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中秋为主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导关注生活,提高感受能力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充分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广泛获取材料。如何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我认为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能力;(3)培养学生思考、评价生活的能力。生活是复杂的,生活的道理、真理、规律不是一眼能看透的,对生活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心去思考、评价生活,对于身边的事发表看法,引导学生对热点、时事问题进行讨论,开设时事点评栏目,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奖励。
为此,我在每节课前的5分钟开设了“今天我来说”栏目。主题先由师生讨论确定。如针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在国内风行。而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土节”在中学生心中淡化的现象,以“如何看待‘洋节’和‘土节’为主题讨论”;针对不少学生烫染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等现象,以“中学生的服饰美”为主题讨论;针对一些学生沉溺网络,严重影响学习及身心健康的现象,以“怎样利用网络”为主题讨论……
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我特别关注媒体关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最新报道。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会客厅》、《实话实说》、《心理访谈》、《共同关注》等栏目,我常选取栏目中有价值的选题和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时代,观点更深刻透彻。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个“时”,就是现实生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从而感悟生活,认识生活,审视生活中的真善美,能产生不可遏制的写作冲动,从而写出情真意切、枝繁叶茂的文章来。
二、注重思维训练,培养思辨能力
目前,在学生的习作中存在“写不具体”的问题。学生作文往往就事论事,缺乏应有的联想与想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加强思维的训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常规思维方法和求异思维方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出示一朵花,让学生进行联想。有的想到花丛中忙碌的蜜蜂,有的想到培育这花的辛勤园丁,有的想到关于花的诗文和故事传说……
求异思维是学生的个性化的一个特征。因此,平时要注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训练。如出示一白一黑两颗围棋子,让学生根据它的形状、色泽、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联想。从形状看,它如馒头;从色泽看,黑白是两个极色,是对立的;从棋艺来说,一子可定盈亏。这样多方面思维可以得到许多新的立意。求异思维中的反向思维训练,就是面对一道作文题引导学生反其道而思之。如“开卷有益”,从正面去写就应证明抓住时机,多读书就能得到一份收获的观点,如果反向思维,就会有“开卷未必有益”的认识,角度会比较新。
在思维训练中,我还让学生活用政治课中的辩证思维,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观点、绝对与相对的相互转化等观点,深入透彻地全面分析问题,提升写作层次。如有一次考试的话题是“平等”,有的学生就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论述,指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相对的平等,但对绝对平等的追求正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使自己的作文在立意上就比别人深了一层。
三、倡导自由写作,展示学生个性
我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写在日记本或随笔本上的文章比交给老师的命题作文好。原因是学生有实在的内容可写,有感受,有认识。因此,我平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写作提供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近几年各类考试的话题作文,新教材单元作文中的自由写作训练,也体现了这一写作思路。因此,保证学生作文的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倡导自由写作,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有的还很幼稚。作为教师,应公允、客观、宽容,只要是真诚的、有一定新意的文章都应给予肯定--哪怕只是一个好题目,一个好段落,一个好构思,一个好立意。这样才能让学生挥洒自如,尽情尽兴,可以时刻体味与享受自由表达之乐。
在这方面,我借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辞形式,在学生的作文中,精心挑选一些在某方面有所突破的习作,分别设立了“最佳立意奖”、“ 最妙构思奖”、“最亮题目奖”、“最炫个性奖”、“最新创意奖”、“最美语言奖”、“最好字体奖”、“最真感人奖”等奖项,并给每一位获奖的同学写一段精美的颁奖辞,还配发一些报刊、书籍作为奖品。每到学期末,我就把优秀学生作文、作文语言亮点及个性作文分别归类,编辑成《班级作文集》,分发给每个学生。对于特别突出的文章,还鼓励他们积极投稿,享受一下“小作家”的自豪。这些措施,及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让他们从作文中体味到了一种成就感,从而树立了自信,提升了能力。
