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导游考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实事求是地说,这一题就答案而言,是没有争议的。在元朝,地方行政区划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用行中书省来管理;第二,大都附近,即“腹里”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第三,和四川、青海的部分地区由宣政院管辖。而这部分内容,在人民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节有详细的表述。根据相关内容,再结合题中的关键词“西域”,可以准确地得出答案是A。但是在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宣政院”这一知识点没有明确的表述,只是提供了一幅“元朝行省图”,上面标出了“宣政院”。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两套教材关于同一知识点表述的方式不同。很显然,一般情况下,文字的表述比地图的呈现更让学生重视。所以,在高考结束后,很多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师生提出了很大的异议,认为这一题对于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是不公平的。
一、仔细分析题目,善于总结利用导数解题方法
波利亚《怎样解题》中明确指出:拿到一道题目,先详细读懂题目意思,然后回顾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以前是否遇过相类似的问题、能否进行知识和方法迁移等。因此,认真分析题目,总结方法思路非常重要。
1.题目有明显的提示
如切线、极大(小)值、最大(小)值、增(减)函数等字眼,可以首先考虑由导数切入。
例1(2004年广东高考第(19)题)设函数f(x)=|1-|,x>0.
(1)证明:当01;
(2)点P(x,y)(0
分析:着重分析第(2)问,题目中出现了“切线”的字眼,首先由求导数切入,再求出切线方程,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0
f′(x)=-,0
故所求三角形面积的表达式为:A(x)=x(2-x)•(2-x)=(2-x).
2.题目隐含着利用导数求解的条件
如同时含有几类函数的不等式、高次不等式、高次方程的根、最优化问题等,都可以考虑利用导数,这是学生的最难点。
例2(2004年广东高考第(21)题)设函数f(x)=x-ln(x+m),其中常数m为整数。(1)当m为何值时,f(x)≥0;(2)定理:若函数g(x)在[a,b]上连续,且g(a)与g(b)异号,则至少存在一点x∈(a,b),使g(x)=0.
试用上述定理证明:当整数m>1时,方程f(x)=0,在[e-m,e-m]内有两个实根。
分析:着重分析第(1)问,条件给出的函数是由一个一次函数和一个自然对数组成,要解决一个不等式成立的问题,显然如用传统的纯解不等式的方法是很难的,这时利用导数很快得以解决。因为函数f(x)=x-ln(x+m),x∈(-m,+∞)连续,且f′(x)=1-,令f′(x)=0,得x=1-m当x∈(-m,1-m)时,f′(x)f(1-m);当x∈(1-m,+∞)时,f′(x)>0,f(x)为增函数,f(x)>f(1-m);根据函数极值判别方法,为f(1-m)=1-m为极小值,x∈(-m,+∞)而且对都有f(x)≥f(1-m)=1-m.故当整数时m≤1时,f(x)>1-m≥0。
二、转变观念,增强利用导数解题的意识
导数及其应用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三册新增内容,学生在高一、高二已经形成一些传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利用配方、均值不等式等方法求函数的最值,利用换元法、判别式法、数形结合法等求函数的值域,有时用这些传统的方法会带来很复杂的计算或分类讨论等,而利用导数可以更加简洁地解决。
例3.求函数y=2+的值域。
分析:先求函数的定义域为[-1,6],注意到()+()=7,可采用三角代换法或数形结合法。然而,要发现()+()=7对有的学生来说就不容易,若考虑利用导数,借助函数的单调性、最值来求值域,显然较为简捷。设f(x)=2+,x∈[-1,6],则令f′(x)=-=0,得x=,又f()=,f(-1)=,f(6)=2,所以函数的值域为[,]。
三、注重逆向思维,灵活利用导数解题
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和切线方程等,利用导数,反过来确定函数式中待定字母的值或范围等,注重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例4(2000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卷试题)。设函数f(x)=-ax,其中a>0,求a的取值范围,使函数f(x)在[0,+∞)上是单调函数。
分析:f′(x)=-a,函数f(x)在上[0,+∞)是单调函数,即f′(x)≥0或f′(x)≤0或在[0,+∞)上恒成立。①由f′(x)≥0,得a≤,f(x)在[0,+∞)上是增函数,的最小值是0,所以a≤0,此与题设a>0。②由f′(x)≤0,得a≥=1(x+∞),f(x)在[0,∞)上是减函数,连续递增,且其值小于1,所以a>1,综上所述,当a≥1,综上所述,当a≥1时,函数f(x)在区间[0,+∞)上是单调函数。
