、关注特殊群体等,项目内涵丰富,紧跟社会热点,发挥专业优势,传递教育理念。在教育学部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学部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四、实践与就业相结合的模式: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实践水平缺失。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学部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共建,为学生开拓更加多样的实践机会。在过去一学期中,教育学部在北京全宁科技有限公司、学而思集团、清华同方、红缨教育集团、中投发展公司、众享乐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普尔摩咨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与学校后勤党委共建,输送学生干部到后勤的餐饮、宿管、物业等中心担任助理;在石景山教委建立实习基地,推荐优秀的研究生到教委上岗挂职锻炼,到中小学担任校长助理。在共建的过程中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技能,端正工作态度,培养意志品质等,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
20**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我系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我系学生在家乡就近就便参加分组进行以下社会实践活动:,
(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全国各地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聊大东昌学院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开展聊大东昌学院20**寒假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实践活动,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并结合此次调研成果开展关于乡情调查的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我系学生可利用返乡机会,自主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我系青年学生应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敢面对挑战,把服务地方作为每一位学子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我系专业学科和创新人才优势,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掀起青年学生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热潮。要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奋斗目标,立足**,辐射全国,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言献策,要深入调查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开展广泛深入我为家乡献力量的社会调查、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四)以感恩伴我成长,孝心回馈父母为主题的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和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全系学生要合理安排寒期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展家庭亲情教育、礼仪教育活动,学会一项家务小技能,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也可深入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每位经法系学生在春节期间自行组队集中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为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特别是下岗失业青年、贫困学生、农村贫困青年、残疾青年等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办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办团组织的关心和帮助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能力。要从困难群众的实际出发,积极深入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
二、活动方式
20**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采取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就近就便。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我系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地开展活动。
2、重点组队。结合实际情况组队,在各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我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优势,深入基层形成示范带头作用。
三、实施步骤
20**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和动员阶段。
2、具体实施阶段。
20**年2月上旬至2月下旬,各社会实践个人、团(队)要按照我系的要求,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务实创新,出成果出效益,同时加强实践活动的新闻报道,提高社会效应。
3、总结表彰阶段。
20**年3月初,我系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于下学期开学后3月10日前将调查报告和实践个人、团(队)总结材料报系团总支,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团(队)、优秀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四、相关要求
20**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抓紧抓好。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的领导下,切实把今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动员、有指导,有考评。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就近就便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保证活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
(三)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我系各地区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组织动员学生参与活动。
【关键词】志愿服务;春晖支教;德育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极少的实践教学。此外,也包括主题教育、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等日常教育活动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缺乏社会阅历,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容易脱离实践;部分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忽视实际需要,德育仍采取“学中做”的模式,及以灌输观念为主;教学与现实脱节,缺乏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难以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因此,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难以实现高校德育应有的育人效果。
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壮大,以贴近学生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中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在做中看、做中思、做中学,不断反思与总结,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认识党的方针与政策,思考个人使命与社会责任……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途径。
本文旨在选取一个组建十年的志愿服务团队为个案,对参与的志愿者及其受益群体开展调查分析,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的德育功能实证研究,探讨志愿服务团队对青年团员所产生的德育效果,提出建议,这对促进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德育功能分析
(一)志愿服务团队对高校德育的作用
1. 志愿服务团队对团队志愿者的德育作用。志愿服务团队能在活动中锻炼志愿者的意志和增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以西南科技大学春晖支教服务团为例,我们随机向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回收率达到93.48%。下面,我们将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活动类型情况如图1所示,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志愿服务、科技类、艺体类三大类,其中,志愿服务类服务以39.53%的所占比例在各项活动中排名第一。这表明志愿服务类活动在大学生所参加的活动中已经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志愿服务团队的出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践渠道。
志愿服务团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充实和完善了团队内部志愿者的业余生活,使其眼界、科学文化知识在活动中得到丰富和拓展,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践、不怕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培养。
