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就小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玩市场;调查;问题;对策
俗话说:“盛世兴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国内的收藏热日益升温,各地古玩市场也日趋红火。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聊城市的古玩市场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快,其经营状况、发展态势在中小城市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聊城市为样本,对古玩市场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国古玩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一、聊城市古玩市场概况
聊城市较成规模的古玩市场现有三个:铁塔古玩文化市场、楼东大街新华园古玩城、闸口古玩市场,从业人员共计150余人,年营业额在60万元左右。就规模来看,铁塔古玩文化市场规模最大,约有古玩铺面近百家,经营品类也最为齐全;新华园古玩城约有店铺近二十家,主要经营瓷器、木器、字画、铜器、杂项等;闸口古玩市场约有店铺十余家,主要经营字画、装裱等。就经营方式看,主要分为固定店铺和流动摊点两种,其中以店铺形式经营的有100余家。除了少数专营瓷器、字画、玉器的店铺外,大多数店铺属于小而全类型,经营品类涵盖铜器、瓷器、玉器、字画、古旧家具、奇石文玩、竹木牙角、钱币邮品等,林林总总,无所不包。随着近年新型藏品的兴起,市场内也出现了专营收藏、红色收藏等的店铺。除了固定店铺外,还存在相当数量的流动摊点,并已形成集市。位于铁塔商场的“古玩大集”每月逢农历四、九开市,届时有近百家流动摊点在此交易,吸引了大批喜爱收藏的市民前来“淘宝”。闸口古玩字画交易市场每逢周末也自发形成一个古玩集市,主要交易种类为古旧书籍、字画等。
总体来看,近年来聊城市古玩市场规模逐渐壮大,目前市场已趋于饱和,古玩店的效益不如往年。不少店主表示,这两年总体经济形势不乐观,古玩市场也不如前几年红火,古玩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古玩艺术品的消费群体是特定的,人数不会随意扩大;二是近年来市场上造假、卖假现象日益严重,这也打消了很大一部分人参与的信心。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古玩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古玩市场趋于饱和,经营状况不理想
近年来,许多城市盲目跟风建古玩市场,造成不少城市“一窝蜂”开设古玩市场的现象,而收藏者、消费群体已相对稳定,增幅有限。近两年,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市场氛围冷清。业内人士预测,现在不少城市古玩市场已经饱和甚至过剩,古玩业面临“洗牌”,一些定位不准、基础薄弱、管理不善的古玩市场将被淘汰。
(二)监管难度大,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
古玩行业从业商户流动性大,很多未经过文物行政部门的资质审批,监管颇为棘手。文物收藏单位、文物部门的鉴定专业人员数量有限,对古玩旧货市场中销售商品的鉴定、审核成为难题。此外,文物、工商、公安等部门对古玩市场实行分头管理,管理标准和方式不统一,难以建立起规范有效的管理模式。
(三)古玩市场鱼龙混杂,造假现象严重
现如今,古玩市场卖假买假几乎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以次充好、以赝充真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到家具、青铜器,小到铜钱、银元,几乎每一个收藏门类都存在赝品。监管的疏漏、鉴定制度的不规范、高额利润的驱动使得造假现象愈演愈烈。
(四)间接助长文物盗掘之风
由于缺少监管,部分古玩市场、店铺没有文物经营许可,存在知假卖假、违法买卖文物等现象。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倒卖出土文物,有的商贩、收藏者和盗墓者勾结,形成了盗、销、藏完整的产业链条,对地下文物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个别文物贩子以“古玩店”、“旧货店”为掩护,进行非法收购、倒卖文物犯罪活动。
三、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古玩市场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明确古玩市场定位,出台古玩市场管理办法
建议修改现行文物法规中那些已不适应当前文物艺术品交流与保护的条款,同时,出台配套的古玩市场管理办法,针对流动摊点、店铺等各种经营形态制定具操作性的管理细则,改堵为疏,建立一个合理合法的文物艺术品交易流通平台。
(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
建议对我国古玩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逐步向“政府监控、协会管理”的管理体制过渡,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法规对文物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而具体的经营业务、行业自律和信息交流等转由行业协会负责,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增强部门协作,加强市场监管
单靠文物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实现古玩市场的有效管理,文物、公安、工商、海关等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加强市场的准入和监管,建立古玩市场日常监管制度。坚持市场内监管与市场外打击相结合,对于违法、违规经营文物的活动要坚决予以取缔。
(四)推行文物艺术品鉴定资质认证制度,规范鉴定行为
针对古玩市场制假售假、文物鉴定混乱的现状,市场和社会都在呼吁公正而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出现,这是保障古玩市场诚信经营的关键。建议大力推行文物艺术品鉴定资质认证制度,规范鉴定机构的鉴定行为,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文物鉴赏及鉴定人才,促进古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宇辉.昆明古玩市场为何最近有点冷[N].中国文化报,2011-07-07.
