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农业发展

城市农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农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农业发展

城市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城市的扩大与城郊农业的存在着许多矛盾,而这些矛盾主

要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和操作的不规范带来的。本文针对城郊

农业发展,分别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基层民主组织

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城郊农业 城市化进程

发展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其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沿海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地处内陆的吉林省的城市化进程也已悄然展开。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这种扩张的直接结果就是将大量的农地纳入城建规划,将城市边缘的农村变为城市的一分子。但在城市化初期,由于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了城郊农业的发展,损害了城郊农民的利益。如何解决城市化给城郊农业带来的问题,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完成城郊农村向城市的平稳过渡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给城郊农业带来的问题

城郊农村一头连着城市,一头牵着农村,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经济上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在生产方式上仍属于农村。农民大多拥有自己的土地,以经营农地为生,而且生产手段上仍承袭农村的传统;另一方面在生产服务对象上又明显的受城市的影响。城郊的农民大都利用离城市比较近的便利条件,根据城市需要进行生产。在我们问访的农户中有68%的农民将粮地改为菜地,有条件的甚至采用大棚温室技术,将蔬菜销往城市。城郊农民在信息掌握,技术运用和销售渠道上都比偏远的农村便利,而且也有比较强的市场观念。但也正由于地处城市边缘,城郊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首先受到冲击,出现了很多问题。

土地被征,失地农民没保障。在城郊农业中,征地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本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但在征地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和制度的不完善极大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首先是变相征地。在四间村,村民指着一条马路告诉我们那条马路所在地原先是他们的耕地,但上面(指政府)要修路,就被占用了。但政府没有按规定给与他们补偿,而是以重新分地为名将土地收回重新承包,却把要修路的地段划分在分地范围之外,这样就使原属于农民的耕地变成了公家所有,再修路就不需要给农民补偿金了。农民的耕地就这样被变相占用了。其次,被正当占用的耕地也没有给农民足够的补偿。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尤其在城郊,耕地本来就少,问访的农户中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许多农民都把它当作“保命田”。但为了城建的需要,土地只能被征用,但补偿金却很少。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对

我们说她只有一亩多地,现在也要被征了。政府的补偿标准是每平方米20.5元,合计一亩只有2000千元左右,而且只是一次性补偿,也就是说这两千元买走了农民十几年的承包期。可是这位老太太年纪已经很大了,打工做生意都是不可能的,失去了保命田,只能靠着两千多元的补偿金解决以后十余年的生活需要。而且农民没有完善的养老保险和保障,他们正在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分”的“三无”游民。再者,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还有意无意的隐瞒了国家的征地法规和补偿办法。信息闭塞的农民没有政府的传达,他们是无法了解国家政府文件的。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享有的权利,更别说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了。而且土地多是被政府征用后拍卖给公司,却没有给农民市场价格的知情权,只是用行政手段定个地价一次性的给予农民补偿。农民只能被动接受政府的补偿,无法享受到自己土地的价值增值。

在城郊农村的问访中我们还发现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实施的并不完善。在分地过程中,有的农民因为种种限制分不到田,而有的农民却能分到几份田。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他1982年从军队转业回乡,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只能把户口落在他亲戚那里,而当时承包土地时,村里以他的户口不在此地为由没有分地给他,而户口地却因为他不在本地居住也没有给他土地,在承包期的二十年里,他只能靠租种别人的田地来生活。到2002年再次承包时他又没有分到田,理由是他转户口时没有农田,办的是自理口粮户,所以不能参与分田。可是同时村里有一些人出外打工,不愿意种田,都不接受分田,那些土地便归队里所有。他几次找负责人问询也都毫无结果。问访中其他农民也反映在承包分田的过程中生产队有吃喝现象,不少都靠拉关系,走后门来承包土地。村民也只能是听之任之,毫无办法。

