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作品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作品化教学范式以作品贯穿教材,以问题贯穿课堂,以学生探究为重点,以老师辅助为手段,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信息素养。作品化教学范式具体要做到“四化”:教材作品化,作品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渐进化。
关键词 作品化教学;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4-0056-04
什么是好课?杜郎口中学这样解读:能让学生学会、会学的课才是好课。好课要从尊重差异出发,既要让学生学会、会学,还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除此之外, 好课往往还有一定的教学范式、教学章法可循。在“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领下,探索适合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特点的教学范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提出
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这些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不能单靠教师讲、学生听,再做几条反馈练习就能获得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和探究,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才能培养的。当前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没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制。
问题二:缺少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习惯了不假思索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没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学会了知识和技能,而没有学会学习。
问题三: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很差,不能形成一条线。宁波市版初中信息技术部分教材的各个章节,因不同的人编写,前后知识点间的衔接不是很好,前面的知识和作品不能为后面服务,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因完成一个大的作品而带来学习上的快乐。
理论依据
作品化教学范式是:由教师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在这种教学范式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的。作品化教学范式从其心理机制看,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作品化教学范式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具有重要意义。
范式研究
作品化教学是根据教材中各章节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一个或几个作品,把整册教材串接起来。在教学中,按照作品的时间或逻辑顺序,选取作品的一部分作为一节课的内容和知识落脚点,然后对本节课的作品按成因细分,生成一个个的问题,形成循序渐进的问题阶梯。学生通过尝试、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解决问题并完成作品,学会本课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和提升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力的目的。
作品化教学范式具体要做到“四化”:教材作品化,作品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渐进化。在作品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分析、解决来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作品化教学范式可用图1表示。
实践过程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会影响教学效果。采用作品化教学范式,以作品贯穿教材,以问题贯穿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主体意识。以下是作品化教学范式在“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一课中的应用。
1.串接教材,形成作品
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四册“flash动画”模块,其内容在衔接上呈现割裂的状态,表现在单元间不连续,单元内各节间又联系不紧密。比如,第一单元“静态画面”绘制中产生的元件,不能为第二单元所用;第二单元“动画基础”中的动补动画、形补动画、图层动画、文字动画、元件应用等各节之间也不能很好地衔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内容作品化方面,课题组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通过卡通动物Snoopy之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贯穿于第四册教材,较好地解决前后章节割裂的问题。第一阶段“静态画面”的绘制,运用各种工具绘制如白云、太阳、雨滴、雪人、Snoopy、家、草坪、花等元件,为第二阶段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让学生知道,动画产生于静面,要想会走(动画),得先会站(静画)。第二阶段“基础动画”的学习,是让第一阶段绘制的元件动起来,并以四季变化为主线串成作品。第三阶段“制作作品”,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将各个分动画连接成一部完整的作品,配上音乐等效果并进行调试。
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具有连贯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2.展示作品,创设情境
在该课的导入环节,首先展示了教师精心制作的动画。在这个动画中,我们预先设计了三个演员,每个演员在做不同的运动,每种运动又各有特点,这些运动的演员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美丽的动画,为问题的产生创设情境。然后,请语文课代表为动画配音。
作品化教学的导入方式很多,“作品展示式”是常用的导入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动力去学习和探究;反之,将会影响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3.解剖作品,揭示问题
“问”是一种艺术,一种探索,一种回顾。作为教师,“问课”是一种最基本的专业成长方式。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根据作品生成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经过讨论和整理,师生一起总结出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这个动画有几个演员?演员如何获取?
问题二:每个演员各在做什么运动?动画运动形式有哪些?
问题三:如何实现动画效果?动画制作方法、步骤?(重难点)
问题四:动画有什么特点?效果、特点、适用范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动作补间动画”对学生而言是个陌生的知识点,需要通过“解剖作品”来揭示问题、归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4.引导分析,促进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产生之后,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针对“演员获取”问题,我们的引导方式如下。
(1)在前几节课绘制了很多图形,这些图形最后转变成了什么?
(2)为什么要转变成元件?
(3)元件存放在哪里?
(4)你能将元件放入舞台合适位置吗?
