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惠屿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鱼类不像小狗那样可爱有趣,因此不能像小狗那样从人们那里得到很多的同情。
其次,鱼类不能像小狗那样叫,因此也就不能告诉人们它们是否感觉到疼痛。
第三,如果鱼类能感觉到痛,那么是疼痛还是反射?比如一条鱼咬钩,它的反应是因为疼痛还是因为反射呢?这并不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当你的手摸到烫手的东西时会迅速抽开,这不是因为你的大脑已经感觉到了疼痛,而是因为反射。自动把手抽开这个动作受脊髓的控制,大脑并没有参与。当热刺激手上的热感受器时,热感受器会发放电信号到脊髓,然后脊髓发放冲动信号到肌肉,支配肌肉将手抽开,整个过程都没有大脑的参加。当然,也许是出于礼貌,脊髓还是会发放电信号告诉大脑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在手抽开一会儿以后,你会意识到烫手和疼痛。然后你的左脑会告诉右脑说:“嗨,你刚刚又把手放在热炉子上了。我告诉你就是想让你记住,看你下次还敢不敢碰烫手的东西。”顺便说一句,疼是为了让人记住教训。因此当鱼受到刺激时会有反应,但这种反应是因为反射还是因为疼痛?这个问题还不清楚。
最后,鱼类有意识么?不知道。如果鱼没有意识,那么鱼就不会感觉疼痛。
意识是一个很大的哲学问题,即便是对人,也还没有解决关于意识的产生的问题,更何况鱼。所以,暂时不提哲学,转而从更简单的科学上来寻求答案。
科学家研究了20条虹鳟鱼。虹鳟鱼和人类一样有骨骼系统,这也正是科学家选择它们做研究的原因。
首先,科学家发现虹鳟鱼的头部有58个特殊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对一种刺激有反应,而有些感受器则对多种刺激有反应。人类的痛觉感受器可以同时对热和化学刺激有反应,虹鳟鱼也一样,在58个感受器中,有22个感受器可以归类为痛觉感受器。实际上,在显微镜下,这些感受器与人类的痛觉感受器极其相似,能将信号传递到大脑。所以,虹鳟鱼拥有感觉痛觉的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家用各种物质刺激虹鳟鱼的嘴巴,受刺激后鱼的心律增加了30%,且鱼腮移动的频率也急剧增加。不过,这些反应可能是反射,不一定是鱼感觉到了疼痛。
第三,科学家将虹鳟鱼分成两组做试验,其中一组的嘴唇被注入蜂毒或醋酸,另一组则注入盐水或不进行任何处理。结果发现,被注入蜂毒或醋酸的虹鳟鱼开始摇摇晃晃,这同重压下脊椎动物的行为很相似,而且被注入醋酸的虹鳟鱼还在容器底部的砂砾上磨嘴唇。前一组虹鳟鱼恢复进食所需的时间是后一组的3倍。看来这并不像条件反射。
最后,在科学家给予虹鳟鱼止痛剂吗啡后,很快,这些鱼的行为变正常了。
总结上述试验结果,科学家认为,这些虹鳟鱼是有痛觉的。受刺激后它们的反应跟我们人类一样:首先是躲避,之后是异常行为,最后给予止痛剂后就变正常了。
在我们的世界里,一般来说,唯一可以不杀死其他生物而获取它们的身体和能量的是植物。植物从空气和土壤中吸取物质,从阳光中吸取能量。其余所有的动物靠杀死其他生命生存,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我们必须吃饭,但不必造成痛苦。
“原点”其实就是事物(事理)的起点。是脱去了穿在事物(事理)身上的五彩外衣,洗尽其身上的铅华后而显露出来的事物(事理)的最原初状态。它最能反映事物(事理)的客观现状、客观规律和个性特征,它以朴拙、本真、实在来彰显事物(事理)的客观规律和个性特征。它是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必然起点,是人们揭示事物(事理)客观规律的核心原点。“原点”与“终点”是相对概念,“终点”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原点”基础上融进自己的见解、主张和实践而形成的新的结果,是“原点”的放大和增值。
德育的“原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清楚地告知了我们,《札记・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千古以来德育工作最佳的序列吗?在这个序列中,德育的“原点”就是“正心修身”,“终点”就是“平天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的“终点”亦即“平天下”作为德育的“原点”,把诸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给学生灌输了许多形而上的东西,而把真正的德育“原点”亦即“正心修身”凉了起来。庄子说“万物有成法而不说”,德育也有自己的“成法”,也有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想抛开“成法”而直接迈入“终点”,那是违“成法”之举。因此,作为中小学德育,必须守“万物”之“成法”,必须回到德育的“原点”。把引导学生“正心修身”这项工作做扎实,做彻底。然后才有我们所期望的“平天下”。只要做扎实,做彻底了“原点”工作,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会有丰实的基础,才会有真正的“平天下”的内涵。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原点”德育的基本内容,并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把这些内容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正心修身”。笔者以为,“原点”德育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衣、食、住、行之生活德育。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回答以下问题:衣、食、住、行的科学内涵有哪些?哪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哪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衣、食、住、行与人的发展是什么关系?它们与学生求知学能到底熟重熟轻?衣、食、住、行仅是人发展的物质依赖还是其原本就是人的素养特征……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厘清。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没有科学的认识,都认为这些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事,它们与指导学生求知学能相比要逊几筹,那我们的学生穿奇装异服、食垃圾食品、站没有站像坐没有坐像、走路东倒西歪弯腰驼背就不足为奇了!学生的衣、食、住、行恰恰是我们德育质量的表现,是我们教育“产品”的外显形象,而外在形象所彰显的又恰恰是其内在素养,是其人文素养的自然流露。
