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改变生活

网络改变生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改变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改变生活

网络改变生活范文第1篇

网络改变生活》一课是江苏省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2016年修订版)8年级第2章“走近网络世界”第1节的内容。本章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相对独立,但其包含的基本操作要点又与之前所学内容有较强的关联性。本节是全章的第一节,主要介绍常见的网络应用技术及呈现生活化应用场景,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习的作用。因此,本节的教学应以范围较广的网络应用的介绍、展示为主,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要求较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特别关注这一点。

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8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初中信息技术的部分课程,有了基本的文字处理、多媒体编辑、网络操作等技能;同时,学生对信息技术有较强的兴趣,自我表达意愿较强,这是本课有效开展的良好基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善于使用网络资源,了解网络的基本应用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实际价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任务完成过程中,体验网络应用对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乐于使用网络应用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

达成目标如下表所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各类网络应用价值的体验操作及有效认知。

难点:把网络应用操作能力转化为实际成果。

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驱动的情境式教学策略:以“班级春游踏青主题读书会”策划准备活动为任务,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活动策划学习情境,利用生活化的真实任务对教材中涉及的各类网络应用(信息浏览、电子邮件、网络购物、即时通讯、博客、微博、个人空间等)进行概念认知、功能体验与价值认同。

六助教学策略(无锡市蠡园中学校本教学策略)的基本内容为:备助,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等实际情况,准备教学内容;自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自行学习;求助,学生发现难以理解的问题,提出求助;互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问题、展示学习成果;补助,教师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并适当查漏补缺;续助,教师根据本课学习情况,后续学习要求及内容。

教学过程

1.备助

学生前置学习活动:建立班级学习QQ群。

教师请一位学生建立班级学习QQ群,全班学生加入该群,并通过课前的聊天沟通,熟悉QQ群的基本使用。教师以成员身份加入QQ群,并联合班干部制定群内聊天公约。

公约参考内容:①全体成员实名;②聊天内容为学习相关内容;③不发无意义的文字、符号、图片等;④对利用本群进行不合适活动的成员进行批评教育。

在上n前1~2天,教师在群内本课学习的相关素材,学生自主浏览。

设计意图:课前建立QQ群,以备课上学习使用;学生在群内交流兴趣高涨,对本课内容充满期待;教师在交流中观察,发现需要重点关注(水平较高或水平较差的)的学生。

2.自助

(1)学习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最近一直在“熬夜奋斗”――看《鬼吹灯》,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那么,大家都喜欢看哪些书呢?(学生发表意见)既然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看的书,不如我们一起组织一个读书分享会吧?(学生表示同意)既然大家都愿意,那么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这次活动吧!

设计意图:以一本流行的小说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从“书”自然过渡到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学生会欣然接受(这次读书会活动已事先与班主任商定,将择日进行)。

(2)情境创设:读书分享会的策划任务

师:但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如确定书目、选择地点、通知人员……时间紧迫,我们怎么才能够顺利完成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利用“网络”这一神器,快速完成如此多的工作吧!为了方便同学们完成工作,老师事先准备好了一份策划方案(任务),请大家仔细阅读(如图1)。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涉及的各项网络应用以任务的方式串联起来,以一个真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各项网络应用的真实作用。同时,由于这次活动是一次真实的体验,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自主学习:学生自行尝试完成相应任务

师:同学们,任务已经,如果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可以参考老师的学习帮助页面,如果依然有问题,请记录你的困惑。

学生尝试自行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不交流、不打断。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任务,教师不做干涉,提供的学习参考均以网页形式,学生自主选择。

3.求助、互助

(1)发现问题并记录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如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选择合适的方式记录,在此过程中不讨论。

设计意图:提问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学生会尽量解决问题,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

(2)提出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在QQ群中提出问题,知道解决方法的学生可以在群内解答或者一对一解答,过程中不进行语言讨论,保持课堂安静,不相互干扰。

设计意图:学生使用QQ群进行互助学习,实现个性化的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及时观察,发现遗漏或者解答有误的问题。

(3)任务完善

得到解答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善任务;已完成的学生,提交任务。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完成任务。

(4)未解决问题留存

部分学生发现还有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如无人解答,则留存问题,待教师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提问,给教师补助提供足够的素材。

4.a助

教师根据学生提问选择共性或重要的问题解答,并补充遗漏问题。

设计意图:共性问题利用QQ群,不进行集体讲解;遗漏的问题进行统一点拨。

5.续助(时间不确定)

(1)本课任务展示

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展示1~2位已提交作业的学生的作品并点评。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任务完成情况(操作正确性)、结果是否有用(内容价值性)、是否提高了效率等。

任务3供学生开放性回答,只要涉及的内容能与网络应用挂钩即可。针对学生回答,预设任务3填入的相关内容,如图2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部分学生的任务展示,给其他同学以模板供参考。另外,本次任务并不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全部提交,允许课后完成,并利用QQ流提升。

