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网购的英语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Online shopping has made our daily life more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For example ,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can save students a great deal of time on the way between home and store, so they would be able to concentrate more time and energy on their academic work. The internet has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 consumers and thus we can even buy goods in other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 , lack of the face to face deal makes online shopping less reliable and trustworthy. What’ s more the delivery will increase the risk of items’ damage.
In my opinion,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be accustomed to it. It will be much more popular in the near fu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to make it perfect.
如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上购物已经成为时尚,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关键词: 概念图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 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是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中的薄弱项目,也是教学难点。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写作规范,更要教授他们写作技巧尤其是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大学生英语四级写作水平现状分析
根据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四级阶段的一般要求是:“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各类英语测试,以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学生还不能达到上述写作的一般要求,调查问卷中影响学生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依次是词汇量、语法、写作技巧和汉语思维。写作难点依次是文字通顺,连贯性强;重点突出,文章逻辑性强,文章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榱私饩錾鲜鑫侍猓笔者尝试在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中引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成果――概念图,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是首次尝试。(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检索。)
二、概念图简介
概念图(Concept Map)又称为概念构图。198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D.Novak)把概念图定义为: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实用工具,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内,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从而以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概念图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图形组织器(Graphic Organizer),图形组织器能够通过特定的图示来隐含某种特定的思维结构关系,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使用和加工信息的认知支持框架,即一种图形组织器通常就代表着一类思维模式或者认知方法。借助认知工具,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产生意义构建,从而促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概念图的大学英语四级写作教学策略
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关联,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提取出关键概念、一般概念、概念及具体概念,确定不同层级的概念及各级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文章布局,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概念图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四级写作水平。
(一)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写作内容空洞,文章重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缺乏写作技巧,书写中式英语,这些都与英语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有关。下面以2002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Student Use of Computers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1.采用“对比矩阵”这一图形组织器简单对比某校大学生使用计算机惊人的时间变化。(见图一)
2.采用“鱼骨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显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见图二)
3.采用“流程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显示现在大学生在使用计算机中遇到的问题。(见图三)
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首先对所给图表进行描述,通过时间对比发现:五年内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增加了10倍。究其原因,首先是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领域普遍使用计算机。其次是熟练使用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备能力。最后是计算机购买价格的逐步降低,大学生的经济能力能够承受,更为大学生长期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条件。作者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最后指出一周使用20小时进行娱乐消遣,时间过长会影响学习成绩,本末倒置,大学生要引以为戒。
这种可视化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及反复套用,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同时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减轻学生写作时的焦虑,减少写作时间,提高写作效率。
(二)运用概念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分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之一是不习惯英语的“直线型”思维模式,感到无从着手,不知道如何布局谋篇。教师可以教学生借助概念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将文章整体结构和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下面以2011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Online Shopping为例,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写出个性化作文。
构思一:采用“对比矩阵”这一图形组织器对比表达网上购物与实体店购物的优势和劣势(网上购物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不少开支,但是信任度降低;实体店购物花费很多时间,开支有所增加,可是信任度却提高。),然后通过两种购物方式比较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规范网购的规章制度,使人们尽情享受网购的方便和愉快。(见下表)
构思二:采用“鱼骨图”这一图形组织器来突出时尚的网上购物的好处,显示构成其优势的四个主要原因:节省很多时间;减少不少开支;享受网购的愉快及方便。最后强调作者的观点:规范网购的规章制度,使人们尽情享受网购的方便和愉快。(见图四)
通过概念图这一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框架,再对概念进行排序,确定层级关系中,深刻把握了文章内容之间的深层结构,从而使文章中心思想明确,层次分明,语意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三)教师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后访谈了解到,100%的大学生对概念图一无所知或者不熟悉,因此要求学生绘制概念图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协作绘制概念图。学生熟练绘图后才能使概念图这一可视化思维工具为自己所用,在英语写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师生一起确定所选概念,注意提醒学生不要使用句子,注意规范语法,讲究大小写。
2.师生一起给概念排序,确定层级关系,理清文章脉络。
3.师生一起确定连接词,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楚,这是学生绘制概念图的难点也是重点。
在学生基本学会绘制概念图以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给概念图空缺填空(在标准概念图中留下一些空白的概念或者空白的连接词),检验学生对概念的产生、内涵和外延的熟悉程度。也可以要求学生认真读图,进行改错(在标准的概念图中把几个正确的概念或者连接词换成错误的概念或者连接词)来检测学生对写作材料的记忆、理解和准确把握程度。通过上述训练使学生熟悉绘制概念图,借助概念图进行图式思维,开阔写作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促进理解和记忆。
四、结语
通过写作课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借助概念图学生写作时可以快速构思,预先确定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材料,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性,写作思维更加开阔,重点突出,逻辑严密,文字更加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同时写作的兴趣有所提高,写作效率有所提升,自我效能感有所增强。概念图作为知识和思维的可视化工具,使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写作中有图可循,在拓展写作思路中具有重要作用,ζ渌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王泳,容梅.概念图教学实训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8.
[2]刁振梅.汉语负迁移对高职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
[3]唐小波.基于AIDA模式的英文求职信写作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4]阳艳萍.高职学生英语作文语言错误分析[J].广西教育,2013(10).
[5]陈思宇,黄甫全,曾文婕.新兴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的三大类型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6]齐登红,孙丰果.教改新阶段文体分析与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整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3).
