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年的习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描这种训练方法,是从美术教学中得到启示而创造发展起来的。素描是绘画术语,是指以单色调描绘的画一是美术教学的一种方法。按照美术教学的经验,要画好人物或环境,首先要通过各个局部的素描来训练造型基础。例如要画好脸,先要进行眼、耳、鼻、嘴和脸型的素描;要画好人,先要分别进行手、脚、头和身躯的素描。否则,画起脸来五官安不妥,画起人来身体站不稳。这种注重基本功的起步训练方法,很值得作文教学借鉴。尤其是小学中年级“片段训练”,更是小学作文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习作中的素描训练仍是以观察实物为途径的,以片断和简短的篇章为形式的,将描写叙述结合起来,(即运用“白描”的手法)反应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其目的是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基本功。
一.素描有助于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
小学生的习作材料,主要来源与三个方面:现实生活本身,现实生活在书本和图画中的反映。因此要教会小学生观察实际欣赏图画和阅读书本,而最要的是教会他们观察。素描这种教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十分有利。具体地说,素描能帮助学生:第一,掌握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如主次顺序法,方位顺序法、分析综合法等);第二,学会通过观察抓住事物典型特征,确定那些与表现文章主题有关的材料;第三,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的观察、联想和感受记录下来;第四,养成经常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实践证明,素描训练不仅具有明显的“发展性”,既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陶冶他们审美的感情;也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即教会学生准确地用词造句。
二、素描有助于培养提炼中心和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中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由段到篇的过度阶段。技能训练重点:三四年级进行片断(即“段”的基本结构)和最简单的篇章训练。这里说的“段”,是介乎“句”和“篇”之间的形式。它既不是指以退格形式表示的自然段(即“小结”),也不是结构完整(包括“起因”、“发展”、“”、“结局”等环节)的篇章。他是能反映独立思想的句群,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相当于日常讲的“层次”,或者“片段”。而中年级的分类素描,从形式上正是一种“段”的素描训练。例如,景物描写的对象是一株花,一棵树或者大自然的一角。人物素描的对象是一组动作,一席对话,或者几种神态。因此,三四年级的素描也可以叫做“段”的素描或者“片段素描”。正因为“段”必须在意思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段的素描可以练就提炼中心思想和命题的基本功。
三.素描有助于培养用词造句的能力
科技在生活学习中最广泛的应用便是信息技术,今天的信息技术培养正朝向低龄化、素质化的方向发展。特别在新课改中,丰富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信息技术核心教学指导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和人本化理念。一方面,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开蒙、稳固根基,因此教师的教学责任心不可松懈敷衍;另一方面,也不可过度注重考核,要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我要求和兴趣意识带入得尽可能地深广。在这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生活,注重方法,对学生进行由内而外的素养积淀。
一、关注心理,树立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从初步印象到形成个人需求的认知整合。学生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信息技术?对于网络化的操作习惯与应用认识都和信息技术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深度,充分感受信息技术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总之,就是体验与适应,使学生对这项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由陌生到熟悉,由认识到应用。例如,《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的学习,我抓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向往独立管理自己的心理为教学基本出发点。我首先做了收发演示,让学生们体验到快捷方便,接着我用收发邮件和发手机信息、书面信息等几种信息传递方式做比较,相比之下,学生们总结出了收发邮件可以附带信息量最大、可以图文并茂、可以最快速度传递信息的特点。接着,我让学生们看图体验邮件收发的各种场景,比如学校发考试成绩、公司发开会通知等,让收发邮件在学生的意识范围尽可能地扩大、深刻化。这堂课我并没有从操作上做太多要求,而是从学生对生活、对科技的认知世界诱导展示,让学生从理解的层面加固意识。
二、个性融入,加强学生兴趣引导
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尤其像信息技术这样的学科,带给学生固有的印象难免生硬化、形式化,不少学生都曾因为课本上复杂的操作过程和严肃、僵化的计算机语言而产生过害怕接触信息技术的心理。为此,教师要为信息技术课堂融入更多丰富的内容,对学生的引导方向更加个性化、独特化,才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主动了解、参与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的欲望,从而全面带动起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认识word》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单纯的文字编辑显得十分乏味。于是,我在基础操作的环节后,将课堂引导向了“用word做电子报刊的主题。一方面以艺术字调整、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区分记事本文档编辑的使用;另一方面,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工具栏的颜色、字体、图片链接等个性化操作,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发挥出自己心中的创想,令学生切身体验到信息技术力量的万能、随心,从而让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更加强烈,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任务驱动,重视学生基础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操作实践性,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动手能力。有的学生对于理论基础掌握并非不牢固,然而脱离了实践训练,依然只能把知识漂浮在表面。要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心理上敢于动手、乐于动手就是迈开了基础实践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践引导却不能按部就班,而是要灵活带动,这就要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设计出具体化、明确化的任务索引,让学生能够跟随任务的思路展开动手实践。例如,在学习《遨游因特网》一课时,由于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实操性都比较强,我因此设计了任务驱动来引导学生动手体验。首先我以“了解正在进行的国际体操锦标赛”为中心任务,让学生们寻找并打开IE,在简单操作后;我的第二个任务设置了难点,浏览器打开页面并没有直接的新闻内容,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IE浏览器窗口访问百度,而最后一步任务就是搜索体育新闻。跟随紧凑的节奏和一条主线的任务牵引,学生们的精力都非常集中,而且操作体验也非常流畅。
