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七夕的文章

关于七夕的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七夕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七夕的文章

关于七夕的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病原学;气道;炎症

[中图分类号] R56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033-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t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stable period and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of bronchiectasi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way inflammation. Methods Seventy-four patients with bronchiectasis who were treated in Central Hospital of Cangzhou and kept follow-up to complete the whole experiment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re were 51 cases patients with acute aggravating during follow-up. The etiology characteristics, airway neutrophils and related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of the stable period and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of bronchiectasis were contrastively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airway bacteria of stable period and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were also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40 healthy subject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chosen as the normal control. Levels of neutrophils and related inflammatory factor of airway in patients with in stable period and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of bronchiectasis and normal control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induced sputum bacterial culture of patients with the bronchiectasis in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table perio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1), but the positive bacterial species composition ratio of the two period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Moreover, there were 18 patients in stable period for bacteria to colonize in the 37 patients of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culture positive, among them, 6 cas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3 case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white fungus, 2 cases of E.coli. The airway neutrophils percentage, IL-6, IL-8, TNF-α and LTB4 levels in stable period and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of patients with bronchiectasis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healthy subjects,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1), and those indexes of patients at the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were higher than the stable period, among them, airway neutrophils percentage, IL-8,TNF-α and LTB4 levels of patients in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the stable perio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or P < 0.01). The neutrophil percentage, IL-6, IL-8, TNF-α, LTB4 levels in induced sputum of stable period and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of bacteria culture positiv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acterial culture negative patients,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1). Conclusion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positive rate of patients with bronchiectasis at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ngraftment bacteria detection rate at stable period,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bacteria species, but it has a certain correlation. There has airway inflammation characterized by neutrophils in bronchiectasis patients, and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colonization in stable period and pathogen infection in acute aggravating period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atients without bacterial culture.

[Key words] Bronchiectasis; Etiology; Airway; Inflammation

感染、炎症以及进行性的肺组织破坏组成的恶性循环被认为是支气管扩张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进一步了解细菌种类及气道炎症特征,并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关键。目前针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加重期,对于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患者气道内是否存在细菌的长期定植,定植菌与急性加重期的病原菌,稳定期与急性加重期炎症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是否存在某种关联等方面的研究甚少。现对在沧州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并完成随访的7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特点及气道炎症变化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关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74例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经详细病史采集、查体及CT或HRCT等相关辅助检查,符合支气管扩张稳定期及急性加重的诊断标准[2-3]。②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③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且在实验过程中均能成功取得诱导痰。排除标准:①合并哮喘、结核、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史者;②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史者;③有急慢性心血管、肝肾、肿瘤疾病病史者;④近3个月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⑤难以配合及失访者。其中,男43例,女31例;年龄26~73岁,平均(49.31±13.24)岁;病程1.5~28年,平均(8.36±5.47)年;在过去1年中急性加重次数0~11次,平均(3.82±2.96)次;支气管扩张类型:柱状扩张15例,囊状扩张10例,混合性扩张49例。同时选择同期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4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3~65岁,平均(47.16±14.53)岁。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在我院就诊并明确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稳定期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2周1次。对处于稳定期以及首次急性加重的患者取痰液进行相关检测。常规进行痰标本采集、培养及检测[4],观察菌落特征并根据菌株的形态、特点作出初步鉴定,然后置于全自动细菌分析仪作进一步鉴定。诱导痰标本离心20 min,取上清液采用低倍镜(15倍)计数200个非鳞状细胞;记录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并计算比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对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诱导痰中白三烯B4(LTB4)含量,并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正确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支气管扩张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特点

74例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患者痰培养中,有28例(37.84%)细菌培养阳性,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2例,大肠埃希菌4例,肺炎克雷伯菌5例,鲍曼不动杆菌4例,阴沟肠杆菌2例,产气肠杆菌1例。在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有51例患者出现急性加重,痰培养细菌培养阳性者37例(72.5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4例,大肠埃希菌11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鲍曼不动杆菌6例,阴沟肠埃希菌3例,产气肠杆菌1例,包括1例同时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1例同时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诱导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稳定期,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 = 14.574,P = 0.000),而稳定期与急性加重期培养阳性细菌种类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390,P = 0.793)。另外,急性加重期培养阳性的37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在稳定期已有细菌定植,而其中11例患者病原菌与稳定期细菌培养结果为同一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6例,肺炎克雷白菌3例,大肠埃希菌2例。

2.2 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气道细胞、炎症因子水平

支气管扩张患者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气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6、IL-8、TNF-α及LTB4水平均较健康受试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而急性加重期患者各指标均高于稳定期,其中气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LTB4水平较稳定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1。

