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效率 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作为基本知识能力培养的一门学科,对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不仅是确保语文学习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综合实现各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新时期,必须通过多种手段的有效运用,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备课环节

受小学生年龄总体偏低,自控力和自觉性存在不足的特点,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前进行更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制定过程不仅是将授课时长、授课内容以及授课重点明确记录在教案上的过程,更多的是要综合近期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针对考试中存在的疏漏点和强化内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目标,并以此实现对学生专项能力的培养。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以应对考试为总体方向,通过在教学环节强化相应的考察重点,实现学生答题能力和应变分析能力的提高。以取得较高应试分数为目标,很容易使教学目标产生偏差,从而使素质能力教育转变为机械学习。因此,必须树立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对备课环节的细化则体现在对授课内容详略的侧重上。对授课的中心环节,必须进行反复备课,以实现对知识点、相应的学习方法、技能,以及由此拓展而来的课外知识,文化常识的全面掌握。与此同时,还必须根据预期的授课内容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在备课时进行预讲,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应对工作。在进行教案书写时,不需要将涉及到的内容面面俱到的罗列出来,但必须对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讨论、游戏活动环节的流程进行明确规划,在实现对主要授课内容强化的同时,丰富课堂内容。

二、丰富课堂内容,增加互动环节

课堂效率能否提高,主要由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在不少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只能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着板书,而学生们则在听课的同时完成对板书内容的记录,整节课上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都极少,这种授课方式在无形中令上课变得枯燥乏味,进而造成了课堂效率的降低。

丰富的课堂内容可以通过交流和活动让整节课“活起来”,从而实现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的共同提升。此时的课堂内容可以包括朗读、相关资料片的播放、教师授课、学生分组讨论、课本角色扮演等方面,通过合理安排每个部分所占的时间以及对教学主线所产生的作用,可以使枯燥的学习转变为游戏和娱乐的环节。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在四十五分钟内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而授课环节中穿插的电视动画、游戏恰恰能够起到很好的提升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游戏变为课堂内容之一是新课改模式下的创新点,所谓的游戏并不局限于形式,而是以小组竞争、团队合作为手段,通过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获得相关问题的答案为目标。此时,游戏的意义成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互动环节在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方面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适当的互动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集体的力量,并促进学习兴趣的产生。在小学中、高年级,互动主要分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两大类。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组内讨论和班级辩论两个环节,此时,学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相关问题的反馈意见,并通过对不同意见、思路的分析整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种互动主要强调配合性与竞争性,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环节中来,避免出现成员被孤立的现象。而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及学生给教师的反馈,某种程度上来说,提问环节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在这里,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提出相关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学生也可以通过回答相关问题向教师反馈自己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注重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不能从对某一知识掌握的数量度来判断,而要综合考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学生在学习记叙文和说明文时,能够保证较高的课堂效率,对文章中心思想及作者写作意图能较好的把握,在学习文言古诗以及议论文时,学习的效率就会发生下降,从而拖慢整体教学进度。

纵观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其在文章内容及题材选择上发生的重大变化。从以往的记叙文、故事类文体占绝大多数,转变为在每个单元内都合理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文章。在这一变化下,想要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就不能把视线放在学生对特定类型文章分析能力的提高上,必须从整体入手,使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一种本能。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使学习知识转变为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看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重难点,实现效率的提高。

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以教师为主导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刻板而枯燥的,每一个授课环节都是按照课前准备进行,这造成了授课方式的僵化及效率的下降。自主意识能使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导者,通过学生自身对文章分析能力、理解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实现授课环节的灵活化,进而避免部分无用环节造成的时间浪费。此外,合作意识的养成也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合作能帮助学生发现思考环节中存在的遗漏与弊端,帮助他们及时解决课堂上发现的问题,从而避免思维僵化、知识点掌握不牢、个人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养成合作互利的习惯。

结语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环节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时刻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从细微环节做起,不断突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着手,相关学校及老师应在有效范围内丰富授课形式,提高讲课质量及生动性,并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借鉴来促进语文教学的高效化、质量化前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香港大学岑绍基博士的《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是一部创新意识较强、体现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汉语写作教改专著。在实验研究的数据统计中,他提出了一个汉语写作教学中谁都无法回避、但又没有认真系统地展开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中小学生作文批改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这还仅仅是表层的话题,更深的题旨是:怎样在汉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自主学习、教会学生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岑绍基博士的这项研究有坚实的学理基础,他不但引证了大量的中外同类研究资料,而且还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引进项目研究中。他坚持了十几年的调查研究,还亲自在三个中四实验班开展教改实验,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归纳总结理论,这个课题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真正有水平的教育论著就是这种做法。真正符合教学规律、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教改成果也是这种做法。可以在中国内地推广这项成果,特别是结合信息化校园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基于网络的大学系列写作教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划的立体化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考虑用这个理论和方法作为课程网站建设的一个功能来开发。