关键词:语言学常识;初级汉语;重要性
本文采用定性描写的研究方法,根据语言习得的假设模式:输入(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信息处理(认知系统、推理系统、记忆系统)输出(语音、语义、句法、语用),对大学期间修过语言学相关课程的两名初级汉语学习者进行了一学年的跟踪,进行语言行为记录、针对性访谈、教学笔记及测试,搜集两人在输入和输出阶段表现出的各种差异,通过分析语料中句法、语义层面的常见偏误,试图考察语言学常识对其影响作用。
A,男,22岁,菲律宾人,2012年3月媒体与传播专业本科毕业,英语流利。B,女,25岁,泰国华裔,2012年3月产品开发专业本科毕业,几乎不能使用英语交流。两人都是零基础汉语学习者,获得奖学金来华留学一年,都感到机会难得。他们学习动机明确,主观上很努力。两人性格外向,乐于与他人交流。他们全班共20人,泰国7人、越南4人、非洲3人、日本2人、蒙古2人、菲律宾1人、老挝1人,大家同住一栋宿舍楼,相处融洽。
本文所分析语料大多为两人造句、作文中的自然语料以及测试材料。零起点班级在第一学期大多为语音、词汇及简单句学习阶段,语料相对零散,因此本文着眼于一学年的习得情况,但语料多选自第二学期。
一、句法结构的理解运用
以介词框架为例,采取“语法词汇化”的课堂教学策略――“把语法现象、语法结构通过词汇的教学方式进行,以词汇教学代替语法教学(语法说明),以词汇教学带动语法教学。”
以下为B的偏误:
①不会用:他要求医生打针他,因为他要快好快工作。
②用错句法位置:她选择衣服为了晚会了。
③错用他词:一直往前走,然后出在三号出口就到了。
④滥用:回国的时候对我的重量增加两公斤。
⑤乱用:他无聊听她说得话了,为了她的发音真慢,也很单调。
将偏误部分用“ ”标注,并附注正确的介词框架。如例①,标出“打针他”并附注“给……打针”,观察B的理解状况。我们发现,讲解到不及物动词“打针”不可以后接宾语时,B显得困惑不已;在追加解释“什么是不及物动词以及动词的简单分类”后,B非常肯定地表示“明白了”。紧接着换成“见面”当堂练习造句,B仍造出了错句――我今天下午见面老师。沟通后得知,B对什么是不及物动词,如何辨别不及物动词,甚至副词、介词等一些基本术语都不了解,因此,在理解此类句法结构时存在一定难度,具体运用时更是云里雾里,短时间内缺乏类推运用的能力。
关于介词框架,A表示知道这则语法,看课文或者看HSK的阅读都能看懂,知道意思,但是自己写就常常忘记,常常有错,怎么办?在理解和选择多个介词时A很少出错,但由于受母语或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在具体运用时容易出现偏误。
以下为A的偏误:
①每个人要做工作在很方便的地方。
②不通过HSK对每个留学生感到绝望。
③他从来没跟父母反对。
④按照我大夫,我应该减少喝汽水了,可是我不要,那怎么办?
⑤这节课该由潘老师给我们负责。
⑥我和中国朋友一起主动约。
分析A的偏误,①是因为受母语或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②是因为自身词汇储备不足,③、④、⑤、⑥是因为不熟悉汉语表达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精读课上教师板书13个介词“对、跟、在、给、到、和、比、从、为、把、被、向、替”,要求学生课堂上独立完成13个造句。结果全班20名留学生中仅2人分别错了4句和6句,错6句的学生是请假一个月刚刚返校。大部分留学生仅用错不常接触的“向”,A和B几乎全对。
可见,当学生具备所需语言学知识时,更容易聚焦并有意识地主动运用,如看到一组介词会联想到介词的有关语法知识,偏误便会大大减少;而当学生自己造句或作文时,更多是需要语义衔接,容易忽略它本身作为介词的语法知识,所以容易出错。
二、语义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在句法语义理解层面,B的偏误:
①有人说:不安的地方常是最安全的地方。
②这件事情请发表给你同学。
③我不太有趣详细的报导,只有趣头条新闻。
④他把旧车收购获得了多赚。
⑤全的客人都到了邀请。
⑥回家的时候,我的家人让我告诉留学的经验给他们。
⑦他有理想大学毕业以后,回他国家找工作。
⑧我本来不喜欢你,但是现在很恨你了。
⑨因为她没准备去别的地方,不过她而相信这里给了机会。
⑩冰箱的好处是保持菜。
11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所以不要比别人。
12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男生,跟你过幸福和辛苦的事情。
13于中国留学时,一欣赏父母鼓励的话,本人就有力气。
14我常常增加糖在咖啡里。
15你到达家后,请给我打电话。
问题分析:①,②对词语语素进行简单拼合;③,④,⑤缺乏词性意识,随意搭配;⑥,⑦不了解汉语习惯用法;⑧,⑨前后语句逻辑混乱;⑩,11语义表达不完整;12,13搭配不恰当甚至错误;14,15未考虑词语本身附带的语体特征,如书面语、词性色彩等。以上偏误多源于B将“语义”等同于“语言”。
B常常有意忽略教师针对生词的课堂讲解,认为“了解词义”就等于“学会”了这个词语。如教师刚在黑板上板书完“告诉”,B便低下头查阅词典,依据释义认真地用泰着笔记,错过了教师针对“双宾语动词”的具体讲解。这种自我摸索式的学习方法很难建立起对言语例句及语言结构的系统理解。自简单句过渡到复杂句后,内容日益繁杂,短时间内难以梳理,B进入了学习混沌期,最初在班级中的领先优势逐渐丧失,有时要求解释前一天她的造句,可她表示自己也看不懂了。
对自身习得状况则A表现出较为清晰的认知,他说:“汉语的语法对我没有问题,开始的时候就没有问题。我的问题是意思,因为汉语和我们的语言真的不一样。”
关于学习策略,A说:“做作业的时候,我常常不用词典。我自己想我的句子。如果那个词是新的,我不理解它的意思,我查词典慢慢感觉生词的语义,知道意思了,我写了句子。”
以下A是的偏误:
①生病的时候,他常常去窗户看看。
②你想很好的房子吗?你必须让专家设计装修方案。
③今年很多人要健康状况,所以在网上找很多最好的方法。
④来中国的时候,别犯规中国的法律。
⑤好好休息,可以缓解每个人的累。
⑥同学们常常找不到他们爱问题的答案。
⑦我破潘老师的雨伞了,所以我向她道歉。
⑧他还没决定如果今天他去不去上课。
⑨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专心老师们说的话。
⑩他穿衣服穿得很单调,只有一个颜色,对我不太好看。
可以看出,A的偏误集中在深层语义的理解、某些固定搭配或特殊表达方式上:①要用方位短语表处所“去窗户旁边”;②③助动词后需跟实义动词“拥有”;④需将不及物动词“犯规”改为及物动词“触犯”;⑤用错词性,应改为“劳累”;⑥⑦不熟悉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应修改为“关于爱情”和“弄破”;⑧⑨带有⑩较重的英语表达痕迹,应改成“是否、专心听、我觉得”。
虽然错误颇多,但标注出来之后,A大多能自我修正,做作业时甚至会特意标注出不确定的地方,希望得到就师针对性地详细批注。A对教师说:“给你一段错的句子,所以你可以批评我。你批评我的时候,你的批评给我很大的勇气!”