2.3 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气道内细菌与气道炎症的关系

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细菌培养阳性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6、IL-8、TNF-α、LTB4值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患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被认为是“感染-气道炎症-气道破坏”恶性循环的结局,其中细菌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5-7],即使在稳定期,细菌的定植仍会引起显著的气道炎症[8-9]。Angrill等[10]研究认为,60%~80%的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内存在潜在致病菌群,致病菌群负荷量越大,炎性反应越强,而造成气道破坏。蔺雪等[11]对支气管扩张稳定期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的研究结果显示,细菌定植约占入选病例的37.5%,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邓卓恒等[12]对急性加重期的支气管扩张患者作病原菌分析,其中前三位的细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施氏假单胞菌和肺炎链球菌。国外亦有研究表明,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的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最常见的是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13]。本研究中,有28例支气管扩张稳定期痰细菌培养阳性,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51例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痰细菌培养阳性者37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与国内外报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相近。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痰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稳定期(72.55%比37.84%),但检出的阳性细菌种类及分布并无显著性差异,而且急性加重期痰培养阳性的37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在稳定期已有细菌定植,而其中11例患者病原菌与稳定期细菌培养结果为同一细菌,提示部分急性加重期病原菌可能由稳定期定植菌发展而来,临床上对定植菌进行及时清除,可能对减少急性加重频数有一定的价值。

炎性反应是一种重要的防御反应,但在消灭异物及致病因子的同时常易造成组织的损伤[14-15]。炎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在炎症时,常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参与炎性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支气管扩张稳定期还是急性加重期,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急性加重期亦明显高于稳定期。炎症介质是机体局部受到损伤性刺激而产生的信息因子,主要作用于炎症细胞而引发炎性反应[16]。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它的表达可上调其他炎症因子的表达,产生IL-6、IL-8等炎症因子[17-18]。Profita等[19]的研究发现,COPD患者气道上皮细胞及痰培养中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李炳淑等[16]的研究结果显示,支气管扩张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诱导痰中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急性加重期明显高于稳定期。IL-6的主要作用是促进B细胞分化以及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等,从而参与炎性反应。IL-8能促进中性粒细胞聚集、脱颗粒[20]。高巍等[21]的研究结果显示,支气管扩张患者痰中IL-6、IL-8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通过吸入激素治疗可明显降低痰中以上指标水平。LTB4是一种趋化因子,能趋化、活化中性粒细胞,从而参与支气管扩张、COPD等多种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病过程[22-23],并具有增强支气管黏膜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李炳淑等[16]认为,LTB4与TNF-α共同参与支气管扩张气道炎性反应的全过程,并可能参与气道炎症急性加重的过程,而导致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以上研究表明,TNF-α、IL-6、IL-8以及LTB4等细胞因子均参与了支气管扩张的慢性炎症形成,与本研究结论一致。另外,本研究发现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以上各指标均高于稳定期,其中气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LTB4水平较稳定期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提示中性粒细胞、IL-8、LTB4存在于气道炎症的始终,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道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无论是稳定期还是急性加重期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6、IL-8、TNF-α、LTB4水平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者(P < 0.01),且均高于健康受试者(P < 0.05或P < 0.01),提示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炎症可能独立于感染过程,而通过中性粒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可能对支气管扩张细菌定植及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综上所述,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阳性率较稳定期定植菌检出率明显升高,但细菌种类无明显差别,具有一定的关联;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内存在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性反应,气道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而且,其炎性反应程度与稳定期细菌定植、急性加重期病原菌感染有明显关联。

[参考文献]

[1] 李敏菁,胡少芝,罗志扬,等.支气管扩张稳定期与急性加重期气道炎症关系的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8):1909-1912.

[2] Tsang KW,Chan K,Ho P,et al. Sputum elastase in steady-state bronchiectasis [J]. Chest,2000,117(2):420-426.

[3] Barker AF.Bronchiectasis [J]. N Engl J Med,2002,346(18):1383-1393.

[4] Kips JC,Inman MD,Jayaram L,et al. The use of induced sputum in clinical trials [J]. Eur Respir J,2002,37(Suppl):47s-50s.

[5] 吴炜景,李理,袁伟锋,等.NF-κB p65基因在TNF-α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1):46-51.

[6] 刘金荣,赵顺英.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12):1186-1188.

[7] 孙雪峰,高金明.非囊性纤维化性支气管扩张症的免疫调节机制[J].国际呼吸杂志,2014,34(4):303-309.

[8] 翁婷,高蔚.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痰液中CRP水平、LABC与BODE指数的关系[J].临床肺科杂志,2013, 18(5):948,955.

[9] 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10):723-729.

[10] Angrill J,Agustí C,De Celis R,et al.Bacterial colonisation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ectasis: microbiological pattern and risk factors [J]. Thorax,2002,57(1):15-19.

[11] 蔺雪,许西琳,张红梅.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的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5):28-29.

[12] 邓卓恒,谭冬玲.支气管扩张感染加重的病原学及药敏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9,27(2):44-46.

[13] Darley ES,Bowker KE,Lovering AM,et al. Use of meropenem 3 g once daily for outpatient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xacerbations of bronchiectasis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0,45(2):247-250.

[14] 刘建坤,王浩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细菌定植[J].国际呼吸杂志,2007,27(9):714-716.

[15] 张平,孟宪钧.炎性反应中的毒性介质与组织损伤[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1,12(1):4-9.

[16] 李炳淑,李来传,史有奎,等.支气管扩张不同时期炎症因子含量和肺功能的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 34(3):24-27.

