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岳阳楼记课件

岳阳楼记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岳阳楼记课件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1篇

一、听读法

听读法就是教师范读课文精彩段落,学生在教师示范下,反复诵读,直到把握文章脉络、结构,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止。这是利用声音的要素,在听读过程中,逐步地感受文章的内在节奏、气势和情调,感受语言的内蕴,领会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臧克家在他《重读〈岳阳楼记〉》一文中说:“对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写景抒情的段落,儿时朗读,百遍如新,沉醉其中,如饮美酒。”可见,反复诵读的效果和意义非同一般了。

二、听想法

听想法指学生听教师范读与思考句子、段落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范读完一段内容之后,提问:这段话说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思考。以朱自清散文《春》第四段为例,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范读后,提问:这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怎样具体描绘的?从那些角度写的?

2.教师再读,请同学们仔细听,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3.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让学生反复听的方法,积极引导听觉,调动学生思考。教师范读时,要讲究语气、语调,要读出文章的声情和韵味来。必须强化的知识可以加强语气。学生回答问题后予以评析,并给于适当的鼓励,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听视法

听视法即一边看课文或音像、教学挂图等资料,一边听范读。这一方法,既借助了娓娓动听的声觉形象,又利用了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显明地感知课文中的形象,更深切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唤起共鸣,受到教育。同时,还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美的享受。

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分三个层次:

1.入画:即教师范读课文,并展示“岳阳楼”、“洞庭湖”的彩色照片,出示“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课件,这样借助听觉和视觉形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声色俱佳的画面,产生身在图画中的美感。

2.生情:教师朗读,讲解岳阳楼“大观”、洞庭湖上的不同景象的同时,启发学生反复体验画面所表露出作者的情感。

3.悟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登楼者览物而生的两种不同感受所持的态度,感悟作者由此而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听记法

听记法即对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教师朗读后,要求学生将其记下来。这一方法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深入领会课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自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这一崭新理论以来,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渐呈如火如荼之势。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确实认识到,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一.找准契合点,大胆进行学科整合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只有找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契合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典型新颖的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历练情操的文化积淀,是语文与历史契合点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数理化学科的定义定理的表述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是语文学科的语言归纳概括、推理等语文能力的支撑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同思想品德学科的宣传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前者强调熏陶感染的提升作用,后者强调道德法制的规范性作用。总之,找准“契合点”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涵。

二.瞄准切入点,挖掘学科人文性

教育人文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教育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到学科内容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历史文化和时代潮流,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围绕“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这一话题,我们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载人航天飞行涉及到各学科各领域,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和新材料研发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臭氧层对人类的影响等;数学学科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以及空气污染对发射的影响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生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情感的能力。我们首先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出精巧的问题,搜集有关航天方面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分组去采访各学科老师,与老师一起探讨,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学习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让学生参加一些参观、访问活动,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朗诵会、辩论会,培养他们的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如围绕“我为奥运添光彩”这一论题进行辩论。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辩论的技巧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奥运会的起源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则从奥运会的举办对于振奋名族精神,增强人民体魄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

2.培养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同学们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中,都会遇到许多信息资料。如图片、数据、事例等,有些生疏,有些需要加工,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查询、摘录、分析,然后进行整合。组织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生养成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的良好表达习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3.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

确定某个主题,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联系各学科知识,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制成课件或写成论文,最后进行成果汇报,交流探讨。如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和岳阳楼。建于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李白及宋代陆游等均有题诗,唐人阎伯理写的碑记《黄鹤楼记》,使黄鹤楼声名鹊起;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为人所知;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因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和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而名满天下。以其中一个为话题,选取一个角度思索、探讨,就会让给学生感受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视野。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3篇

1 学生的自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信心在学习中必不可少,自信的学生可以自己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解决问题中找到快乐,从而更加自信,更有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讲解了作文的审题、章法、语言运用等,然后现蒸热卖,选取作文开头来当堂完成。大部分同学都写了,但敢把自己的展示给大家的,是自信的同学。老师会对展示的开头给予鼓励、肯定甚至赞赏,这样得到赞赏的同学会在作文中表现出更多的热情,也会写得更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找机会适当表扬同学,让同学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

2 老师的关注可以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在家家长是倍加疼爱的,被爱已经成了习惯,认为自己就是中心。但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真正感觉幸福的同学并不多,虽然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许多,特别是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很多家长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留下不够懂事但自尊心极其强烈的孩子。他们为了向家长和老师表明他们已经长大了,隐藏起自己,其实这类同学内心极其孤独更需老师的关爱。如果老师能走进孩子孤独的内心世界,这样他们会打开心结,努力学习,用更多的热情去拥抱学习。所以说老师的春风化雨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班留守少年为数不少,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就有5个。陈龙星同学父母离异随父,父亲再婚又外出务工,留下他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孩子毕竟是孩子,本来努力勤奋的他在没了父母的直接关照下,渐渐的松懈了学习,成绩下滑,模拟考试后我找他来谈话才了解了情况,于是我“亡羊补牢”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陈龙星认识到了自己的松懈会导致中考失利,于是就端正了态度,模拟考试一次比一次好。