四、探究启发,培养学生思维创造
信息技术虽然是以实践操作为主导的科目,但是学生的思维启发却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从学生的思维成长发展期开始科学、系统地启发学生信息技术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对社会未来的发展主题:网络科技,得以及早的适应和积累创新与自我探究的学科素养。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启发要遵循难度合理、跳出常规的原则,要多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大胆思维。例如,在《画图》单元的学习中,首先,以计算机画图的形式就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我以修改为目标,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月亮进行美化。刚开始,不少学生都采用了惯常的思路,以曲线工具作画,结果效果很不理想,而且时间也耽误了不少。因此,我启发学生:思考不一样的方式,怎样才能更规则,更快捷?试一下组合图形。在我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理解了将两个圆形图重叠,然后用橡皮擦工具清除重叠外的多余部分,这样一个标准的月亮就完成了。创新也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更需要敢于不同、巧思探索。
关键词: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护理对策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据不完全统计,人的一生中,大约有5%~10%的人会患有该种疾病[1]。随着人们年龄逐渐地增加,消化性溃疡发病概率有逐年上涨的趋势。临床发现,大约有40%左右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老年消化性溃疡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及时掌握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患者50例(观察组),以及我院同期收治的60岁及以上慢性胃炎患者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并对此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患者50例(观察组),以及我院同期收治的60岁及以上慢性胃炎患者50例(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1例,女29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所有患者在本次研究活动期间均接受胃镜检查,并将患者1块胃镜黏膜组织进行尿素酶试验。所有患者排除胃癌病史、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激性溃疡、肿瘤及血液疾病所致消化道出血、吻合口溃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与临床治疗显示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病历记载的关于用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饮酒、吸烟而感染的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对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运用t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吸烟、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的应用、幽螺门杆菌以及饮酒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见表1)。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由于供给因子和防御因子失去平衡而引起。老年人引发消化性溃疡的原因除了其自身的身体因素外,还包括了其日常行为。可见,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具有多样性。
3.1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 根据近几年的临床资料记载可知,消化性溃疡的发患者群中青年群体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老年群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老年消化性溃疡已经开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从本次研究活动可知,与慢性胃炎患者相比较,老年消化性溃疡吸烟、饮酒的比例较高。可知吸烟、饮酒是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之一。因为吸烟、饮酒可促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在影响幽门括约肌关闭功能的过程中,导致胆汁返流,并且还会影响十二指肠黏膜内前列腺的合成,使粘液分泌量和黏膜血流量减少[2]。另外使用NSAIDs同样会导致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中NSAIDs的使用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老年人由于身体因素胃黏膜防御能力和耐受性变差,NSAIDs极易引发老年消化性溃疡。Hp可产生蛋白酶、尿素酶、磷脂酶A2、酯酶等,使患者的胃黏膜上皮组织和粘膜屏障遭到破坏。
3.2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护理对策 针对老年人产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防止此类病症的产生。首先,健康教育。针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诱因的教育,积极指导患者戒除吸烟、节制饮酒,同时还应告知患者吸烟、饮酒对消化性溃疡的危害。在护理的过程中注意指导患者减少NSAIDs的使用,使用对患者副作用较小的药物[3]。最后,预防Hp感染。指导患者正规Hp根除治疗。指导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识别。
本研究随机抽取我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患者50例(观察组),以及我院同期收治的60岁及以上慢性胃炎患者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较多。观察组患者吸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幽螺门杆菌以及饮酒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具有差异性(P
综上所述,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危险因素较多,其中吸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幽螺门杆菌以及饮酒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对老年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唐国都,唐星火,陈振侬,等.广西巴马长寿地区壮族老人幽门杆菌感染状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6(23):881-8821.
