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毕业生主要事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础会计第一堂课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学好基础会计课程,能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基础会计课,打好扎实的基础呢?笔者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专业教师应重视并上好第一堂基础会计课。那么,怎样上好第一堂基础会计课呢?
一、从思想上重视第一堂课,并备好第一堂课
新学校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因为教师和学生都还沉醉在暑假的休闲之中,往往还没有进入上课的状态,所以有的教师从思想上不重视第一堂课,对学生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己看看书就应付过去,殊不知这正是错失了与新生沟通的最好时机,也给学生留下了不负责任的印象,给以后教学的开展设置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新生的第一堂课,备好第一堂课。那是不是意味着第一堂课就要开始备新课呢?因为新生还不熟悉老师,对老师还有很多的神秘感,上来就讲课,学生也会因为学生对老师感兴趣的程度大于对教学内容的程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所以,第一节课可以不备新课。那备些什么内容?
1.因为是与新生的第一次面对面的交谈和接触,所以最好在课前修饰一下自己的形象,尽可能地穿着职业正装,一来是显得干净利落,二来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要知道一个人的外在气质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内涵,职业化的穿着能表现出这位教师是专业的,富有经验的,这样学生就会打心底里认同你尊重你。
2.备好开场白很重要,一句话的说出就能反映出这个人有没有水平。这个开场白,要介绍自己的姓名、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和专业技能水平,因为学生都会对教自己的教师有没有水平充满好奇,所以这样的开场白有助于学生了解老师的过去和专业水平,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让学生在你的自我介绍里,感受智慧之美,拼搏之美,进取之美。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一个博学的人,有水平的人,从而从心里喜爱和敬佩老师。所以,请不要忘了做个精彩的自我介绍。
3.主要还是要备好整堂课的教学环节。虽然在第一堂课里不讲授新课,但必要的“教学环节”还是要准备充分的,比如要事先想好打算讲哪些内容,怎样讲,最终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教学目的。这样整堂课下来才会显得有条理,也能给学生留下个善于驾驭课堂的好印象。
二、努力上好第一堂课
1.讲讲对会计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会计职业的兴趣。可通过让学生举身边的事例,如:个人购物要算购物帐,家庭日常收入开支要算收入费用账,家庭大件贵重的物品要算固定资产账,建筑商品房需要核算成本等,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会计。这样的讲解使学生明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会计,会计的未来是更是不可或缺的,令人向往的,从而使学生对基础会计有所重视,并有学好它的欲望。要知道,每个人都想从事他喜欢的职业,一个人只有对某个职业感兴趣,他才会产生学好它的强烈愿望和内驱力。所以会计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兴趣。如何激发呢?可通过事例来说明。
2.介绍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尤其是考证任务和毕业就业任务)。学生刚接触到这门课程,完全不懂得如何去学好,也不清楚自己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教训,根据自己的心得来现身说法,把自己的一些窍门和绝招传授给学生,叫学生知道下一步怎么学,怎么做,怎么配合老师的工作,达到以实用来吸引人,以真挚来感染人。然后告诉学生考证成绩就是检验他们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明确清晰地告诉学生要通过哪些课程的学习,考取哪些资格证书,才能毕业上岗,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校两年的学习任务,从而做到有目的地学习而不是“两眼一抹黑”地学习。
3.介绍《基础会计》课的的学习内容,自己的教学计划,自己的授课习惯,讲课特点,课堂要求,并且对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做出明确的说明,以便同学们更好的接受和适应老师。
4.宣扬优秀毕业生事迹,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现在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都很大,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中专生应如何脱颖而出呢?这时,可以给他们讲授会计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讲一些我校优秀毕业生尤其是会计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迹,告诉学生,只要努力学习技能,积极考取资格证书,是完全能够就业甚至胜任这个职业的,让学生对学习会计有信心,对以后就业有信心。
三、上好第一堂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摆正姿态和心态,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不要高高在上,目中无人或看不起就读职校的学生。
2.要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的状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牢牢吸引住学生,要叫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心悦诚服。
3.要情绪饱满,面带微笑,吐字清晰,声音洪亮,鼓励学生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不要搞的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学生对你的上课水平产生质疑。
4.语言最好是本着幽默、风趣的路子走,内容要切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要贴进现实,切忌大话、空话、假话,叫人厌烦。
5.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立规矩,给学生下马威,这只会使学生对你反感从而抵制上你的课。
四、结束语
教师的第一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就意味着你的第一堂课成功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开头开得好,这门课程就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从心里自发地想学好这门课程这门专业。那么对教师来说,后面的教学工作在开展时就相对容易得多,作为职校教师,在钻研教学方法和学科课程设计的同时应懂得第一堂课在新生心目中的影响和意义,重视备好第一堂课,努力上好第一堂课。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学生发展