当今的中小学生会穿衣、吃饭、坐卧、走路吗?他们心中有衣、食、住、行的标准吗?他们在衣、食、住、行上的不良行为会自我矫正吗?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这个问题就会复杂化:有教材吗?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吗?有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吗?教师会教吗?教师自己是衣、食、住、行的楷模吗?有对学生衣、食、住、行生活规范的考评吗?在学生的成长规划中。它们占有一定的比例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的德育工作费力不讨好就应该有答案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劳动德育。当今中小学生普遍不爱劳动、逃避劳动,以为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是“贱活”,以为从事体力劳动是胸无大志。这固然与几千年来“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有关,但也与现时学校的德育教育密切相关。
作为德育“原点”的劳动德育,必须牢牢树立以下观念:其一,劳动创造生活。生活之中的衣、食、住、行之每样物品,不会从天而降,只有从劳动中来。美满幸福的生活一定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而来,付出的劳动越多,所获得的就会越多。什么“不读书穿草鞋,读好书穿皮鞋”是非常片面的说法,没有“穿草鞋”的哪来“穿皮鞋”的!只有劳动的分工不同,没有劳动的贵贱之分。其二,劳动就是生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其次才是休闲与吃喝拉撒。生活在社会中的许多人每天所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劳动。公务员、工人、商人、农民、教师等等,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劳动之中。劳动除了能获取报酬以换回生活物质外,更主要的,劳动是生活的内核,劳动给予劳动者精神以充盈,给予劳动者生命以价值。当一个人停止劳动而仅有报酬的时候,他的精神就会渐渐虚空,他的生活就会不充实,他会更多的感到无聊与寂寞。其三,劳动创造美。劳动不是丑,体力劳动不是贱,劳动是诗。劳动是画,劳动是美。美好的生活、美丽的艺术、理想的追求,无不从劳动中来。美的质量与劳动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丰收的田野是农民汗水的杰作,动听的天籁是音乐家歌喉的杰作,传神的图卷是画家妙手的杰作……舒适的教室是学生汗水的杰作,温馨的校园是师生汗水的杰作。有了这三个观念后,如何使这三个观念被学生认同并内化,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因为这只仅仅解决了什么是劳动的问题。如何劳动,如何在小学、中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劳动,如何科学地评价劳动,也是一个相当繁复的系统工作。
仁、义、礼、智、信之情操德育。有人慨叹:当今学生不懂“感动”、不会“感动”!有人慨叹:当今学生不懂规矩、不识礼节!恐怕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对德育“原点”的忽视。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孟子和董仲舒提出并完善的“仁”、“义”、“礼”、“智”、“信”这一中华伦理道德体系并没有过时,且恰恰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的最佳内容,是德育“原点”之重要内容。从孟子对前四者的解释“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来看,“恻隐”、“羞辱”、“辞让”、“是非”以及董仲舒所提出的“守信”恰恰是现今学校德育的软肋,学生不懂“感动”、不会“感动”以及“不懂规矩”、“不识礼节”可以说都是缘于这个软肋。当然,“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并不仅仅是“恻隐”、“羞辱”、“辞让”、“是非”、“守信”所能概括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些感性教育,让他们懂得同情弱小、疾患、苦难、灾难,恻隐生死离别、悲天悯人;让他们懂得荣与耻,明白羞愧与廉耻,知道“脸红”是谦逊“无所谓”是耻辱;让他们懂得推辞谦让是美德,舍己为人是美德,先人后已是美德;让他们懂得善于明辨是非是智,善于取舍利害是智,善于去伪存真是智,善于求真务实是智;让他们懂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信,“言必行,行必果”是信,卯时寅到是信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道德教育体系形成了许多典型的成功教育案例,也积淀了许多成功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能推陈出新、联系实际,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中小学生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当然。“仁”、“义”、“礼”、“智”、“信”的教育也是德育“原点”中最难实施的基本内容之一,可它们也是“原点”德育中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更是学生道德情操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故而要实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要促使学生真正能成为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忠实“信徒”,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跃升档次,并非一日之功,并非一年两年可就。并非老师那滔滔不绝的灌输可就,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才是关键的。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名副其实的信息社会,整个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生态化,所有的设备和内容都已经数字化。