(2)任务成果小结

小结任务1中网络购物的基本原则:选择正规购物网站;选择购买量比较多的店铺;选择正版书籍;选择合理的价格;等等。

小结任务2中使用地图软件的窍门:准确查询地点;明确标注地点;适当使用路线图进行提示(特别提出使用截图软件:QQ截图或系统自带的截图工具)。

小结任务3中可能涉及的网络应用:A.使用查询工具查询当日天气;B.体验共享单车的使用方法(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视频);C.体验手机叫车服务(现场模拟滴滴打车的叫车过程);D.讨论发送通知/文件的不同方法(QQ、电子邮件发送及其他)。

其他拓展体验:A.体验共享汽车的使用(现场模拟共享汽车约车服务);B.体验网络订餐服务(现场模拟百度外卖)。

设计意图:让学生使用手机亲身体验手机APP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本课学习小结

小结本课体验的各项网络应用,让学生体会其对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学生利用绘图软件,尝试现场绘制一张“网络改变生活”的示意图(如图3)。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经常会做的事情与网络应用的相关技术,利用连接线的方式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看似错综复杂的“网”,这就揭示了本课的主题:网络与生活密不可分,网络能够改变生活。

(4)拓展任务布置

根据课堂情况,教师布置拓展任务。

任务1:尝试一次真实的网络购物(购买火车票或团购一次家宴)。

任务2:利用网络磁盘工具建立自己的数字图书馆。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完成,相关要求利用网络磁盘,学生自行下载使用。

教师提出问题: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就是生活。这句话你同意吗?请发表你的观点。学生在课后QQ群中讨论。

设计意图: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继续尝试网络应用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网络改变生活范文第2篇

--题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网络已经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也在不知不觉中从“菜鸟”升级成了“大虾”了!

准虫级

刚刚学会电脑的时候,我总是从网上下载许多不必要的软件,而且安装到了系统一盘--C盘中,使电脑系统出现了软件冲突问题,无奈,只好把系统重装,然后只下载了QQ,PPLIVE,金山词霸等小型工具软件。

--白费了整么多时间,真没劲!

爬虫级

在经历一段时间过后,我就申请了QQ号码,和有QQ号码的同学一起谈天论地。后来,我们班的一位同学率先升级到了一个太阳,并创建了QQ群,于是我们班同学便纷纷加入,把作业答案传来传去,到了最后,谁也不知道是谁抄谁的了!

--网络的版权问题,就是一团糨糊!

网络改变生活范文第3篇

一,网络环境是生活环境新兴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0年7月所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网络环境是一种真实的虚拟,同时也是一种虚拟的真实,真实和虚拟的交织、网上和网下的联动是常态。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环境也营造出人类生活的各种条件。大众开始足不出户的依靠网络进行购物,订餐等日常生活。近年来“宅男”“宅女”等新名词的出现,更加证实了大众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渐提高。网络环境不但跻身到生活环境中,还成了生活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环境的日趋重要也促使了国内学者积极研究这一新的领域。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都是从社会人文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出发,利用设计来改善大众网络环境的方向并不主流。

二,设计改变大众日常的上网习惯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学科是一门跨社会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由于该学科跨度性大,应时性强,历史性短,人们把它归类为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在大部分人的认识中,设计学科本身具有价值中立的特征,与科学技术一样,无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人们往往只关心设计活动的结果,而对设计活动的产生、设计活动的过程、设计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却缺乏足够的认识。

人们今天所从事的设计活动已不单纯是一种个人行为或某一团体的行为,产品一经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走进千家万户,便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不仅如此,在我国现阶段,某些设计领域常常与政府的宏观决策息息相关,譬如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环境工程、新闻媒介等。设计活动已逐渐成为社会公共活动的重要部分,并日益渗透到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协助政府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提高文明程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计来给大众生活习惯带来潜移默化改变的例子随处可见。如于斑马线的设计,会改变大众乱过马路的习惯。大众现在会习惯性的在马路上寻找斑马线来通过马路。斑马线不再简单是一种标识,而大众成为一种过马路过程中安全感的来源。我国某市甚至出台城市交通斑马线往前移动一米的便民措施,无论是从人的行为学以及交通安全角度考虑,都有其可行性。由此可见,关键不在于设计技术本身,而在于是否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是否具有“以民为本”的意识。通过设计的力量来改变大众生活习惯从而创造合理生活环境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近年来,网络环境作为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设计悄然的改变了。微薄的兴起就是一个十分生动的案例。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在国内首次推出了“新浪微博”内测版。从那时起,微博就开始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国内新媒体领域学者陈永东对微博给出了精确的定义,他指出: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超过1.6亿,并且预计今年年内用户数突破2亿。