学生的幸福从哪里来?广文中学有关“你的幸福指数有多大”“幸福感来自哪里”的调查表明:“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自主举办活动”“有学生喜欢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老师素质高”“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师生关系融洽”等要素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活动、选修课程是学生们所喜欢的,因为这些内容是他们自主选择的,代表着自由、兴趣和个性。探索新的课程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每所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基于此,结合自身实际,广文中学探索出国家(地方)课程生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路子,逐步构建起“生本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课堂与课外、统一目标与特色目标、共性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课堂的高效,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夯实根基:国家课程“生本化”
学生在学校里有70%以上的时间在课堂里度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才能落到实处。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课堂中, “学习内容有趣,老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排在前三位;寻找“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中,学习内容是师生关注度最高的四个要素之一。国家课程走向“生本”成为必然。
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质,国家课程走向“生本”意味着每个学生要有自己的课程。在当前中小学班额较大的情况下,基于每个学生的“生本”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走向“生本化”。广文中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国家课程的“生本化”。
(一)整合教材
“一标多本”的教材建设体制使得老师能够拥有多种版本的教材。而每个版本在知识的呈现顺序、呈现方式、编排体系上各有特色,这就决定了老师在使用“选用教材”过程中,总有“遗憾”不断出现:要是这个内容像那个版本一样就好了!整合教材就是把每个版本处理某个知识点的最佳办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国家课程二度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假期里,学校为每个学科配齐了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提供研讨场所和各种服务,老师们分工协作,以选用教材为蓝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整体移植或者借鉴,使学习内容更加适合学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化学学科“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世界”的学习,学生一向感觉困难,因为微观世界离学生的生活实在是太远了。为了完成从“我们身边的物质”到“物质构成的奥秘”两个主题的顺利过渡,化学老师对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处理此知识点方面的优点。借鉴这些优点,他们对“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了重新编排设计:“最轻的气体”一“水的组成”一“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分子和原子”一“原子的构成”。相比较“选用教材”的设计,这个思路更清晰,衔接更紧凑,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
整合教材还包括对“选用教材”的前后整合。老师在执教过程中,根据授课需要和学生的认知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前后整合,也是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比如:地理学科把“比较法”引进课堂中,有效解决了课时少、学习任务重的难题。他们打破教材的前后编排顺序,把教材内容中相互关联的部分进行前后整合。学习季风气候的特点与分布,就把东亚、南亚、东南亚的气候进行有机整合;学习国家区域地理,将其整合为“低纬度的国家”“中纬度的国家”“高纬度的国家”三部分,最终形成了“小模块整体教学”模式,并获得市金点子成功案例奖。
(二)搭建“引桥”
初中学生和家长常常苦恼:在小学时非常优秀,为什么到初中却成了“差生”?我们也经常发现,原来入校时成绩尚可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增加,其成绩却在下降。学校规模大,优秀学生多,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但其实质更在于“学习难点”阻碍着学生学业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也就出现了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2007年,学校有关负责人到市区一所重点高中对本校700多名毕业生进行回访,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在填写“你在初中阶段最喜欢的学科”“最感轻松的学科”时,化学均被排在了第二位。化学确实是他们喜欢的学科,2007年中考成绩以36.7%的A等率位于各学科之首。但在“你在高中阶段感觉轻松的学科有哪些”这个问题中,化学则排在第六位。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呢?学校通过进一步的座谈了解到,初中化学大都涉及基础知识,抽象程度不高,而高中教材在深度、广度上明显加强,描述性知识向推理性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而另一方面是由于新课程实施后,初中化学对某些内容,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盐的性质、溶解度的计算等知识点都降低了要求;而高中却仍然需要这些知识作为铺垫,高中老师一带而过,没有做好衔接,造成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认识到,初中学生出现两级分化也由于这样的原因:当学生学习某一个知识点遇到困难时,再学习与此相联系的后续知识时就会遇到障碍。这样的障碍多,学生的问题就多,进而形成两极分化。
基于此,学校把解决学生两极分化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各学科均采取“梳理知识点——面向师生调研学习难点—研究难点背后的障碍点——建设引桥课程”的工作思路,力图针对难点,从原因入手,给学生“搭桥”,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置于“前置知识”的铺垫之下,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超越过去普遍认为的“障碍点”,减少两极分化。