立足课堂教学,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借助教材所涉及的方面领域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课外天地窗口,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并组织学生参与自主演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朗诵诗歌、表演话剧等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极大的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获得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一个课堂上的口语交际主题是“保护大自然”,教师在组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时,可以插入以为主题的动画片,策划相关话剧,使学生扮演小动物表演话剧。这个过程既生动有趣,又实践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并且非常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保护小动物的爱心。这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收获的成效。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起着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它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和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网络资源的开发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起着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它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和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网络资源的开发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网络、多媒体等资源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活跃了,内容丰富了,但有时候却冲淡了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本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选用网络、多媒体等资源时一定要慎重,根据学习需要,合理取舍,只选择一部分必不可少的用于辅助教学。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多练笔,也应当适当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习作课,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知识匮乏,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往往停留在表面认识,并不能理解传统文化的真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前播放有关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品味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写好这篇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们观看的都非常仔细,大家对于这些内容也很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短片观看完后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这既是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也能够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进而让学生在自己写作时能够保持思维的清晰。
提高语文评价能力,为正确评价小学的语文学习质量提供方法指导,并从三年级语文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把握三年级语文学习质量评价与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最佳结合点,使使教学实际与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全面、科学、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又能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做到为每位学生评出自信、评出目标、评出动力,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适应了教改的需要,同时又可以促进与教改目标、教改内容相适应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策略及指标体系的建立,达到以研究促评价,以评价助教改的目标。
通过仔细地研读1—6年级各年级各个单元的训练题,我觉得有如下特点:
1.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新课标中的“乐意写—自由写—学会写”的写作训练理念,在各个年级的具体训练题目之中得以充分体现。比如:由1—2年级(低年级)过渡到3—4年级(中年级),那么,训练题的设计就是从先进行看图说话、说出自己喜欢的实物,然后过渡到训练用词造句、写一句话、写一段话等训练,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学生乐意写话的学习品质。又如:从五年级到六年级的训练中,从介绍课本中的某个人物,到介绍古代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从学会写读后感到写读书的调查报告;从写我喜欢的一处风景到学写游记等,都体现了写作训练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又如:在一、二年级的作文训练中重在画一画,写一写,并没有提到作文“题目”,这说明低年级的重点在句子的训练。我觉得此时老师们重点在训练孩子们把句子写通顺,适当地写具体,能用“谁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这类语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说写完整话,说写通顺话。但是到了三年级,我们就会发现,作文开始有题目了,而且一直到十二册,很少给你题目的,都是“题目自拟”,所以就给我们一个讯息:中年级起步作文时,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能比较中肯地自己命题,老师要教会学生命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要教会学生写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至少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有哪几种开头和结尾;其三就是比较真实的通顺的把要写的内容写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学着使用修改符号简单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这样中年级的作文训练我认为就应该说完成了任务。在高年级的时候,重点在于,利用各种写作技法教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得有文采,告诉学生怎样取材,怎样构思、怎样起草、怎样加工等,这样学生才会有能力对于考场作文应付自如。