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知识,较好地解决了“演员获取”问题,学生们也因此信心满满。问题“动画的运动形式”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观察很快给出了答案。
问题“动画如何制作”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通过“尝试解决”的方法,在“失败”中让学生学会分析。首先解决“让演员动起来”问题,方法是让学生自学教材,尝试制作“气球升空”的效果,在尝试的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很多鼓励而非答案,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观察上,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汇总。数分钟后,尝试环节结束,我表扬了部分学生,然后将话题转到“气球飘不起来”的原因分析上,依据汇总的情况,在课堂上设计了四道题,请学生解决并解释原因,然后教师再做些补充和提示。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直接分析好。时间在学生们的进步中一点点流逝,在四个学生上台演示并解释后,我再次请全班学生一起动手完成“气球升空”动画的制作。教学中,围绕气球飘不起来的原因,进行了重点探讨。
教学中的“引导”就如同工程师架桥,一边是已知的世界,一边是未知的世界,教师就是引路人,带着学生从桥的这端走向桥的那端,从已知走向未知。教学中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的关键。
5.分解细化,指导方法
学习就像蝉从地下钻出地面,然后一步一步爬到一个高处,再一点点蜕去身上的壳,最后自由地飞上天空一样。学习“动画制作”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具体分成三步:首先,怎样让演员动起来?让学生初步掌握动画技术;其次,怎样让演员动得更自然?让学生基本掌握动画技术;再次,怎样实现演员运动的多样性?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动画制作水平。通过“分步走”的方法将“动画如何制作”问题分解,生成问题阶梯和目标阶梯,学生顺着问题阶梯逐个解决问题,就能依次实现目标,最终使大问题得以解决,大目标得以实现。
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已经解决气球“动起来”的问题,实现了“初步掌握动画技术”目标。怎样让气球飘得更自然?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以气球飘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为线索,将问题细化,生成更小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这些小问题来化解“更自然”子问题,实现“基本掌握动画技术”目标。“更自然”子问题细化后,生成的小问题如下。
问题一:气球上升过程中,视觉上的变化效果是怎样的?如何解决?
问题二:气球升空时速度的变化是怎样的?如何解决?
问题三:气球越飘越高,然后不见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解决后,动画已经比较自然了。但是怎样实现动画运动的多样性?如何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我们仍利用“细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完善作品。在作品设计阶段,课题组充分考虑演员运动的多样性,比如气球的单向运动,白云的来回运动,太阳的旋转运动等。在作品制作阶段,将这些不同运动形式的演员整合在一起,使“多样性”问题得以细化。在教学实践阶段,通过当前学生作品与成品动画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查找差距、发现问题,然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自主地解决细化后的问题,实现运动的“多样性”,达到巩固和提高动画制作水平的目标。预设的细化问题如下。
问题一:白云飘来飘去的动画如何制作?(教师提示:需要几个关键帧?)
问题二:太阳旋转动画如何制作?(教师提示:旋转运动如何设置?)
教学中生成的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分解的方法将其变成一系列的子问题,在子问题也难以解决时,可通过细化的方法将子问题转成更小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小而简单的问题使难题得以解决,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图2为“动画制作”问题的分解细化图。
6.师生共评,梳理归纳
在评价环节,教师要预先设计评价的标准,并筛选典型作品供师生评价。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还可以是学生本人或其他学生,在评价中教师要以欣赏和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及其作品,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本课的评价标准如图3所示。评价后还需要及时总结所学知识,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总结所学。本课的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
课堂评价要强调对教学的激励、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的功能。课堂小结要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巩固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实施作品化教学是笔者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次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会促使课题组进一步开展作品化教学的研究,使作品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魅力,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黄淑珍,郝秀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范式初探[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6):27-29.