[17] 黄艺芳.动态联合检测血清IL-6、hs-CRP及PCT在老年肺炎患者优化抗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5,(9):136-138.

[18] 刘领,吴文杰,杨霁,等.TNF-α、TGF-β及IL-1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9):60-62.

[19] Profita M,Chiappara G,Mirabella F,et al. Effect of cilomilast (Ariflo) on TNF-alpha,IL-8,and GM-CSF release by airway cells of patients with COPD [J]. Thorax,2003,58(7):573-579.

[20] 张晓勇,艾梅芳.细胞免疫调节因子IL-8、IL-18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4, 21(14):186-188.

[21] 高巍,翁婷.吸入激素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痰中IL-6、IL-8、中性粒细胞表达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9):1120-1121.

[22] Carpagnano GE,Kharitonov SA,Foschino-Barbaro MP,et al. Increase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the 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 of cigarette smokers [J]. Eur Respir J,2003, 21(4):589-593.

关于七夕的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五色短册;日本七夕节;牛郎织女

中图分类号:K8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7)06-0085-05

源于中国汉代的七夕节,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发表于公元7世纪后期的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中就收录了一百多首关于七夕的诗歌 ① 。中国的七夕节形成于汉代,盛于宋代,至清代几近消亡,其文化没有被继续传承下去,至当代则转变为情人节。 ② 而七夕节传入日本后,成为宫廷的祭祀活动,继而演变为民间节日,又由民间节日发展为政府统一规划的节日仪式和民间自发形成的庆祝活动。虽然七夕节由中国传入日本,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有脱落、遗失和添补现象,而在吸收过程中也会出现将一种习俗解体为多个以及将类似习惯合并为一个的重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七夕节在日本传播、接纳和演变的过程,试析其变化的背景和原因。

一、七夕文化在日本的演变

1.日本古代时期的七夕文化

七夕节具体何时传入日本,以何种方式传入日本,其内容如何,至今史无可考,但是从飞鸟时代(公元7世纪)的诗歌圣人柿本人麻吕写于公元680年的“听到天河中有划船的声音,今晚牛郎和织女相会” ③ 诗句来看,至少在公元680年前七夕节就已经传入日本并被接受,这一传说描写了牛郎穿过天河和爱妻织女重逢的场景,与中国传统七夕节的传说相似。再从《注解养老令》的记载来看,大约在奈良时代七夕节被定为节日,开始有相关的庆祝活动,如观看相扑、七夕诗歌会、乞巧奠等。 ④ 而在《日本书记》中,也有关于七夕节活动的记载,如公元691年农历七月七日,持统天皇在宫中举行宴会庆祝七夕节,在宴会上宴请了当时的贵族,并赏赐了服装。 ⑤

另外,从日本天武天皇到持统天皇的二十余年间,涌现出大量关于庆祝“七夕”活动的诗歌。根据这些诗歌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天武天皇已经接受了中国七夕节的礼仪和风俗,而持统天皇又将其进一步发扬。 ⑥

根据《大日本史》的记载,每年的七月七日当天,天皇带领大臣在宫中看完相扑后,文人们便开始以七夕为题吟诗赋词,还赠送物品。 ⑦ 《续日本记》中记载:公元734年七月七日圣武天皇观看相扑比赛,并让文人墨客以七夕为题做诗,随后进行了赏赐。 ⑧ 奈良时代的宝物收藏地正仓院里保存着圣武天皇遗物――七根针和三色线。这七根针和三色线的由来在中国梁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详细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咸以金银B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⑨ 观星和乞巧活动在唐玄宗时代尤为兴盛,随后传到日本在贵族和皇宫里流行开来。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以及《公事根源》中记载,公元755年孝谦天皇在宫中初次举行“乞巧祭”活动。当时活动主要在清凉殿(进行仪式活动的场所)举行。日本人在清凉殿的庭院里铺上草席,上面放上四角桌并摆放水果,同时在一张山茶树叶上放上金针银针各七根,并将五色线合成一股穿过金银针,一整夜都在焚香祷告,祈求织女和牛郎能够相见。 ⑩

公元824年七月七日平城天皇驾崩后,自公元826年开始,七夕节当天便不再有观赏相扑的活动,祭祀活动主要为观星和乞巧奠,即在七月七日当晚向织女祈求女红精湛的活动。

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七夕文化在8世纪时的日本已经非常兴盛。日本人不仅了解中国七夕节的风俗和习惯,还将七夕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进行传播。

2.日本江户时代的七夕文化

日本的七夕文化在江户时代有较大的变化,江户时代,由部分贵族和武士家庭参加的七夕节活动逐渐走入民间,寻常百姓也可以参加庆祝。《日次纪事》中记载,七月七日称为七夕,武士、商人以及平民百姓都穿着各种款式的白色和服进行庆祝,吃挂面(挂面代替中国唐代的点心),互赠礼品。七夕节的前一天,市内有出售用来写诗歌的构树叶,以便七夕节当天的“日本诗歌大会”中,市民们可以在构树叶或山茶树叶上写诗歌。 B11 随后,市民们聚集在一起吃挂面,向织女星和牵牛星供奉黄瓜、茄子。 B12