例1 随机调查某社区80个人,以研究这一社区居民在20:00~22:00时间段的休闲方式与性别有关系,得到下面的数据表:
(1)将此样本的频率估计为总体的概率,随机调查3名该社区的男性,设被调查的3人在这一时间段以看书为休闲方式的人数为随机变量x,求x的分布列和期望;
对比上面两种解法,不难看出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将本题中的随机变量X看作服从超几何分布,从而给出解答。由于错误的学生较多,笔者在讲评试卷时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让他们自己发现错因,但结果仍有部分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在笔者提醒他们注意题目中的条件“将此样本的频率估计为总体的概率,随机调查3名在该社区的男性”时,学生才恍然大悟,知道这是一个考查二项分布的题目。接着笔者又让学生现场做了一道概率题,题目如下:
学生陷入了沉思,他们思考后给出了两种思路:一部分认为X服从超几何分布,一部分认为X服从二项分布。他们的讨论结果,再次印证了笔者的判断――高三学生平时忙于做题,忽视了教师上课时一再强调的概念,从而导致在具体做题时拿不定主意。其实我们从课本中不难看出: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都是取非负整数的离散分布。若有N件产品,其中M件是废品,无返回地任意抽取n件,则其中恰有的废品件数服从超几何分布。现将概率模型改为:若有N件产品,其中M件是废品,有返回地任意抽取n件,则其中恰有的废品件数?孜是服从二项分布的。一般来说,有返回抽样与无返回抽样计算概率的方法是不同的,但当被抽取的对象数目较大时,有返回抽样与无返回抽样所计算的概率的方法结果相差不大。
2014・浙江卷23题:如图1所示,装甲车在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0=20 m/s沿直线前进,车上机枪的枪管水平,距地面高为h=1.8 m.在车正前方竖直立一块高为两米的长方形靶,其底边与地面接触.枪口与靶距离为L时,机正对靶射出第一发子弹,子弹相对于枪口的初速度为v=800 m/s.在子弹射出的同时,装甲车开始做匀减速运动,行进s=90 m后停下.装甲车停下后,机以相同方式射出第二发子弹.(不计空气阻力,子弹看成质点,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1)求装甲车匀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2)当L=410 m时,求第一发子弹的弹孔离地的高度,并计算靶上两个弹孔之间的距离;
(3)若靶上只有一个弹孔,求L的范围.
前两小题没有太大难度,属于常规问题,第三小题颇有亮点.命题者显然希望考生思考形成现象的原因,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一部分同学的想法是:若靶上只有一个弹孔,求L的范围.对于经常看各种枪战电视剧的男同学而言毫无难度,那就说明两颗子弹射进同一个孔了,它们在竖直方向位移相等, 也就是说明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 等,利用水平方向位移的关系很快解得L=3690 m,虽然这部分同学觉得这个值大了点,但也没多想,或许对这个“L的范围”略有疑惑.另一部分同学的想法是:一个弹孔意味着有颗子弹没有打中靶,掉在地上了.这部分同学虽然想到两颗子弹只有一颗入孔,但就是算不出L.原来他们没有考虑到时间相等,直接利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和水平方向位移列方程,于是陷入了复杂的计算而找不到出路,最终以失败告终.
对于第一类同学的解法,初看似乎没有大问题,只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物理思维的缜密性.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为只要保证两颗子弹能进入同一个孔,单纯考虑水平位移的关系就可以了,从而疏忽了竖直方向时间的限制性条件.根据竖直高度,子弹是飞不了这么远的.所以,这种解法是片面的,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对于第二类同学的解法,思路应该是对的,但由于缺乏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面对“一弹入孔”的临界问题时不知所措,游离在一个模糊的“中间状态”而无法自拔,因此对此类变化的问题不会当机立断,更难以随机应变.总体来说,两类同学的错误均源于欠缺良好的物理思维品质,平时不注重物理思维的训练,只停留于做题而缺乏思考.高考物理试题有它本身设计的考查意图,考试本身的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上,本身这也是一种能力,是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思维品质,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发力点”.
