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督学研修班实践思考
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依法治教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教育督导改革,将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
举办督学研修班的实践
教育督导呼唤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呼唤针对教育督导需求开展督学研修。据此,浙江大学・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好督学・好教育”骨干督学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于2014年1月3日至10日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成功举办。深圳市50名专、兼职督学参加研修班。
1.研修班的研修目标
研修班的研修目标:以“好督学・好教育”为导向,以“理论引领、实践生成、砥砺思想、分享智慧”为特色,重在促进督学的教育督导理念的提升,与促进督政、督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使用能力的有效发展。我们以为,促进督学教育督导理念的有效发展,重在提升督学对教育督导重要性的认识。督政旨在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督学的根本任务是督导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依规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科学开展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是发现问题的手段,是有效开展督政、督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必须完善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使用机制。研修班围绕上述研修目标设置课程,组织研修活动。
2.研修班的课程特色
研修班课程包括:教育博士主干课程、管理实践智慧课程、异地名校体验课程、生态文化寻访课程、智慧论坛互动课程五大模块。
教育博士主干课程。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导与管理方向)课程方案中精选。主要聘请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及国内教育领域知名专家为学员作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的辅导。本期研修班开设的课程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小舟教授的《创新人才与创新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文新华教授的《国外教育督导的发展及启示》;浙江师范大学曾平飞教授的《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监测》;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吴卫东教授的《领导力:职业幸福的核心能力》等,重在引导学员理论研修。
管理实践智慧课程。从全国范围聘请教育督导、行政、业务部门领导、专家、各层级督学、知名学校管理者、名师结合任职实际,为学员作专题讲座,并根据学员之需安排互动研讨。本期研修班开设的课程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张绪培的《浙江省督导框架建设》;浙江省督学、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力研修中心主任周培植的《漫谈“好督学、好教育”》;浙江省督学施光明的《学校教育督导的几个问题》;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赵婷婷的《解读学校管理》;杭州市建兰中学校长饶美红的《莫道春兰初长成,敢育英才放眼量》;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俞国娣的《现代学校建设》等,重在与学员智慧分享。
异地名校体验课程。定在杭州或其他城市的一些知名学校进行,组织学员参访名校或在名校“驻校研修”,接受名校校长指导,开展观察学习和研究,以深刻感受名校的办学理念、制度与方法。本期研修班组织学员参访杭州市建兰中学与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学员在这两所学校听取校长的专题介绍,与师生随机访谈,考察学校相关工作,巡视校园环境等,重在为学员提供一个实践浸润的场所。
生态文化寻访课程。以自然环境体验、文化圣地探访、教育经典研读、生态影视赏析等形式,拓展学员专业视野,丰厚学员专业涵养,提升职业幸福感。本期研修班组织学员参访阿里巴巴、胡雪岩故居、南宋御街、河坊街、丝绸城等,聆听浙江大学教授、全军中医治未病中心特聘专家吴明作《中医养生秘诀》讲座。
智慧论坛互动课程。由专家、教授、其他行业精英及研修班全体学员,以“好督学・好教育”为主题词,各抒己见,重在思想砥砺。本期研修班组织了“教育督导案例现场演讲与点评”,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浙江省特级教师赵士勋对“教育督导案例现场演讲与点评”作整体评述。50位学员现场演讲的每个案例都含有“情境叙述”与“点评”两部分。“情境叙述”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校教育督导诊断案例”,包括事件呈现与处置,以及本人经历这个“情境”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认识;“点评”则能做到以例引理,就实论虚,“述、评”结合,集“监督、指导”于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案例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智慧,并渗透对“好督学”内涵的理解,不乏真知灼见。
此外,研修班还编辑了《学习材料选编》与《学员手册》。《学习材料选编》分为“督导法规与文件”“督导研究与实践”“督导文稿示例”几个部分;《学员手册》除介绍研修班整体安排、课程特色外,重在为学员的研修与生活提供咨询服务。
综上所述,研修班由于创设“教育博士主干课程、管理实践智慧课程、异地名校体验课程、生态文化寻访课程、高端论坛互动课程”五大课程模块,坚持“课题式”“互动性”“接地气”式研修,学员感到督导方向更明确,督导程序更清晰,对自身督导技能的提升更为迫切,也更有信心。
举办督导研修班的思考
1.围绕全面提升教育督导能力开展研修
研修重在提升督学的督政、督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使用等能力。
督政,重在建立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引导地方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督学,重在完善督学队伍管理,实行督学责任制,监督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评估监测,重在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专业化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科学、系统、权威的评估监测,为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监测结果使用,重在建立分级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报告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的公示、公告、约谈、奖惩、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建立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问责机制。强化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使用,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明确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监测结果是资源配置、干部任免和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我们将围绕上述方面的督导能力提升,细化课程,组织研修班学员开展研训,以研究促研训,以研训促研究。