江户时代中期,参加七夕活动的主要对象由成年人变为寺子屋的学生。每逢七夕,寺子屋的老师都要带领学生用五种颜色的彩纸装饰细细的竹子。在《宝永花洛细见图》中记载,七夕节学生拿着装饰有“五色短册”的竹子拜访老师,而老师看到学生带来的竹子,也会为他们准备美味佳肴。七月七日当天,大家将短册、竹子和供品等放入河中,顺水漂走。另外《宝永花洛细见图》中可以看到七夕节寺子屋的学生在构树叶上写字的插图,插图上画有摆在桌子上的贡品,以及用彩纸装饰的竹子。这些彩纸就是被日本人称为“五色短册”的七夕必备用品。而将“五色短册”挂在竹子上的风俗也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其来源于日本神道仪式中的驱邪活动。当然在所有信仰七夕文化的国家中,只有日本才举行这样的活动。

最初日本人在竹子上挂的不是用纸制作的“短册”,而是五色线,后来变为丝绸,贵族们开始在上面写诗做画。 B13 当七夕节活动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后,一般百姓因丝绸的价格昂贵而开始使用五色彩纸,颜色分别为“绿、红、白、黄、黑”。由于日本人认为紫色是最高贵的颜色,因此逐渐地在五色中加入紫色代替了黑色,现在日本七夕节用的“五色短册”已没有黑色。原本七夕装饰用的“短册”是和神社的符纸一样的细长形,因此被称为“五色短册”。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开始正式大量使用“五色短册”进行祈福。今天“五色短册”更是七夕节必不可少的用品。现在除了用“五色短册”,日本的年轻人还会用各种材质各种颜色的制品来作装饰。

江户时代后期,七夕节祭祀活动参加的主要对象由寺子屋的学生扩展为一般儿童。每当七夕来临,那些在私塾里学习的孩子都会许愿,希望自己学业有成,并用早晨的露水研墨,在红薯叶上写诗,祈求能写一手好字。《诸国风俗问状答》中记载,七夕节男孩子将五色线扎在脚上,女孩子将五色线装饰在手上。七月七日十二三岁的孩子们用写有诗歌的“短册”装饰小竹子,并供奉茄子、豆角、西瓜等。然后将其放入河里漂流。 B14

3.日本近代以来的七夕文化

明治时代,日本为巩固天皇为首的中央政权,采取神佛分离的政策。政府实施废佛毁释运动,破坏寺院和佛像,烧毁经书经卷,废除了包括七夕节在内的日本五大传统节日。 B15 以东京都为首的大城市的七夕活动均被停止。昔日在东京,老师带领学生写诗歌的场景已经成为过去,只有在边远的农村还有一些地方延续着江户时代的习俗。

昭和初期,日本政府开始试图复兴城市里的七夕活动。最先打破局面的是仙台市。1927年即日本昭和天皇登基第二年,仙台市的街道商店、商会提出重建七夕。到第二年仙台市的商会、商业街一同提出了举行七夕庆典活动的要求,并得到了仙台市政府的支持。盛大的仙台七夕节盛会使整个仙台街道都沉浸在七夕节的热闹氛围当中。这就是现代仙台七夕节的雏形。随着七夕节活动逐年壮大,仙台市在第三年又趁势举行了东北产业博物会。仙台每年七月七日前后就会准备盛大的七夕活动。

受到仙台市成功举办七夕节的影响,神奈川县湘南平冢市也计划举办七夕节活动。1951年,平冢市举办了第一届七夕庆典。现在由平冢市和仙台市主办的七夕节庆典活动并列成为日本七夕节的代表祭祀活动。此外,安城、福生、爱知县一m市、长野县上田市等日本各地也多次举办七夕节庆典活动。传统七夕节活动形成了以商业街为中心的模式,也就是说商家比百姓个人更重视并积极参与七夕节活动。作为商店街的七夕活动,主要是将街道进行华丽的装饰,让游客和顾客产生购物欲。这和百姓个人举行的祭祀活动完全不同。

昭和时期不仅商家举行七夕庆典,日本百姓在家里也有自己庆祝七夕的方式。1941年日本文部省出版的《音乐教材教师用书》(下)中刊登了第一首关于七夕节的歌――《七夕节》 B16 。这首歌描写的是昭和时期日本一般家庭为庆祝七夕,在自家庭院中装饰竹子的情景。日本人在20世纪40年代庆祝七夕节的方式在歌词中得以再现。《七夕节》歌词中也写到绿、红、黄、白、黑五色的“短册”。每年七夕节将要来临时,幼儿园和小学就会学习《七夕节》之歌。这首歌不但有着欢快的节奏和韵律,而且使用儿童容易熟记的歌词来表达日本人迎接七夕节的快乐心情。在日本的初夏时节随处都能听到这首歌。《七夕节》之歌对于七夕节在日本的传播和传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使日本人从小就重视七夕文化,并教会孩子们应该如何去庆祝七夕。