2.注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纵观十二册语文每个“语文乐园”中的习作训练,不难发现,作文训练的主旨不再停留在表达、交流的层面上,不再是禁锢在老师说学生写的模式上,而是重在学生在作文课堂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其训练内容来看,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生活”这个环节。其实这个环节是一个习作材料酝酿的过程。这些“语文生活”涉及到丰富的课程资源、写作资源,这些资源已经不再是课堂内简单的游戏、活动等所能达到的,其内涵已经大大增加,即使是课堂内的活动、游戏,学生也不再被动地参加,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组织、策划与参与。具体来说,“语文生活”涉及到这样一些写作内容:①家庭生活,如一年级 上册一单元(家里来了客人,安安会说些什么呢?)、五单元(介绍自己的家庭,让大家分享幸福);二年级上册二单元(在组内说说家庭发生的趣事);三年级下册七单元(写一写自己过生日的经过);五年级下册七单元(把你和家庭中亲人的故事写下来);六年级上册三单元(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受爸爸、妈妈的批评)。②活动策划,二年级下册八单元策划暑假活动,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策划新年联欢,五年级下册五单元策划故事展示。六年级的“读书调查报告”等。③课外阅读,其中包括一、二年级听故事然后展开想象更具体地讲故事,做名著读书卡;三年级下册的讲爱国人物的故事、听故事续编故事,“好书共分享”汇报活动等;四年级下册的写读书报告;五年级上册的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作家,《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简介;五年级下册的故事、诗歌的搜集,六年级介绍“七子之歌”中的一子、神话故事的搜集以及《西游记》等古代作品人物简介,读后感的写作等都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该有比较宽泛的课外阅读面,这样才能完成相应的作文练习。④动手小制作,如一年级的“吹泡泡”,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小制作”、“我们来办手抄报”,三年级三单元的做树叶贴画,五年级的“我喜欢的一项活动”等。⑤人际交往,如一年级的第一单元“怎样待客”;一年级下册的“小记者”,二年级的“我是小导游”以及“环保小调查”,三年级上册“小小新闻会”,“学习访问”;四年级下册水资源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两个社会小调查,“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六年级“课外阅读调查报告”等都得让学生和他人合作,与他人真诚有效地沟通,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作文才有“话”可写。⑥社会与科学;如三年级上册“身边的科学”,下册的“走进动物的世界”,四年级上册的“漫谈星空”、“我喜欢的花”,“学会读广告”,下册的“学会读商品说明书”,“搜集生活中的小窍门”。⑦风土人情,如二年级上册的“春联”,三年级的“策划新年联欢”,四年级上册“元宵灯谜”,五年级上册的“中秋”,六年级上册的“话新年”等。⑧励志自信,这方面的内容每册都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语文生活”中还有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以及国内外重要事件等的写作安排,写学生的亲眼所见,真情体验之感。
再者,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写自己发现的生活,写自己了解的事情,写自己参与甚至策划的活动,写自己读过的书,写自己想说的故事,写自己关心过的人,写自己真实感受与情感。具体来说,在一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开口说,围绕上面的内容多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听话的良好习惯。在下学期,一年级开始写话,要求写一两句就行,但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话。二年级一学期作文训练已经开始段的训练,也可以是简单的篇的训练,但是说的分量依然比较大,都是由说再到写。其内容已经从课堂走向了社会,目的就是触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话想说,这样才能有话可写。三年级已经明确地提出写作文的概念了,写人,写景,写活动,写自己的生活,写故事,写自己和同学的交往等,说的分量相对少了很多。四年级的作文训练的写作内容相对就宽泛了很多,有科学知识的探索,有不同观点的辩论,有广告和商品说明书的理解,有人情风俗感受,有课外阅读的体会,也有想象故事的编写。
3.充分发挥“金钥匙”的习作指导作用。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作文训练与低中年级大不相同。细看看每次作文训练,不难发现,在每次“语文生活”之前都有“金钥匙”这个环节,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忽视的一个环节。因为经过这么多次“为分而教”后,我们得出一个“经验”:没有哪次语文测试考到了“金钥匙”里面的内容,以前老教材还时不时考考类似于“金钥匙”的“读写例话”中的内容,逼得我们不得不细看“读写例话”,现在“金钥匙”成了考试遗忘的角落,有些人认为大可不必在这上花心思。其实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五、六年级的每单元的“金钥匙”中,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写作文的很多的技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的教学,发现孩子们要么就是没话写,要么就是有话写但不吸引人。细看看这些“金钥匙”,它是我们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其中包括了写人作文必须利用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等;写景的文章得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写文章可以用“倒叙”的方法可以是文章显得曲折生动;写文章要合理利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文章中合理的想象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说道理是可以试着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说;说明文要注意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使用……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纵向了解了新教材的作文训练阶梯目标,才能宏观的调控自己的作文课堂,否则,作文大不了写人、叙事、状物、写景以及想象作文,每册都涉及,每册的教学方法就会雷同,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每个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只有重视了“金钥匙”,才会教会学生作文的技法,学生才会让中年级就写过的内容更加的“锦上添花”,从而“繁花似锦”。