2 问题讨论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就其总体而言,是有一定规律的.但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其个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这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五个方面.首都大学乔际平教授在《物理学习心理学》中谈到:“某一学生在物理学科上学习的效能主要依赖于物理思维品质的发展程度.高中物理知识的高度抽象化和高中生思维能力的不稳定性需要我们去研究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
2.1 变式拓展,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具有广阔思维的人,不仅要考虑问题的整体,还要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但考虑问题的本质,而且考虑和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为依据的.只有具备大量的知识,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特征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例如图象教学,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知道横坐标和纵坐标的物理意义,知道图象所反映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还要教会学生知道截距、斜率、交点、面积等代表的物理意义,只有对图象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才能用图象法精准无误地解决物理问题,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再如在习题教学中,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重视开放性试题的多维度训练,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提升思维的广阔性.
2.2 对比引领,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同时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批评错误结论,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属性.具体到物理学科来说,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物理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见解.②能区分表面上相似但本质上不同的物理概念规律,能从给定的物理情景中排除与问题无关的多余的条件或因素,抓住与问题有关的条件或因素.③能够较好地排除物理前概念所造成的影响.④在学习过程中, 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矫正,追求学习效益的最优化.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知识的横向对比,力争呈现给学生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提升学生区分相似概念和规律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批判性.例如在教学《电势能和电势》时,如果照搬照抄教材,学生必然听得云里雾里,本节内容太抽象,思维要求高,可以采用类比重力势能进行教学,适当降低思维的起点,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促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教学《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可以与平抛运动进行对比,抓住分析此类运动的关键思路:化曲为直.某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与其垂直的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整合解决平抛运动的特征方程,深刻理解解题思路,加强横向对比,必定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的品质.
2.3 刨根问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在理解物理概念和揭示物理规律实质时,要求人们既看到事物的现象,又看到事物的本质;既看到事物发展的内因,又看到事物发展的条件;既要知道事物的过程,还要知道事物的结果,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观点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只有这样对事物才会有明确的认识,全面的了解,才能采取相应针对性方法去研究它、掌握它和利用它.例如在教学《楞次定律》时,先进行规律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然后,在熟练掌握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楞次定律不仅仅是一条操作性很强的定律,更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带着追根溯源的精神一步步深入学习楞次定律,利用能量观点解决物理问题,大大提高了解题的效率,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再如在教学《运动电荷在磁场中的运动》时,要教会学生理解洛伦兹力方向始终垂直速度方向,提供电荷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它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至于运动方程、运动时间等便迎刃而解.如果再深挖一步,知道洛伦兹力不做功,这才是决定运动性质的关键.从力学观点深入到能量观点,进一步加深了对洛伦兹力的理解,提高了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2.4 设陷尝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是思维从定势和教条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多设置解题的“陷阱”,这不是刁难,是对知识能否随机应变的检验.让学生尝试错误,从错误中不断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物理必须掌握大量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如何评价掌握的牢固程度,练习和运用便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比如教学《加速度》时,概念的理解便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变化快慢”的意义,对“变化快慢”一知半解,甚至囫囵吞枣.对此,我们可以设置尽可能多易混淆的选项让学生去辨析,暴露学生错误,逐个突破,不断弥补理解的漏洞,巩固和完善学习的成果,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再如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要教会学生知道这是非常重要的定律,是联系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是动力学问题的基础.如何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问题呢?我们可以创设各种物理情景给学生训练,比如从一个力到多个力,从加速到减速,从一个物体到多个物体,从平面到斜面,从斜面到竖直面等等,同时可以适当设置知识性陷阱,不要随意设置心理性陷阱,适当地让学生多绕几个弯,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经历了多次错误和反思后,物理现象的实质便逐渐显现,恰似“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5 整合提炼,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关键词] 学习型导游 网络试题库 自测/考评系统
一、引言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当代的旅游者比以前更有知识、更加挑剔,兴趣和爱好也更加广泛。参与休闲度假的游客已不满足“到此一游”式的视听感知需求,他们追求全方位的身心体验,这就要求导游内容个性化,导游方式多元化,导游服务人情化。