现在日本家庭中举行的七夕活动是由昭和时期的七夕活动流传而来的。在日本家庭中,人们在七夕前一天便买好了竹子用于装饰房屋或庭院,至于那些没有庭院的家庭,会将竹子放在家中或用竹帘代替竹子,并在文具店买好彩纸,以便孩子们写上心愿,然后再将其挂在竹子上。也有母亲为孩子或家人写心愿,例如“祝愿丈夫能够晋升”“祝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等。这样的活动在民间广泛流行。无论是各大百货商店,还是人来人往的车站,就连托儿所、幼儿园都会在竹子上挂满五颜六色的“五色短册”,并在这“五色短册”上面写上自己的愿望。日本人除了写愿望,还会在“五色短册”上写为某事而努力等鼓励、勉励自己的话。现在七夕节装饰“短册”的材料各种各样,有用保护环境的再生纸,色泽鲜艳的日本纸,也有用印有宣传内容的塑料制品。 B17

另外,在日本农村,每当七月七日的前几天,就会有许多卖竹子的商贩背着竹子穿梭于大街小巷。人们在七夕的前夜研好墨,以便第二天早上把露水加在墨里在红薯叶上写字。 B18

二、中日现代七夕节的异同

在中国,七夕活动在农历七月七日举行,但是在日本大多是在公历7月7日举行。公历7月,日本正是梅雨季节,因下雨或阴天,七夕当天看不见一年一度的牛郎与织女相见的情况较多,因此日本在庆祝七夕的活动中更加重视挂“五色短册”而不是敬拜牵牛星和织女星。同时日本还将中国的对月穿针活动变为在竹子上装饰写有祈愿的“五色短册”的活动,并在中国祭祀用的五种颜色中继承了“红、黄、绿、白”四种颜色,也创造性地将黑色为日本人认为的高贵的紫色,进而也将竹子上装饰的单一的“短册”增加为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同样也是气候的原因,日本民间七夕节对天气的要求和中国也不一样。《日本年中行事辞典》中记载,在中国,七夕当天人们希望天晴,因为这一天只要下雨,牛郎和织女就不能相见。而在日本农村,人们希望这天可以下雨,即使下三滴雨也好,一定要下雨,而且下得越大越好,最好大得能将装饰着彩纸的竹子冲走。这样写在“短册”上的愿望就能更快地实现。前者是基于中国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想法,后者是从日本固有信仰而产生的想法。 B19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七夕这天盼望牛郎织女相聚,而日本人则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在中国的七夕文化中,主角一直是成年人,而七夕节传入日本后,庆祝活动最初在天皇和大臣之间盛行,之后扩展到贵族,直至庶民百姓,在江户时代则开始以儿童为主。现在日本保留下来的民间七夕节活动大多是围绕孩子而举行的有规模的仪式活动,一般在幼儿园和托儿所进行。在日本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放有竹子,上面装饰得色彩斑斓。在幼儿教育中加入七夕节仪式活动,让孩子们在彩纸上写下自己的心愿,使孩子对未来拥有憧憬和希望。

另一方面是在日趋商业化的节日活动中,商家表现得最为活跃,如同日本的百货商店引进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一样。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使这些节日在日本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心甘情愿地为此消费。七夕节也是同样。日本最大的七夕仪式在仙台和湘南,仙台的七夕节盛会重振了整个仙台市的经济。随着日本家庭的淡化,七夕活动在日本经历了由国家性活动到个人活动,又由个人活动扩展为社会、国家、家庭活动的变化过程。

三、七夕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原因

1.相同的农耕文化环境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相近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相同的农作物,相同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相似的季节意识和文化背景。这为中日文化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文化在日本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农耕文化环境,有着类似的礼仪仪式。日本的祭神仪式中就有向神灵敬奉手工纺织品的活动。供奉神灵纺织品是希望秋天能够丰收,并为人们除去身体的污秽。当时只有被挑选出来的女性才有资格担任贡品的纺织工作,而这些女性被日本人称为“织女”。这种活动被称为“TANABATA”和七夕(“TANABATA”)的日语发音完全相同。因此,当中国的七夕文化传入日本时日本人并不觉得陌生。相应地,日本人将向神灵供奉纺织物的文化、本土的“织女”和中国七夕文化、织女传说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七夕文化进行传播。另外,受中国七夕传说故事的影响,日本人认为牵牛星(牛郎星)代表农业生产,织女星代表纺织和缝纫。因此在七夕,日本人拜牵牛星和织女星,以此希望五谷丰登,女红精湛。

2.日本文化发展的需要

中日祭祀活动经过千余年吸收、沉淀,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同时也是日本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日本通过吸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来完备宫廷典章礼仪制度,维护高度集中的皇权统治,突出朝廷的尊严。由此可知祭祀活动是日本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祭祀活动背后隐藏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日本人在宴会和节会上主要引进中国的节日形式和祭祀内容,同时结合本国的传统习惯加以改造。他们结合日本的文化习俗将引进的唐朝祭祀活动转化为奈良、平安时代的祭祀活动。这些“中国式”的祭祀日,加上日本原有的统称为日本的“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时,天皇便在宫中赐群臣们酒宴,以后逐渐变为举行宴会活动。随着历法的传入,日本把祭祀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活动本身,将节日庆祝仪式作为皇宫的例行活动,在日本民间开展节日活动。这些节日活动和百姓生活相连,保留至今。因此七夕文化被日本上流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并渗透到普通庶民生活当中。其中也从单纯的女性追求女红精湛扩展到家庭、家族的许愿。