关键词:岩土锚固;锚固技术;失效因子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岩土锚固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建筑工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首先其自身具有很多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岩土锚其自身具有主动受力的机制,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岩土体的自稳能力。除此之外,还具有使用灵活、抗滑性能强等等优点。其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个大型的工程项目雨后春笋般的兴建起来,但是 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同时,由于我国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岩土问题广泛存在于各个地方,因此也促使了岩土锚固技术的发展。
一、对于一些失败岩土锚固工程案例的分析
(一)柏林煤矿的滑坡治理工程
1、工程概况
柏林煤矿滑坡治理工程属于较为典型的失败的岩土锚固工程,其滑坡治理是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这一技术手段。但是,经过三年多的治理,煤矿的整体结构遭到破坏,因此,需要对之前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重新的考量。最终经过各方专家的论证,该项治理工程被确定为一项因重大勘察失误而导致失败的治理工程。
2、对该项工程的评价
针对该项失败的治理工程,其调查报告已经形成。该调查报告对于该项工程失败做了定性。该报告认为,该项工程无论是在滑坡类型和成因以及危险状态判断,包括对于滑坡的定量勘察以及计算等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错误。但是笔者通过对该报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其报告中的一些内容是值得商榷的。
(1)滑坡范围:对于柏林煤矿的滑坡范围,该报告的解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认为,柏林煤矿的岩窝至老林脚段为滑动体,但是在之后的第二个阶段又认为其处于稳定状态,而且没有考虑其滑坡推力的计算。笔者认为,该篇报告所 提到的这一阶段属于岩崩堆积区。因为其属于岩崩堆积区,因此大量的岩土由于洪水的作用,导致其不断地坍滑,而且逐渐地堆积在整个滑坡后缘的敏感区域,因此导致滑坡的复活、发展以及推力不断增大。因此,对于这一区域,不管是在对于其推力的计算还是治理上,都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该篇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却与此相反。
(2)滑动面位置: 笔者人文:该篇报告对于滑动面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尤其是其对于滑动面滑坡滑动机理以及力学关系,分析都比较准确。但是需要注意到:该篇报告在对于滑动面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时,认为滑动面产生于粘土层之中,而且其在招待所的围墙外面剪出,因而划分出了一个不合理的反翅滑动面。更为重要的是,其最后指出滑动面下段“近似稳定”笔者认为,这一分析不够准确,甚至存在着一些错误。
(3)滑动面形状以及深度: 在实际的滑动工程施工中,滑动面形状以及深度是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该篇调查报告认为该滑动面的反翅处深度为6. 8m,但是经过分析,实际深度应9. 8m。由于报告中所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出入,因此这种误差会给整个抗滑工程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给抗滑工程造成成倍的误差。
(4) 计算参数: 值得注意的是,该篇报告由于并未作有关残余强度方面的实验,因此其提供的参数仅仅只能被划分为经验参数,对于实际工作来说,只能提供参考;除此之外,该篇报告结论中所得出的关于主轴推力计算表的数值存在误差,而且其所得出的有关主轴断面的比例尺不符合相关要求, 因此想要用作推力复核计算是比较困难的。
3、重新设计
针对柏林煤矿的滑坡治理工程,想要做到有效正确的治理,首先对于其滑坡类型、成因以及发育阶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简而言之,就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做到对于滑坡周界,滑动面的性状以及计算参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了促进整个设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笔者在对原有调查报告较为详细准确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其他相关资料, 从而形成以下看法:
(1)从柏林煤矿的岩窝一直到老林脚,其整个的堆积物是以坍塌的形式而发生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堆积长度已经超过了最初的150 m, 由于目前已经坍滑了将近110 m, 而且这些坍塌的物体由于洪水的作用,都被冲到了位于整个滑坡后缘的部分,根据对目前资料的分析可知,整个后缘部分的滑体已经平均增高了2. 0 m,随着其高度的增高,其推力也由150T增加为230T。笔者认为,由于目前该段坍塌体还没有形成实际上的滑坡,因此可以通过实施边坡工程,来进行支挡, 从而增加其安全系数。
(2)从柏林煤矿的老林脚一直到简塘河沟,,其属于一个完整的粘土滑坡, 因为两个岩层的交界面会产生滑坡面。对于这个滑坡面来说,其滑体厚度不完全相同,其中矿车道处的滑体厚度约为10m,而且整个滑体其上部属于农田,滑体粘土目前来说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考虑到该处地区部分属于矿车道,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保护,笔者认为,应该设计一道抗滑工程来对该段滑坡面进行保护。
(3)虽然滑坡出口的位置不尽相同,但是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必然处在整个滑舌部位强度的软弱面上,由于该处滑体自身处于塑性状态, 而且滑体呈现推移式,因此整个滑体的变形在翻沙厂附近表现的较大,而且对于该处滑坡来说,其显著的特点是下部的变形小而且滞后,只有当等到滑坡完全发育, 其剪出口的变形才会明显。考虑到该处附近有进矿公路以及简槽河,因此,笔者认为该段滑坡应该为其设置一道支挡的结构,从而防止堵塞。而且由于有阻抗段的作用, 整体施工也更加易于进行。
(二)陈列馆滑坡治理工程
1、工程概况
某陈列馆位于某大桥南桥头的古滑体上,由于施工需要,该大桥南桥头的桥台部位需要进行施工开挖,因此需要对公路修建切坡,由于这一系列工程,导致原本的古滑坡问题再一次地出现。由于整个工程设计不当,导致抗滑能力不足,进而影响了整个施工进度。甚至导致了整个抗滑结构在该地区雨季到来之前还没有完工,由于原本的古滑坡出现大面积的复活,因此不得不对整个陈列馆进行重新选址,因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工浪费。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系列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不当。
2、滑坡的成因以及机理
