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居易

白居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居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白居易范文第1篇

花是大自然的语言,花是造物主的恩赐。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大多喜爱花,这是因为自然界中的花是与中国文化植根在一起的,尤其是与人文精神相绾结,便成为一种内蕴的生命力和灵魂的情感生灵。李太白如此,坡亦然,白居易更甚。此说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主观臆断,只要我们随手翻阅《白氏长庆集》,便处处可见牡丹的雍容华贵、茉莉的淡雅清香、梅花的疏影横斜、杏花的胭脂染腮、的凌霜不凋……并且从这些花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者寄托的情怀,不过白居易最爱的只有两种花,那就是坚贞纯洁的荷花与漫山红遍的杜鹃。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关莲花的意象(包括荷花、芙蓉、菡萏)被明确使用的就有83次之多,在古代堪称“咏荷第一人”;不过白居易更爱白莲花,将其用以自比,作有《种白莲》、《东林寺白莲》、《感白莲花》、《六年秋重题白莲》、《莲石》、《白莲池泛舟》等等有关白莲的诗。莲花是佛教之花,是花中君子。白居易对白莲花的纯洁无瑕赞美备至,甚至连自己一向推崇的红莲便只是“虚得清净名”(《东林寺白莲》)了。其《感白莲花》诗云:“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濉2挥牒煺咴樱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自此,姑苏白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氛氲……”白莲这种孤清不群、遗世独立,但仍馥郁芬芳、颇具神韵的形象,不正是诗人非常偏爱而用以自诩的真实写照吗?

白居易对杜鹃花一往情深也是比较罕见的。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其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生命力极其顽强,素有“百姓之花”的美誉。杜鹃花的此类特点,正好契合了白居易一向亲民爱民的为官之道与性格特点,所以垂青自在情理之中。他在《山石榴寄元九》中写道:“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诗人把杜鹃之美比作绝代佳人西施,而芙蓉和芍药都相形见绌,能得到如此之高的礼遇,想必杜鹃花更会“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探弄尽人看”了。因为酷爱杜鹃花,白居易不仅把江州(今江西九江)山上野生的杜鹃移植到住所,还写下了《戏问山石榴》一诗:“小树山榴近砌裁,半含红萼带花来。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不仅如此,元和九年(819),白居易调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时,还千里迢迢,把庐山杜鹃带去种植,并写下了《喜山石榴花开》一诗:“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年树。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白居易惟恐读者不知此花的来历,还特意在题目下写下了“去年自庐山移来”的注脚。这一小小的细节,足见香山居士对杜鹃花的痴迷程度。

白居易范文第2篇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学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秘书监等职,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侍郎致仕(退休)。会昌六年(846)安逝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自然。有《白氏长庆集》,存诗2800余首。代表诗作有《秦中吟》《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特别看重闲适诗与讽喻诗两类诗歌的创作。闲适诗意在“独善”,表现从容淡泊闲逸之情;讽喻诗继承儒家关注现实传统,以诗明道,志在“兼济”。这首诗咏物寓志,同样体现出诗人欲为朝廷恪尽职守斩除奸佞的信念。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前后,时白居易在朝中为左拾遗(谏官)。诗题中的李都尉名字不详。首二旬渲染古剑不同凡俗的形貌。古剑寒光凛冽,自铸成之日至今已经近千年了。白色的剑光收纳日月光辉,紫色的剑气上彻于天,直冲斗宿和牛宿。宝物,自然吸引人的目光,“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不敢”非“不欲”,用词精妙,暗示古剑只可观而不可亵玩。因此,宝剑依然’躺于剑匣中,散发着如太阿剑般的铮铮傲骨与凛然贵气。如果说前文只是铺陈宝剑的卓越,下文则重在言志,抒写自我抱负。古剑“百炼成钢”锋利无比,宁可将身寸寸折断,但它绝不趋炎附势,化为“绕指柔”。它的志向就是充当斩杀谗佞的先驱,而非效命于以刺杀和报私仇为目的的小恩怨。因此,古剑与诗人直化为一体,通过古剑颂扬的是高洁刚直的勇士,和诗人欲为朝廷铲除奸邪的抱负。诗也因作者的浩然之气而呈现出如虹般的气势。