建构主义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背景下,借助教师和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主动获得。导游知识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导游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导游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导游知识的能力。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和培训机构习惯采用高强度、反复式集中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背书、背考题,以此来提高考试的通过率。往往导致学生即使是能够考上导游证,也不一定具备带团的能力。
为了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更重要的是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提出了“导游资格考试系列课程网络试题库和自测/考评系统”的构建思路。
二、“学习型导游”的概念
“学习型导游”是适应当代旅游转型,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以能动性知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素质教育为目标,专业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导游人员。不仅具有较高的智商,掌握各种有效学习方法和手段,具备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和提升服务技能的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情商,能够根据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具备自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能力。其关键素质体现在能够主动对自己提出学习要求、制定和实施学习计划,并达到预期目标。
三、“导游资格考试系列课程网络试题库和自测/考评系统”构建的背景
随着数字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网络教学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试题库是开展网络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是现代教育中日益发展的新兴教育技术和重要手段,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网络试题库的开发对于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导游资格考试系列课程是多数高校旅游专业重要的专业入门课,学生对这些课程特别重视。“导游资格考试系列课程网络试题库和自测/考评系统”(以下简称“自测/考评系统”)不仅可以让学生平时上网自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还可以为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开展模拟训练。
四、“自测/考评系统”的功能
“自测/考评系统”借助网络平台,主要具有智能组卷,人机对话和自我测试三大功能。
1.智能组卷功能。一般来讲,要想出一份较为全面、准确测试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的试卷,通常由具有一定出卷经验的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方可完成。而所谓的智能组卷,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专家的组卷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程序来完成试卷内容的组织和编制,使制作出的试卷达到测试水平。
2.人机对话功能。人和计算机之间能直接对话,学生运用口令登陆后,系统能自动组卷;教师能进行后台管理,对试题有修改、删除权利。计算机根据人输入的指令进行运作,实现人预期的结果;人根据计算机输出的试卷进行学习、测试。既能反映教师和网络的互动,也能反映学生跟网络的互动,还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3.自我测试功能。该试题库的所有试题均为选择题,反映了导游资格考试系列课程的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考满80分,可以认为通过考核,不满80分,可以重新组卷再进行考核,以此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可以将其作为考试前自我模拟测试的工具。系统可以输出单个学生的成绩,也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学号自动按班级进行组合后输出整个班级的成绩单,还可以对成绩进行统计。
五、“自测/考评系统”的模块构建与解析
系统设定试题管理、试卷管理和评分管理三大模块。其中,试题管理具有添加、编辑和删除等功能;试卷管理包括自动组卷、人工组卷、编辑试卷、删除试卷和打印输出等功能;评分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和成绩输出功能。具体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1.命题
系统中的命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题型、整体分布必须合理、客观;(2)对难度系数和可信度要有科学、系统、定量的管理;(3)试题的文字表述准确、应用意义明显;(4)参考答案正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首先,要有资深教师根据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对系列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其次,根据大纲要求进行命题,由于网络试题库更适合完成客观题的评定,因此所有的命题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人工命题需达一定的数量;第三,编写所有命题的标准答案,答案以字母A/B/C/D的形式呈现;最后,将所有的试题及标准答案输入系统。
2.组卷
组卷是“自测/考评系统”的核心内容,它是一个智能组卷的过程。组卷是整个“自测/考评系统”的研究重点,也是难点。
该过程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试卷的质量。
智能组卷可以分为手动组卷和自动组卷两种形式。
手动组卷主要是针对教师使用的,教师根据考试的特定要求起用试题的查询功能,在查询的结果中选择相应的试题生成试卷,在选题过程中也要考虑该题是否被选过,如果对试卷中某些试题不满意还可以删除,满意后生成试卷,同时形成本试卷的标准答案。
自动组卷多用于学生测试,相对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按照事先输入电脑程序的组卷策略,通过控制参数的输入进行组卷。这些参数包括试卷总分、试题选取范围、试卷从导游资格考试系列课程的哪些课程或哪些章节中进行选取、试题的数量和分值、试卷的整体难度等,根据这些参数值,对试题进行随机排序后生成试卷和本试卷的标准答案。
3.评分
评分是一个系统自动完成检测并对成绩进行评定的过程。学生上网后根据预先设定的口令登陆,随机选卷进入测试系统,在程序设置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自我测试,测试后将答案提交系统。系统自动进入评分系统,显示自测成绩。由于导游课程的特殊要求和对导游学习能力的特殊要求,评分管理设置“80分通过制”,学生测试达80分,系统自动显示“通过”,学生可自由选择推出或继续选卷答题;如“未通过”,可直接进入重新组卷模式再次进行测试。
六、结论
基于“学习型导游”培养的“导游资格考试系列课程网络试题库和自测/考评系统”的构建,可以极大扩大学生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对导游考试系列课程的学习效果。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和客观性,为学生学习、复习、自测、考评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平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该系统的建成将会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不仅在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学中得以推广,还可以服务于培训、服务于考证。
参考文献:
[1]王永锋,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国际前沿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0,(3):8-15.
[2]尹燕.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R].南京师范大学,2005.
[3]王芳,沙润.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型导游”培养模式和“导游课程群”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09,(5):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