政府占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但由于政府没有给农民足够的知情权,没有妥善的安排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这使农民在被征地时有很大的不满情绪。许多失地农民无力讨个说法,就只能以消极抵抗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这导致了大量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存在,不仅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同时也成为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城市化过程不仅使农民失去了土地,而且在其他资源方面也受到了不同的程度的损害。城市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扩张的过程。城郊农田的征用大都用来引进企业,建立工厂,而且许多在城市里不宜建立的重污染企业也都建在城郊。在问访中我们看到四间村附近的一个化肥厂巨大的烟囱正不断的向外吐着浓烟。据村民介绍,那个化肥厂污染很严重,冒出的烟特别呛人,化肥厂附近的农作物大都被熏死了。经过农民的上访请求,化肥厂才同意对厂区周围的农户进行补偿,而对稍远处但同样深受其害的农户不予理睬。化肥厂的污染不仅使农民经济上遭受损失而且也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另外,由于周边工厂的建立,大量的抽取地下水用于工业生产,使得附近的村民不仅没水灌溉农田,甚至连生活用水都有困难。虽然政府已经给他们通了自来水,但并没有兑现免费用水的承诺,只过了一年就开始向农民收取水费了,这无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另外,城郊农村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也是由闭塞走向开放,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一方面城郊农村改变了以“产粮为主,只等收购”的传统经营方式,开始针对城市的需要进行生产;但另一方面城市并没有为他们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体系,城郊农村处于市场秩序混乱的状态。在问访中有63.7%的农户反映市场管理混乱,服务态度不好,收费严重。目前长春市公有的蔬菜批发市场只有光复路一个,而在农村附近的小市场大多很零散,归个人承包,收费很不规范。在公有的市场里只凭自产证和1元市场管理费就可以进去卖菜,可是公有市场挤得人太多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压级压价现象,而且离农户相对较远,上也不便利;附近的小市场个人说了算,收费很高,有的一天要20元,如果不交甚至还砸摊抢东西,菜农们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城市化进程中对城郊农村偏重了索取而忽视了给予。城市化本应是将城郊农村纳入城市,使之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是城市化文明化的扩展和延伸。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却没有重视城郊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在问访中发现城郊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依然很单一落后 。72%的农户还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取信息,68.2%的农户不识字。城郊农村的这种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直接束缚了农民向城市转移,使他们在失去土地之后,不能及时的转变角色从事其他职业。这同时也阻碍了城市文明的扩张和延伸,使城市化进程不能顺利的进行。

原因及对策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造成失地农民生活无保障,究其根源仍然在于制度问题。

首先是土地制度问题。我国现行与土地有关的宪法、土地法、土地管理法、 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5部均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这种“集体所有”实际上是很笼统的。所谓的集体所有在某种意义上是把土地当作一种公共物品来看待,不具有排他性,即谁都可以从土地上分得自己的利益。产权不明晰,就无法产生市场主体,这就使得在征地过程中,无法明确到底谁应有控制权,谁应享受到最大利益,只能通过货币安置来简单解决。“货币安置”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征地农民的安置包括就业安置,农民在失地之后,可以很快转变成国企的工人。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用工方式也逐渐市场化,政府无法再利用行政手段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于是货币化安置便成为大多数政府的选择。货币安置一来可以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二来货币安置是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表面上很符合市场规则,容易被农民接受。实际上“一次性货币安置”是用短期有限的资金收益买断了农民的长期使用经营权,将农民排斥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之外,而且有限的货币安置费用无法解决大多数失地农民的长期的生活出路问题。笔者认为在所有权方面应明确规定土地公有即最终所有权归属国家,而农民享有使用权,现实中承包二十年就是指农民拥有二十年的使用权。政府或公司要征地用地就必须以合理公平的资金赎买农民的使用权,如果要永久占用则必须按照农民的承包期限来赎买使用权,就是说如果一个农民的土地还有15年承包期满,那么征地方必须支付与农户15年经营土地所获收入相当的补偿金。而且一旦明确农民的使用权,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就有了发言权,他们可以与公司政府进行议价,自主的决定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出卖还是出租,使农民真正参与到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中,避免了“一次性货币安置”的弊端。另外要强调政府在土地上享有的只是所有权,一旦农民承包了土地,农民就有了土地使用权。农民和政府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政府不能依仗行政手段强行的征用土地,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毁约,侵害了农民的使用权。即使政府用于公益性设施建设也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民的社保基金,使农民能长期的受益。

