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沈阳的中学

沈阳的中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沈阳的中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沈阳的中学

沈阳的中学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导向。也将成为2l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文章阐述了终身学习的定义和特征,概述了终身学习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论述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沈阳的中学范文第2篇

那么如何能够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上,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呢?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审美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

要想让学生去感知、体验一个具有美感的事物或环境,就要创造—个具有美感特征的艺术氛围,激发起学生对这个美感的渴望。在中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我在教授革命歌曲时,可将教室四周多挂一些五角星、红旗以及一些革命战争时的图片,而当我在教授歌颂大自然的歌曲时,可以在教室里摆放一些花盆、盆景及假树造型,为教室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氛。在这样—个充满新鲜感和温馨的情境下,我再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美的踪迹无处不在,但是,如果不善于发现,那就辜负了大自然这神奇的创造力,他的一生也注定是荒芜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的很好途径,但音乐又是其中最直观、最具感染力的。所以,音乐老师一定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任,通过提高他们的音乐感觉能力来构建对美的认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如语言描述、再让同学展开想象用语言复述,利用大屏幕播放具体的景象,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进入音乐情境等,来逐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在欣赏《念故乡》这首歌时,我用语言描述这首歌创作背景,原名为《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的巅峰之作。这部交响曲反映了一个捷克人对美国这个“新大陆”所产生的种种印象与感受,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德沃夏克从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中得到启示,吸取养料,创作出自己的旋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思乡。其浓郁的乡愁之情,恰恰是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在异乡为异客,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我会让学生随着我的语言产生联想: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在异乡为异客,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接着我运用多媒体,播放家乡的美丽图片。我对歌曲背景的讲述,对音乐画面的观看,让美的情境不断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不断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这门艺术的特点就是将美好的艺术情境用声音传达出来,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乐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同时,音乐美也只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保持安静。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在一个美丽的夜晚,远处传来瑶族长鼓动听的声音,它把人们引到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晚会的人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热情,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自由翱翔,对学生们在体验音乐艺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要充分尊重,并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四、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可以说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至于到底怎样理解还要看每个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要以赏识、鼓励为主,从而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沈阳的中学范文第3篇

这里,我们必须先弄清一个问题: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根本目是什么?当然,其目的有很多,关于根本目的我坚守一个观点:写作的根本目的是表达自我对真善美的发现、感受与认同,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真善美的能力,用真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善美的主体,即欣赏者、创造者和美的自我。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贯彻真善美的原则呢?

首先,在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静心品味

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与自然和社会交流,在这种交流生活中明真假、辨善恶、分美丑,从而在学生心中筑起一面坚实的真善美的围墙,拒假丑恶于心灵之外。

前些年,我曾在所带班级进行过一场“扶不扶”主题的写作讨论,在写作中有些同学站在道义的立场上,不假思索地坚持了“扶”的立场,而有些同学进行了一番思考,最后选择了“不扶”,究其原因,就是怕“讹”,怕惹火烧身。这种观点最终又让部分原先站在“扶”立场的同学“倒戈”。产生这一分歧的原因,看似现实,其实仍是真善美的思想还不牢固。“不扶”不管理由多充分,就其本我思想而言,是对假恶丑的妥协,是自我真善美思想未完全树立的表现。由此,这部分同学的写作也许是无更深意义的,或只局限于人生功利主义出发点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接触自然、社会,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呈现中静心品味、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自觉树立真善美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写作的前提,更是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

其次,在于对经典的大量阅读

经典的阅读是将自我真善美的生活经验无限延展的最佳途径。而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将自我的人生经历与阅读经验合轨外化的过程。

所以,写作中经典的阅读成了一道关键的程序,而写作教学过程中,必须一以贯之的一条原则,就是指导、引领学生徜徉于经典所给我们营造的真善美的高尚世界中,达到对真善美的认同,以此扩展提升学生真善美的世界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立足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才能使学生成为美的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者,即使还不成熟,仍显稚气,但至少能使学生健康积极成长。

比如阅读《边城》,使学生不再拒绝淳朴;读了《巴黎圣母院》,使学生不再以貌取人,学会善于欣赏别人的美;读了《红楼梦》,使学生懂得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坚守自我的美德;在这种经典真善美的视域中,完成对学生心灵的净化与品德情操的陶冶。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中充满正能量。

最后,将生活经验与经典阅读的审美体验发生激烈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即审美作品的生成

在前两个环节中,不管是基于真善美的生活经验,还是基于经典阅读的体验,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对真善美的表达诉求,此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予以引导,使这种表达诉求合理而又适性地外化出来。而引导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规范的;可以是性灵的随意书写,也可以是灵感的理性表达。