四、七夕文化在日本发生演变的原因

1.日本经济发展的需求

日本的七夕节活动在昭和时期复兴,得益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七夕节前,大街小巷的花店里摆放着竹子,文具店里出售各种各样的彩纸,百货商店和超市都设立了七夕专柜,专门提供七夕用品。饭店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准备七夕料理和七夕套餐等。酒店里也会推出七夕套房,百货商店、酒店、宾馆等商家会挂出霓虹灯进行装饰。日本人在这种气氛下,不由自主地受到七夕文化感染,走进百货商店消费。特别是泡沫经济后,日本政府也一直为恢复经济努力,利用七夕这样的传统节日促进日本人消费也是其恢复经济的策略之一。像仙台这样以七夕节来振兴旅游业,举行产业博览会就是典型的例子。孩子们在七夕这天不仅能够收到礼物,品尝到平时享受不到的美味外,还可以约同伴逛街游玩。因此日本的孩子们都盼望过七夕节,这也无疑对七夕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日本的七夕活动不但建立在农业生产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之上,而且随着日本经济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2.儿童教育的需求

现在日本的七夕活动主要以孩子为主,从幼儿园到学校进行的七夕活动是儿童学习的一个环节。在七夕节前后的理科课上,老师还会教授星座的知识。日本人认为七夕是一个含有大量教育要素的节日,有孩子的家庭,每年都不会缺席七夕庆祝活动,参加者除了孩子和父母外,还有他们的亲朋好友一起来为孩子祝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吃寿司,谈笑风生,场面十分热闹。因此七夕节也是日本人维系家庭成员以及外界情感的重要纽带。日本的母亲都有这样的梦想,等孩子稍大一些能和自己一起做七夕寿司,用“五色短册”装饰竹子准备七夕节仪式。每年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帮忙摆放餐具到做寿司,甚至独立准备七夕的活动,是日本家庭主妇的极大幸福,更是其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七夕节活动也是日本家庭主妇进行社交,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场合之一。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成家立业后又会开始进行七夕节活动,当然在没有孩子之前,他们会在“五色短册”上写上祝愿小家庭能有一个健康的孩子等祝福,妻子会为丈夫准备牛郎织女图案的寿司,在细面条上加上萝卜刻的星星等。

七夕节在中国变为情人,七夕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乞巧活动也消失,代替它的是借用七夕名义而进行的各种促销活动。日本的七夕文化之所以能发扬、发展,政府的支持、干预以及从幼儿园、小学的教育中就开始加入七夕文化有密切关系。它使每个日本人从小就知道七夕并了解七夕的活动,将传统七夕文化代代相传。日本教育部鼓励创作与七夕节相关的作品,并将歌曲《七夕节》编入小学教材中,同时政府还要求在七夕节前后循环播放《七夕节》之歌,使整个城市沉浸在七夕的氛围中,这些措施都促进了七夕文化的传播传承。

注释

①高木圣鹤编:《万叶集》,同朋社,1988年。

②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文化遗产》2014年第1期。

③内容为作者自译,原文为“天h|音O星与女今夕相霜”,见与谢野宽等编:《日本古典全集・万叶集略解4》第十卷第2029首,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25年,第268页。

④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会田范治:《注解养老令》,有信堂,1964年,第1372页。

⑤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宇治谷孟:《日本书记(全现代语译上)》,讲谈社学术文库,1988年,第6页,《日本书记(全现代语译下)》,讲谈社学术文库,1988年,第330页。

⑥《万叶集》中柿本人麻吕、山上亿良等的多首诗歌。

⑦内容为作者翻译,原文为“7月7日丙寅、相浃铯蛴Qたまふ、是の夕、南苑に徒御したまひ、文人に命じて、七夕のをxせしめ、物をnうこと差あり”,见源光笮薅:《译注大日本史》第1卷,建国纪念事业协会,1941年,第16、183页。

⑧内容为作者翻译,原文为“天平6年(734)7月丙寅(7日)条に「天皇Q相铩J窍ν接南苑。命文人x七夕之。n禄有差”,见经济杂志社编:《国史大系・续日本记》第2卷,经济杂志社,1897年,第195页。

⑨宗懔著:《荆楚岁时记》,岳麓书社,1986年,第44页。

⑩内容为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见与谢野宽编:《日本古典全集・怀风藻、凌云集、文化秀丽集、经国集、本朝丽藻》,本文简称《怀风藻》,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25年,第19页;关根正直修正:《公事根源》(下)学术图书出版社,1986年,第56页。