计算、通信、内容和电子消费正在融合、贯通,形成信息生态。电脑从奢侈品变成消费品,价格越来越低、性能越来越强大、表现形态越来越生活化,网络也已经无处不在,再加上云计算技术,汇聚智能,产生聚变。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无处不在的网络和聚合海量数据的云平台,构建了无处不在的计算空间。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环境,而是经过技术改造的环境。我们正处在一个虚实融合的世界里。人的空间、物的空间和信息的空间正在相互交织,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信息生态。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计算模型正在转型,普适计算越来越成为现实,计算正“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信息生态环境强调把计算机嵌入到环境或日常工具中去,让计算机本身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让人们注意的中心回归到要完成的任务本身。技术的发展将从人适应技术转化为技术适应人,这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演化的趋势。
智慧教育及其内涵
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它的核心内涵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分担大量烦琐的、机械的、简单重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满足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教育需求。师生将更多的心理资源(如注意力、创造力、动力系统)投入到更为复杂的、更有价值的教学和学习任务中来,从而保证学生批判能力、创造力、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以发展,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它的核心追求是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智慧教育具有六个核心特征,即情境感知、无缝连接、智能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它背后的核心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泛在网络和移动技术等。
各国的智慧教育的实践
韩国政府在2011年9月了“智慧教育”未来学校计划,提出了智慧教育策略,通过电子教材、构建智能适应的云平台和教师培训变革韩国的传统教和学方式。到2015年,所有的学生将通过无线网络获取基于云的教育服务,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需求,同时也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提供良好的机会。
2012年,澳大利亚提出要“转变澳大利亚教育系统”的智慧教育方案,目标是吸引更多学生、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能力、培养高能力具有全球技能的劳动力。美国俄亥俄州的智慧教育,一是建立跟踪学生学业成就的学生数据系统,便于教师、家长和管理者了解;二是强调教学资源共享,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制定个性化教学辅导方案;三是强调社会交往,通过虚拟和现实结合的社交促进学习者社会性能力的成长。
泰国“智慧教育计划”将采用学习者为中心的发展模型和“一对一”的数字教室进行学习范式的转换。每位学生在教室里都拥有平板电脑,实现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协作交流以及过程性的评价。
新加坡iN2015计划,强调智能接入、智能学习和智能体验,目标是通过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营造一个有吸引力的智慧学习环境,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智慧教育转型
从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不只是词汇的改变,更是实实在在的诉求改变,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实质性的转型。包括理念转型、教学转型、学习转型、管理转型和评价转型。
1.理念转型
随着无所不在的计算技术(ubiquitous computing)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成熟, 人们开始考虑用“U”(ubiquitous,意指“无所不在的”) 取代原先的“E”,描述21世纪“无所不在的”信息社会。从“E ”到“U ”看上去只是一个名词的改动,却蕴涵了理念、目标、路径乃至整个战略框架的深刻转变。
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提出了学习的信息生态模型。在此模型中,技术不再是单独的工具,而是蕴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专业资源、人和工具,它们以互补的方式共同运作,革新了学生及其学习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建立和维护了一种创新性的生态圈或者学习文化。
学习者在这种生态圈中,他们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以及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同于现在形态的互动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凸显出来了。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的工具更多地转变为一种支持泛在学习、自由探究、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无缝学习环境。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作用,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空间。