在具体生成语言时(输出阶段),两人均出现了很多偏误,但A在句法及语义结构的理解层面上(输入和信息处理阶段)比较顺畅,容易获得汉语学习中的满足感。B由于缺乏语言学系统常识,在进入信息处理阶段后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当需要使用复杂结构表述时容易嵌套不当或者杂糅句式,久而久之,容易挫伤其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有趣的是,在本文考察的一学年内,A在“输入、信息处理、输出”各阶段上更显优势,更善于运用语言学知识监控并剖析自身习得状况,及时调整习得策略,保证有效输出,表现得“更会学习”,写出来的语句更符合句法。但在2014年6月的汉语水平四级考试中,B的成绩反而更优秀:听力99分,阅读98分,书写82分,总分279分。A的成绩分别是:听力75分,阅读70分,书写82分,总分227分。毕业后,A回到了菲律宾,汉语水平进步不大。B留在中国继续攻读硕士,汉语水平进步很大,这应该归功于B在学习过程中大量、大胆地试误。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克拉申“输入假说”中所提到的“只要有可理解输入,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学习者就能自然地习得必要的或相关的语法。”
在一门独立的语言中,语言学知识通常表现为一条条具体的语法规则。如汉语中,副词通常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一般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同样,作为汉语初学者,A和B在理解把握这些语言规则时表现出的种种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知识对初级汉语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在信息处理阶段会有效影响学习者理解运用句法、语义结构等汉语本体,并有效制约着初级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综上,我们认为,针对初级汉语学习者,授课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必需的语言学知识。然而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控制,即使习得者自身具有深厚的语言学知识,也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
参考文献:
[1]李泉主编.汉语综合课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落实到现实中就是教育费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其中,虽然有通货膨胀和教育产业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是很多父母在望子成龙心态下不计成本、不考虑效果的盲目付出。
在中国家庭的理财规划中,教育费用支出已成为最大的家庭开销之一,尤其是城市家庭用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费用。教育费用支出不仅周期长。且比重大,而出国留学所需的费用又是国内教育费用的好几倍。
子女教育费用虽然看起来像有去无回的消费,但实际上。它更是一笔投资。其收益是孩子未来的成材。当然,到底能不能成材是不确定的,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
既然是投资,总是要衡量投资收益率的。但现实中,教育投资的实际效果并不很理想。
“择校费,择校费,中间多少家长泪”。正是教育投资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真实写照。据专家估计,仅仅择校费一项。全国一年的总额已达到270亿元。以北京为例。城区择校的学生高达50.52%,农村为12.05%。而调查资料显示,一半以上的家长表示,为孩子择校后,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有的家长甚至表示孩子在择校后,成绩还不如以前,且新添了很多坏毛病。
类似的还有校外班,出国留学等。家长们本来满心希望,望子成龙,但很多却难以如愿,产出与投入根本就不成正比。一边是倾其所有的高额投入,一边却是没得到好的回报,有的还耽误了孩子。
面对如此现状,中国家庭又该如何对教育投资进行合理规划呢?必须调整哪些错误理念。对教育费用做出有节制、有目标的支出管理?另外,由于教育支出持续的时间长,所需的金额巨大。必须早作打算,那如何才能积攒下足够的子女教育基金?可供选择的理财方式和理财产品又有哪些?
教育投资的8大大误区
关于教育投资,主要涉及两个话题:如何进行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如何才能积攒下足够的教育基金?本文将重点探讨前一个话题,看看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教育投资现状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长,明显快干家庭收入的增长,也快于GDP的增长。教育支出已愈来愈成为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开支,甚至超过养老和住房花费。
综观世界,许多国家在人均收入1000―3000美元的社会转型期,教育费用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对于我国反其道而行之的不正常现象,人们深有同感而又无可奈何。
教育支出的持续增长会影响家庭生活和抑制即期消费。当家庭对教育投入过多时,不得不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这必然影响到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另外,父母为了给子女积蓄教育费用,会不同程度地抑制即期消费。
这些为了子女的未来不惜节衣缩食,甚至是举债的现象,都说明当前我国家庭教育投资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下面。我们就详细列举最常见的误区。
误区之1:千方百计读名校
就像北大,清华之于全国的大学,北京四中之于北京的中学一样,全国各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有各自的名校、重点学校。正是因为与普通学校相比,名校学生在升学、就业等方面都更具竞争力,所以,孩子读名校更易成材的观念,几乎在所有家长的脑海里扎了根。
然而,名校的资源是有限的,想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家长却是无限的。正是在这种供不应求的背景下,择校费浮出水面,并在“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出台后一度披上“合法”的外衣。
在诸多削尖脑袋也要把孩子送进名校的父母的“热情追捧”下,择校费逐年上涨。“要问哪里有永远的牛市?到学校来吧,择校费永远是只涨不跌。”这句话在广州家长间广为流传,它所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现实。
今年广州市越秀区新合并的10所小学,其中原本市一级学校经合并后,择校费均达到了“名校价”;而其他区位于大型社区内的学校,不管学校等级有否提高,其择校费也年年见涨。以海印苑小学为例,去年非地段生的择校价格为3万元左右,今年普涨至5万―8万元,若学生家长没有任何背景想入读该校的,需“捐资助学”10万元。
位于海珠区万华花园内的瑞宝小学今年特别热门,“我们都是瑞宝花园小学的潜在生源,并校后,估计入读晓港湾小学无望了,就都跑到这里来了。”一位“自愿”缴纳捐资助学费1.6万元的家长说,“我们不敢擅作主张减少一分钱,反正照学校提供的单子抄准没错。”
而在朝天小学,非地段生报名被安排在2楼会议室进行,所有家长均被要求填写两张表格――张《越秀区小学新生转学申请表》和一张《越秀区朝天小学一年级新生转学申请表(补充)》。其中,第二张表的最后一栏注有“自愿捐资助学说明”。一名工作人员解释,非地段生的“捐资助学”金额由家长自愿填写数额,学校不作规定。不少家长说,他们是参照去年标准进行填写,“据说去年的标准是6万元。”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对北京市中小学择校情况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见表1),北京市平均择校费用,高中阶段最高,其次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最低,分别为27518.34元、19637.83元、13694.85元。择校费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家庭教育支出和经济负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有能力担负标准金额择校费的家庭就一定能把孩子送进希望上的名校。除择校费外,还有其他非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像上面所列举的一些名校,很多都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即使你能拿出数额不菲的择校费,没有找到关系和门路,依然连缴费的资格都没有;即使前两项都满足,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差太多,依然迈不进名校的校门。