【关键词】复调钢琴作品 演奏 教学
钢琴以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被誉为“乐器之王”。其中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能够演奏各种多声部的音乐,学习钢琴就必须学会驾驭这件乐器来演奏好多声部音乐作品。而多声部音乐的演奏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大脑对多声部音乐的组织能力。二是耳朵对多声部音乐的听辩能力。三是手指对多声部音乐的控制能力。复调钢琴作品的学习是培养上述三种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弹好多声部钢琴音乐作品的基础。在我国钢琴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复调教材是巴赫的作品,从最浅的《巴赫初级钢琴教程》、《前奏与赋格》到中等程度的《创意曲集》、《法国组曲》到高级程度《平均律钢琴曲集》、《英国组曲》等,他的作品贯穿了整个钢琴学习和演奏的全过程。
一、复调钢琴作品的训练意义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赵晓生曾指出:复调训练是钢琴技术训练、声音训练、乐感训练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只是训练手指,重要的是练耳朵、心灵和大脑。
1、通过练习,它能帮助我们的大脑确立多线条、多层次、立体化的音乐思维方式。大脑就像个“指挥官”,只有它保持清醒才能严密的控制手指弹出多层次的音乐。
2、使学生具备“立体化”的多声部听觉。复调在演奏时其音响特点是:各声部之间在其音响空间的距离内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中起作用。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不丧失各自的紧张度,使之在音响平衡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的自然和流畅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过分强调某一声部,就会丧失另一声部。例如在弹奏巴赫的赋格曲时,听觉不能仅仅侧重在主题声部,还要注意听其他声部。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听觉,听清每个声部,在听觉的监督下控制每个声部的演奏。同时,可以让音色、力度有所区别,这样,复调作品的演奏才有层次和美感。
3、可以训练手指对音色层次的控制能力。在复调作品中,主题常常在多个声部中发展进行,各声部的线条都在平行地进行,但仍要记住“主题旋律永远是主角”,其他声部不能盖过主题,主次必须非常鲜明,每当主题出现时,演奏者都应当将它清楚地送到听众耳朵里。其次,除了主题声部外,其他声部彼此之间也要有音色上的对比,层次上的区别。而且,无论是古典乐派、浪漫乐派还是近现代的主调音乐中,经常会见到主旋律隐伏在织体之中,也要求手指用不同的音色将旋律凸显出来。因此,复调作品在这方面的训练意义尤为重要。另外,演奏复调作品还可增强左手的灵活性,以使左手能很好地控制声音,并具有独立塑造音乐形象的能力。
4、可以训练歌唱性旋律的演奏。巴洛克时代,器乐与声乐开始分道扬镳。作曲家开始着迷于专门为某一乐器写音乐,并在写作中做到有意识地运用声乐表现方法,使得这一时期的复调作品尤其是巴赫的作品强调旋律的歌唱性,演奏时需要用心来控制手指达到“如歌”的弹奏,因此,复调作品对于歌唱性旋律的演奏也具有特殊意义。
5、可以加强对装饰音的训练。即兴演奏是巴洛克音乐的精华。哪个时代多数作曲家同时也是键盘乐器演奏家,所用的乐谱很简单,倾向于演奏者根据自己的趣味和判断作即兴发挥。因此在当时的音乐作品和演奏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装饰音。如何演奏这些装饰音,成为研究和演奏复调作品的一大学术课题。例如:装饰方向、装饰时值、装饰密度、装饰节奏等等,都有不同奏法。因此,要弹奏巴赫的复调作品,必须首先对当时的装饰法有所了解并加以练习。
二、巴赫复调作品的演奏与教学
巴赫的作品既有循序渐进的技术,又有高质量的音乐内容,弹奏者在获得技术训练的同时在音乐中又可获得灵魂和美的享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弹奏程度选择相对应的复调作品学习,在弹奏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分析作品
巴赫的赋格曲是最典型的复调音乐作品,我们要求学生拿到一首赋格时,不要急于上琴练习,首先要专心地读谱,对作品进行解剖、分析。第一步先找出主题、对题和答题。每首赋格都有一个主题,主题的性格和形象决定了整个乐曲的性质。主题在赋格各声部、各阶段以不同的调性多次出现。在练琴前对每次主题出现的时间、地点、调性要弄清楚,紧随主题的是一个或多个以及对位方式出现的对题,对题的性格和形象有时与主题一致,有时有区别或形成对比,在找出主题、对题之后,可在琴上试奏,分析研究主题与对题各自的特征。第三步分析全曲结构,赋格是一个主题在所有声部中一再出现而构成的以模仿式为主复调作品,一般由呈示――展开――再现――结尾构成。呈示部通常是主题与对题在各声部以主――属――主的次序先后出现;展开部则以主题调试、调性上的变化展开对比,并采取多种变形,如扩大、缩小、倒影等;再现部是呈式段的变化重复,主题在这里返回主调,是再现的标记;每首赋格的结尾各不相同,作用是始终更加完满。通过认真仔细的读谱分析,在找出主题、对题的基础上分析乐曲三个组成部分,搞清楚全曲的调性分布、所在,间插段的过渡等问题。
2、练习方法
练习时应采取以下步骤:
(1)先分声部分别练习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分别相当于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低音的音色,或相当于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音色,由此分析出主题在各个声部的发展。
(2)然后高声部与中声部一起练习,这时中声部均用左手弹奏;中声部再与低声部一起练习,此时中声部又均由右手演奏。这两种方式练习时都要记住其音响效果,等到中声部与高声部、中声部与低声部合为一只手演奏时声音层次与音色对比的效果必须是一样的。再练习高声部与低声部,要求在练习时,耳朵要仔细聆听,想象不同声部不同音色的对比,手指小心得将对比做出来,注意保持音。
(3)最后三个声部放到一起练习,每弹一遍分别听不同声部的旋律线,还可以将自己的演奏录下来,以第三者的身份去倾听声音层次、主题的发展,发现问题所在。
3、注意内容
演奏巴赫作品不同与其他主调作品,需要特别注意的有:
(1)特殊常用指法:
A.过指:为了达到“较连奏”而采用的一个手指越过另一个手指(如第五指经过第四指),弹奏时注意手腕的灵活,衔接要紧密。
B.同音换指:弹奏连奏时,为了使声部连贯流畅。
C.滑指:同样为了获得连奏同一手指从一个键滑到另一个键。
(2)弹奏时不要高抬手指敲击琴键,指尖力量集中靠近键盘弹奏。
(3)装饰音的特点:第一个音在拍子上弹;大部分从上方音开始;随着乐曲速度的变化弹奏不同的数目。
(4)踏板的使用需谨慎,只在弥补手指的局限性时少量使用。如:弹奏重复音;用同一个手指演奏;因大跳而无法弹连贯。
(5)力度变化与音乐起伏相对平稳些,具有阶梯式和对位式的力度特点。
(6)带点的音多用半连音奏法。
三、中国钢琴复调作品的教学
作为一名中国学生,除了学习国外的复调作品外,更应该多练习我国的复调作品。因为比起外国的作品,本国的作品更容易理解和表现。对于学琴的学生来说,由于对音乐理解的局限性、多声部演奏的复杂性,给他们演奏复调作品带来一定困难,真正喜欢弹复调作品的学生极少。而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演奏“多声部”的技能和思维是非常必要的。而如果是中国的复调作品会好些,因为经过长期的熏陶,学生在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母语化的旋律中成长,对本民族的音乐倍感亲切,更容易理解。教材里的中国复调作品多是由民歌、童谣改编,对曲调的熟悉,会容易引起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们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何况在中国钢琴作品文献里也有很多优秀的复调作品可供在教学中使用,如:陈铭志的《打莲湘》、瞿希贤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于苏贤的《儿童舞》、陈鸿铎改编的《康定情歌》、陈铭志的《子弟兵与老百姓》、丁善德的《赋格》以及陈鸿铎编辑的《中国民歌钢琴复调小曲40首》等等,都可以配合着其他教材和曲目一起使用。
