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沈阳的中学

沈阳的中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沈阳的中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沈阳的中学

沈阳的中学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导向。也将成为2l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文章阐述了终身学习的定义和特征,概述了终身学习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论述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关于终身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终身学习”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偷快地应用它们。”

从众多的理解和定义中可以归纳出终身学习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连续性。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第二,多元整合性。终身学习不仅是纵向地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也是横向地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空间,是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及其它场合学习的统一,是立体的多元的整合。

第三,目的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即有需求、有意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是个体有意安排的。

第四,公平性。学习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权利。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保障这一基本权利的实施。

第五,开放性。终身学习强调除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的范畴与时空范畴,同时强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整合。

第六,主体性。终身学习强调个体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它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是调用知识、运用智力、借用技能,顺利完成某种实践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分析,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观点分析,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第一,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随外界环境和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范围、思维习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指的是积极的适应能力。

第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处理、传递、应用的能力。

第五,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能力。它包括计划、决策、协调、合作、交往等多种能力。

第六,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实践中各种智力的、技巧的具体运作能力,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现代科学上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高超的实验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体智结合的人才。

第七,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形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据表达能力等。

第八,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想,敢于提出新间题、设想新方案、作出新创造的能力。它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第一,适应性原则。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学科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要使学生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脱离时展的潮流,从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坚持适应性原则,善于把社会需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正确确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前瞻性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时,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第三,超越性原则。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认为自己现在的情况非常完美,当然也就觉得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也就不可能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第四,方法性原则。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要成功地做到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一种“自充电”系统,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

沈阳的中学范文第2篇

那么如何能够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上,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呢?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审美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

要想让学生去感知、体验一个具有美感的事物或环境,就要创造—个具有美感特征的艺术氛围,激发起学生对这个美感的渴望。在中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我在教授革命歌曲时,可将教室四周多挂一些五角星、红旗以及一些革命战争时的图片,而当我在教授歌颂大自然的歌曲时,可以在教室里摆放一些花盆、盆景及假树造型,为教室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氛。在这样—个充满新鲜感和温馨的情境下,我再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美的踪迹无处不在,但是,如果不善于发现,那就辜负了大自然这神奇的创造力,他的一生也注定是荒芜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的很好途径,但音乐又是其中最直观、最具感染力的。所以,音乐老师一定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任,通过提高他们的音乐感觉能力来构建对美的认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如语言描述、再让同学展开想象用语言复述,利用大屏幕播放具体的景象,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进入音乐情境等,来逐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在欣赏《念故乡》这首歌时,我用语言描述这首歌创作背景,原名为《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的巅峰之作。这部交响曲反映了一个捷克人对美国这个“新大陆”所产生的种种印象与感受,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德沃夏克从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中得到启示,吸取养料,创作出自己的旋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思乡。其浓郁的乡愁之情,恰恰是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在异乡为异客,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我会让学生随着我的语言产生联想: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在异乡为异客,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接着我运用多媒体,播放家乡的美丽图片。我对歌曲背景的讲述,对音乐画面的观看,让美的情境不断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不断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这门艺术的特点就是将美好的艺术情境用声音传达出来,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乐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同时,音乐美也只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保持安静。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在一个美丽的夜晚,远处传来瑶族长鼓动听的声音,它把人们引到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晚会的人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热情,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自由翱翔,对学生们在体验音乐艺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要充分尊重,并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四、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可以说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至于到底怎样理解还要看每个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要以赏识、鼓励为主,从而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沈阳的中学范文第3篇

那么,在小学阶段,我们将如何有效的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呢?

第一、学习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可以从儿童对美术欣赏的心理和习惯入手。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接受很早,孩子们进入小学之后,对美的需求更为强烈,小学的美术教育赢得满足他们爱美的要求。

孩子们在欣赏过程中,往往对强烈的色彩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春天的色彩》一课中,鲜明亮丽的色彩使他们感到喜悦,从而以忘我的状态在纸上尽情挥洒,但孩子们在兴奋的同时,也会忽略画中的细节。《靠垫的设计》中孩子们常把边缘忽略不计,他们只凭第一印象和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性强,同时也只凭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事物。《我们的社区》是农村的孩子很难描绘出来的,所以,我在授课时有意识的把“社区”改为孩子们熟知的“村庄”。这样更接近孩子的认知水平。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会选择一些自己爱好的作品,从而追求“纯艺术”,忽略了孩子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欣赏的心里倾向,因此,在孩子的欣赏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和他们生活实际贴近,与他们的欣赏水平接近,能激发兴趣的作品。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欣赏的内容要富有儿童情趣、易于被接受和理解的作品。所以,我在备课中有以下几种方法:1、课前对所选的作品要进行精心挑选、分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去挑选作品。2、对所选的作品进行儿童化的处理、加工。3、选择孩子们的作品作为补充材料。4、注意引导学生对细节的观察。