不考虑家庭的“财力”和孩子的“才力”而一味追逐名校的做法,无疑是极不理性的。名校教学质量高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择校首先要考虑孩子一贯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等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水平有一个合理的评估,再考虑孩子是否适合到重点学校读书。有些孩子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但思维能力较弱,如果他们考上了区重点,就没有必要再上市重点。
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中学时,一定不要只看到重点中学的光芒,而要结合孩子的实际,多考虑如果孩子到了这所学校后,是否更加有利于他的成长。
误区之2:课外补习多多益善
教育之于家长如时装之于女人,女
人的衣橱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而在家长看来,自家的孩子也是永远缺少一堂课。于是,除了择校之外,家长们对校外班也是“乐此不疲”。
周末以及寒、暑假里,各种各样的培训、补习和家教服务,形成了一股“特长大拼比”的社会氛围。许多幼儿园也开设了特长班、兴趣班,供家长选择,每课时一般收费50元至100元,各类教材、乐器的支出也随之增长。
这是刘女士为10岁女儿列出的“教育清单”:其中校外的教育费用是长长的一串,舞蹈班每月150元、英语班每月150元、奥林匹克数学班每月160元、每月车费300元。校外班的费用远远超过了校内的费用。
上海某师大附小五(2)班的陈维数学不错,被选拔上参加市少儿图书馆举办的奥数班,每周六上午要赶到南京西路去学数学;作文稍差,因此下午要赶回来上作文提高班。星期天也不空闲,上午去老师家练手风琴,下午请了家教学外语。
根据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统计,中小学生聘请家庭教师,每户年平均支出220元;参加补习斑、特长班学习,平均每户支出404元。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造成校外班市场火热的原因,一是家长出于培养孩子特长的需要,二是在当前强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很多家长希望子女通过参加这类辅导班获得一些竞赛证书,从而在升入上一级学校时有较好的择优机会。
小学生家长张先生就认为,未来社会就业和其他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更高,孩子学钢琴并非为了要当音乐家,而是作为一种素质储备,一旦日后需要这方面素质的人才,他的孩子才不至于错过机遇。
还有一位家长给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同时报了语文、数学、外语三个校外辅导班。家长的想法是,牺牲自己和孩子的休息时间参加这类辅导班,就是希望孩子今后能在作文、奥数、外语等各类竞赛中取得名次。这样在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一些比较好的学校不但喜欢要,而且会减免一些学费。如今好学校就那么几所,面对高昂的择校费,家长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多参加校外班、多参加竞赛、多得名次。如今各种各样的竞赛很多,说不定哪个竞赛证就管用。
家长的愿望都是美好的,但问题是这类投资不仅是金钱的付出,而且使孩子们疲于奔命,又有多少收益呢?根据一位教师的观点,家教和补习班的教学效果都是很差的。家教可能会一时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却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对其长远的成长并不利;补习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松散型的,教师缺乏权威和约束力,而学生基本都是奉父母之命来学习的,完全缺乏主动,再加上疲倦,学习效果相当差。
调查结果也反映,对孩子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实效:家长认为“不知道”的占63%,认为“有很大效果”占6.6%,认为“有一点效果”占14.5%。而对请家庭教师的实效:家长认为“不知道”的占3.3%,认为“无效”占79.4%,认为“有一点效果”占14.5%,认为“有很大效果”的占2.8%。可见,此类投资多属盲目投资、无效投资,而且由于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可能不仅是一种亏损性投资,而且是一种有害投资。
误区之3:父母做主无关兴趣
受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以及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的影响,中国父母大多非常重视亲子,甚至将这种无私的爱推向另一个极端,对子女的事情大包大揽,凡事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替子女规划未来。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道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相处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
一位母亲去同事家串门,发现同事的女儿在学钢琴。同事在聊天中讲了学钢琴的许多好处,使这位母亲心里酸酸的。回到家就和丈夫商量要让自己的女儿也学钢琴。女儿出于好奇心,也没有反对。于是,买回钢琴,请来教师,但学习不到两个月,女儿便心生烦躁,不愿再学。父母百般劝说,软硬兼施,都没有效果,只好放弃。这种投资行为的从众性和盲目攀比性,收获的是父母和孩子的失败感。
也有一些父母抱着学习成绩第一、一切以提高学习成绩为准的实用态度,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选择时以此为原则进行取舍。英语是将来考试的主科,一定得学好,就报英语班;作文是提高孩子语文分数的重要一块,那就选写作班;孩子想学画画?不行,画画有什么用,考试分数不高,画得好又怎么样。这样的选择实际上完全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父母拿着一个自己所谓的“为了你将来好”的尺子去替孩子选择,而孩子呢,也未必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大教育家孔子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教授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讲课方式。我们知道,学生之间的不同最重要的就是兴趣、爱好的不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如果有兴趣,才会愿意学、用心学,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只有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外教育方面的投资,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不至于让父母的金钱和希望都打了水漂。
一位妈妈本想让孩子学钢琴,孩子说不喜欢弹钢琴,而喜欢拉二胡。这位妈妈没有强迫孩子,她领孩子到一个教二胡的老师家中,陪着孩子看别的孩子学拉二胡。看了几次,妈妈就问:“你也看到了,拉二胡是很苦的,需要很认真地训练,你现在还想学吗?”孩子说还是喜欢,再苦也愿意学,妈妈就把孩子送去学二胡了。