其次,在对农民进行社会保障方面,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有的户籍制度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而设立的,并沿用至今。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严格划分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村出现了许多失地农民,他们虽然脱离了土地,不再从事农业,但他们的身份依旧是农民,因而始终不能被城市所接纳。笔者认为既然农民已经脱离了土地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而应称之为“自由劳动者”。但户籍制度的存在却使他们并不自由。他们进城打工依然要顶着“农民工”的称号,忍受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这就使他们的就业成本很大,不利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因而农民就不愿失去土地,对征地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旧的户籍制度的存在也使农民不能得到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农民与城乡居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农民拥有“保命田” ,他们即使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还有土地作为最后一道屏障,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保证自给自足,土地在某种意义上是农民手中的一种资本。一旦失去了这种资本,就相当于城市中下岗工人一般,生活上没有依靠。但农民身份使他们不能象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城市居民社会生活最低保障金。而社会养老保险也不能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只有改变现有的僵化的户籍制度才能有效的保证农民的利益。有人提出“一证一卡”走天下(一证指身份证,一卡指社会保障卡)① 这种“一证一卡”制度既保证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身份平等,又使城郊失地农民有了社会保障。一旦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就必须要享有同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金,即使农民没有失去土地,只要其生活水平在社会最低生活线之下也要给予他们必要的补助。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村依然不能放松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完善。村委、生产队等基层组织是农民集体组织的代表,应充分做到为农民服务,维护农民的利益。首先,要健全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在征地中出现的许多违规现象都是由于某些村干部的暗中操作导致的,使农民在出售土地时遭受很大损失。只有加强民主监督力度,将所有的操作都置于阳光之下,接受农民监督才能最有效的保护农民的利益,杜绝违规操作和不法现象。其次,在城市扩张中不能弱化基层组织的作用。基层组织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更好的起到维护农民利益的屏障作用,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征地以及在其他方面上要代表农民去谈判,为农民争利益,而不应与公司站在一起强占农民的利益。再者,基层组织也要起到带头作用,为农民增收做贡献。城郊农业由于受城市化影响,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粮食农业。应积极利用城郊的地理条件,进行特色农业经营,如种花、种菜等。而完成这种经营方式的转变单靠农民的个人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基层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将农民组织起来,给农民以政策方向上的引导和技术信息上的支持,增强农民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城郊农民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收益。

除了农村自身的制度建设之外,在城市化建设中,城市方面不能只将城郊农村作为工业扩张的“殖民地”。城市化进程要在更大程度上做到现代化和文明化的扩展和延伸。既然城市化进程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就应将城郊农村看作城市的一部分进行规划。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减少污染严重的企业,多建立一些农产品加工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城郊,虽然减轻了城市居民的环境压力,却损害了城郊农民的利益。这种不顾农民利益而进行恶性工业扩张不利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区域经济中,选择企业厂址很重要的一条是要考虑企业离原料地和产品销售地的距离,以达到运输成本最优。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原料地在农村,而最终产品是销往城市的。在城郊地区建立农产品加工工业正好处于原料产地和销售地的过渡地带,便于农村和城市的物资交流,形成农村——农产品加工企业——城市的市场链条。这样既为农村的农产品销售降低了成本,方便了城市生活的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城郊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从生态经济角度看,在城郊建立农产品加工工业也不会给城郊农业带来太大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要积极的接纳农民进城打工,要给农民以必要的技能培训。在这方面浙江省绍兴县的“三单制”培训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三单制”是指由用工企业出订单,由培训机构出培训菜单,最后由政府买单。②这样可以给农民多项选择的余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接受培训。既保障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为城市用工企业提供了大批有技术的打工者。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还要加强对城郊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使城郊农村成为城市的一分子,首先就要在设施建设上跟上城市的步伐。政府应划出专用资金用于提高城郊农村的电话和闭路电视普及率,加强乡村公路的建设以及在城郊农村附近设立小型图书馆和阅览室,方便农民获取知识和信息。而且还要加强城郊农村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以及农用生产资料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清理不规范的小市场,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方便。 一个成功的范例

