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鸟的天堂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多媒体课件的应对问题
新课标指出: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频繁使用教学课件的例子也不少见。
有的教师在教学三年级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一节课就准备了十多张图片,有各种各样的鱼,有不同形状的贝壳,有不同色彩的珊瑚……当然,这对于学生是一个增长知识的好机会。但教师在运用教学图片时,要想着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的意思。整堂课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十分忙乱。结果,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学环节显得苍白无力。
笔者认为,如果教学一开始通过学生的质疑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简单了解“海防前哨”的意思,接着就围绕“富饶”这个词设计问题即可贯穿全文。如“富饶”是什么意思(预习里布置)?文中西沙群岛有哪些富饶的东西?每一样有哪些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做到图文对照。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进一步直观了解各种鱼类、贝壳、珊瑚……还可以借助图片理解“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等词语。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给了每位学生发言的机会、展示的机会,毕竟一节课里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起来回答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但如果目标不明确,任务不具体,讨论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导入新课后对题目质疑,学生的问题有七八个,教师没有板书问题,也没有重复问题,就开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讨论的哪些问题,但已经开始进行了,学生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讨论结束,教师开始检查情况,结果很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之后,让学生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目标明确地展开讨论。在《鸟的天堂》一课中,学生提出质疑“鸟的天堂在哪里?”“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指什么?”等等。可以由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在哪里?哪些人什么时候去过?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后,可以组织讨论:(1)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2)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
三、花样繁多,缺乏技巧
新课标要求教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项目。“以读为本”的理念正在逐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但在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教师在教学《比尾巴》中,采用了教读、个别读、分小节问答读,这些形式都非常好,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只是把课文读了就完了,因为教师在进行每种读的时候,没有一点要求。针对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的特点,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前提下,不必照书上的“一小节问一小节答”的形式,可以打乱课文顺序,随机问随机答,可以一问一答。在问或答时,让学生动起来,按自己的理解对动物的尾巴加以描述,这种趣味记忆对他们更是深刻。
四、评价赏识到底,掌声不断
分享“悦读”的滋味,告别“苦读”的蜡味,变“苦读”为“悦读”,是我们在“幸福课堂”科研课题中的一项成果。
什么是“悦读”?正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悦读,就是引导学生用快乐的心情、轻松的技巧来阅读,在细细品味中分享书香滋养,让学习、生活享有更多喜悦。
针对阅读课堂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悦读”创设有益的条件和有效的训练。
一、悦读:要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一堂课40分钟,有多少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阅读的机会是在紧张的讲解之后挤出来的,显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刚一读完,又“呼”地开展讨论,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体味课文,那还谈得上“悦读”吗?《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我教《骆驼和羊》,当讨论“长得高好,还是矮好”时,学生意见不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老牛”的一段话,意见就在阅读中统一起来了,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这样,既理解了字面的意思,又领会了其中的道理,提高了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比老师分析、判断的效果要好得多。
一堂课40分钟,阅读训练应为“硬”指标,列入课堂设计之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增加阅读训练。不能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
假如课堂上忙于讲解或讨论,阅读变成形式上的应付。长此以往,孩子碰到读书就厌烦、浮躁,哪能养成静心、潜心阅读的习惯呢?哪能细细品味文中蕴含的滋味呢?所以,阅读课上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得及理解课文,来得及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和思考。还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度,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顾及中下等学生来得及读通读透,共同走进“悦读”境界。
二、悦读:要有合理的阅读要求
阅读要求的高低,也像摘桃子:要求高了,学生不抱希望;要求太低,学生没有奔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读有收获,老师提出的要求必须合情合理。
我教《鸟的天堂》,让学生初读时,只带两个简单的问题:①作者为看鸟的天堂,去了几回?②你感受到大榕树的奇特和群鸟的壮观吗?因为学生刚接触课文,所以读的要求粗些、浅些,关注课文大意、疏通文章思路、扫除阅读障碍,对“鸟的天堂”有一个总的感受就能获得阅读的:啊,大榕树如此奇特而美丽,百鸟翩飞如此壮观迷人!