当然,语文A 版教材也还存在着教材编写等方面的问题,如存在单元的示范课文与习作指导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单元设置的课文对习作缺乏指导作用,教师教学难以与习作结合起来。如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所学课文为:《为三月谱曲》《天安门广场升旗》《桂林山水》《古诗二首》,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领悟到作者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的训练。而本单元设置的是《节约用水》的看图作文,这样使得教材与训练内容出现脱节现象。又如四年级八册四单元是以《地球只有一个》《老人和海的故事》《长通话的深林》等为主的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记叙文;而习作训练则是写一商品的说明书或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
又如中年级要求重点训练片断,而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应该列入训练内容,而教材未列入,致使老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弥补,不然,学生到高年级就感到患难。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改进,去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语文教师要培养好学生的习作能力,就得先从钻研教材开始,只有把握住了教材特点,才能设置更优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就会因此而大大增加。
在今年中秋节来临之时,本刊记者采访了多位明星和主持人,他们讲述了记忆中难忘的中秋故事,同时,本刊记者也有中秋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星中秋记忆
罗旭 难忘秋晚采访余光中,家乡厦门过中秋要博饼
谈起难忘的中秋记忆。BTV主持人罗旭想到的是2010年的中秋晚会,那年的中秋,他采访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并被他的平淡深深打动。而在他的家乡厦门,过中秋时有一项海峡两岸共同的习俗——博饼,这是家人团聚时必玩的一种娱乐游戏。
2010年“秋晚”与余光中结缘,被83岁的诗人感动落泪
2010年的中秋,北京电视台制作播出了在故宫太庙举行的“天涯共此时·月上紫禁城”中秋晚会。海峡的名家其聚太庙,共话团圆,共叙亲情。其中有一位重量级的嘉宾——享誉华人文学界的著名学者、诗几、评论家、散文家余光中先生。20世纪70年代,他曾凭借一首《乡愁》打动了无数读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录制现场,罗旭作为晚会主持人即兴采访了余老,“谁也没有想到,83岁的余老竟然贴身带来了一大盒台湾的月饼,要让大家尝尝‘台湾的味道’。音乐响起,毛阿敏吟唱着《乡愁》的诗句。当年余光中用了不到20分钟写下这首诗歌,他说,这是因为这首诗在心中酝酿了不下20年。那种赤子情怀让太庙广场上的观众们纷纷落泪。我也是其中之一。”
因为签证快要到期,余光中不得不在第二天起程返回宝岛台湾,因为被余老的爱国清怀所打动,罗旭坚持去首都机场亲自为余老送行。“因为连日参与晚会工作非常疲劳,担心错过时间,我在清晨4点钟就来到了余老下榻的饭店等候。本来我还想帮余老收拾收拾行李,没想到一大早老先生已经收拾妥当,静静地在屋里等着我。”罗旭被余光中的这份平淡深深打动,到了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后,他特意请同行的晚会导演于守山帮自己和余光中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事后,罗旭在微博中写道:“下午回电视台的路上我听着思乡曲,想起余先生临别时清瘦的背影,想起先生退房时屋里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想着纷扰的红尘中竟然还有这样平静淡然的心灵……当我写着这些文字的时候,泪水簌簌滚落。”
家乡厦门每年过中秋都要博饼,今年中秋和家人团聚北京
在罗旭的家乡厦门,过中秋时有一项传统活动——博饼。“闽南地区对过中秋是非常重视的,博饼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不光是厦门、漳州、泉州一带,包括台湾,这是两岸共同的习俗。相传博饼活动的创始人是郑成功,当年是军中的一种游戏,大家用这种方式团结亲情、增加友谊。”博饼的玩法很有意思,“把饼分成好多等级,根据色子投出来的大小点数确定你能获得哪种奖励。这种博饼在厦漳泉特别流行,每年到中秋,大街小巷全是掷色子的声音,很热闹,大家都赶回家,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博饼。不仅在家里博,还要跟朋友博,在单位和同事博,这是一种联络感情、博取好运气的活动。”过中秋的时候,罗旭没少参与博饼,“在厦门,我妈妈家是个大家族,整个家族一起博饼,很欢乐的。在北京有时老乡也会邀请我参加这样的活动,叫中秋博状元饼。据说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
参加工作10年来,每年的中秋节罗旭总是很忙,几乎没怎么回家,今年中秋,他终于可以团聚了,“今年家人都在北京,应该能—起过中秋。希望大家能够团团圆圆、快快乐乐。”
常露文
我拍的中秋题材短片就在中秋节这天首映
北京电视台新闻主播常露文是个东北姑娘,独自在北京闯荡多年,所以对她来说中秋节本来就意味深长,而今年中秋节因为自己拍摄的一部中秋题材的电影短片要在网络上首映而变得很不寻常了。
谈到一个北漂人在京城的过节情怀,常露文告诉记者:“对于一个东北姑娘,我和所有的‘北漂’一样,在京城里,怀着全部的虔诚和念想,希望一颗种子能够生恨发芽,长出自己的枝干。来北京七八年的时间,因为职业原因,我几乎没有机会真正过节,尤其是感受中秋。每逢中秋月圆时,万家灯火,一片团圆和祥和,但是像我—样的很多异乡客,却难掩心底的寂寞。那时候我年轻,就告诉自己,中秋,和平常的日子—样。而周围的北漂们也都在埋头拼搏,所以也就不在乎是否与亲人在—起。”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常露文在渐渐改变。常露文说,最近这几年,关于亲情的公益广告逐渐多起来了,媒体也在呼吁大家,尤其是在北京的外地人,过年过节常回家看看,而更有法律层面将子女关爱、赡养以及经常看望老人作为规定。随之而来的,周围的氛围和情绪也在发生着变化,“其实我很感激《北京电视》周刊在这个时候采访我,让我有机会可以抒发思乡的心绪和佳节的感怀。因为那个曾经懵懂的、怀揣梦想的东北姑娘已经长大,她已经读出了他乡和故乡两片土壤中的相似但却永远无法混同的味道,她似乎也明白了事业的成功永远无法填充家庭和亲情的空洞。所以我想给同样的北漂说,过节常回家看看,别以忙为借口不伴在亲人左右。”
常露文告诉记者,今年中秋,对她来说别有一番滋味。她难得地感受到了中秋佳节的氛围,也读出了中秋佳节的味道。这是因为她拍摄的以中秋节父女团圆为主题的电影短片《寂寞》就在9月19日中秋节这天在网络上开始播放,“影片中,影星任达华饰演我的父亲,他为了在中秋团圆时见女儿,一面,只身从香港飞到北京,但是女儿却被公司在上海的项目绊住脚,要失约于父亲。女儿认为自己的工作大于天,亲情是可以靠后一些的,今年不见,还有明年。父亲认为,父爱就是要默默地站在女儿背后,于是正当父亲准备黯然返回香港之际,在他离开酒店的那一刻,看到丢下上海所有工作的女儿,就站在自己的眼前,那会是怎样的欣喜和温暖!”