首先对于该陈列馆的位置进行分析,该所陈列馆拟建于某大桥南桥头的古滑体上。由于该处古滑体长度较长(纵长约为200m), 宽度约为500m。而且特殊之处在于其滑动面位于堆积物和基岩之间的接触面上,整个滑体厚度约为15~21m,属于堆积层滑坡中较厚的滑坡。笔者认为,从该滑坡所处地区的地质地貌、岩性以及地形进行分析,该古滑坡最初是在坡脚的100m范围之内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外扩展,而且在扩展的过程中,由于其滑坡面前部逐渐变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效的阻抗段,因而整个滑坡逐渐地趋于稳定。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稳定状态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是一种特殊的极限状态,其保持稳定的基本条件如下:
(1)对于该滑坡来说,想要保持稳定,就要要求主滑段堆积物不能大量增加。
(2)想要使整个滑坡保持稳定,那么阻抗段就不能被大面积的削弱。
(3)想要保持滑面稳定,还需要保证滑动面不能被雨水侵入。
3、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失败的原因
由于陈列馆建设的需要,当施工位置到达大桥南桥头引道时,由于要对阻抗段进行路基的开挖,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说,破坏整个古滑坡维持稳定的条件,因而导致了主滑段出现滑动,即古滑坡出现局部的复活。对于该滑坡的治理,目前的工程设计同样是采用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但是笔者认为,之所以该项工程出现失败,主要是由于其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不当。该项抗滑工程,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基本技术参数是: 桩径1000mm、桩间距5m, 锚索采用的是600kN级的预应力锚索。然而,经过验算,该段古滑坡下滑力能够达到1398kN/ m,该项工程采所用的一排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以及其附属的桩基础重力式挡墙其承受力根本不足以抵挡滑坡的下滑力。
(三)武警医院后边坡治理工程
1、工程概况
我国南方某城市的武警医院其后边坡出现塌滑,因此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板墙技术手段来进行治理。
2、事故过程
整体施工从下到上逐步进行,对两级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板墙分别进行施工。先进行第一级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板墙的施工,然后进行第二级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板墙的施工。
当整体施工进度达到第一级板墙完工后,执行该项治理工程的施工单位处于加快施工进度的考虑,在对第二级板墙进行施工时,调整了整个板墙的施工次序
但是,正是因为这一次不当的施工次序调整,造成了整个滑坡治理工程的失败,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主要表现在当时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挡墙实行填土工作,填土仅仅不到挡墙高度的三分之二时,第二级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板墙就倾覆倒塌了。
3、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挡墙坍塌,主要原因在于回填土的顺序问题。简而言之,作为一项抗滑技术,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板墙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轻型的支挡结构。其具有这样的特点:当挂锚之前, 其整体呈现的是一种大悬臂的轻型结构,重点在于其轻型的特质上,由于其本身是一种轻型的结构,所以抗滑的能力相当小。也就决定了其填土的顺序,即挂锚之前是不能回填土的。该项滑坡面治理工程的失败之处就在于此。正是由于在实际的操作中,没有注意到这一关键问题,才导致了因为所回填土的压力促使了抗滑桩板墙的倾覆倒塌。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回填土的顺序问题。
(四)某小区道路挡墙
1、工程概况
某小区道路为了抗滑,采用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板墙。其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板墙的设计参数为:500mm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桩间距为2m, 其嵌固的深度大于5m,预应力锚索为600kN级,孔径130mm,13mm镀锌钢绞线以及长度为6m的中风化岩层内锚固段,还包括厚度为16cm的钢筋混凝土挡土板等等。
2、事故分析
该抗滑挡墙1993年6月竣工,其竣工投入后使用情况正常。事故原因在于工程投入使用之后的1997年3月,主要原因是,当地的地产开发商在对挡墙前趾的土地进行开发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设计方案中要求的开挖面来进行开挖, 盲目施工,由于盲目的施工,导致实际的开挖面要比设计方案要求的开挖面深达3m之多,从而导致抗滑桩板墙剪断,引起事故的发生。
二、常见岩土锚固工程的失效因子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以上所述的4个岩土锚固工程的失败案例,作为原型,进而阐述岩土锚固工程的失效因子。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而且随着近年来岩土锚固工程的不断应用,因此在实践中,有关岩土锚固工程的案例远远不止这些,由于篇幅关系,在此不一一列举。
通过对以往岩土锚固工程失败案例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导致岩土锚固工程失败的原因众多,而且往往都不是单一的原因导致了工程的失败。而且众多原因之间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以往一些岩土锚固工程失效因子的总结,列出以下表格,希望能够简要地涵盖一些岩土锚固工程失效的原因。(见表1)
工程阶段
失效因子
典型特征
勘查 灾害性质判断失误 滑坡与边坡的区别
灾害范围 滑体厚度定量不准确 滑动面与破裂面
岩土体力学指标 值的确定
设计 下滑力计算 滑体厚度几何参数
结构型式选择及结构计算失误 点锚
锚固设计 锚索类型锚固地层
施工 材料 锚具防腐材料
机具 成孔 灌浆 张拉设备
施工工艺 施工次序 填料及施工方法
施工管理 工程质量低劣 偷工减料
运营 维护 维修不当 检测外锚具的防护
临近土地开发环境条件恶化 乱填 乱挖
不可抗力 战争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
表1 岩土锚固工程失效因子
结束语:
表1简要列出了几大能够导致岩土锚固工程失效的原因,主要是从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四个工程阶段来说明可能导致岩土锚固工程失效的原因,所有的失效因子都是建立在对以往事故的分析总结上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避免发生岩土锚固工程事故,笔者需要各方密切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建筑行业协会以及岩土锚固工程界三方缺一不可,而且三方应该做到协同负责。
首先三方应该建立严格的岩土锚固工程施工的单位准入制度。
其次要深入地开展有关岩土锚固技术的研究,集中力量解决诸如岩土工程勘探、锚固材料、以及材料的防腐处理、岩土锚固机具设备、整体施工工艺等施工问题,还包括质量检测、安全评价、修复技术等竣工后的工程检验问题。从而做到整体提升我国岩土锚固工程的技术水平。