例如:在化学学科学习难点调查中,我们发现,难度系数最高的是“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有46.7%的学生认为难。针对这个现象,化学老师通过召集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查找原因。调查表明:孩子的生活单一、课本知识远离学生生活是主要原因。于是,他们就据此建设“引桥课程”:在学习“化合物”时,拓展有机化合物内容,并在生活中区分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在学习“燃料与燃烧”一章时,阅读《游戏中的科学》中“石油”的内容;学生跟家长买衣服时询问面料原料,利用面料标本进行验证,形成实验报告,交流展示;到“中国纺织网”浏览相关信息;有条件的老师组织学生到“潍坊纺织城”现场考察等。“引桥课程”实施后,学校再次进行调研,学科点难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难度系数下降为32.4%。
(三)开展“习题训练知多少”行动
“减轻学生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负担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过度的机械训练。“负担”是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学生喜欢做的事情,投入的时间再长,也不会感觉是“负担”。但实践中往往是,学生每天进行着大量的机械和重复训练,会做的题目要做,已做过的题目也要做。机械和重复训练使学生对学习日益失去兴趣,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实践,他们感到“负担”很重。
“减轻训练负担”应该作为“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内容。各学科老师普遍开展“习题训练知多少”行动研究,围绕每个知识点,寻找学生巩固应用知识的习题量,对于“学习难点”适当加大训练量。这样,每个学科、每个知识点都设计出了数量、范围、等级不同的练习题。从适应范围来看,有预习时要做的、有课堂导入时做的、有课堂练习时做的、有课后巩固时做的、有复习时做的。从难易程度看,A级题目适应于“掌握基本知识”,B级题目适应于“综合运用知识”,C级题目适应于“拓展所学知识”,这些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习题训练知多少”成为学校国家课程二度开发的又一重要内容。
国家课程走向“生本”是构建课程体系的根本。老师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必然使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实际,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天的广文课堂上,老师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种资源,整合其他资源为我所用,成为广文老师的自觉追求。课堂生态发生鲜明变化,学生更加喜欢课堂,更加喜欢学习,更加喜欢老师,学习质量自然有了很大提高。
二、放大优势:学校课程“特色化”
课程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孩子的产品,也是这所学校特色和品味的集中体现。中小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完成国家统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该基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社会需求,确立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使之培养的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这种独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特色化的学校课程。
广文中学有125年的发展历史,在百年历史长河中,从广文走出了革命家陈少敏,科学家秦馨菱、吴金鼎、刘先志,知名学者田仲济、于伟志,艺术家于希宁等数十位卓有成就的人物。百年广文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各个历史时期,一直在传承和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知行合一”“学贵实践”等。在革命时期,广文还是革命者活动最活跃的场所。百年广文更有着重视学生实践的传统,不仅配备先进的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而且重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学校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大家风范、文化底蕴、实践与探究能力的广文学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学校构建起由“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构成的13大模块、39个科目的学校特色课程。
(一)“大家”系列课程
“大家”系列课程旨在通过“大家”人物及作品介绍等,让学生走近大家、了解大家、感悟大家,感知、了解大家的追求、境界、精神和品质,透过大家人物的成长经历,通过大家作品的形成过程,汲取个人的成长力量。大家课程内容宽泛,鲁迅是大家,《红楼梦》是“大家”作品,杭州湾跨海大桥也是“大家”作品。
“大家”系列课程由广文大家课程、中国大家课程、世界大家课程三个系列构成。在纵向上,它们均以时间为经线,分古代、现代和当代;在横向上,则以领域为纬线,分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行业精英、大作七大类。在编写体例上,课程要突出人物事迹或大作介绍,既简要叙述各位大家一生的重要事迹,或者大作的地位作用等;又插入相关的各类图片,在每位“大家”介绍之后附录其生平年谱和相关阅读书目,提供其相应音频、视频及网络资源,使学生全面地认识每位大家的人生轨迹,从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二)“文化”系列课程
“文化”系列能够开发出的课程内容是最多的。以历史为例,历史与文学、历史与史学、历史与建筑、历史与服装、历史与饮食、历史与宗教……老师们可以从各个纬度开出这些课程。并且。学校的课程内容与学科内容紧密相连。比如:初一的“历史与建筑”课程内容上,学校开出了都江堰、赵州桥、长城、故宫、巴黎圣母院等在各学科学习中涉及到的建筑群,孩子的兴趣特别高涨,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寻的欲望。
在文化系列课程中,学校确定《广文背诵四百篇》为所有学生必修课程。语文老师从若干文化典籍中选取精品,包括文言文100篇、古诗文200篇、现代范文100篇。这些内容是基于不断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精选而成的,每个广文学子要在三年内完成,使中华传统文化的血液慢慢流入学生心田、世界现代文明的营养不断强壮学生的精神,使学生在涵泳吟诵中变化气质、提高修养、提升人生的境界及丰富生活的体验。
(三)“实践与探究”系列课程
潍坊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与课程改革一同诞生的。为弥补普通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足,潍坊市集中建起了九个“基地”(广文中学是其中之一),承担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行一步”的探索任务。此课程要求学生到初二时要用一周时间在这里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类、实验类、技能类等选修课。在这里,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只是理论,而是自己的亲自实践和验证,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这里。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视察基地后欣然题词:我们快活,我们成长,我们成功,我们杰出!