常露文告诉记者,她通过这部短片,想要表达这样一种心情: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难忘的中秋节,虽然情节各不相同,但是都希望大家的中秋节是蛋黄色的、团圆的、温暖的。
温峥嵘
军训那年的中秋在拉练的路上看月亮
今年的中秋,温峥蝾要和父母及老公家人—起在北京度过,“中秋节吃团圆饭,赏月,和妈妈唱唱歌,想想都觉得幸福。”
中午用蜡烛烤了一个馒头
对于中秋,温峥蝾有特殊的记忆,她难忘的是刚上北京电影学院时度过的那个中秋,“正式开学之前是军训,我们是在炮兵学院军训,我从贵州到北京上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环境冰土不服,而军训时,对学生的要求是不能吃零食,所以我水果吃得也不多,那段时间气候也干燥,我就常流鼻血,我老拿纸蘸水塞鼻子里,湿润鼻子。”
军训对于温峥嵘来讲不太适应,“穿的是厚厚的皮靴,有时候晚上还要站岗,跟同学那时候也不太熟,所以我很想家。”
那年中秋,军训已经到了尾声,“我已经很馋零食,中午那顿饭,我偷了一个馒头出来。回到宿舍,我决定把它烤了。没有炉子,就用蜡烛烤,但是面上全给烤黑了,我把黑的皮剥了,吃里面,觉得真香。”
到了晚上,部队给了来军训的学生—个意外,进行拉练,“从学校步行到卢沟桥拉练,这天是过节啊。等拉练快结束时,给大家发月饼,一人一个小月饼,其实那个月饼很硬,我们一路走一路吃,天上是圆圆的月亮,我们觉得月饼很好吃,那可能是我吃过的印象最深刻的月饼了。”在剧组。妈妈会给我寄来家乡的月饼和辣子鸡
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当上演员,这些年的中秋,温峥嵘基本上是在剧组度过,“像中秋这段时间,是拍戏的旺季,因为天气不冷不热,很舒服。而在剧组中,对于过节,大家都有意识地淡化,毕竟工作为重。”
但是,到了中秋,温峥嵘的妈妈总会给女儿惊喜,“我妈妈会提前从家乡贵州给我寄来贵州的火腿月饼,很好吃的。还有我妈妈会给我寄来她做的辣子鸡。”温峥嵘形容母亲的辣子鸡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辣子鸡,“妈妈会把做好的辣子鸡进行小包装,装成一袋袋的小袋,再用真空包装装好寄给我。”
有了月饼、辣子鸡,温峥嵘在中秋的这天,会把这些东西跟剧组的工作人员分享,“给大家一点小礼物,请大家喝喝茶,增加一点节日的气氛。”
而母亲给温峥嵘寄月饼和辣子鸡时,总是要附上一封信,“或者是长文,或者是写:女儿,节日快乐。或写;寄来东西给大家分享。等等,只言片语流露出妈妈对我的爱。我妈妈是语文老师,她习惯于用文字表达情感。”
斓曦
从小到大爱吃月饼中秋团聚是最高待遇
电视剧《错伏》刚在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热播完毕,斓曦饰演的冷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生动诠释了不同于《甄嬛传》中沈眉庄的又一形象。自从当上演员,斓曦很少能够在中秋节和家人团聚,今年中秋她终于能够好好陪陪家人。
因为爱吃月饼最爱过中秋节,吃一年也不腻
中秋节和端午节是斓曦最爱过的两个节日,“因为我特别爱吃月饼和粽子。小时候过中秋节前一周,我就会催着家人买月饼,如果有人送月饼,我一定会把着,不让妈妈再送出去。”斓曦至今还记得当年当兵时吃月饼的情形,“那时候我十七八岁,在安徽省军区演出队当兵,中秋节会发各种口味的月饼,我们吃下来,发现椰蓉、凤梨的最好吃,五仁的最不好吃。”从小到大,斓曦对月饼口味的喜好一直没变,“我喜欢吃椰蓉、蛋黄、凤梨和各种水果味的月饼,不喜欢吃五仁和豆沙的。如果有朋友送我月饼,拆包装时发现是我爱吃的口味,我会非常高兴。”斓曦对月饼的钟爱并不仅限于中秋节期间,“我可以从年头吃到年尾,早中晚餐,永远吃不腻。”
去年中秋在剧组拍夜戏。今年难得能团聚
当了演员之后,因为忙于拍戏,斓曦很少能和家人在中秋节团聚,一般也就通过电话互致问候,“去年中秋,我在上海车墩拍摄电视剧《九死一生》,剧组提前一周给我们发了月饼。当时我还想中秋节会不会早点收工,结果正赶上拍夜戏,连着好几天都拍到很晚。我在车上等着拍我的戏,等着等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已经天亮,也没能赏月。”
在斓曦看来,小时候过中秋有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我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爸爸让我看月亮,之后写篇作文纪念中秋节。当时我的父母都觉得我的那篇作文写得不错。”而现在,过节时最盼望的就是能礼家人团聚,“我觉得传统的节日对于我们这种职业的人来说,最高的级别就是和家人团聚。中秋节能跟家人在一起就很好,不在乎吃什么山珍海味,我每次回家还是最爱吃妈妈做的家常菜。”
前不久,斓曦在拍电视剧《陆小凤与花满楼》时脚受伤,休息了三个月,现在还不能穿太高跟的鞋。接下来有多部不同类型的电视剧邀请她出演,“有抗战戏,也有古装戏,在题材上我还得斟酌一下。”于是,今年的中秋节,斓曦有了难得的空闲可以陪伴家人,“每次过中秋父母都会买好双方老人爱吃的月饼提前送过去,还会多买一些我爱吃的月饼。我爸妈喜欢吃椒盐月饼,我也会买他们喜欢的口味,陪他们一起吃月饼,开心过中秋。”
宋春丽
部队6层阳台上的中秋让我留恋
宋春丽主演的《大地情深》正在北京卫视播出,谈到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她说:“今年的中秋我和家人一起过,陪陪爱人,过一个团圆节。”作为演员,宋春丽也多次经历过中秋在剧组度过的场景,“那些年,中秋快到了,我心中也着急,想要回家陪我的老妈。”而有一年中秋,外地的一家电视台希望宋春丽能参加他们的中秋直播晚会,但是宋春丽婉拒了,“我说,把这个时间给我的母亲行不行,我要和她—起过。”
在宋春丽的记忆中,最难忘的中秋是她在部队度过的,“我十几岁就离开家到部队了,那个时候每个中秋节我都是在,每—个中秋节我印象都很深,我们住的是5层,中秋节那天,基本上都是老同志们把我们叫到6层的平台上。我们都叫‘走走走,上6楼阳台’。到那儿后,地上铺一面席子,然后老同志就会把水果、月饼什么的拿到上面,大家就坐在一起,一起赏月,一起聊天,一起吃月饼、水果。那个时候大家其乐融融,真的是很留恋那个时候。”
高峰
中秋在剧组看见女儿那一刻我浑身的幸福
你还记得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性格略带“残酷”的齐桓吗?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扮演者,就是演员高峰。其实,数一数,高峰塑造了不少军人角色,从形象而言,高峰绝对硬汉一个。但如果你留心,会发现他偶尔在微博上晒自己与女儿的合影,非常有好爸爸的“范儿”,也显得分外柔软。高峰最温暖的一次中秋欢聚,也与女儿有关系。
因为拍戏的缘故,高峰很少在家过中秋。而让他最难以忘记的是有一年,妻子带着女儿特意到剧组,来陪他过中秋节。“那次在外地拍戏,正赶上中秋。老婆带着女儿特意来探班,那时女儿还很小,晚上我收工时,一出现场就看见女儿踉踉跄跄地跑过来抱住我,那一刻我觉得浑身幸福,觉得工作再辛苦都值得。”
刚刚结束一部新戏的拍摄,高峰这次再度出演军人,却是很“拧巴”。“电视剧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日本时期全民抗日的故事,我在剧中饰演的‘海川’是个卧底,一直被大家误认为是‘汉奸’,心里很痛苦,最后因帮助八路军安全撤离而牺牲,就是到最后一集才沉冤得雪。”
郄路通