而且,要重视有关岩土锚固工程知识的普及工作,要做到让施工单位真正地掌握岩土锚固的相关理论。
参考文献:
[1] 程良奎. 岩土锚固研究与新进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
[2] 程良奎,范景伦,韩军,等. 岩土锚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自2009年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以来,北京市教委紧紧围绕“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并取得了全面进步,数字校园发展水平总体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发挥着引领作用。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也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战略转折的挑战,需要所有数字校园建设参与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共同推进数字校园实验工作。
实验工作进展
第一批29所实验校已经进入验收评估阶段。所有实验校已完成校、区县、市三级验收,完成了成果申报和审定,已经开始成果提炼、推广和项目应用评估。
第二批38所实验校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完成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三轮评审,正处于项目前期的立项暨招标阶段,即将进入建设阶段。
第三批33所实验校目前正处于前期培训和方案完善阶段,预计2015年3月资金到位后进入立项与招标阶段。
当前取得成果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启动以来,在全市相关部门的协同推动下,市、区、校有效联动,形成了市区抓统筹和服务、学校建特色和应用的良性机制。总体上讲,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建成了一批引领性与实效性并重的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培养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干部、教师队伍;开发、凝聚了一批适应教与学方式变革需求的数字化资源;构建了一个市、区(县)、校统筹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工作机制;培植了一系列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生长点。
(一)市级层面
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帮助下,在区县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和全力参与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市级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数字校园方向引领、管理考核、咨询培训服务、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四个层面。
业务引领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发展阶段的紧迫需求,完成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京教基[2009]17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京教基[2014]2号)等业务指导文件的编制和。对不同时期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起到良好的规范、方向引领和促进作用。
管理考核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管理需求,相继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京教财[2012]32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验收细则》(京教办函[2013]35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京教基[2014])等文件。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全市范围内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管理、推进的机制,在资金使用、招标采购、专家队伍、监理制度、项目管理、市区校三级验收、成果评审、应用评估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制度体系,为数字校园推进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咨询培训服务方面。围绕各区县、学校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组织各类培训、交流、研讨活动,组建数字校园市级专家库,通过关键阶段评审、实地调研、专题培训答疑、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各区县和实验校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有力地提升了区县和学校数字校园相关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素养和项目管理水平,保障了数字校园实验工作质量。通过市级专家库对数字校园实验成果进行审核、提炼和总结,帮助学校提升对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为区际、校际间的深入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公共支撑服务方面。一是以“三通两平台”为契机,结合数字学校项目,优先为数字校园实验校搭建了互动课堂环境(“三通两平台”达标示范工程),全面优化提升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
二是在集约推进的大思路下,在总结、提炼各实验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管理与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开放、共享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为全市实验校之外的区县、学校提供数字校园应用服务、数据服务和资源服务;实现其他区县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数字校园的数据共享和资源交换,搭建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交流、协作的服务体系,固化全市总体推进数字校园的工作机制。
(二)区县层面
在市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的引导下,区县逐渐发展成为数字校园规划、建设的主体。在区域集约推进、数字校园标准、数字校园公共支撑体系、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建设模式从“单校建设”向“区域统筹”协同过渡,推进方式从“市级引领”向“区县主导”过渡。
