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很多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感到新课程难,为什么感到难呢?这是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中有许多不确定的东西。教育家赫拉克里特说:“儿童教育是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新课程的本质就是具有不确定性。

一、教学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都是预设好了的,是不可更改的,教师只要按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去组织开展教学就行了。教学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新课程确定的教学目标,既有预设的,又有生成的。

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参考书或教师用书上规定的教学目标。

生成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指教学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思想实际新增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超越预设的收获,意外的收获。

追求课堂教学的溢出效益,正是我们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

二、教学资源具有不确定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教材是不可更改的圣经。新课程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成了课堂教学的新的资源。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创生者转变。学生也由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鲜活的现实与既有的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

三、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

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传统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线性的设计,教学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上多少分钟,每个环节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都是预先设计好了的,老师的最后一句话音刚落,下课的铃声恰好也响了,往往成为人们最为推崇的课。这种线性的预设使课堂逐渐走向封闭,走向僵化,课堂从此失缺了生机。

新课程倡导一种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问题的解决设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随时来调整教师的教。

“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只会束缚教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教材失去生命的活力。富有弹性,留有余地,给师生留下创生空间的教学设计,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学方式具有不确定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接受式学习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接受式学习不应是课堂教学的唯一选择。新课程倡导自主的学习,合作的学习,探究的学习,课堂上的交流从问答走向对话。课堂上的价值引导,从说教走向体验。

五、教学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其结果是确定的,是有标准答案的。符合标准答案才是正确的,其他都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新课程倡导个性解读,倡导价值取向多元化。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学结果也是不确定的。

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它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教学目标,教学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学生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没有,也不可能让学生有其他的选择。

传统德育目标推崇一种“圣人道德人格”和“英雄道德人格”。这种教育目标过于高大单一,而又不分接受者的年龄阶段,超越了人在道德领域的“最近发展区”,它实际是无效的。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则从崇高走向平凡,目标更具体了,更现实了。我们的道德教育界不是教人做伟人,做圣人,而是教人做常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是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可以是我们的追求,但它不应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当是一个选择,一个人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绝对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利人利己”“先人后己”,这样的人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利己不损人”也应是一个选择。当然,这已是道德底线的选择。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不损人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幸福。“利己损人”“害己害人”,则不应是我们的选择。如果有学生选择了它,我们应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并且告诉学生,这样做是不道德的,有可能是违法的,是社会不能容忍的。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守法的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在这里,教师负有道义上的引导责任,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标是不确定的,过程是不确定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而传统的课程都是预设的,确定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凡事都有标准答案,教师容易把握。传统的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教师有知识就行。而新课程,包含着众多的不确定性,知识型的教师己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 德育渗透方面。

详细研讨教材,充足懂得教材,联合本校的实际情形,因材施教,让学生不但控制了技术技巧,还培育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自动探求和勇于实践的精力,辅助学生建立了准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进步对体育与建康在个人成长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作用认识,并把积极加入体育锤炼,促进健康,加强体质与社会义务和为祖国服务接洽起来,增进了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二、 教学工作(本工作总结来源于kxren.com)

1、上课:课前做到了对学生的剖析和了解,并控制下一个班的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联合《新课标》和教材的设计,把重点放在了培育学生参与活动和自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在本学期的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布置教学内容,机动的应用了多种教学手法,充沛的培植、激发和坚持了学生的运动兴致,保证了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

2、控制教材,吃透教材,并以《新课标》来制订了本学期的体育教学规划,布置教学进度,把多种多样的教学手腕溶于课堂教学中,在必定水平上培育了学生学习兴致,充足到达了预计的教学后果。

三、本学期具体完成工作

1、 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科学合理的部署教学内容,做到了教案和课堂教学内容一致。

2、合理、机动的应用教学手腕,剖析学生,了解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自身的课。使学生在高兴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享受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3、认真组织了两操、阳光一小时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切实的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依据不同年龄特色合理部署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玩出乐趣,玩出健康。

4、 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县中小学生足球、篮球、乒乓球的竞赛活动,并在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四、 训练工作

本学期我如何在训练光阴短的情形下抓出质量抓出成效,这是我平时斟酌最多的问题,首先我对这批学生细心的进行了剖析,发现他们广泛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在班级学习都排在上等,但他们身体和身材素质一般,针对这点我增强了对她们的身材素质和传接球的训练,并部署了较多的训练竞赛,不但进早的让她们熟习比赛,进步训练兴致,也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 其它活动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创新教育