2.重点围绕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开展研修
《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规定了责任督学的基本职责,并明确要求责任督学对以下主要事项实施经常性督导:(1)校务管理和制度执行情况;(2)招生、收费、择校情况;(3)课程开设和课堂教学情况;(4)学生学习、体育锻炼和课业负担情况;(5)师德和专业发展情况;(6)校园及周边安全情况,学生交通安全情况;(7)食堂、食品、饮水及宿舍卫生情况;(8)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情况。为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还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规程》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工作守则》。
一、三座智慧“桥梁”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融通、拓展、求变。研训+互联网的实效,根本性的突破是人力资源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如何研发人力资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区域教育研修机构要有作为,努力拓展服务空间,建设三座智慧“桥梁”。
第一座是鹊桥。来自中国民间传说的鹊桥寄寓了渴望沟通交流、实现结缘团圆的美好愿望。研究型服务体系是为各校之间、各校与教育研修机构之间、区域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区域与国际之间、教学业务与行政之间搭桥牵线,尤其是需面向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幼儿园,搭建个性化的智慧鹊桥,为需要支持的学校提供值得信赖的后盾支撑,形成优质资源辐射网,实现多元联动。
第二座是风雨桥。风雨桥是我国云贵等地供行人过往躲风避雨的桥。构建“研究型服务”体系就是要与学校风雨共济,有面向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落地的具体举措,抓好四大项目: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规划、区域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研训文化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是教育研修机构在助力行政和学校,整体推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等领域改革的信心、责任和担当。
第三座是跨虹桥。跨虹桥面向的是需要提升品牌的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积极总结、提炼、升华及推介学校在课改改革、文化与办学成就的力度。如加强优秀教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品牌特色资源的高端平台搭建、宣传推广,让学校、教师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二、三股改革“激流”
教育研修机构应将研训机制、教研方式、科研模式三合一,三股“激流”交互,形成源头活水,浚通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1.以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始终
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教育研修机构的关注点。未来五年,新教师将成为区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品质,精准物色,整体设计教师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成为重点。
如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在贯彻和落实浙江省分层、分类教师研修工作指导思路下,结合江干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设计并架构了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江干“T”型研修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以全员研修、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班主任培养、干部培养、民办教师研修、研修者研修等七大研修模块为横轴,开展分类研修;以不同层次教师群体深度研修为纵轴,开展分层培训。如“骨干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三层次骨干教师―新锐教师―二层次骨干教师―精锐教师―名师培养”这一纵轴,实施分层进阶式培养。经过实践探索,既惠及全区教师,又兼顾个体“全面发展+个性需求”的江干区教师专业发展“T”型培养模式为江干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队伍。“十二五”期间,江干区新培养国家、省级优秀教师166名,拥有特级教师22名,实现各所学校、各类教育名优教师全覆盖,成功创建“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实验区”,同时,采用“一网通”,整合江干教师研训网资源,建立五年全程性、过程性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各种培训、资讯、作业、评价等“一网通”,其中部分资源对外开放,让教师的过程性发展处于公众的视野中,锻造一支可以传承精神的“激情、奉献、智慧”的江干教师队伍。
根据新教师逐年猛增实情,杭州市江干区启动“3+2”新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新教师培训方式变革。一是新教师暑期入职培训综合化(理论提升、素质拓展、职业规划、教育梦想演讲、拓展课程建设大赛,微课制作展示,培训展示汇报汇演)。二是实践培训常态机制化。分别与多所中小学联动,开设多场师生沟通技巧、即兴演讲训练、小班化培训、五项基本功大赛等培训;开展新教师特殊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和户外团队拓展活动;举行“钱塘新潮”新教师第二年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达20场。三是新教师培训评价形成性、发展性和综合化。暑期入职培训填写综合评价表,实践培训关注参与情况,课堂教学及时汇报情况。四是新教师培训分层实施。整体规划新教师培养五年规划,分层设计新教师五年培养方案,扎实完成新教师第一学期培训、新教师第一年180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二年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16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三年教科研能力提升12学时培训。在三年培养的基础上挑选部分优秀新教师实施新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年基础,两年提高”的“3+2”新教师课程体系,夯实新教师队伍发展基础,着力推出素养全面、有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教师。