朝阳区:在建成41所数字校园后,从2012年开始,致力于区域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探索,形成了云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评估体系、培训体系等工作成果。朝阳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通过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共性应用和公共服务的提炼和集约建设,大幅降低数字校园建设成本,数字校园单校成本从300万降至35万元。同时,朝阳区投入专项资金对学校互动课堂等个性化应用进行重点扶持,在实践中寻求集约建设和个性发展的效益平衡。
大兴区:以16所数字校园实验校为样本(其中7所市级实验校),颁布了数字校园项目管理办法,编制了数字校园五级认证的标准体系,形成区、校数据互操作的技术规范,为区域实验校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业务引领、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延庆县:确定了区域统一规划、集约建设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要求数字校园实验校在信息中心的统筹协调下与区域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对于需求上共性较大的软件应用平台,由实验校之间协商共同开发,成果作为区域整体数字校园组成部分在全区推广。
此外,海淀区、东城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密云县、平谷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探索。
(三)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出现了一大批由学校原发性需求所驱动的、具有学校特色和原创性的数字校园软硬件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学校的业务管理或教育教学需求,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效益。同时,经过应用探索,沉淀出了一批在学校日常管理与教育教学业务过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并初步产生良好效益的常态化应用成果、实践案例和管理创新成果。
第一,通过各方力量的合作,生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学校信息化深化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等。
第二,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认识,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建设模式、推进方式等方面的认识显著提升,涌现出一系列的管理和理论成果。如《丰师附小数字校园智慧课堂》、《牛栏山一中数字校园管理与推广创新机制》、《天竺镇中心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的1+X数字校园建设》等。
第三,在教育教学主流业务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信息化应用探索,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iPad类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在互动反馈技术支持下的高效课堂”、“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实现与城市校的远程教学和教研”、“石景山实验小学秉承扬长教育理念构建师生成长乐园”等。
第四,培育和涌现了一批对数字校园有深刻认识的校长、学校信息化主管、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学科骨干教师,为全市、各区县数字校园的深入应用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对以上成果进行提炼梳理、总结,以形成体系化的、彰显首都特色的数字校园典型案例。精心制作宣传视频、应用集锦、典型案例教材等系列成果,以便于在全市、全国给予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不明确。随着实验工作的深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需要紧跟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第二,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不清晰。当前数字校园工作的实验性质已不满足区县和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需求,不利于实验校数字校园长效机制的建立。数字校园工作需要回到常态化、长效化的轨道上来。
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学校缺乏对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加之对数字校园内涵认识存在差异,会呈现出“大而全、重点不突出”、“重硬轻软”、“重管理,轻教学”等问题,存在“技术驱动”、“企业主导”的现象,没有完全做到“办学理念特色牵引、业务驱动、需求驱动”,与课堂教学关联度有待提升,在学校教育品质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师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发展。
第四,数字校园的执行能力有待提升。学校存在盲目采购产品、堆砌软件功能,却忽视与学校自身规划和办学特色结合的现象,数字校园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实施能力有待加强。
第五,数字校园的建设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明确实验校的工作责任、建立数字校园长效运维机制,克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朝着“整合”、“融通”的方向发展。
解决方法和推进策略
围绕当前数字校园工作面临的挑战,需要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全面优化发展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实施能力、明确各方责任,共同破解数字校园建设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题。
(一)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结合数字校园工作实践,北京市教委将数字校园发展目标总结为以下内容: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
特色引领。是指数字校园建设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紧扣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能力发展、高效管理等数字校园建设重点,突出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加强数字校园对学校核心业务工作的支撑、引领与服务作用。市级层面重视树立示范典型,给予推广。
集约推进。当前实验成果表明,集约建设是破解重复建设与低水平开发,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唯一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支撑平台,提供综合门户、统一用户认证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其他共等公共基础应用,尝试使用区域和社会各类成熟的应用和服务。