一、重视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

(一)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课改的稳步推进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要稳定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容量与课时的矛盾,首先取决于我们对教材知识的把握和处理。这就要求重视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内,教学设计中最简单的就是一课一课地进行设计,而优秀的教师总是要对内容进行重组而进行大单元的、相对完整的设计,实现内容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新课程的模块内容不是线性的单一线索,而是立体网状的综合体。因此,在模块课程背景下,一课一课地进行教学设计,是不可取的。

(二)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更是实施新课标的工具和载体。这个新的标准就是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课程定位。教师要充分调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注重根据课标内容目标和要求,按照以大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重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理论教学内容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融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模块。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一)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求知的最大动力。”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是发展智力的前提,是“打开思维的金钥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动因。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兴趣人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善于创建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主体内在诸要素,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第二,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人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三,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第四,要设计新奇导入,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学习;第五,要善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研究探索,认识并掌握新知,务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一)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二)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是指碰到某一问题时,大胆设想,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性思维质量的高低,通常从三个维度衡量:第一,流畅性,对问题能流畅地作出反应,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变通性,对问题能够从各方向找到解决方案;第三,独特性,对问题能够找到独到的解决办法。

(三)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科领域或垮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为中心,以参与、合作、自主发展为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研究型课程可以真正构建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四、挖掘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一)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反映出一种对人的文化、素质、人格的完整性要求,从本质上说,与我国历来倡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想,引导他们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反对唯心主义。其次,要注意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勇于批判,追求真理。对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要明辨是非,更要富有创造的精神。再次,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批判的、严谨的、求实的态度。

(二) 作为人文学科的政治课,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师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课教学首先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应体现在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比较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能够较自觉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上。教师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学,不断帮助学生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大胆创新,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校、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式,从教学的每个环节入手,因材施教,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编排,这些专题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的,以人文性和工具性为线索。每组均以“单元导语”的形式先点明单元专题,然后编排与专题相对应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单元导语”实际上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单元导读,无非就是确定一个“点”,拉出一条“线”,组成一个“面”。这个“点”其实就是单元学习主题,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点”是“民风民俗”,第三单元的“点”是“为人民服务”,第四单元的“点”是“理解生存,学会生存”。“单元导读课”就是为这个单元学习主题“点”服务的。而单元下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则是建立在“点”上的各条“习得方法”和“运用方法”的“线”。通过单元系统的学习、训练、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单元总结课”就是能力形成的“面”。我认为教师实施“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质与蜘蛛织网的道理是一样的。确定单元的知识“点”也就确定了学生能力的训练点,把握了单元导语,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单元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求知兴趣,来形成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导语就要让学生自由地读、反复地读,从读通、读顺,到读出思考、读出目标,再到读出方法。

“单元整组教学”的灵魂,我认为是一个“整”字。“整”,包含编者对教材文本的整合;教师对单元整体的把握;学生对单元整体感悟以及综合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单元整组教学”整出了高度,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的高度和学生人格的高度以及文本之间整合的高度。

一 “整”出教师的教学高度

编者把类似的文章编排在一起,确立一个主题,形成一个专题,目的就是为了教师便于教学省时、高效,达到教育的最优化。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对整组教材、整册教材,甚至小学阶段的所有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教材的高度上审视,才会有“单元整组教学”的高度。要实现“单元整组教学”的高度,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全局的观念。这种高度来源于教师在整体上的把握和在整合上的链接。

二 “整”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如果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被动地接受学习,那么学生就成了学习的“奴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种激励、唤醒与鼓舞就是对学生人格最好的尊重。单元整组教学隐含着一个深度的主旨――要“整”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单元导读来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什么;从学生学习来看,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怎样学。关注学生怎样学,也就是方法的习得,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应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而教师承担的是指引作用,是配角。只有转变教学方式,学生主人翁意识才能增强。如教师课堂追问语:“你读懂了什么”向“你还有什么没有弄懂?”转换。在“单元整组教学”设计中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学定教”,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有效教学才有可能“整”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治生活;思维特点;课程资源