一、学生与动手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主体验

首先,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 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的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其次,美术欣赏不能在孤立隔绝的状态下进行,必须在一种互动交流的情景里进行,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审美观,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绘画和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在二年级“头饰设计”一课中,就可以在课前准备大量的头饰范作,在揭示课题后展示这些范作,并且把作品发放到每个孩子的手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亲手拿到各种各样的头饰,观察并分析制作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欣赏的过程,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 分析的能力。之后,紧接着下一步的多媒体展示,通过对各种用途、样式的作品欣赏,拓展孩子的视野,了解头饰的历史、文化及用途,让孩子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审美素养。这样就让欣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不是空洞的看,在学习技法的基础上保持对美术浓厚的兴趣。第二、 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穿插欣赏的部分。如:课前引入时利用欣赏教学激发兴趣。课中插入欣赏部分,帮助学习。课后拓展部分加入,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明示知识的发展方向,诱发学生长久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二、以多种形式欣赏、感知艺术的魅力

审美是教育的主题,它贯穿于全套美术教材之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固定格式,每课中都有必要欣赏。审美学习是在教室的指导启发下,孩子对美术作品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的认识,通过对过程的欣赏后加以评述,从建立新审美意识到形成审美理解,最后成为审美表现。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视觉感官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恰当的辅助以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美的兴趣,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视觉审美感受能力。如低年级的小朋友认识线,在了解绘画中的线条之前,我安排他们先摸一摸生活中能够找到的线:毛线、铁丝、麻绳、柳条、头发……让孩子亲身体验这些线条的直曲、质感。另外还可以在课中插入优美的音乐,感受一下曲调的线条。看小雨、彩虹等自然界中的线条。既可以让学生多方面感知线条,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充分拓展孩子想象的空间。

沈阳的中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生活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54-0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标,才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生活素养,是社会发展的急切需求,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切实提升学生的生活素养。

1 从经典教材中攫取营养精华,将知识学习与增强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相结合

如在讲述《论语・为政》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时,教者可趁机向学生传授孔子几千年前的思想: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人若无诚信寸步难行。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学习,教者可传授给学生敢于面对、承认自己的过错,这样能在社会上与人有更好的沟通。学习《李将军列传》时,讲述李广将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高尚情操时,教者可以引导学生立志优异,以自己的言行为周围人树立好的榜样。在班集体建设中,榜样的力量尤其重要,几个优秀的同学可以促进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教材中海伦凯勒、史铁生、食指等人不向命运低头、在困境中奋发有为的事迹深深的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道德素养,用实际行动诠释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思想。

2 以谈话法带动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勤关注、能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写作就是要求作者写真话、抒真情,而观察了解身边社会则是抒发真情实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学生对周边生活的观察和评价能力,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不忘重要时事的穿插。每次放假回校之后的第一节语文课,笔者总会抽出时间和同学们交流放假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同学们由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的话题越来越多,讨论越来越热烈。我们的谈话对象,大到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小到公交车司机、菜市场上卖荠菜的老太太。同学们不仅描述这些所见所感,更是提出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建议措施。如提到双汇“瘦肉精”事件时,同学们不仅表示了强烈愤慨,还从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如何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经营者如何进一步加强自身管理等方面表达了自身看法,大家还引申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大力的提倡弘扬,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为坚强的后盾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深入探讨,同学们关注社会、帮助社会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社会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观进一步成熟。随着谈话活动的持续开展,笔者发现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的语言越来越少,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让文章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谈话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和效果。

3 积极开展多种活动,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

沈阳的中学范文第5篇

然而,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淡薄或缺失,道德素养严重滑坡,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轨道,而对于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限制,很容易造成追求上的盲目性,以致于把许多假、丑、恶的事物,混同于真、善、美。所以,充分认识美育的作用,加强审美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积极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努力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高尚道德,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社会良知的人,这已经成为对当代语文教师的迫切要求和时代使命。

(一)渗透美学思想,提升审美素养。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其中既要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要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的美学因素,设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动情于中,努力让学生产生共鸣,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课程的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抽象概念和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个性的生存观,团结合作真诚友爱的人际观,广博精深勤奋创新的知识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命,关注社会,勇于担当,实现人性的完满与和谐。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体味人生的无穷奥妙,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浓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诵读经典,培育人文情怀。教学中,鼓励学生诵读经典著作,感知作品形象,领悟其丰富内涵,陶冶思想性情,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培养生命意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逐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自觉抵制假、恶、丑,大力弘扬真、善、美。同时,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点燃学生能动创造的火花,激发思维,开启心智,引导学生感知,感染,感悟,抒写性灵,表达真情,从而获得审美判断、审美享受。

(三)树立榜样,砥砺品格。新课改对社会生活美的展示更为丰富而深刻,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造美的心灵。不少文本反映了历代的人民英雄、民族英烈的彪炳业绩和波澜壮阔的群众正义斗争的场面,闪耀着人民创造历史的光辉和爱国主义精神,还有不少文本讴歌了深厚无私的友谊,纯洁真挚的爱情。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贯彻“文以载道”的教育原则,教会学生积淀情感,学会感动。努力开掘作品中的血肉丰满,亲切感人的正面形象,感受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形成钦佩和敬仰的高尚情感,同时不断审视和反省自我,进而提升自我。另外也可以在对作品中反面人物的批判中,陶冶性情,规划人生,增长人文素养,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进而去改造他人,改造社会。

相关期刊更多

沈阳干部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沈阳市委

沈阳部队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沈阳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沈阳建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沈阳市建委科技处、沈阳市建筑研究所、沈阳市建筑情报协会、沈阳市建筑技术情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