双向融合。数字校园要促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即教育信息化要进入学校教育、教学等核心主流业务。要采用双重视角,从教育看技术,从技术看教育,强调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融合,在教育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涵发展。探索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要关注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即关注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养、人才培养,最终寻求学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发展之道。
(二)全面优化发展路径
数字校园作为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可按实验探索期(2009~2015年)、普及和提升期(2016~2018年)、成熟期(2019~2020年)三个阶段规划设计。通过全面优化数字校园发展路径,明确当前所处阶段和历史使命,指导后续数字校园工作。
实验探索期。探寻实验规律性成果。通过实验探出数字校园实施方案、指导意见、建设指南与评估指标。通过上述成果,提炼打造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普及推广期。依据评估结果,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较高的20~30所学校试点推进智慧校园,挑选50~60所学校进入专项深化研究;选取300所左右中小学校普及推广数字校园。在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环境下,选择4个区域试点研究市区之间、区校之间的数据融通和业务融合;尝试以“三通两平台”接入为切入点,整合现有各系统,形成“三通两平台”架构,实现与教育部的数据对接。
成熟期。数字校园进入成熟期后,将通过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将共、基础服务延伸普及至所有北京市中小学校,形成市、区、校三级运维技术服务体系和统分结合的建设格局。数字校园建设主体由学校转为市、区、校三级分类推进。学校重点关注应用创新研究、管理业务流程变革、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重点从建设、应用、推广转向对应用和服务效果的关注。
(三)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2014年颁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两个重要文件,把顶层设计列入学校数字校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实验校站在学校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的高度,以业务为导向制定数字校园规划,在理清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发展路径、推进方式、重点和特色、组织与保障体制机制,并从数据、功能、流程、应用体验等多个层次综合选取软件架构及技术路线。
强调数字校园建设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分阶段、抓重点、创特色地持续推进,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要“全员参与”,要注意“教育技术”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相适应。将顶层设计质量纳入数字校园评估指标体系,旨在评估第一批实验校的同时,有效引导第二批、第三批实验校数字校园顶层设计工作。
(四)强化区县主导作用
数字校园建设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包含区县评估指标体系,拟在第三批实验校完成建设任务后同步对区域数字校园工作进行评估。
要求各区县指定专人负责本区的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研究制订本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逐步在全区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要切实做好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顶层设计,建设区域数字校园信息化公共平台,并做好与市级平台对接、与学校特色建设整合;监控建设进展,推进验收评估,积极配合市级开展好经验总结、应用评估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定期组织实验校进行培训交流;为数字校园建设、运维、常态化应用和长期改进提供经费保障,使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纳入本区县常态化工作。
(五)提升学校实施能力
开阔学校视野、提升规划能力。通过各类技术、管理、业务方面的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考察、案例分析等,提升学校数字校园的规划能力;通过专家评审机制,加强对规划的管理能力;通过任务书备案机制、市校两级监理机制和项目验收机制,加强规划的实施能力;保障项目完成预期目标。
提供学习、观摩、产品体验交流平台。通过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集成当前市场数字校园主流产品的宣传资料、成果展示和应用体验;提品模型部署环境、给予学校试用系统登录账号、给用户预授权期限等方式鼓励学校在建设前加深对数字校园系统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
搭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搭载各类共性的、具普遍推广意义的优质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和平台。给学校开放数字校园实际应用学习空间和使用空间,逐渐将学校数字校园工作从建设主导转向应用二次开发,或尝试购买数字校园成熟服务。
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尝试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与全市数字校园公共支撑系统互联互通的策略,从而实现统一数据标准下的市、区、校三级数据的常态化共享交换等。
后续将把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转为常态化工作,以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形成市、区县级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统筹融合的建设格局,力争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六)数字校园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机制