环顾眼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尤其是在政治生活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学而不信”的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凸显的问题。它集中表现为他们迫于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可以记住政治常识中的知识点,掌握解题能力,但他们对所学的民主治理原理却流露出不认同、质疑或根本不相信的态度。“学而不信”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接受和思想态度的转变,而且妨碍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政治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而不信”的问题,努力创设“学而有信”的政治课堂。笔者根据自身《政治生活》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学而不信”问题的成因

1.政治生活教材本身的资源相对匮乏,不足以使学生相信教材所述的原理

虽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版政治生活的教材摆脱了传统的刻板教条,强调以学生为主线来阐述政治原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材内容在语言表述方面,说教式、刻板专业的政治表述多,而更贴近学生的语言相对较少,这就在无形中拉远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由于现在减负的要求使得教材本身的阅读量缩水,教材往往是面面俱到而又浮光掠影。教材在呈现知识点方面,学生看到更多的是政治术语,缺乏鲜活的事例进行讲解。如,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内容时,提到“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教材并没有用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具体说明,这样就让学生对“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内容产生了一定的不理解和不信任。

2.高中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模糊不清也是导致“学而不信”的重要因素

高中学生很多还是习惯于讲解后记忆,并不重视自我学习与知识建构,加之他们的感性思维较多,理性认识的欲望也很强,同时受生活阅历少、思维不全面等原因的影响,所以对政治生活会存在一种“你教你的,我信我的”的现象。例如,在教授“建设法治、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内容时,笔者播放了一组展现政府职能的幻灯片并分析总结:我国政府是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政府。结果底下的学生反应不一,许多学生看问题往往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用个别现象代替一般现象,产生对某些问题的误区。如果对此缺乏正确的引导,“学而不信”的现象也就很自然了。

3.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较被动以及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残余,是出现“学而不信”现象的主要原因

教材的编撰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如上海的思想政治课本是2007年的版本,一直沿用到现在,教材是固定不变的,而教师是可以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课程、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果教师对教材绝对依赖,缺乏对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开发,那就难以实现“学而信之”。另外,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把卷面成绩作为考查学生最终成绩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按部就班、谨言慎行,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的教学必然会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由此可见,政治生活要使学生“学而信之”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二、如何由“不信”到“信之”的应对策略

1.教师应该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用事实说话

学生为什么会对政治生活教材内容缺乏信任呢?这既与他们的年龄、认识的深度有关系,也与他们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高中生看待一些现象时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是完美无暇的,要么是一无可取的。尤其是当今社会获得信息的渠道丰富,对于这些信息高中生很难正确地去看待。例如,在讲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容时,要想让学生“学而信之”,就必须还原给学生真实的政治生活场景。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去看待现实政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既不隐藏我们的不足,也不夸大别人的优点。如在讲食品安全问题、拆迁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交通问题等等,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并没有回避,为了解决这些改革过程中的难题,政府连续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

2.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政治课堂,通过体验式教学纠正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与误区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积极努力地创设条件,将教材中所涉及的政治生活与学生的政治生活相交,这样才能迸发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火花,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地以理服人。笔者听过一堂区级公开课,课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民主这个课题是政治生活中最难讲授的内容。这位教师并没有一上来就宣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而是先通过竞选两位不同的候选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选举的不同方式及优缺点。再通过中国民主进程的介绍,使学生明白了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最后再通过对民主制度提出自己的方案这一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形成对“民主”这一概念相对客观的政治认知。从这位教师的成功教学案例可以看出,要实现“学而信之”作为教师要努力走进学生的生活,给学生更多的更真实的政治生活体验,在体验实践中去获得真知。

3.教师应增强自身的政治信仰,只有教师信,学生方才信

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学习,强化专业化发展,同时要提高思想觉悟。要做到以理服人,教师就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要有高超的教学方法,要有恰如其分的生活事例。其次,教师还应具备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对生活中有关政府的一些正面的、负面的资料要做好搜集、分析、甄别。做到这些,才有可能使自己对党的理论、政府的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也才有可能使自己信。在课堂上,当学生对党、政府、腐败问题等有疑问时,教师不能敷衍了事,或者用大道理压下去,而应坚持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辩证、全面地认识这些问题,真正使学生心服口服。

“学而不信”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去分析和寻找教学对策,使学生做到“学而信之”,让政治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