跟妈妈一起做63人份大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不稀奇。但是要是亲手做月饼,还做一个63人份的“巨无霸”,还真有点新鲜。而这也是小演员郄路通最美好的一次中秋节记忆。还在读高中的她,因为电影《青春派》的精彩表演,首次“触电”,便获得2013年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第10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新人女演员提名。这也让她有了一个做演员的梦想。
还在上学的郄路通,几乎每一个中秋节都是与家人共度的,说起最难忘的中秋团聚,她想到的是与妈妈一起做月饼的经历。她说:“每年中秋节妈妈都会自己做糖月饼,做成很大一蜓儿,然后切好每人一份儿。有一年中秋,妈妈说要做63人份的大月饼,全家人一起上手做,然后客厅里被弄的全是面粉,大家都在一起玩,学做月饼,那是最开心的一次中秋节。等到晚上,我和哥哥、弟弟一起把月饼送给邻居们,特别难忘。”
电影《青春派》让郄路通收获关注,也让这小姑娘有了做演员的计划。“最近开学,我已经回学校上课了,正式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希望安心学校做功课。今年,我会报考中戏、北电、上戏等专业学表演的学校,希望接受正规的训练,成为专业的演员。”
李岷城
有一种青春,叫月饼
一首《同桌的你》,不知唤起多少人的青春记忆。如今,高晓松正在厦门拍摄同名电影。青年演员李岷城将与林更新、周冬雨联手,演绎高中时代美好的初恋。“片中与林更新是室友、好兄弟,宿舍的4人都喜欢周冬雨,周冬雨是高中时代的女神。这次电影主创都是同龄人,大家相处得很开心。”而李岷城最难忘的一次中秋回忆也与青春、与哥们儿有关。
李岷城说:“自上大学以来,已经有近十年没和家人—起过中秋节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大学宿舍的。记得上大学时,中秋节没回家。当时学校给每个同学发月饼,大家—边吃着月饼,一边聊家里面的事。那么多男人坐在—起聊天,偶尔也会有伤感,还是挺难忘的。”
李岷城因主演香港导演张泽呜的电影《非常之恋》崭露头角。2011年,李岷城与新锐导演孔令晨合作拍摄电影《宝贝别哭》而备受肯定。2012年,李岷城获得吴天明导演的赏识。受邀拍摄了其最新力作《百鸟朝凤》。说到这里,李岷城开心地说:“《百鸟朝凤》入围了2013年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4项提名。我会与吴天明导演—起去颁奖礼为影片助威。”
记者 中秋记忆
外婆做的月饼永远热腾腾
我记忆中的中秋永远和外婆相连,在西南的一座古城之中,外婆和外公生活在那里,那是一座带水井的大杂院,木板的房子,街上是青石板的路。
中秋节快到了,外婆已经忙碌起来,除了买来又红又大的石榴外,最重要的事情是做月饼。从邻居奶奶家借来月饼模子,外婆把面团揉好,压进饼横,塞进豆沙、板栗等……拿出来后放进弱里蒸烤。
院里弥漫着香喷喷的味道。我从街上滚着铁环,疯跑着到家里,就等着月饼做好。出锅的那一刻,是我最兴奋的时候,外婆说:“小心,烫。”但是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烫嘴的感觉我现在想不起了,现在我记得的只是那种热腾腾的香。这种香伴随了我之后的30年的岁月。
有时候,思念,会狠狠地在你心头咬一口,咬得你想流泪。月饼,是我思念外婆的一座桥。
中秋夜,黄河边的畅想
人的记忆很奇妙,有些事情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但还有一些事情不管发生多少年后,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历历在目,恍若昨天。
每到中秋节来临之际,我都会想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那个中秋节,我在兰州过节时的情景。
那是在我成为甘肃省乒乓球队队员的第二年,只有16岁的我孤身一人在远离父母的地方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印象中那年的中秋节临近十一,但并不是周末。当天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教练突然停止了训练,说今天是八月十五,少练三个小时,大家先去食堂领月饼,然后自由活动。当时大家因为训练紧张,都没有想起当天是中秋节,所以当教练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大家先是一愣。等反应过来以后,便笑着叫着,呼啦一下都离开了训练房。
我和几个女队的队员一起相约前往兰州的黄河边赏月,当天天气特别好,我们几个是在晚饭以后去的,在河边逛了—会儿天才黑下来。在来到河边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一轮明月在空中慢慢升起来了。我们几个人为了能更惬意地赏月,也制造点儿小情调,专门跑到黄河边的一片空地上,铺开一块早就准备好的大塑料布,然后把带来的月饼、瓜子、花生等倒在上面,大家面对着黄河,呈弧形围坐在一起。
等我们坐下来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这时圆圆的明月已经挂在半空中,皎洁的月光照射下来,白白的又有些冷冷的,远处的河水月光下渡光粼粼,也泛着冷色调的光。我们几个人—边吃着一边聊着,虽然大家只是来自甘肃各个区县,但彼此环境不一样,所以也有很多可聊的话题。除了聊家乡生活,还畅想今后的发展。有的人说今后想调到大城市的乒乓球队,有的人说希望自己好好训练,将来能进入国家队。当时我是剧组的队员,谁的志向高就附和谁,也跟着说想进国家队。正说着的时候,月亮逐渐升高了,不知谁说了一句“我想家了”,勾起了我们大家对父母家人的思念,有一个伙伴竟然哭了起来。我赶紧上前安慰她,可话没说两句,我的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因为我也想爸爸妈妈了。
关键词:学校文化;内涵发展;师生发展;课堂教学
学校内涵发展是指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已有条件,把以人为本、师生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在学校文化、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师生发展等方面顺应教育规律和时展实施改革,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许多成功经验表明,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在学校文化、师生发展和课堂教学等关键点上谋思路、下气力、求实效,以此来促进学校教育走上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一、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发展对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至关重要,对于学校教育同样意义重大。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一切问题因文化问题而产生,一切问题又由文化问题来解决。对于学校而言,不解决好学校文化这个核心问题,学校内涵发展就无从谈起。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蔡林森校长的课改文化,无不是这一思想的结晶。学校理应做弘扬文化、缔造文化的事情。所谓弘扬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教育找回自己的根;所谓缔造文化,就是通过践行中华传统文化,让文化入脑入心,构建属于师生自己的文化。弘扬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之基,缔造文化是内涵发展之魂。