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长久有效地开展下去;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数字校园工作方式,使数字校园真正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要从建设重心逐渐转移到长效运维机制建设上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数字校园管理工作常态化,要建设、管理好数字校园工作队伍,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要探索数字校园建设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形成市、区、校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营造适合北京市发展的数字校园运行、保障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环境。
后续重点工作
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要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建设的意见》(京基教二[2014]2号)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市级抓统筹、区县做整合、学校建特色”的三级推进机制。
(一)成果提炼推广
第一,组织专家组对第一批实验校工作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宣传推广。编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成果集、拍摄数字校园成果宣传片等。
第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设立数字校园专栏,形成数字校园宣传态势,鼓励学校进一步探索数字校园与学校工作的深度融合。
第三,拟于2014年10月下旬组织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成果交流暨研讨会,通过实验校开放日、数字校园研讨、数字校园成果展等方式,加强认识,提升观念,促进后续工作开展。
(二)数字校园评估
2014年6~11月开展第一批数字实验校评估工作,结合应用成果评定情况,以评促建、以评促用、树立标杆,推选出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示范应用”,彰显成果的同时,为后续数字校园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每批次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结束后,均应启动数字校园应用评估。在第三批数字校园验收完成后,依据评估结果评出数字校园示范区县。评选出智慧校园试点校,试点推进全市智慧校园的实验工作,达到“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的效果。
(三)建设指南和标准
为了规范和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北京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试行)》。本指南的适用范围是具有良好信息化环境的北京市所有中小学数字校园。
同时为指导具体建设工作,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标准体系框架》,用以约定不同层次数字校园的建设标准、认定标准和评估标准。
(四)云平台建设与推广
2014年10月,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一期的上线和推广。该平台利用市级已有教育云管理平台、数字学校、统一认证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三类功能:一是面向市、区、校三级数字校园推进管理交流协作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固化三级管理与服务机制;二是在凝练、总结优秀建设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建设数字校园应用展示、观摩、体验中心;三是为各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统一的、共性的基础应用服务与数据资源服务,在全市范围内集约化建设数字校园,形成市级建共、学校建特色的统分结合的格局。
城市体育节事活动是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体育赛事、体育节庆和体育休闲活动在内的节事活动类型。它既包括基于民俗文化的传统竞技、健身、游戏和庆祝类的体育活动,如赛马、赛龙舟、踩高跷、踢毽子、冬泳等,也包括伴随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以休闲、健身、娱乐、知识、参与等为主要宗旨的体育活动,如综合(专项)运动会、街头竞技赛事、社区体育节等。城市体育节事活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健身和娱乐途径,也是潜力巨大的服务产业,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城市体育节事活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体育节事活动的概念在突出节事特征,即非日常性、计划性、节日性等特点外,一大要素是城市居民的利益相关性--即要求有广泛的市民参与性,这是城市体育节事活动区别于专业体育赛事活动的一大特征。这样一来,评价城市体育节事活动的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PerceivedValue)就成为城市体育节事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成功的城市体育节事活动离不开对城市居民的需求、动机和感知价值的深入探查。有鉴于此,本文依托对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的调查,探讨城市居民对城市体育节事活动感知维度的具体表现。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郑开国际马拉松赛自2007年首届成功举办以来,历时多年,已经慢慢成熟,如今的郑开马拉松已经成为目前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全程马拉松赛事。2016年的报名参赛人数都已超过6万人,实际参赛和现场观看人数多达20余万人。在考察国内外学者关于顾客价值感知维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体育节事旅游者的态度感知是指旅游者对节事旅游地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情绪反应。为此,本研究在采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旅游体验质量”这一旅游学中的内核变量,考察城市体育节事消费者的体验质量,包括城市育节事质量因素、城市体育节事目的地因素、潜在城市体育节事个人因素和其他因素(如价格、促销策略和天气等),基本的逻辑在于:城市体育节事的游客在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的权衡中,决定自己的感知度和行为。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展了前人游客态度感知价值评价量表,设计了关于游客态度感知的技术量表和调查问卷。这一量表包括了城市体育节事消费者的感知价值的7个内在维度:便利价值、服务价值、感知价格、美感价值、玩乐价值、社会价值和感知非货币价值。然后进行了小范围内前测,完善态度感知维度的内容。最后结合李克特五级分类表,设计了最适合本课题的量表结构: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次问卷的目的和内容;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特征信息(具体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在马拉松赛中担当的角色、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等);第三部分为态度感知量表,构成问卷的主体部分(内容涉及到城市体育节事消费者态度感知的便利价值、服务价值、感知价格、美感价值、玩乐价值和社会价值、感知非货币价值7大要素因子,又在每一个维度下设置了相关题项,包括17个评价因子。选项上采用李克特五级分类尺度,分为“非常好”、“好”、“一般”、“不好”、“非常不好”。);第四部分是问卷结语部分。