这种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性社会的,连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学习也不仅仅发生教室和学校里,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此模型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是因为该模型强调技术与教育服务的融合、人和技术的融合、实体的空间和虚拟的空间融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它从整体优化的视角考查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从技术要素的关注到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关注,强调技术和人相互作用的整体优化变革,强调技术与技术之间、技术与人之间信息的无缝流通、认知的分布均衡。
从技术帮助教师教,到技术营造探究性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建构。教学范式要从“教师教什么”转变成“学生学什么”为主的观念,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依学生个人特质作知识提供及辅助者的角色,学生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来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2.教学转型
教学要从教学资源设计、重视讲解,机械性的学习结果,学习行为观察,到重视活动设计、活动引导,适应性评价学习结果,学习活动干预的转变。
3.学习转型
要支持多种学习模式的混合式学习形态。富有挑战性、培养学习智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
4.管理转型
提升自动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负担,为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让数据说话。
5.评价的转型
借助技术来测量相关的内容,并使用获得的数据来持续改善各级教育系统。使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持续跟踪记录。利用技术收集、判断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诊断性评价。学习系统掌握更多关于学习者能力水平的信息,为其提供越来越个性化的支持。实现基于网络的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
智慧教育蕴涵着教育信息化范式的重大转型,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更多地强调从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强调用技术提高局部效率到用技术推动教育流程变革的转型。新的十年的教育信息化核心追求、诉求、突破在于用技术重构教育的业务流程,这应该是我们教育信息化应努力聚焦的重点。
警钟长鸣:特种设备安全不容忽视
事故频发,给生命带来的是不能承受的痛。
一起起血淋淋的事故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其实,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从1955年起,我国就对特种设备实行安全监督管理,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去年,国务院又正式颁布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有序开展,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然而,在现实中,仍有不少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或业主不认真履行安全义务,不严格遵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及其他法规、规章,导致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多多。
特种设备“没户口”,非法制造、非法安装、非法使用问题突出。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应当向市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注册登记。目前我市特种设备“没户口”的现象仍然存在,少数单位的特种设备在未办理使用登记证和未履行报检手续的情况下,非法安装、非法使用,尤其一些小豆腐作坊、米粉坊,用汽油桶自制“土锅炉”,建筑工地自制升降机,给特种设备安全带来隐患。
特种设备“带病运行”。国家对特种设备使用实行强制检验和定期检验制度,特种设备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同时,不同的特种设备有不同的检验周期,如家庭用15公斤的气瓶每4年要检验一次;压力容器3-6年检验一次;锅炉每年要检验一次;电梯每年检验一次。我省仍有少数单位,在特种设备检验期限届满后,不向质监部门申请检验、检测,继续使用,导致一些特些种设备“带病运行”,超期“服役”。
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特种设备的管理、操作技术要求高,因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应当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取得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关爱生命,关注安全
生命无价。是什么导致特种设备安全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呢?首先是企业对特种设备安全意识的淡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部分企业受地方保护,厂门都不让进,不少企业尤其个体业主安全意识不强,拒绝设备检验,拒绝培训考核,管理水平低下,客观上为安全监察工作增添了难度。
此外,目前的特种设备监察体制给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增加了工作难度。特种设备涉及各行业、各部门,仅仅依靠质监部门单一的安全监察,没有形成全社会的齐抓共管,是难以取得较好的监管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