在传统意义上,学校文化可分作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板块。在实践中要做到:聚焦精神文化,引领办学航向;持续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言和行,让行为文化落地开花结果;高质量完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塑造形神合一的师生精神家园。学校文化建设这四个方面必须以人为本,同步跟进,均衡发展,才能促进学校内涵的深入发展。
笔者所在的济渎路学校位于济源市城乡结合部,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建校时由四所学校合并而成。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更多的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师生成为学校新的成员,各种文化差异、文化现象在这里交汇、碰撞。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学校的优质、健康发展,就迫切需要一种符合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广大师生共同认可的、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适合地域特点和师生实际、能够影响和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迫切需要确立济渎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
济渎路学校以“善”为校魂,即学校核心价值观,把“拼搏、奉献、包容、求真”的济渎内涵作为学校精神,即师生共同价值观。做到了坚定一个理念:“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围绕一个思路:“一轴(学校文化建设为轴)、两翼(师生成人、成才为两翼)、一个亮点(家长学校建设)、一条主线(学生校长助理竞选活动)”的办学思路;实施一个策略:以“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为办学策略;实现两个目标:师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学校倾力构建“善文化”这个内涵发展的底色,为践行“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发展”的济渎梦而不懈努力。学校秉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校训,“知善、向善、乐善”的校风,“善教、善导、善研”的教风和“善学、善思、善行”的学风,以此强内涵,扩外延,让“善文化”根植人心。以促进师生的理念觉醒为关键点,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为切入点,以改善师生的生命状态为落脚点,把“善的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年度,学校在全市开办首家“道德讲堂”,至今已举办6期。师生不仅聆听道德模范和讲师的真知灼见,而且其中的许多人加入了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园丁三支志愿者队伍,经常到居民社区、敬老院、科技馆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不仅赢得了周边群众的肯定和赞扬,而且在活动中理念得到了涵化,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红领巾文明岗”和“全方位、立体化”自我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循序渐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跟进,使学校文化与师生行为无缝衔接、融为一体,凸显了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师生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师生发展一定是学识、道德、情感乃至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师生发展需要引领,也需要疏导和矫正,更需要正确促进和评价,但这一切又必须紧紧围绕师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这个目标,以此实现学校里人的原生态发展。
关于教师发展,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这样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实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实则是揭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真谛。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学校内涵发展要紧紧扣住教师发展这个主题,致力于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和蓄养,使教师产生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眷恋、牵挂、惦记的归属感。学校也只有成为教师心中的“家”,教师才会真正的潜心育人、提升自己,学校的发展才会生动起来。济渎路学校以“善教、善导、善研”为引领,推行以“善星”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为框架的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系统,提供了面向全体教师的济渎讲堂,面向全体学生的名师讲坛,以及读书、写作、科研等教师共同体等多个活动平台,致力于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养丰厚、身心健康、勇于进取、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育人团队。如此,找准了方向,内涵发展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生成长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要敢于抛弃那些浮躁的功利性的外在“标签”,让教育回到她本该运行的轨道,回归学校内涵发展的本源。在学校精神文化引领下,济渎路学校先后开展了全体学生参与的“善学星、善思星、善行星”成长评价活动;开展了“假期中的善”、“我眼中的善”、“我口中的善”、“我心中的善”和“我手中的善”等“善的教育”系列主题班会活动,以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教育为主题的“善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以“善的教育”演讲会、故事会、作文比赛和文体活动等为载体的主题德育活动,以“善星晋级”、“善行常规”、《“济渎叮咚”――日行一善成长记录册》为载体的师生发展评价活动;启动了以孔子教育思想为支撑的“学・习课堂”构建活动,编写了《济水之源》(上中下册)、《中华之善》(上下册)、《〈弟子规〉课前善育案例》等校本教材和《上善济渎,润物无声》学校精神文化手册。“以善学、善思、善行”为向导,培养基础扎实、品德优良、全面发展、身心和谐、敢于创新、理想远大、善德善才的济渎好少年。