3 老师的博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不仅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担当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的责任。一个老师,不仅要有本学科过硬的基本功,还应该有触类旁通的能力。每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总会联系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具备旁征博引的能力,在课堂中涉及到的知识能及时补充给学生,能轻松驾驭课堂。这样,既能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又能让学生接受的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完整而系统的,更能树立老师的完美形象,可谓“一箭三雕”。比如,在学习课文《岳阳楼记》时,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来了解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了解岳阳楼的发展历史;还可以从建筑学的角度去了解岳阳楼的建筑风格。上这一课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从未到过岳阳楼,是好友滕子京送给他一幅画,范仲淹就观察这幅画,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岳阳楼的景象描写得出神入化,极富感染力,并渗透进自己的感情,成为了传诵不衰的千古奇文。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4 优化教学方法,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我们学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老师从三尺讲台撤了下来,不在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了,引导学生预习,做好预习笔记,展示课上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中较难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给予鼓励性评价。”新课程的实践也证明,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老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快捷直观地把知识展示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在课余,精心选择制作课件,以便在有限的课堂把该掌握的知识掌握了。比如语文学科,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可以借助课件给学生展示七言律诗的特点,展示杭州西湖的美丽春色,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直观地了解诗歌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习呢?必须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进学生,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多用鼓励的语言,以宽容心对待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合作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敢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树立其自信心,这样,学生就没有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4篇

摘要: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做法,从教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出发,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传承 途径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严重缺失。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从诗歌鉴赏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代的经典之作,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文透出了汉字的魅力,其中蕴涵的建筑美、韵律美能让人获得巨大的提升。所以,教好古诗文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内蕴,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借助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师可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文,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诗文的韵律美。如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沉郁之情。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学识和人生经验所限,很难把握诗人的这种沉郁之情。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岳阳楼和洞庭湖壮阔的景色,然后进一步感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身一人飘零的孤独感,最后感受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壮志难酬的沉郁顿挫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独立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也将逐渐增强。

1.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文进行多色彩的处理和多元化的归纳。这种方式能通过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高效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做一介绍,让学生对该篇课文的背景知识有所认知。紧接着教师可以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一种醒目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给学生一种震撼,并且给出相关链接,将现代人学习这种为民、为苍生而尽心尽力精神的实例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这种精神。学生在这种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对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深刻而良好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能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以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1.3重视课外活动

开展多彩传统文化活动,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首先是结合教材中 的 综 合 性 学 习 举 办 的 活 动 , 如 《 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漫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其次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如“侗歌班”、“芦笙队”、“琵琶班”等;再次是由语文兴趣班开展的《戏曲知识大比拼》;以及由学校书法班、国画班、民乐班和德育处主办的“毛笔、硬笔书法比赛”、“国画比赛”、“民乐比赛”和“古代名人志士故事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的传承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狭窄空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2、培养学生中学语文鉴赏的形式

2.1民俗文化阅读课

通过开办鉴赏民俗文化的阅读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阅读课的内容参入一些诗词的阅读,与不同时代的小说作品的理解与戏剧类的阅读,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民俗文化课的开办,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与社会内涵。

2.2民俗文化调查课

由于地域性的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传统礼仪与生活风俗等,要学生了解社会与研究社会的现象,很有必要对民间深厚的民俗知识进行探索厚学习。我们教师必须组织一些调查活动,深入民间生活进行搜索,带动初中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观察的能力,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的的社会现象中去,体验调查活动的生活,探索人类的创造性,以及流传至今的各种传统物质文化、行为习惯、神话传说,谚语文化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2.3民俗文化讨论课

阅读,收集民俗文化,由于长时间的蔓延,或有限的读者,采访者水平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根据一些问题,实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语言、节日、文学作品等作为讨论的切入点,对出现的民俗文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致达到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目的。

2.4民俗文化作文课

民间文化欣赏是利用各种民俗文化知识,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将分析的过程与最后的结果,综合理解转换成自己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总结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每一个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江淑燕.以古诗为载体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台声·新视角,2005,(6).

岳阳楼记课件范文第5篇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1)运用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教材中有关自然景物的优美描写,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木的生机美、秀丽美,还有名胜古迹的神奇美等等。但它们却在千里万里之遥,不可能让学生随时身临其境,亲睹之景,这时,电教多媒体可以助一臂之力。通过优美的风景录像再现课文景物。让学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讲《春》时,就用录像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教学中,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滋润着农田,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辛勤地劳作;快乐的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舞……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一碧千里”“流水淙淙”的美丽内涵,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2)运用音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难在诗意储蓄上。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我在教《送元二史安西》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古曲《阳关三叠》,再加上教师的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王维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1)在讲解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我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勇于搏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2)在进行说话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幻灯片展示的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

(3)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如:我教《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断,插入切合课文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放映出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例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

三、运用多媒体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如:《藤野先生》一文,在文章中,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对东京的失望;去仙台途中,作者的忧国思想;以及与藤野行政管理相识相交过程和惜别的缘由等,集中起来作进一步地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

相关期刊更多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云梦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