元旦寄语

一宇

冬渐寒时岁又深,

时光急泻半生人。

山青不解春花老,

年少还贪水镜痕。

四季轮回多悔憾,

一元复始待耕勤。

新年不寄风云事,

且把明朝跨入门。

魏俊春

碧落闪银光,

六瓣花飘洒。

投到山河田野,

愿身躯融化。

含情献瑞来,

洁白品高雅。

留给世人丰饶,

盼富足天下。

赏梅

孙启鹏

幽谷腊梅吐清香,

琼花纷飞气自扬。

虬枝日照玲珑影,

冰肌水映琥珀光。

凛凛风中情脉脉,

溶溶月下影长长。

白居易范文第3篇

史载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54岁的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不知是因为苏州是江南头等富庶地方,还是白居易资历比较老了,反正那时候他的工资已经比较丰厚了。“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

白居易为宾客分司时,曰:“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嵩洛供云水,朝廷乞俸钱。”“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官优有禄料,职散无羁縻。”“官衔依口得,俸禄逐身来。”随后,白居易调进中央政权机关,为太子宾客,分司洛阳时,工资已是他刚做官时的十倍,“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接着,升为太子少傅,工资涨到了顶峰,“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而且还相当清闲自在,很是令人羡慕。连苏轼也表示艳羡:“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到晚年,白居易退居林下,回到洛阳履道里的大宅子颐养天年,还可以领到一半的养老金,“全家遁此曾无闷,半俸资身亦有余。”“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

白居易范文第4篇

白居易是通俗诗歌的代表人物,语浅意深、言近旨远的平易近人风格,是白居易诗歌的基本语调。其在语言上的尚俗、尚实更是后人模仿的典范。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形象性、概括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艺术特征。在语言艺术运用上,他大量使用叠词,使诗歌口语化、散文化。

关键词:白居易 诗歌 语言艺术 通俗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我国古代强调“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对文学语言的重要性有相当高的认识。白居易的大多数诗歌传递的思想一目了然,读者能够很快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主题。诗歌题材通俗化、语言平易浅近,这是白居易诗歌的总体特点。尤其是他的讽喻诗,主要思想是干预现实,尽可能在语言表达上突出特色,不漏缝隙,也看不出有歧义的文字,所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诗歌没有一种固定的语言风格模式,在诗歌创作中允许作家对诗歌的语言形式有所创新。当然多样性的语言、饱满的内容都会为诗歌意蕴的形成增色添彩。白居易的诗抛开含蓄、选择直白、丢弃华丽、选择朴实,这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继承与发展。白居易诗歌的类型大部分是现实型的,现实型文学更适合用直白、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诗人选择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来实现诗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艺术特征

1.高度的形象性

白居易的语言风格不是在长期创作中不自觉地形成的,他有自己明确的诗歌创作主张,尤其在诗歌语言方面。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语言要做到“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把事物的特点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读者明白易懂,在理解的基础上印象深刻。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梨花一枝春带雨”;把杨玉环美丽动人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琵琶行》中的人物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卖炭翁》中关于老人贫寒形象的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观刈麦》中关于劳动者在艰难的环境中辛勤工作的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些描写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有以上生活体验的读者更能产生共鸣。

2.高度的概括性

白居易诗歌总是在有限的字数内传递最多的信息量,这是一个技术性的操作过程,需要作家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特别是在诗歌这种对字数和韵律要求很高的文学样式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经典爱情叙事诗,诗人仅用120句、840字完整地记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深闺待娶、受宠奢靡、惊变死别、睹物伤情的发展过程,很多场景饱含深情,以情写事,字字含情。这首诗有起因、经过、、结果,很容易把它扩展成剧本或小说,清人的《长生殿》很多情节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张。白居易另一首著名叙事诗《琵琶行》也具有高度概括性。他以612字详略精当地把一整件事描述出来,中间还不乏对个别情景精细的刻画,特别是琵琶弹奏的动静地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成为千古绝唱。

3.强烈的感染力

诗词的感染力主要在于其情、其境。白居易的诗歌情感力量极强,充分体现了他的诗词作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宗旨。很多句子一鸣惊人,例如,他在词《忆江南》中所写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的景色描写,充满了对自热美丽景色的热爱,承载了作家浓烈的情感。又如,他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诗句,就把司马大人和女子之间悬殊的地位一下子拉平了,虽是身份不同,但是同命相怜。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关于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非常凄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些句子令人动容,催人泪下。最后李杨在海上仙山上相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感人肺腑,成为了后来痴男怨女梦寐以求的愿景。