但是,在缺课被看得特别严重的今天,备受学生喜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让位于其他课程;学校必须将其纳入课程体系,才能保证这一课程的落实。基于此,学校构建了“实践与探究”系列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有必修的课程,如“课前演讲10分钟”“小课题研究”“地方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究内容”;更有基于孩子兴趣的选修课程,如初二年级的“生活中的化学”“物理小常识”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平时,学校还开放实验室、阅览室,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这些课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而且还提高了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等。
学校课程走向“特色”,这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难点。这个难点决定整个课程体系的品味,决定着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为学生们所喜欢。调研中发现,96.8%的学生喜欢这些课程,他们在“大家”的熏陶中、在“文化”的浸染中、在“实践与探究”中幸福、快乐地成长着。
三、助推特长:活动课程“个性化”
2008年暑假,是我经历过的最幸福的暑期。在这个假期里,刚刚走出去的毕业生一拨拨地回来,说是看看这所校园,看看他们的老师,甚至说看看他们的校长。我心中充溢着一份幸福和感动。开学后,也不断地有高中老师和校长跟我说,广文的这届学生尤其好。
其实,每届学生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我们给这届学生一个特别的“离校课程”。在这届学生即将毕业时,学校改变过去学校领导唱主角、领导端坐主席台的传统模式,而是开展了“主题班会”“主题校会”,并让全校师生为其“列队欢送”,持续了整整一天。那一天,每个毕业生都在真诚而亲切的交谈,感谢与愧疚、伤感与遗憾、希望与不安都以一种公开的形式被表达出来。从来没有的真情流露,从来没有的真心祝福,从来没有的诚挚道歉,感动了每一名师生。“离校课程”成了这届毕业生永生难忘的经历,就连全校有名的“调皮大王”也拥抱着老师哭个不停: “老师,我真后悔啊。”他们悟到了,学校不舍得他们走;他们知道了,老师很高兴曾经和他们一起走过的这段路;他们释然了,尽管同学之间曾吵过架,但感情依旧。
活动能够帮助青少年减轻心理压力,唤醒青少年沉睡的渴望,撞击青少年的心灵火花。它理应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但许多学校常常以完不成课程进度为由,将原定计划之内的活动去掉,使其被无休止的上课所取代。广文中学则将学生的各项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使活动具有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并予以学分的保障。
我们坚持活动课程化及活动课程的个性化,有效实现“必选课程模块与自选课程内容”的结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目前,学校已成功构建起包括入校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班会课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节日”课程、阳光60’课程、离校课程在内的九大活动课程体系,每个课程体系都实行“主题引领,模块推进”。在实施方式上,学校注重自主参与、个性选择、实践体验。如:“节日”课程系列之文化艺术节是广文中学素质教育传统项目之一,每年12月份举办,历时一个月。期间,会有主持人大赛、十佳歌手选拔、课本剧表演、美术作品现场展示等十几个课程模块开出。对这些模块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学校规定:学生在每年文化艺术节课程中应该获得一定学分,但这个学分从哪里获得,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自主选择。在这些课程中,必修课程模块保证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选修课程内容又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较大程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