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激发学习兴趣演变为了课堂版的“游艺场”
许多课的设计的确体现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又忽略了课堂实际效果。新课改以后的高效课堂成了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才艺的舞台。多数课堂上,为了体现课堂的活跃度,营造课堂氛围,动不动在课堂设计中就出现游戏、谜语、表演、音乐的设计环节,教室里一时传来了学生的欢声笑语,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了、热闹了,而教师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学生就会沉浸在游戏音乐中,而忽视了游戏音乐背后的问题设置与思考。而且有些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根本不适合学生去表演,严重脱离了教材的影响和表现力,环节过程显得牵强附会。我们不否认,上述的表演艺术设计环节,对课堂气氛活跃能产生一些现场的积极作用,但我更觉得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是有深度的挖掘,落脚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只追求课堂的舞台效果,背离语文课堂应有的原汁味道,不能不说是有失偏颇。
二、尝试合作交流缺乏现场生成多数流于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①合作学习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既能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知识缺陷、思维局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和集体观念。恰当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
在高效课堂改革实施中,我们随处可见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这说明实验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了课堂教学中,但同时也表现出以下方面的不足:一是合作前没做必要的讲解,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能把未知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在次基础上的合作只能给个别优秀的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近乎肤浅和片面,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二是把合作交流当做评价课堂好坏的条件,不能体现课堂生成效果生机活力,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三是一些合作环节的设计,其提出的问题要么宽泛深奥,不着边际,学生表现不知所云,要么问题简单可感,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考虑,合作探讨自由结合往往成了学生间交流说话的机会,严重的咿咿呀呀的乱成一团。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缺乏恰到好处成为放映展台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其直观、生动的优点把我国的课堂教育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近些年来,各地在评选“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中,参赛教师无一例外的都使用多媒体课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能从形式上运用到了多媒体,还有的是按部就班地坐在讲台上,操作计算机,把一张张制作好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这里机械的学习知识,把语文老师应具有的生动言语、形象神态的感染消失殆尽,课堂从头至尾只听到音响里的声音、看见屏幕上的图像,成了多媒体的奴隶。严重忽视了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那一个个特定的答案,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黄河颂》时,为了突出黄河的险峻迂回曲折,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先欣赏课件制作的黄河一组画面,听了一首《黄河颂》的歌曲,然后才学习诗文,同时缺乏关联的讲解,近乎牵强,隔离了语言是文字的艺术。多媒体变成了课堂教学千人一面的再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体感悟,阻碍了学生独特的想象与体验。
这次活动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组织的。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参与选手12名,分两轮进行。第一轮,自选篇章朗读,比赛选手自选的篇章多数以课内的文章为主,例如:光未然的《黄河颂》、闻一多的《也许》……,少数选手选择课外篇章,但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优秀诗篇,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恋》;第二轮,组委会选定的篇章,为选手抽签,内容较为丰富,也颇有难度,意在锻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文章以名家名篇为主,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高尔基的《海燕》等,还有几篇现代散文,也以抒情、写景为主。比赛选手个个神采飞扬,激情的朗诵赢得了阵阵掌声。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的风采,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朗诵水平。从比赛整体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本次活动成立了活动组委会,制定了活动方案,活动按计划有序实施。
本次活动中亦出现了因人经验缺乏等原因造成的一定的失误和不足,比如说学生着装没有统一安排;话筒导线连接出现问题;部分学生朗诵课文情感没把握好;学生心理素质不强;发挥失常等。需在以后的工作和活动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创造更好的活动效果。
本次比赛开展得非常顺利,这都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语文老师及班主任的辛苦付出。老师们在指导学生时明确了每个字的语音、高低、轻重以及范读给学生。使学生在朗诵时得以更好地发挥。
为此,我们认真总结活动得失,研讨语文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朗诵氛围,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为我校语文教学的进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努力。
获奖情况
一等奖: xx(二年二班 )