这位母亲的做法就是正确的。首先,她尊重孩子的兴趣,不根据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作选择。其次,她能考虑到儿童兴趣的易变性、不稳定性,没有立刻按孩子的意愿作出决定,而是陪孩子去亲自观察和体验,当孩子了解到其中的难度和困难以后,仍然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才最终决定。经过这样一番过程作出的选择,孩子会很欢迎,学习的过程会很快乐。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也会积极克服,最终取得好的结果。
另外,教育投资不要盲目、冲动,一厢情愿地认为会如何如何,而是要在投资前制定合理的目标。比如,当家长把孩子送去学钢琴、书法、画画或唱歌等的时候,要想清楚这是为了什么;开发智力?培养毅力?陶冶情操?提高协调能力?培养钢琴家?还是为了升学加分?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但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答案却并非如此。
一个不想学琴的孩子被父母逼着去学琴,他天天生活在父母的训斥、枯燥的练习和老师的严厉指导下,变得孤僻、胆小、不爱说话。一次学校开文艺晚会时,妈妈不顾孩子的反对给他报了名,原本是想让孩子露一手,但没想到孩子为了不表演弹琴,竟拿小刀把自己的手指割伤。
孩子为什么学琴?学琴是为了能使孩子学会体验音乐的美好、生活的美,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是为了使他生活得更幸福。其他的目的都在此过程中附带产生的,没有学琴的快乐,其他的目的也难以实现。
误区之4:只重金钱投资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入重点学校,家里条件好的就出国留学,条件一般的也在四处寻觅各类培训班,让孩子多学知识、多学技能,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优秀,早日成功。但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必须得要有“钱”来做物质保障,于是,许多家长拼命挣钱,不希望自己孩子因受教育环境差而影响其成材。
做建材生意的赵先生是高中学历,为让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赵先生在儿子三岁时就将他送进了省会城市的一所知名幼儿园,后来又上了一所私立小学,等孩子上中学时,他又花费不少,终于将孩子送进了一家重点中学。
不过,由于在重点学校学习压力很大,又缺少父母关心,赵先生的儿子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并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泡网吧、看电影,有人欺负他,他的“朋友”们也会出面帮他摆平。爸爸给他的零花钱,他全部用来请客,钱不够时,还会想方设法从父母那儿偷钱。等赵先生发现时,孩子已经陷入很深。由于缺课严重,成绩下滑,他儿子被迫离开了这所爸爸花了不少心思才把他送进去的名校。
虽然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并非所有家长都能像赵先生那样为子女教育而不惜重金,但很多人在观念上跟赵先生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只要尽可能地加大教育方面的金钱投入,孩子未来就一定能成材。换句话说,很多家长把教育投资等同于金钱投资,而忽略了非物质方面的投资。
有关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投资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个是给孩子物质上的投资,一个是情感上的投资,再就是家长对自己学习教育新理念的投资。显然,不少家长并未意识到后面两项投资的重要性。
现在的孩子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尤其是考试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以至于许多学生害怕考试,考试出现心跳加快、头疼、想上厕所、出冷汗等现象。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及时、必要的心理指导,不能认为,只要自己一门心思赚钱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课外教育就万事大吉利,而忽视自身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
菜小学三年级的小强在体育课时和同学发生了冲突,和他发生冲突的学生找来高年级的朋友欺负了小强,后来还经常找小强的麻烦。小强害怕报复没告诉老师,回家后也没敢跟家长说。但小强从此变得不爱说话,尤其上学时更是心惊胆战,成绩自然下滑。一个月后,家长发现不对劲,细问孩子才得知事情的原委。虽然事情后来得到解决,但孩子已经不敢在原来的学校上课,并且一考试就出现发抖的现象。家长只能给孩子换了一所学校。在新的学校里,老师采取激励教学法,小强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渐渐胆子变得大了起来,但再也没有以前的活泼,他的幼小心灵已经受到了伤害。
诚然,孩子在外面遇到伤害是家长无法预测和避免的,但是,家长可以教会孩子怎样处理一些突如其来的伤害。并且,家长应当成为孩子忠实的聆听者,听孩子诉说委屈,及时帮孩子解开成长过程中的心结,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心灵上的伤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在注重给孩子教育投资时,别忘了自己也要充电。如果家长提前掌握了一些教育理念,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会少走弯路。
我们知道,孩子优秀的学习、生活习惯都是在上学前就养成的,而上学前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要想让孩子有什么样的品质和习惯,家长们自己也得要具有这方面的素质。
误区之5:年龄越小,出国留学越好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越小送出国留学越好。这种看法主要基于两方面的理由;一是年龄越小,学外语越好;二是年龄越小,越容易融入西方社会。
其实,上述几种观点都有问题,容易进入误区。
(一)学外语越小越好是无需论证的,但学外语越小出去越好则是值得商榷的。
假如抛开金钱,无疑在国外学总比在国内学效果好。但在国外学外语的投资是在国内学的8倍,其学习效果绝对相差不了8倍。其实,国内的许多重点小学和中学的外语教学质量已经很高。几年前,美国副总统到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访问,与其对话的初中生英语非常流利,这让他非常惊讶。
至于国内的语言学校和民办大学预科,一般都大量地采用外教和海归。其教学质量与国外同类学校差距不大。主要差别是语言环境。但如果出国留学的学生无力支付住在外国人家里的昂贵费用,而是住在中国人多的地方(大多数学生如此),其语言环境差别并不十分明显。
学外语越小出去越好,是出国教育投资的一大误区。倘若你是财力并非十分雄厚的普通家庭,花几十万元就是为了让孩子早点学好外语就不值得,也不理智。因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国内只需1/8的花费。
(二)年龄越小越容易融入西方社会的说法并无道理。一些国外专家认为,23―30岁出国的中国学生已经很难融入欧美社会了。
首先,到国外读书的高中生多为高二、高三学生(目前把初中学生送往国外的中国家长还很少),已经十六七岁了,融入西方社会的难度并不比23岁以上的大学生小多少。其次,融入西方表层社会两年时间就足以,但要想完全融入西方深层社会,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不要把融入西方社会、移民作为留学的终极目的。有专家指出,中学生出国留学很容易被边缘化。因为其中国文化观尚未定型,出国几年之后可能非中非西,自身的身份意识相当的含混。
误区之6:国外学校质量比国内好
有些家长送中学生出国的原因是国外学校质量比国内高。这还是一个误区。
有的家长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在世界排名也很一般。据专家介绍,近些年的留学生队伍中,只有少部分人去国外上了名牌大学,大部分人留学的学校属于二三流学校,并不一定比国内的好。而且不能单纯看排名,还需要量体裁衣,选择孩子适合的。有的孩子去了国外可能“水土不服”,比如存在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
而从中学和预科看,国外比国内好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英美的许多中学教育质量并不比国内重点中学强。国外的许多语言学校和预科学校的质量也不比国内的同类学校高多少。