[关键词] 老年人; 消化性溃疡; 出血;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1-127-03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Hemorrhage in the Elderly with Peptic Ulcer
WENG Zhixiong YU Zhijin LE Sheng WANG Guobiao LIU Zhihong
1.First Aid and Trauma Center;2.Endoscope Center,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Huizhou 51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hemorrhage in the elderly with peptic ulcer(PU)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leeding. MethodsThe data of the patients with PU aged 60 years old in the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from May 2005 to May 2009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whether they had bleeding. The risk factors of bleeding in the elderly with PU were analyzed b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Of the 342 elderly PU,119(34.3%)had bleedin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general conditions,basic diseas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emale,basic disease,NSAIDs intake,no abdominal pain and compound ulcer were correlated with bleeding in the elderly with PU(P
[Key words]Aged; Peptic ulcer; Hemorrhage; Risk factors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60岁)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已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具有临床症状隐匿、并发症多、病情重等特点,且其患病率与病死率有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故应全面提高对该病的防治水平[1,2]。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本文拟对影响该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作一探讨,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病例选择:连续选择2005年5月~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有完整病例资料的60岁及以上的PU患者共342例,所有患者均经内镜检查确诊,并经病理学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内镜和病理检查均由我院专科医师完成。(2)诊断标准:患者有呕血、黑便、便血症状、大便隐血阳性、内镜下见溃疡活动性出血诊断PU合并出血。所有患者在本次住院期间均接受了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组织1块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3)排除诊断:既往有胃癌病史,应激性溃疡,吻合口溃疡,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道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所致出血的病例均排除在外。
1.2 研究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按照本次住院期间是否并发出血,将其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服用NSAIDs情况、腹痛、反酸嗳气、溃疡部位、溃疡数量、溃疡直径、幽门螺杆菌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上述资料均从住院病历获取。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有342例老年PU患者入选,按本次入院期间是否并发出血分成两组,其中出血组119例中,男78例,女41例,年龄最大89岁,平均(67.50±3.46)岁;未出血组:年龄60~76岁的患者共223例,其中男178例,女45例,平均年龄(63.30±2.23)岁,男:女为3.95∶1。两组性别比较,χ2=8.400,P=0.004,差异有显著性(P
2.2 两组患者的基础疾病
见表1。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构成比较,χ2=7.695,P=0.006,差异有显著性(P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见表2。两组患者的服用NSAIDs情况、腹痛、溃疡部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 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女性、基础疾病、服用NSAIDs、无腹痛和复合性溃疡是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高危因素(P
3 讨论
据最近统计,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青年人中明显下降,在老年人中有所增加,尤其在女性中更为明显[3]。本资料显示,女性老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为25.4%(86/342),而并发出血率为34.3%(41/119),与未并发出血组有显著性差异(P
在本资料中,出血组患者有基础疾病为63.4%(75/119),较未出血组有显著性差异(P
Arroyo等[5]认为,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是造成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资料中,出血组患者使用NSAIDs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出血组(P
本研究显示,出血组中无腹痛患者比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从资料中显示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这与相关文献报道[8,9]基本一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无腹痛可以增加老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OR2.157;95%CI 1.372~3.392)。可能出现的因素:①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往往早已出现黏膜溃烂,患者仍未引起重视,直至并发出血才就医或引起重视;②较多患者服用NSAIDs,因药物本身有止痛,常掩盖不适症状,未及时采取促进溃疡愈合的防治措施。
Davidovic等[8]研究发现,老年消化性溃疡更易出现复合病变。在意大利,Zullo等[7]亦发现,复合性溃疡是老年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高危因素之一。而本资料显示,出血组复合性溃疡的发生率为17.8%(21/119),较未出血组有显著性差异(P
综上所述,女性、基础疾病、服用NSAIDs、无腹痛和复合性溃疡是老年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高危因素,其中复合性溃疡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在评价上述相关危险因素后可早期评估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早期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Bardhan KD,Royston C. Time,change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 in Rotherham,UK[J]. Dig Liver Dis,2008,40(7):540-546.