第二步,在读讲分析过程中,读的要求相应要高些,不停留在一般文字的理解和读通故事情节上,指点学生围绕重点词、句、段,边读边思考,例如课文中五处用到“鸟的天堂”,有的用引号,有些不用引号,从中细心领会内在含义,体现学习课文的深度。
第三步,总结课文时,读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帮助学生整体地领会课文,有条理地归纳知识要点,激起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先抑后扬、生动形象写作艺术的共鸣,获得读写能力的提高,感受到一种成功的愉悦。
层层展开,步步投入,阅读才能到达“悦读”境界。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实际:①阅读要求不能太多、太繁杂。应该抓住课文重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理解的难点一一分解,逐个击破。②阅读要求不能太高、太笼统。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中学会读书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悦读:要有适合的训练方式
在阅读课堂,有的老师习惯让全班齐读,听起来“琅琅”声响,实际上有人放声朗读,有人“树下乘凉”,长期以往,会产生多极分化;还有的老师常常让几位“明星”领读,很有“鹤立鸡群”之势,不利于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课文《走,我们去植树》,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了解学生自学字词、熟悉课文的程度,我想:如果全班齐声朗读,虽然声音响亮,但是难以听清各个学生的阅读情况;如果抽个别学生朗读,检查的面又太窄小,不能反映大多数的情况。因此,按照全文的6个自然段,进行“开火车”朗读,有变化,有比较,有展示,朗读的氛围一浪胜过一浪。
第二步再次训练阅读,目的是分析重点句段,采用默读形式较为适宜。我想:默读的形式比较自由,好的学生可以读得快些,差的学生可读得慢些,还可反复看几遍,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调节,容易达到读懂读透的程度。而如果采用放声朗读,往往会受速度、读音等因素干扰而抑制思维,不利于达到本次阅读的要求。
阅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变换形式,激发各类学生的兴趣。训练方式的选用应考虑读的目的,使方式和要求相适应。
四、悦读:要学会有效的阅读技能
到了高年级,一提及读书,大部分学生会有甜滋滋的感应;也有的学生心生厌烦,味同嚼蜡。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技能的高低。因此,要让学生享受“悦读”,要将阅读技能的训练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包括朗读、默读及精读、略读、浏览。前两项既是基础,又是重点。
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这一项训练从一年级开始,各学段各有侧重,要从内容的理解出发,从语言、语调和情感表达三方面不断提高。朗读训练,作为低、中年级的主要训练形式,在课堂上容易实施,也容易检测。
默读。这项训练入门较难,技巧为重,终身受用。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和习惯,都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课标的要求,低年级要“学习默读”;中年级“逐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高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我班完全达到这个标准的人数有82%左右,但读的认知率不高,即读过之后说不出读了什么内容,也就是只顾上速度,而没有达到“读懂”的本质要求。
因此,默读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要过早地用“计时法”统计每分钟默读了多少字,而要承认默读的能力差异,允许不同学生进度不同,不同学生训练频率不同。我还发现:除了课堂集体训练之外,有一条重要补充途径:让学生与学生互帮互助、互观互励,发挥身边“小老师”一对一的帮教作用,纠正不利于速读的不良习惯:出声读,指读,假读;养成速读的新习惯:扫读,抓住关键字句,注意提示语,加快节奏等等。
学会了默读技法,捧起一本好书进入状态,久久地浸润,文字甜美的滋味就越来越透入心灵。
五、悦读:要拓展有益的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是课堂阅读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在别样的阅读园地里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我发现,以下几项实践性活动切实可行,受到普遍欢迎。
1.再现课文。例如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举办课本剧表演,自由组成三人小组,互观互赏,选出表演出色者,向全班表演。还可以举办创意课文故事会,根据课文改编成同题故事或同类故事。这些活动以再现课文内容为主,有别于照本阅读,比阅读更活跃,更有创意,深受学生欢迎。
2.读写同步。例如阅读《天安门广场》,将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仿照课文按方位描写场景,介绍自家庭院或附近小区的结构及居住情况,达到以写固读的效果。仿写范文可以从多角度进行:仿写精美词句,仿写故事情节,仿写思路结构,仿写开头结尾,仿写精彩修辞等,有利于读写能力“双赢”。
3.口语交际。这类活动注重听与说的双方互动,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它比阅读更具有生动性和开放性。
过渡练习,旨在明确导向
所谓过渡练习,就是针对本节新授课所学的新知识而编拟的复习题。学生通过练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利于知识的正迁移。
备课时,教师要明确思维导向,首先找出知识的“连接点”。练习的目的是复习旧知,分散难点,瞻前启后,以便引入新知并顺利掌握新知。设计练习要省时精炼,针对大多数学生,不能耽误授课时间。
例如:根据速读的要求,即1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基本练习,旨在明白道理
所谓基本练习,就是在讲授完新知识后,设计与例题相似、难度相当的练习题。教师设计基本练习,量不宜过多,也不宜机械重复。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双基”要求,着重让学生明白基本道理。
例如:教学句子“我用牙刷刷牙”之后,还要让学生学会仿说句子。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运用道具设计了几个动作,让学生表演,再让学生说起来就很顺畅了。“我用板擦擦黑板。”“我用鱼网网鱼。”……这些基本练习,通过动作演示,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方法,达到全体学生都会做的目的。
变化练习,旨在突出重点
变化练习就是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变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这一层次练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思维得以发展。教师应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充分考虑到学生易出错误之处,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练习。
应用练习。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例如学了课文《统筹分配》后,我设计了应用练习:让学生回家和父母探讨泡茶、煮饭、炒菜等一些家务活怎样统筹安排时间更合理。通过这种练习,学生既解决了日常生活常见的一些实际问题,又丰富了实践经验,提高了动手操作及思维能力。
辨析练习。就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判断正误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易受负迁移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想法,使掌握概念的清晰度受影响。因此,要针对这种情况,巧妙设计练习,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正确获得新知并灵活运用概念的目的。
多维练习。这类练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的思维方式很单一,对角度或说法稍加变化的题,就不知该如何下笔了。例如:在指导学生根据“马路上的摩托车、助动车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进行写作时,很多学生一开始思维受限。我就引导学生就同一题材展开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确定不同的中心,让他们学会多角度立意。结果学生们写出了具有不同立意的精彩作文。
拓展练习,旨在提高能力