二、语言艺术运用

1.叠词使用频繁

叠字又叫重文,它的使用不分文体,是诗歌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它充分利用了汉语语音音节的特点,能使诗词的形式整齐美观、音韵和谐动听,增加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白居易比较喜欢在诗中用叠字,据不完全统计,在他的诗中使用“叠字”的地方有九百三十多处。白居易是古代运用“双字”写诗最多的人。叠字的运用,增加诗歌的音韵美和修辞的整饬美。叠字的运用也能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感受,准确地传达蕴含于其中的感彩,如“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叠词不但把作者的强烈情感很巧妙地表达出来,更能够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叠字能够更好地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如“袅袅过水桥,微微入林路。行行何所爱,遇物白成趣”。叠字的使用使诗获得整齐的形式美,诗意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增进情感的强度和诗歌感染力,又如《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自劝二首》中的“稀稀疏疏绕篱竹,窄窄狭狭向阳屋”,其中连续使用四个叠字,更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而在《霓裳羽衣歌》中“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一句诗用四个叠字来表示数量,一方面使语言呈现出音乐美,更重要的是感情在文字的强调变化中升华,情感自然地流露。叠字确实有形式整齐、语感和谐、悦耳动听、节奏感强、增强旋律美、易诵易记的效果。白居易的诗用叠字描写景物非常成功,他的诗歌中景物描写总是在叠字使用后更加自然生动,情景交融,在清新的话语中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神韵美和形象美。如“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湛湛”,怒泉水清澈的样子,泉水清澈晶莹,不为外物所污染“;悠悠”在形式上的对仗,用泉水水流的漓净无染映衬诗人任性自适、逍遥自在的身心。此外还有如“烟浪始渺渺,风襟亦悠悠”“,渺渺”表现出了湖水万顷茫然的朦胧美“;悠悠”更从心理上表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赏心悦目的心理感受。

2.浅近的口语

白居易作为中国诗歌史上通俗型诗歌的代表,他对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有着刻意的追求,在创作中甚至不断修改句子,使其明白易懂。白居易在《寄唐生》诗中明确表示“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他要求自己的诗“辞质而径”,目的是“欲见之者易谕也”(《新乐府》序),他的诗歌语言口语化、大众化,像是和读者促膝而谈。他甚至用民间俗语入诗,并且不加任何修饰。清人叶燮《原诗》论断“:元白长庆集,其中颓唐俚俗,十居六七。”王安石说:“世间俗言语,已被白乐天道尽。”白居易诗歌流传广就是因为他的很多诗歌口语化后接近现实生活,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拉近了作家和读者的心理距离。白居易自觉地追求尚俗,语言通俗易懂,不去刻意追求诗歌的意境。日本学者入矢义高指出白居易是在那个时代以口语入诗的主要人物。如白集中说,“匹如剃头僧,岂要巾冠主”“匹如身后莫相关”中的“匹如”,如“更恐五年三岁后,些些谭笑亦应无“”忽忽眼尘犹爱睡,些些口业尚夸诗”“是非一以遣,动静百无妨”中的“些些”“百无”也是口语。另外诸如“不妨“”冥搜“”迷头“”白地“”生憎”等,这些词汇都很生活化,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还有很多。甚至一些句子成了流传久远的成语、俗谚,直到今天仍然在用。白居易诗歌对传统诗歌语言尚含蓄的突破可见一斑。