长春市二道区宏伟村是一个典型的市中村,村里的许多土地被征用,村民也曾因为土地赔偿款的集体上访。原来12家,靠集体经营,不但不赚钱,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但经过近几年的,村里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上访村变为有名的先进村。宏伟村集体资产由1997年的135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2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宏伟村实现了全村无闲置人员,现在退休金最高的村民每月可拿到459元,村民的医疗费也由原来的120元增加到240元。宏伟村一跃进入长春市乡镇企业50强村。从宏伟村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村书记张德柏是远近闻名的好村官,他上任以后首先解决拖了6年的上访问题。他组织精干力量,先后跑了5个城区、19个派出所、24个粮食所,耗时半年时间,为706名村民办理农转非户口,解决了村民睡觉都惦记的问题;接着又四处奔走,为农民解决了拖欠6年的土地补偿费问题。

其次,村里适时顺势的改变经营方式,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千中心,万中心,建设是中心;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村书记张德柏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表现了村领导班子对经济的重视程度。村里首先搞企业转制,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将企业改为个人租赁经营,村里每年都稳稳当当地收入160多万元,打工的村民还能按时开支。而且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用。宏伟村在经济开发区有5.3公顷土地,开发区原准备征用。但张德柏认为“卖地不是路子”,他们引进资金1.2亿元,与有关方面联合兴建了“宏伟商城”和住宅楼,村集体资产仅此就增加了5200万元,是卖地的17倍,而且商城每年可收回承租金200多万元。他们在村内半闲置的8公顷低洼地上投入400万元,建起了100栋高标准的日光温室,正式命名为“宏伟农业示范园”,主要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和效益好的高效作物,承包给村民经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③

结语

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在做贡献,是农民降低了城市化的成本,因此,我们更应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重视农民的利益。政府要不断的调整政策,健全制度,充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城郊也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多出现一些像宏伟村那样的先进集体。城市化对农民来讲,应该是阳光而不是阴影,要在城市化进程中让农民感受到更多的温暖,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需要制度创新》来源于深圳中农网

城市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盐城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岸线占江苏56%,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67%,农业份额全省第一的盐城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沿海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城市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位优势;城郊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7

1合心镇发展城郊农业的困境

随着绿园区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推进,合心镇农业正在面临着发展条件的改变。一方面,长春市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区环境整治力度日益加大,以及房地产产业快速兴起,促使城区中心用地需求不断增长,城市土地价格迅猛增长,尤其是工业用地价格以前所未有的幅度上涨。土地价格上涨不可避免地推动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的跃升,在工业产品近似于市场饱和导致工业产品价格徘徊不前的条件下,企业利润空间严重缩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诸多工业不得不选择迁出城市,入驻城郊或农村地区;另一方面,众多工业生产已经实现批量机械固化生产,脱离生产调试对中心城市科研技术力量的依赖,有能力迁出中心城区。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合心镇以优势的地理区位引入许多工业企业,其中最大的工业企业是客车轨道厂,从而形成不可扭转的工业与农业并存的发展格局,由此形成农业发展上的两种困境。

1.1农民增收与稳定农业生产的困境

合心镇在绿园区经济布局上是农业区,承担本区及长春市其他区域供给本土农产品的任务,维护农业生产依然是当前合心镇政府和农业生产者的工作重心。然则,入驻合心镇的企业采取就地吸纳劳动力的方式,为合心镇农民提供劳动比较边际收益扩增的可能,由此必然演生回波效应,促使青壮年劳动力游离农业,形成农民增收与稳定农业生产的困境。