拓展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的练习,也是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的练习。它将学生从课堂学习引向更宽广的自然、社会生活中,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这些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了正确导向,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预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里到处贴着五颜六色的鸟,有的展翅飞翔,有的玩耍嬉戏,有的在跳着优美的舞蹈……课一开始,我出示自制的课件,播放出清脆的鸟叫声和课文画面。悦耳的鸟鸣声,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趁热打铁,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和这些美丽可爱的小鸟做好朋友吗?让我们一起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吧!”然后,我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 搭设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习状态中。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辩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如我在教学《夕照》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复习前一课《海上日出》,然后让学生找“日出”的反义词,再引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描写日落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劲上来了,提出了不少问题: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日落的过程的?除了写太阳外,还写了什么……我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共同解决碰到的难题。通过这样训练学生,能促使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艺术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即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形成了只重结果,不管过程的弊端,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从而阻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学习,学习方法呆板。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处于明显的被动学习的地位。由于教学方式的不灵活,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使学习的环境氛围紧张,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走进教室,紧张的气氛给他们造成了压力,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没有问题就不可能诱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也不可能会深入地钻研和思考。所以,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是引发思维的源泉,是探求真理、创造的起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并服务于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一教学艺术,才会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才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性,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问题要有目的
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而是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好要问什么问题,问这个问题能达到怎样的效果,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使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切忌在课堂教学中盲目乱问。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问: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深入地感受到的伟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巧妙的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能发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考之情;能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所以,课堂提问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棰,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围绕本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通盘考虑问题的主次和先后,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四个层次分明的问题:文中讲得是谁和谁争吵?为什么要争吵?他们是怎样争吵的?最后争吵的结果如何呢?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既促使学生快速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要有趣味
课堂提问内容也应该做到新颖别致、有趣,诱发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提问方式,使学生听后产生新鲜感。例如,我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喜欢童话故事吗,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个很美丽的童话故事,你一定想马上知道课文是讲的怎样一个的故事吧,请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3)你也曾经给予别人帮助或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吧!因为设置的问题有趣,学生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通过学习新知得到答案,于是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的激情被点燃,从而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是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轻重,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我教学《掌声》一课时,为让学生体会这饱含鼓励、支持、赞赏、尊重的“掌声”使英子鼓起了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这一感情,问:“课文中几次写到掌声?”“他们为什么要给小姑娘掌声?”这掌声其实就是一种暖暖的“爱”!从而升华了主题,不但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五、课堂提问要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学生在答问中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学机智,适时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疏导性、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可以抓住题目设计问题:“天堂”是什么意思?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这样的设计自然流畅,层层推进。通过提问理解课文,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达到强化效果得母的,使教学过程行云流水,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六、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如果只是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得答问场面,仅个别学生参与,那么就达不到最佳效果。教师提问机会要平均分配给全体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提问应是全体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的载体。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让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享有锻炼的机会,彼此施展才华,相互竞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七、问题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