综上所述,在现代钢琴演奏及教学中,复调作品的弹奏训练是个不容忽视的技术课题。一个人如不具备弹奏复调音乐的扎实基本功,即便是他日后能够演奏莫特、贝多芬、肖邦等人的作品,但在弹奏音色和音乐表现上仍会很贫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会弹复调乐曲就不能说真正的会弹钢琴。在当前的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对复调音乐的学习应该尽早开始,就像应让学生尽早接触黑键一样,使学生尽快了解多声部,不必惧怕多声部,而不是只满足于单旋律。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应把复调作品基础教学的重点放在巴赫《创意曲集》上,因为这部作品的内容十分丰富,不要认为程度浅显而忽略它们的价值。总之,复调作品是一个基础而又艰深的训练课题,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并喜欢上复调作品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崔燃 《谈复调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16卷
[2] 樊银海 王艳丽《复调作品教学初探》[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16卷第1期
在心理学原理中有这样一条重要的理论,经历过的学习历程会对当下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合理地将这一心理学原理践行到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结合当下高中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来建立情景引导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有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等,阻碍了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学习,同时多次遇到晦涩难懂的文学文段也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人类是相通的,在不同背景下生长的人类也会产生情感的共鸣,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以情感的共鸣作为阅读的载体,让学生通过体会文学作品的作者的情感同时辅以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进一步理解外国文学。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依次为学生们讲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人物情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对于作品人物的整体认识,同时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抽象情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而在具体的文学情景中体悟出作者的思想观点。例如教师在展开对于《项链》一文的教学时,他们会认为马蒂尔德仅仅是一个虚荣、肤浅的人,而不能正确认识到她所作所为的真正目的。这样的阅读学习流于表面,不能够让学生深入作品本身来认识作品所代表的时代和社会,不能够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各种行为表现来发掘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感情。在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来建立起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正确认识:假如你就是马蒂尔德夫人,你是一个既温柔又有魅力的女士,但却无比的贫穷,反观很多不如你的人却能过上富足快乐的生活,那么你作为马蒂尔德夫人会有怎么样的情感呢?你会怨恨吗?你会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吗?追求富足快乐的生活有错吗?这样几个提问以后就可以促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让学生想起自己曾对同学或朋友的羡慕之情,进而理解马蒂尔德夫人的行为。马蒂尔德的所作所为表面上看起来是虚荣的、拜金的,但是作为个人而言,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力。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以后,学生们就能够理解到人物本身在那个时代下的无奈,那么学生对于人物的理解和认识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类比和对比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展开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时,可以考虑采用将两种及以上的阅读材料来进行对比交叉的教学,通过为学生们分析两种阅读材料的异同之处,比较不同作者笔下的人文特色与人物特色。语文教师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展开文学作品教学时形式多样,既可以侧重于对于文学作品内容、内涵的对比和类比,也可以就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来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的思想情感与思想观点来做出对照。在开展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时,高中语文教师通过使用这种类比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就可以带领学生们将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比较,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文学作品内涵的整体把握,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文学视野,还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以探究来展开外国文学教学
运用到高中阶段的外国文学的探究性教学是以高中生现有的自学能力作为基石,语文教师通过研究文学专题,将文学作品以多角度分类后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到文学作品的研究过程中能够收获到文学内涵,汲取到文学思想。同时文学作品的探究性学习也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合理联系实际,以实际的生活经验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情感,学生们在自主探究文学作品内涵时可以借助文献、网络来查阅相关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也可以小组之间互相分享观点,提炼精华,相互学习。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在激烈讨论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野。