《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较为全面地探究了目前存在的四种作文批改法:教师精批细改法;教师符号批改法;学生量表自改法;学生量表互改法。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和试验观察,岑绍基博士发现了每一种批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果采用教师精批细改法,那么教师的权威的引导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如果重视了教师的批改、领会消化了教师的批改,学生获得的效益将不可低估。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这种批改法里会得到充分的实现,一个优秀教师的智慧会在这种有生命的书面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这种作文批改法也有致命的不足,譬如,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常常指出的是学生的负面的问题和错误的地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可能会被抑制;同时教师的批改工作量很大,一般的教师会有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教学负担。

教师符号批改法相对于教师精批细改法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上有很大的进步。它启发和培养了学生那种“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教师投入的工作量只是精批细改法的一半。但是这种方法仍未能培养出学生对文章好坏的判断能力,在教师的“符号”指挥下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量表自改法从调动学生主动性方面来说是最好的一种。它引导和鼓励学生按一定的文章写作模型重组、重写自己的文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孕育学生的写作快乐感将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是否具备了自改作文的知识和能力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关注的地方,而且学

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大量的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学生量表互改法是指“学生完成初稿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评改量表互改同学的作文,然后相互提出回馈,学生根据回馈,加上个人的判断,重写他们的作文”(见岑绍基博士《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27页)。根据岑绍基的研究报告:在四种作文批改法中,学生量表互改法在中小学课堂上可发挥出优良的教学效果,它可以提高学生在作文评改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可以培养评判文章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要注意的是:设法组织好教学活动,设法提高学生评改他人作文的能力,设法设计好评判作文的模型和量表。这种教学法在国内国外均有理论根据,并有不同国别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过有成效的探索。它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规律。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首先可以在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里推广。高等院校的写作系列课程现在分科较细,分别有基础写作、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财经写作、科技写作、军事写作、影视写作等,每一个分支均有界线分明、形态成熟的不同文体。可以根据这些已呈成熟形态的文体理论构建不同的文体模型和文体量表。高校的学生在学完高中的新课标语文后,对文章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修改能力应该比高中生要强,这为他们进行大学量表作文互改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信息化的大学校园里,各种教学网站、教学设备相对比较齐全,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基于网络的作文互改将是一个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新颖感的教学方式。“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里的9本教材准备开始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可以通过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合作开发的方式,在写作学系列课程网站上实施“大学生量表作文互改”的教改实验。

学生量表作文互改法更可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作文批改在国内中小学现在还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实施语文新课标后大家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更新换代上,作文批改长期被认为是语文教育中一块难啃的鸡肋。如果引进岑绍基博士的这种学生量表互改法可能会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写作教师的欢迎。这项改革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并无冲突,而且它的精神实质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新理念。计划在三类学校实施这项教革计划:一是通过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硕士做硕士论文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二是通过“青少年写作培训学校”来切实推广、使用这套写作教学法,让他们做一个属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研究项目,在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写作课中进行试验,在《双快作文教程》的基础上构制作文互改量表,实验结果写出报告后提交港大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三是在一些民办学校、实验小学具体实施教改项目,可以结合这些小学的其他教改项目一并推广,在推广中鼓励该校项目主持人写出教研论文和教研著作。

二、构建文学文本分析量表和实施“作文量表互改”的具体步骤

在高等院校《写作学》的课程教学网站上已收集了目前大家公认的、理论总结比较成熟、大学生们又用得较为频繁的各类文体。主编们就此挑选了数量较多的文体案例进行精当的分析,但每一个人的分

析角度可能不一样。这里可以统一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思路来展开研究和归纳。岑绍基博士20来年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和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语言功能与中文教学》、《学校实用文阐释》、《中国内地实用文阐释》等)。他的研究成果表明: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文章文本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系统功能语言学”讲究不脱离语境、语域来分析语篇、语词,而且还从系列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文本与作者、与社会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又采用特定的框架、甚至运用一定的图表来归纳表达,这比起用文艺学、文化学等较虚化的文本分析法来,显得更有科学意味和人文色彩。