专家建议,在选择国外的中学时一定要谨慎。因为国内对国外的一些公立、私立中学了解得较少。一些私立中学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这些学校师资环境很差,他们的目的只是收钱。
另外,客观地说,国内学校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只有国外学校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是事实。国内学校经过多年改革已有长足进步,并自有其优势。如果不是这样,欧美学
校就不会到国内重点名校来抢学生。英国的一位大学校长曾说:北京四中的学生来一个要一个。
误区之7:出国教育投入越多越好
还有不少家长认为教育投入越多越好,这是更大的误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钱可以包办的。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智商水平和成材概率,一味往国外送。结果怎样呢?一位媒体人士把上高中的孩子送到了澳大利亚。但因学习成绩不好,呆了三年没考上大学又回国了,家里白扔了几十万元。
那些为了孩子教育不计成本的家长近年来纷纷把目光投向英国。英国的学校不但世界最贵,而且几乎没有奖学金。
最贵的学校一定是最好的学校吗?诚然英国有不少物有所值的好学校,但英国也有很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以掏中国家长钱包为目的学校。它们巨大的财政缺口就等着中国家长的人民币。
把中学生送到国外完成教育到底值不值?出国教育投入是不是越多越好?让我们先算一笔账(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语言预科教育国内外的投资比例是1:8,大学教育是1:9,相差悬殊。这样的数据足以说明,出国教育投入越多越好,年龄越小出国留学越好,都是经不起推敲,没有实证支持的。
误区之8: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出国留学是近年来居民教育投资的一个热点。而且,留学热趋于低龄化,一些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也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很多家长把省吃俭用、积蓄多年的钱毫不吝惜地花在孩子留学上,他们往往认为,让孩子出国读书,可以避免国内高考的竞争,还可以自由选择一些好专业,学好一门外语,将来就可以更有竞争力,回国后有更好的个人发展。这种心态导致近年来中国高中生出国留学一年热过一年。
冷静思考一下,耗费巨资送子女出国留学是否值得?尤其是那些在国内学习不够出色,竞争力较差的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有语言的障碍,在学业上如何能够应付?又能学到多少本领?在送子女出国留学前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两种风险:一种风险是在留学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于办学机构的办学质量良莠难辨;另一种风险是对于人生观尚未成熟的低龄学生来说所面临的生活、环境的巨大风险。
即使是学成回国,就一定比接受国内教育的发展机会更大吗?其实也未必。一是受目前经济景气和大学生扩招政策的影响,“就业难”问题本身就比较突出,二是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供绘远远大干需求。这样。那些有海外学习的背景,但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们,想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也绝非易事。很多“海归”不得不沦为“海待”。
所以,指望毕业后工作在短期内将几十万元的海外留学投入收回来并不现实。
从糊涂的爱到精明理财
可怜天下父母心!倾其所有,不计回报,且无怨无悔,可能是普天下绝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共同特征。
因为这种爱是无边无际的,包含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如“生命的延续”、“自己未完成的心愿由下一代来实现”等,所以花在子女身上的钱不计其数,甚而让整个家庭背上沉重的包袱,我们不止一次地听过全家举债,不惜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的真实故事。
因为这种爱是最无私的,不计成本,不求回报,所以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不考虑回报,似乎只要投入大,自然会产出高。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小朋友们在不同的辅导班之间疲于奔命,把星期天变成星期七的场景,各家都竟相把孩子送到国外“镀金”。
因为这种爱是最博大的,其实也是最盲目的,只要对孩子有好处就去做,根本不去考虑什么效率问题,所以教育投资是目的性最不明确的投资,最容易做出投资决定和从众。因此,投资最容易变成消费。
不理性、不考虑投入产出比和盲目性,可以说是教育投资之所以存在误区的根本心理原因。只有在理念上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才谈得上真正的教育理财。
理智与情感分开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但是,不能把这种情感包容到教育投资的决策中去。否则,太多的感情用事,必然会导致投资行为的不理性。
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应当还原最基本的“经济人”假设,即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希望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也就是说,决定投资的标准应当是投入产出比而非其他。
但在现实中,由于感情因素在起作用,由于爱子(女)心切,教育投资自然演化成多多益善,希望以量取胜而不是以质取胜,认为只要为子女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就能成材。
但“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研究表明,80%的孩子来自生活不富裕的工农家庭。这些孩子为什么能成材呢?因为父母给予他们的教育主要是人格教育,而且这些孩子充满了强烈地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理想的渴望。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表明:一是80%的城市独生子女“成就需要”偏低;二是63%的孩子认知需要偏低,不爱学习。研究分析表明,压力太大压跑了孩子的成就需要。因此,父母的教育投资弄不好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就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特殊投资,孩子是个成长股,投资要合理适度,并不是投得越多越好,投资与收益不是正相关关系。”
意识到这些问题,回归纯粹的投资行为,显然就需要把感情因素剔除出去,真正地按经济规律办事。首先要把教育投资放在整个家庭理财的大背景中去看,占多大比重,支付能力如何,会不会影响到财务健康;其次,就要看投资收益,决非多多益善。
量力而行
很多家长之所以在子女教育上过度投资,除望子成龙的感情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相信高投入一定会获得高回报。上学一上大学一挣大钱,就是不少人心中的真谛,也是支撑他们不惜重金投入的精神动力。
可一旦这个链条断裂,就不啻于天塌地陷之灾。因为在他们的心里这条铁定的法则根深蒂固――上大学就一定能挣大钱,否则上大学干什么?
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大学的全民教育阶段,近几年的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上大学将来能挣大钱的定势思维也遭受着强烈冲击,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特别值得深思的问题。
高等教育固然好,但高额的教育支出也会让家庭患上“恐高症”。客观情况也是繁复多变的,高学历就意味着高投入,高投入又意味着高风险。同时,高投入与高回报并不一定就是那么亲密的孪生兄弟,有时甚至还会反目为仇,最后竹篮子打水的情况也不少见。
据某媒体报道,某村毕业的三个大学生,一个工作了,待遇怎么样暂且不说,另外两个则无所事事返回了家。那么可以想像,他们早年的高额教育费用所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怎么改善?