[2] Di Carlo I,Toro A,Sparatore F,et al. Emergency gastric ulcer complica- tions in elderly. Factors affecting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relation to therapeutic approaches[J]. Minerva Chir,2006 ,61(4):325-332.
[3] Higham J,Kang JY,Majeed A. Recent trends in admissions and mortality due to peptic ulcer in England:increasing frequency of hemorrhage among older subjects[J]. Gut,2003,52(3):458.
[4] Kimura A,Iwamoto T. Acute massiv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the elderly[J]. Nippon Ronen Igakkai Zasshi,2009,46(3):250-258.
[5] Arroyo M,Lanas A. NSAIDs-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damage[J]. 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2006,52(3):249-259.
[6] Peura DA. Prevention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associate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ulcer complications[J]. Am J Med,2004, 117(Suppl 5A):63S-71S.
[7] Zullo A,Hassan C,Campo SM,et al. Bleeding peptic ulcer in the elderly: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J]. Drugs Aging,2007,24(10):815- 828.
[8] Davidovic M,Svorcan P,Milanovic P,et al. Specific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NSAID effects in the elderly. Rom J Gastroenterol,2005, 14(3):253-258.
[9] Khaghan N,Holt PR. Peptic disease in elderly patients[J]. Can J Gastroe- nterol,2000,14(11):922-928.
关键词: 人文素养 公共基础课程 调查报告
2008年以来,我校对中职所有学科进行“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倡导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中心的学习培养方式,又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范式与理念,坚决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走校企结合之路。应当说,“模块一体化”改革对于变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兴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于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公共基础科程,“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效能,有待商榷。二年级学生是我校实施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第一批学生或者说第一届学生。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实施“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一年后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2009年5月8日至20日,我们对二年级六个班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出288份调查问卷,回收180份,从受调查的对象来看,几乎涵盖了我校电子、商贸和机电三个部大多数专业,学生都接受过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几乎所有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影响;调查的内容涉及人文素养的诸多重要的内容。因此,分析此调查结果对于了解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对于如何正确实施人文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就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调查表1:对学生最感兴趣的1-3门人文学科的调查:
调查表2:假如现在你去参加一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讲座,你最希望听到的内容是。
分析:首先,从调查结果来看,表1与表2有诸多相似之处。表1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前三名人文学科首推艺术,其次是历史(文史哲),再次是管理学,然后才是文学和经济学。表2中,前三名分别为艺术欣赏(44.4%)、经济知识(28.3%)文史哲知识(25.5%)这一结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自古以来,很多教育家或其他名人都曾经强调过兴趣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对于艺术历史的理解或许有失偏颇,但无疑是值得重视的。其次,前三门学科,在中专课程中,很少开设(艺术),没有开设(历史),或者不可能开设(管理学),除非是专业课程。如果能在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中融入艺术、历史或者管理学的元素或许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如果我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一些有关这三门学科的讲座或者其他活动,那么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大有裨益。
调查表3:你平时获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渠道主要有哪些?请举出1-3项。
分析:首先,学生们获得人文社会知识的主要来源在于电视与互联网,足以说明媒体的时代对教育的影响巨大。对此,如何有效利用媒体技术为公共基础课程服务,值得重视;其次,报纸、杂志和图书这三种渠道不容忽视,可见图书馆的作用十分重要。再次,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很悲哀地发现,学生们通过参观展览(3.3%)、教学培训(8.9%)、向专业人员咨询(1.6%)等三种渠道获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例甚低,值得反思,这到底反映了课程设置中人文科学主体地位的丧失还是反映了当前人文科学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科学知识提高的整体衰微呢?在实践教学中,随着“模块一体化”课程改革观念更加广泛而深刻地渗透每一个学科,语文学科也日渐丧失了其人文内涵,演变成完全以实用为目的的“书法课”、“沟通技巧课”“应用文写作课”、“公关礼仪课”、“普通话课”,等等。于是,语文课堂上,思想的光辉没有了,温暖的情感不见了,言语的趣味消失了,有的只是浅薄的调笑或者乏味的知识。效果怎样,也许可以透过这些数据说明。语文学科如此,其他学科亦然。
调查表4: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
调查表5: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实现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外,你知道另外一个文明是什么吗?