B11在构树叶上写诗歌来自日本的民间传说:七夕这天在沾着露水的红薯叶上写字能提高书法水平。这个典故源于《新古今和歌集》中记载的俊成女写在构树叶上奉献给神佛的诗歌:“たなばたのとわたる舟の|の~にいく秋きつ露の玉づき”。词大意是:七月七日的晚上渡天河的船来到了河口。正是这天,在构树叶子上写诗歌来供奉神佛,为恋爱成功祈福。由此日本贵族之间开始在红薯、构树等植物的叶子上写诗歌许愿。见小林大辅:《新古今和歌集》第320首,角川学芸出版,2007年,第59页。

B12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黑川道裕:《日次纪事》增补,《七月・初七日》,京都严书刊行会,1676年。

B13作者根据插图和说明,归纳、总结、翻译自栗野秀穗编:《宝永花洛细见图》,京都严书刊行会,1934年,第9页。

B14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中山太郎校注:《诸国风俗问状答》,东洋堂,1942年,第102、428、429、629页。

B15日本五大节日称为“五节句”或“五节供”。由一月七日的“人日”、三月三日的“上巳”、五月五日的“端午”、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这五个节日组成。

B16书名为作者翻译,原书为《うたのほん教用下》,此书为1941年3月日本文部省发行的学校音乐教科书,分1年级用的上册和2年级用的下册。参与编辑的人员有小松耕辅,井上武士等,第81页。

B172012年7月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做调查。

关于七夕的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定语 语义类别 鉴定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61-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大规模样本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研究”(10B020);“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传播与研究基地”资助

作者简介:程书秋(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国际教育。

关于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的划分,学界大体呈现出以下两种趋势,一种是平列式划分,一种是有层次划分。所谓平列式划分,就是把定语直接划分为若干小类,以便直观地反映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的全貌,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国光(2002),他把现代汉语定语的语义属性概括为“十一何”,即“何质、何形何态、何量、何能、何属、何来、何去、何域、何在、何时、何干”。而所谓有层次划分,则一般是先将定语划分成两大类或三大类,然后再在两分或三分的基础上继续划分内部小类,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刘月华(1984)、李绍群(2005)、文贞惠[韩](1999)等。

总体来看,不管平列式划分还是有层次划分,目前在划分定语语义类别时都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分类标准不一致;二是术语使用不一致;三是缺乏形式验证。在第三个问题上,名词和名词组合的研究情况要好一些,至少在“领属”与“属性”这两大定语语义类别的划分上,陆俭明(2001)、徐阳春(2003)、文贞惠[韩](1999)等学者都做出了很有意义的形式鉴定方面的努力。

一、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的形式鉴定原则和方法

邢福义(1996:443)主张语法研究中一定要讲求“表里相互印证”,他强调指出:“研究中不进行表里印证的工作,无法真正解决汉语语法的问题。”邢先生的深刻见解和主张提醒我们,当我们在语法研究中触碰到语义问题时,一定要有“形、义互证”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语义分析工作不流于主观和随意。

本着“形、义互证”原则,我们在给汉语定语语义类别分类时,也设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形式鉴定标准。同时我们还明确规定,本文一律采取单视点、单向式的形式鉴定方法,即所有定语语义类别的鉴定都要从定语出发,以定语为观察视角,将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作为判定定语语义类别的唯一依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形式鉴定工作的前后一致性。

刘宁生(1995)曾经指出:汉语中存在一个可以称作“参照物先于目的物”的语序原则。沈家煊、王冬梅(2000)也指出:“湖中央的小岛”“教堂旁边的自行车”“茶壶的把儿”“姑娘的头发”这4例可以抽象为“N1的N2”格式,是一种“参照体―目标”构式。上述这些来自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看作是本文采取单视点、单向式鉴定方法的理论依据。

二、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的形式鉴定标准及小类

(一)典型的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

依据单视点、单向式鉴定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形式鉴定标准首先鉴别出14种典型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①

1.提问式鉴定

(1)鉴定框架:谁的什么的哪儿的+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领属”定语。如:我的父亲。

(2)鉴定框架:什么时候的多长时间的哪天(哪周、哪月、哪年)的+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时间”定语。如:清朝的服饰。

(3)鉴定框架:几+量多少+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数量”定语。如:三斤苹果。

(4)鉴定框架:什么样的+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状态”定语。如:笔直的公路。

(5)鉴定框架:哪+量哪个哪些+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指别”定语。如:这只小狗。

(6)鉴定框架:什么+N?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性质”定语。如:数学老师。

(7)鉴定框架:与什么有关的+NV?

规定:凡是能采用上述鉴定框架进行提问的“D”可以识别为“关涉”定语。如:关于七夕的传说。

2.添加式鉴定

(1)鉴定框架:D的N(位于)D的N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方所”定语。如:墙角里的沙发。

(2)鉴定框架:D的N D(用)的N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功用”定语。如:结婚的钱。

(3)鉴定框架:D的N(像)D(似的般的一样)的N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比况”定语:雷鸣般的掌声。

3.删除式鉴定

鉴定框架:D的VAD的VA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施事主体”定语②。如:她的指责;领导的鼓励;丈夫的宽容。这类定语与中心语之间都存在着一种隐性的“主谓关系”,我们把“的”字删除以后,这种隐性的主谓关系就可以明显地变成一个合格的主谓结构。