我们准备先从《文学写作教程》的课程网站建设开始启动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文学写作教程》里撮举了11种文学体裁(诗、散文、小说、杂文、科普小品、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影视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戏剧文学),阐释了它们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方法。每一种体裁都精选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及分析。准备在每个体裁中再遴选三个左右的文本,按照《松鼠》、《恐怖的巴黎》等的分析样式(见《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写出每个案例的分析图表,然后再说明每个案例的文体特点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的文体评改量表。

每一种体裁的“评改量表”实际上是构建了这个文学体裁的写作模型(或曰评改模型),这是在大学写作教学中推广“学生作文量表互改”的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岑绍基博士在香港中小学里实验和推广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课题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作文量表”和实用文分析模型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研究的项目,他在自己的文科教育硕士论文(1994)里对这个课题做了系统、扎实的学理总结,同时也开展了具体的教改试验,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港沪学生作文交流互改研究》等有影响的成果。在目前国内教育界倡导“成功素质教育”和“生本教育论”的背景下,这种以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主旨的“学生作文量表互改”写作教学法显示出了它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学生作文量表互改”推广到大学写作教学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说,应该比较适宜。大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相对中学生而言应该更强、更全面。而大学写作教师处理大学生的写作习作的时间相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会更少。这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在大学写作教学中要更充分地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充分调动和使用大学评改作文的人力资源。再从写作学课程网站的建设来说,写作学科网站不能只像资源库那样仅罗列一些写作学的知识,写作教师在网站上面对的学生也将大大超过传统的课室,因而写作课程网站一定要设计这样的功能──不但师生之间有交流平台,而且生生之间也要有交流平台,因此大学生通过网站的交流平台和作文互改的功能,推广这个“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就有了基础性保证。

可以在《文学写作教程》等教材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性学习”的章节里,设计“学生写作量表互改”项目。“量表互改”与“练习自测”、与“创新写作”刚好是互相对应、互相补充的研究性学习板块。这就要求网站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根据“量表模型”设计好“生生之间”的跟帖功能和互动功能,设

小学语文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原则

新课程提出的这一系列目标怎样才能实现呢?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师生互动,让师生互动真正“动”起来。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礼记・学记》中就已提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就是说教师本身的“教”和学生自身的“学”可以相互促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常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师生互动。今天,新课程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课堂上,即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本文所讲的师生互动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然而,在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相符合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动形式单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传统的教师观、教学观,这种教学观带来的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器具,教师也严格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的教师一反传统,追求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积极性,改串讲式的“满堂灌”为“满堂问”,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因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显得繁而无序、琐而无纲。教师只是为了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专门提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却根本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这些提问也往往表现为好几种方式:一是掩盖真实意图的提问。如在学习《舍身炸碉堡》时,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老师最崇拜的人是谁吗?”学生则嘻嘻哈哈的回答“”,显然,这样的提问是无多大意义的,对学生也起不到好的教育引导作用。二是游离主题的提问,本来是学习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老师却引导学生讨论关于雷峰塔的历史,周围的风景。三是一些不具实质的互动,在学习《刘胡兰》时,老师提个问题学生就答一个,看似热闹非凡,而问题却是“刘胡兰是哪里人”“十几岁”等,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无多大的联系,且问题也过于简单烦琐,学生不用思考随口答来,不利于养成思考的习惯。

第二,互动内容偏颇。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应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讲故事、提问题、情景情感的融入、表演、竞赛、想像、媒体等等,这些都是运用情境设置的方式。而情境设置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情境,包括情感情境和学习情境,情感情境是一种心理氛围,是群体心理环境,创设情感学习情境是要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态度。学习情境是一个以问题或任务为核心的教育平台,是支撑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探究性环境。创设学习情境要认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有位语文教师在为学习白居易的《石壕吏》创设情境时,采用了学生表演方式。课文内容是封建官吏逼迫农民服沉重的徭役,致使农民穷困潦倒、衣不蔽体。这本是一个凝重、沉郁的话题,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与关心,而在课堂上学生表演出现的却是一片嘻嘻哈哈、欢乐愉快的场面。试想,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学生如何能够体会诗人的感情,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由此,笔者认为,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必要的,但是如果偏离了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写作意图,就几乎由教学变为误导了,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是极其有害而不可取的。