Disscuss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中文摘要】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相对于应用文体作品而言的,它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这类文学作品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培养他们阅读感知、探究、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陶冶情操,进行审美教育,同时也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居于基础地位的。新时期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和对新的教学理念认识的偏差,使得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裹足不前。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下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力图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做出有价值的探索。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回顾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现状,从而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其次,明确文学作品的特点,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进行定位,通过对新课标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解读,确立主体性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观,从而能够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三,结合以上分析,从两个维度来思考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一是古代阅读教学理论的传承,二是当代阅读教学理论的借鉴,力图以此为依据对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英文摘要】 Literary work's reading education is opposite practical in the literary style work say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poetry, the prose, the novel,and the dramatic literature , this kind of literary works’teaching, is mainly causes the student to study some basic literature general knowledge, trains abilities of reading the sensation, the inquisition, the understanding, connoisseurship literary work , the tax evasion, carries 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 also develops its thinking in images ability, enhances the utilization language ability, thus enhances students’language accomplishment.Literary work's reading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y says that resides in the basic position. Strengthening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time request , is also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must lifelong develop for the student lays the foundation the request in the new time. However since long,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receives the traditional idea the fetter and the new teaching idea understanding deviation, causes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to be hesitant to advance. Therefore we need to carefully examine immediately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and tries hard above this foundations to be able to make the valuable exploration.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mainly launches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parts:First, the review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us has one to it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Next, clearing about the literary work the characteristic, carrying on the localization to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through to the new class sign and the main body sex education thought's explanation, the establishment independent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view, from this, manifests independent which fully in th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process the student of studies.Third, unifies the above analysis, from two dimensions pondered that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strategy, first,inheritance ancient times reading education theory; second, present age reading education theory's model, tries hard take these to provide certain help as the basis to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strategy formulation.