3.以文为诗

白居易常以散文的形式入诗,在篇章结构、句法及虚词方面都有体现。他的很多诗歌像散文一样平实,尤其是叙事诗更能体现出其诗歌的散文化。诗歌的散文化特征使白居易的诗歌更为亲切、平和,像是在诉说一件故事。传统诗歌中的语言往往是叠加意象,语序被省略打乱,思维具有跳跃性。白居易却故意用逻辑严密、语序完整,合于散文语法规范的句式打破传统诗歌的范式。白居易在写景叙事的时候,往往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白居易的诗用语朴实、简洁明了,许多诗句平白如话,和散文相差无几,正所谓“搜句总予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故情趣之旨织,文笔之同致也”。律诗的格律要求极其严格,尽量避免一字在诗中多次重复,白居易却不去理会这些在创作中的枷锁,在他的诗中不但出现一字多用的情况,甚至一字在一句中也有重复,如“爱琴爱酒爱诗客,多贱多穷多苦辛”“劝君一盏君莫辞,劝君两盏君莫疑,劝君三盏君始知”等,都形成了以文为诗的特点。白居易还有意识地突破平仄、押韵等诗歌规范,以语助词、虚词等这样的散文化的词语入诗。语助、虚词本来用于散文写作中,白居易刻意地将这些用到诗歌中,使诗歌语言散文化。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他把诗歌的语言通俗性发展到极致,做诗甚至要求老妪能解。他的诗歌树立了诗歌发展史上语言尚实、尚俗的一座丰碑,也是现实型诗歌语言风格的一个典范,后世竞相模仿,影响极大。

参考文献: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谢思炜.白居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谢思炜.白居易讽喻诗的语言分析[J].文学遗产,2006(2).

白居易范文第5篇

少年得名,被人当做偶像追捧。他出生不过六七个月的时候,家里人指着“之”和“无”两个字逗他玩。他竟然就此记住,以后每次有人问还不会说话的白居易这两个字,他都能准确指出来。这样的天才儿童要是放在20世纪末,没准就上那些著名高校的少年神童班了。

难得的是,白居易没有像那些高校神童班的孩子那样昙花一现,他五六岁就学做诗,9岁就熟悉了声韵――这个人天生就是吃文字饭的。而且白居易读书很用功,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长茧,这样,他16岁的时候已经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佳句。

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见前辈寻求提携,文名赫赫的顾况素来目下无尘,就跟白居易摆起了老资格,说:“京城米价很贵,想要居住在这里大概不太容易。”等看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后,他马上改口说:“以你这样的才华,在京城肯定能混得很好。”想来当时的首都只是米价高,房价还不怎么吓人,否则任春风怎么吹,也吹不出广厦华堂。

后来白居易诗名日盛,全国的学校、旅舍、码头等公共场所,男女老少都在吟诵白居易的诗歌。当时有个军官想招个歌伎,有个歌伎为了自抬身价,就说自己能够背诵白学士的《长恨歌》。这招果然奏效,这名歌伎的身价真的被抬起来了。白居易对此大约多少有点得意,在给朋友的信意炫耀了一下。

唐朝流行文身,社会上也不完全把文身和不良青年画等号。一位狂热的超级“白迷”,从脖子往下浑身三十多处都文上了白居易的诗句,经常洋洋自得地在街头袒胸露臂,放声高唱。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的衰落时期。面对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混乱局势,白居易积极向皇帝进言,希望能够被采用。这个时期的白居易是坦荡刚直、勇于任事的,但不论什么时代,这样的人总是显得很不“懂事”,他管闲事甚至管到了皇帝的后宫。时值大旱,白居易居然斗胆请求皇帝遣散一部分宫女,一则缩减开销,二则减少社会上的旷男怨女。结果谁都能料到,他这分明是去找骂。壮年气盛、直言无忌的白居易并没有实现他的目标,反倒给自己招惹上了不少强大的敌人。

事实上,他那过于急切直率的作风,让亲自提拔他的皇受不了,有时皇帝老子话还没说完,白居易就直愣愣地顶嘴:“陛下错了。”皇帝当场变了脸色,虽然没有马上拿白居易怎么样,但祸根已经埋下。后来宰相被刺杀,白居易第一个建议追捕主谋,政敌们趁机指摘他越权,再加上一些谣言,皇上就把他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的第一个政治高峰结束了。江州司马白居易虽然失意,在著名的《琵琶行》中,和偶然相遇的长安歌伎大起同病相怜之叹,但他还在等待机会,他仍旧怀着希望。

再次回到京城时,白居易行事的风格依然不改,为了坚持立场,甚至不惜和多年好友元稹翻脸。然而政治集团之间激烈的倾轧斗争终于让他渐渐“懂事”了,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承认自己的失败,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

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求特别强烈、个人意志特别坚定的人,诗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在那个时候,他开始享受生活了。他人是老了,却开始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拜他的诗歌流传之赐,白居易的家姬非常有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小蛮和樊素,“素口蛮腰”这个香艳的说法,就来自于白居易。

相关期刊更多

分析化学

SCI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

家具与环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家具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