1.2农业发展模式的困境

在入驻企业吸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条件下,合心镇面临两种发展模式的选择,一是牺牲农业稳定发展支持入驻企业发展,这意味着本地农业只能选择耗费劳动力少的传统粮食生产,无法从事高耗费劳动力的经济作物生产(例如蔬菜、瓜果),由此区位优势资源未得到利用;二是牺牲入驻工业而加强农业发展,利用优惠政策和生产结构调整的效能,将广大青壮年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由此形成农民较大的来自于企业收入的机会成本,

2创新合心镇城郊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合心镇城郊农业发展所遭遇的困境,归根结底是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取舍问题,所谓范围经济是指由厂商的生产范围所带来的经济,即多种生产合并在一起,可以获得更低生产成本的好处(同分别组织生产的成本相比较)。规模经济是指在一种生产前提下,由生产规模扩张而带来的好处。合心镇城郊农业若走规模经济之路,必然在企业与农业之中、允许与抑制农民增收之中做出取舍,无论做出何种选择,所引起的机会成本都十分的高昂,为此,合心镇城郊农业发展不应该走规模经济之路,而是应该走范围经济的路径,即将企业与农业两种生产合并起来,采取制度变迁方式,通过产权界定和有效制度安排手段,将农业演变成企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合心镇农业发展纳入到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之中,让农业生产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取得工农生产共同发展的好处。

城市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绿色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14-02

白城市地域广阔,草原丰美,泡沼成串,水热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且开发晚,污染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理想之地。近几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农业的开发工作,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开发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摆上突出位置,并纳入重要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促进了全市绿色、有机食品的梯次开发和总量扩张,为白城市农产品迈向国内、国际市场打通了绿色通道。

1 白城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白城市围绕资源优势和主导产品,严格执行绿色农业基地建设标准,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重点建设了绿豆、水稻、葵花、小米、辣椒、大豆、甘草、花生、芝麻、黑瓜籽、仁用杏、红小豆、粘玉米、小冰麦、草原红牛、白鹅、禽蛋、乳制品和水产品等51个绿色农业基地,同时通过加大投入、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相继投入6 000多万元,从德国、英国、瑞士和国内引进加工生产线13条,使一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白城市裕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好雨牌大米,通过设备的改造,使产量由原来的每年4万t提高到目前的每年6万t,实现销售收入6 000万元;嫩江湾集团和丰盛米业生产的嫩江湾牌和洮儿河牌大米,通过引进电脑自动配米系统和抛光、色选、抽真空包装等一系列具有高科技含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使产品的档次有了很大的提高,销售网点已遍布大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通榆榆香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葵花仁、绿豆、小米、荞麦米、黑瓜籽等绿色有机食品销售收入达2 500万元,出口创汇110万美元。大安白鹅集团公司通过引进生产线在原来只生产白条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全鹅宴等系列熟食制品,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通榆金谷银杏种品公司生产的小米,洮南野原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小米、绿豆,大安西大洼乡农副产品经销部生产的芝麻,通过改进包装,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严格控制质量,使其产品的销售供不应求,每年自己的基地生产的绿色产品都在1~2个月内就被抢购一空;镇赉县绿禾有机食品公司通过与台湾合作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生产线,已由原来只加工几种粗加工产品发展到目前高蛋白螺旋藻豆奶粉系列、有机面系列、大豆干制品系列三大系列逾30种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各大城市及台湾等地区。通过绿色、有机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壮大,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绿色、有机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格局。洮儿河、嫩江湾大米,瀚海牌葵花仁,白鹅系列产品,绿禾牌有机系列制品等一批绿色、有机食品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已远销日本、韩国、德国、荷兰等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