2.以课程研究引领深度
“课程研究”是教育的撑杆。教育研修机构应立足解决问题,针对需求设计,强化这四类调研方式:基于实证的综合调研、基于主题的专项调研、基于问题的跟进调研、基于常态的集体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学科教学报告、区域教师发展报告、区域学科质量报告、中小幼综合调研报告、试点学校跟进调研报告等3+2调研报告,做好研究提高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效能,让教研真正成为区域和学校的营养良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改善师资良莠不齐状况。
比如,杭州市江干区提出了“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课堂理念,通过拟定中小学各学科的“四为”课堂评价指标、梳理“四为”课堂理念的有效策略与路径、征评“四为”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从而推出了区域“四为”课堂新样态群,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有方向、有标准、有抓手。
3.以复合资源形成合力
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的教师培养政策,以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方式,拓充研修资源,共同承担对区域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任务。杭州市江干区从2013年始,先后引入浙大课程所、杭师大、浙师大等高校资源,组建各具特色的研修共同体,形成了以本土优质资源为核心、以不同实施载体为路径的“1+N”研修共同w运作机制。同时,根据学校教师面临相似发展境遇的现状,构建“校际联盟”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探索,整合联盟内各学校的发展优势,整体设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与载体,为教师提供校际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三、三道靓丽“景观”
教育研修机构应着力“课程、评价、智库”为主的三道“景观”,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智慧课堂。“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三个研究:课程整合实施实践研究;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拓展性课程;设计和逐步构建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教育研修机构要建立基于标准的区域绿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区域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仅应该完善书面测试,而且要针对音、体、美、品德、科学实验、动手实践能力等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分时段推出基于“绿色质量”各学科评价方案,改进教育教学。
一、学习快乐
回顾远程研修培训这些天,从开始的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从网络学习到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等等,这一切让我的收获很大。
每天上午我观看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堂,让我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应该抛弃。观看视频后是做作业,那是我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舞台。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家的引领,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并能积极参与在线讨论、交流,阅读文章,发表评论。专家们的分析敬业精神令我终生难忘。特别是在线研讨的时候我收获更大,当自己的观点跟别人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因为我分享着智慧,和大家互动着、交流着,得到了大家的鼓励,和大家一起共同创造着工作带给我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喜悦。这是激情燃烧的日子,是精彩无限的日子,这些日子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给我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在研修中我还不断反思自己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真正领略到了培训的精彩,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筑,也有实践的品鉴入微;既有专家的专业引领,也有同伴的经验互助,也有促进了交流与分享。
远程研修培训,点燃了我教育理想的火把,催我前行,激励我在体育教育这块沃土生根发芽。远程研修给我的教育教学生活带来勃勃生机。远程研修是传承文明的纽带,远程研修是我的良师益友,远程研修是我进步的基石,远程研修是帮助我走出困境之门的钥匙。我真的非常感谢远程研修。
二、心得体会
分享性是远程研修这种学习方式的又一个重要特点、重要优势。同行老师提出的如何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难点这一重要问题,同行们提供了各自的体育教学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可为全体同行所分享的。
一、增强校本研修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
学校在长期的教师研修中,结合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对教师的专业研修内容和校本研修的模式做了如下梳理:
教师专业研修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研修(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能力研修(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学经验积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专业品质研修(师德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态度等),专业意识研修(敬业精神、开放心态、创新品质等),专业情感研修(钟情教育、专情学科、钟爱学生等)。
校本研修模式包括:课题带动模式、听课评课模式、例课引导模式、师徒结对模式、讲座提高模式、外出取经模式、以点带面模式、交流研讨模式(沙龙、茶座、交流、展示等)、反思总结模式、校际互动模式(校际教学共同体)。