由图3可见,有59%的人认为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是最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仅有16.76%的人认为高校课堂及校园文化是最有用的途径。由图2与图3的对比得知,就教育效果来看,青年更愿意接受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思想认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志愿服务团队因其注重基层、大众、微公益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使其在各种志愿活动中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课堂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多是间接的,而志愿服务活动则以体验式学习的模式,在实践中直接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坚强乐观、不怕吃苦的高尚品德。因此,志愿服务不失为高校课堂之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及深化。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支教的志愿者,深入基层,在服务中去认识社会,在服务的同时从最基层民众观察、了解到西部教育的现状,亲身感受党和国家对于西部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投入、教育政策及其执行情况等。这样的实地体验,对团队志愿者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比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直接、更实际、更深入人心。
以西南科技大学春晖支教服务团为例,团队每年培养大约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在志愿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设以相应的指导与教育,以体验式教育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将理论结合实际,来进行学习。在促进志愿服务发展的同时,推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可持续性发展,志愿者通过长期坚持在绵阳周边乡村小学支教、十年来每年寒暑假定期深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支教、扫盲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从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 团队对大学生群体的德育作用。志愿服务团队因团队自身的优势,通过团队自身和各媒体的宣传,在物欲和奉献的矛盾中,不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通过志愿者的行动,团队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身边的大学生,从而感染大学生群体,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引起他们对如弱势群体等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反思。并通过志愿者志愿团队的自身发展,能促进大学生群体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增强、团队意识的强化、提高策划与组织能力。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团队的模范效应加之其他学生志愿服务思想的被激发,致使他们乐意跟随志愿服务团队的脚步,成为志愿者。如春晖支教服务团队每年除正式招新外,仅因为团队宣讲会,都将收到将近100份的额外加入请求。
团队的先进性、学习主动性和实践的精神也是一种榜样力量激励着大学生群体。在对春晖支教服务团的调查中,有一份这样的数据值得注意。
由此可见,在社会实践及志愿类服务中,春晖支教服务团志愿者发挥了其积极的带头作用,获得学院及学校同学、老师及领导的鼓励和认可,志愿者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得到强化,从而鞭策志愿者向更高的层面发展、提升自己。而与此同时,其更能成为一种榜样,宣传和号召周围的大学生群体加入并投身于志愿服务中来。因此,团队对于全校学生的影响是很有力度的。最为贴切实在的实践成果对同校学生关于志愿者的二维认知深化到更进一步的可施行层面。身边人的故事往往比一本几百页的纸质材料来的货真价实。通过团队的影响,志愿者的工作,对学生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团队的魅力,使学生以成为志愿者为荣,以在志愿活动中受教育、获成长为荣。
3. 志愿服务团队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志愿服务团队在项目宣传与成果展示中,产生和延续志愿服务精神的辐射示范、对社会环境的净化、新的时念和风气的引领、促使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作用。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学习代表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自觉地将民主参与、法治等现代公民意识带入校园。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多样性、灵活性也符合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志愿者服务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新内容,为校园文化增添新形式,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春晖支教服务团每年寒暑假期进行远程支教,将支教过程、效果予以总结并面向全校进行宣讲。这使得团队所在大学学生对志愿服务有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补充与再现,身边的实践成果对同校学生关于志愿者的二维认知深化到更进一步的可施行层面,从而激发与支教志愿者情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团队的影响,志愿服务对学生的德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团队的魅力,使学生以成为志愿者为荣,以在志愿活动中受教育、获成长为荣。
4. 志愿服务团队对其他高校的影响。志愿服务团队与不同高校团队的合作,在促进双方交流,进而改善自身团队管理理念的同时,也为双方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春晖支教服务团曾与香港大学、复旦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期间曾多次展开交流,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团队将合作的成果带回各自学校,使本校的学生学习吸收合作学校的志愿服务经验。这促进了多校文化的交流,同时更能发挥出教育大学生思想的作用。
(二)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群体及社会的德育作用
1. 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群体的德育作用。春晖支教服务团在支教活动中,以“重基础,再提高,争完善”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兴趣培养教育。通过支教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
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青年的素质。春晖支教服务团长期坚持对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关注,从04年的凉山州达祖小学,到现在的云贵川支教,已经前行10个年头,在过程中不断有人受到感召,加入到这一志愿服务行动中。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带动与宣传及台湾志愿者的坚持下,泸沽湖达祖小学的教育现状已得到根本改变,该校的教育资源投入、教学水平均已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的同类学校。从2010年团队为改善贵州草海保家小学教学单一的困境,引进特色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素质拓展、音乐舞蹈、科技制作等课程。同时利用传媒对当地教育和生活情况进行报道,使更多爱心人士对当地进行帮扶。
志愿服务团队在增强学校的文化内涵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春晖支教服务团的支教基地学校及周边,进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学校领导及教师认为,春晖支教服务团对学校在补充教育资源不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团队能为学校带去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着改善该校教育工作者精神面貌的作用。支教基地大多位于偏远地区,“特岗”计划在当地得以实施。然而,调查发现特岗教师流失率高达到70%。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是由大学生坚持定点定时服务,能为该校带去新生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因其服务时间相对较短而定期持续的特点,可以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当地学生在支教中学习兴趣开发课程,如科技制作、素质拓展、经典诵读、安全健康知识等课程,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求知、求学意识更强烈。进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促进该校的发展。
2. 志愿服务团队对受益地区及社会的德育作用。大学生支教团队除服务周边地区外,也投身经济、教育、卫生相对落后地区。志愿服务,特别是支教志愿服务团队在服务当地教育的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如今,志愿服务事业已成为广大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引领时代风尚的重要载体。各类志愿者团体充分发挥志愿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繁荣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长期连续服务,在提升当地教育水平、丰富文化内涵和完善生活习惯及态度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春晖支教服务团在川云贵等地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当地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持续的志愿服务能有效的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达到缩短教育差距的目的;通过传媒方式,使当地的风俗人情和经济作物得到社会的了解,从而为当地带去更多的商机,也能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从而使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