4.变换式鉴定

(1)鉴定框架:D的VV+D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受事客体”定语。如: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这类定语与中心语之间都存在着一种隐性的“述宾关系”,将定语和中心语前后换一下位置,就可以得到一个合格的述宾结构形式。

(2)鉴定框架:D的N D这种这个N③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涵义”定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类定语主要用来解释中心语事物的特定涵义,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具有一种隐性的“同位关系”,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可以转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态度”。

(3)鉴定框架:D的N N来自XXN 去往XX N 经过XX(“XX”可理解为D中所含的N)

上述框架可以鉴定出以下这类“来源去向”定语。如:杭州产的龙井茶。这类定语主要用来表示中心语事物名词的“来源”或“去向”,如“杭州产的龙井茶”是说“龙井茶产自杭州”。

(二)非典型的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

1.“领属表”定语

“表象领属定语”的概念最早由邢福义(1996)提出,指的是如下现象:

他的包公演得很好。

我的天!④

我们基本同意邢福义先生的观点,但我们认为“我的天”具有一定程度的熟语性,因此主张只将前例归入“领属”定语的次类,记作“领属表”。

2.“数量准”定语

a.五百米的坡路;一万多的师生;十车的白菜

b.二十多层高的楼房;300多人的代表团

c.一屋子的人;满脸的无辜

上述三组实例中的定语也都是用来描写中心语的数量属性的,但这些定语同典型的“数量”定语比起来,无一例外都带上了一种主观性的“夸张”色彩。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认为上述三组实例中的定语都算不上是典型的“数量”定语,而只能看作“准数量定语”,本文记作“数量准”。

3.“方所准”定语

a.停在门前的大卡车;位于山脚下的小镇

b.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背后的交易

此处所列举的a、b两组实例中的定语与典型的“方所”定语相比,在表示“方所”方面已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弱化或虚化,因此,为了与典型的“方所”定语相区别,我们将上述a、b两组实例中的定语记作“方所准”。

4.“状态准”定语

在我们所观察到的定中短语实例中还存在着一些由主谓短语、述补短语、状中短语、述宾短语等动词性成分充当的定中短语,如:

a.能吃饭的地方;会说德语的翻译

b.申请援疆的干部;有牙齿的动物

上述两组实例中的定语既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别”作用,也具有微弱的描写“状态”的作用,但总体上看,这类定语进入“状态”定语形式鉴定框架似乎比进入“性质”定语形式鉴定框架更自然一些。因此,出于本文研究需要,将上述实例中的定语统一归入“状态”定语,记作“状态准”。

5.“性质准”定语

定中短语中存在大量由双音节形容词充当定语的现象,如:

a.火热的爱情;雪白的床单

b.宽阔的路面;慈祥的母亲

c.简单(的)问题;规范(的)汉字⑤

在上述三组实例中,a组中的定语由状态形容词充当,这类定语理应归入“状态”定语,比较复杂的是b、c两组。虽然b、c两组中的定语也全部由双音节形容词充当,但从性质上看,这两组实例中的双音节形容词与“火热”类形容词不具有匀质性,表现为它们或多或少都能被不同量级的程度副词切割,这说明此类双音节形容词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量幅伸展空间,而这恰好符合性质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因此,根据本文研究需要,主张将b、c两组实例归入“性质”定语一类,记作“性质准”定语。

三、结语

张敏(1998)曾经敏锐地发现,表面上来看,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的”字隐现和多项定语语序是两个独立的语法现象,而前一方面的规律却十分系统地反映在后一方面,这说明两种现象的规律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这提示我们,定语语义类别很可能是打通上述两个问题之间关系的一个突破口。

本文通过设立一系列严格的、以“形、义”互证为基础的形式鉴定标准,建立起了一个相对严密的现代汉语定语语义类别系统,希望以此为联系纽带,将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和多项定语语序问题(另外撰文)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并寻求在语义层面上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高度统一的描写和解释。

注释:

①为了表述方便,我们规定:以下在讨论定语语义类别的形式鉴定标准时统一将定中短语抽象化为“D的N”格式或“D的V/A”格式,其中“D”表示定语,“N”或“V/A”表示中心语;“D的N”格式表示中心语为名词的定中短语,“D的V/A”格式表示中心语为动词或形容词的定中短语。

②“施事主体”定语表示“施事定语”或“主体定语”。其中的“主体定语”概指位于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却无法确认为“施事定语”的其他定语语义类别。下文中的“受事客体”定语表示“受事定语”或“客体定语”,其中的“客体定语”概指位于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却无法确认为“受事定语”的其他定语语义类别。

③该鉴定框架借鉴了邢福义(1996),略有改动。“涵义定语”的概念也来自邢福义(1996)。

④此处例句引自邢福义(1996:90)。

⑤(的)表示这里的“的”可自由隐现。

参考文献:

[1]李绍群.现代汉语“名1+(的)+名2”定中结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2).

[3]单强,牛守祯.定语的语义类型举要[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4).

[4]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4).

[5](韩)文贞惠.“N1(的)N2”偏正结构中N1与N2之间语义关系的鉴定[J].语文研究,1999,(3).

[6]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