在实施方面,本研究选取郑开马拉松100名郑开国际马拉松参与者为调查对象,现场填写、回收问卷,并进行现场访谈补充。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为98%。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经过编码,输入到计算机内,通过SPSS17.0进行统计计算。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在通过对调查的样本进行样本信度和效度分析后(Cronbach,5alpha系数=0.680),本文得到如下研究发现: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被调研者包括54名男性(56%)和44名女性(44%);在郑开马拉松赛中担任的角色:游客共72人(72%),参赛者共12人(12%),服务人员16人(16%);年龄构成:处于18―30岁的游客居多,共65人,占调研居民总数的65%;受教育程度:被调研者受教育程度多为本科生和大专生共69人,约为70%,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仅占调研人数的4%;高中以下学历共26人,占26%;被调查者职业构成:离退人员3人(3%),商业人员8人(8%),办事人员10人(10%),单位负责人12人(12%),专业技术人员16人(16%),学生共49人(49%);月收入水平:1000元以下的48人(48%),1000-2000元的共12人(12%),2000-3000元的共28人(28%),3000元以上的12人(12%)。
(二)因子分析结果与讨论
经过两次因子方差旋转,本研究共提取了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023%。
原国家教委在高等教育改革基本思路中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学改革是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如何根据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发展的实际,从体育课程设计的主导思想入手,构建系统而合理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框架体系,制订出科学的课程评估验收标准。这对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1.1 以未来社会发展为前提
现代科学革命正不断地促使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使生产方式朝着电气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化的技术装置所代替,尤其是计算机电脑的广泛运用,人的脑力劳动时间增加,肢体活动减少,造成劳动者肌肉萎缩、肌力衰退、新陈代谢降低、神经衰弱等现代文明病。另外,城市人口的膨胀,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加之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神经症等现代文明病的增加,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科学的体育运动是预防现代文明病有效的方法。21世纪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应当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加以研究和设计,以保证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各项目标与任务的全面实施,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1.2 以知识分子的健康保健实际需要为中心
10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国11个省市的20余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3万名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体检和死因进行调查,发现中高级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是58.52岁,其寿命比当时全国人均寿命缩短近10年。据最近调查资料反映,北京中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2岁降至53.34岁,比全国第2次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平均寿命75.73岁低22.39岁。
另据调查,影响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的主要因素,除了工作和家庭负担重、经济拮据生活条件差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自我保健意识缺乏,因学习、工作而引起的身心疲劳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消除,许多中年科学家、教授的运动保健知识十分贫乏,据统计,在坚持体育锻炼的知识分子中,病后开始体育活动的约占50%。他们锻炼的动机是为了治疗疾病,恢复健康,而不是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中高级知识分子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们的身体保健意识远不适应增进健康的需要;他们呼唤着掌握更多、更系统的科学保健知识。因此,在这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知识创新的今天,如何根据大学生在校学习条件的实际和将来毕业后开展自我健康保健的需要,设计和构建体育课程,这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值得深思并予以合理解决的问题。
表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标准
评估指标 评 估 内 容 与 标 准 一级指标 二指级标 师资队伍20分 师资
结
构 (12分) 学
术
水
平 (8分) 教学条件(60分) 教学内容及设施(30分) 教学措施 (20分) 13.教学手段科学,方法有效,深受学生欢迎(8分)。
14.具有教书育人的措施,并能进一步实施(4分)。
15.能结合本校实际制订课外辅导计划,并能有效地开展课外辅导工作(3分)。
16.有明确的教改目标,并有教改规划,取得明显效果(5分)。 查阅有关教育、教学、教改管理文件,查看教师教案,询问了解。 考
试
方
法 (10分) 教学成果(20分) 教
研
效
果 (12分) 21.获得国家及省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或单项教研成果奖(6分)。
22.教学改革有突破,取得明显效果,并得到社会承认(6分)。 查阅有关获奖文件、证书及教改资料,向教务部门了解体育教改的内容和效果。 教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