梳理的目的:一方面,使校本研修的组织者做到“胸中有丘壑”,形成比较完整的研修体系。通过梳理,我们在校本研修的年度计划中,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有效结合。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宣传,使得参与研修者做到心中有目标,提醒自己完善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查漏补缺,更好地领会每次校本研修的目的,以便更有效地参与。
实践证明,在众多的模式中,“课题带动模式”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宣传课题研究意识,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引导和支撑教师的深度发展。然而,一个学校省市立项的课题数量有限,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有限。在大力加强校本研修的今天,2013年我校推出“项目研究”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的草根化、普遍化。项目启动后,经过自主申报、专家组考核,最终21个校本研究项目通过了审核,研究方向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的工作;合作形式包括教研组、备课组、团队或个人组团等;研究内容切入口小、针对性强,富有现实意义。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以一年时间为基本时限,制定出过程管理、成果展示和考核的相关制度,推动“项目研究”扎实开展。
二、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
如果说对研修内容和形式的梳理是横向的划分,那么教师专业发展的纵向延续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问题。由此,学校针对教师的不同年龄、资历、学历等情况,实施分层指导,力求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由于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阶段性特点,全体教师自然处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实际,将苏州市景范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学员分为基石工程班、新苗工程班、新秀工程班、星光工程班、名师工程班、青蓝工程班,制定了《景范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各班学习目标任务》。
三、提升教师参与研修的自主性
当前,每所学校都重视教师的学习,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活动,包括教职工大会、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班主任会议、党员活动、青年教师学习班、行政干部学习班等。教师学习时间表面上看很多,但教师比较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习效率,同时这种集体学习的时间也使得教师缺乏个人学习时间。
专业发展说到底关键是教师的个人学习。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发掘出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在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教师学习也应该朝这一目标迈进。为此我们提出今后在校本研修方面努力实现“三化”。
1.活动主题化
大量的学校学习,甚至集体备课常常是比较随意的,其中真正具有专业分量的学术性、研讨性内容较少。这需要主持会议者设定好学习的主题,确定好主讲人,确定好讨论话题。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迁移到教师研修中来,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
2.形式多样化
每所学校每周都有固定的教职工学习时间,但是全校教师坐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话题,没有贴近全体教师的会议内容,学习很难有效果,以至于教师的会风与学生的“课风”有天壤之别。另外,学校部门众多,并且每个部门都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想要有所作为,如团委组织的青年教师学习班,党委组织的党员学习班,德育处组织的班主任学习班等,结果教师都没有充裕的时间坐下来好好学习。
结合两方面,可以尝试如下的学习方式: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主题,同时进行。设想在某个周三下午四点之后,教师讲坛开讲,班主任论坛开讲,青年读书班开讲,党旗下讲话宣讲,学术沙龙开讲,主题鲜明,并实现通告,教师们各取所需,分赴学习场所。这样人数相对分散,人员相对统一(想法、兴趣、专业发展类型的统一)。如此的小班化学习更易于产生思维有形和无形的碰撞。如果能走出“选修课”的第一步,提供多种选择,就一定能够调动听讲者的学习自觉性,将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E S P”管理体系;园本研修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209-02
教育质量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借助优质的园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就成为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我园始终以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儿童要“做中学”,教师要“做中教”,教师与儿童共同在“做中求进步” 的观点为推进我园小公民教育课程实施和园本研修活动的重要理论支撑。我们认为“做”,就是要求教师立足问题、结合实际,体验参与、交流分享、注重实践,为此紧抓“家园同步小公民教育”的园本特色,逐步形成了“E S P” 湖幼园本研修模式。所谓“E S P”指的是体验(Experience)、感悟(Sentiment)、实践(praetice)的英文单词缩写,我们通过“体验·感悟·实践”的研修过程,凸显“体验享快乐,感悟有深度,实践重创新”的研修理念,带领教师积极投入到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研修活动中,推进了各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化了一日活动的质量,从而达到“Enrich scholoship”也就是“专业成就更加丰富”,使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得到了整体的提高。
1 架构“E S P”管理体系,保障园本教研快乐有序
1.1 民主开放的管理团队。我们认为构建一个在专业引领下的全方位体验互动、感悟交流、实践分享的“E S P”管理体系是幼儿园管理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全体教师应成为管理团队的成员,人人都应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幼儿园教研发展的脉络,关注同伴专业素养提升的步伐,为此形成了由领域研究教师——教研组——教科研室——业务园长——园长自下而上教学研究体系;由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级部教研组长——班主任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使幼儿园教育管理功能和教学研究功能并行。园领导高度凝练的管理智慧和理论指导,再配合教师的个性实践智慧,形成了一种快乐、轻松地管理氛围,帮助教师研究解决了环境创设、课堂教学质量等实际问题。将管理者与教师这对原本的矛盾对立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不同层面和水平的干部教师都纳入到园本教研管理工作中,构建起开放、民主、合作的研究型管理团队,实现了同乐共赢管理目标。