【中文关键词】 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主体性
【英文关键词】 Literary work; Reading education; Independent
【毕业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文献综述 5-9
1. 引言 9-10
2.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说略 10-17
2.1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历程 10-13
2.2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现状 13-17
3.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17-23
3.1 文学作品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17-19
3.2 确立主体性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观 19-20
3.3 学习主体性的充分体现 20-23
4.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 23-30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教学 方法 语言 内容
一、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
文学作品通过使用文学语言塑造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传达其独特的文学意蕴,因而,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是由文学语言的特性决定的。
(一)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是导致文学作品模糊性的根源
从文学创作的动机看,作者最初产生创作冲动是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审美感受,是社会生活与作者主观情感的碰撞点燃起的灵感火花,所以作者在描绘社会生活的同时,必然会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趣味融入其中。这样的作品,既是生活的,也是审美的。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看,作者不是对社会生活作纯客观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一方面是客观地保持着生活本身的鲜活与自然,另一方面又是主观地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等主观因素,是作者在更高层面上对生活作出的能动反映,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具有更强的审美功能。
(二)语言的模糊性是导致文学作品模糊性的基础
概念的模糊性、人的思维意念和主观世界的模糊性、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无限性和语词的有限性等原因,使得语言的模糊现象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认知过程中大脑同外部世界、认识主体同认识客体、思维情感同表达、表达方式同表达愿望以及表达理解之间的多种层次上。
二、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艺术成为了具有留白的艺术:语言模糊、结构或缺、意蕴不定。因而,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必须摆脱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把学习当成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把学习者视为只需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无需独自建构内容的容器。新课程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必然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一)建构表现形象的朦胧美
与科学的理论思维不同,艺术和艺术思维不是以概念和范畴,而是以艺术形象以及生动的画面使生活再现出来,用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独特方式。当读者,具体到课堂教学即学生,在阅读由模糊性语言符号提供的形象时,其产生的认识活动必然是恍惚不定、丰富多样的因而,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情感、想象、感知的共同作用下,设定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艺术形象,进而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形象的含蓄蕴藉之美。而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正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诱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审美探索,让其在自己心目中勾画林黛玉的样子。
(二)感知语言意义的丰富美
语言是一种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的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文学作品侧重的是思想感情和文化韵意的表达,其必然更多地借助语言的功能,发挥其象征性、暗示性的特点,使其一词显多义,使原本的语义外延得到扩大,从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教学更要抓住语言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其外的潜台词,达到更高的审美享受。无须明言,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体会作品之外的情感和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由于世界观、文化修养、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的不同,学生会与作品产生不同的相遇。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发展求异思维,形成和积累新的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情读法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能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领会意境。读百遍不仅指读的数量多,还指读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默读、自由读、合作读、赏读、抒情读、打擂台读……都是读书的形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理解“阅读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读,通过读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不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激情的朗读中领会诗意。
(二)圈点法
着重通过教学,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初读时,圈点的重点是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自然段的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再读时,圈点的重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要的、精彩的、有欣赏价值的佳句以及感受最深的句子,结构段的序号,修辞、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据类型等;读时,可以就文章的主题思想、运用的材料、行文的技巧、人物描写的方法、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文章的语言特点等进行点评。
(三)表演法
课前组织学生将小说或喜剧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然后结合作品背景和主体等相关内容,师生一起评判演员是否把握了人物的个性。如在一些话剧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表演和欣赏表演的过程中独自揣摩。表演法的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一定的文学教学中,采用此方法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氛围营造法
审美需要一种心境,对作品意义的分析应有审美的因素,文学作品教学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指望在一个严肃、刻板、呆滞的氛围中,学生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作品的意蕴中去。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创设最佳的文学鉴赏氛围,或听配乐朗诵带,或观看相关主题或同名主题的录像带,或结合课文放幻灯片,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是最活跃、最有意味的精神品,只有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才能做好文学作品的阅读,只有明确了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方法的探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其建构文学作品的意蕴、感知文学作品语言的丰富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明霞,刘红梅.文学作品教学反思录[J].文学教育(下),2010(04)
[2]梁喜明.浅析语文阅读教学[J].青年文学家,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