二等奖: xx(一年二班 ) xx( 二年一班)xx(二年一班)
活动反思:
1、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植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朗读活动可以形成系列性,每学期举办一次,本次可以拟定为首届,为了激励多数学生参与进来,参赛条件可以适当限制近两届的一二等奖获得者不参赛。
一、微课的特征
微课也被称作微型课堂,其支撑是计算机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详细讲解某一个重难点内容,其时间一般在10到15分钟之间[1]。一般情况下,微课的授课内容都是完整和短小,能对教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清晰解答。微课核心是教学视频,也包括和教学主题有关的素材、教学反思、课堂练习、学生反馈和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构成了有固定主题的半结构化资源单元。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的一些不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应用微课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尽管微课的教学内容短小,并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丰富的形式,但对老师来说,合适微课的选择和运用,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微课无法和课堂教学融合,可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有断层现象出现。(2)老师没有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微课,其表现主要是:①不少老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习惯,不愿改变;②如今的微课体系大部分是教师为了某节课专门录制的视频,而不少老师都是直接使用网上的微课,虽然很精彩但可能不适合学生,一些老师没有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作微课。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有效应用
(一)在预习中有效应用微课
兴趣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动力,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吸引到课堂上,语文老师可以运用微课开展预习,在课堂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微课的时间一般比较短,语文老师利用上课后的几分钟时间播放有关课程内容的微课视频,之后布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后作答。相比单纯阅读预习,生动形象的微课视频更能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积极预习。同时,微课能够用直观形式对课文中无法详说的内容进行展现。
比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播放一段有关曹操事迹的视频,描述曹操站在沧海边的情形,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曹操在登山望海时表现出的豪迈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之后让学生自己预习这首诗,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让一两个学生描绘读诗或看视频时想象的情境,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个诗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学生的描述和理解可能会有所偏差,也能够将学生充分吸引到《观沧海》这首诗中,并深切感受曹操当时的心境,其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读诗。借助微课开展预习,能将诗中蕴含的情感以感性、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
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借助微课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2)借助微课讲解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借助微课创建情境,其实就是通过微课视频再现场景。比如在学习《黄河颂》时,不少学生都没有实际看到过黄河,体验不到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通过播放有关黄河的微课视频以及描述黄河的音频,学生能直观感受到黄河如千军万马一般奔腾的场景,在清晰认知到黄河的情况,也更能感受作者歌颂黄河的情怀。
再比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可以播放漫天飘雪的场景和满树梨花,让学生充分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名句的美妙之处。另外,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观看飘雪的同时,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比喻雪的名句,或自己想到的比喻,比如有学生提到一个名句是将飘雪比喻为柳絮随风起,也有同学想到蒲公英、纸片、羽毛等等比喻,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
(三)在作文教学中应用微课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作文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不少学生的难题[2]。借助微课,一方面能将作文要求以丰富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感受从而更加顺利地写作;另一方面也能提供丰富素材,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都是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仅仅给出一个题目或一段材料,让学生从单纯的文字中揣摩作文主题,之后通过想象写作文。但是不少学生都存在没有写作灵感,写出的作文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等问题,作文丧失了色彩和生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和生活相脱离,单凭空想来写作文。通过应用微课,学生能有对社会生活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更强的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内心感受。