如果多考虑一下各方面的情况,就会发现没必要把目光盯在上大学这一棵树上。进而言之,在上学的最终落脚点――回报方面,就目前来看人们常说
的“白领”、“灰领”,“蓝领”之间的鸿沟已经渐渐缩小,工资差距也已十分接近,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也在昭示着这一深刻的道理。
虽说教育的支出能得到效益,但这种效益的回报要等到几年、十几年之后,而到那时,家长们有可能因为生活太节俭而病魔缠身,无法享受迟到的幸福。
综上所述,如果子女教育支出超出了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家庭的经济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更加需要理性考虑教育支出。
效率第一
对大多数中国家庭,尤其是工薪家庭来说,教育投资绝不应是广种薄收,而应当看投资效益,看投入产出比,“好钢用在刀刃上”。
比如出国留学。首先需要比较出国留学与国内读书的成本和收益,不要盲信高投入一定高产出的说法,以投资收益率为衡量标准,可以避免冲动性、从众性投资。其次,如果说由于其他原因一定要出去留学,那也应当考虑去哪个国家(美、英、德等)更划算,投资收益率更高。
对父母而言,在教育投资方面,一方面,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投资预算水平,既保证子女能够接受相应的教育,又不至于造成巨大的家庭财务赤字,而无法清偿。这个预算水平的制定,主要是考虑教育基金缺口与家庭预期收入相匹配,充分考虑未来的各种收入风险(如失业、房屋租期空档、投资损失等)。
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清晰的、可量化的投资目标,如考上名牌大学、找到一份月薪在多少元以上的工作等。然后,据此来衡量教育投资的收益,从而做出投资决策。一定要转换那种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的思维模式。
最后,这两方面应结合起来考虑,看每一项教育投资的投入是多少,产出是多少。无论什么时候,投资效率都应当是第一位的。
因材投资
显然,要改变教育投资的盲目性,首先就必须对孩子自身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人们经常讲因材施教,实际也应去因材投资。
我们知道,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即使温度再合适,一块石头也孵不出小鸡来,同样的道理,如果不考虑小孩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所有的投资都有可能打水漂。我们身边并不乏这样的案例。
并且,不当的教育投资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湖南有个孩子,父母逼她考大学。父母下了班就去打工,给人当搬运工,赚了钱就给女儿买营养品和各种资料。孩子认为自己根本考不上,恨不得把那些书本都扔进炉子里烧了。但她看到父亲为她那么辛苦地工作,又不敢对父亲说她不想考大学,怀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
所以,教育投资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导向性。一定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制定相应的教育投资计划和适当的成材目标。
因材施教,即使望子成龙也不要脱离实际,赶鸭子上架,家长切莫拔苗助长,到头来两败俱伤。要理性选择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贪“大”、求“高”,不要攀比,不要让孩子不切实际地接受所谓的贵族教育,盲目追求名校效应和出国留学。
教育金规划的三步曲
在探讨了子女教育投资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家长应当注意的问题之后,我们把目光投向子女教育投资理财的另一个关键话题,即教育金的筹集与规划。
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子女教育费用都不是一笔小额的资金。无论按哪一机构的调查数据,子女教育金都跟购房支出、养老金一起构成家庭开销中占比最大的三项。而且,教育金属于长期支出,在孩子成长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持续不断,虽然每年花费的金额不同。
正是因为持续时间长,所以只要尽早规划,教育金的筹集也就有足够的时间。也正是因为总金额庞大,再加上教育费用逐年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单纯靠工资收入的节余和储蓄,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难以实现相关的理财目标。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育金的筹集与规划。
一般说来,教育金规划需要三个步骤:一是搞清楚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总额是多少,以及教育投资所需的资金需要在什么时间到位;二是了解家庭目前的资产状况,多少比例可用做教育金理财的初始资金,还有现在处于什么阶段,计算出距完成筹集目标还剩多长时间;三是根据前面两点做出具体的财务规划,通过不同的投资组合,逐步实现教育金筹集的目标。
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介绍。
算笔教育账
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婚姻家庭研究专家徐安琪曾公布了一项关于抚养孩子的成本尤其是教育成本的调查结果。她主持的这项调查由上海市徐汇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社科院进行,样本全部来自徐汇区(随机抽取36个居委会,共调查746户有0~30岁未婚子女的家庭)。
这份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
以上数字是被调查对象的平均费用,并且是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衡量的。虽然抚养成本跟教育费用之间有差异,并且有区域特色,但这一调查数据依然经常被人们所引用。
《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则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中国农村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所用的开支占了家庭收入的32.6%;而在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指数分别为25.9%和23.3%。
下面,我们看看对分类费用的详细计算(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基本教育费用为149716元。如果在国内继续读三年硕士研究生的话,基本教育费用增加66000元到215716元。如果出国留学读两年硕士的话,基本教育费用增加300000元到449716元。
我们知道,上面的数字都是最基本的教育费用,要想在教育投资过程中不发生一丁点其他支出,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增加了培训费、择校费等后,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总额为582716元。如果在国内继续读三年硕士研究生的话,教育费用总额为648716元。如果出国留学读两年硕士的话,教育费用总额则为882716元。
当然,出国留学的时间若是提前到中学乃至小学阶段的话,教育费用总额无疑将大幅度地提高。
至此,我们对所需教育金的总额以及教育金的支出时间安排,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起点在哪里
假如您所面临的情况跟上述家庭相差不多,考虑到培训费、择校费等非常规支出,并且只是准备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的话,那所需教育金的总额就在60万元左右。当然,考虑到教育费用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教育金的预期目标应当在6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比例。