调查题表6:有人对法律的功能做了如下评价,请发表你的看法。
分析:以上三个个表格,旨在调查学生对一些人文常识问题的理解与掌握,从表4可以看出,并非所有学生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许不知道孔子并不能直接说明人文素养的低下,但对于这样一个影响中国传统文化2000多年的人物无一所知,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失败,而这部分竟学生占调查总数的9.4%之多。表5是一个常识性的政治理论题,同样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即政治文明。但正确率仅占21%,而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道德文明,这显然是一种想当然的回答,通过两年的政治课程学习,却很少有人知道“政治文明”为何物。岂不悲哉?表5反映的问题,实际是一种长期以来政治课程机械学习机械记忆而导致的对政治文明的漠视。客观地说,这种符号式的教育效果,不仅政治课程是这样,其他人文学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表6是一个关于法律功能理解的题目,调查结果是令人欣慰的,较多学生倾向于认为“法律主要是用来保护个人权利的”(48.%的同学很同意法律主要是用来保护个人权利的只有6.1%不同意法律主要是用来保护个人权利的),这与表2中17.8%的同学最希望听到法律方面的知识讲座调查数据似乎有着必然的关联,这说明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中越来越认识到法律的意义,越来越懂得要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清醒的法律意识无疑是我们整个调查的亮点,这与当前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现代社会政治文明进步是分不开的,也许这一结果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方向。
调查表7 你认为下述方式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效果如何?
调查表8: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文知识普及工作,你认为下列措施是否必要。
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应该提高到什么程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但认真审察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学习方式,等等,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应有所裨益。从表9和表10可以看出,学生认为传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非常好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互联网(62.2%)、影视(43%)、游戏活动(31.7%),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现代媒体对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影响;学生认为,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文知识普及工作,“很有必要”的前三种措施分别是:每年组织各类活动(58.9%)、多走向社会了解(58.3%)、学校拨出充足的经费(48.9%)。这一结果体现了学生对活动体验的向往,不由得让人想起杜威的“在做中学”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什么是人文?说到底,不过是学会做人罢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对于学生心智的影响作用日渐突出,脱离了生活实践的空洞说教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这一点尤其令人深思。
总结: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的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素养涉及价值观、行为规范,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因素,而人文知识只是其中较小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够较为全面地对学生的人文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做深入细致的了解,仅能从人文知识及一些价值判断上做一些了解,希望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找到影响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原因,寻求一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教育方式,通过以上调查,得出以下结论,仅供商榷。
(1)学生人文知识状况堪忧。除了对法律的认识差强人意外,其他方面的常识性知识掌握均不尽如人意。(表4、5、6、)这说明两年来的基础课程教育对中职生人文素养收效甚微。之所以如此,除去学生的基础较差的客观原因之外,在主观上,这一现象的产生也与中职教育过程中过于强化专业技能课程,淡化公共基础课程有必然的关联。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诸多公共基础课程已经或正在被专业课程边缘化。如何认识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关系?王杨南先生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可见,公共基础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与专业课程相比,同等重要,不应厚此薄彼。①
(2)学生对于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较大程度的错位,这种错位客观上阻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从教学内容与方式来看,学校教育未能充分考虑到新时期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心理特征(表1、2、9、10),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比如说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如何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建构主义教育观告诉我们,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四大要素。在人文素养的提高上,中职学校教育应更多地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上为学生营造更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3)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职业学校,这种消极影响日趋明显。因为没有比较调查,也许很难断言“模块一体化”改革对于学生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消极影响,但学生人文素养状况每况愈下的现状大体可以说明人文学科的“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收效甚微的事实,因此,基于提高中职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模块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否也同样适合人文素养课程,需审慎为之。
注释:
①王杨南.积极推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新教学大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