实现师生自我管理是教育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两年前,济渎路学校制定了以情感为基础,以制度为规范,以目标为导向,以过程为关键的师生自我管理核心内涵,并在执行中引入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和“生生都是管理员、师师都是德育员”的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秀班集体创建和优秀教室文化的塑造这些平台的有效介入,使之向高标、高效迈进,从而形成师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人说,要想解决某一层面的问题,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研究和认识这个问题。在学校管理者眼里,优秀班集体创建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发展的“更高层面”。所以,学校尽最大可能释放班级管理的空间和权限,让优秀班集体创建笃定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是优秀班集体创建“总设计师”,他们把班级管理的“硬件”(卫生、桌凳、门窗、工具等)和软件(习惯、德育、学习等)管理,都交给了班组干部和每一个学生去管理。在小组评议、组间互评,干部点评等层层督导评价的基础上,围绕优秀组集体和优秀班集体这两个“一低一高”创建目标,尽可能让责任感、成就感和价值观成为内在驱动力,形成有人力、有群力、有活力的自我管理。
学生校长助理竞选活动是济渎路学校学生自我管理和发展的一个主线,这项活动并不只是“一次活动”,而是伴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始终的成长主线。竞选是引领,过程育人是关键。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年级、学部、学校多个层级竞选的每个环节,使学生校长助理竞选活动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继续坚持把日常管理权和活动实施权交给学生,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节日庆典、接待家长、导引来宾等活动,放手让学生策划运作。在河南省文明办组织的“认星争优,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观摩活动中,多名学生校长助理参与到策划、主持等工作中去,活动结束时,参观团成员纷纷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对孩子们的欣赏在无言的颔首中潺潺流淌。
师生发展呈现出双赢的局面,学校内涵发展才算是走对了路子。党的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内涵发展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真正落实好这项根本任务。济渎路学校开展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把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策略,就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实践证明,这些策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
周斌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曾说过:学生课外的一切问题,都出自于课堂。周教授的观点似乎有些绝对,但却不无道理。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改革这个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做好课堂教学改革,要内力和外力一起发力。所谓内力,是指在任课教师中大兴学习之风,大兴研究之风,让课改接上地气;所谓外力,是指邀请专家长期蹲点引领指导,开展与名校对接活动,让课改尽可能的少走弯路接上真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济渎路学校探索实践的“学・习课堂”,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把人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济渎路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瞄准“学・习课堂”的构建,致力于践行伟大教育家孔子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学・习课堂”遵循的理念是:“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好每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管理原则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发展认知能力为重点,以优化课堂结构为突破口,以促进自主学习为目的。”“学・习课堂”的内涵可以总结概括为:一句话,两件事,三种效果,四个标准。一句话:学而时习,日知月累;两件事:组织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习;教学组织,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三种效果:教育变简单,课堂变有效,学习变轻松;四个标准:知识学生生成,内容课堂掌握,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幸福快乐。学校建有赛课室,借助现代影像技术探索开展“微格教研”;持续开展同课异构,同伴互助,以教师共同体为平台,促进教师素养和课改质量的同步提高;申报各学科“学・习课堂”省市级研究课题,系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如此种种,都找准了课改支点,提升了课改质量。
“学习课堂”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理念框架,我国教育家孔子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其核心支撑,李镇西、贾志敏等名家的经验做法都被其借鉴吸纳,济源本土教育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赵春战以及多位名师经常到学校切磋交流,研究共进。广博的吸纳和丰厚的润泽同样也是“学・习课堂”发展成熟的“灵丹妙药”。
总之,内涵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只要抓住了学校文化、师生发展和课堂教学这些关键点,学校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学校才会真正成为孩子们求知的乐园、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