在明确目标之后,其实接下来非常重要的就是,弄清楚目前的家庭资产状况,以及现在处于子女教育投资周期的
什么阶段。换句话说,教育金规划要先知道起点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对目前家庭资产的盘点。一是了解资产负债状况,资产负债率有多高,二是了解不同资产的分类,比例,各自承担什么样的功能,三是了解资产的投资期限,流动比率有多高。总之,通过了解资产结构,可以清楚其中拿出多少的比例专门用做教育金筹集理财的初始资金,并且使资产的投资期限与教育金的筹集时间相匹配。
其次是了解当期的收支结构,以及对未来的收支状况作出预测。了解这些后,我们就知道了目前及以后的家庭新增收入的结余情况。然后,从结余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专款,专门用于教育金筹集方面的投资。因为结余资金往往承担着改善生活水平、筹集养老金、应急资金预留等功能,所以用于教育金筹集方面投资的比例通常不能超过结余资金的1/3。
了解目前的家庭资产状况,有助于解决教育金筹集的初始投资问题。接下来,我们再看目前所处教育投资周期的阶段。
例如,在孩子刚出世的时候,开始着手做教育金规划,筹集教育金所需的时间安排如表4所示。
我们稍作说明。比如说上大学的费用总额为88000元,从现在开始可以有19年的时间来筹集这笔钱,19年后,每年支出22000元。其他阶段的教育金筹集时间安排也是同样的道理。
条条大道通罗马
在明确了教育金的筹集目标、筹集时间,以及目前能拿出多少初始资金用于投资后,接下来,就是制定理财规划并具体实施的问题了。要在设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育金筹集目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组合,只要适合该家庭的具体情况(包括风险承受能力等),就都是可行的。
至于有哪些教育类理财产品可供选择,后面的文章中将做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做深入探讨了。下面,主要谈一谈制定教育金筹集规划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第一,教育金筹集应当尽早开始考虑,制定相应的投资规划。着手的时间越早,可选的方法和渠道越多,达到预期目标并不过多影响生活水平的概率就越高。
第二,在做教育理财规划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今后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如通货膨胀、有可能发生的择校费、失去主要的家庭收入等。然后,制定出合理的、足够的教育基金目标,同时要突出保险意识。
第三,改变教育金筹集就是教育储蓄的单一做法,做规划时要考虑到众多投资渠道的综合应用。仅凭教育储蓄,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其收益根本无法填补教育投资缺口,所以必须拓展投资方式。
第四,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制定不同的教育理财方案。如果是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做教育理财规划,可以选择收益率比较稳定的长线理财产品,如保险、国债等;如果孩子已经初中毕业,离上大学时间不远,应当更注重当期的收益率,可以选择高配息的债券、基金等理财产品。
第五,根据不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选择相应的理财产品。如家庭经济实力较弱的单亲家庭等,就不宜投资高风险的品种。
教育理财产品大PK
教育金的筹集与规划,最终必然落实到理财产品的身上。只有通过不同的理财产品组合进行投资,才能完成教育金筹集的预期目标。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最常用的几种教育理财产品。
教育储蓄:适合小额教育费用
教育储蓄为零存整取定期存款,存期分为1年、3年、6年。最低起存金额为50元,存入金额为50元的整倍数,可一次性存入,也可分次存入或按月存入,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为2万元。教育储蓄的利率享受两大优惠政策,除免征利息所得税外,其作为零存整取储蓄将享受整存整取利率,利率优惠幅度在25%以上。
这种存款方式适合工资收入不高、有资金流动性要求的家庭。收益有保证,零存整取,也可积少成多,比较适合为小额教育费用做准备。
办理教育储蓄应注意五点:
(1)学生必须为4年级以上,账户到期领取时,孩子必须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
(2)到期支取时必须提供接受非义务教育的身份证明。
(3)提前支取时必须全额支取。
(4)逾期支取,其超过原定存期的部分按支取日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5)存款方式灵活,在选择按月存款时,存款人可选择每月固定存入、按月自动供款或与银行自主协商三种方式。此储蓄品种最高金额为每户2万元,存款人若选择每月存5000元,4个月即可缴完,但至少要存两次,每次最多1万元。另外,选择自动转账功能时必须签订协议,必须是同户提供转账。例如,孩子作为教育储蓄的存款人,父母的账户不可提供转账,只能从孩子的其他账户中转账。
基金定投:集腋成裘长期筹资
基金定投业务是指在一定的投资期间内,投资人以固定时间、固定金额申购某只基金产品的业务。基金管理公司接受投资人的基金定投申购业务申请后,根据投资人的要求在某一固定期限(以月为最小单位)从投资人指定的资金账户内扣划固定的申购款项,从而完成基金购买行为,比较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方式。
基金定投比较适合筹集期在10年以上的教育金的筹集。因为投资时间长,并且投资对象固定,所以风险相对较低。通过长期投资,分享行业或经济增长;通过不同时点上的持续买入,摊低了购入成本,从而规避了选时风险。
假如一对夫妇计划为其儿子建立一个高中阶段的教育金,现在儿子刚出生不久,投资年限为16年,决定投资华夏成长证券投资基金,期望年收益率为10%,每期扣款500元,申购费率为1.8%,收费方式为前端收费,将这些信息输入华夏基金公司提供的定期定额投资计算器,可以得出到期收益为134984.26元,期间申购总费用1728.00元,到期本利和230984.26元,这样一笔钱,应该可抵孩子读高中和大学的教育费用。
当然,基金定投也有投资风险。本刊前几期曾做过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再介绍。
教育保险:适量购买
教育保险相当于将短时间急需的大笔资金分散开逐年储蓄,投资年限通常最高为18年,所以越早投保,家庭的缴费压力越小,领取的教育金越多。而购买越晚,由于投资年限短,保费就越高。
教育保险一般都是在孩子上初中、高中或大学的特定时间里才能提取教育金。比如,投保年龄在0~9岁之间的孩子,12周岁时就可以领取基本保险金额的10%作为初中教育金;15周岁时可以领取基本保险金额的15%作为高中教育金,18岁时可以领取基本保险金额的25%作为大学教育金;25岁时可以领取基本保险金额的50%作为创业基金;60周岁后每年可领取基本保险金额的13%作为养老金,直至身故。而10~12岁投保的孩子就不能领取初中教育金;13~15岁投保的孩子就不能领取初中和高中的教育金了。
在教育金储蓄的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将教育保险与健康产品、年金产品、高保障的定期产品等,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打包一起提供一个综合保障的组合计划,这种组合既能给客户提供教育金储蓄,还能提供疾病、意外等保障。
不过从理财的角度出发,教育保险也不宜多买,适合孩子的需要就够了。因为保险金额越高,每年需要缴付的保费也就越多。总体来讲,保险产品主要是保障功能,如果只看其投资收益率,它甚至可能比不上教育储蓄。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较高,但需考虑风险
一些银行推出了教育类理财产品,如光大银行曾推出的阳光理财E计划,东亚、汇丰等外资银行推出的“儿童账户”等,可供希望得到高收益的家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