比如在这种碰撞与生成中,我一直坚持指导学生学习写作诗歌,以此使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表达对真善美的认同与书写。因为我一直认为诗歌的写作教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捕捉、再现美的灵感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真善美写作的思维能力,最终真正使学生具有真善美的眼睛与真善美的心灵。也许这种写作和写作教学更符合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对审美的根本需求,让学生逐渐学会诗意地栖居。

沈阳的中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生活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54-0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标,才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生活素养,是社会发展的急切需求,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切实提升学生的生活素养。

1 从经典教材中攫取营养精华,将知识学习与增强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相结合

如在讲述《论语・为政》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时,教者可趁机向学生传授孔子几千年前的思想: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人若无诚信寸步难行。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学习,教者可传授给学生敢于面对、承认自己的过错,这样能在社会上与人有更好的沟通。学习《李将军列传》时,讲述李广将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高尚情操时,教者可以引导学生立志优异,以自己的言行为周围人树立好的榜样。在班集体建设中,榜样的力量尤其重要,几个优秀的同学可以促进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教材中海伦凯勒、史铁生、食指等人不向命运低头、在困境中奋发有为的事迹深深的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道德素养,用实际行动诠释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思想。

2 以谈话法带动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勤关注、能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写作就是要求作者写真话、抒真情,而观察了解身边社会则是抒发真情实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学生对周边生活的观察和评价能力,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不忘重要时事的穿插。每次放假回校之后的第一节语文课,笔者总会抽出时间和同学们交流放假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同学们由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的话题越来越多,讨论越来越热烈。我们的谈话对象,大到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小到公交车司机、菜市场上卖荠菜的老太太。同学们不仅描述这些所见所感,更是提出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建议措施。如提到双汇“瘦肉精”事件时,同学们不仅表示了强烈愤慨,还从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如何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经营者如何进一步加强自身管理等方面表达了自身看法,大家还引申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大力的提倡弘扬,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为坚强的后盾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深入探讨,同学们关注社会、帮助社会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社会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观进一步成熟。随着谈话活动的持续开展,笔者发现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的语言越来越少,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让文章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谈话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和效果。

3 积极开展多种活动,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

沈阳的中学范文第5篇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审美”。学生认识和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它是学生寻找美感悟美和实践美的关键之所在。所以,可以设问,引导学生回答,去认识。如当你漫步西子湖畔饱览湖光山色的时候,当你聆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或欣赏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否被那自然和艺术的美所陶醉?当你阅读屈原、文天祥、岳飞等情操高尚气节凛然的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时,是否会产生一种壮美之感呢?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被自然和艺术的美所陶醉、被英雄故事对壮美之感的产生,就是对美好事物的观察、欣赏、评价即“审美”。那些游览、听音乐、观看绘画、戏剧、舞蹈等活动也就是审美活动。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对孟子提出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理论、孔子《论语・阳货》中谈到的人的性格美、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等所阐述的美学思想都会有清楚的认识。

其次,在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美”。 “寻找美”既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的开端,又是对文学作品美的感悟和实践的源泉。

在小说的教学中,环境描写的美是绝对不能少的。孙犁《芦花荡》的环境和人物描写相生相成,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突出人物个性,富有传奇情趣,使人物老头子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跃然纸上。并能够使充满水乡气息的自然美,雅致隽永,充分显示出自然美背景下的人性美,达到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完美结合,从而使学生神性愉悦,陶冶美的情操,找到美之所在,提高了学生审美、欣赏美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感染力之所在。再比如散文,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回忆散文里,长妈妈这个人物描写栩栩如生,她的不论是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见得很好”的睡相,还是“烦琐之至”的各种规矩和讲“长毛”、购买《山海经》的描写都十分亲切、自然,很有情致,也能使学生在寻找这种美的情致中寻找艺术感受,真正获得充满幽默的纯真美。学生自然会意识到,鲁迅写阿长,不仅局限在幼儿保姆这个范围内表现阿长的性格美,而且把这种性格美同愚昧落后相交错,更能充分的表现她的性格美的光辉。又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写了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工艺精湛,如同图画,无一处败笔,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才能的体现。是冠中《桥之美》在这位画家的眼中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小桥流水人家”固自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在生活中拉近了和绘画家的距离,使他们在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中,发挥想象,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或找到美。叶圣陶《苏州园林》中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彩也有美,使学生在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中寻找美。可以让学生学习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活的审美教育,并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

相关期刊更多

沈阳建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沈阳市建委科技处、沈阳市建筑研究所、沈阳市建筑情报协会、沈阳市建筑技术情报站

沈阳干部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沈阳市委

沈阳部队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沈阳军区联勤部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