目前,全市已开发绿色、有机食品81种,经国家经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23个,其中AA级2个,A级21个,已经申报到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待批产品8个。获得德国、美国和欧盟认证的有机食品16种。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6.59万hm2,其中绿色食品种植面积6万hm2,有机食品种植面积5933.33 hm2。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15个(通榆县3个、洮南市3个、洮北区5个、镇赉县2个、大安市2个),通过GB/TI9002:94—ISD9002:94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有3个,通过Q/Z认证的有机绿色食品企业1个。每年可提供大米、绿豆、葵花仁、小米、芝麻、牛肉等绿色食品9万t,有机食品8 348.6 t,绿色食品速冻粘玉米1 030万穗,绿色食品白条鹅200万只。已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个,面积3.10万hm2,品种60个,其中获得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1个,面积1.23万hm2,已经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地方标准)53个。

2 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公众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消费意识不是很强,部分农民存在种植绿色农产品和普遍农产品是一样的想法。

2.2 绿色农业基础薄弱

绿色农业的生产规模小,比较分散,品牌杂,精深加工产品少,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较低,真正依靠现代的大市场、大流通来建设现代化的大企业、大基地还很少。

2.3 市场管理不规范,执法力度不够

有的企业或销售商不经过国家及省的认证就擅自打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的招牌,扰乱了市场秩序,给一些真正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更有部分商贩见利忘义,经营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伪劣化肥和种子,给广大消费者造成损害。

2.4 检测能力较弱

目前,白城市只有洮北区能对蔬菜进行定性检测,其他作物还不具备检测条件。并且国家投入的检测资金有限,检测数量和次数也极有限。

2.5 投入资金不足

开发一种有机食品需要4万元左右,开发一种绿色食品需要6万元左右,开发一种无公害农产品需要1.5万元。由于缺少开发资金,从而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进度。同时,由于各地绿色食品办公室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办公经费很少,又没有其他的经费来源,更没有专项开发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开发进程。

3 对策

3.1 切实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形成良好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开辟专题、专栏和专版等宣传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绿色农业的重大意义,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业的认知程度,通过宣传和培训绿色农业的知识与技术,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1-2]。农业部门要结合开展“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采取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要围绕提质增效,选择最优品种、推广最新技术,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3.2 强化绿色农业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市场监测

从长远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出发,坚持质量标准,强化绿色农业监督管理工作,是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要严格按照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的各种绿色食品标准,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生产的监督管理,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绿色食品市场,切实维护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县(市、区)绿色食品办公室要按照商标法的有关规定,会同工商、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及新闻单位,定期开展市场的联合检查活动,对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绿色食品的责任者予以严惩,并公开曝光,形成舆论监督高压[3-4]。同时将各种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以最直观的方式告示消费者,让消费者能够真正掌握鉴别真假绿色食品的知识。

3.3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针对制约绿色食品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这一问题,必须努力创新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5-6]。各级政府都应积极协调,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绿色食品开发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以解决各级绿色农业管理部门经费不足的问题,扶持那些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区域牵动能力强的企业从事绿色食品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也应结合区域开发,将发展绿色食品作为投入重点,各级银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食品开发的信贷扶持力度。同时各地要不断开拓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绿色农业开发,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向绿色农业生产流动。

4 参考文献

[1] 邓远建,郝文杰,蔡运涛,等.财政支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探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5):30-33.

[2] 姚建东.绿色农业发展道路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6):158-160.

[3] 卢良恕.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J].甘肃农业,2007(6):6.

[4] 隋维钧,李惠芝,梁淑华,等.发展绿色农业走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79-80,86.