比如在主题为“父爱”的作文时,在开始写作之前播放一个有关父爱的视频。有一个感动不少人的视频《爸爸撒谎了》,是从女儿的视角讲自己看到的爸爸,爸爸很帅,爸爸很睿智,爸爸每天看着都很快乐。但是女儿渐渐发现爸爸撒谎了,爸爸说自己很快乐,不辛苦,很有钱。但是女儿看到了爸爸的辛苦,爸爸的疲惫,这些都是想要为女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视频的最后出来一句话“为了孩子的未来,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通过播放这个视频,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爸爸为自己所做的一些小事,让学生明白“父爱”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而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中体现出来。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感动,用真情实感写好“父爱”这篇作文,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感恩父母的感受。
另外,微课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写作素材,社会新闻、感人或有趣的漫画等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比如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地震救援时人们的互帮互助。运动员的采访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通过各种微课的播放,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的同时,有充足的写作资源,从而能够写好各种主题的作文。
(四)在复习中应用微课
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有所遗忘,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复习也是一个重要阶段[3]。在复习巩固阶段,老师可以将一些重难点知识、学生容易遗忘的知识等录制成微课,学生可以观看微课开展自主复习,在加深对重要知识记忆的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新课改规定课堂学习主体是学生,所以复习巩固阶段通过微课一方面能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有效复习;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复习的好习惯,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新时期,信息技术得到发展并在教育领域中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不但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技能,也是学生终身学习需要具备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责任,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 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教师应从教学目的出发,把握学生的共同心理,利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其创造想象和美感心理,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地理教学的任务。
一、创设情境,以“谜”引趣
地理教学中,新课导语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起着渗透主题、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的作用,风趣幽默的谜语导入,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学生的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产生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教学。如教学“地球仪”的有关知识时,先让学生猜谜:“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大河和高山”;讲“地图”时,则用“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的谜语导入;教学“中国的疆域”时,用“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在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世界最大陆”导入新课。通过这些谜语导入,使学生形成空间轮廓概念,加深对地球、地图特征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筛选,以“熟”激趣
初中生的直观感受、视觉最为灵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挖掘和使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兴趣材料。如讲“地球的运动”时,通过让学生对太阳的东升西落,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概念,使他们知道某些现象和抽象的概念其实离我们很近,进而培养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巧用诗歌,出“奇”制趣
诗歌语言优美,气势宏伟,声情并茂,充满激情,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恰当地巧用诗歌于课堂中,会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能起到出“奇”制趣的作用。如在教学“黄河”一课时,让学生齐唱《黄河颂》——“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无限爱恋,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教学“中国行政区划”时,教师领唱《歌唱祖国》这首歌,使学生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美的享受中切入主题。这一形式,使课堂充满了轻松活跃的气氛,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听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美感和情感,一举多得。
四、巧布疑问,借“疑”增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就是说,各种授课方式贵在巧设疑问,启迪思考,激发兴趣,形成。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多疑,更应善于设问,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在教学“洋流”一节时,我设了这样一个疑问:明代航海家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每次从印度半岛到非洲东海岸去,都选择在冬季,而返航时则选在夏季,这是为什么?学生急于得到正确答案,我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授之以渔,“谐”之以趣