第三,互动作用失衡。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常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师生互动也只是单向的“控制――服从”型互动。在这种“控制――服从”型互动情况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仅仅作为教师备课时想像存在的对象,上课时灌输知识的对象而存在。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双方活动应该是交互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的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

第四,互动深度不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忙乎。实际上,既缺乏老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且,有些课堂上问题的争论,大多也都流于形式,无真正的值得深思的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还有的教师则一味的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者是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的泛化、肤浅化。这种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这样,学生不仅不能有效的接受信息、掌握知识,他们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发展。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观察、思索和总结,拟提出以下几点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多元互动原则。在传统课程环境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我教了什么,我是如何去教的,这样教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等问题,而缺失的是对学生发展状态的关照,新课程要求呈现的是动态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情景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活动情景,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仍然把课堂教学的任务,紧紧定位在既定知识的传授上,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要求教师积极地开展师生互动,这种互动要求是多元互动,不仅要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还要实现生生间的互动。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课堂变成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具体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对待学生,师生双方都应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受对方。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权利。并且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孩子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其次,要求教师树立“教学即交往”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合作。“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人、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2]一个受教育者有最大可能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才是对教育目的所渗透的人文价值取向的真正把握。最后,要强调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切磋。在生生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这种心理状态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也会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极有益处的。学生也会在此过程中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同时,在互动中,也可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原则。学习需要独立的思考,也需要伙伴的合作。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每个学生是否经过自身充分的思考也是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并且学生与其他同学紧密而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几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我们的师生互动不能仅仅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学生兴致的高涨,而更应该注重的是实效,是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实效体现在新课程教学目标中则呈现为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在这三个维度中,首先,我们要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加的附加任务,师生互动是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其次,则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语文能力往往体现为听、说、读、写的合宜方法。过程和方法,

“三个维度”的设计,强有力地引导语文教师去关注这一维度,明确提出了体验性要求的目标,要求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而这些则尤其体现在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原则。学习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学习,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力图通过课堂活动中的各种活动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语文促进思维,思维促进语文,语文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表现在由形象思维到创造性思维,语文思维的特性在于形象性,语文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但教育要教会学生思维,最终目标是创造性思维。所以,语文学科对形象思维的培养仍要归结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交给观察的方法。大家都知道莫泊桑拜师学写作的故事,福楼拜让莫泊桑去第九大街,在第二个十字路口向右拐看看路口右边的第一个人是谁,这是教他去实地观察,让他多次去观察,是在教他怎样观察,让他对那个人进行描绘,是告诉他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福楼拜不是用抽象的语言来教莫泊桑,而是让他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学会观察。二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直觉、想像、灵感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具活力的三种因素,想像力对于创造性思维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哲学家康德说“想像力作为一种创新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新力量,他从实际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3]想像是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得以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而丰富的想像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想像力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为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四重视情感互动原则。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先喜欢老师,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他们特别注重对老师的整体感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决定对这门课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这种现象也符合通常的人际关系规则。在人际关系规则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都要靠沟通技巧。因为人是充满感情的,有着各自的需求与欲望,有着不同的兴趣与偏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空间。所以,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应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这种情感互动,一是体现在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老师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并且真诚的对待学生。二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感悟,对美的追求与体验。首先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趣方法有很多,有导课、讲故事、提问、爱好、目标等。教学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老师使用导入法,先问“同学们有看过赛龙舟吗?那么有没有看过安塞腰鼓呢?现在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去领略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这样以学生熟悉的塞龙舟导入不熟悉的安塞腰鼓,使学生有尽快阅读的欲望。其次,教师自身也要把握文章情感的基调,教语文就是要“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于漪老师的课,许多人都认为首要的成功就在于“动之以情”。以情吸引住学生,把情带入了教材,使之流连往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师应充满激情,“语文是有灵性的学科,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还与学生交流情感,共同浸润其中。”确实,教学的风格可以是百花齐放的,但是,充满激情应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交流情感需要的是真诚,教师自己不全身心的投入,就难以打动学生;教师真情关注,学生就容易被感染。教师以一个调子说道底,给学生形成“疲劳轰炸”;教师板着面孔上课,与学生心理上无形间产生了隔阂。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让学生有终生学习语文的意识,充满激情无疑是重要的一条。

当然,互动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相长”才是真正的目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教师应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方法来提高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第6页

[2][苏]赞可夫. 和教师的谈话[M]. 杜殿坤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年.第35页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第59页

[4]郅庭谨.教会学生思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5]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6]唐思群 屠荣生. 生的沟通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