城市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设施农业 机械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20-02

塔城地区依托“大农业、口岸、国外市场”的优势地位,将发展设施农业列为地区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塔城盆地外向型和乌沙城郊型设施农业两大特色板块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巩固提高,稳步发展,以做强促强。以强促大,先强后大”的发展思路,转变建设和发展方式,走园区化、精品化、产业化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目标,稳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地区外向型设施农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一、发展现状

塔城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塔城地区依据地区各县(市)不同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在塔城盆地以日光温室建设为主要方式,乌沙两县(市)以拱棚建设为主要方式,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十一五”以来,地区共投入设施农业发展资金14.2亿元,累计建成日光温室9425座,拱棚41591座,设施农业面积5.15万亩。设施农业从业人员17815人。

为充分发挥设施农业规模示范效益,辐射周边乡镇,带动农民建设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建成起点较高,设施较为完备的水、电、路配齐的8个设施农业园区。在塔城市二工镇建有5000座日光温室集中连片的示范园区。该园区有5000平米连栋温室一座,园区的产品主要供国外市场。

塔城市而二工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情况调查表

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依据地区到2015年力争全地区外向型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出口地产农产品10万吨,带动盆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把巴克图口岸打造成全疆及至中国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出口的重要通道,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品出通关机制,力争在国外建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本地出口市场体系与国外国际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实现果蔬出口市场,激活“西口子”的总体思路来展开。

1.推广的措施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主要结合项目实施,进行示范推广。

1.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根据项目目标要求,深入示范园区了解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现状和薄弱环节,确定实施推广的范围。制定项目实施的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确定人员责任,为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技术、组织和责任保障。

1.2加大设施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

项目实施中,在机具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以现场演示等方式,让农民观摩、了解设备发挥的作用,产生的效益,比较设备的功效。编写科普读物使农民对机械设备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为推广工作打好基础,充分调动农民使用先进机械设备的积极性。

1.3加大宣传力度和人才培训

为做好示范推广进园区,技术服务进温室大棚,大力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化所包含的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推广与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利用“科技下乡”、乡镇赶集日等时机,举办培训班,进行设施农业机械和物理农业技术装备等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发放设施农业机械技术科普手册和宣传资料。二是组织召开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现场会,展示卷帘机、微耕机、空间电场等机械设备。通过加强宣传示范、培训等措施使农民购机热情高涨。

2.示范推广的作用

通过在现场会、洽谈会示范机械装备,不仅扩大宣传面,又使农牧民亲身感知机械装备的实际效果。如2010年塔城农机购置补贴产品洽谈会期间设施农业使用保温被,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被广泛关注,促进保温被的大量使用,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被争相要求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和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不仅有力的提高了劳动工效,减轻劳动强度,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存在问题

1.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目前塔城设施农业除耕地外主要以人工作业为主,专门用于设施农业的机具很少,棚内作业环境较差,室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病虫防治等工作效率较低,是设施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

2.由于资金短缺,农民自筹能力较弱。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温室缺乏卷帘机,老旧的卷帘机出现故障、损坏,无法保障正常使用,无力更新。一方面农户怕担风险不愿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困难,投入力度不够,致使设施投入起点低、规模小,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3.农民积极性不高。塔城相对人均耕地面积大,劳务工资高,习惯大田作业环境中的机械,有相当部分的自建温室和承包温室,由于经济效益不高,不愿投入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温室生产环境的狭小,能进行机械作业的种类有限,相对劳动强度大,而适宜温室生产的小型机械无法购置。由于融资渠道少,资金运转困难,贷款非常困难,无法建设储藏库、加工间等,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4.物理农业技术装备虽然能改善作物品质,增加产量,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价格昂贵,现阶段农民无法承受,也没有检测设备,无法检测其实效,只能根据温室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四、发展建议

1.大力推广设施农机化技术。当前塔城设施农机化发展处于良好阶段,由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设施机械化水平较低,对设施农机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因此市场需求,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农机推广部门不仅要发挥原有优势,还应积极主动向设施农业相关领域扩展、延伸,大显身手,把握市场发展的需求,促进设施农机化技术大力普及应用。

2.依据塔城设施农业的外向型定位。大力推广物理农业技术装备,物理农业技术装备不仅可降低化肥、农药等使用量,还可防治病虫害、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利于健康,是实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障。是促进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大力推广应用。

3.应增加融资渠道,便于设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奎山. 武威市设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建议[J]. 农业机械,2013,10: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