有些地理知识内容只能靠机械记忆,如果教师采用灵活、新颖、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变死记为巧记,也可使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又能掌握知识。如教学“长江上、中、下游的主要河港”时,可以把港口名称串联起来,即:宾(宜宾)客重(重庆)来,武昌会晤(武汉),敬酒(京九)五壶(芜湖),难难老张(南京、南通、张家港)。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很快记住了河港名称。又如:识记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锌、锑、钨、稀土、钛、钒等矿产时,可用“新梯污,洗土太烦”加以记忆,不仅省时,且可长期保持在脑海中。
六、反弹琵琶,追“新”索趣
“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出现,只要大家平时注意留心观察,注意收集、整理,并把它们恰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产生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当讲到目前整个地球生态环境遭破坏,生物资源濒临灭绝时,我国政府对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视的,不仅参加了环保组织的各种环境公约,制订了本国的环保法律法规,还郑重承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可有些外国学者还在批评、指责我们中国人不爱护动物,果真如此吗?于是,我反问学生说:“谁说我们不爱护动物?看,公园里的爱鸟者比鸟多,鸟笼精致,鸟食专配,可不像欧美不少国家让野鸽、野鸡流落街头,饿得扑到游客肩上争食抢食……”这种戏谑幽默的讲解,明褒实贬,学生听了都不禁笑起来。在笑声中意识到在我们身边确实存在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的问题,从这种委婉、善意的批评中使大家得到反思——怎样保护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七、立足直观,多途“引”趣
可见,自主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确实提高了课堂参与的广度,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但是针对本堂课的教学,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以为这些问题并不是个案,在其他的语文自主课堂上肯定也存在,毕竟我们尚处于这一教学模式的初始阶段。针对发现的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不要把语文味淹没在导学案中
“目前的导学案和试卷差不多,太应试。”这是每个老师都有的感觉。的确,纵观我们的导学案,差不多是一份小小的测验卷,注音、释义、问题探究、检测训练……自主课堂旨在改变传统课堂的低效面貌,但语文课的“效”不仅体现在对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掌握,还有程序性知识的理解。语文教学肩负着知识学习以外的重要使命,即语文味的熏陶、语言文字情感的建构。如何做出一份既有实效又有语文味的导学案,这应该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不能让学生觉得“语文也不过如此,写写练习对对答案而已”。
其次,学生在运用导学案进行学习的过程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学生拿到导学案后,不是静静的去研读文本,而是忙于做导学案上的题目,有的学生甚至完全不动脑筋从教学参考书抄现成的答案。这是个可怕的现象,也是一种对于学生成长极不利的学习方式。任何脱离文本的学习都是肤浅的,不深入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解决几道语文阅读题目,更不是抄现成的答案,当学生拿到陌生的文本时,会觉得无所适从。细披文方能真入情,只有静下心品味语句,咀嚼字词,推究词与句、句与篇之间的联系,比较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等等,才能真正领悟文章的主旨,才能和作者取得共鸣。而且也唯有如此,才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只有学生从语文课堂上切切实实地有收获了,才能说是高效的课堂。
二、自主课堂更需要有教学机智的老师
在自主课堂上,老师的发言机会少了,时间短了,因此在什么时机发言,说些什么,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也就是说,自主课堂中更需要有教学机智的老师。许多老师在面临这一新的课堂模式时总不免这样抱怨:“语文课不会上了”、“早知道语文课这么上,那么之前的教学改革还有什么意义呢?”是的,如果我们仅仅把视野停留在“教师发言仅10分钟”这句话的表层,那么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改革不是进步,反而是倒退。但我们更深一步的想一想,每篇课文每堂课,老师讲多少或怎么讲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学生需要什么,老师能不能给的问题。其实这也就是 “以学定教”的问题,在自主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导学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哪些问题学生可以自主解决,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多少,课前老师仔细地批阅学生的导学案,预计学生课堂会出现哪些生成,课上有针对性地发言、找到恰当的时机发言,虽然不一定能取得“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但如果能通过点拨让学生走到文本的更深处,想必就能体现作为老师的价值了。
三、让师生追问成为生生追问
众所周知,思维火花的产生需要思维的碰撞。在传统的课堂上,思维碰撞的载体是老师和学生,也就是说,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有效地追问。那么在自主课堂上就需要将这“绣球”抛给学生,让他们不仅愿意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去发现问题。一堂灵动的语文课,好的追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思考的关键,在自主课堂上,老师应大胆地引导学生开展各小组间、各小组内部的追问,比如小组自主学习时组长说“‘啊,黄河’应该读得深情并茂、语调重一点”时,组员应有意识地发问:“为什么要这么处理?”而不是简单地服从指挥。这样不仅朗读指导好了,连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渗透了,这样的自主课堂就离“高效”近一点。当然意识不会凭空而来,是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进行自我追问,多想想“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换一个词语可不可以”,学会了自我追问也就学会了追问他人。教师可以通过诸如“追问得好给小组加分”等方式去调动积极性和培养追问能力。有效的追问,是使追问者和被追问者双方的能力都得到提高的双赢学习行为。如果学生与学生之间能有效地互相交流、质疑、补充、完善,那么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反思能力都可以大大提高。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