据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达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宽带网民数3.90亿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网民规模较2010年底增长2770万,2011年上半年网民增长率为6.1%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这么庞大的网民数量构建成的网络环境问题就显得日趋重要了。

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主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多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并改变了大多数信息社会中人群的生活方式。明星们利用微博即时即地的更新自己的现状,增加自己的人气;营销专家们利用微博大做免费广告,取得不错的市场反响;更多的大众选择随时随地的记录自己的状态,和朋友交流等。在国内甚至出现,聚餐过程中,一道菜端上来不是先品尝而是先拿出手机拍照发微博的极端案例。2010年南方人物周刊也将“微博客”评为年度人物。这些现状正是微博这一设计改变我们生活的过程。我们不但看到微博增加了普通人提供了表达、分享以及沟通的平台。甚至连政府部门也参与其中。在2011年2月的利比亚动乱中,微博在中国政府从利比亚疏散中国公民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的中国公民利用手机发送微博并最终传送给了救援队,为疏散计划提供了宝贵信息和沟通的管道。2011年4月20日,中国外交部在新浪微博上开启了“外交小灵通”的帐号,部级政府单位启动微博无疑是开启了另一种新型的执政方式。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固有的很多生活习惯。而这些改变并不是我们能够完全预知的,也不是设计者预先设计好的。那么试想我们如果巧用设计,有目的性的引导大众改变上网习惯,从而改善网络环境,这种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三,设计创造合理网络环境的合理性

尼葛洛庞蒂教授认为,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既然,网络时代的力量如同大自然的力量般强大,我们也当效仿人类治理自然的智慧结晶,利用设计对网络环境进行合理的疏导和治理。

如今,我们国内网络环境现状相对比较复杂。首先,网络法制建设问题一直有待健全。关于网络侵权,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等问题依然存在。其次,网络道德宣传力度有待提高,网络环境给人创造了另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环境的虚拟空间环境,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各种道德观价值观良莠不齐。网络道德需要定位和普及。第三,我国现在的网络监管机制有待系统化。网络管理,有必要将所有隐藏着不良行为的非法信息都过滤在外,为网民创造一个相对合理的网络环境,从而保护网民的安全。此外,应对部分网络娱乐等实行分时段开放的方式,既要丰富网民的业余生活,同时也要约束网民,及时遏制沉迷网游的不良之风。

生活在网络环境中的大众,不是大众改变了网络环境,就是网络环境改变了大众的行为研究大众的行为习惯,通过网络环境设计因势利导,是人与环境和谐的体现。在这种网络环境各方面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设计师利用设计来改变大众的上网习惯,从而影响网络环境的可行性还是很大的。这不但可以避免问题发生后,网络环境治理过程中多样性的发生,还可以缓和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因此,针对网络环境的细节设计也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设计引导大众行为的探讨,还需要更多人去观察和研究。(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69,187.

网络改变生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文化建设;影响;启迪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11-03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

近十年我国互联网发生了裂变式的高速拓展。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当代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网络群体,高校几乎都已建立了校园网,网络不仅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各个领域,而且也覆盖了学生公寓,校园网络已成为标准的“第三课堂”。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为载体、将技术和社会文化相结合的新型文化。它既具有大众文化的表征,又蕴涵精英文化的内核,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影响着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内涵扩展及形式更新。高校网络文化特征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

其一般性特征主要有:1)虚拟性。它的发展和交流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网络空间,个体可以凭想像任意驰骋,戴着美丽的面罩做着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做到的事。正如美国杂志《纽约人》上的一幅漫画所表现的那样:一条狗对另一条正在上网的狗介绍经验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2)自由性。网络中的个体面对的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不存在强制与干预,因而成为各种社会意识自由表达的主要场所。3)开放性。信息共享是网络文化的一个主要目的,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各种文化思潮与信息都可在网上涌动,这就使得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无限扩大,使高校文化走向全面开放,通过网络人们可看到整个世界。