1.2 纵深延展的管理制度。制度是教学研究的保障。分析幼儿园园本研修的现状,我们逐渐完善了相关的教研制度,通过《亲子活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将我园的亲子活动引向常规化、规范化、课程化,进一步发挥了亲子活动在课程实施中的有效作用。同时我们发现了亲子活动中的存在问题:家园双方活动地位不平等;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深度;作为管理者我们从制度的角度反思。
通过一轮一轮的反思、调整、实践、梳理,使我们的亲子活动研究制度更有深度、更具实效,提升了教师组织指导亲子活动的能力,总结出更优化的亲子活动组织策略,为管理者搭建了指导、评价的良好平台,引导家长走进课程、融入课堂不断探索出新的亲子活动指导模式,形成了良性的四方互动教育效应:即:教师“教” 家长、家长“教”教师、家长“教”幼儿、家长“教”家长,促进了我园亲子活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更好的发挥了ESP教研管理模式的价值。
2 实施“E S P”园本研修模式,促进园本教研高质高效
“E S P”研修模式倡导在体验——感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带领教师进入特定的情景,在快乐的体验中,迁移思考,感悟其中蕴含的教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智慧。
2.1 快乐初体验——自由开放的研修氛围。所谓体验,就是为教师创设一种适宜体验的情境,老师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形象的记忆和经验的迁移,让这种体验成为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片段,从而为教师的思考感悟奠定基础。
2.1.1 游戏体验。游戏不仅是属于孩子的,也是属于成人的。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以及开放性和生成性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它在园本教研中的价值。游戏体验是我园教师最喜欢的教研活动模式之一。快乐的游戏体验引导家长与幼儿园积极合作开启崭新的家园合作之旅,教师在游戏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利用已有经验反思建构自己的知识,灵活运用所学改变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1.2 形象迁移。具体形象的画面或实物最能引起老师们的共鸣,使老师们通过形象的特征,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引发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思考,生成一些有价值的理念,来诠释教学的策略。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老师们对教学中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研究、实践、反思、梳理。
2.1.3 经典品味。为了引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将一个故事、一首诗歌、一段视频引入园本教研中,引领教师进行多元的解读,品味深刻的哲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2 互动思感悟——理性深入的思想碰撞。如果说体验是具体形象的,那之后的感悟就是逻辑缜密的,目的是使教师通过思考感悟,形成教师间有效的“合作探究式互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2.2.1 对话交流:体验之后,我们有目的地预设一些问题,引导教师进行探讨,或是根据教师在讨论中即时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讨论。我们在教研活动中采取“三分钟发言制”,即活动前每位教师根据教研主题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中在规定的三分钟内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活动结束时我们都要评选本次活动的“教研达人”,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鼓励,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2.2.2 重温解读:在体验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理论、材料、案例等进行分析、解读。在理论的支撑下,运用知识经验重组的方式,拓展教师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力图用专业的眼光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考察和反思,去发现和了解,去讨论和诠释。
2.2.3 思辨冲撞:对同一事件,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观点。我们为教师思维的冲撞、激荡、分享、交汇提供了平台,使教师们从不敢说、怕说错、说不清——敢说、能说、说得好;从不去想、想不出、想不到——愿意想、想得出、想得妙,其中给老师们带来的变化已远远超越了“讲”和“想”的本身。
2.3 聚焦新实践——立足问题的重点突破。通过感悟,老师们对研究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基于教师的需要,进行新经验的梳理和提升,在实践层面上,鼓励教师推陈出新,进一步丰富具有实效性的具体做法。
2.3.1 在日常困惑中研究实践。结合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引发教师运用团队的力量,积极解决问题,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进行了理论的提升,设计制定了多种记录表满足不同教师观察需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3.2 在拓展课程中研究实践。园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是园本研修的基本要素,研修活动中,将实践的目光转向课程的拓展,是十分有针对性的研修。
2.3.3 在凸显特色中研究实践。我园的《小公民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以“亲子公民践行活动”为切入点,注重把公民素养的培养隐含在整个园本课程教育体系之中,邀家长与课程同行,帮助家长更好地转变观念,以更优化、更艺术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快乐发展,凸显了我园的教育特色。
我们的园本研修过程中之所以注重教研形式的创新是因为研修活动是植根于教师实践活动之中,我们希望每位教师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携手共行,同时不断更新、创造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创建这些方式,不仅仅体现在一种形式的变更上,更是我们教师团队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一种整合和升华,提升幼儿园保教水平,促进幼儿最大化的快乐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