其特殊性特征有:1)主体参与性。大学生不仅在网上浏览与阅读,主动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且相当多的人乐意参与各种形式的网上互动,成为信息文化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他们摆脱了高考的桎梏,进入了向往已久的高校,渴望身心独立,能像真正的成年人那样参与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与生活探讨,BBS、博客和QQ群等很快成为他们喜欢的交流方式。据调查,已有超30%的大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2)话题集中性。大学生的网络议题往往追随现实社会的主流话题,内容贴近校园生活,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和冲突性,很容易引发相当数量的人集中讨论,甚至上升为网络舆情。较集中的话题一是涉及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全等;二是涉及学校重大决策部署、政策调整、校园稳定和就业形势等;三是涉及后勤部门服务质量和教学服务设施等。这些议题同时反映了社会性、思想性和生活性,成为大学生民意聚焦的热点。3)文化碎片性。大学生往往喜欢在网上寻求快餐式的文化享受,一方面,网络语言追求新潮和前沿,不注重语言的优美与完整,仅注重语言的新奇,这些语言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话语系统;另一方面,网络本身超文本链接使得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而是趋向碎片化和非线性化,于是出现了碎片化的浏览、传播与表达,对信息往往不作深入思考与求证,而是先做转发,尤其是微博语言的碎片性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读写思维,影响着“精英文化”的规范性和语言文字的规律。4)政治敏感性。大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外局势和国家政策,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尤其对有关民族团结、国家利益、社会安全等问题和“涉腐、涉富、涉权”等事件十分敏感,喜欢在网上发表见解。比如撞船事件和“家乐福”事件等都在高校学生中引发了网络热议,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网络政治,加入了某些网络社团或组织(如QQ群),发表过各种政治意见。但由于他们政治辨析能力不强且缺少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其观点具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容易被人利用。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影响

关于什么是大学文化,有着许多解释。一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对高校文化建设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1.在文化形态上,从严谨走向随意

网络改变生活范文第5篇

张天文,新浪浙江政府事业部副总监,新浪微博社区专家委员会成员。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未来的世界也将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发生巨变,未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家庭生活可能都会发生巨大改变。而你们‘网络原住民’,将引领这次变革,世界将按照你们的幻想来塑造。”

对于我这个从小玩着泥巴长大的“80后”来说,第一次看到无绳电话已经感到很新奇了,那时候看着老爸拿着一部无绳电话在屋子里一边走来走去一边打电话,顿时觉得科技真伟大,居然不用电话线都能通话!可是也就20年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已被科技改变得“一塌糊涂”了。

现在,我是一名互联网工作者。而我在20岁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互联网。后来,是网吧“拯救”了我,让我成为一名“网络移民”。而“00后”就比较幸运,在你们出生的时候正赶上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门户以及腾讯QQ的崛起,你们成长在一个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时代,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

对“网络移民”来说,网络是虚拟的;而对“网络原住民”来说,网络并不虚拟,它就是现实。对“网络移民”来说,网络是一个“新世界”;而对“网络原住民”来说,网络如同空气、粮食、交通工具一样,是这个世界固有的组成部分。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未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家庭生活可能都会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发生巨大改变。而你们“网络原住民”,将引领这次变革,世界将按照你们的幻想来塑造。

看到这番话,可能有同学会说:我们现在上个网都要受到种种限制,连手机也不能带到学校,你未免也太抬举我们了吧?

我之所以敢做这样的预言,是因为一种叫做“互联网精神”的东西,它已经悄然潜入了你们的基因。

不夸张地说,因为你们生在网络时代,数字化生存是你们从小就开始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网络移民”比起来,你们不需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深入的研究,就能将互联网使用得那么自然娴熟――你们可能已经无法想象,现在对你们来说信手拈来的一些操作,比如打字、下载、安装软件等,对当年的我们来说是多么困难的事。

互联网技术,不知不觉中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关于什么是“互联网精神”,众说纷纭,但有三点大家基本上都认可,那就是:开放、平等、分享。

开放,意味着没有空间与时间的界限。我小的时候,“外省”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再早的时候,去另一个县就算是出远门。而现在,即使对于地球另一端,恐怕你也不会感觉特别陌生了。因为你已经有可能在任何时间了解到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信息,与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的人对话交流。互联网把世界变小了,或者说,把我们的视野和心胸变大了。

同时,开放的网络也使我们看到了更多不同的东西,听到了更多不同的声音,有了更多的碰撞与交流,使得我们有可能以更为开放的心态来接纳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平等,意味着没有谁是绝对的中心和权威,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窗口与舞台。你写下的故事可能会吸引千百万读者点击阅读,你随手拍的照片可能会被千百万次转发,你爆的料可能会在千百万个关注中成为“大事件”……这些基本上只取决于你写了什么、拍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并不需要你有什么经过认证的诸如作家、摄影师、记者之类的“头衔”。而我们在网上与别人共同谈论某个话题,参与讨论的可能有初中生、大学教授、企业老总、外来务工人员等,但在网上,大家都是彼此平等的“网友”。

而分享,则意味着你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创造者和传播者。互联网是一个充满分享与互助的地方,它也大大激发了人类的分享与互助精神。碰到难题,上网喊一嗓子,总有热心的陌生人来帮你答疑解惑。想去旅游,早有诸多驴友发表的面面俱到的游记和攻略供你参考。面临选择,无论购物、吃饭、求学、看电影、买书等,一众网友发表的评价总比广告更靠谱。每时每刻,各类机构和无数个人在互联网上源源不断地添加新的资讯、知识、故事和观点,而你的每个评论与转发,都促进了信息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